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用於後端的加密演算法

用於後端的加密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4-28 12:37:14

Ⅰ 幾種常用加密演算法比較

對稱加密演算法用來對敏感數據等信息進行加密,常用的演算法包括:
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數據加密標准,速度較快,適用於加密大量數據的場合。
3des(triple
des):是基於des,對一塊數據用三個不同的密鑰進行三次加密,強度更高。
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級加密標准,是下一代的加密演算法標准,速度快,安全級別高;

Ⅱ 網站後台是大多是MD5加密,還有其他的加密嗎

數據加密可以有好多種,一般來說分為兩大類來說就是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而你說的md5卻不是這兩種,md5是一種不可逆的加密演算法。就是只能加密,不能解密。
你所謂的破解,可能是將密碼字典,經md5加密後的結果進行了資料庫保存。拿一個加密後的數據在資料庫中進行比對,如果找到匹配的,就可以找到相應的加密前的字元串。但如果碰到資料庫中沒有數據,就是資料庫中沒有收錄某字元串加密後的字元數據話,就找不到了。
所以說你的這種情況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Ⅲ 分享Java常用幾種加密演算法

簡單的Java加密演算法有:
第一種. BASE
Base是網路上最常見的用於傳輸Bit位元組代碼的編碼方式之一,大家可以查看RFC~RFC,上面有MIME的詳細規范。Base編碼可用於在HTTP環境下傳遞較長的標識信息。例如,在Java Persistence系統Hibernate中,就採用了Base來將一個較長的唯一標識符(一般為-bit的UUID)編碼為一個字元串,用作HTTP表單和HTTP GET URL中的參數。在其他應用程序中,也常常需要把二進制數據編碼為適合放在URL(包括隱藏表單域)中的形式。此時,採用Base編碼具有不可讀性,即所編碼的數據不會被人用肉眼所直接看到。
第二種. MD
MD即Message-Digest Algorithm (信息-摘要演算法),用於確保信息傳輸完整一致。是計算機廣泛使用的雜湊演算法之一(又譯摘要演算法、哈希演算法),主流編程語言普遍已有MD實現。將數據(如漢字)運算為另一固定長度值,是雜湊演算法的基礎原理,MD的前身有MD、MD和MD。廣泛用於加密和解密技術,常用於文件校驗。校驗?不管文件多大,經過MD後都能生成唯一的MD值。好比現在的ISO校驗,都是MD校驗。怎麼用?當然是把ISO經過MD後產生MD的值。一般下載linux-ISO的朋友都見過下載鏈接旁邊放著MD的串。就是用來驗證文件是否一致的。
MD演算法具有以下特點:
壓縮性:任意長度的數據,算出的MD值長度都是固定的。
容易計算:從原數據計算出MD值很容易。
抗修改性:對原數據進行任何改動,哪怕只修改個位元組,所得到的MD值都有很大區別。
弱抗碰撞:已知原數據和其MD值,想找到一個具有相同MD值的數據(即偽造數據)是非常困難的。
強抗碰撞:想找到兩個不同的數據,使它們具有相同的MD值,是非常困難的。
MD的作用是讓大容量信息在用數字簽名軟體簽署私人密鑰前被」壓縮」成一種保密的格式(就是把一個任意長度的位元組串變換成一定長的十六進制數字串)。除了MD以外,其中比較有名的還有sha-、RIPEMD以及Haval等。
第三種.SHA
安全哈希演算法(Secure Hash Algorithm)主要適用於數字簽名標准(Digital Signature Standard DSS)裡面定義的數字簽名演算法(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DSA)。對於長度小於^位的消息,SHA會產生一個位的消息摘要。該演算法經過加密專家多年來的發展和改進已日益完善,並被廣泛使用。該演算法的思想是接收一段明文,然後以一種不可逆的方式將它轉換成一段(通常更小)密文,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取一串輸入碼(稱為預映射或信息),並把它們轉化為長度較短、位數固定的輸出序列即散列值(也稱為信息摘要或信息認證代碼)的過程。散列函數值可以說是對明文的一種「指紋」或是「摘要」所以對散列值的數字簽名就可以視為對此明文的數字簽名。
SHA-與MD的比較
因為二者均由MD導出,SHA-和MD彼此很相似。相應的,他們的強度和其他特性也是相似,但還有以下幾點不同:
對強行攻擊的安全性:最顯著和最重要的區別是SHA-摘要比MD摘要長 位。使用強行技術,產生任何一個報文使其摘要等於給定報摘要的難度對MD是^數量級的操作,而對SHA-則是^數量級的操作。這樣,SHA-對強行攻擊有更大的強度。
對密碼分析的安全性:由於MD的設計,易受密碼分析的攻擊,SHA-顯得不易受這樣的攻擊。
速度:在相同的硬體上,SHA-的運行速度比MD慢。
第四種.HMAC
HMAC(Hash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散列消息鑒別碼,基於密鑰的Hash演算法的認證協議。消息鑒別碼實現鑒別的原理是,用公開函數和密鑰產生一個固定長度的值作為認證標識,用這個標識鑒別消息的完整性。使用一個密鑰生成一個固定大小的小數據塊,即MAC,並將其加入到消息中,然後傳輸。接收方利用與發送方共享的密鑰進行鑒別認證等。

Ⅳ 常用的加密演算法有哪些

對稱加密演算法(秘密鑰匙加密)和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公開密鑰加密)。

對稱加密演算法用來對敏感數據等信息進行加密,常用的演算法包括:
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數據加密標准,速度較快,適用於加密大量數據的場合。
3DES(Triple DES):是基於DES,對一塊數據用三個不同的密鑰進行三次加密,強度更高。
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級加密標准,是下一代的加密演算法標准,速度快,安全級別高;
AES
常見的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如下:
RSA:由 RSA 公司發明,是一個支持變長密鑰的公共密鑰演算法,需要加密的文件塊的長度也是可變的;
DSA(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數字簽名演算法,是一種標準的 DSS(數字簽名標准);
ECC(Elliptic Curves Cryptography):橢圓曲線密碼編碼學。

Ⅳ 常用的加密演算法有哪些

對稱密鑰加密

對稱密鑰加密 Symmetric Key Algorithm 又稱為對稱加密、私鑰加密、共享密鑰加密:這類演算法在加密和解密時使用相同的密鑰,或是使用兩個可以簡單的相互推算的密鑰,對稱加密的速度一般都很快。

Ⅵ 加密演算法有哪些

SHA演算法,

Ⅶ 當前主流的加密技術有哪些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我們就不需再繼續強調了,無論企業還是個人,都對加密軟體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迎面而來更讓很多人困惑的是當加密軟體遍布市場令人應接不暇時,我們該如何去選擇。下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目前主流的加密技術都有哪些。
1、
透明加密
透明加密技術是近年來針對企業文件保密需求應運而生的一種文件加密技術。所謂透明,是指對使用者來說是未知的。當使用者在打開或編輯指定文件時,系統將自動對未加密的文件進行加密,對已加密的文件自動解密。文件在硬碟上是密文,在內存中是明文。一旦離開使用環境,由於應用程序無法得到自動解密的服務而無法打開,從而起來保護文件內容的效果。
2、
驅動透明加密
驅動加密技術基於windows的文件系統(過濾)驅動(IFS)技術,工作在windows的內核層。我們在安裝計算機硬體時,經常要安裝其驅動,如列印機、U盤驅動。文件系統驅動就是把文件作為一種設備來處理的一種虛擬驅動。當應用程序對某種後綴文件進行操作時,文件驅動會監控到程序的操作,改變其操作方式,從而達到透明加密的效果。
3、
磁碟加密技術
磁碟加密技術相對於文檔加密技術,是在磁碟扇區級採用的加密技術,一般來說,該技術與上層應用無關,只針對特點的磁碟區域進行數據加密或者解密。
選擇加密軟體首先要考慮哪種加密技術更適合自己。其考核的標準是在進行各種大量文件操作後,文件是否會出現異常而無法打開,企業可以使用各種常規和非常規的方法來仔細測試;此外透明加密產品是否支持在網路文件系統下各種應用程序的正常工作也可以作為一個考核的要點。目前受關注度比較高的是透明加密技術,主要針對文檔信息安全,這也是因為辦公自動化的普及,企業內部的信息往來及重要機密都是以文檔的方式來存儲,因此透明加密方式更適合這種以文件安全防護為主的用戶,加密方式也更安全可靠。
我們知道office文檔可以通過設置密碼來進行加密,因此有些認為這樣便能很好地保護信息安全,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現在黑客技術也在不斷的成熟,而且密碼加密有有機可乘的漏洞,並不能讓企業機密高枕無憂。因此安全度更高的透明加密更符合人們的需要,脫離使用環境時文件得不到解密服務而以密文的形式呈現,即使盜竊者拿到文件資料也是沒有辦法破解的,也就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加密技術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術,已經滲透到大部分安全產品之中。鵬宇成的免費加密軟體核心文件保護工具採用的是透明加密技術,通過伺服器端驗證來對文件進行正常的加密解密過程,並且集成外發文件控制系統保證對外發文件隨時可控,歡迎廣大用戶免費下載使用。

Ⅷ 目前常用的加密解密演算法有哪些

加密演算法

加密技術是對信息進行編碼和解碼的技術,編碼是把原來可讀信息(又稱明文)譯成代碼形式(又稱密文),其逆過程就是解碼(解密)。加密技術的要點是加密演算法,加密演算法可以分為對稱加密、不對稱加密和不可逆加密三類演算法。

對稱加密演算法 對稱加密演算法是應用較早的加密演算法,技術成熟。在對稱加密演算法中,數據發信方將明文(原始數據)和加密密鑰一起經過特殊加密演算法處理後,使其變成復雜的加密密文發送出去。收信方收到密文後,若想解讀原文,則需要使用加密用過的密鑰及相同演算法的逆演算法對密文進行解密,才能使其恢復成可讀明文。在對稱加密演算法中,使用的密鑰只有一個,發收信雙方都使用這個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和解密,這就要求解密方事先必須知道加密密鑰。對稱加密演算法的特點是演算法公開、計算量小、加密速度快、加密效率高。不足之處是,交易雙方都使用同樣鑰匙,安全性得不到保證。此外,每對用戶每次使用對稱加密演算法時,都需要使用其他人不知道的惟一鑰匙,這會使得發收信雙方所擁有的鑰匙數量成幾何級數增長,密鑰管理成為用戶的負擔。對稱加密演算法在分布式網路系統上使用較為困難,主要是因為密鑰管理困難,使用成本較高。在計算機專網系統中廣泛使用的對稱加密演算法有DES和IDEA等。美國國家標准局倡導的AES即將作為新標准取代DES。

不對稱加密演算法不對稱加密演算法使用兩把完全不同但又是完全匹配的一對鑰匙—公鑰和私鑰。在使用不對稱加密演算法加密文件時,只有使用匹配的一對公鑰和私鑰,才能完成對明文的加密和解密過程。加密明文時採用公鑰加密,解密密文時使用私鑰才能完成,而且發信方(加密者)知道收信方的公鑰,只有收信方(解密者)才是唯一知道自己私鑰的人。不對稱加密演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如果發信方想發送只有收信方才能解讀的加密信息,發信方必須首先知道收信方的公鑰,然後利用收信方的公鑰來加密原文;收信方收到加密密文後,使用自己的私鑰才能解密密文。顯然,採用不對稱加密演算法,收發信雙方在通信之前,收信方必須將自己早已隨機生成的公鑰送給發信方,而自己保留私鑰。由於不對稱演算法擁有兩個密鑰,因而特別適用於分布式系統中的數據加密。廣泛應用的不對稱加密演算法有RSA演算法和美國國家標准局提出的DSA。以不對稱加密演算法為基礎的加密技術應用非常廣泛。

不可逆加密演算法 不可逆加密演算法的特徵是加密過程中不需要使用密鑰,輸入明文後由系統直接經過加密演算法處理成密文,這種加密後的數據是無法被解密的,只有重新輸入明文,並再次經過同樣不可逆的加密演算法處理,得到相同的加密密文並被系統重新識別後,才能真正解密。顯然,在這類加密過程中,加密是自己,解密還得是自己,而所謂解密,實際上就是重新加一次密,所應用的「密碼」也就是輸入的明文。不可逆加密演算法不存在密鑰保管和分發問題,非常適合在分布式網路系統上使用,但因加密計算復雜,工作量相當繁重,通常只在數據量有限的情形下使用,如廣泛應用在計算機系統中的口令加密,利用的就是不可逆加密演算法。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系統性能的不斷提高,不可逆加密的應用領域正在逐漸增大。在計算機網路中應用較多不可逆加密演算法的有RSA公司發明的MD5演算法和由美國國家標准局建議的不可逆加密標准SHS(Secure Hash Standard:安全雜亂信息標准)等。

加密技術

加密演算法是加密技術的基礎,任何一種成熟的加密技術都是建立多種加密演算法組合,或者加密演算法和其他應用軟體有機結合的基礎之上的。下面我們介紹幾種在計算機網路應用領域廣泛應用的加密技術。

非否認(Non-repudiation)技術 該技術的核心是不對稱加密演算法的公鑰技術,通過產生一個與用戶認證數據有關的數字簽名來完成。當用戶執行某一交易時,這種簽名能夠保證用戶今後無法否認該交易發生的事實。由於非否認技術的操作過程簡單,而且直接包含在用戶的某類正常的電子交易中,因而成為當前用戶進行電子商務、取得商務信任的重要保證。

PGP(Pretty Good Privacy)技術 PGP技術是一個基於不對稱加密演算法RSA公鑰體系的郵件加密技術,也是一種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普及程度較高的加密軟體。PGP技術不但可以對電子郵件加密,防止非授權者閱讀信件;還能對電子郵件附加數字簽名,使收信人能明確了解發信人的真實身份;也可以在不需要通過任何保密渠道傳遞密鑰的情況下,使人們安全地進行保密通信。PGP技術創造性地把RSA不對稱加密演算法的方便性和傳統加密體系結合起來,在數字簽名和密鑰認證管理機制方面採用了無縫結合的巧妙設計,使其幾乎成為最為流行的公鑰加密軟體包。

數字簽名(Digital Signature)技術 數字簽名技術是不對稱加密演算法的典型應用。數字簽名的應用過程是,數據源發送方使用自己的私鑰對數據校驗和或其他與數據內容有關的變數進行加密處理,完成對數據的合法「簽名」,數據接收方則利用對方的公鑰來解讀收到的「數字簽名」,並將解讀結果用於對數據完整性的檢驗,以確認簽名的合法性。數字簽名技術是在網路系統虛擬環境中確認身份的重要技術,完全可以代替現實過程中的「親筆簽字」,在技術和法律上有保證。在公鑰與私鑰管理方面,數字簽名應用與加密郵件PGP技術正好相反。在數字簽名應用中,發送者的公鑰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但他的私鑰則需要嚴格保密。

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技術 PKI技術是一種以不對稱加密技術為核心、可以為網路提供安全服務的公鑰基礎設施。PKI技術最初主要應用在Internet環境中,為復雜的互聯網系統提供統一的身份認證、數據加密和完整性保障機制。由於PKI技術在網路安全領域所表現出的巨大優勢,因而受到銀行、證券、政府等核心應用系統的青睞。PKI技術既是信息安全技術的核心,也是電子商務的關鍵和基礎技術。由於通過網路進行的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活動缺少物理接觸,因而使得利用電子方式驗證信任關系變得至關重要,PKI技術恰好能夠有效解決電子商務應用中的機密性、真實性、完整性、不可否認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問題。一個實用的PKI體系還必須充分考慮互操作性和可擴展性。PKI體系所包含的認證中心(CA)、注冊中心(RA)、策略管理、密鑰與證書管理、密鑰備份與恢復、撤銷系統等功能模塊應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加密的未來趨勢

盡管雙鑰密碼體制比單鑰密碼體制更為可靠,但由於計算過於復雜,雙鑰密碼體制在進行大信息量通信時,加密速率僅為單鑰體制的1/100,甚至是 1/1000。正是由於不同體制的加密演算法各有所長,所以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各類加密體制將會共同發展。而在由IBM等公司於1996年聯合推出的用於電子商務的協議標准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中和1992年由多國聯合開發的PGP技術中,均採用了包含單鑰密碼、雙鑰密碼、單向雜湊演算法和隨機數生成演算法在內的混合密碼系統的動向來看,這似乎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今後密碼技術應用的未來。

在單鑰密碼領域,一次一密被認為是最為可靠的機制,但是由於流密碼體制中的密鑰流生成器在演算法上未能突破有限循環,故一直未被廣泛應用。如果找到一個在演算法上接近無限循環的密鑰流生成器,該體制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近年來,混沌學理論的研究給在這一方向產生突破帶來了曙光。此外,充滿生氣的量子密碼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發展方向,因為它是基於光學和量子力學理論的。該理論對於在光纖通信中加強信息安全、對付擁有量子計算能力的破譯無疑是一種理想的解決方法。

由於電子商務等民用系統的應用需求,認證加密演算法也將有較大發展。此外,在傳統密碼體制中,還將會產生類似於IDEA這樣的新成員,新成員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在演算法上有創新和突破,而不僅僅是對傳統演算法進行修正或改進。密碼學是一個正在不斷發展的年輕學科,任何未被認識的加/解密機制都有可能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對信息系統或電子郵件的安全問題,還沒有一個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互聯網固有的異構性,沒有一個單一的信任機構可以滿足互聯網全程異構性的所有需要,也沒有一個單一的協議能夠適用於互聯網全程異構性的所有情況。解決的辦法只有依靠軟體代理了,即採用軟體代理來自動管理用戶所持有的證書(即用戶所屬的信任結構)以及用戶所有的行為。每當用戶要發送一則消息或一封電子郵件時,代理就會自動與對方的代理協商,找出一個共同信任的機構或一個通用協議來進行通信。在互聯網環境中,下一代的安全信息系統會自動為用戶發送加密郵件,同樣當用戶要向某人發送電子郵件時,用戶的本地代理首先將與對方的代理交互,協商一個適合雙方的認證機構。當然,電子郵件也需要不同的技術支持,因為電子郵件不是端到端的通信,而是通過多個中間機構把電子郵件分程傳遞到各自的通信機器上,最後到達目的地。

Ⅸ 後台加密,js解密有什麼好的演算法嗎

加密是解密的逆演算法,最好不好把全部的解密都放在js,因為客戶端可以看得見,在服務端稍微變化(部分解密,或二次加密)後,發送到Js,再進行剩餘解密(多重解密),相對比較安全。
具體方法很簡單,不外乎,字元變Ascill,移位,映射,變形等,自己想一些古怪的更安全。

Ⅹ 非對稱加密演算法有哪些

RSA:RSA 是一種目前應用非常廣泛、歷史也比較悠久的非對稱秘鑰加密技術,在1977年被麻省理工學院的羅納德·李維斯特(Ron Rivest)、阿迪·薩莫爾(Adi Shamir)和倫納德·阿德曼(Leonard Adleman)三位科學家提出,由於難於破解,RSA 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數字加密和簽名技術,比如國內的支付寶就是通過RSA演算法來進行簽名驗證。它的安全程度取決於秘鑰的長度,目前主流可選秘鑰長度為 1024位、2048位、4096位等,理論上秘鑰越長越難於破解,按照維基網路上的說法,小於等於256位的秘鑰,在一台個人電腦上花幾個小時就能被破解,512位的秘鑰和768位的秘鑰也分別在1999年和2009年被成功破解,雖然目前還沒有公開資料證實有人能夠成功破解1024位的秘鑰,但顯然距離這個節點也並不遙遠,所以目前業界推薦使用 2048 位或以上的秘鑰,不過目前看 2048 位的秘鑰已經足夠安全了,支付寶的官方文檔上推薦也是2048位,當然更長的秘鑰更安全,但也意味著會產生更大的性能開銷。

DSA:既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數字簽名演算法,他是由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所(NIST)與1991年提出。和 RSA 不同的是 DSA 僅能用於數字簽名,不能進行數據加密解密,其安全性和RSA相當,但其性能要比RSA快。

ECDSA: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橢圓曲線簽名演算法,是ECC(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橢圓曲線密碼學)和 DSA 的結合,橢圓曲線在密碼學中的使用是在1985年由Neal Koblitz和Victor Miller分別獨立提出的,相比於RSA演算法,ECC 可以使用更小的秘鑰,更高的效率,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據稱256位的ECC秘鑰的安全性等同於3072位的RSA秘鑰,和普通DSA相比,ECDSA在計算秘鑰的過程中,部分因子使用了橢圓曲線演算法。

閱讀全文

與用於後端的加密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fibonacci數列演算法 瀏覽:775
產品經理要和程序員吵架嗎 瀏覽:252
grub2命令行 瀏覽:618
無法獲取加密卡信息 瀏覽:774
雲伺服器網卡充值 瀏覽:509
編程就是軟體 瀏覽:49
伺服器如何添加許可權 瀏覽:437
引用指針編程 瀏覽:851
手機加密日記本蘋果版下載 瀏覽:63
命令行括弧 瀏覽:176
java程序升級 瀏覽:490
排序演算法之插入類 瀏覽:227
gcccreate命令 瀏覽:73
海爾監控用什麼app 瀏覽:64
系統盤被壓縮開不了機 瀏覽:984
linuxredis30 瀏覽:541
狸窩pdf轉換器 瀏覽:696
ajax調用java後台 瀏覽:906
活塞式壓縮機常見故障 瀏覽:614
break演算法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