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里斯本戰略
新世紀之初,歐盟各國領導人曾會聚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共同發出了在10年之內使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的宏偉誓言,並為此制訂了一系列戰略目標。如今,
時間已過去近四年,這個所謂的「里斯本戰略」的執行效果到底怎樣呢?
答案顯然是令人失望的。歐盟委員會日前發表的一份評估報告明確指出,歐洲經濟與美國經濟的差距正在拉大。這一結論雖然並不令人意外,但仍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剛剛結束的歐盟首腦會議上,對里斯本戰略執行情況的評估即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里斯本戰略提出的背景是:世紀之交,歐洲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經濟一體化進程也十分順利,統一大市場和經貨聯盟如期建成,歐元也順利推出。在政治上,歐盟正在試圖「用一個聲音說話」,力圖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進而成為多極世界之一極。
但同時,歐盟也面臨著種種現實的壓力。就外部環境而言,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使歐洲經濟僵化與呆滯的弊端日益突出;而在歐洲內部,歐洲人引以為豪的社會福利制度和養老金制度已經難以承擔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重負。此外,歐盟的擴大,也使得歐盟必須面對新老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重大挑戰。
歐洲人深知,經濟實力是一切雄心的基礎。因此,促進經濟增長、提高歐洲經濟的增長潛力和競爭力便成為當務之急。在里斯本戰略中,歐洲人提出,使歐盟經濟成為「世界上最富活力和競爭力的經濟體」。不難看出,歐盟為自己確定了一個遠大目標:趕超美國!
歐盟領導人的志向宏大,可惜的是目前看來志向還沒有轉化為實際成果。看看由荷蘭前首相科克起草的這份報告,只能得出以下結論:與2000年相比,現在的歐盟經濟同成為「最富活力和競爭力的經濟體」的目標拉開了更大的距離。目前,歐洲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於美國的65%到70%。近幾年來,歐盟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0.5%,而美國則達2%。
就裡斯本戰略最重要的兩個指標(就業率和科研投入)而言,歐盟各國的總體表現也令人失望。科克報告雖然肯定歐盟國家在發展信息產業和改革勞動力市場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平均就業率也從1999年的62.5%升至2003年的64.3%,但離2010年升至70%的「里斯本目標」仍相距甚遠。而目前美國的平均就業率已達71%。
在科研投入方面,里斯本戰略提出到2010年各國投入科研與開發的資金比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應升至3%。但目前僅有兩個歐盟國家達到了這一目標,歐盟國家科研投入的平均比例僅為1.9%,而美國和日本的這一比例則分別為2.8%和3.1%。
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即將離任的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便大為感嘆:里斯本戰略是「一個巨大的失敗」。當然,普羅迪也許言之過早,但里斯本戰略進展緩慢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科克報告把矛頭指向了歐盟各國領導人,聲稱正是由於「各成員國缺乏足夠的政治意識和不信守承諾」,才造成了里斯本戰略中的一些目標已經無法實現。報告警告說,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里斯本戰略最後很可能會成為一個笑柄,成為一個「失信和失敗的同義詞」。
為了挽回里斯本戰略的失敗命運,科克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和建議,呼籲各成員國領導人在清除統一市場障礙、減少企業行政負擔、改革勞動力市場方面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科克報告中最有新意的建議,是要求歐盟各成員國制訂出本國的「里斯本行動綱領」,並由歐盟委員會定期對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並以「打分排隊」的形式向外公布,對改革滯後的成員國施加壓力。
在此次首腦會議的聲明中,歐盟領導人表示絕不放棄里斯本戰略提出的目標,並同意以科克報告為基礎,在明年3月份的首腦會議上繼續就裡斯本戰略進行中期評估,力爭為該戰略「注入新的活力和推動力」。問題在於,推行里斯本戰略,便意味著要在社會和經濟領域推行種種痛苦的改革,而歐盟各國領導人是否願意為改革付出相應的政治代價呢?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人們恐怕不能過於樂觀。但正如即將上任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所言,放棄里斯本戰略將會使歐洲付出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代價。盡管改革過程可能十分痛苦,但「拖延改革並不會使改革變得更為容易」。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2月2日在布魯塞爾宣布了一個「重啟里斯本戰略」的經濟增長方案。與2000年歐盟宣布的里斯本戰略相比,這個方案主題十分突出,即「增長與就業」。巴羅佐聲稱,如果計劃得以實施,2010年前歐盟經濟的增長率將升至3%,新增就業人數600萬!
較之里斯本戰略的28個主目標和120個次目標,巴羅佐的目標要具體得多,因而也實在得多。不過最讓外界關注的是,巴羅佐悄悄放棄了里斯本戰略中最著名的口號——「在2010年前使歐盟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知識經濟體」。換句話說,巴羅佐放棄了要在2010年前使歐盟經濟超越美國的目標。
應當說,巴羅佐此舉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盡管人人皆知,里斯本戰略早已成為一句空談,但要官方正式承認此點確實尷尬。不過,巴羅佐還是頗具改革者的勇氣,他列舉了一系列數字,來表明歐美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一、自1996年開始,歐盟每年的勞動生產率增長水平都低於美國,如今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是歐盟的兩倍;二、歐盟每年的投資增長率僅為1.7%,而美國為5.4%;三、美國每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比歐盟高1000億美元,歐盟人均專利擁有量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四、美國32%的人口有大學以上學歷,歐盟僅為19%,同時美國為每個學生的資金投入是歐洲的兩倍。差距帶來的結果就是,歐元區去年的經濟增長率僅為2.2%,而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為4.3%。
痛定思痛,巴羅佐表示:「我們要避免空喊那些會影響我們整個事業可信度的口號。」為此,他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建議,如在每個歐盟成員國設立「里斯本先生」或「里斯本夫人」一職,專職負責里斯本戰略的執行情況;使歐盟在科研經費上的投入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增強就業市場的靈活性;完成內部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建立一個真正的「歐洲技術學院」,以吸引全球最優秀的人才。
雖然巴羅佐的計劃得到歐洲工商業團體的普遍歡迎,但歐洲議會中的社會黨團、歐洲的工會組織和許多環境組織都紛紛指責巴羅佐的計劃是在「照搬美國模式」,以犧牲「社會公平和環境保護」為代價,片面追求「刺激經濟增長」。
巴羅佐對自己的計劃進行了解釋。他說,而歐盟「經濟增長」、「社會公平」和「環境保護」這三個主要目標就好比自己的三個孩子,「同任何一個父親一樣,如果其中一個孩子病了,我會暫時放下一切來照顧他,直到他恢復健康。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就不愛其他孩子了」。
巴羅佐也許是對的。不過,許多分析家指出,由於歐盟成員國普遍缺乏足夠政治意願和民意基礎來推動「痛苦的」經濟結構改革,巴羅佐的新目標可能難以實現。在今年3月份的歐盟首腦會議上,巴羅佐的計劃能否得到各國領導人的認可,將是歐盟經濟改革能否推行的「第一塊試金石」。
② 為什麼歐盟計劃制裁華為和中興
從經濟角度考慮,華為和中興的提供的產品質優價廉,影響到他們同類產品的市場競爭,如果不進行市場准入限制,他們的相關產業會受到很大沖擊,進而影響他們的相關產業工人的飯碗。
從安全形度考慮,大量華為和中興產品進入他們市場,會導致國家安全受到危險,誰也不能完全保證這些產品沒有後門和漏洞,用戶數據安全等都受到影響。就像我們國家要求跨國企業把面向普通用戶的伺服器部署在國內一樣,放在國外數據更容易泄密,更容易被人卡脖子。
③ 愛沙尼亞數字貨幣牌照如何申請辦理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愛沙尼亞政府對加密貨幣的開放式監管和積極態度,愛沙尼亞是一個從事加密貨幣活動的熱門地區。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該國計劃發行一個由國家背書的數字加密貨幣——最近這項計劃在歐洲中央銀行的高壓下不得不縮小范圍。現在計劃將這些數字代幣作為一種激勵手段分發給國內的電子居民。
越來越多的商人選擇在愛沙尼亞開展加密貨幣交易,同時在這里開展很多其他延續性的業務,因此愛沙尼亞啟動的加密項目在日益增多。
目前,愛沙尼亞頒發加密貨幣交易牌照。加密貨幣操作受其他支付工具的許可規定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和對他們的訪問對於區塊鏈項目具有很大的價值。在愛沙尼亞,與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監管局,金融情報單位)的溝通和互動要比美國或新加坡容易得多。
愛沙尼亞向來自任何國家的企業家開放,被公認為數字化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國家之一。有意在愛沙尼亞創業的人可以申請居民卡,該卡允許所有州政府服務,並簡化與州政府的溝通。該卡有助於避免形式主義並節省時間。
按照經合組織的說法,愛沙尼亞擁有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稅收政策之一。愛沙尼亞不適用利潤稅。比特幣和altcoins不需繳納增值稅。
加入愛沙尼亞的加密貨幣交易牌照,具有法定業務能力。私人金融服務側重於與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業務相關的項目支持。
注冊牌照需要先注冊愛沙尼亞公司
需要准備的材料:
護照電子檔,地址證明電子檔,個人簡歷電子檔,無犯罪記錄證明電子檔。
公司注冊完成後下發POA簽字文件,帶上無犯罪記錄證明和POA簽字文件去注冊人當地公證處進行公證
接著就是申請牌照
整個流程在6~8周左右的時間。
④ 歐洲聯盟的主要活動
歐盟的主要活動是計劃1000億歐元企業貸款以促南歐經濟增長。
歐盟高層非常希望啟動希臘、塞普勒斯、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斯洛維尼亞的經濟增長,使這些國傢具備還債能力。三年多以前,正是這些國家的高負債引爆了歐元區危機。
歐盟希望通過向企業進一步提供低成本信貸,使之有信心增加招聘和生產,從而讓經濟增長的車輪再次開始轉動,尤其是南歐那些一直為低增長或衰退所困的國家。
歐盟委員會和EIB希望以貸款擔保和證券化相結合的辦法使用100億歐元結構性資金。這部分資金來自歐盟2014-2020年長期預算。
(4)歐盟計劃出台加密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歐洲聯盟1975年5月建交。40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歐關系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政治領域,歐盟先後制定了《歐中關系長期政策》、《歐盟對華新戰略》和《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3個對華政策文件。
這些文件認為「歐洲同中國的關系必然成為歐洲對外關系,包括亞洲和全球關系中的一塊基石」,主張同中國建立全面的夥伴關系。
與此同時,中國也一再重申,中國與歐盟都是當今世界舞台上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重要力量,全面發展同歐盟及其成員國長期穩定的互利合作關系,也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世界政治格局變化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20世紀50年代以來,歐洲的聯合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什麼主要影響 [ 標簽:政治 格局,世紀,政治 ] 20世紀50年代以來,歐洲的聯合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什麼主要影響 問題補充 2009-06-28 11:04 不要復制一堆,要簡單明了! 曲終、ren-散 回答:8 人氣:8 解決時間:2009-06-28 13:03 滿意答案 20世紀的歐洲一體化建設是歐洲歷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壯舉。歷經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歐洲國家在走向聯合自強的道路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歐洲經濟走聯合自強的道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需要。二戰結束後,地處大西洋東岸的西歐國家失去了世界政治、經濟強國地位。而位於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則不僅取而代之,而且還乘虛而入開始主導歐洲事務。客觀形勢逼迫西歐國家盡快醫治戰爭創傷,促進經濟和社會進步,但終因國力分散難以形成合力。 經過反復醞釀和探索,50年代,法、德、意、荷、比、盧6個西歐國家決定在尋求聯合的進程中採取「先易後難」的步驟,首先選擇從經濟聯合做起。1951年上述6國簽定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邁出了歐洲聯合的第一步。1958年,6國於上一年簽署的關於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的《羅馬條約》生效。不久後,以上3個歐洲經濟聯合機構合並成為歐洲共同體,建立了關稅同盟,制定了共同的農業、漁業政策。70年代後,歐共體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路程。直到90年代,歐共體才重新煥發生機。1991年,歐共體國家通過了劃時代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決定分3個階段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實現商品、資本、服務和人員的自由流通。繼歐洲中央銀行成立後,歐洲單一貨幣——歐元又於1999年1月1日誕生,從而使歐洲經濟一體化建設植根於歐盟各成員國的肌體之中。歐元的啟動意義重大而深遠,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開始影響甚至沖擊美元的霸主地位。 伴隨著歐共體共同政策的不斷調整變化,歐共體先後進行了4次擴大,由原先只有6國的歐共體擴大到目前擁有15國的歐洲聯盟,並計劃從2003年開始接納10多個主要來自中東歐國家的新成員。盡管各成員國在歐盟的深化和擴大問題上有著諸多分歧和矛盾,但建立「歐洲大廈」的共同目標始終把它們維系在一起。 經過40多年的規劃和發展,歐盟在經濟建設領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就,其經濟實力 已可與美國經濟相匹敵。目前,歐盟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已與美國旗鼓相當,貿易總量已超過美國。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已擁有雄厚的經濟、貿易和金融實力,成為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強有力的一極,無論是對歐盟成員國、還是對周邊鄰近國家都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從世紀之交的角度看,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產生了兩大重要影響:其一,歐盟各國幾十年來先後採取了政策趨同、關稅減免等一系列措施,發展區域貿易,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世界其它地區的經濟聯合起到了示範作用。其二,歐洲一體化建設計劃的實施有力地提升了該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使歐洲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僅增強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也有利於促進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從今後10年到15年乃至更長遠地看,歐洲經濟一體化將呈現三大發展趨勢: 一是歐盟將繼續深化在各個經濟領域的一體化建設,使這一全球最大的經濟聯盟更加健全,各成員國聯系更加緊密。作為超國家機構的歐盟對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能力將進一步增強。根據歐盟今年3月制定的《歐盟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規劃》,歐盟將圍繞發展新經濟和調整社會福利政策兩個重點採取行動,一方面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新經濟發展,完善內部市場條件,另一方面將實施《穩定和增長公約》所確定的目標,加大解決失業問題的力度,進一步改革歐洲的社會模式。 二是經濟實力繼續增強,實現歐盟東擴的戰略目標。歐盟計劃從2003年開始接納新成員,首批入盟申請國與歐盟的談判有望在2002年底結束,進而在2003年初加入歐盟。目前,中東歐申請國不僅入盟意願強烈,而且在不斷密切與歐盟的經濟聯系。1999年,該地區向歐盟的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二,引進的外資也大多源自歐盟。據歐盟最新的報告預測,歐盟候選國2002年的平均國內生產總值可能增長4.4%,這將有利於候選國的經濟在2003年至2004年間融入歐盟。屆時,中東歐候選國的加入將使歐盟總人口和總面積分別增加約30%,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到下世紀初,歐洲將可能形成一個涵蓋至少28個歐洲國家在內的經濟集團。 三是未來歐美日之間的實力對比將進一步發生變化。隨著歐盟綜合國力的增強和歐盟東擴進程的加快,歐盟將結束90年代美國經濟「獨步天下」的局面,在貿易、金融和高科技等領域與美日展開全方位競爭,從而成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但也應看到,歐洲經濟區的發展可能會帶來「內拆籬笆外築牆」的現象,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歐洲在走向經濟一體化的道路上並不會一帆風順。這個由眾多國家組成的船隊,航行速度有快有慢,並且歐盟改革將越來越多地涉及到各個國家的主權、歐盟內部機構的調整以及一系列相關政策實施等。然而,歐洲經濟聯合的發展趨勢已不可逆轉,它定將在新世紀譜寫出新的篇章。
⑥ 歐洲聯盟的作用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 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經濟一體化
⑦ 歐盟是什麼意思a
歐盟委員會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的3大主要機構之一。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體。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該條約翌年7月25日生效。1957年3月25日,上述6國又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1965年4月8日,6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合並3個共同體,統稱歐洲共同體。
歐盟第一次擴大是在1973年,吸收了丹麥、愛爾蘭和英國加入;1981年的第二次擴大隻增加了希臘一國;1986年的第三次擴大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1995年又吸收了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入盟。2004年5月1日又有10個國家成為正式成員國: 捷克、愛沙尼亞、塞普勒斯、拉脫維亞、立陶宛、匈牙利、馬爾他、波蘭、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5億人口。
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的3大主要機構為: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即首腦會議,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首腦會議每半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和一次非正式會議,必要時還可召開特別會議。歐洲理事會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6個月。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採取協商一致通過的原則。歐盟目前正在醞釀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在絕大多數問題上採取有效多數票通過的方式,只保留個別領域使用一致通過原則;取消輪流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國制度,改為設立任期為2.5年的常設主席職位。
歐盟委員會是歐盟的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及歐盟首腦會議和部長會議作出的決定;向歐洲理事會和部長理事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代表歐盟對外聯系並負責經貿等方面的談判。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歐盟成員國明年增至25個後,如何分配歐盟委員會名額還在討論中。雖然最終方案尚未出台,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委員會人數過多會影響工作效率,因此,採取每個成員國各1個名額的辦法,或把人數減少到20人以下,採取輪流出任的辦法比較可行。
歐洲議會是歐盟的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其地位和許可權正在逐步加強。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本屆議會1999年6月經第5次直接普選產生,議員共626名。
此外,歐盟機構還包括歐洲法院和歐洲審計院。歐洲法院是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歐盟和成員國在執行各項法律法規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歐洲審計院負責審計歐盟及各機構的賬目,審查歐盟收支情況。審計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組成。
歐盟的會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歐元:歐盟的統一貨幣為歐元 (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沖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委員會 (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
歐盟的常設執行機構,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200號一座十字形的大廈內。歐盟委員會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和歐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處理日常事務,代表歐盟對外聯系和進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1999年5月任職;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1999年任職。
在歐盟實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范圍內,只有建議權和參與權。委員會由20人組成,法、德、英、意、西各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
委員會主席人選由各成員國政府征詢歐洲議會意見後共同提名,委員會委員人選由成員國政府商議候選人後提名,按此方式提名的委員會主席和其他委員需一並經歐洲議會表決同意,然後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根據「馬約」,自1995年起,委員會的任期為5年,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
歐洲議會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歐洲聯盟的執行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三分之二多數彈劾歐盟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會大廈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1999年6月第5屆議會的議員共626名。
歐洲法院:設在盧森堡,是歐盟的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盟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審計院:設在盧森堡,成立於1977年,由12人組成,均由理事會在徵得歐洲議會同意後予以任命。審計院負責審計歐共體及其各機構的帳目,審查歐共體收支狀況,並確保對歐共體財政進行正常管理。
附:歐盟理事會的決策表決機制:
作為歐盟主要的決策和立憲機構,歐盟理事會自誕生之日起,就傾向於盡可能採用「一致通過」表決機制實現決策。但這一機制在實踐中並不容易執行,特別是隨著歐盟成員國數量的增加,「一致通過」表決機制的運用越來越困難,於是就產生了「簡單多數」表決機制和「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其中「有效多數」表決機製成為歐盟理事會的主要表決機制。
一、「一致通過」表決機制
在一些意義重大的問題上,歐盟理事會採用了「一致通過」表決機制,其范圍主要包括:外交與安全、內政司法、稅收、憲法事務、社會保障機制、能源、文化、工業和與發達國家簽署協議等。
二、「簡單多數」表決機制
「簡單多數」表決機制主要用於對程序性決定進行投票表決。歐盟每個成員國只有一票,一項決定以贊同票的多少決定是否被通過。
三、「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理事會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由來已久。1987年生效的《單一歐洲法令》、1993年生效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1999年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都進一步擴大了「有效多數」表決機制的適用范圍。目前,在涉及內部市場、某些教育事務,以及環境、消費者事務和歐盟區域發展基金等問題時一般都會採用「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理事會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又分為以下三種:
一、日前正在使用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在這個表決機制中,歐盟15個成員國視其在歐盟中地位和影響力的不同,分別擁有兩票到10票的表決權。歐盟理事會的總票數為87票,有效多數為62票。這種「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將運用到2004年5月1日。
二、擴大後使用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自2004年5月1日10個准成員國加入歐盟。至同年11月1日,歐盟理事會將使用過渡性表決機制。但從2004年11月起,歐盟理事會將採用《尼斯條約》中規定的新版「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即總票數為321票,有效多數為232票並能夠代表一半以上的成員國。
三、正在制定中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正在制定的「歐盟憲法」對「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又有更新,要求有效多數能夠代表一半以上的成員國和60%以上的歐盟人口。歐盟計劃從2009年11月起執行這一表決機制,但目前歐盟成員國和准成員國對該表決機制存在很大分歧。
⑧ 歐盟立法的三種形式 規則 法令 決定 具體是什麼
歐盟簡介
歐盟委員會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的3大主要機構之一。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體。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該條約翌年7月25日生效。1957年3月25日,上述6國又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1965年4月8日,6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合並3個共同體,統稱歐洲共同體。
歐盟第一次擴大是在1973年,吸收了丹麥、愛爾蘭和英國加入;1981年的第二次擴大隻增加了希臘一國;1986年的第三次擴大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1995年又吸收了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入盟。2004年5月1日又有10個國家成為正式成員國: 捷克、愛沙尼亞、塞普勒斯、拉脫維亞、立陶宛、匈牙利、馬爾他、波蘭、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5億人口。
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的3大主要機構為: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即首腦會議,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首腦會議每半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和一次非正式會議,必要時還可召開特別會議。歐洲理事會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6個月。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採取協商一致通過的原則。歐盟目前正在醞釀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在絕大多數問題上採取有效多數票通過的方式,只保留個別領域使用一致通過原則;取消輪流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國制度,改為設立任期為2.5年的常設主席職位。
歐盟委員會是歐盟的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及歐盟首腦會議和部長會議作出的決定;向歐洲理事會和部長理事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代表歐盟對外聯系並負責經貿等方面的談判。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歐盟成員國明年增至25個後,如何分配歐盟委員會名額還在討論中。雖然最終方案尚未出台,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委員會人數過多會影響工作效率,因此,採取每個成員國各1個名額的辦法,或把人數減少到20人以下,採取輪流出任的辦法比較可行。
歐洲議會是歐盟的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其地位和許可權正在逐步加強。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本屆議會1999年6月經第5次直接普選產生,議員共626名。
此外,歐盟機構還包括歐洲法院和歐洲審計院。歐洲法院是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歐盟和成員國在執行各項法律法規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歐洲審計院負責審計歐盟及各機構的賬目,審查歐盟收支情況。審計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組成。
歐盟的會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歐元:歐盟的統一貨幣為歐元 (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沖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委員會 (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
歐盟的常設執行機構,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200號一座十字形的大廈內。歐盟委員會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和歐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處理日常事務,代表歐盟對外聯系和進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1999年5月任職;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1999年任職。
在歐盟實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范圍內,只有建議權和參與權。委員會由20人組成,法、德、英、意、西各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
委員會主席人選由各成員國政府征詢歐洲議會意見後共同提名,委員會委員人選由成員國政府商議候選人後提名,按此方式提名的委員會主席和其他委員需一並經歐洲議會表決同意,然後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根據「馬約」,自1995年起,委員會的任期為5年,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
歐洲議會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歐洲聯盟的執行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三分之二多數彈劾歐盟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會大廈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1999年6月第5屆議會的議員共626名。
歐洲法院:設在盧森堡,是歐盟的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盟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審計院:設在盧森堡,成立於1977年,由12人組成,均由理事會在徵得歐洲議會同意後予以任命。審計院負責審計歐共體及其各機構的帳目,審查歐共體收支狀況,並確保對歐共體財政進行正常管理。
歐盟理事會的決策表決機制
作為歐盟主要的決策和立憲機構,歐盟理事會自誕生之日起,就傾向於盡可能採用「一致通過」表決機制實現決策。但這一機制在實踐中並不容易執行,特別是隨著歐盟成員國數量的增加,「一致通過」表決機制的運用越來越困難,於是就產生了「簡單多數」表決機制和「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其中「有效多數」表決機製成為歐盟理事會的主要表決機制。
一、「一致通過」表決機制
在一些意義重大的問題上,歐盟理事會採用了「一致通過」表決機制,其范圍主要包括:外交與安全、內政司法、稅收、憲法事務、社會保障機制、能源、文化、工業和與發達國家簽署協議等。
二、「簡單多數」表決機制
「簡單多數」表決機制主要用於對程序性決定進行投票表決。歐盟每個成員國只有一票,一項決定以贊同票的多少決定是否被通過。
三、「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理事會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由來已久。1987年生效的《單一歐洲法令》、1993年生效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1999年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都進一步擴大了「有效多數」表決機制的適用范圍。目前,在涉及內部市場、某些教育事務,以及環境、消費者事務和歐盟區域發展基金等問題時一般都會採用「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理事會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又分為以下三種:
一、日前正在使用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在這個表決機制中,歐盟15個成員國視其在歐盟中地位和影響力的不同,分別擁有兩票到10票的表決權。歐盟理事會的總票數為87票,有效多數為62票。這種「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將運用到2004年5月1日。
二、擴大後使用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自2004年5月1日10個准成員國加入歐盟。至同年11月1日,歐盟理事會將使用過渡性表決機制。但從2004年11月起,歐盟理事會將採用《尼斯條約》中規定的新版「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即總票數為321票,有效多數為232票並能夠代表一半以上的成員國。
三、正在制定中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正在制定的「歐盟憲法」對「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又有更新,要求有效多數能夠代表一半以上的成員國和60%以上的歐盟人口。歐盟計劃從2009年11月起執行這一表決機制,但目前歐盟成員國和准成員國對該表決機制存在很大分歧。
對外關系
歐盟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關系,並締結了貿易、經貿合作或聯系國協定。目前有165個國家向歐盟派駐外交使團,歐盟委員會也已在126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代表團。近年來,歐盟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調整了同美國、日本的關系,加強與俄國的合作。積極准備吸納中東歐國家入盟,加強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推動歐地合作,計劃與地中海沿岸12國於2011年建成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歐盟重視發展與亞洲和拉美國家的關系。1994年制定了《走向亞洲新戰略》,1996年和1998年在曼谷和倫敦先後舉行了首屆和第二屆亞歐首腦會議,並將於2000年10月在漢城舉行第三屆亞歐首腦會議。1999年6月,歐盟與拉美國家在里約熱內盧舉行了首屆歐拉首腦會議,並計劃於2002年在西班牙舉行第二屆歐拉首腦會議。
中歐關系
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1983年11月1日,中國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至此,中國與歐共體實現全面建交。1995年和1996年,歐盟先後通過《中國-歐盟關系長期政策》和《歐盟對華新戰略》文件,強調應更加重視中國的作用和影響,採取「建設性接觸」的戰略,加強雙方在經貿及其他各個領域的合作與對話,並重申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1998年,歐盟進一步採取了一些改善對華關系的措施:決定在聯合國人權會上不再提出或聯署針對中國的提案;修改反傾銷規則,將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刪除;通過《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的對華政策新文件,主張提升中歐關系水平,深化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近年來,中歐政治關系良好,高層互訪頻繁,各級政治磋商活躍。中國領導人分別訪問了歐盟一些成員國。歐盟國家多數領導人先後訪華。1998年4月,朱鎔基總理在倫敦與歐盟主席國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桑特舉行了首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並發表聯合聲明,就中歐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系達成共識,將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化。此外,中國同歐盟及其成員國開展了不同級別的政治磋商和對話,中國人大和政協與歐洲議會及歐盟經社理事會保持了正常的交往。
⑨ 為了這次脫歐,英國都付出了哪些代價
為了這次脫歐,英國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但從結果來看,似乎並不像英國預想的那麼好,自從鮑里斯就任首相以來,英國國內可謂是風波不斷。
蘇格蘭是否真的會「脫英」,這個我們還未可知。畢竟英國也正在為脫歐苦苦爭斗。但假英國脫歐成功,蘇格蘭「脫英」這一天真的到來,不是英國是否會後悔當初脫歐的決定。
⑩ 今天是歐洲日,是為紀念歐盟計劃的提出,歐盟的存在有什麼重大意義
歐盟又叫歐洲聯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成立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發展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