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知哪位能告訴我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博士考試科目謝謝
你要是聽樓上那哥們的,就死定啦,呵呵。
絕大部分都是選的英語,結構動力學(craig),地震工程學(胡聿賢)。
希望能夠成為校友,哈哈
『貳』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院士風采
胡聿賢胡聿賢(Hu Yuxian1922.10.14~),地震工程學家。湖北武昌人。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1949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學位,1952年獲博士學位。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致力於地震學與工程學的結合,在中國開創了工程地震學。自60年代初率先領導研究了場地條件對地震和震害的影響,主要結論已應用於中國抗震規范。80年代提出的地震危險性分析綜合概率法將國際通用概率法與中國先進的地震預報法相結合,已為中國最新地震區劃圖所採用。從烈度、距離或震級換算缺少地震記錄地區設計地震動的方法已在中國重大工程的抗震設計中廣泛採用。在中國首先將隨機振動理論應用於地震工程。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曾融生(Zeng Rongsheng1924.8.16~)地球物理學家。福建平潭人。194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理系。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1958年開始在青海、甘肅首先發現地震記錄圖中大角度反射地震波並用它研究地殼。在西北地殼中發現在深度約二、三十公里處存在一個高速夾層。在中國首次應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來研究地殼構造,提出了地殼的分區。根據面波頻散的結果和重力均衡的假設得到華北和華南屬於兩個不同塊體的結論。發現1974年5月雲南昭通大震的多重性,從而對大地震的破裂過程有了新的認識。1984年出版《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系統論述了地球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和合作者根據華北地震測深的資料,發現地幔頂部另有一個界面,它和莫霍界面同為高速薄層。深入研究唐山和華北盆地以及唐山震源區的深部構造,提出張性盆地和盆地中震源的統一動力學模式。承擔中美合作的青藏高原深部探測任務,提出印度—歐亞大陸碰撞過程以及青藏高原物質向東流動的新模式。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叄』 求一篇英語4000字左右,漢語翻譯5000字左右的土木工程英語期刊以及翻譯,那種有摘要,關鍵字,參考文獻的
土木工程常用英文期刊集粹土木工程常用英文期刊集粹
1.Chaos, Solit***** and Fractals
2.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3.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4.Engineering Structures
5.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 A/Solids
6.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8.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9.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strial Aerodynamics
10.Probabilistic Engineering Mechanics
11.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12.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3.Structural Safety
14.Thin-Walled Structures
ASCE
1.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2.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cademic Press
1.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IOS Press
1.Shock and Vibration
ASME
1.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2.Applied Mechanics Review
John Wiley&S*****, Ltd.
1.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Spring-Verlag
1.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2.Computational Mechanics
3.Structural Optimiz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Nonlinear Dynamics
AIAA
1.AIAA Journal
ACI Structural Journal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所列期刊基本上都是屬於SCI檢索范圍. 屬土木類的頂級刊物,搞科研不可不看哦.
田間阡陌2010-05-14 10:44
我是搞橋梁抗震的:
1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Springer)
《地震工程通報》刊載地震工程研究方面的原始論文及跨學科文章。
2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GSW)
《美國地震學會通報》美國地震學會刊物,刊載地震學、地震工程及相關領域研究論文。在地震學核心刊物中排名第18。2004年影響因子IF:1.812
3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Canada NRC)
《加拿大土工雜志》是世界上地球勘察領域的三大學術期刊之一。其內容涉及地層基礎,挖掘,土壤資源,水壩,築堤,斜坡,地下水利的新發展,岩石工程,地球化學,廢物管理和輸送,土壤凍結,結冰,下雪,海岸土壤以及地緣戰略學。
4 Clay Minerals (GSW)
《粘土礦物》刊載粘土與粘土礦物分析、物理與化學性質、地質與土壤研究以及粘土礦的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論文。在礦物學核心刊物中排名第12位,2005年影響因子IF:1.184
5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s (Springer)
《計算地球科學》 刊載以數學模擬、模擬模擬、數據分析、形象化、反演等手段研究地球科學的高質量論文。
6 Disasters (Wiley Black)
《災害》刊載研究各種自然災害(地震、洪水、熱帶風暴等)的預防政策制定及其實施等方面學術論文、實地研究文章、會議報告和書評。
7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Wiley)
《地震工程與結構動力學》 國際地震工程學會會刊。發表地震工程及其他動力負荷形式的研究文章,涉及地震頻度、地面運動、土壤擴展與破壞、動力學分析方法、結構實驗性能、震情分析等,兼載書評與會議消息。
8 Natural Hazards (Springer)
《自然災害》刊載自然災害和技術性災害的物理問題、災難事件預測統計學、風險評價、災害先兆的性質等方面的研究論文、評論、實例分析等,兼及相關的社會與政治問題及學術界動態。
9 Natural Hazards Observer (NH Res. & Appl. Info. Center)
《自然災害觀察者》報道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研究、計劃與活動。
10 Nonlinear Processes in Geophysics. (AGU)
《地球物理學中的非線性過程》主要刊登以下兩方面真正有創造性貢獻的文章:動力學系統理論和應用非線性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學基礎問題。
11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 Hydrogeology (GSW)
《工程地質學與水文地質學季刊》倫敦地質學會(GSL)刊物,刊載地質學在土木工程、采礦及水資源開發等領域的應用論文與評論。2004年影響因子IF:1.89
12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Springer)
《岩石力學與岩石工程》刊載工程地質學、岩石工程、土壤力學、岩石力學等領域的實驗、理論和應用方面的研究論文。
我看了一下樓主列出的期刊,裡面沒有的我就補充了一下,這里給出的是我常用到的,主要是地震學、災害學、地震工程學方面,大家可以看一看。如果有重復的,可能是我沒有看仔細,還請見諒。
『肆』 章文波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
軟體名稱:植被覆蓋度自動計算系統(簡稱PCOVER)
登記號:2008SR12421
著作權人:北京師范大學
權利范圍:全部權利
登記日期:2008.07.01
開發人員:章文波、路炳軍
中科院章文波
職務: 地學院副院長、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百人計劃
職稱: 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位: 博士
個人主頁:
專業: 地球物理學
單位: 地球科學學院
課程: 抗震工程導論
科學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理論地震學、強震地震學、地震工程學
在研項目:
1.近場強地面運動數值模擬方法的研究(05-08,40574023)
2.地震震源物理過程-震源動力學模型的研究(05-07,M3017)
3.中國地震活斷層危害性分析(06-07)
4.2001年昆侖山口西Ms8.1地震三維地震動的模擬研究(07-09,40674016)
近期主要學術論文:
1. Zhang, W., T. Iwata, and K. Irikura (2006), Dynamic simulation of a dipping fault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with nonuniform grid spacing, J. Geophys. Res., 111, B05301, doi:10.1029/2005JB003725.
2. Zhang W., T. Iwata, K. Irikura, A. Pitarka, and H. Sekiguchi (2004), Dynamic rupture process of the 1999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Geophys. Res. Lett., 31, L10605, doi: 10.1029/2004GL019827.
3. Zhang W., T. Iwata, K. Irikura, H. Sekiguchi, and M. Bouchon (2003),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the dynamic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1999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J. Geophys. Res., 108(B5), 2232, doi: 10.1029/2002JB001889.
4. Matsunami K., W. Zhang, K. Irikura, and L.-L. Xie (2003), Estimation of Seismic Site Response in Tangshan Area, China, Using Deep Underground Records, Bull. Seism. Soc. Am., 93, 1065-1078, 2003.
5. Dalguer L. A., K. Irikura, W. Zhang, and J. Riera (2002), Distribu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Stress Changes ring 2000 Tottori (Japan) Earthquake: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s; Foreshocks,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s, Geophys. Res. Letters, 29.
6. Zhang, W. B., L. L. Xie, and M. Z. Guo (2001), Site-effect estimation in Tangshan area, Chin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4, 604-614
7. 章文波、謝禮立、郭明珠(2001),利用強震記錄分析場地的地震反應,地震學報,23卷6期,604-614頁。
8. 章文波、周雍年、謝禮立,場地放大效應的估計(2001),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1卷4期,1-9頁。
學歷:
1988年7月 理學學士 北京大學 地球物理
1991年9月 工學碩士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所 地震工程與防護工程
2003年3月 理學博士 日本京都大學 地球物理
獲獎情況:
2003年11月 中國地震局防災減災優秀成果獎貳等獎
1999年5月 榮獲第十屆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稱號
1997年9月 中國地震局1997年度科學技術進步貳等獎
『伍』 為什麼四川汶川地震造成房屋垮塌多為學校建築!
教育部、建設部、地震局官員學者以震區校舍倒塌等話題
[刷新]
[趙鳳新]:各位網友大家早上好!很高興來到人民網強國論壇和大家一起交流。 [10:17]
[楊榕]: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副司長,我願意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 [10:18]
[韓進]:大家好,很高興在這里跟大家見面,願意回答你們的問題。 [10:18]
[網友]:現在的房屋設計,建設部對抗震標准有何規定? [10:19]
[楊榕]:五十年代至今,我國先後進行過7次不同程度的房屋抗震設計標準的修訂和完善,其中重要的修改是三次:一是,1966年邢台地震後,正式發布了74版建築抗震設計規范;二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經78年修訂後,89年年發布了89版的抗震設計規范;三是,按照國家最新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修訂發布了 2001版抗震設計規范。現行《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是我部2001年7月20日批准發布的,對於不同建築抗震設防要求的房屋設計都做了相應的抗震規定。 [10:20]
[網友]:汶川縣城是不是震中?為什麼汶川縣城房子倒的不多?它到底是不是震中?這次震中到底在哪裡? [10:20]
[趙鳳新]: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汶川縣城是這次地震的儀器震中,即用地震儀器測定的震中,特別是地震斷層破裂的初始點。這次地震斷層破裂的長度長達300公里,因此很大區域范圍內的破壞程度都相當嚴重。破壞程度最嚴重的區域被稱為「極震區」,這次地震的極震區相當大。
另外,這次地震的斷層是一個逆沖斷層,斷層兩側的震害程度會有差異。斷層是單側破裂,在破裂方向上的地區震害會較重。這種種因素都將影響著震中區的震害分布。 [10:20]
[seasidesea]:房屋建築抗震,標准規范是關鍵。建設部這幾年做沒做什麼工作?現在都有哪些抗震規范? [10:21]
[楊榕]:建設部多年來非常重視建設工程抗震有關標准規范的制修訂工作。我們現行的抗震標准規范包括專項標准和相關標准兩類,截止到目前,現行的專項標准有48項,相關標准有700餘項。在專項標准中,國家標准有10項,各行業部門發布經我部備案的行業標准有38項,這些標准涉及房屋建築、城市給排水、燃起、鐵路、公路、信息、電力、工業設施、水利、人防等許多方面,涵蓋了抗震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鑒定及加固等多方面。
例如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構築物抗震設計規范、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准、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准、建築抗震鑒定標准、建築抗震加固技術規程等重要標准。 [10:21]
[網友]:日本是地震多發的國家,他們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0:22]
[趙鳳新]:日本的地震頻度和強度都非常高,但在日本發生大地震時造成的人員傷亡卻相對較少。在日本,公眾普遍了解目前地震預報還不過關,難以在震前提供准確的地震預報,因此公眾對政府在大地震前發布地震預報也不報奢望。在日本提高各類工程抗震設防水平和抗震能力,提高震後救援能力和公眾的減災意識是減輕地震災害的主要途徑。
地震本身不殺人,是房屋的破壞才導致人員傷亡。日本的這些經驗值得我國認真借鑒。 [10:22]
[仗D40走天涯]:請問楊司長關於學校建設標準的問題。 [10:23]
[楊榕]:目前我國針對中小學校已有專門的《中小學校建築設計規范》,對中小學校校址選擇、平面布局、教學及輔助用房、建築層數和構造、交通和疏散等,都做了明確規定。對於中小學校建築的抗震設計要求,在《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和《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准》中都有相應的規定。還有其他許多標准規范,其中的相關內容,也有對中小學校建設的規定。 [10:23]
[獵隼]:請問嘉賓,現行法規明文規定:中學教學樓高度不準超過5層,教學樓屋頂必須鋼筋水泥現場澆注不準使用預制板。為什麼這次地震災區倒塌的學校有5層以上的教學樓?並且多是預制板屋頂?你們起到監督作用了嗎? [10:31]
[楊榕]:中小學校建築設計規范》規定,中學教學樓不應超過5層,教學樓採用何種的結構形式,要根據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和當地的抗震設防要求來確定。這次中小學校教學樓的倒塌情況,我們已要求當地建設主管部門配合有關部門開展調查。 [10:32]
[杜康]:為什麼人們感覺這次地震中倒塌的大都是學校校舍? [10:32]
[韓進]:我們也注意到新聞報道上有大量的學校倒塌的信息,對此我們十分痛心。媒體和社會也不斷的提出校舍倒塌的比例是不是過高,這也是我們十分關心和從一開始就不斷關注的問題。目前在抗震救災中的主要任務是救人,對這些問題將來通過認真的調查來確認,若確實存在質量問題,一定從嚴查處,絕不姑息,會給社會一個滿意的交待。 [10:32]
[眾議員]:建議建設部修改抗震標准:學校教學樓比同一地區、同類樓房提高一級抗震等級。 [10:41]
[楊榕]:剛才有多位網友問到是否要提高中小學校抗震標準的問題。建築抗震設防標準是衡量抗震設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設防烈度或設計地震動參數及建築的實用功能重要性所確定的。事實上,經過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對工程震害調查和相應的科學研究後,我們都在其後的建築抗震設計標准修訂工作中,提高了建築的抗震能力。這次地震以後,是否需要提高抗震設計標准,我們會結合震後工程震害調查,在地震部門對當地地震烈度進行復核的基礎上,結合工程科研的最新成果,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作出決策。 [10:41]
[三原豬手]:地震局的同志,我想問你一個個人問題,你是抱著什麼樣的理想進入地震科學領域的?做官還是什麼? [10:42]
[趙鳳新]:我的家鄉在遼寧省營口市,1975年海城、營口發生了7.5級的強烈地震。地震的恐怖,給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在大學畢業以後就報考了國家地震局的研究生學習地震工程學,後來一直從事著防震減災方面的工作。
中國地震局系統的主要工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監測預報,即對與地震有關的物理量和地震活動開展觀測。這些物理量包括地電、地磁、地應力等,並研究這些物理量可能與未來地震之間的聯系,開展地震預報研究。二是震害防禦工作,包括編製作為一般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的區劃圖,對重大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場地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用於抗震設計的參數。對城市開展地震災害預測以發現薄弱環節,為編制防震減災規劃提供依據。三是地震應急救援,即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對災區實行緊急救援,以挽救受困者的生命。
我本人主要從事震害防禦工作。這次大地震所造成的嚴重破壞使我更加認識到要有效的提高我國的防震減災能力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10:42]
[不是我不愛你]:為什麼學校師生死傷這么多?請介紹一下當地教育部門的受損情況? [10:43]
[韓進]:這次汶川地震發生在下午2點28分,正是學生集中上課的時間,校舍倒塌,造成老師、學生傷亡比較集中。我們和大家一樣,希望沒有一個老師和學生傷亡,但這次是巨大的自然災害,事實是殘酷的,我們向被地震災害奪去寶貴生命的老師和學生表示我們深切的哀悼。
教育系統的總體受災情況正在統計之中,目前掌握的情況還是比較初步的,根據四川省政府新聞辦通報,截至14日,據不完全統計,這次地震倒塌房屋 21.6萬間,四川省各地教育部門不完全統計,校舍倒塌6898間(汶川、北川等震中重災縣信息尚未傳出,數字未包括在內),一些教育行政部門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壞,北川縣教育局辦公樓整體垮塌,62名工作人員只有19名生還,局長遇難。地震災害損失的整體情況待核實准確以後有關部門會公開發布。 [10:43]
[強國一派]:災區今年的高考如何安排? [10:44]
[韓進]:教育部和四川省正在進行研究,近期就會有結果。 [10:44]
[命中孑然]:倒塌的學校有沒有「豆腐渣」工程?你們在全國范圍查不查?如果有怎麼處理? [10:45]
[韓進]:我的態度還是一樣,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救人。對工程質量的調查也要進行,如果確實存在問題一定嚴肅查處,絕不姑息,會給社會一個滿意的交待。 [10:45]
[網友]:地震之後的危房如何處理? [10:52]
[楊榕]:這次地震造成許多房屋倒塌、變形、開裂或損傷,我們已派有關專家趕赴地震災區,指導和幫助房屋受損鑒定、評估,對於受損房屋,首先要進行初步鑒定,主要是對房屋的變形、開裂和損傷情況進行檢查。經初步鑒定,確是基本安全的,允許繼續使用,是嚴重破壞和無加固價值的房屋建築,則要在現場劃定警戒線,予以警示,等待拆除。其餘的情況,要做進一步鑒定、評估,暫不使用。 [10:53]
[人治仁]:如果教學樓質量沒有依照條例進行管理,教育部門以及建設部門將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承包商與責任人將受到什麼樣的懲處?? [10:57]
[楊榕]:2000年頒布的國家行政法規《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了建設單位、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的質量責任和義務。對於違反該條例的行為,也有嚴厲處罰的規定。如果有關建設主體違反條例的有關規定,應依法予以查處。 [10:57]
[草原孤雕]:楊司長,震後能否對北川德陽垮塌建築進行量化比較?如教育機構、政府機構、居民住宅。 [11:19]
[楊榕]:邢台、海城、唐山、麗江等幾次大地震後,我們都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工程震害調查。此次震後,我們也會組織專家對受災地區建築的垮塌、受損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對垮塌受損的原因作出研究和分析,按照災後重建的統一規劃和要求,提出防災抗震措施。 [11:20]
[養得一團春意在]:請問教育部對於校舍改造是否有近期和長遠規劃,城市的孩子當然問題不大,可有些農村偏遠地區的校舍是真沒錢改嘛?還是你們不力? [11:20]
[韓進]:國家對於義務教育的發展和普及是有要求、有規劃,也有學校建設標準的。在義務教育階段政府要承擔全部責任。對於受到地震災害的區域,學校的恢復和重建國家會給予支持。尤其是對農村偏遠地區,不僅僅是學校的建設,對於教師的工資、學校的辦公經費,都要由政府來承擔責任的。 [11:21]
[網友]:為什麼這次地震有這么多學校倒塌?是不是學校建築質量整體較差? [11:21]
[楊榕]:據我們目前了解的情況以及有關專家的介紹,此次地震強度已經大大超出了國家規定的該區域預期的抗震設防要求,對於房屋倒塌(包括中小學校房屋倒塌)的原因,震後我們會結合工程震害調查組織專家進行全面調查和分析。 [11:22]
[杜康]:餘震期間,要注意哪些與建築有關的事項? [11:22]
[楊榕]:主震過後,餘震很多,為保證人員的安全,首先應對房屋進行初步鑒定評估,經鑒定為危險的房屋及有待進一步鑒定的房屋,應遠離。在搭設臨時避難設施時,應選擇安全場地,避開危房,遠離危險源。對室內燃起管道、灶具、用電設備等,應確保安全關閉,防止發生次生災害。 [11:22]
[趙鳳新]:我今天下午將赴汶川現場,開展災害調查工作,希望將來有機會和網友繼續交流。再見! [11:24]
[韓進]:感謝對教育的關心和支持,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做好我們的工作。 [11:24]
[楊榕]:謝謝廣大網友們對我們工作的支持、關心和建議,我們一定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充分考慮大家的意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做好災後重建的有關工作。 [11:25]
『陸』 減輕地震災害的對策
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使城市規模日漸擴大,人口集中、建築物密集的現代化都市遭受潛在破壞性地震襲擊的危險與日俱增,因此必須採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技術和措施,通過不同學科的綜合研究和國際間的協調與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減輕地震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威脅。
在減輕地震災害工作中,推進地震科學的預測水平、強化政府的防災功能以及提高民族的防災意識是三項最基本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減災工作是科學預測、政府決策和社會民眾意識行動的有機組合。科學預測是關鍵,政府功能是主導,社會民眾是基礎。「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IDNDR)在全球范圍內通過科技合作、援助、示範、培訓等方式,提高了世界各國預防和減輕地震災害的能力。
1.國際減輕地震災害的對策
遭受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都十分重視總結震害的經驗教訓,探討研究本國的地震活動性、地震危險性、地震對各類建築物的破壞方式及特點,確立建築物的抗震設計方案,制定實施地震災害的防抗對策。
(1)加強地震災害基礎性研究工作
為使地震災害對策行之有效,各國十分重視基礎工作,主要包括收集整理出版地震史料、注重地震災害的預報、積極開展地震危險性評估和地震工程學研究等項內容。
1)收集整理出版地震史料:世界上許多多震國家不僅注重研究歷史地震的活動性,為地震預報服務,而且注意總結歷史地震為害的經驗教訓,為地震災害尋求最佳對策提供依據。美國、俄羅斯等國均出版了系統完整的國家地震活動目錄,包括各時期、各地區和重要破壞性地震目錄以及重大地震的專題調查資料等。
2)注重地震災害的監測預報: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均已建成全國性、地區性和專業性的以地震台和前兆觀測台為骨乾的監測網路,同時正致力於地震監測系統的現代化建設。地震的中長期預報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地震災害的預防上取得很好的成效。
3)開展地震危險性評估:地震危險性評估作為防震減災的基礎和中心任務,受到世界各國、各地區地震學家的高度重視。很多國家都進行了以概率地震危險性評估為主要途徑的危險性評估。近幾年來,由國際減滅十年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倡導的一些全球合作項目進一步推動了這方面的工作,縮小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差距。1992年國際岩石圈計劃(Global Lithosphere Program,GLP)倡議開展全球地震危險性評估,得到了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的支持。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全球9個區域中心獲得了階段成果,分別編制出各區地震危險性圖、地面運動加速度圖、地城震源帶圖等圖件。同時,在模型敏感性、數據輸入輸出穩定性、參數精度和不確定性評價、局部場地條件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4)加強地震工程學研究:建築工程師認為結構不同的建築物對地面震動的響應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它們的抗震性能也有很大的差異。在總結歷史上和近代大地震對建築物破壞方式及其力學分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地震工程學已受到世界上多發地震國家的重視。20世紀初,日本就開始重視結構抗垂直荷載和水平拉力結構的研究。1923年關東地震震害使日本工程學界認識到不研究松動理論就不能合理解決柔性結構建築的抗震問題。日本新潟地震、美國阿拉斯加地震引起的地面破壞造成大范圍的破壞,促使土壤動力學特性研究得以大力開展。從此,建立在靜力學基礎上的地震工程學開始向注重動力學理論的研究方向發展。地震工程學的發展為近代高層建築、一般建築、生命線工程、重要結構物和設施抗震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基礎資料,為防禦和減輕災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建立和完善地震災害防抗體制
為防禦和應對突然發生的地震災害,美國、日本、紐西蘭、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醞釀、制定國家級和區域性的地震災害對策方案,這些對策方案包括震前的防禦對策、震災時的應急對策和震後的援建恢復對策。它們的共同點是成立國家級、地區性災害對策組織,制定地震防災計劃,確定防災重點、建立防災系統和震災預報系統,確保指揮中心的安全和通訊系統的暢通。如日本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地震防災對策,除了確保各個建築物和土木設施的抗震安全之外,還包括城市規劃、治安、消防、醫療、交通、通訊、廣播、能源供應、上下水管道、食品、衣物等在內的綜合對策。
(3)提高地震防災能力和防災水平
防災能力是指通過規劃和對策的實施確保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系統安全的能力。提高防災能力和防災水平,在地震災害中可以保證城市要害系統和生命線系統的安全,使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企業和關鍵部門不致嚴重破壞並能迅速恢復生產,減少建築物的破壞和人員傷亡;同時,及時有效地控制地震可能引起的火災、疾病蔓延等次生災害。世界各國為了提高其防災能力和防災水平採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加強城市整體規劃和建築物結構抗震能力的研究、開發防災新技術新方法、提高全民防災意識。
(4)頒布實施防禦震害的法律
地震災害和地震預報帶有很強的社會性。因此,許多國家根據本國地震災害、地震預報水平和國情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和條例。如日本制定頒布了《災害對策基本法》、《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美國制定頒布了《減輕地震災害法》;土耳其先後制定頒布了《房屋建築法》、《震前震後特別措施法》。制定法律的目的在於使各項防災救災工作在地震前、地震時和地震後遵照法律和有關條例順利進行,維護社會秩序,確保社會公共福利,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和安全,使地震災害減小到最低限度。
2.我國減輕地震災害的對策
我國的地震活動分布廣、頻度高、震源淺,是一個多災難性地震國家,有32.5%的土地位於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和7度以上的地區;1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70%位於這一區域內。所以,減輕地震災害、制定合理科學的地震對策十分必要。近30年來,我國地震減災工作得到了全面系統的開展。
(1)監測預報
我國已建成地震災害監測系統網,這些監測網由國家綜合台站、區域監測台站和地方觀測站以及業余觀察點所組成。1975年我國地震工作者首次成功地預報了海城地震(Ms=7.3),使地震死亡人數減小到最低程度。但是,地震災害預報水平還是比較低,預報成功率一直徘徊在20%~30%之間。
(2)抗災
抗災是指在災害威脅下對固定資產採取的工程性措施,如通過對城市、重大工程項目抗災加固的投入,改善抗災能力。
我國的抗震防災工作經歷了曲折的歷程。20世紀50年代,國家曾明文規定,在地震基本烈度8度以下地區的建築物暫不設防,在地震基本烈度9度以上地區採用降低建築物高度和改善建築物平面布置的方式來減輕地震災害。1966年7.2級邢台地震(死亡7938人,重傷8613人,倒塌房屋120萬間)後,國家才開始重視工程設施抗震設防問題,並確定了38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抗震城市。1979年以來,逐步在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的城市,對重要工程按7度設防和加固。1986年,明確規定對占國土面積27%的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的地區進行適當的設防和加固。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抗震投入的提高,我國抗震減災的能力將進一步加強。
(3)預防
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在建設規劃和工程選址時採取抗震設防措施,二是人員、儀器設備的避防性減災措施,後者與防災知識的普及程度和全民的防災意識有關。
(4)救助
我國的地震災害與世界其他國家地震災害相比,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較為嚴重。據統計,20世紀以來,我國因地震死亡的人數佔全世界因地震死亡總人數的55%左右;全世界僅有的兩次死亡人數超過20萬的大地震均發生在我國(即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1949年以來,我國因地震災害死亡的人數占各種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因此,我國的地震救災工作艱巨而繁重。
我國抗震救災工作的基本方針是,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互濟,國家予以必要的救濟和扶持。在地震救災工作中,採用多種策略和措施。進行震前的救災准備、以遏制震期的災害擴大;震時和震後以搶救傷員生命為准則,全力以赴緊急搶救遇險的人員;震後及時恢復、重建。
(5)災後重建
災後重建包括社會生活和生產的恢復。一次重大地震發生之後,城市建築和公眾設施被毀壞,必然造成大量工廠停工停產。因此,災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是減少災害損失的重要措施。
『柒』 格林函數的在地震工程學中的應用
格林函數在地震工程學中是計算震源機制的函數。根據其發展和應用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格林函數的數值方法,還有解析法 。解析法只能用來計算橫向成層介質的格林函數,再考慮計算時間及計算方法的穩定性方面計算的層數是優先的,對較復雜的局部場地條件則無能為力。張冬麗在對格林函數的解析法和數值法對比研究後得出以下結論:
(1)無論是單一點源或是有限斷層模型,利用解析法和有限差分法所得出的結果是一致的,二者均可以反映出震源、波的傳播途徑和場地特性(斷裂和上覆蓋層速度結構)。
(2)解析法用於橫向成層介質的格林函數較為簡便,對於地形及速度結構較為復雜的局部場地條件的格林函數,用數值模擬的方法更為合適,故兩種計算方法的結合可為計算較深震源及較大的計算區域打下基礎。
(3)基於射線理論和波動有限元數值模擬,採用雙力偶點源模型計算斷層在斷層頂面引起的地震影響場(解析法),並將其作為斷層上覆蓋層的波動有限元數值模擬的入射場,計算(數值法)得到的格林函數是合理的。它可以兼顧波的傳播途徑與場地波速層與地形的復雜性,同時大大減小了計算量,提高了計算速度,也可保證模擬的穩定性和精度,為進一步計算斷層運動在局部場地引起的土層地震反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強震觀測數據分析表明,在高頻和低頻兩個不同頻段內,地震動特徵顯著不同。高頻段充分表現地震動的隨機性,低頻段主要受傳播途徑和局部場地條件的影響。根據上述幾種格林函數方法的優缺點,選擇用隨機法估計得高頻地震動和用理論或數值格林函數方法模擬的低頻的地震動在時域疊加,是現今對於格林函數方法模擬和預測地震動的發展趨勢。
『捌』 如何改善房屋結構以減少地震
【抗震設防簡介】
抗震設防簡單地說,就是為達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設時對建築物進行抗震設計並採取抗震設施。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計算和抗力計算以外的抗震設計內容,包括抗震構造措施。《建築抗震設計規范》規定,抗震設防烈度在6度及以上地區的建築,必須進行抗震設防。
抗震設防通常通過三個環節來達到: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即確定建築物必須達到的抗禦地震災害的能力;抗震設計,採取基礎、結構等抗震措施,達到抗震設防要求;抗震施工,嚴格按照抗震設計施工,保證建築質量。上述三個環節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都必須認真進行。
[編輯本段]【抗震設防要求】
抗震設防要求是指經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制定或審定的,對建設工程制定的必須達到的抗禦地震破壞的准則和技術指標。它是在綜合考慮地震環境、建設工程的重要程度、允許的風險水平及要達到的安全目標和國家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的,主要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動數表述,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所應達到的抗禦地震破壞的准則和技術指標。
[編輯本段]【抗震設防分類】
抗震設計中,根據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把建築物分為甲、乙、丙、丁四個抗震設防類別。甲類建築應屬於重大建築工程和地震時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築,乙類建築應屬於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建築,丙類建築應屬於除甲、乙、丁類以外的一般建築,丁類建築應屬於抗震次要建築。
各抗震設防類別建築的抗震設防標准,應符合下列要求:
甲類建築,地震作用應高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其值應按批準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措施,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
乙類建築,地震作用應符台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況下,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礎的抗震措施,應符合有關規定。對較小的乙類建築,當其結構改用抗震性能較好的結構類型時,應允許仍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採取抗震措施。
丙類建築,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應符台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
丁類建築,一般情況下,地震作用仍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應允許比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適當降低,但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不應降低。
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除規范有具體規定外,對乙、丙、丁類建築可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但仍採取相應的抗震措施。
[編輯本段]【抗震設防目標】
抗震設防目標是指建築結構遭遇不同水準的地震影響時,對結構、構件、使用功能、設備的損壞程度及人身安全的總要求。建築設防目標要求建築物在使用期間,對不同頻率和強度的地震,應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對一般較小的地震,發生的可能性大,故又稱多遇地震,這時要求結構不受損壞,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可以做到;而對於罕遇的強烈地震,由於發生的可能性小,但地震作用大,在此強震作用下要保證結構完全不損壞,技術難度大,經濟投入也大,是不合算的,這時若允許有所損壞,但不倒塌,則將是經濟合理的。因此,中國的《建築抗震設計規范》中根據這些原則將抗震目標與三種烈度相應,分為三個水準,具體描述為:
第一水準:當遭受低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或稱小震)影響時,建築物—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第二水準:當遭受本地區規定設防烈度的地震(或稱中震)影響時,建築物可能產生一定的損壞,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第三水準:當遭受高於本地區規定設防烈度的預估的罕遇地震(或稱大震)影響時,建築可能產生重大破壞,但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通常將其概括為:「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結構物在強烈地震中不損壞是不可能的,抗震設防的底線是建築物不倒塌,只要不倒塌就可以大大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減輕災害。一般,在設防烈度小於6度地區,地震作用對建築物的損壞程度較小,可不予考慮抗震設防,在9度以上地區,即使採取很多措施,仍難以保證安全,故在抗震設防烈度大於9度地區的抗震設計應按有關專門規定執行。所以《建築抗震設計規范》適用於6~9度地區。
[編輯本段]【抗震設計方法】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採用二階段設計方法實現上述三個水準的設防要求:
第—階段設計是按小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驗算結構構件的承載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驗算結構的彈性變形。具體的說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設計原則的前提下,以眾值烈度(小震)下的地震作用值作為設防指標,假定結構和構件處於彈性工作狀態,計算結構的地震作用效應(內力和變形),驗算結構構件抗震承載力,並採取必要的抗震措施。這樣既滿足了在第—水準下具有必要的承載力(小震不壞),同時又滿足了第二水準的設防要求(損壞可修)。另外,對於框架結構和框架——剪力牆結構等較柔的結構,還要驗算眾值烈度下的彈性間層位移,以控制其側向變形在小震作用下不致過大。對大多數的結構,可只進行第一階段設計,而通過概念設計和抗震構造措施來滿足第三水準的設計要求。
第二階段設計是彈塑性變形驗算,對特殊要求的建築和地震時易倒塌的結構,除進行第一階段設計外,還要按大震作用時進行薄弱部位的彈塑性層間變形驗算和採取相應的構造措施,實現第三水準的設防要求。首先是要根據實際設計截面尋找結構的薄弱層或薄弱部位(層間位移較大的樓層或首先屈服的部位),然後計算和控制其在大震作用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並採取提高結構變形能力的構造措施,達到大震不倒的目的。
(其中,上面提到的小震、基本烈度、大震之間的大致關系為:小震比基本烈度低1.55度;大震比基本烈度高1度左右。)
[編輯本段]【抗震設計參數】
烈度與加速度都是描述地震作用下地面震動或影響的標量,但在工程抗震設防中的作用卻各不相同。它們類似於佳餚製作中的鹽與糖。各種佳餚均離不開鹽,但未必需要糖;即便是以糖為主要佐料的甜食,如果稍加一點點鹽,則味道會更美好。它們之間可以互為補充,卻不能相互代替。本文擬通過相關問題的論述,希望有助於科學地看待安評工作中烈度與加速度的結果。
●抗震設計離不開烈度
當前,我國的抗震設計仍然是以概念設計為主。只有少數工程結構才使用抗震驗算或模型實驗等輔助設計手段。在概念設計中的抗震措施要求,是根據國內外震害經驗的總結而規定的。所以,我國現行的各抗震設計規范大都是以「設防烈度」或「設計烈度」為依據的。特別是地基處理、選材選型和結構抗震措施等,均要求按烈度分檔進行設計。就是在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或核電廠的地安評工作中,甲方也都要求有「地震基本烈度復核」的內容。在《核電廠抗震設計規范》(GB50267-79,P12)中還規定,對安全殼等結構和構件的抗震措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對Ⅸ度抗震設防時的有關要求。可以說,當今中國的抗震設計還離不開烈度,只有少數需要進行抗震驗算或模型實驗的工程才用到加速度。
●烈度與地面運動參數之間的關系
烈度與地面運動參數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還未找到由加速度換算烈度的科學依據。在《中國地震烈度表》(GB/T17742-99)中所列的地面運動強度標志,包括了水平加速度峰值和水平速度峰值。在相應的宣貫教材(P72~75)中,對該標志的依據和含義做了論述,尤其強調了「平均值」的重要性。且該標志只是綜合評定烈度的依據之一,既不是「必要」依據,也不是「充分」依據。
世界上一些早期的烈度表,也曾把等價的地面加速度峰值作為烈度表的一部分。但在上世紀中後期的廣泛討論中(國外地震,1975.5,P5~24),相當一致的意見認為,烈度的定量標准應該全面反應地震的強度、頻譜和持時,並對單純以地面加速度峰值評定烈度持否定態度。因而在新的《歐洲地震烈度表》(1992)中,就刪去了這部分內容。他們認為,烈度與地面運動參數之間不能以簡單的關系來表述。同樣有證據說明,地面加速度不是影響烈度的非常重要的參數。因此,不再把地面運動參數(如加速度)包括到烈度表中來。
越來越多的觀測資料表明,相同烈度下的地面運動強度數據有很大的離散性,上下限的數值可以相差幾倍到幾十倍,顯示出烈度與地面運動強度之間的相關性甚小,其關系復雜。胡聿賢院士在他著的《地震工程學》(P184~189)中,也曾論述過烈度同地面運動強度之間的復雜關系,指出了在考慮烈度同加速度峰值之間的關系時,至少還應考慮震級的因素。對同一烈度,由於震級的不同,加速度可以在一個數量級之間變化。正是由於這種復雜關系的存在,導致了在地震烈度與地面運動強度之間難以建立簡單的對應關系。在《地震工程學》(P191~192)中,專門論述了分別以烈度為自變數和以地面加速度峰值為自變數所得的統計關系式差別很大。如若從烈度Ⅷ度推算的加速度峰值為0.25g;而從0.25g推算的烈度卻為Ⅵ度強(6.7度)。人們無法接受這種差異。很顯然,胡聿賢院士在十年前就已告誡我們,即使建立了地震烈度同加速度峰值之間的某種對應關系,並不能說明加速度峰值同烈度之間存在類似的對應關系。
●合理看待烈度與加速度結果之間的變異性差異
安評結果實質上是對場地在未來工程壽期內可能遭遇的地震風險性所作的估計。這種估計是建立在現有資料和科學認識水平上的。安評結果的科學性,首先是指可重復性和唯一性。一樣的資料和分析方法,不同安評單位應該得到相同的結果。然而,由於資料的不完備和認識水平的局限性,安評結果的不確定性是在所難免的。這種不確定性的大小,可以用變異系數(方差與均值之比值)來描述。
潘華在博士論文《概率地震危險性分析中參數不確定性研究》中得到:①由於地震統計區的不確定性,在華北地區造成場點烈度變異系數均值為0.04,最大達0.11;基岩PGA變異系數均值近0.3,最大值超過0.85。②地震活動性參數的不確定性影響,烈度變異系數均值為0.031;PGA的變異系數均值達0.18。
該論文僅從地震統計區和地震活動性參數的不確定性,論述了烈度和加速度峰值結果的變異系數差別。如果再綜合考慮潛在震源區、地震震源深度、衰減關系以及場地土層地震動力反應分析的不確定性,其差別會更加明顯。
●不應簡單地用加速度峰值換算烈度
將《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中的加速度分區等效為基本烈度的規定,並不意味著可以由加速度峰值去換算烈度在國家標准GB18306-2001的提示性附錄D中指出:「當涉及地基處理、構造措施或其他防震減災措施時,地震基本烈度數值可由本標准查取地震動峰值加速度並按表D1確定,也可根據需要做更細致的劃分」。其表D1給出了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分區與地震基本烈度對照表。在相應的宣貫教材中,未對表D1的科學依據和如何進行「更細致的劃分」作說明,暫且將表D1解釋為「政策性」的規定。從相應的宣貫教材可知,編制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數據,是由五套潛在震源區和地震活動性參數的計算結果為基礎,考慮到參數不確定影響和與《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的過渡,對計算結果進行加權綜合,得到每個格點「基岩」場地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下的EPA和EPV值(P62);在分區時還考慮了與抗震設計規范的銜接等因素(P90)。所以,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可以理解為加權平均結果。
但是,除極少數Ⅰ級安評工作系採用多方案數據組合的平均值結果為評價依據外,絕大多數安評工作都只是一組數據的結果。由於地震統計區、潛在震源區、地震活動性參數、衰減關系,以及場地土層地震動力反應分析等方面的不確定性,可以用若干個數據組合方案來描述,且不存在唯一正確的方案。因此,採用一組數據方案所得的結果,不可能作為「平均值」看待,也就很難用安評所得的加速度峰值去等效烈度。
綜上所述,烈度與加速度在工程抗震設防中的作用不同,其變異性差別也很顯著。它們之間是互為補充的關系,絕非相互包容或排斥的關系。作為工程建設部門,選用變異系數較小的標量為主要設防依據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安評工作應當根據抗震設防的實際需求來決定結果的表述形式。就像佳餚製作中的鹽與糖,萬不可混用。
『玖』 胡聿賢的學術論著
共發表論著一百餘篇.
1. 胡聿賢.結構安全度的統計分析.土木工程學報,4卷2期,1957.
2. 胡聿賢等.彈性體系在平穩和平穩化地面運動下的反應.地震工程研究報告集(第一集),科學出版社,1962.
3. 胡聿賢等.在地震作用下結構反應振型組合的合理方法.地震工程研究報告集(第二集),1965.
4. 胡聿賢等.場地條件對震害與地震動的影響.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試刊1期,1980.
5. 胡聿賢.結構振動的反演計算.地震工程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82.
6. 胡聿賢等.基岩地震動參數與震級和距離的關系.地震學報,4卷2期,1982.
7. 胡聿賢等.考慮相位譜的人造地震動反應譜擬合.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6卷2期,1986.
8. 胡聿賢等.地震危險性估計中不確定性的概率分析.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1卷4期,1991.
9. Yuxian Hu, etc., Estimation of Various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for Regions of Few Acceleration, 11WCEE, Acapulco
MEXICO, June 23-28, 1996.
10. Hu Yuxi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Vol.1, No.1, 2002.
11. Hu Yuxian. Application of Consequence-based Design Criteria in Regions of Moderate Seismicit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Vol.2, No.1, 2003.
12. 胡聿賢著. 地震工程學. 地震出版社,1988.
13. 胡聿賢、時振梁主編. 重要工程中的地震問題. 地震出版社,1987.
14. Hu, Yuxian,「Input identification from structural response」, Rept. UCB /EERC-80/26, Univ. Calif., Berkeley, USA, August 1980
15. Hu, Yuxian; Wang,Su-Yun; Liu, Xing-Han; Zhu, Li,「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 of North China Considering Data from Tangshan Earthquake」,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v.19, n.3, 1986; Selected Papers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ed. by R.C.Y. Young, ASCE, 1989
16. Hu, Yuxian; Shi, Zheng-Liang (ed.), <<Earthquake Problems in Critic Engineering>>, Earthquake
Press, 1987
17. Hu, Yuxian,《Earthquake Engineering》, Earthquake Press, 1988
18. Hu, Yuxian; Chen,Hanyao,「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Uncertainties in SHA」, Structural Safety, v.11,n3,
1992
19.胡聿賢主編. 地震危險性分析中的綜合概率法. 地震出版社,1990.
20. Hu, Yuxian; Chen,Hanyao,「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Uncertainties in SHA, Structural Safety, v.11,n3, 1992
21. Yuxian HU, S-C. LIU, W.DO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E & FN SPON, Chapman & Hall, London, Weinheim, New York, Tokyo, 1996
22.胡聿賢主編. 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教程. 地震出版社,1999.
『拾』 土木工程讀研期間發論文和考證哪個好
1 引言1引言本人小碩畢業於一個很小的學校,專業性很強,學術性不好;所在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陳舊的老學科(一位老教授的話,我覺得有道理),實踐性很強、創新性很弱,發論文主要以中文為主,碩士畢業能發一篇中文核心就算不錯了,能發一篇EI就算比較牛氣的了。本人讀研期間,大多時間是在參與導師的橫向課題,並沒有花太多時間用於科研和論文,但後來自己覺得還是很喜歡搞科研,所以就認真回味了自己這幾年的學習過程,將其寫下來傳給剛讀研的師弟們,希望他們不要走我的彎路。期間恰好看到「古可ぷ」版主發起了這次徵文活動,就適當做了修改和補充寫成此貼。當然,本人的知識和閱歷還是非常的有限,在知識的海洋中顯得微不足道,在眾多業內人士面前必定是班門弄斧,但還是希望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2 抗震入門書籍介紹2.1 力學基礎所謂的力學基礎主要是指結構動力學,但以前學的靜力學也是必須的,這里只說動力學。研究生第二學期應該有這門課,是XX老師主講的,個人認為講的很不錯,王老師雖然不怎麼搞學術,但還是很有學問的;用的教材是克拉夫的《結構動力學》,這本書動力學中名望最高一本,算得上經典。但從地震工程的角度說,另有一本則更為經典,那就是喬普拉(chopra)的《結構動力學:理論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應用》,這本書寫的非常詳細,假如能把其吃一邊,必定受益匪淺。國內的動力學教材大都不倫不類,我比較推薦劉晶波、杜修力主編的那本,那本書基本是目前國內動力界最牛的人合編的,寫很好,容易理解且深度適宜,當然前面兩章中的部分內容可能有些難理解,這需要結合其他資料來看,比如王光遠院士的早期作品,好像叫結構動力學基礎。抗震基礎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地震,講地震最好的書我還沒有發現,我自己搞的也是稀里糊塗,最近這方面正在充電。不得不提的兩本書是:胡聿賢--《地震工程學》(內容總體比較全,但不詳細,初學者不見得能理解),周錫元等--《抗震工程學》(比較容易理解,建議看)。另外一本很經典的書是Wilson--《Three-Dimensional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Structures》(結構靜力與動力分析:強調地震工程學的物理),這本書是SAP2000的創始人寫的,非常經典,但我還掌握其精髓。關於這本書,大家可以看看我轉的這個帖子,裡面寫的很好,http://syky86.blog.163.com/blog/static/29940538201232615530528/。2.2 橋梁抗震基礎(1)入門:假如你沒有一點抗震基礎,入門書我還是比較推薦葉愛君老師的《橋梁抗震》,假如你本科階段學過抗震可以直接看范立礎--《橋梁抗震》。另外,謝旭老師的《橋梁結構地震響應分析與抗震設計》是本很好的書,謝老師是留日學者,非常嚴謹,這本書寫的也是非常完善,全書基本能搞定的話,就可以進入抗震課題了。(2)深入:從擴招知識面的角度可以看一下幾本書。范立礎--《橋梁抗震理論與應用叢書》(每一本都很不錯,目前基本已經絕版,我把電子版放到公共郵箱了);普瑞斯特里--《Seismic design and retrofit of bridge》(國外最經典的橋梁抗震教材,原版忒貴,可下電子版,中文有袁萬城老師翻譯本,翻譯的還是很不錯的);王克海--《橋梁抗震研究》(王克海老師也很嚴謹,這本書寫的很全面,可以作為抗震科普性的書籍);柳春光--《橋梁結構地震響應與抗震性能分析》(對抗震性能評估的內容居多,買回來有一段時間了,但還沒顧上看,就暫不做評價)。3 進一步學習資料3.1 強地震動作用了解地震動的基本特性是抗震的基礎,這方面的書籍我暫時沒感覺到有什麼特別好的,胡聿賢的《地震工程學》還可以,但寫的很泛。假如要研究近斷層地震的話,建議直接看外文文獻,somerville、abrahamson等人的論文和研究報告才是最經典的,當然剛開始看可能因為不熟悉地震知識而有點費勁,國內劉啟方、王海雲、謝禮立等人翻譯過相關的文章。3.2 延性延性方面的資料不少,國內最經典的肯定是范立礎、卓衛東--《橋梁延性抗震設計》,另外還可以看謝旭--《橋梁結構地震響應分析與抗震設計》和陸新征--《建築抗震彈塑性分析》;國外的話,鮑雷等寫的《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and precast concrete buildings》非常經典,有中文版,但翻譯的極其次,還可以參考孫克儉的《鋼筋混凝土抗震結構的延性及延性設計》。3.3 減隔震減隔震技術無非是通過採用一些減隔震裝置來實現的,比如減隔震支座、阻尼器等,所以要想做好減隔震首先得了解減隔震裝置的性能,然後才是設計方法、試驗等。國內橋梁減隔震設計還遠遠不完善,08細則也只是給出了一個大概的輪廓,城市橋梁抗震規范稍微完善了一點,比較完善了單陣型的分析方法。對於減隔震的學習,我覺得這么比較容易融會貫通。(1)減隔震裝置的性能:推薦的書范立礎、王志強--《橋梁減隔震設計》:這本書還算很不錯,基本把當時國外的減隔震技術總結出來了,通過該書了解整個基本思路;不得不說的是,由於這本書已經出了10年了,裡面的部分設計方法、國外規范的介紹等已經嚴重out了,所以必須得與時俱進。謝禮立翻譯的《工程隔震概論》(An Introction to Seismic Isolation),周福霖的《工程結構減震控制》,這兩位院士的書也很不錯。日本建築學會--《隔震結構設計》:相對不錯的一本書,認真讀了也許能收到啟發,就是貴了點,不過咱們也有電子版。阻尼器方面,有一本剛出的新書,是陳永祁老先生寫的《橋梁工程液體黏滯阻尼器設計與施工》,陳老師在阻尼器方面的造詣絕對是國內頂級,曾師從大師宋祖德,也得到過著名的減隔震大手Michael C. Constantinou(康斯坦丁諾)教授的指導;陳老師也很嚴謹,在鋼結構論壇、科學網等時常能看到他的身影。陳老師的這本書也比較貴,我暫時還沒買到,回頭去拜訪他的時候順便要一本,哈哈。。。(2)規范了解了隔震裝置之後,就該掌握設計方法,我建議直接參考國外的規范,首先推薦的是AASHTO的《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其次是日本的《Manual for Menshin Design of Highway Bridges》與《道橋示方書-耐震篇》中的隔震部分,再次是歐洲設計規范:Eurocode 8 -Design of structure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 -Part 2: Bridges。(3)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就得看國外研究機構的報告和文獻,比如Michael C. Constantinou他們就出了很多權威的報告,主要的基本我都有,大家若需要可以找我要。3.4 基於性能:最經典的可以參照ATC40和FEMA等報告,到處都能找到電子版。《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是奠基之作,你可以只看其中的橋梁部分。假如需要研究隔震橋梁的基於性能設計的話,有一本書是絕對的佳作,就是Calvi教授(國際抗震大牛)等人寫的《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of isolated bridges》,這本書國內不好買,我便抱著僥幸行李聯系calvi教授,沒想到他非常友好地把該書從義大利寄給我了,這種學術精神真的讓人特別感動,有需要的同學可以找我復印。國內的書中,謝禮立--《基於性態的抗震設防與設計地震動》,以及有一本基於性能的建築結構抗震規范可以參考。3.5 抗震性能評估與加固技術美國的聯邦公路委員會(FHWA)總結出版了「公路結構物抗震加同改造手冊」比較權威,國內學者王克海老師都翻譯成中文了--《公路結構物抗震加同改造手冊 上 第1部分 橋梁》,英文原版的電子書也可以找到。3.6 抗震試驗關於抗震試驗的書不太多,個人感覺邱法維的《結構抗震實驗方法》和周錫元等--《抗震工程學》不錯。另外,國內學者肖岩在伯克利時完成過一個研究報告,可以在PEER官網下載。4 抗震軟體4.1 抗震軟體綜述做橋梁抗震比較好的軟體很多,但各個方面兼顧的軟體不算多,我根據個人的理解做一簡單介紹,按推薦順序排列,不見得說的在理。OpenSees:最大的好處是開源、單元和材料庫很全,難得的好軟體,在國內非常風靡。SAP2000:桿系單元分析很好,其中的link單元是其最強大的地方,在國內應用一般(與其廣告效果有關),但做美國應該很廣泛。國內同濟的橋梁抗震組好多人都用。ABAQUS:我沒用過,但看到好多人在用,做FRP加固等,聽說該軟體的非線性功能非常強大。UC-win FRAME(3D):這個軟體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它是日本學者根據日本的抗震規范編制的,大家都知道日本在抗震方面很先進,所以這個軟體也是非常好;由於初入中國市場,所以國內人用的很少,目前在北京也有辦事處,用興趣的同學可以申請試用版的,他們服務很熱情,我就要了一份。ANSYS:是個功能很強大的通用軟體,但非線性分析並不好,國外很少用該軟體做抗震(從文獻的角度)。地震動處理軟體:SeismoSignal(免費的,可以用非商業郵箱申請序列號);地震波下載:(1) http://peer.berkeley.e/smcat/ (新版:http://peer.berkeley.e/peer_ground_motion_database )(2) http://www.strongmotioncenter.org/。4.2 如何掌握土木的問題歸根揭底都是力學問題,所以我一直認為軟體不應該成為我們的絆腳石,只是力學和專業知識不足才是最根本的。第一,軟體沒有高級與低級之分,只有擅長於某個方面和不擅長於某個方面之分;假如你覺得ANSYS比MIDAS高級的人,那我讓你用ANSYS模擬個考慮徐變的施工階段分析,你能算對嗎?第二,學軟體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練習,遇到問題看幫助文件,實在解決不了問人、上論壇。第三,將你所研究的對象轉化為合理的力學模型,才是所有問題的關鍵。我以前用SAP2000比較多,對其了解的比較多一點,故這里簡單推薦幾本相關的書:李森#--《Sap2000入門與工程上之應用》(台灣書籍,很不錯,老師那裡有復印本);陸新征--《建築抗震彈塑性分析》;彭俊生--《結構動力學,抗震計算與sap2000應用》、《結構概念分析與SAP2000應用》。SAP2000使用過程中,我總結的一些東西,對你們可能有用:Sap2000中地震波輸入總結: http://syky86.blog.163.com/blog/static/2994053820103861036646/;sap2000中的單位: http://syky86.blog.163.com/blog/static/299405382010838117147/;Sap2000 V14非線性時程功能考證:http://syky86.blog.163.com/blog/static/29940538201031084945725/ (每個軟體在使用時都要驗證其可靠性)。推薦OpenSees的學習交流論壇:(1)官方論壇:http://opensees.berkeley.e/community/index.php(2)廈門大學古泉老師的主頁:http://archt.xmu.e.cn/opensees/opensees.html(3)陳學偉博士的主頁:http://www.dinochen.com/ http://www.opensees.org/index.php(4)QQ群:61667191、96728987、167918254、108677474、1892760295 如何發小論文5.1 如何掌握國內外動態(1)看文獻:從其他老師和我自己體會感覺國外做的東西要比國內超前10年,所以跟進國際腳步才就意味著不被OUT;一篇好的學位論文應該從其參考文獻的質量和數量就能看出來(瞎胡亂抄的除外),舉兩個例子,一是大連理工大學的孫治國,二是重慶交大的李貴乾,你看看人家的碩士論文讀了多少文獻。(2)看團隊和研究機構:看那些國內外的專業團隊,國內的研究都不怎麼開放,國外相對要好一些,你可以查看一些研究機構的動態。國內:同濟橋梁抗震組、公路院王克海、北交楊慶山(以前朱晞)、天大李忠獻、廣州大學結構抗震中心、北工大杜修力、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等;國外:PEER、MCEER、EERI、EERC。5.2 好期刊介紹土木的SCI期刊不多,而且IF都低的要命,這就是土木行業為啥發SCI少的原因,不過現在國內越來越注重發SCI,所以做科研的還是不得不了解。個人統計的土木SCI期刊見: http://syky86.blog.163.com/blog/static/29940538201222394031715/。下面簡單介紹幾個比較頂級的:Earthquake Spectra:這是EERI的期刊,有一年IF都達到3.7了,可以說是抗震類最牛的期刊,國內最近這幾年沒有人在這說明發過文章,以前工力所的人好像有發過。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EESD):抗震類的另一牛刊,國內每年都有那麼幾篇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日本的期刊,也是非常不錯。ASCE:美國土木工程學會的刊物都算是不錯,國內這幾年發的很多。國內期刊:一級學報:土木工程學報、鐵道學報、中國公路學報、應用力學學報等;其他EI:中國鐵道科學、振動與沖擊;因為國內期刊大多要版面費,所以對學生自己發表文章時,錢是一種考驗,這里轉了關於版面費和審稿費的一個帖子,大家可以參考:http://syky86.blog.163.com/blog/static/299405382012392528259/。5.3 如何查找文獻與文獻管理現在王老師都會給大家一些文獻,但在我那個年代,老師主要忙著做橫向,開題前從來沒有給過我文章,後來在寫作過程中好像給了幾篇;因此,查找文獻的任務全由我自己完成,這也為我以後的工作打下基礎,現在和這邊的博士比,這方面的能力我還是不差的。(1)先參考中文、以綜述入門:我們的基礎相對都有限,所以剛開始就看英文可能太吃力,假如國內有這方面的研究,那就先把國內的搞懂。(2)外文文獻用google學術搜索最全:http://scholar.google.com.hk/schhp?hl=zh-CN,其中很多文獻直接可以在線下載。(3)下載不了的文獻怎麼辦:可以找同學師兄弟在其他學校幫忙下載,但求人不如求自己,我最討厭在小事上求人了;那又什麼辦法了?去相關的學術論壇求助!有哪些論壇可以求?我老早就把帖子放到共享資料了,下面的版塊會介紹到;至於怎麼求,你去了就知道。(4)文獻管理;參考文獻管理軟體我碩士期間聽說了但一直沒用起來,才是今年基本用了起來,推薦兩個軟體:Noteexpress和Endnote,到處都可以下載到破解版的,找不到可以向我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種管理軟體可以為你省很大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當然,假如你只看幾篇文獻的話,那就沒必要了。5.4 交流萬一你需要的資料找不到,也求助不到,怎麼辦了,向作者發郵件要唄,大不了他不理你,你又不會損失啥。以我的經歷,大多數國外學者,尤其是那些素質比較高的大牛們,對學術的態度特別端正而認真,所以只要你張口合理,人家一般都會理你的。以我的具體經歷為例: http://syky86.blog.163.com/blog/static/29940538201232760463/。5.5 發小論文的必要性以前很多學校都要求發小論文才能畢業,但現在要求的越來越少了,這也導致很多碩士畢業的時候連一篇文章都沒寫過,我總覺得這種連一篇小論文都沒發過就畢業的碩士是不完整的,就像一個女人一輩子沒生過孩子一樣(這個比喻可能欠妥)。至於發論文對你有沒有好處,我想只要文章不是你剽竊來的,肯定對你沒壞處。每個人第一次做某件事總是困難的,也是頗有新鮮感的,寫文章亦如此;你不真正自己動手去寫文章你永遠不會有那方面的進步,哪怕是你看了多少別人的文章(天賦極佳者除外)。有一次和一位老師聊天,他說第一次寫論文獲得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說到他第一次寫的那篇論文,當時他還是找了一個著名的大教授修改,那位教授對其贊賞有佳、給予他很大信心,雖然在現在看來很不好甚至都有一些錯誤,他現在已經有好多篇EI和SCI了。當然,咱們老師的學生寫的論文要想在老師面前獲得贊揚的可能性是幾乎沒有(還是天賦極佳者除外),因為老師是典型的批判性思維的人(讓他老人家看見,還不把我殺了,要不就剋扣我版面費,嘿嘿嘿),我也是同樣被老師批評過來的人。所以,在老師面前主要是保持鳳姐般的自信,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或者你甚至可以找其他修改,得點信心。另外,老師現在根本看不上那種低檔次的文章,但我覺得第一篇論文不一定都能達到很高水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要是用你自己的idea、自己的method、自己的analysis得出了自己的result,那就足夠了,得到的進步同一片EI是同等的。6 專業論壇(1)學術交流類:中華鋼結構論壇:學術性最強的論壇,以前特別火,不過現在有點沒落,但還是留下寶貴的討論資料;裡面有很多土木界各類高手,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陳永祁老師(老先生)、王新敏老師(三月雨)等,非常推薦;模擬論壇:模擬類不錯的論壇,不過現在也有點冷落,而且土木這塊並非其熱門;傲雪論壇:不錯的工科論壇,好不容易注冊了一個,由於其注冊機制等原因,現在非常的冷;岩土論壇:岩土專業很好的論壇,土幣也好掙;小木蟲:國內科研界最火、最強大的網站,裡面主要以生物、化學、醫學等這種科研性比較強的學科為主,高手非常多(有拿過好幾次國家自然基金的、有申請傑青的,土博士陽博士一大堆),假如你要學習發表SCI相關的事情,去這里是最佳選擇。在論壇和QQ群里交流時應注意:一是不要沒禮貌,大家彼此都是素不相識,不喜歡沒禮貌的人;二是表達清楚自己遇到的問題和需要得到的幫助,曾看到很多連問題說不明白的人,這也是一種訓練。(2)文獻及資料求助類:博研聯盟:「文獻求助」、「書籍求助」版塊的應助很積極,有什麼找不到的資料建議去那裡求助;零點花園:也是個比較的求助資料的論壇。小木蟲:裡面也有求助版塊。求助書籍和文獻建議去博研聯盟,像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JSCE、ACI Structural Journal、Earthquake Spectra、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權威期刊的文獻學校沒有買,本人在學位論文文獻綜述過程中,為了得到需要的文獻求了不少人幫忙下載,很麻煩,自從上了「博研論壇」,我可以隨心所欲的求助自己想要的文獻,只需花幾個虛擬的盟幣即可。在比如王克海《橋梁抗震研究》、陸新征《建築抗震彈塑性分析》等一些不大好找的書,我在該論壇皆已求助到。(3)資料下載類:東南西北人:土木工程最佳共享平台,好資料很多,尤其是很多外文的;橋頭堡:橋梁資料挺多的,尤其是圖紙資料非常多,包括一些標准圖;網易土木:資料不少,但比較亂;天工網:資料很多,大學時候就開始玩了,尤其畢業設計的東西比較多;天圓地方建築論壇:還不錯吧也是大學時候去過的論壇;下載資料還有個不錯的地方:新浪愛問--資料,不過現在好像隔一段時間會清除以前的資料;我之所以熟悉這么多論壇,主要是因為自己不想在小事情上求人,需要的東西都是自己找。最初可能有點困難,後來就如魚得水了。下一些資料什麼的建議中文先網路、英文先google。像模擬、傲雪、岩土、天圓地方等論壇注冊時都需要注冊碼,好幾個我都是費了老大勁才注冊到的,大家在注冊中有困難可找我。9 態度與習慣一個人能否做好事情,無非兩個方面:態度和能力,體現在學位論文上前兩章是態度,後兩章是能力;為什麼這么說了?因為前兩章往往是綜述性的東西,需要你認認真真看文獻、做總結,後兩章則是自己做的核心內容,體現了你的工作數量和質量。假如你的論文擔心反抄襲過不了,那我就說你的這人做事的態度鐵定不好,如果你是認真看了文獻、做了總結,就根本不會擔心自己抄東西;假如你的論文涉嫌抄襲,那我認為你的態度太不好了,而且對自己都不負責。關於學習態度,我還是貼出上次帖子里內容,僅供參考:第一,要有自信,別人做出來的東西,要相信自己也能做出來;你做不出來的東西,也不要隨便就說:這東西不可能做出來,以免誤導別人。第二,研究生最基本的能力是找文獻,老師現在都給你們文章,但老師從來沒有給過我文章,我手上的十幾G的資料都是我親手找的。學校裡面找不到的文章,怎麼搜索怎麼求助,我想我以前已經說過了。我碩士論文參考文獻列了50篇外文文獻,看過的大概是列出的3倍以上,其中大部分都是學校不能下載,那我是怎麼得到的了?能靠老師找文獻嗎?記住永遠要靠自己。第三,同門問題。同門最好的是上一屆能帶下一屆,這樣一屆屆的傳承問題,會使新手少走很多彎路。但老師現在覺得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惡行循環,上一屆不但沒有教給下一屆什麼,反而在一些思想上起到消極的作用,我覺得老師的擔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第四,別人靠不住,關鍵看自己。假如你覺得OS太難學了,根本不可能做出成果,那你去知網上看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碩士都做出了成果。假如你覺得老師不會OS不了什麼,我還是那句老話,所有的問題都是力學問題,在這方面老師指導還是沒有問題的。第五,把基礎搞扎實是必須的。我談不上懂橋梁抗震,但起碼了解各個方面,入門看什麼書,進一步提升看什麼書,我都寫成帖子了,就怕你沒看。假如你看了一年的橋梁抗震,還不知道什麼是振型、什麼是自振頻率、什麼是反應譜、什麼是時程分析,那就檢討自己了。古人雲:磨刀不誤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該買的書一定不要怕浪費錢,因為根本花不了太多錢。第六,勤與老師交流。可能你怕老師批評,因此而不去找老師,那樣的話你永遠不可能做好,除非你是傳說中的強人。老師的學生當中,可能就屬我和老師聯系最多,讀研期間的那麼多橫向不是一起外出就是一起看模型改報告,尤其是在做論文期間,我經常主動找老師討論,當然也不乏對我批評,但還是不假思索的去找了,因為每次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第七,老師只是把關,具體的事情都得自己做。假如你最後發現所做的東西錯了,假如不是導師誤導你的話,就不要抱怨導師;至於導師有沒有提醒你,或者他有沒有指點到那些細節,那都不是導師的問題,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有承擔這種錯誤的勇氣才對。第八,關於是否該做科研,或者說做科研有沒有用。也許你說做科研求用都沒,都是自欺欺人,何況對自己以後的發展也起不到用,所以做科研沒有絲毫意義。那我問你,你不做科研,你能做出什麼其他有意義的事情?憋在被窩里睡覺?瞅著電腦Dota?還是和女人花前月下?假如說你真能做出什麼有意義的事,那也無可厚非,每個人的路都不同。從讀研的角度看,之所以稱之為研究生,研究是必然的,也就是我們的本質,做不好本質工作的人,我想不會是一個什麼優秀的人。奉勸兩句話:睡貨遲早會淪為水貨,混日子的人遲早會被日子所混。第九,與其埋怨,不如實干。假如因為導師說了你幾句,你就耿耿於懷;假如因為導師讓你做了橫向項目,你就覺得花了你的時間,你論文做不好是應該的。10 工作與深造考博就得早做准備,要選好學校,更要選好導師(人品+學問):第一、出身不好、基礎不好。需要過考試關,故需要復習考試科目;出身不好,過去無法改變,必須得通過現在的努力強大自己。第二、在中國出身永遠被看得很重,學到了本事但出身不好,往往也是四處碰壁,沒有優勢;我自認為憑自己做過的項目、完成的成果,不必那些名校名導的學生差,但我在找工作中照樣處處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