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宗教社會學pdf

宗教社會學pdf

發布時間:2022-05-04 19:20:32

1. 宗教社會學的發展階段

法國社會學家A.孔德把歷史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神學階段是人類智力上的一大錯誤,必為形而上學的「哲學階段」所代替,最後哲學階段再消失於實證的「科學階段」。他對神學體系與社會階級結構、財產以及統治與權力關系的論述,開辟了宗教社會學研究的先河。他的上述觀點,被後來的宗教進化論學派加以吸收並發揮。
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和社會學家H.斯賓塞的《社會學原理》(1876~1896)對宗教社會學的產生發生過重要影響。泰勒指出,宗教的產生是由於原始民族對夢與死亡的生理或心理作用的無知。他認為宗教的社會功能主要有:①通過葬禮或對祖先的祭祀達成家人的團結協合;②堅定個人得自傳統的行為,使個人相信,凡為宗教所認可的行為,都是正當無誤的;③促成民族的統一;④使私人財產合法化。他還認為,宗教能保障社會的延續,促使社會認同感的形成。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比較歷史研究和人種學研究的發展,關於各民族宗教生活的經驗材料的大量積累,宗教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形成的條件已經成熟。法國社會學家É.迪爾凱姆和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被認為是宗教社會學的創始人。迪爾凱姆首先命名了宗教社會學。他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一書中,從研究澳大利亞土著民族圖騰崇拜的特殊宗教形式中,建立起以神聖和世俗的兩分法為基礎的宗教社會學理論。他認為,與神聖事物有關的信仰和習俗的統一制度,使一切信徒聯合到一個名為教會的社團中來。他強調宗教的集體性,認為宗教儀式的功能是確保教會對成員在道德上的統治,以維持社會的安定與和諧。迪爾凱姆強調宗教儀式的作用,促進了後來的人類學家對宗教進行功能主義的研究。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的《野蠻社會的犯罪和習俗》(1926)、《巫術、科學與宗教》(1948)等著作,A.R.拉德克利夫-布朗的《阿達曼島居民》(1922),都闡述了宗教信仰行為在原始社會中維持社會內聚力和控制個人行為的作用,形成了宗教社會學的功能主義學派。

2. 《宗教社會學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宗教社會學史》([意] 羅伯托·希普里阿尼)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nocs-QtW8zdCbpA2aei64A

提取碼:3u5e

書名:宗教社會學史

作者:[意] 羅伯托·希普里阿尼

譯者:高師寧

豆瓣評分:7.3

出版社:人民大學

出版年份:2005-11

頁數:340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宗教社會學以及相關領域的約70位學者的主要思想和理論為線索,並將宗教社會學近200年的發展走向分門別類,既注意到每一位學者的獨特性,又關注他們之間在理論上的關聯,並以圖表、概要說明等形式展示了這種關聯,從而構成了一本具有獨特視角的學科史。更重要的是,本書不僅關注宗教社會學在北美的發展,同時也沒有將北美與歐洲的關聯切斷。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本書能夠成為橫貫兩岸的大橋,並以這樣一種方式來促進交流,創造出新的成果。

作者簡介:

羅伯托·希普里阿尼(Roberto Cirpriani),義大利羅馬大學社會學教授。曾在巴西聖保羅大學與加拿大奎伯克拉瓦爾大學做過訪問教授,並在希臘與墨西哥進行過學術研究。他曾經擔任過《國際社會學》的主編。本書是其諸多作品中首次譯成英文的一部,內容廣泛——從列維一斯特勞斯的著作到象徵的合理化論證無不有所涉及。他也曾以自己的各種不同研究為基礎,製作過一些記錄片。

3. 《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理性化及其限制》(蘇國勛)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xm1aYbE191cKNu5y5Zt7Lg

提取碼: aj9g

書名:理性化及其限制

作者:蘇國勛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6-3

頁數:420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大陸研究韋伯的開山之作,對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該書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韋伯的生平和當代「韋伯熱」興起的原因,詳盡地介紹了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政治社會學思想,更對韋伯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了評述。是國內較早用韋伯的視角來審視現代性的著作。此次出版將增加蘇國勛教授近年來關於韋伯研究的三篇文章。正可體現其韋伯研究的連續性及國內韋伯研究的發展歷程。

作者簡介:

蘇國勛,1987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社會學理論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社會方法論、社會思想史。

4. 《宗教社會學》:根據你的理解,對宗教作一個簡要的定義

宗教是一種與既與眾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聖事物有關的信仰與儀軌所組成的統一體系,這些信仰與儀軌將所有信奉它的人結合在一個被稱之為「教會」的道德共同體之內。

5. 《利瑪竇與徐光啟》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利瑪竇與徐光啟》(孫尚揚)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pGrqyaacO3nPLf2WjbEIvg

提取碼:lxuv

書名:利瑪竇與徐光啟

作者:孫尚揚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2

頁數:198

內容簡介:《中國文化經緯:利瑪竇與徐光啟》主要內容包括總序,天路歷程,耶教如是說,行者的足跡,儒生如是說,荒原疾行,跋,出版後記。

作者簡介:孫尚揚(1965~),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基督教史、宗教社會學,著有《基督教與明末儒學》、《湯用彤》、《宗教社會學》、《184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合著)、《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基督教哲學在中國》(合著)、《<鐸書>校注》(合校)等,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6. 宗教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宗教社會學是宗教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宗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註定要超越這兩門學科的邊界。美國宗教學家羅伯特·貝拉(Robert Bellah)曾把宗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總結為三個方面:第一是把宗教當作人在社會行為中的核心的理論研究;第二是宗教與其它社會文化形式之間的關系研究;第三是對宗教的社會功能、組織狀況以及宗教史上各種運動及思潮的研究。
宗教社會學興起時的理論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進化論。進化論是宗教社會學中最早出現的一種理論,也是促成宗教學學科建立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從宗教在時間上有起點,然後經歷了一個包括一系列階段發展過程這一基本觀點來研究宗教。進化論從一開始就被引進到宗教學研究領域,宗教社會學領域最早使用進化論的是孔德與斯賓塞,孔德的社會進步三階段說和斯賓塞的祖先崇拜起源說都是進化論的思想。杜爾凱姆也認為,社會發展形態越低的社會就表現出越低的宗教形態,而這種最低形態的宗教與其原初狀態非常接近。韋伯的宗教進化論特色在於他把宗教看作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20世紀初,歐洲研究領域中的進化論隨著進化理論在各個人文學科的衰落而忽見喪失其地位,但是美國當代宗教社會學家羅伯特·貝拉有重新宗教進化發展的五個階段。貝拉把進化論定義為組織結構的日益復雜化和分化大的過程,而這些過程是宗教日益適應並獨立於不斷發展的社會環境。貝拉認為宗教經歷了五個階段:一是神聖世界與現實世界尚未區分的原始階段;二是古代階段,是神聖世界逐漸獨立於現實世界並且出現了神人之間溝通橋梁的宗教專職人員;三是歷史階段,出現了獨立性較強的宗教團體,神聖世界與現實世界界限清晰,與神聖世界相比,現實世界史低下的,宗教就是引導人們脫離這個低下的世界,到神聖世界獲得解脫和拯救;四是現代早起階段,神聖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體系崩潰,個體與超人間在建立直接關系;五是現代階段,以宗教的高度私人化為特徵。
雖然進化論在宗教社會學乃至整個宗教學領域曾經佔有過主導地位,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它在解釋宗教起源、發展的過程,是一種揭示事物的時間性和歷史性的理論,但是隨著研究深入也暴露出其缺點。原因有二:一是進化論把事物的發生發展看成一條直線,其模式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到繁、從低級到高級,但是運用這種理論的前提條件是對上述兩兩相對的概念要有一種界定,對它們都要有一個價值判斷,所以無論是界定還是價值判斷常常具有主觀性;二是當把這種分析方法用於像宗教這樣復雜的文化現象時,就顯得簡單化。宗教現象除了進化論所討論的范疇之外,還存在著簡單與復雜、高級和低級等相對范疇同時並存、相互滲透等等復雜的關系。雖然思想界後來又出現過雙向進化論和多向進化論,對單向進化論進行過一定程度的補充,但這些補充於人類文化現象所呈現出的多元狀況顯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進化論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便迅速衰落了。
第二,功能論。功能論是探討宗教的社會功能的理論,也是宗教社會學中最持久最重要的方法。功能論的理論基礎是把社會看為各種社會制度的均衡機制,這些機制從整體上構成社會體系。社會體系的各個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彼此制約,任何一部分的發展和變化都會影響到其它部分的變化,進而影響整個體系。而各種文化體系作為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都具有自己的功能,宗教也不例外。根據這種理論,宗教被看作是一種社會機構,一種體系化了的人類行為的形式,其發揮的功能與社會體系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論存在分析宗教心理學雙重X模型》 展現了個體自我與社會環境的相互調試關系,充分論證了宗教具有的社會功能。
倡導宗教功能論的先驅是杜爾凱姆,但他簡單的把宗教歸為社會本身。20世紀50年代,社會學界從斯賓塞時代進入帕森斯時代,結構功能主義處於巔峰時期,帕森斯對杜爾凱姆的功能論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宗教是文化的價值觀、信仰和象徵領域的主要方面,是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現象。而文化模式是獨立於社會結構是不同層次上運轉的,它為社會行為體系和個人提供了一半道德標准,以及表達的象徵和基本的信仰。帕森斯認為宗教有兩種功能:一是宗教使道德的價值、情感和行為體系的規范具有了認識上的意義;二是宗教平衡了合理期待行為後果與實際能看到後果之間的差異。默頓在批判帕森斯思想的基礎上有對功能論作出了新的發展。他認為,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對整個體系的作用都是多方面的:既有積極地正功能的一面,又有消極的負功能的一面;既有已被人們意識到的顯功能,又有未被認識但發揮著作用的潛功能。這種思想對於功能分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許多宗教社會學家開始研究宗教的負功能即宗教對社會造成的分裂作用,並把宗教對社會的功能和對個人的功能作用分開研究,認為有些功能在社會和個人之間起到相反的作用。
功能論在宗教研究中具有它積極意義和合理因素:首先,功能論把宗教始終當作一種社會文化體系,否定了宗教的神聖性;其次,對我們理解作為社會文化體系的宗教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並對宗教長期存在的原因提供了比較全面的分析;第三,功能論的分析對於揭示宗教本質現象具有積極地意義,宗教的功能也是宗教在社會中表現出的現象之一,雖然功能不能等同於本質,但是揭示其本質的可觀切入點。
功能論在宗教社會學中仍然有其不足之處:首先,早起的功能論分析過分的強調了宗教對於社會穩定所起的作用,忽略了其負面影響;其次,過分強調滿足需要的功能,忽視了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重要性。第三,宗教功能論所關注的一直是那些影響信仰和被信仰影響的事實,忽略了對宗教的懷疑所產生的不可低估的正負功能;第四,過分強調宗教的不可或缺性,視宗教為社會永恆的現象。
第三,沖突論。沖突論是以批判功能主義為契機而產生的一種研究方法。其理論觀點認為社會是由許多利益團體構成的,每一個團體都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能夠促進社會團結統一的價值觀和信仰並不存在。由此,沖突論認為現代社會的特徵就是沖突、壓制以及各個團體的權利分割,各個團體的利益分配保持均衡,社會就出現穩定狀態。宗教社會學中研究中的沖突論也把宗教視為一種社會中的利益團體,強調其形成的關鍵在於自身利益而非信仰。沖突論認為宗教是社會分裂的源泉,沖突是宗教團體內存在的普遍現象,但另外一方面它有認為宗教是小范圍內社會整合的因素。
沖突論著眼於正在變化的社會問題,宗教在這種變化中起到什麼樣的功能,社會變化有對宗教有何影響,都是其關注的方面。修正了功能論那種靜態的、忽略了社會特定模式的來由的理論,提出了社會利益集團自身利益對於觀念和行為的影響。沖突論過於強調宗教在社會中作為利益團體,尤其至經濟方面的利益,卻忽視了宗教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的研究,即關於超人間的信仰。
宗教社會學的研究史表明,它主要著手於宏觀理論研究和微觀應用研究。在宏觀的理論研究中,進化論、功能論、沖突論等理論佔有重要地位,支持這些理論的有跨文化比較分析、歷史分析、調查研究和統計分析、控制實驗、參與性觀察、內容分析等具體研究方法。

7. 《宗教社會學》:你認為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我們信奉的不是道教也不是儒教,我們信奉諸子百家,我們信奉我們的文化體系。
至少2500年的文化史造就了我們,我覺得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歷史", 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對於歷史的執著就類似於其他民族對於宗教的執著。每個以中華正統自居的朝代都會主導編修前朝的歷史,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著如此體系完備的由官方編撰的一整套史書,這裡麵包含這中華文化的一切奧秘。中國的史書除了讓人們了解過去發生了什麼之外,還起著近似於其他民族宗教典籍的作用。歷史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使人們產生文化歸屬感,不亞於基督徒或穆斯林的宗教情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情感的支撐,才使得中華民族無論經歷多麼打的坎坷磨難,總是能走出困境,重新統一在一起。

信教的人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中國人這種不信教的民族,認為這樣的人沒有信仰沒有寄託,心理一定是極度空虛的。其實他們一點也不了解,有著五千年歷史傳承的中國人,早就獲得了比宗教更為高級的心理寄託方式,那就是歷史。誰說中國人沒有信仰?「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這就是中國人的信仰。誰說中國人沒有宗教情感?「吞八荒而掃六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是中國領導者的宗教情感,「武死戰,文死諫」這是中國文臣武將的宗教情感,「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中國人對朋友對情人的宗教情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中國人對長輩和晚輩的宗教情感,「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中國人對待真知的宗教情感。看看這些,有誰能說中國人是空虛的?沒有信仰的?只要中國能夠沿著正確的路走下去,認真的反思和傳承傳統文化,中國何愁不大出於世界?中國文化何愁不獨秀於宇內?

....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滲透中國人的生活,就覺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實事求是地
說,儒家並不比柏拉圖或亞力士多德的學說更像宗教。「四書」誠然曾經是中國人
的「聖經」,但是「四書」里沒有創世紀,也沒有講天堂、地獄....

.... 宗教也和人生有關系。每種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種哲學。事實上,每種大宗教
就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這就是我所說
的宗教。

這樣來規定宗教一詞的含義,實際上與普通的用法並無不同,若照這種含義來
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認為儒家是宗教。人們習慣於說中國有三教:儒教、道教
、佛教。我們已經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於道家,它是一個哲學的學派;而道教
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區別。道家與道教的教義不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順乎
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舉例來說,照老子、莊子講,生而有死是自然過程,
人應當平靜地順著這個自然過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義則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
方術,顯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徵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
的人,可以從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許多資料。

作為哲學的佛學與作為宗教的佛教,也有區別。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對佛學比
對佛教感興趣得多。中國的喪祭,和尚和道士一齊參加,這是很常見的。中國人即
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學意味的.....

.... 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很難說這些人說的完全對了,或完全錯
了。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不能說這些人說錯了,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無論
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講政治,說道德。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
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孔
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
說:「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
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國哲學
中所謂聖人,與佛教中所謂佛,以及耶教中所謂聖者,是不在一個范疇中的。從表
面上看,儒家所謂聖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
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以上選自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

http://www.yifan.net/novels/fyl/fyl.html

中國人對於宗教,求的往往都是現世利益,舉個簡單例子,為了兒女考大學燒香拜佛的人不在少數吧?燒香念佛為求自己平安、家人平安的不在少數吧?
所以西方人初到中國傳教時根本無法開展,因為西方人信的教尤其是基督教,講究原罪,首先得讓人懺悔,求的是死後上天堂,宗教面前,現世利益他們往往不像中國人那樣看重
你見過或者聽過有西方人去教堂不是做禮拜懺悔而是求上帝保佑發財的例子么?
按我的看法,中國人和西方人、穆斯林對宗教的態度有根本不同
西方人以及穆斯林的宗教首先強調要信,信完以後有什麼事情再說,以前不就說 信我者上天堂嗎,換句話說,要上天堂可以,但你得先信
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得先看這個教值不值得信,看看那些土和尚洋和尚們有沒有什麼本事啦,能不能讓我得到保佑啦,或者讓我的心靈得到寬慰開導啦,再或者能否把自己「忽悠」得高興啦,然後再決定信還是不信
所以我說中國人對待宗教的態度是功利性的,這個功利性,指的就是對現世利益的祈禱追求
而就是這個原因,導致中國的宗教能做到互相水乳交融,絕大部分時間里相安無事甚至互相滲透影響;而基督教徒就和穆斯林死掐過無數次,到現在這個結都沒能解開
畢竟,因為這「功利」二字,中國人信仰宗教是為我所用的態度,是兼容性質的;西方人和穆斯林因為先「信」了,或者因為教義規定他們必須「信」,所以對待宗教體現的就是唯一性,是排他性質的

之所以會這樣功利,是因為:
第一中國人不講究原罪,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沒有這樣的成份
第二宗教中的道德成份,中國人可以在自己本土的文化和聖人崇拜中找到替代品
自從周公制定禮樂制度之後,殷商時期的敬鬼神傳統給改成敬聖人;而敬聖人,按易中天的話來說,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對道德的崇拜
看看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聖人,堯舜禹湯,伯夷叔齊,周文周武,孔孟老莊,文聖人孔子孔明,武聖人關羽岳飛,他們各有特點長處,但無一不是各個時期被標榜為道德楷模的人,所以易中天那話有道理

既然如此,那麼宗教對於中國人而言,其實也只剩下其玄之又玄虛無縹緲的神性部分和高屋建瓴的哲學部分可用了
哲學部分,一般老百姓沒能力也沒興趣去深究;而神性部分,很容易發展成功利性的信仰

至於時下所謂的中國人信仰危機,其實就是道德危機,其實就是聖人崇拜被壓制、傳統文化被忽視的後果
而這種危機不是什麼宗教能解決得了的,起碼短時間之內解決不了
以前的新文化運動只能是救一時之策,不是圖萬世之計,到最後,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還是要逐漸回歸文化原點的
畢竟聖人崇拜及其背後的道德崇拜經歷了三千多年,畢竟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沿襲了幾千年,有些東西其實早在你我腦海中根深蒂固,其強大的慣性是無法被輕易扭轉的
若強行讓宗教尤其是外來宗教處理這種危機的話,長遠來看,要麼宗教被繼續扭曲變味,要麼傳統文化發生重大改變,悲觀點說,可能是一個你死我活的結局
我可沒說過中國人不信教,實事上中國單單信佛教的人就得用億來計算
至於宗教聖戰,中國以前是發生過不同教派互相傾軋排擠,但宗教勢力之間互相發動戰爭是從未有過的事情;以前的歷史條件,中國的土地上還尚未發生宗教戰爭,更不要提現在了
中國人雖說不是全知全能,但也不是傻子……有些風險,以前傳統文化已經幫助我們規避了,為什麼現在反倒要主動回去摻合一腳?
一定要說的話,東方宗教其實是主動迎合了原本中華文化自聖人崇拜也就是道德崇拜中深入人心的部分
像行善積德下輩子投個好胎,這是佛家小乘世俗化說法,說白了就是中華文化中的仁、仁愛、兼愛等,只不過到了宗教口中,難免不會牽扯上諸如輪回等宗教特有的神學概念
如道教,發源自老莊的道家思想,本來講究的是無為,但自張道陵給道家轉型道教奠定基礎、再經葛洪批判繼承之後,無為的說法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反倒是開始慢慢世俗化,轉變說法為勸誡世人寡慾

殷商時期敬鬼神,但那隻是原始粗糙的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還沒形成正式宗教體系
然後經過周公改革,開始轉變為對聖人、對道德、對文化的尊崇
大凡正兒八經的宗教,必有三大部分:道德、哲學、神性
道德方面有自己的替代品;哲學方面一般人不會去鑽研
只有神性方面,一旦開展開來,往往產生功利性的結果
因為神性必然要體現神通,必然宣傳無所不能,則對一般百姓而言,他們往往被這些吸引;因為,比如誰都有自己迫切渴望卻又力所不及的事情,這時候只有神性的東西才能解決這種矛盾

不要覺得功利不是好詞有抵觸情緒,事實上這種功利的為我所用,對於中華文明的發展和生存卻是一件好事

8. 《宗教社會學》:為什麼說宗教是一個社會群體現象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在人類早期一些社會中,宗教承擔了對世界的解釋、司法審判、道德培養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現代社會中,科學和司法已經從有些宗教分離出來,但是道德培養和心理安慰的功能還繼續存在。宗教所構成的信仰體系和社會群組是人類思想文化和社會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宗教的崇拜行為、禮儀規范屬於宗教的外在因素。體現出宗教教義的實踐,也反映出宗教傳統的改革及其社會文化背景。教儀是規范化、程序化、機構化及制度化的,其內容包括祈禱、祭獻、聖事、禮儀、修行及倫理規范。
教義是基於宗教的理論體系,而教儀則根據社會實踐的活動,前者為後者提供依據及指導,後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廣和外化;前者由不斷詮釋、匯集、編纂宗教經典而深化,後者也是經驗累積確定其施行的程度,於是教義及教儀皆在所處的文化氛圍中產生一種人們公認的社會慣例。

宗教的教職制度及教團體系(教會),代表著宗教信仰體系的機構化及社會化,是宗教的最外殼,卻又不可或缺。一方面替宗教提供了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給予存在保障。教職制度令宗教有了可見的外在形體,從而對社會起作用。在歷史上,政教常有合一或分離現象,體現了社會行政功能與祭司宗教功能的有機結合,說明了宗教這一個體與世俗社會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9. 《危機時刻德國保守主義革命》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危機時刻》(曹衛東 主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fcYugrSIOetshynSXmUp4A

提取碼: 466j

書名:危機時刻

作者:曹衛東 主編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3

頁數:372

內容簡介:

【這是「民主」的反題,是一場文化革命的復現,是知識分子在國家危機時刻的行動。】

◎文化革命對於現代性的推動究竟有沒有決定性意義?

◎在文化革命的大風大浪中,知識分子的角色如何確定?

作者簡介:

主編:曹衛東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德國《論證》雜志和香港《社會理論學報》編委、德國普萊斯納學會學術委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和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計劃。

研究方向為德國思想史、法蘭克福學派理論以及中德文化關系。曾獲「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優秀論文獎」(2004)、「馮至德語文學獎」(2005)、德國「德嘉銀行獎」(2008)等。

相關著作及譯著:《權力的他者》(2004)、《哈貝馬斯精粹》(2004)、《歐洲為何需要一部憲法》(2004)、《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1999)、《後民族結構》(2002)、《宗教社會學》(2003)、《現代性的哲學話語》(2004)等。

10. 《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韋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tkwU9ks3IL0uyub7jmWFdQ

提取碼:nce4

書名: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

作者:韋伯

譯者:甘陽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1997

頁數:141

內容簡介:

輯錄韋伯學術早期的四篇主要論作,是為以往韋伯

研究所忽視,現今則受到學界特別重視的文本。展示出

韋伯在最初轉向經濟學研究時的問題意識和獨特方法。

韋伯在此階段思考的中心問題,乃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

所引發,即德國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時所

面臨的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困境。

編者整理的韋伯生平著述年表,是一份了解韋伯的

重要文獻資料。

馬克斯・韋伯(MaxWeber1864-1920),德國政治經

濟學家,著述有系列專著《宗教社會學論集》(其中《新

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由三聯書店1987年出版),《經

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三聯書店即出)。

作者簡介:

馬克斯韋伯(MaxWeber1864-1920),德國政治經濟學家,著述有系列專著《宗教社會學論集》(其中《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由三聯書店1987年出版),《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三聯書店即出)。

閱讀全文

與宗教社會學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組管理命令 瀏覽:979
海南高德司機端是什麼app 瀏覽:861
pid命令 瀏覽:886
一天一圖學會python可視化 瀏覽:309
魔獸編輯文本命令串 瀏覽:497
android中view繪制 瀏覽:798
安卓機內存刪除怎麼恢復 瀏覽:329
Qt環境的編譯軟體放到linux 瀏覽:214
聯創列印系統怎麼連接伺服器 瀏覽:935
杭州行政命令 瀏覽:160
如何查找伺服器日誌 瀏覽:801
加密的鑰匙扣怎麼寫 瀏覽:579
文件夾更新不了怎麼辦 瀏覽:475
壓縮機指示燈亮是什麼原因 瀏覽:956
什麼app訂酒店半價 瀏覽:765
中老年解壓神器 瀏覽:243
訊飛語音ttsandroid 瀏覽:468
腰椎壓縮性骨折術後能坐車嗎 瀏覽:507
python類裝飾器參數 瀏覽:350
均線pdf微盤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