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全球通史》((美) 斯塔夫里阿諾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iz1rBrRd-gm4AJJTTMX0w
書名:全球通史
作者:(美) 斯塔夫里阿諾斯
譯者:吳象嬰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2-1
頁數:833
內容簡介:
《全球通史》由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董書慧、王昶譯,作者在本書中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從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諸歷史運動、諸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本書一經問世,受到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和巴勒棵拉夫高度評價,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全球通史》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1世紀初多極世界相待時期,上下數十萬年,一氣呵成。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人口、移民、種族關系、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讀來頗覺新穎爽朗,有強烈的現實感。從文字內容來看,作者對龐雜的史料取捨恰當,對各種歷史事件著筆簡要,邊敘邊議,文字生動;從編寫技巧來看,每章前冠以簡明提要,承上啟下,便於掌握線索,每章末附有選讀書目,便於進一步研究。
㈡ 請學識淵博的廣大網友推薦一本描述中國史前史社會的書籍
1、《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在本書中,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 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
㈢ 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哪些歷史問題
舊石器時代考古復習大綱 主講老師:王幼平
1、 舊石器時代的特點一、 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童年時代。在人類開始出現,地質時代屬於更新世,從二、三百萬年前開始到一萬年為止。在這個漫長的時間里,無論人類的體質還是文化,都是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人類的體質具有原始特徵。二、 打制石器的使用。打制石器是一種原始的工具,製作時用石錘打擊石材,打下具有鋒刃的碎片,然後加工成石器。人工打制的石器的特點是有檯面、半錐體、疤痕、輻射裂紋,而且有一定的形狀。常見的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球、手斧等。三、 狩獵——採集經濟。社會生產力低下,主要從事採集、狩獵等生產活動,依賴自然的恩賜而生活,物質文化不發達。2、 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特點一、 含概時間長。從二、三百萬年前開始到一萬年為止。二、 范圍廣(面廣)。歐洲的舊石器文化發現豐富,文化系統和分期斷代比較清楚,在北非、西亞等也同樣有分布,在中國也有豐富和自成系統的文化遺存。三、 內容復雜,涉及到多學科。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研究包含了古人類學、地質學、古生物學、民族學以及現代科技的內容,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學需要以上諸多學科的內容來作為工具開展工作。3、 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相關的學科一、 古人類學,通過各種動物、古人類化石研究人類的起源問題。二、 地質學,考古學的地層學就是從地質學中借用來的,自然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和生態學,對於協助研究古代文化一直所在地區的地史和天然資源,從各個方面復原當時的自然環境是很重要的。三、 古生物學,對於鑒定發掘出土的植物遺存以及動物和人類骨骼,並判定它們的年代有重要的作用。四、 民族學,許多考古問題的研究需要通過民族學也即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的比對,來找到答案。五、 現代科技的應用諸如碳14測年、熱釋光等技術對判定遺址及相關出土物的年代有很重要的意義。4、 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誕生的背景與意義背景:一、 十九世紀中期,《地質學原理》和《物種起源》兩部著作奠定了考古學的科學基礎。二、 工業革命的成果是考古學誕生的物質基礎。意義:一、 對整個科學的貢獻,提供古代化石、遺物,直接挑戰上帝造人的理論。二、 大大擴展了史前考古學的研究領域,對世界考古學有不小的意義。5、 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發展簡史一、 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開始(1920年——1949年)(1) 1920年夏,法國傳教士桑志華在甘肅慶陽縣北趙家岔(今屬華池縣),發現中國第一件有明確地層關系的舊石器,標志中國舊石器考古學的開始。(2) 1923年,桑志華與另一位法國古生物學者德日進發現水洞溝和薩拉烏蘇遺址,並進行了發掘。薩拉烏蘇與水洞溝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最早進行正式發掘的兩個地點。(3) 1929年12月,裴文中發現北京猿人的第一個頭蓋骨,是中國考古學的重大發現。(4) 1930年,山頂洞的發現也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起步階段的重要收獲。二、 中國舊石器的發展(1)50-60年代為發展初期,從周口店到華北地區的發展。*周口店繼續發掘與研究。*1954年發掘丁村遺址,丁村是50年代以來首次大規模發掘並進行深入研究的舊石器遺址。丁村發掘報告在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發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開始由華北及西北走向全國。先後發現了藍田人、觀音洞和元謀人等,中國舊石器文化的發展序列基本確立。(3)80年代,是豐收的十年,理論上也有進展,提出「區域漸進」理論。(4)90年代以來,是中國考古學變化最大的十年。 *研究重點發生轉移:以前是文化史的復原,基本方法是作描述; 以後注重對人類行為的認識,基本方法是解釋。 *發掘方法變化:以前是垂直發掘; 以後改為平面的發掘,認識人類活動。 *研究方法:有微痕研究、拼合研究、埋藏學的研究等,最新研究模式是「操作鏈」(技術鏈)方法。 *研究定位開始變化,是世界史前史之下的舊石器考古,在整個世界史前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 6、 第四紀的主要特徵一、 氣候變化:冷暖交替即冰期與間冰期交替二、 環境變化:海陸變化。海平面下降,造山運動開始,青藏高原與喜瑪拉雅山隆起;中亞地區沙漠化;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大多數湖泊消失。三、 生物界的變化:從第四紀開始,文化學人主宰地球;真馬、真牛、真象出現。7、 午城黃土、離石黃土、馬蘭黃土與網紋紅土 午城黃土——更新世北方地層早期分布最廣的是午城黃土。紅色,代表暖濕氣候,有古土壤層。標准地點在山西隰縣午城鎮。距今250萬年—100萬年。 離石黃土——更新世北方地層中期分布最廣的是離石黃土。偏黃色,代表向冷方向發展的氣候,中間有若乾暖的階段,在暖的階段含古土壤層。標准地點在山西離石縣陳家崖。距今100萬年—12萬年。 馬蘭黃土——更新世北方地層晚期分布最廣的是馬蘭黃土。淺黃或灰黃色,代表乾冷氣候,很少有古土壤層。標准地點在北京西齋堂馬蘭村。距今12萬年—1萬年。網紋紅土——更新世南方地層中期分布最廣的是網紋紅土。紅土中夾白色或灰白色網帶,高溫多雨環境下形成。發現幾百處舊石器遺址。標准地點在安徽、湖北。距今100萬年—12萬年。8、 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舊石器時代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起止時間:歐洲:距今500萬年——12.8萬年 中國:距今120萬年——20萬年中期起止時間:歐洲:距今12.8萬年——3.5萬年 中國:距今20萬年——5萬年晚期起止時間:歐洲:距今3.5萬年——1萬年/1.2萬年 中國:距今5萬年——1萬年/1.2萬年 9、 莫維斯線與東、西方舊石器文化的分區 青藏高原和中亞沙漠是東西分界線,分成東亞區和舊大陸西兩個區。兩邊區別非常大,東方是砍砸器區,西方是手斧區。1940年由莫維斯提出,稱莫維斯線(Movius Line)。10、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分區 以淮河—秦嶺為界分為南方區和北方區。南方區是大型工具:砍砸器或叫礫石石器。北方區是以石片石器為主的小型石器。11、中國最早的人類一、南方古猿:70年代中期,在湖北建始龍骨洞發現「鄂西臼齒」,當時被描述為南方古猿,但80年代以來的研究則認為是早期直立人。 永縣人也曾被認為是南方古猿,後來研究認為是早期智人。二、元謀人:元謀人牙齒不是發掘的,而是採集的,年代測定為60—70萬年,也不是中國最早的人化石。三、 公王嶺藍田人,距今115—120萬年。是目前能夠肯定的中國最早的人化石。是世界直立人里最矮的,腦量小隻有780毫升,頭骨壁厚達12毫米。12、中國最早的舊石器文化一、 西侯度遺址:發現於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附近,發現石製品、燒骨、帶切痕的鹿角和動物化石。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古地磁年代為距今180萬年,所以一般將西侯度作為我國最早的舊石器時代地點之一。遺址位於黃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約170米的古老階地上,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約1米厚的交錯砂層中,共發現石製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經過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大部分為石英岩,有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大尖狀器等。二、 公王嶺遺址:發現於陝西藍田縣公王嶺,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120萬年。公王嶺的頭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額骨、大部分頂骨、右側的顳骨和上頜骨等,同屬於一個30多歲的女性。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狀器和石球以及一些石核和石片,多半用石英岩礫石和脈石英碎塊製成,比較粗糙。三、 泥河灣盆地:小長梁距今136萬年 東谷坨距今約130萬年,發現石器多。 岑家灣距今97—90萬年,發現資料最多。 馬圈溝的年代最早,其准確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工作。13、祿豐古猿、巨猿與人類起源研究一、祿豐古猿:70年代中期發現於雲南祿豐縣石灰壩的第三紀煤層中,化石的數量非常豐富,有頭骨、下頜骨、牙齒等。從化石形態特徵看,祿豐古猿在體質特徵上於早期人有近似的地方,是與人類很密切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旁支,但不是人類祖先。二、雲南森林古猿和江西雙溝醉猿也是與人類很密切的一個旁支。由於同一時期的人猿超科化石發現很少,因此以上發現對於認識人類起源問題仍很重要。三、巨猿:是一種形體很大的猿的化石,30 年代發現於香港;身高2.7米左右,體重300公斤,生存時代大約是從早更新世早期—直延續到中更新世。而此期已是早期人類很繁榮的時代,所以巨猿顯然不會是人類的直接祖先。盡管如此,這支形體巨大的中國遠古人類近親的體質特徵及其命運,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與發展仍是十分重要的。14、北京猿人遺址地層的特點一、 文化層、砂層、角礫層交替出現,是由於環境的變遷而形成。二、 堆積厚(幾十米厚),多個文化層,反映時間長。15、北京猿人文化特點與分期一、 文化特徵(一) 石器工業(石器文化)(1) 原料來源:以山坡上的碎石塊為主,其餘是來自周口河裡的鵝卵石。石器原料種類很多,但以脈石英為主。(2) 技術:廣泛使用砸擊法 錘擊法很重要 也有碰砧法,但不多(3) 組合:刮削器最多 小尖狀器 砍砸器 石砧 雕刻器利刃、輕型的多,狩獵用。(二) 居住的特點喜歡住山洞(住洞、穴居)用火(三) 生計(經濟類型)依賴肉類:狩獵 食腐二、 分期根據石器工業的原料、技術和組合的情況,分成早、中、晚三期:
原料 技術 組合
早期 砂岩 錘擊法為主 砍砸器較多 脈石英 砸擊法多 刮削器為主
中期 石英 砸擊法為主 刮削器為主 錘擊法 小尖狀器有 碰砧 砍砸器有
晚期 石英、水晶 砸擊法為主 刮削器為主 燧石 錘擊法 砍砸器少 碰砧 小尖狀器 雕刻器 石鑽 從分期的結果來看,越來越會用好的原料,整體是發展的趨勢。 16、北京猿人的體質特徵及其意義一、 體制特徵:(1) 頭骨非常原始:比較低矮 骨壁較厚 眉脊發達,呈「一」字形,非常粗壯,增強結構發達 吻部特別突出 大腦小腦即顱內結構介於人與猿之間 腦量較小,平均腦量1050毫升(2) 肢骨:上肢骨等於現代人 下肢骨接近現代人 髓腔比較細,管壁較厚二、 意義: 首先,從北京猿人的整個體質特徵來看,其身體各部分的進化速度並不一致。頭骨與肢骨相差很大,頭骨原始,肢骨發達,原始特徵與現代特徵共存,應是人類進化鑲嵌現象的表現,反映了恩格斯「勞動創造人」的道理:上肢先進化,然後下肢進化,最後促使大腦發展。 其次,除進化上的意義外,還有一層意義,即「中國人起源」。北京猿人的鏟形門齒、高顴骨、扁平臉、低塌且寬的鼻子等,表明他們具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黃種)的特徵。17、金牛山遺址的發現及意義一、 發現:金牛山位於遼寧營口市(現大石橋市)20世紀40年代,曾發現過動物化石。197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A地點洞穴堆積,從當年起進行過多次發掘。1984年秋天,由呂遵諤教授指導的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學生進行考古發掘實習時,在金牛山A地點發現金牛山人化石,包括同屬於一個個體的頭骨及頭後骨共50餘件。*金牛山A地點洞穴遺址的堆積情況與周口店第一地點很相似,鈾系法測定的結果為距今20萬年,相當北京人中晚期。*石製品的數量雖然無法和周口店相比,但從原料的選擇到加工技術都十分相似。石器原料以脈石英為主,打制技術以砸擊法為主。石器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和雕刻器。從石器工業的整體面貌來看,很接近北京人文化。另外還發現9處用火遺跡,說明有用火習慣。*住山洞。金牛山人頭骨具有原始的特點,但也有比北京猿人進步之處,腦量為1320毫升,明顯增大。二、 意義:(1) 說明同一時期生活著兩種不同的人類,有進步的人,也有落後的人,也是鑲嵌進化,反映了「分支進化」的道理。(2) 看形狀是兩種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但使用著一樣的工具,文化面貌一樣。18、黃河中游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發現一、藍田:公王嶺距今120萬年 陳家窩距今60—70萬年 石器原料:河邊鵝卵石,石性為石英岩(變質岩) 加工技術:錘擊法為主 碰砧法可能也使用 石器組合:小型刮削器 大型砍砸器 大型大尖狀器二、芮城匼河:黃河階地堆積,中更新世 主要發現:石器和動物化石 石器原料:河灘上的鵝卵石(礫石),岩性為石英岩。 加工技術:錘擊法為主 碰砧法也使用 石器組合:砍砸器為主 小型利刃的刮削器也佔一部分 大尖狀器19、涇川大嶺上位於甘肅涇川縣,是中國舊石器早期最西地點,土狀堆積,地層為離石黃土,時代處於中更新世。 石器原料:石英岩礫石 加工技術:錘擊法為主 石器組合:大型砍砸器 大尖狀器 小型刮削器 小尖狀器20、觀音洞位於貴州黔西一、地層:多層,持續時間長,鈾系測定為距今20—5萬年,文化層厚,反映了多次居住。 位置在洞口,光線好二、文化特點:*石器工業:石器原料:山坡上找風化岩塊,岩性為硅質灰岩。 加工技術:用錘擊法拔片和修整 陡刃石器比較多,而且多刃器較多 石器組合:刮削器 小尖狀器 砍砸器*生計:有很清楚的狩獵證據*居住:住山洞,每一層都很薄,說明多次的臨時性居住。 21、鄖縣人及其文化遺物 鄖縣人化石地點位於湖北鄖縣曲遠河口,發現兩個頭骨化石,稱「鄖縣人」。距今78萬年,電子旋測定(ESR)為60萬年。頭骨的一些特徵更接近早期智人,但已有的測年數據與古生物學方面的證據都說明鄖縣人非常古老,說明至少在80萬年出現了比較進化的人。石器原料:砂岩或石英岩的礫石技術:錘擊法為主砸擊法可能也有應用組合:砍砸器大尖狀器石球、小刮削器比例少 此外,有很多象手斧一樣的工具,但不是從地層中發現的,而是採集來的。鄖縣人石器工業從原料、技術到石器組合均與華南的礫石石器工業沒有區別。22、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區域性特點一、北方北區特點:(1)棲居形式:早期露天(泥河灣) 晚期穴居(周口店、金牛山)(2)用火(3)食肉(4)石器工業:原料為採集的石塊技術:砸擊法佔主要地位組合:以刮削器為主的利刃工具佔主導地位二、北方南區特點:(1)棲居形式:露天居住,有棚子,與洞穴相對應。(2)生計方式:從石器組合看,大型尖狀器、砍砸器多,適合挖植物根莖,推測依賴植物性食物較多,同時也有狩獵活動。(3)石器工業:原料來源為河灘,石性為石英岩或角頁岩技術:錘擊法為主,碰砧法也使用,砸擊法則很少使用。組合:大型尖狀器與小型刮削器工具基本相等三、西南區、雲貴高原特點: (1)環境:岩溶地貌,低溫多雨,海拔高。(2)棲居:住洞多,且反復多次地居住。(3)生計:狩獵情況比較清楚,更多地以狩獵為生。(4)石器工業:原料為就近採集山坡上風化的石頭塊,礫石原料少用。加工技術:錘擊法為主,砸擊和碰砧法少見。組合:中小型利刃工具比較多,砍砸工具較少。四、華南區特點:(1)棲居形式:集中居住或臨時採集(2)石器:原料為砂岩或石英岩的礫石 技術:錘擊法為主 組合:砍砸器和大尖狀器較多,小刮削器和石球也有一些。23、周口店15地點的石器工業地層分為三層,最主要文化層在第二層(中間一層),發現幾萬件石器。鈾系年代測定為距今15萬年,處於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石器工業:原料來源和岩性象北京人一樣,在山坡上采脈石英但石器技術卻發生很大變化,由砸擊法變成錘擊法,錘擊法很自由,便於控制,說明打制技術更高些。 組合:刮削器為主 小尖狀器 雕刻器 砍砸器數量比較少 修理把手大石片很有特點周口店15地點舊石器文化的主人可能已不是北京猿人。24、許家窯遺址的主要發現與意義許家窯位於山西省陽高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典型文化遺址。地層:泥河灣層頂部,馬蘭黃土下部,氣候干涼。鈾系法測定的年代為距今10-12萬年一、 主要發現:除了石器外,還有很多人化石,代表十多個個體,但沒有完整頭蓋骨化石,都是碎片。化石特點:*原始性突出:頭骨壁厚等於北京人 牙齒大等於北京人*進化階段性,有尼人特點:頭骨圓度等於尼人,腦量大於北京人 吻部突出等於尼人,但比北京人後縮 *黃種人特點:鏟型門齒典型 有印加骨(頂枕間骨) *另外,還可以觀察到某些病理現象,如可能因缺乏某種維生素引起的「骨小孔病」,以及由於飲用含氟量高的水而形成的牙齒黃斑等。石器工業:原料:礫石(石英、燧石、火山岩),原料的體積不大,均來自附近。 技術:錘擊法為主 砸擊法也很多組合:刮削器為主,可分為邊刮器和端刮器。而端刮器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典型工具。 小尖狀器很多 石鑽 大量石球 二、 意義:*許家窯人有尼人特點,也有北京猿人特點,來源不清。*文化上承前啟後。砸擊技術是從前邊延續下來。同時有進步的技術:修理石核:原始柱狀石核和盤狀石核。另外工具方面,有晚期工具出現。 *石球是該遺址最具特色的工具類型。大量用石球,說明獰獵專業化。25、丁村文化一、 地層:汾河三級階地,河床相—砂礫石層,可能是沖過來的,因此稱丁村地點,不稱丁村遺址。二、 人化石:兩顆少年牙齒,2-3歲孩子頭骨片,為早期智人特點。三、 石器工業:原料:角頁岩礫石,黑色或灰黑色。 技術:碰砧法 錘擊法 組合:砍砸器比較多 丁村大三棱尖狀器,最代表性器物。 石球也有一些刮削器也較多四、問題:*時代:晚更新世早期(10-12萬年),同時更早的中更新世也有發現,而再向前發展,舊石器晚期也有。因此丁村開始時間更早,延續時間也更晚,不再是舊石器中期典型了。 *丁村是以大型石器為主還是小型石器為主,一直存在爭議。26、大荔人及其文化一、 地層:洛河三級階地二、 化石:一個頭蓋骨化石:鈾系法年代:19-20萬年 腦量大些:1120ml 腦圓些 眉脊倒八字形,為典型早期智人三、 石器工業:原料:河灘上的礫石 石性:燧石、石英岩 技術:錘擊法,加工粗糙 組合:小型刮削器 尖狀器 石錐 石砧大型的石器很少,草原環境用的小型利刃工具很多,反映了氣候的變化。27、馬壩人的體質特徵及其意義發現於廣東曲江馬壩。體質特徵:*典型早期智人,介於北京人和現代人之間*進化階段性:腦圓 眉脊粗壯,八字形*多區進化:圓形上眼眶,歐洲尼人特徵,是基因交流情況的反映。28、過渡階段人類的體質特點一、 階段性特點: *早晚兩期:早期(大荔人)介於直立人和典型早期智人過渡階段。 晚期(馬壩人)為典型早期智人 *總體特點:腦量比早期增大:大荔人為1120毫升,金牛山人為1320毫升,馬壩人應更大些。 頭骨圓度介於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間 眉脊倒八字形 吻部後縮 前牙齒很大二、區域進化的連續性鏟形門齒印加骨(頂枕間骨)扁塌鼻子高顴骨四、 基因交流為輔,圓形眼眶。29、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特點一、 繼承性。中期與早期區別不大,從工具原料、技術、組合幾方面繼承性很強。三、 發展。北方許家窯出現修理柱狀石核、盤狀石核。南方大尖狀器。30、山頂洞人及其文化的主要發現一、地層:在北京人地層堆積之上,主要是墓葬發現。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及裝飾品。時代:距今2.7萬年二、體質特徵:8個個體,三個完整頭骨 頭骨圓腦量1400ml,與現代人接近。這些特徵說明山頂洞人屬於典型的晚期智人類型。 其形態特徵如鼻子扁塌、高顴骨等,說明山頂洞人屬於原始的蒙古人種。三、文化特徵:(1)石器工業:只有20多件製品,石性:石英和燧石 加工技術:錘擊法為主 砸擊法也有 組合:刮削器砍砸器山頂洞人石器技術簡陋是因為發生了工業重點的轉移,人們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加工骨角製品,因為真正代表山頂洞人技術水平的是其骨角器和裝飾品。 (2)骨器和角器:加工技術很發達,磨製技術出現 代表:骨針 (3)裝飾品:發現數量非常多,用石頭磨製的珠子和野獸牙、海蚶殼、魚骨、骨管等穿起來。能有時間做裝飾品,說明生產力提高。另外也說明當時已經掌握了鑽孔技術。反映了他們的活動范圍可能已經很大,原始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 (4)墓葬:中國有史以來第一處墓葬 紅色赤鐵礦粉,應是原始宗教意識的最初表現。31、海城仙人洞地點:海城市孤山鎮時代:與山頂洞人相當石器工業:(1)原料:當地選石英礫石 (2)技術:錘擊和砸擊 (3)組合:鑽具多 刮削器 尖狀器 砍砸器骨角器:骨針 骨制標槍頭(狩獵) 骨制漁叉(捕魚)多個紅燒土遺跡(火膛)32、薩拉烏蘇與峙峪一、 薩拉烏蘇地點:內蒙烏審旗時代:3.7—4萬年小石器類型(石片石器類型):典型小石器 技術:錘擊法和砸擊法 組合:邊刮器 端刮器(狩獵專業化產物) 小尖狀器二、 峙峪地點:山西朔州時代:2.8萬年 1.5萬件石器 技術:錘擊法 砸擊法 組合:邊刮器 端刮器 小尖狀器 雕刻器5000多枚馬牙,是專業獵馬人。33、水洞溝與石葉文化一、水洞溝:水洞溝中國發掘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地點:寧夏靈武水洞溝時代:1.8或2.5—2.6萬年技術:修理石核,呈長條或盤狀,剝取石葉組合:端刮器 尖狀器(適於做矛頭) 凹缺刮器是明顯的狩獵文化,主體是石葉技術。三、 石葉文化——石葉是特殊的石片,從經過預先修理的石核上剝下來兩邊平行或接近平行、長度大於寬度2倍以上。34、下川與虎頭梁一、 下川范圍:山西南沁水下川,露天遺址,河流階地。時代:距今2.5—1.5萬年特點:沿著河流成片分布技術:細石器技術,從錐形石核(鉛筆頭型)或柱狀石核上剝下來,很小,做復合工具。組合:端刮器,非常多,佔主導地位。 邊刮器 小尖狀器也是專業的狩獵文化。二、 虎頭梁——冀西北泥河灣盆地虎頭梁村。 石器工業:石器原料:以石英岩為主 加工技術:直接打擊與間接打擊並用。 石器組合:端刮器為主 尖狀器 邊刮器 雕刻器 最引人注目的是數量眾多的各式楔形石核。裝飾品:13件,系用貝殼、鴕鳥蛋皮、鳥的管狀骨及石塊等穿孔製成。這些製品都採用了穿孔和磨製技術。在幾個地點發現數塊赤鐵礦,另外還有紅色的泥岩遺存,估計這些是用來染色的材料。發現火塘 35、柳江人的發現與意義一、發現地點:1958年,廣東新興農場在通天岩挖岩泥時發現柳江人化石,是一個完整的頭骨。進化:眉脊較粗壯 前額後傾時代:距今5萬年人種(蒙古人特徵):寬面孔 鏟形門齒 扁寬鼻 高顴骨二、意義(1) 跟現代人起源關系密切,起源較早。(2) 與日本港川人數據接近,受到日本人重視。(3) 與澳洲古人類也有關系。36、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的舊石器晚期文化*四川盆地:一、銅梁(重慶市),距今2.5萬年。原料:大礫石技術:錘擊法組合:小型石片做的刮削器(狩獵工具) 砍砸器 小尖狀器與華南礫石工業接近,又有自己特色。二、漢源縣富林遺址(大渡河邊)距今2萬年,為乾冷期草原文化。原料:燧石技術:錘擊法和砸擊法組合:邊刮器最多 端刮器 小尖狀器總體特點是:石器非常細小,長度很少超過30毫米,在中國南方的各地點為最。*雲貴高原:一、 石器類型-傳統型文化:威寧草海,是雲貴高原晚更新世晚期的一處露天舊石器地點 原料:採集燧石 技術:錘擊法 組合:刮削器居主導地位普定穿洞下層:原料、技術和組合都與早中期相同。二、石器類型-新型文化:興義市貓貓洞文化時代:距今1.3-1.4萬年——7000年-8000年*石器工業:原料:扁圓形礫石作原料 技術:用銳棱砸擊技術來剝片,取寬薄片來加工的技術。組合: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骨器和角器比較多:骨鏟、骨刀37、中國晚期智人的來源與體質特徵一、 來源:(1)區域進化:發現黃種人特徵接續發展 舊石器文化連續發展 (2)非洲夏娃說二、體質特徵:進化的階段性:腦量與現代人接近 圓的程度與現代人接近 保留較早的原始特徵:骨壁厚些 前額傾些 眉脊粗壯些 黃種人:高顴骨 寬扁鼻子 鏟形門齒 地方性:山頂洞人是北方人祖先 柳江人是南方人祖先38、中國舊石器晚期文化的區域性特點一、 多元化:華北東邊綜合性 西邊三種文化並存 南方東部也如此二、疆域的擴大:早期北邊未過遼寧東部 晚期黑龍江、青藏高原都有發現39、舊石器晚期文化的時代特徵過度時代,由狩獵採集經濟向農業轉型時代一、 有一系列技術發展:打制技術達到高峰 磨製技術開始出現 加工骨角器大發展技術發展為生產力發展創造條件。二、生計:狩獵專業化 多樣化,北京可以穩定居住,漁獵、採集,也可以草原生活。三、 社會組織進一步發展:群體更大 大群體里有多個火塘 平等關系四、 精神文化也有發展:墓葬 裝飾品 洞穴壁畫和雕塑
㈣ 求《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未刪減版電子書!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bYM-7K13hd4BGUtSi0bNyw
作品簡介:《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是美國歷史學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創作的歷史著作,首次出版於1970年,分為上下兩冊,共有7個版本。
㈤ 求 全球通史txt 或pdf文件。
《全球通史》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likg4HEi2sdR8hUT1FrFRw
簡介:它將從人類文明產生到二十一世紀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階段:文明的開端、古典文明、基督教文明、近代文明……尤其以西方文明的發展路徑為重點,內容包羅萬象,文字簡明流暢,常有讓人耳目一新之見。這是一般歷史書、教科書遠遠不及的。
㈥ 求《全球通史》第七版英文版pdf
http://m.pansoso.com/f/570504/網路網盤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是美國歷史學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創作的歷史著作,首次出版於1970年,分為上下兩冊,共有7個版本。
該書內容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0世紀70年代多極世界相對峙時期,上下數十萬年,一氣呵成。該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人口、移民、種族關系、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作者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諸歷史運動、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與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㈦ 哪兒可以找到世界原始社會遺址分布圖各大洲,各國都要包括,越詳細越好。
《世界史前史導論》插圖第7版
《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
《錢伯斯世界歷史地圖》
詳細的只能看專著了,比如劍橋世界史系列
㈧ 《氣候改變世界看千年前的氣候變遷,如何重新劃分世界文明的版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氣候改變世界》((美)布萊恩·費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uXEZ_kUVoNEDVSOkcB7e-A
書名:氣候改變世界
作者:(美)布萊恩·費根
譯者:黃中憲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6
頁數:268
內容簡介:
1000年前,地球經歷了一場至為關鍵、禍福相隨的升溫期。長達500年的溫暖氣候,讓全球人類文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讓歐洲步入興盛期、復活節島立起巨石像,卻也讓中國北方發生大飢荒、吳哥窟加速覆滅、瑪雅文明土崩瓦解。作者運用考古學知識,從北極區零星散布的古斯堪的納維亞人鐵釘、吳哥城淤積的灌溉溝渠中,交叉比對各種替代性氣候資料,重現中世紀的大暖化現場!
作者簡介:
布萊恩·費根,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於1997年被美國考古學會授予「公共教育貢獻獎」。已出版專著20餘本,其中《世界史前史》《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飢饉與帝王》《法老王朝》《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已被譯成中文出版,深受讀者喜愛。
㈨ 《史前人類生活大辟謠》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史前人類生活大辟謠》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WU4Wzx2HD4qBVHqyZOpn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