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儒學包括什麼內容
具體內容:首先說說孔子學說思想。在「禮樂崩潰」、「天下大亂」的時局下,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理論,成為古代哲學史上最早建立思想體系的思想家。{創作背景}孔子的思想主要分三種。第一,「仁學」思想。孔子認為「仁者,愛人」,而要做到愛人,就應該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以仁為基本范疇,建立起他的哲學和倫理學思想體系,從而為兩千多年的儒學發展和思想統治奠定了基礎。孔子「仁學」思想的提出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由自發走向自覺的標志。第二,禮樂思想。孔子所說之禮,表現在對古代思想的改造上。其內容分別是:其一,補充周禮。孔子打破西周「禮不下庶人」的傳統,主張「齊之以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禮樂能調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他以仁釋禮,將仁禮結合,提出克己復禮,賦予周禮更加豐富的內容。其二,孔子所說的禮是「禮制、禮儀」。儒家將禮樂結合,不只是把禮作為外在的行為規范,而是力圖進入精神層面,用禮樂培養內在的純真美好感情。他言稱必禮。禮樂同仁義一樣,成為儒家最重視的基本觀念,對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三,其他思想。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務實精神;「中而不傷」的中庸之道;還有重視「父慈,子孝,兄良…….」的道德修養;主張「德政」,提出重德輕刑的政治主張;提倡「有教無類」。
㈡ 中國儒學發展的四個主要階段
簡單說一下儒學的階段和流派:
1 三代的時候不存在儒學,當時叫做「王官學」,以詩書禮樂為載體,主要思考和解決社會的組織問題,是中國學問的始祖,也決定了中國學術精神的「治世傳統」(學術為社會組織和國家治理服務,區別於西方的兩希背景的真理傳統),以周公為代表人物。
2 東周百家爭鳴,儒學出現,是王官學的主要繼承者(其他諸子的思想也來源於王官學,只是各有偏廢,不如儒學之正),這個可以稱為「先秦儒學」,整理了六經,創造了王官學在民間自發生長的傳統,以孔子為代表人物。
3 兩漢,是儒學思想的成形期,和學術理想的實踐期,主要形成了經學傳統和以「春秋決獄」和「循吏政治」為代表的儒學治國實踐。這段可以稱「漢學」。以董仲舒開啟,以鄭康成收尾。
4 宋明,是儒學的革新期,主要針對漢唐以來社會形態和人心的巨大變革,針對漢學末流的一些的弊端,對儒學進行的自我改造,更加重視內在,重視廟堂之外的社會建設,並挖掘出儒學的「性理」傳統。以朱子和王陽明為代表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宋學的主要影響期間並不是宋朝,而是明朝,而明晚期的心學思潮也屬於宋學一脈,陽明系的心學和之前的朱子系的道學同樣探討性理問題。也有人稱宋明儒學為「新儒學「,但一般稱之為「宋學」。
5 清國,陸沉之後,如同漢人的服飾和發型一樣,清國的儒學也同樣受到部族政治的荼毒,特別是乾隆之後,廟堂上宣稱尊重宋學(其實是宋學中的道學,心學在清國被視為異端),其實是閹割版的宋學,民間士子也無心去像宋明的前輩一樣去實踐道學,精力主要用在尋章摘句上,還號稱自己是恢復漢學傳統。之前學界受其遺毒,以「漢學」名之,我覺得稱呼其為「清學」比較合適。
6 晚清民國,這段時間是亂世,武人的天下,儒學的發展也五花八門,主要是歐風美雨下的抗爭,有以周禮解西政的孫怡讓,有借宗教還魂的康有為,有走佛學路線的熊十力等等,但是直到共和國掃平大陸之時,他們的學術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學派,其中部分人的學術偶爾也被稱為「新儒學」。(應該是新新儒學了)
7 共和國建立到21世紀初期,大陸尚質,無可論,這段時間主要是大名鼎鼎的「港台新儒家」崛起(其實應該是新新新儒學了),以牟宗三 余英時等人為代表,主要思想是以儒學開出冥主,以冥主解讀儒學在90年代兩岸開放到21世紀初這段時間,其風頭在中國大陸一時無兩,普通人在公共媒體上能看到的儒學思想幾乎都來自於港台新儒家,這種思想極大地影響了當代社會主流對於儒學的看法,看知乎上關於儒學的回答就知道了,其影響力在今天還很可觀。這股潮流和民族主義合流,在大陸造就了國學熱,漢服思潮的產生也與其干係重大。雖然「港台新儒家」在歷史上有過貢獻,但是其生搬硬套照抄西學的局限性也很明顯。
8 當代,隨著共和國的不斷發展,當代儒學的發展主要在大陸,不同學者各有各的方向,但是都處於探索期,沒有形成一個或者若干個統一的思潮。主要有以蔣慶等人為代表的公羊派(姑妄稱之),以秋風等人為代表的自由儒學派(因襲港台新儒家),以柯小剛等人為代表的古典派(匯通中西古典),以經禮堂先為代表的原儒派(因論敵稱呼其為「原教旨儒學」而得名),以任鋒等人為代表的制度儒學派(主要因儒家網為根據地),以上學者並不代表所有,掛一漏萬,僅以我熟悉的舉例。其中部分學者被媒體冠以"大陸新儒家「之名,這些大陸新儒家除了少數(如自由儒學派),基本上都對之前的港台新儒家持批評態度。
㈢ 《中國思想傳統的創造轉化韋政通自選集》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思想傳統的創造轉化》(韋政通`)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xBQs1qJY28X19v1SH0mqgg
書名:中國思想傳統的創造轉化
作者:韋政通`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09-01
頁數:365
內容簡介:
本書為台灣著名學者韋政通先生的自選集,該書是從散見於作者多本著作的文章中精選出來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共22篇。從內容上看,首先,作者以個人治學的經驗和方法入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為「創造轉化」做准備工作的;其次,作者提中國所面臨的現代化的考驗,在考驗過程中,不只是從現代化考問傳統,也由傳統批判現代化;再次,作者主要思考中國倫理如何重建的問題。本書對中國思想傳統所做的創造性的轉化工作,標示著中國文化的重建工作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迅猛發展,我們要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必須具有現代的精神。
作者簡介:
韋政通,江蘇鎮江人,1929年生。哲學家、政論家。曾任大學教授。為「澄社」發起人之一。曾任《中國論壇》編委會召集人。常發表政論文章,頗有政治影響力。主攻中國思想史,著作有《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辭典》、《荀子與古代哲學》、《董仲舒》、《倫理思想的突破》、《儒家與現代中國》、《儒家與現代化》、《中國的智慧》、《中國哲學思想批判》、《現代中國儒學的挫折與復興》、《胡適思想綱要》等二十餘種。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漢學研究》。他認為中國哲學家很少討論不朽問題,靈魂不朽的信仰更是少見。這現象主要是受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教人「未能事生,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要人注意的是我們在人間的努力,死後的問題可不必措意,因為死後究竟如何,也是要由生前的努力來決定的。這種思想對靈魂不朽的信仰,起了防堵的作用。
㈣ 儒學的發展歷程.儒學怎樣發展起來的
(2013·襄陽)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
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後中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並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後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㈤ 十九世紀末中國儒學
19世紀末以來中國文化的現代趨勢,就其思想的典型性、影響的重大和深遠而言,首先是「中體西用論」,以後則是「全盤西化論」、「儒學復興論」與「綜合創新論」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動。
「中體西用論」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縮略,這是中國近現代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張與基本理論。
㈥ 儒學的起源以及在中國的發展史和興盛時期和對中國的深遠影響
中國的儒學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不了解儒家學說的歷史演變,是很難做到客觀地評價儒家學說的社會歷史意義和展望其未來發展的。
如果對儒家學說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等進行綜合的宏觀考察,我認為中國儒學有四個比較明顯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當然,如果要細分的話,在這四個發展階段的每一個階段中,也還是可以再分出若干個小的發展階段來的。此又當別論。
一、中國儒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 二、中國儒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義》為代表的兩漢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學 三、中國儒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以程、朱、陸、王等為代表的宋、明、清時期的性理之學的儒學 四、中國儒學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是從康有為開始的,與西方近代民主、科學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現代新儒學 儒學的影響:我們可以根據時間來說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諸侯爭霸,從而需要一個寬松的社會政治環境,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學也剛剛起步發展,並創辦了私學;
到了秦朝,專制主義政治體制還不穩定,丞相李斯上書建議焚書坑儒,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儒學的發展也因此進入低潮;
而在西漢時期,「大一統」的局面得到鞏固,高度集權的專制主義政治體制大體定型,遺憾民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也基本形成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儒學思想逐漸轉變為正統思想;
魏晉南北朝,創辦太學,儒學經典廣泛的教育著臣民;
隋唐,科舉制也是主要依靠儒學來考試、做官依據;
唐末五代之後,儒學困頓,受到沖擊和削弱;
唐中、後期,韓愈、李敖提出復興儒學主張;
宋明理學,是儒學的新發展
㈦ 總結中國歷朝歷代儒學發展力程及其內容
中國儒學發展史
(一) 克己復禮——先秦原始儒學(儒學的產生) 原始儒學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原始儒學的思想特點,是提出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和對應這個理想社會的理想人格,並規定了許多具體的道德規范。 孔子建立儒學時,整個社會發生了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就是周天子的地位下降,諸侯國的地位隨著其實力的強大而不斷上升。 克己復禮:克己,實際上就是啟發人們道德的自覺性,就是要明了自己處於什麼等級,並且遵守自己所屬等級的禮儀規范,不得僭越。只有克己以後,人們才能夠自覺地恢復禮、維護禮,能做到這點就是「仁」。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 孟子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就是一個王道的社會、一個仁政的社會。王道的前提是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仁政必須要從「經界」始,經界就是要給老百姓劃定一塊土地作為固定的財產。荀子強調禮儀應該順應人心,隨時而變。他講道:「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 荀子對歷史發展的看法也很明確的。他說對於歷史,應當「循其舊法,擇其善者而明用之」。
(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儒學(儒學的權威化)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漢代儒學的明顯變化,就是兩漢的儒者努力想把儒學宗教化、政治化和制度化。但是兩漢儒學在宗教化方面並沒有成功,特別是到了漢末,玄學起來以後,大家就根本否定了這一套宗教化的做法。 漢代儒者最重要的貢獻是為儒家爭取到了政治上的主導地位。 兩漢儒學在儒家思想制度化方面應該是很成功的,儒家的治國理念,以及最根本的道德原則都得到了確立。到了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幾百年的時間里,由於玄學和佛教的沖擊,儒家在思想領域和一般人的精神生活里,應該說已經不佔據主導地位了。 到了唐代中後期,又提出了怎樣復興儒學的問題。
(三) 理一分殊——宋明理學(儒學的哲理化) 北宋五子(周濂溪、邵康節、張載、程顥、程頤 )把儒家的許多具體的解釋,提高到了理論的層面,或者說形而上的層面。 天理是什麼?「張之為三綱,紀之為五常,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理具體來講,就是儒家強調的禮教,就是三綱五常。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人人一太極,事事一太極,物物一太極」,即每一個具體的事物裡面,都體現了一個完整的理。這一思想來源於佛教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特別是華嚴宗講的「月印萬川」的道理。所以,到了宋明時期,儒學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強調天理、良心。良心跟天理應該說是一個東西,無非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強調。
(四) 以西學解釋中學——近現代儒學 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精神對於儒學的沖擊很大。這時,知識分子通過吸收西方的理論,來解釋儒家的思想。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最早、最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之一。他打著托古改制的旗幟,借用儒學,特別是抬出孔、孟來宣傳其維新變法的理想。康有為對於儒學,特別是原始儒學孔、孟思想的崇拜和信仰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為儒學現代轉化的探索並不成功。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更多的人則是把儒學作為傳統思想文化遺產,做學理方面的研究。他們關心的是,在西方文化沖擊下如何匯通儒學與西方文化,如何繼承和發揚儒學的優秀傳統,以保持民族的自主精神等問題。
㈧ 儒家學說的發展演變過程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學說,主張以仁愛之心處理人際關系。在政治上把「德」「禮」作為首要的統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刑殺;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禮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編訂的《詩經》《尚書》《禮》《易》《春秋》是中國封建社會儒學的「五經」。
戰國: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他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出發,但也強調小農階級利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時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溫和的政治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法並施」的觀點,自然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觀點,是當時生產力進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特點: 此時期儒家思想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沒有嚴密的理論基礎, 大多是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道德規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國原則;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但因脫離現實政治而遭新興地主階級冷遇。
(二)儒學慘遭摧殘——秦朝
秦朝雖已一統天下,但當時私學興盛,百家爭鳴,許多儒生、游士評議國政,造謠惑眾,極不利於當時的國家一統、中央集權,秦始皇為了壓制原來戰國分裂割據時遺留的政治勢力和思想影響,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野蠻的「焚書坑儒」政策,焚燒百家書籍,坑殺儒學之士,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學術思想的統一,以鞏固秦政權。
特點:因為儒學不能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服務,統治者用政治權力強制干預和控制思想,儒學遭受毀滅性摧殘。
(三)儒學獨尊地位——漢代
西漢: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學,以儒學為基礎,廣采諸子百家之長,建立起新儒學,倡導「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宣揚「大一統」、「三綱五常」。這時的儒家思想「內法外儒」,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議,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傳播,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特點: 以儒學為基礎,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結合,互相滲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經學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學新的發展——宋明理學
兩宋:宋代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新儒學的正統。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實質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明朝: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通過「內心自省」、「以致良知」。說明理學由客觀唯心向主觀唯心演變,也說明它已經走向極端。特點:宋明理學開創了儒學的新時代,是儒學第二期發展的象徵。它使儒家思想理論化和哲學化,使儒學服務統治的政治作用和修養身心層面的社會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學的發展也使儒學日益走向極端。
(五)儒學發展變異——明清
明清之際,隨著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隨著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在這方面,明代後期的李贄,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對晚清民主思想的興起有一定的影響。
「異端」思想家李贄: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反對以孔孟學說為權威和教條,提倡個性的自由發展,批判理學的「天理」學說。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趨時更新」,反對君主專制獨裁,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農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繼承宋明理學,否定理學的形而上學觀點,提倡「經世致用」的務實學風和行為。特點:明清儒學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進,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
(六)儒學遭受打擊: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
鴉片戰爭後,隨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前赴後繼地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在思想領域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革命的主要對象。天平天國雖然在開始時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結合起來,作為反清斗爭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國政權建立後卻把儒學經典貶斥為「妖」,掃盪封建傳統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後,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的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政府規定學校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民國宗旨。
(七)儒學重新泛濫: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北洋軍閥出於復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廢除資產階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的濃厚殘余,在社會上掀起反動的尊孔復古逆流,孔子成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專制統治的護身符。 (八)儒學統治地位動搖——新文化運動前期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激進民主主義者為了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以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武器,提出在中國實現「德先生」「賽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號,把斗爭矛頭指向孔教,對封建正統思想的儒家傳統道德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運動後期,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開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對封建主義,為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作了思想准備。
特點:前期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繼續,是中國近代史上資產階級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但是前期運動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片面傾向。
(九)儒學統治地位徹底動搖:——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無可挑戰地成為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長期和馬克思主義意見不一的儒學繼續逐漸遭遇厄運,受到更為猛烈、更有組織的批判。「文革」時期,更是開展「批林批孔」、「批周公」運動等鬧劇,對儒學文化進行全民規模的、徹底性地破壞,也最終將反傳統文化的運動推向了歷史的頂點,儒學思想在我國影響進一步減弱。
(十)儒學煥發新春——文革結束至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思想解放」運動,儒家學說也得到了實事求是的評價。當前國家新一代領導人號召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學能真正做到「古為今用」,在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前提下煥發出新的光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取得主導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宣揚天命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宣傳忠孝,嚴格等級次序;政治上主張「大一統」,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些都是一切剝削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後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家的人世說,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面目。特別是漢代的儒學,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並與陰陽五行說相結合。另外,儒家為了豐富自己的哲學,在批評佛、道兩教的同時,也充分吸取它們當中對自己有用的思想資料,以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哲學體系。宋明理學既是「三教合流」的產物,同時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質和立場。 儒學的現代價值:儒家的大一統意識,對維護社會的安定統一和祖國統一大業有極大的現實指導意義;以人為本、民為貴思想對於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維護和諧的社會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對於今天「三農」問題的解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道德規范意識是現代社會公德意識培養、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的一個重要渠道;和諧意識對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謀求社會的共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都不無裨益。
㈨ 《中國儒學史(近代卷)》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儒學史(近代卷)》(張耀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O-dUxAlX7co84nztXAQDiQ
書名:中國儒學史(近代卷)
作者:張耀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6
頁數:468
內容簡介:
本卷分九章,沿儒西之爭之主線而觀,以儒學與西學之爭或儒西之爭為中國近代儒學史之主線,認為中國近代儒學史之源始在明末,而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近代儒學史所要求之基本釋讀框架,在明末幾乎已全部具備。並由此展開,從認識和解決中國社會現實具體問題的角度展開了近代中國儒學歷史的發展歷程。
作者簡介:
張耀南,湖南石門人,1963年生。199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中國哲學專業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及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近年來,倡導創建中國哲學批評史、中國哲學史學史及中國俗哲學史。曾在海內外出版《中國哲學批評史論》、《第六種命運》、《張東蓀知識論研究》、《文人臨水》、《實在論在中國》(合著)、《命在左運在右》、《大人論――中國傳統中的理想人格》等著作近10部,發表論文80餘篇。所撰論文多次被《新華文摘》、《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權威報刊轉載。
㈩ 《儒家與現代中國》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儒家與現代中國》(韋政通)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awFlVgW8zC919CqZVFDCWQ
書名:儒家與現代中國
作者:韋政通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0
頁數: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