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黃元御醫學全書pdf

黃元御醫學全書pdf

發布時間:2022-05-07 23:42:04

A. 黃元御第一本著作叫什麼名字

1.黃元御第一本著作是《傷寒懸解》。
2.《傷寒懸解》是由清代著名醫家黃元御(1705-1758)撰著的一部醫學著作,是一部主要從六氣角度解釋傷寒論的著作。該書開始醞釀於乾隆二年(1737),乾隆十三年四月(1748)開始撰著,七月草成,計十五卷。該著作現已收錄於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出版的《黃元御醫學全書》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黃元御醫集》。
3.《傷寒懸解》即是黃元御對仲景傷寒的真切體悟。與歷代從文字考證、醫理推論等方面來註解傷寒的醫家不同,黃元御更注重對傷寒所言醫理的自身體悟,這實際上是從實證的角度來註解傷寒,其獨特的見解卓爾不群,自負古今無雙。其書命名為懸解,亦有悟道而解脫之意,泛泛之言也。《傷寒懸解》大而詳備,以本氣自病為主線,從經絡與藏府相區別的角度來闡釋傷寒傳經和傳變的規律。外在經絡則必傳經而解有定期,入臧入府側傳無定所,解無定日。六經之病統於太陽,三陰皆臧病,陽明皆府病,少陽則藏府連經為病。黃元御對王叔和整理《傷寒論》的編次頗多攻訐,並力圖「於破裂紛亂之中條分縷析,復其次第。」書中將《傷寒論》所載113方,分別六經病證,予以剖析貫串,並註明本病、經病、腑病、臟病、壞病及傳腑、傳臟、入陽入陰等不同情況,加以歸納整理,使之條理化。在注釋析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不乏個人創見,但其中也難免雜有主觀片面的觀點。現存十多種清刻本。
4.黃元御簡介。黃元御(1705~1758)清代醫學家。一名玉路,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山東昌邑人。諸生。黃元御是尊經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醫,乾隆皇帝親書「妙悟岐黃」褒獎其學識,親書「仁道葯濟」概括其一生。黃元御早年因庸醫誤治而損左目,遂發憤習醫。師從金鄉於子遽(字司鐸),精研《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典籍,旁涉晉唐以後諸家學說,行醫各地。嘗教學於北都(今山西太原)、清江(今屬江西)、武林(今浙江杭州)等地。尊岐伯、黃帝、秦越人、張仲景為「四聖」,以為自「四聖」之後,唯孫思邈不失古聖之旨。論治主扶陽以抑陰,用葯偏於溫補。著有《四聖懸樞》五卷、《四聖心源》十卷、《玉楸葯解》八卷、《素靈微蘊》四卷、《傷寒懸解》十四卷、《傷寒說意》十卷、《金匱懸解》二十二卷、《長沙葯解》四卷,於乾隆年間合刊為《黃氏醫書八種》。其闡釋經典醫著,頗有心得。弟子畢維新等繼其學。後世張琦、歐陽兆熊等亦受其學術影響。他繼承和發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理論,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被譽為「黃葯師」、「一代宗師」。

B. 黃元御的醫學成就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它自成體系的東方文化,明顯地區別於其它體系的文化,但文化本身總是各自獨立又互相滲透。中國天文學、中國歷法學、中國農學、乃至中國文學、藝術都有其民族特色。中國的固有醫學,我們叫做中醫。中醫學就是在不斷地吸收同時代的自然科學知識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僅《內經》一書就醫學、哲學、數學、氣象學、物候學、天文學、歷法學、地理學於一體,從而形成一部以中醫學為主體的網路全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這塊沃土上,造就了大批中醫人才。清初,山東出了一位知識淵博、才思橫溢而又被人非議的名醫——黃元御。本文試從中醫學的結構、及黃元御的生平,談一下他的學術思想和醫學成就。
結構有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調性。結構的整體性是說結構具有內部的融貫性,各成為在結構中的安排,是有機的聯系,而不是獨立成分的混合。整體與其成分都由一個內規律所決定。具有代表性的中醫學著作《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著作,就是在不斷地吸收同時代的自然科學知識豐富起來的。中醫學的結構,由醫學(狹義)、醫術、醫道三個級層。 指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疾病的概念及其防治。其內涵主要是醫療。
醫術:是術數,中國特有的象數哲學在醫學上的應用。是以符號邏輯方法闡明自然界的規律及其普遍聯系的自然哲學理論,它對於揭示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具有重要方法論意義。 主要包函醫學哲學。
歷代德高望重有真才實學的老中醫,都有文史哲的雄厚基礎,而精通醫學(廣義)。故有「 文是基礎醫是樓」之說。這實際最形象地說明了醫學巨匠大師們的知識結構。
黃元御,名玉路,以字行。又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揪子。清代山東昌邑黃家辛戈村人。為清代諸生,約生於公元1705年,卒於1758年。黃氏出身於書香門第,素有才華,聰明過人,「諸子百家書籍,過目冰消,入耳瓦解」。而且是一位很有抱負而致力於學問研究的人,自稱「滌濾玄覽,游思壙垠,空明研悟,自負古今無雙」。不幸三十歲時患目疾,為庸醫所誤,左目失明。自此深感醫之重要,遂「委棄試帖」,棄舉子業,「考鏡靈蘭之秘,詎讀仲景傷寒」,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刻苦攻讀,溯本求源,理論結合實踐,終於成為一代名醫。這與他堅實的文史哲基礎是分不開的。
黃元御的著作,已知有十四種,醫籍十一種,已刊行八種(《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四聖懸樞》、《四聖心源》、《長沙葯解》、《傷寒說義》、《素靈微蘊》、《玉揪葯解》),未刊行三種(《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另外尚有《周易懸象》、《道德經懸解》、《玉揪子堂稿》等非醫學著作三種,這充分說明了黃氏熟諳黃老之學,精通象數易,而古代的《周易》中也沒有直接談到醫。至明·張介賓才直接認為醫乃是易用以研究人體之學。將醫納於易體系中。故此,黃氏是繼景岳之後,又一位集「易」與「醫」於一體之大成者。
黃元御對人體奧秘的研究,是以宇宙基本的真理大道為基礎,以太極模型、陰陽、三五之道的五行為運籌和協原理,把氣候、地理、醫術各學科統一成整體,從而把人體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的研究聯系起來。黃氏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和源,「天人相應」說是祖國醫學理論的組成部分,故有「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的論述。同時,他用象數易的哲理將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皮肉、筋骨、毛發、空竅、精神等都賦以陰陽的屬性,並解釋的透徹入微。
黃氏崇尚《內經》「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的觀點,提出「未識天道、焉知人理」的見解,並做「天人解」,並以陰陽變化、五行生剋、臟腑生成、氣血原本及精神化生等十六個方面闡述了天人觀。黃氏以太極精微,闡明五行精微,認可五行「皆以氣而不以質」,指出「成質則不能生克矣」。並按照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成金,天九成之;天五成土,地十成之」的術數理論,來解釋五行的生成數。指出陰陽的生成數,是出於陰陽匹配變化。從而論證了古人的「天地生成,莫不有數」的論斷。同時對《尚書·洪範篇》「木曰曲直,金曰從革,火曰炎上,水曰潤下,土爰稼穡」,及「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從秉氣和氣化方面作了解釋。綜上所述,由於黃氏對《周易》研究極深,從而洞悉了自然規律的真理大道,控制了術數運籌和協的原理,達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事」的深度和廣度。故此,在醫學上有很大的成就。
黃元御學術精湛,極力奮進,著述宏偉,標新立異,敢創新說,是一位有膽有識的學者。他從習醫開始至去世只有二十一年的時間,除去學習階段和臨床實踐外,竟能完成著作十四部之多。縱觀黃氏著作,剖析其學術思想,他推崇岐伯、黃帝、越人、仲景,並稱之為四聖,稱其著作「爭光日月」。他對內、難、傷寒、金匱均有精闢的見解,確有「理必內經,法必仲景,葯必本經」之感。
乾隆13年(1748年)黃氏著《傷寒懸解》十五卷。是書大旨,謂漢·張機因針灸刺法已失,而著作《傷寒論》以治外感之病。其理則岐黃越人之理,其法則因岐黃越人之刺而變通之。立六經以治傷寒,從六氣也。制湯丸以療傷寒守五味也。並以簡篇多因失次,因之解其脈法,詳其經絡,考其變常,辯其宜忌,凡舊文之偽亂者,悉為更定。
乾隆18年(1753年),著《四聖心源》十卷。黃氏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五書,已各為之解。復融貫其旨,而著此書。這是一部以臨床醫學為主,結合基礎理論的綜合性醫書,又是一部將醫學(狹義)、醫術、醫道融於一體的醫學著作。黃氏的學術思想,在此書中可窺其梗概。黃氏根據《內經》中「天人合一」的理論,而重點闡述「天人解」、「元氣解」、和「六氣解」。其在「勞傷解」中,極力闡發其「崇陽而卑陰」的學術觀點,反對「貴陰賤陽」之說,雖言詞過於偏激,但促進了學術爭鳴,從而使各家學說竟相發揮,推動了醫學的發展。
同年,黃氏又完成了《金匱懸解》二十二卷的著作。黃氏謂:金匱治雜病,大旨主於扶陽氣,以為運化之本,自滋陰之說勝,而陽自陰升,陰由陽降之理,迄無解者,因推明其意以成此書。其於四診九候之法,解釋頗詳。
乾隆18年(1753年),著《長沙葯解》四卷。黃氏根據傷寒一百十三方、金匱七十五方,合二書所用之葯,共一百六十種,各為分析排撰,以葯名葯性為綱,而以葯方用此葯為目,各推其因證主治之意,頗為詳悉,從而另闢徑溪,開從葯物性能研究經方之先河。
乾隆19年(1754年),黃氏著《傷寒說意》十一卷。黃氏根據《傷寒懸解》文簡意奧,非讀者所能通曉,故會通仲景大意,而後著此書,以開初學傷寒者之門徑。
同年,黃氏尚有《素靈微蘊》四卷問世。以胎化、藏象、經脈、營衛、藏候、五色、五聲、問法、診法、醫方為十篇,又病解十六篇,多附以醫案。其雖多處詆訶歷代名醫,但不失為一部理論聯系實踐的有價值的醫學著作。
斯年,黃氏還有《玉揪葯解》四卷問世。是書謂:諸家本草,其論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乃別擇而為此書。故後人有評:大抵高自位置,欲駕千古而上之,故於舊說,多故立異問,以矜獨解。
至於《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三種未刊行著作,據《四庫全書》所述,黃氏認為素問八十一篇,秦漢以後著竹帛,傳寫屢更,不無錯亂,因參互校正,而作《素問懸解》十三卷。如五運六氣南政北政,舊注以甲乙為南政,其餘八干為北政。元御則謂天地之氣,東西對峙,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並謂東西者,左右之間氣,故不可言政,此南北二極之義,其論為前人所未及。同時,「亦以經文錯簡為說」著《靈樞懸解》九卷;以《難經》「舊本有偽,復多所更定」著《難經懸解》兩卷。
黃元御以其高超的理論,淵博的知識,非凡的醫學成就縱橫捭闔於醫林之中。盡管他對唐以後歷代醫家持有否定態度,「自命甚高,欲駕出魏晉以來醫者上,自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外,罕能免其詆詞者」,但就其醫學經典著作的研究上,及其結合臨床經驗的大膽發揮,總結寫出了多種有獨特見解的傳世之作,其影響是深遠的,是無可非議的。清·張琦在《四聖心源·後序》中對黃氏的醫學成就的評價,尚有中肯:「能讀黃氏之書則推脈義而得診法,究葯解而正物性,傷寒無夭札之民,雜病無膏肓之嘆,上可得黃、岐、秦、張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說,大可除河間、丹溪之弊,昭先聖之大德,作人生之大衛。」

C. 初學中醫應該先看什麼書好啊

中醫書籍

這些中醫書籍均出自圖中左上角

其它中醫書籍推薦:


││靈樞經脈翼.pdf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pdf
││黃帝內經 (唐)王冰.pdf
││黃帝內經 靈樞經.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七篇和遺篇二篇.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原文.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應用分表.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總論總表.pdf
││黃帝內經 素問.pdf
││黃帝內經1000問(葉學益).pdf
││黃帝內經專題研究(王琦).pdf
││黃帝內經臨證指要(劉柄凡).pdf
││黃帝內經使用手冊(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上).pdf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下).pdf
││黃帝內經太素語譯 李克光 鄭孝昌主編 2005.pdf
││黃帝內經導讀 傅維康吳鴻洲.pdf
││黃帝內經概論 溫熱論新編 金壽山龍伯堅.pdf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掃描版).pdf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郭藹春).pdf

│ 金匱腎氣丸(難病奇方系列叢書).pdf
│ 金匱要略三步釋(劉讀文).pdf
│ 金匱要略臨床新解(張笑平).pdf
│ 金匱要略臨床研究(王占璽).pdf
│ 金匱要略今釋.PDF
│ 金匱要略參新釋 盧景明.pdf
│ 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pdf
│ 金匱要略廣注校詮 宋收功劉渡舟.pdf
│ 金匱要略心典.pdf
│ 金匱要略指難.pdf

難經臨床學習參考.pdf
│ 難經本義.pdf
│ 難經校注.pdf
│ 難經校注.pdf
│ 難經正義.pdf
│ 難經正義(清)葉霖.pdf
│ 難經匯注箋正.pdf
│ 難經註疏(日本)名古屋玄醫.pdf
│ 難經白話解(陳璧琉).pdf
│ 難經經釋·難經經釋補正).pdf
│ 難經解難校譯).pdf
│ 難經語譯.pdf
│ 難經語譯.pdf
│ 難經集注.pdf│

金匱要略教程.喬模.掃描版.pdf
│ 金匱要略教程.pdf
│ 金匱要略方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匱要略易解.pdf
│ 金匱要略校注 何任主編 范永升等編寫 1990.pdf
│ 金匱要略校注.pdf
│ 金匱要略校注.pdf
│ 金匱要略注釋.pdf
│ 金匱要略淺述.pdf
│ 金匱要略淺釋.pdf
│ 金匱要略現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匱要略理論與實踐.pdf
│ 金匱要略類編).pdf
│ 金匱要略講座資料選編.pdf
│ 金匱要略講解.pdf
│ 金匱要略論注.pdf
│ 金匱要略語譯.pdf
│ 金匱要略語釋).pdf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明· .pdf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pdf
││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靈樞經(任廷革).pdf
││黃帝內經靈樞譯釋.pdf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清)張志聰.pdf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類析(梁運通).pdf
││黃帝內經素問 運氣七篇講解(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pdf

││《傷寒總病論》釋評.pdf
││《傷寒雜病論》湯方現代研究及應.pdf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影印版】.pdf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pdf
││《傷寒論》方證辨析與應用.pdf
││《傷寒論》.pdf
││《傷寒論》疑難解讀-李心機.pdf
││《傷寒論》脈法研究.pdf
││《傷寒論》解讀與臨床運用.pdf
││《傷寒論》詞語解釋.pdf
││《傷寒論條辨》明·方有執編著.pdf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D. 自學中醫學需要哪些書籍比較適用


此中所有中醫書籍都在圖中左上角,非常豐富的約五萬冊中醫書籍均出自於此

其它的可推薦的中醫書籍為:

中醫大學本科教材類

《零起點學中醫》–天下無疾(首選)

《中醫基礎理論》–教材(次選)

《醫學入門》–李梃

《傷寒雜病論》–注釋

《黃帝內經》–注釋

《中醫四大經典》–注釋

針灸類:

《針灸學》–石學敏教材(首選)

《經絡腧穴學》–教材

《針灸大成》注釋–楊繼洲

《針灸穴位名解》–注釋高式國

中國醫學大成叢書(全套10卷)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
中國醫學大成(簡體橫排版)
中國醫學大成(繁體豎排版)
中國醫學網路全書(全七卷)(掃描版)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全十五部)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全六集)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版
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33冊)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醫方精要系列叢書(全10冊)(高清版)
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
醫經六書(全3冊)
千家妙方(上、下冊)(掃描版)
歷代本草精華叢書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全二十二部三十冊)
名中醫醫案醫論(共15冊)
名醫臨證金鑒(全二十二部三十冊)
名醫名方錄(全4冊)
名醫類案(正續編)中國中醫葯出版社1996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
中醫師承十元叢書(全5冊)
中醫師承大學堂叢書 張錫純醫學師承學堂
中醫必讀百部名著
中醫方劑大辭典(十一卷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中醫歌訣白話解系列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高清版)
中醫經典臨證發微(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

兒童心理學手冊(全四卷)
全國名老中醫醫案醫話醫論精選(共二十二冊)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冊 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冊)(掃描版)
全民獻方獻葯運動驗方
內經類書籍
醫學人生叢書:走近中醫大家(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08)
醫學入門(上、下)
醫學圖譜、圖解(一)(共十冊)
醫學圖譜、圖解(二)(共十冊)
醫學衷中參西錄叢書
醫家金鑒
醫方類聚(全十一冊)

名醫遺珍系列叢書(全四冊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10)
名家臨證醫著重刊
名家臨證醫著重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名家獻秘:老中醫養生葯膳(廣東旅遊出版社)
名師與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
名師經方講錄(全2輯)
名老中醫之路(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名老中醫方葯心得叢書(共5冊)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
中醫葯學高級叢書
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7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共三十八冊)
中醫驗案點評與誤案分析叢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鑒(全2冊)
中華傳世醫典(全12冊)
中華養生網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華醫書集成
中華醫學網路大辭海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全10卷)
中華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文匯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編)
中國中醫葯學術語集成
中國中葯材真偽鑒別圖典(全4冊)
中國中葯資源叢書系列(全6冊)

中國葯典(2010版)(全3部)
中國葯學大辭典(陳存仁)
中國藏葯(全3卷)
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葯》欄目組系列圖書
中草葯現代研究(全三卷)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葯類書籍
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叢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臨床經典中醫讀本(共三十八冊)
臨床辨病專方治療叢書(人民衛生出版社)
二續名醫類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雲南天然葯物圖鑒(全5卷)
傳統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傷寒類書籍
傷寒論注十人書叢書(全10冊)
住院醫師手冊(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傅山醫學臨證運用叢書(全3冊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呂志傑著作(河北中醫學院)
吳中醫集(全4集)
吳熙婦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
四季養生葯膳(三采文化)

E. 中醫怎麼學習

F. 中醫免費電子書下載網站

黃帝內經
黃煌經方沙龍(第一、二、三期)(高清版)
龍華名醫臨證錄(共12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7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共三十八冊)
中醫驗案點評與誤案分析叢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鑒(全2冊)
中華傳世醫典(全12冊)
中華養生網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華醫書集成
中華醫學網路大辭海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全10卷)
中華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文匯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編)
中國中醫葯學術語集成
中國中葯材真偽鑒別圖典(全4冊)
中國中葯資源叢書系列(全6冊)

├─人齋直指(1-8卷)
│ 人齋直指卷一.pdf
│ 人齋直指卷七.pdf
│ 人齋直指卷三.pdf
│ 人齋直指卷二.pdf
│ 人齋直指卷五.pdf
│ 人齋直指卷八.pdf
│ 人齋直指卷六.pdf
│ 人齋直指卷四.pdf

├─傷寒六書(1-4卷)
│ 傷寒六書之傷寒瑣言.pdf
│ 傷寒六書之家秘的本.pdf
│ 傷寒六書之明理續論.pdf
│ 傷寒六書之殺車槌法、一提金、截江綱.pdf

├─傷寒六書(1-6卷)
│ 傷寒六書(傷寒瑣言)卷三.pdf
│ 傷寒六書(卷五一提金,卷六截江綱).pdf
│ 傷寒六書(殺車槌)卷四.pdf
│ 傷寒六書(陶氏家秘)卷一.pdf
│ 傷寒六書(陶氏家秘)卷二.pdf

├─傷寒後條辨直解(8卷)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一.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七.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三.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二.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五.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八.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六.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四.pdf

├─傷寒大成(4卷)
│ 傷寒大成卷三.pdf

├─傷寒活人書(1-10卷)
│ 傷寒活人書(1-3卷).pdf
│ 傷寒活人書(4-10卷).pdf

├─傷寒百證(1-4卷)
│ 傷寒百證卷一.pdf
│ 傷寒百證卷三.pdf
│ 傷寒百證卷二.pdf
│ 傷寒百證卷四.pdf

├─傷寒補天石(1-4卷)
│ 傷寒補天石卷上.pdf
│ 傷寒補天石卷下.pdf
│ 續傷寒補天石卷上.pdf
│ 續傷寒補天石卷下.pdf

├─傷寒論劉氏傳(1-4卷)
│ 傷寒論劉氏傳卷一.pdf
│ 傷寒論劉氏傳卷三.pdf
│ 傷寒論劉氏傳卷二.pdf
│ 傷寒論劉氏傳卷四.pdf

├─傷寒論剳記(一二卷)
│ 傷寒論剳記卷一.pdf
│ 傷寒論剳記卷二.pdf

├─傷寒論古訓傳((1-6卷)
│ 傷寒論古訓傳卷一上.pdf
│ 傷寒論古訓傳卷一下.pdf
│ 傷寒論古訓傳卷一中.pdf
│ 傷寒論古訓傳卷三四五六.pdf
│ 傷寒論古訓傳卷二.pdf

├─傷寒論句解(上下卷)
│ 傷寒論句解上卷.pdf
│ 傷寒論句解下卷.pdf

├─傷寒論後條辨(1-8卷)
│ 傷寒論後條辨卷一.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七.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三.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二.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五.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八.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六.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四.pdf

├─傷寒論國字辨(6卷)
│ 傷寒論國字辨卷一.pdf
│ 傷寒論國字辨卷三.pdf
│ 傷寒論國字辨卷二.pdf
│ 傷寒論國字辨卷五.pdf
│ 傷寒論國字辨卷六.pdf
│ 傷寒論國字辨卷四.pdf

├─傷寒論張義定本(上下卷)
│ 傷寒論張義定本上卷.pdf
│ 傷寒論張義定本下卷.pdf

├─傷寒論文字考續(上下卷)
│ 傷寒論文字考續上卷.pdf
│ 傷寒論文字考續下卷.pdf

├─傷寒論文字考(上下卷)
│ 傷寒論文字考上卷.pdf
│ 傷寒論文字考下卷.pdf

├─傷寒論條辨(1-8卷)
│ 傷寒論條辨之或問本草.pdf
│ 傷寒論條辨卷一.pdf
│ 傷寒論條辨卷七卷八.pdf
│ 傷寒論條辨卷三.pdf
│ 傷寒論條辨卷二.pdf
│ 傷寒論條辨卷五卷六.pdf
│ 傷寒論條辨卷四.pdf
│ 傷寒論條辨序.pdf中國醫學大成叢書(全套10卷)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
中國醫學大成(簡體橫排版)
中國醫學大成(繁體豎排版)
中國醫學網路全書(全七卷)(掃描版)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全十五部)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全六集)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版
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33冊)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中國葯典(2010版)(全3部)
中國葯學大辭典(陳存仁)
中國藏葯(全3卷)
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葯》欄目組系列圖書
中草葯現代研究(全三卷)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葯類書籍
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叢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臨床經典中醫讀本(共三十八冊)
臨床辨病專方治療叢書(人民衛生出版社)
二續名醫類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雲南天然葯物圖鑒(全5卷)
傳統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傷寒類書籍
傷寒論注十人書叢書(全10冊)
住院醫師手冊(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傅山醫學臨證運用叢書(全3冊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兒童心理學手冊(全四卷)
全國名老中醫醫案醫話醫論精選(共二十二冊)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冊 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0)

G. 想自學中醫,從哪裡開始

如何學習中醫

中醫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愛其者,不厭其煩的追尋探索,苦也成了樂,厭其者,學習中醫則如同嚼臘,下面是我學習中葯桂枝所做的筆記:)xB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w
桂 枝 (《本經》)N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F<sE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ep-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G8dP
《名醫別錄》:無毒。主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m}i(v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C
《本草衍義》:《素問》雲: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葯,是專用辛甘之意也。+qSI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U2
《珍珠囊》:味辛甘,性大熱,有毒。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為桂心,入心、脾、肺、腎四經,主九種心疼,補勞傷,通九竅,暖水臟,續筋骨,殺三蟲,散結氣,破瘀血,下胎衣,除咳逆,療腹痛,止瀉痢,善發汗。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入肝、脾二經,主中焦虛寒,結聚作痛。其在上薄者,曰薄桂,入肺、胃二經,主上焦有寒,走肩臂而行肢節。其在嫩枝四發者,曰桂枝,專入肺經,主解肌發表,理有汗之傷寒。四者皆殺草木毒,百葯無畏。性忌性蔥。(=d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7YU0[f
按:肉桂在下,有入腎之理;屬火,有入心之火;而辛散之性,與肺部相投;甘溫之性,與脾家相悅,故均入焉。官桂在中,而肝脾皆在中之臟也,且經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又曰:脾欲緩,急食甘以復之,以甘補之。桂味辛甘,二經之所由入也。薄桂在上,而肺胃亦居上,故宜入之。桂枝四發,有發散之義,且氣、味俱輕,宜入太陰而主表。丹溪曰: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虛而用以補也。衛有風寒,故病自汗,以此發其邪,則衛和而表密,汗自止耳。《衍義》乃謂仲景治表虛,誤也。《本草》言桂發汗,正合《素問》辛甘發散之義,後人用桂止汗,失《經》旨矣。大抵桂為陽中之陽,壯年火旺者忌服,惟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完谷不化及產後虛弱者宜之。09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aP
《葯類法象》:氣熱,味甘辛。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乃桂條也,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嫩小桂條也,尤宜入治上焦葯用也。Co_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Ge<
《葯性賦》:味辛,熱,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氣之薄者,桂枝也;氣之厚者,肉桂也。氣薄則發泄,桂枝上行而發表;氣厚則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fR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湯液本草》:氣溫,味甘、辛,有小毒。入手少陰經。桂枝入足太陽經。nBt7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Npj
《本草》雲: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宜導百葯,無所畏。《衍義》謂桂大熱。《素問》謂辛甘發散為陽,故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葯,是專用辛甘之意也。又雲:療寒以熱。故知三種之桂,不取箘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只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獨有一字桂,《本經》謂甘辛大熱,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尤知箘桂、牡桂不及也。然《本經》只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厚處亦不中用。諸家之說,但各執一己見,終無證據。今又謂之官桂,不知何緣而立名,慮後世以為別物,故於此書之。又有桂心,此則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別說》交廣商人所販者,及醫家見用,惟陳藏器之說最是。然箘桂厚實,氣味厚重者,宜入治臟及下焦葯。輕薄者,宜入治眼目發散葯。《本經》以箘桂養精神,以牡桂利關節。仲景傷寒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條也,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一種柳桂乃小嫩枝條也,尤宜入上焦葯。仲景湯液用桂枝發表,用肉桂補腎。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為效彌遠。風月既久,習以成弊,宜後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於諸桂數等,皆大小老壯之不同。觀,作官也。《本草》所言有小毒,雖雲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附為使,只是全得熱性;若與有毒者同用,則小毒既去,大毒轉甚;與人參、麥門冬、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則可久服。可知此葯能護榮氣而實衛氣,則在足太陽經也。桂心入心,則在手少陰也。若指榮字立說,止是血葯,故《經》言通血脈也。若與巴豆、硵砂、乾漆、穿山甲、水蛭、虻蟲如此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其類化可知矣。湯液發汗用桂枝,補腎用肉桂,小柴胡只雲加桂何也?《葯象》謂肉桂大辛,補下焦熱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虛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葯。SEj`L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w
《珍》雲: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L/`V3{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L"|
《心》雲: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散於表。內寒則肉桂,補陽則柳桂。桂,辛熱散經寒,引導陽氣。若正氣虛者,以辛潤之。散寒邪,治奔豚。a74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FJZqFt
《本草衍義補遺》:虛能補,此大法也。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虛以桂補之。衛有風寒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今《衍義》乃謂仲景治表虛,誤矣!《本草》止言出汗,正《內經》辛甘發散之義。後人用桂止汗失經旨矣。曰官桂者,桂多品,取其品之高者,可以充用而名之貴之之辭也。曰桂心者,皮之肉厚,去其粗厚而無味者,止留近其木一層而味辛甘者,故名之曰心,美之之辭也,何必置疑著此。桂固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獨有一字桂,《經》言辛甘大熱,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又,別說雲:以菌桂養精神,以牡桂利關節。又有一種柳桂,乃桂小嫩小枝條也,尤宜入治上焦葯用也。(Yx].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e(vY{>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桂枝能泄奔豚。又雲:辛甘發散為陽,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又雲:辛以散之,下焦畜血,散以桂枝,辛熱之氣也。@p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V3
潔古雲:補下焦熱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虛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葯也。《主治秘訣》雲:滲泄止渴,去榮衛中風寒。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者,乃桂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乃桂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條也,尤宜入治上焦葯用也。《主治秘訣》雲:桂枝性熱,味辛甘。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去傷寒頭痛,開腠理,解表,去皮膚風濕。`j
《本草綱目》: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導火之原,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也。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膿,蓋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與命門同氣者也。《別錄》雲桂通血脈是矣。又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又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葯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葯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葯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實為妙也,傳雲木得桂而枯是也。引皆與《別錄》桂利肝肺氣,桂枝治脅痛脅風相符。人所不知多矣。又桂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故能墮胎,龐安時雲炒後即不損胎也。V`s<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gi#s{
《本草蒙筌》:味辛、甘,氣大熱。浮也,陽中之陽也。有小毒。桂枝味淡,能治上焦頭目,兼橫行手臂,調榮血,和肌表,止煩出汗,疏邪散風,經雲氣薄則發泄是也;肉桂木桂性熱,堪療下焦寒冷,並秋冬腹疼,泄賁豚,利水道,溫筋暖臟,破血通經,經雲氣厚則發熱是也。桂心美之之義,性略守,治多在中;官桂貴之之辭,味甚辛,治易解表。如此之異,蓋緣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理之自然,性分所不可移也。然柳桂桂枝,入足太陽之腑;桂心入心,在手少陰之經。《本經》注雲:桂有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頭、附子為使,全得熱性。與人參、麥門冬、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實衛護榮;與柴胡、紫石英、乾地黃同用,卻主吐逆。與巴豆、硇砂、乾漆、穿山甲、水蛭、虻蟲,如此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矣。春夏禁服,秋冬定煎。klr9,
&;中國中醫葯論壇 -- 中國中醫葯論壇 xm\
謨按:諸桂所治不同,無非名因其材而致用也。然《本經》謂:桂止煩出汗。仲景治傷寒乃雲:無汗不得服桂枝。又雲:汗過多者,桂枝甘草湯。是又用其閉汗,何特反其經義耶?抑一葯而二用耶?噫!此正氣謂殊途而合轍也。蓋桂善通血脈。《本經》言:桂止煩出汗者,非桂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以之調其榮血,則衛氣自和,邪無容地,遂自汗出而解矣。仲景言:汗多用桂者,亦非桂枝能閉腠理而止住汗也,以之調和榮衛,則邪從汗出,邪去而汗自止矣。昧者不解出汗止汗之意,凡病傷寒,便用桂枝湯,幸遇太陽傷風自汗者,固獲奇效。倘系太陽傷寒無汗者,而亦用之,害豈淺淺乎?猶有謂仲景之治表虛,而一概用斂虛汗者,此又大失經旨矣。0+U

http://www.cntcm.org/cgi-bin/view.cgi?forum=2&topic=702

H. 自學中醫要看一些什麼書

所有的中醫書籍都在圖中右下角,包括所有的中醫書籍

中醫入門書籍推薦目錄:

《問中醫幾度秋涼》

《零起點學中醫》《黃帝內經說什麼》 (以下五冊)《黃帝內經·上古天真》《黃帝內經·四氣調神》《黃帝內經·天年》徐文兵梁冬《黃帝內經·金匱真言》《黃帝內經·異法方直》《求醫不如求已合集》《名老中醫之路》《中醫入門到精通》《一百天學開中葯方(中醫百日通叢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入門》《中醫基礎理論》《內經知要白話解》《醫學衷中參西錄(套裝共3冊)》


中醫針灸

《古典針負入門》《針灸師承錄》《閻潤薈針灸臨床60年經驗精粹》《一針療法》《針灸學》《常用針灸100六》《董氏針灸註疏》《針灸推拿一學就會》《中國針灸治療學(第2版)》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合注》《神農本草經譯注難經譯注》《本草問答》


傷寒雜病論

《劉渡舟傷寒論講稿》《傷寒論校注》《全注全譯傷寒論》《郝萬山傷寒論講稿》《孫曼之傷寒論講稿》《黃元御讀傷寒:傷寒懸解、傷寒說意》《註解傷寒論》《傷寒貫珠集》《傷寒來蘇集》柯韻伯李陽波傷寒論壇講記》《經方沙龍》《經方使用手冊》《中醫十大類方》《經方實驗錄》

中醫名家名著

《扶陽講記》金要略》《景岳全書》《臨證指南醫案》《脾胃論》《素問玄機原病式《醫法圓通》鄭欽安《醫理真傳》《醫林改錯》《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張仲景50味葯證》《趙紹琴醫學全集》《診家正眼:四言脈訣白話解》《頻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李時珍《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柴浩然》《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陳景河》《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陳景河》《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陳蘇生》《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胡希恕》《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黃堅白》《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廖寞階》《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馬新雲》《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邢子亨》《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楊繼蘇》《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張子琳》《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趙禁》《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周次清》

I. 求助:《黃元御醫學全書 》哪個版本的好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的全集排版好,不過其中有很多錯誤的地方,價格也比較貴:123元。山西的字體大,清楚,校對過,基本沒有錯誤,價格:98元。推薦買山西的。

閱讀全文

與黃元御醫學全書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螢石雲伺服器視頻 瀏覽:269
防火牆配置伺服器熱備的虛擬地址 瀏覽:188
linux安裝xdm 瀏覽:736
java計算12 瀏覽:249
大金空調擺動式壓縮機 瀏覽:453
新的雲伺服器如何設置首頁 瀏覽:687
javastring字元位置 瀏覽:196
銀河麒麟字體庫存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56
魔獸加丁伺服器的航空叫什麼 瀏覽:152
花冠改裝案例哪個app多 瀏覽:515
成績單app哪個好用 瀏覽:140
北美程序員vs國內程序員 瀏覽:181
php解析xml文檔 瀏覽:121
石墨文檔APP怎麼橫屏 瀏覽:185
牆主鋼筋加密和非加密怎麼看 瀏覽:144
金山區文件夾封套定製 瀏覽:708
soho程序員 瀏覽:672
java位元組截取 瀏覽:526
php提交作業 瀏覽:816
房產還沒解壓可以辦理贈予嗎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