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本什麼時候出土的
《道德經》原名叫《老子》,後人改稱了,具體的成書年代已不可考,不過可以稍微推算一下,老子出生約在公元前575年左右,而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戰國從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也就是說,至少成書之時,老子已有100歲以上了
❷ 郭店楚簡《老子》與馬王堆《老子》有何異同
郭店楚簡老子只有兩千字左右,距老子時代僅一百多年。馬王堆老子是全篇有四千多字,材質是帛書的,距老子時代二百多年。
❸ 《老子》這本書的所有內容及翻譯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wù)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繩(mǐn)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ǔ)。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mò)身不殆(dài)。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 (è),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跂(qì)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zhuì)形。
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zhé)跡;
善言無瑕(xiá)謫(zhé);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léi);或載或隳(huī)。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fàn)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yuè)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德篇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gǔ)。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輿(yú)無輿。
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yú)。
大方無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gǔ),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nè)。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kuī)牖(yǒu),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mò)身不殆。
塞(sāi)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yāng),是謂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wú),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chu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chún)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邪?正復為奇(qí),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sè)。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dǐ),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pìn)。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sì)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shèn)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rǎng)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pī)褐(hè)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狹(xiá)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ǎo)。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yú)?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shì),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gòu),是謂社稷(jì)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qì),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yú),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❹ 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的介紹
以1993年末,在荊門郭店出土了楚簡本《老子》為對象作專門的校注。由丁四新教授撰寫、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❺ 關於《老子》的版本
註解和解釋註解的文字合稱註疏:《十三經註疏》。自漢以來,釋經之書,有傳、經、解、學等名目,今通謂之注。唐太宗詔孔穎達與諸儒,擇定五經義疏,敷暢傳疏,謂之正義,今通謂之疏。南宋以前,經疏皆各單行,至紹熙開始有合刊本,合稱註疏。(摘自網路)這些都是後人解釋老子的作品,就像讀書筆記一樣,原本只有一本,後來的版本是別人的理解(原文+解釋),可以幫助人們從註疏的人角度理解這本書,所謂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下面引用網易博友八卦仙人的一篇博文: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給人一些書目,自己慢慢挑。
研究老子歷代書目舉要
一、先秦至六朝
1.李零:郭店竹簡校讀記
2.馬王維漢墓帛書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3.韓 非 《解老、喻老》
4.河上公 《老子章句》(四部叢刊)本
5.河上公 《老子道德經》(四部叢刊)本
6.嚴 遵 《道德真經指歸》(《道藏》本)
7.王 弼 《道德真經注》
8.王 弼 《老子道德經注》(《諸子集成》本)
9.穀神子 《老子微旨例略》
10.穀神子 《道德指歸論注》
11.王羲之 《道德經貼》
12.葛 玄 《老子節解》
13.顧 歡 《道德真經註疏》
14.無名氏 《道德真經次解》(遂州龍興觀刻經碑木)
15.《六朝寫本殘卷》(敦煌庚本)
有關古籍《莊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
二、初唐至五代
1.陸德明 《老子音義》
2.魏 征 《老子治要》
3.傅 奕 《道德經古木篇》
4.顏師古 《玄言新記明老部》
5.成玄英 《道德經開題序訣議疏》
6.李 榮 《道德真經注》
7.李 約 《老子道德真經新注》
8.景 龍 《道德經碑》
9.開 元 《御注道德經幢》
10.唐玄宗 《御注道德真經》
11.唐玄宗 《道德真經疏》
12.廣 明 《道德經幢》
13.景 福 《道德經碑》
14.馬 總 《老子意林》
15.王 真 《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
16.陸希聲 《道德真經傳》
17.杜光庭 《道德真經廣聖義疏》
18.強思齊 《道德真經玄德纂疏》
19.喬 諷 《道德經疏義節》
20.唐 人 《唐人寫本殘卷》
三、兩宋至元代
1.宋 鸞 《道德篇章玄頌》
2.王安石 《老子注》
3.陳景元 《道德真經藏室篡微篇》
4.呂惠卿 《道德真經傳》
5.司馬光 《道德真經論》
6.蘇 轍 《老子解》
7.陳象古 《道德真經解》
8.邵若愚 《道德真經直解》
9.程 俱 《老子論》
10.葉夢得 《老子解》
11.時 雍 《道德真經全解》
12.程大蛙 《易老通言》
13.員興宗 《老子略解》
14.李 霖 《道德真經取善集》
15.黃茂材 《老子解》
16.寇質才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
17.呂祖謙 《音注老子道德經》
18.葛長庚 《道德寶章》
19.彭 耜 《道德真經集注》
20.趙秉文 《道德真經集解》
21.董思靖 《道德真經集解》
22.李嘉謀 《道德真經義解》
23.林希逸 《老子口義》
24.龔土咼 《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
25.范應元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
26.劉 驥 《老子通論語》
27.曹道沖 《老子注》
28.宋徽宗 《御制道德真經》(《道藏》本)
29.李 榮 《榮道德真經義解》(《道藏》本)
30.趙至堅 《道德真經疏義》
31.李道純 《道德會元》
32.劉辰翁 《老子道德經評點》
33.鄧 琦 《道德真經三解》
34.劉惟永 《道德真經集義大旨》
35.杜道堅 《道德玄經原旨》
36.景 礻右 《甘肅天真觀道德經幢》(《石本》)
37.麻沙本 《老子道德經》(《刻本》)
38.趙孟兆頁 《老子道德經》
39.張嗣成 《道德真經章句訓頌》
40.陳致虛 《道德經轉語》
41.吳 澄 《道德真經注》
42.林至堅 《道德真經注》
43.何道全 《老子道德經述注》
44.蔣融庵 《道德真經頌》
45.陶宗儀 《老子》
四、明代
1.明太祖 《御注道德真經》
2.危大有 《道德真經集義》
3.薛 蕙 《老子集解》
4.張洪陽 《道德經註解》
5.釋德清 《老子道德經解》
6.朱得之 《老子通義》
7.王 道 《老子億》
8.陸長庚 《老子道德經玄覽》
9.沈 律 《老子道德經類纂》
10.王 樵 《老子解》
11.李 贄 《老子解》
12.張登雲 《老子道德經參補》
13.沈一貫 《老子通》
14.林兆恩 《道德經釋略》
15.陳 深 《老子品節》
16.徐學漠 《老子解》
17.王一清 《道德經釋辭》
18.彭好古 《道德經評點》
19.歸有光 《道德經評點》
20.祝世祿 《老子奇評》
21.陳繼典 《老子道德經參補》
22.孫 《老子評注》
23.鍾 惺 《老子文歸》
24.鍾 惺 《老子文歸》
25.陶 望 《梅閣望老子解》
26.趙 亮 《老子譯注》
27.洪應紹 《道德經篇》
28.龔修默 《老子或問》
29.潘基慶 《道德經解》
30.郭良鞠 《老子道德經齋解》
31.陳仁湯 《老子奇賞》
32.程以寧 《太士道德寶》
33.頤湯疇 《道德經解》
34.吳勉學 《校老子道德經》
35.方宇惠 《南寧惠王弼注老子道德經》
五、清代
1.王夫之 《老子衍》
2.顧如畢、孫承擇 《道德經參補注釋》
3.張爾鼓 《老子戰略》
4.馬 馬肅 《老子》
5.德 玉 《道德經順石朱 》
6.傳 山 《老子解》
7.宋常星 《道德經講義》
8.花 尚 《道德經眼》
9.徐永礻右 《道德經集注》
10.郭乾泗 《老子元翼》
11.徐大椿 《道德經注》
12.紀 昀 《老子道德經校訂》
13.黃文運 《道德經訂注》
14.盧文紹 《老子音義考證》
15.畢 沅 《老子道德經考考異》
16.姚 鼐 《老子章義》
17.鄭 環 《老子本義》
18.倪元坦 《道德經參注》
19.紀大奎 《老子約說》
20.任兆麟 《老子述記》
21.吳 鼐 《老子解》
22.潘靜觀 《道德經妙門約》
23.汪 中 《老子考異》
24.王 昶 《校老子》
25.鄧 日亘 《道德經輯注》
26.江有誥 《老子韻讀》
27.嚴可均 《老子唐本考異》
28.洪頤煊 《讀老子叢錄》
29.清陽子 《道德經注義》
30.王念孫 《老子雜志》(《讀書雜志》內)
31.李涵虛 《道德經注釋》
32.魏 源 《老子本義》
33.宋翔鳳 《老子章義》
34.吳 雲 《老子道德經幢殘石校記》
35.陳 澧 《老子注》
36.俞桓越 《老子平議》(《諸子平議》)
37.高延第 《老子證義》
38.陶鴻慶 《讀老子札冖》
39.易順鼎 《讀老札記》
40.吳汝綸 《點勘老子讀本》
41.郭 諧 《老子識小》
42.滕雲山 《道德經淺注》
43.嚴 復 《老子道德經評點》
44.孫詒讓 《老子校語》
45.文廷式 《老子校語》
46.陶邵學 《校老子》
47.於 累 《老子校書》
48.鄧延楨 《從硯齋筆記》(卷三)
49.徐 鼎 《讀老子雜釋》(讀書雜釋本卷十二)
50.易佩紳 《老子解》
六、民國以來
1.劉鼎和 《新解老》
2.張之純 《評注老子菁華》
3.張其淦 《老子約》
4.故薇元 《道德經達話》
5.區大典 《老子講義》
6.馬其昶 《老子故》
7.田 潛 《篆文老子》
8.楊樹達 《老子古義》
9.羅振玉 《老子道德經故事異附補遺》
10.羅振玉 《老子殘卷六種》
11.羅振玉 《敦煌本老子義殘卷
12.蔡廷干 《老解老》
13.吳承仕 《老子音義辯證》
14.馬敘倫 《老子校詁》
15.江希張 《道德經白話解說》
16.徐紹禎 《道德經述義》
17.支偉成 《老子道德經》
18.程辟金 《老子哲學研究和批評》
19.郎擎霄 《老子集解》
20.奚 侗 《老子集解》
21.羅運賢 《老子余誼》
22.曹聚仁 《老子集注》
23.高岳岱 《新式標點老子道德經》
24.陳 柱 《老學八篇》
25.陳 柱 《老子》
26.陳 柱 《老子集訓》
27.丁福保 《老子道德經箋注》
28.李繼煌 《新解老》
29.王重民 《老子考》
30.錢基博 《老子道德經解題及其讀法》
31.王 力 《老子研究》
32.陳登氵解 《老子今見》
33.李 翹 《老子古注》
34.高 亨 《老子正詁》
35.孫思日方 《老子政治思想概論》
36.蔡尚思 《老墨哲學人生觀》
37.江俠奄 《譯老子原始》
38.繆爾舒 《老子新注》
39.胡懷琛 《老子學辨》
40.丁惟魯 《道德經》
41.胡哲敷 《老莊哲學》
42.汪桂年 《老子通注》
43.錢 穆 《庄老通辨》
44.於省吾 《老子新證》(在《諸子新言》內)
45.何士驥 《古本道德經校刊》
46.余嘉錫 《四庫提要老子注辨證》
47.蔣錫昌 《老子校詰》
48.王恩洋 《老子學案》
49.勞 健 《老子古本考》
50.張默生 《老子章句新釋》
51.嚴靈峰 《老子章句新編》
52.嚴靈峰 《老子眾說糾繆》
53.嚴靈峰 《老莊研究》
54.嚴靈峰 《老子知見書目》(合在《老列庄三子》內)
55.嚴靈峰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56.嚴靈峰 《老子達解》
57.葉玉麟 《白話句解老子道德經》
58.肖天石 《老子哲學闡微》
59.陸世鴻 《老子現代語解》
60.張純一 《老子通釋》
61.許大同 《老子哲學》
62.張起鈞 《老子》
63.譚正璧 《老子讀本》
64.朱謙之 《老子校釋》
65.任繼愈 《老子今譯》
66.吳 康 《老子哲學》
67.饒宗頤 《老子想爾注校箋》
68.楊興順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
69.王寒生 《老子道德經注》
70.何釒監 宗 《老子新繹》
71.梁容岩 《老子的流傳與註解》
72.楊柳橋 《老子譯話》
73.羅根澤 《老子選注》
74.車 載 《論老子》
75.程兆熊 《老子講義》
76.徐復觀 《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77.李慈銘 《訂老子》
78.吳靜宇 《老子義疏注》
79.鍾應梅 《老子新詮》
80.趙文秀 《老子研究》
81.唐子長 《老子重編》
82.田干吾 《老子》
83.吳常熙熙攘攘 《老子正義》
84.肖純伯 《老子道德經語釋》
85.葛連祥 《老子會通》
86.紀敦詩 《老子正解》
87.封思毅 《老子述解》
88.龔樂群 《老莊異同》
89.王 淮 《老子探義》
90.余培林 《新譯老子讀本》
91.周紹賢 《老子要義》
92.蔡明田 《老子的政治思想》
93.胡寄窗 《道家的經濟思想》
94.童書業 《老子思想研究》
95.錢鍾書 《老子王弼注》(在《管錐編》內)
96.金容活 《老子自然哲學中無為之功能》
97.容肇祖 《王安石老子注輯本》
98.嚴靈峰 《老子崇寧王注》
99.嚴靈峰 《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
100.嚴一萍 《帛書竹簡》
101.鄭良樹 《竹簡帛書論文集》
102.許抗生 《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
103.張松如 《老子校讀》
104.復旦大學哲學系 《老子注釋》
105.哲學研究編輯部 《老子哲學討論集》
106.梁啟超 《老子哲學》
107.高 明 《帛書老子校正》
108.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
109.胡 適 《老子校》
110.林語堂 《老子的智慧》
111、陳鼓應《老子注釋與評價》
112、朱謙之《老子校釋》
七、國外學者
1.大田晴軒 《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東條一堂 《老子王注標識》
3.武內義雄 《老子原始》
4.武內義雄 《老子之研究》
5.武內義雄 《譯注老子》
6.狩野直喜 《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 《老子》
8.木村英一 《老子之新研究》
真乃是車拉船載浩如煙海也。有幾人能竟讀,精讀?
而他們之間,許多觀點,都在以己是而他非。
芸芸眾生的我們,以誰是為憑?
如果說老子的話可信;【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那麼,何來這么多解釋?
如果諸位皇帝老兒王公大人文墨學者是對的,
那麼,老子失語了嗎?
非常感謝水師,將此寶貴的資料傳給本版,我是第一次見到,先收藏,待有精力時選讀。同時再次提出這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加精高顯此貼,因為,學道者,瀏覽一下這些書目,還是很必要的。
九十年代,警官出版社的《道德經通解》,以河上公、王弼為基礎。這本書淺而通俗,是讀得最久的一本。以前只有這樣的書買,那時候沒有網路。
網路時代,道德經的書就多了。
個人比較喜歡黃元吉和任法融的解說。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面所列的解釋,不過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的解讀。
俱往矣。
而當今的時代仍需要「新的解讀」!
這里所謂的「新的解讀」指的是:
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又合乎於當今時代的解讀。
一人行必有所失,二人行必有所得,三人行必有我師。 一凡,茫茫人海中的一凡夫。
原帖由 一凡 於 2008-6-26 19:47 發表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面所列的解釋,不過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的解讀。
俱往矣。
而當今的時代仍需要「新的解讀」!
這里所謂的「新的解讀」指的是:
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又合乎於當今時代的解讀。
是呀。其實,我的解釋比他們都好!只是還未成書。
草色遙看近卻無。
原文鏈接:http://2899239st.blog.163.com/blog/static/81251646200901695715894/
❻ 楚簡老子道德經在哪可以下載pdf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
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
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
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
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
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
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
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15.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
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20.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
孩;????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
人,而貴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
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
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
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7.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
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
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
妙。
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
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
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
割。
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
之。夫物或行或隨、或??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
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之後必有凶
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
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
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
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2.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
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
其大。
3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
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3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
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
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
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
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
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
華。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
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
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
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
譽。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
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
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
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
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
見而明。不為而成。
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
目,聖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凶虎,入軍不被甲兵。凶無
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
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
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其小曰明,守柔
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
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
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
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
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
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
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
天下貴。
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
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
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58.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尚福之所倚。福尚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
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
之道。
60.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
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
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
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
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
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
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
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
不敢為。
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
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
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66.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7.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
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
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69.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
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被褐懷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
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75.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
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77.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
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
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
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
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
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
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
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❼ 求老子道德經的最早版本
現在發現的最早版本是郭店楚簡本。
郭店楚簡《老子》全文
甲本1組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為棄慮,民復季子。
三言以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屬。
視素保朴,少私寡慾。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遠,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
渙乎其若釋,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臨事之紀,慎冬如始,此無敗事矣。
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道恆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恆無名、朴,雖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甲本2組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甲本3組
至虛,恆業。守中,篤也。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圓圓,各復其根。
甲本4組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剪也。
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
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甲本5組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螝蠆蟲蛇弗蠚,攫鳥猛獸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終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福(而)驕。自遺咎也。
乙本1組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復,是以早復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絕學無憂。唯與訶,相去幾何?
美與丑,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寵為下也。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乃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乙本2組
上士聞道,勤而行於其中。
中士聞道,若聞若無。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纇,進道若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健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乙本3組
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勤。
啟其兌,實其事,終身不復。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
大巧若拙,大贏若詘,大直若屈。
躁勝凔,靜勝熱,清清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
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丙本1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
丙本2組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丙本3組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
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故殺人眾則以哀悲蒞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丙本4組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
聖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古無遠。
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人之敗也,恆於其且成也敗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眾之所過。
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全篇完]
就這些,復制來的,你也自己復制一下吧
❽ 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的目錄
序言
校注說明
楚竹書老子甲編 上篇………………………………………
一章 絕聖棄辯…………………………………………………
二章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
三章 罪莫重乎甚欲……………………………………………
四章 以道佐人主………………………………………………
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六章 為之者敗之………………………………………………
七章 道恆無為…………………………………………………
八章 為無為……………………………………………………
九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十章 道恆無名…………………………………………………
十一章 天地相合………………………………………………
十二章 其安易持………………………………………………
十三章 知之者弗言……………………………………………
十四章 以正治邦………………………………………………
楚竹書老子甲編 下篇………………………………………………
十五章 有狀混成…………………………………………………
十六章 天地之間…………………………………………………
十七章 至虛守中…………………………………………………
十八章 含德之厚…………………………………………………
十九章 名與身孰親………………………………………………
二十章 返者道之動………………………………………………
二十一章 持而盈之………………………………………………
楚竹書老子乙編…………………………………………………………
一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二章 為學者日益…………………………………………………
三章 絕學無憂……………………………………………………
四章 人寵辱若驚…………………………………………………
五章 上士聞道……………………………………………………
六章 閉其門………………………………………………………
七章 大成若缺……………………………………………………
八章 躁勝凔………………………………………………………
楚竹書老子丙編…………………………………………………………
一章 太上下知有之………………………………………………
二章 執大象………………………………………………………
三章 君子居則貴左………………………………………………
四章 為之者敗之…………………………………………………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