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期間德國密碼機領先全球,為什麼仍然被破譯
因為英國人製造出來了代號為炸彈的機器。
在布雷奇利庄園(Brechley Manor),除了世界著名的解密者諾克斯(Knox)外,還有一個數學向導圖靈(Turing)。戰後,他從劍橋大學畢業,依靠加密機器的研究成果,他成為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先驅之一。首先,他們從開發可以模仿或解釋德國國防軍的每一種愚蠢方式的機器開始,以便他們可以介紹德國主要總部的所有編碼程序,這些程序在白天和晚上發出命令時經常更改。經過艱苦的研究,英國人最終製造了一種具有上述功能的機器,並將其命名為炸彈。1939年底,炸彈破譯了德國法規,而英國則欣喜若狂。從那時起,德國的秘密計劃和行動計劃就一直從布雷奇利庄園(Brechley Manor)一直傳遞到MI6的孟齊斯上校,然後直接交付給丘吉爾的辦公桌。
『貳』 近年來,哪國已經成為被大家公認的加密貨幣最友好國家之一
日本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似乎是率先支持加密貨幣的國家。相反的是,在過去幾年裡,中國不斷打擊ICO,還關閉了數字貨幣交易所在中國境內的交易業務。相對於中國嚴格的限制措施,日本在加密貨幣領域無疑是遙遙領先的。
也許是因為開發比特幣的匿名人士(或團隊?)的化名是中本聰,所以日本對加密貨幣的友好度排在前列。
在遭受黑客攻擊後,總部設在日本的Mt. Gox交易所最終在2014年2月倒閉,這至今仍是數字貨幣世界中最大的丑聞。之後,日本的持牌加密貨幣交易所齊聚一堂,組成了一個新的自我監管組織,該組織提出了使ICO合法化的指導方針,並制定了明確的行業標准,以保護投資者,同時也讓該行業得以成長和繼續創新。
這個名為ICO商業研究集團(ICO Business Research Group)的協會的成員包括議員、學者、銀行家和bitFlyer的首席執行官。bitFlyer是日本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根據政府研究,立法機構或將允許可能盈利的ICO以及加密貨幣交易所繼續交易,但同時須向政府提供這些活動的更多洞察並提高透明度。
2.委內瑞拉
這個石油資源豐富但債台高築的南美國家在今年2月推出了石油支持的加密貨幣,當時引發了爭議,也引發了很多嘲笑。據CNN報道,該國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Nicolas Maro)稱「在代幣銷售的首月,已經籌集了逾50億美元」。這種代幣運行在新經幣區塊鏈上,並據稱,每枚代幣得到了1桶原油支持。不過,分析師普遍認為馬杜羅顯然在說假話。
盡管如此,截至4月底,有消息傳出如果印度使用Petro幣支付所購買的原油的話,委內瑞拉可向印度提供30%的折扣。Bitcoin magazine報道稱,「委內瑞拉已向買家保證,Petro幣將具有法定貨幣的全部功能,可支付稅費並可兌換為委內瑞拉硬通貨即玻利瓦爾。
盡管許多人對Petro幣本身持懷疑態度,也同樣懷疑委內瑞拉政府將加密貨幣融入其不斷衰退的經濟中的舉措,但也有一些人認為,為加密貨幣贏得信譽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Ripio Credit Network高級副總裁兼合夥人David Garcia指出,拉丁美洲正在經歷一個過渡期。
拉美地區由於政治腐敗、經濟危機而處境艱難,並受到通脹高企和當地貨幣急速貶值的困擾,委內瑞拉目前的情況尤其如此。Garcia認為,要想使這些國家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如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這些創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是必要的。
3.瑞典
2015年,瑞典成了歐洲第一個批准了兩種比特幣交易所交易票據(ETN)買賣的國家,該等票據由XBT Providers管理。以瑞典克朗計價的Bitcoin Tracker One XBT (ST:SE0007126024)基金和Bitcoin Tracker EUR XBT Provider (ST:SE0007525332)均可在瑞典主要交易所北歐納斯達克(Nordic NASDAQ)買賣。
自推出以來,XBT已經在丹麥、芬蘭、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推出了相應版本。截至2017年12月初,Cointelegraph宣布瑞典的ETN「(規模)超過80%的美國ETF」。今年1月中旬,CNBC稱,瑞典的比特幣投資項目吸引了13億美元的資金。
此外,瑞典央行一直在考慮開發一種名為電子克朗(e-krona)的電子貨幣,以應對瑞典正迅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現金社會的形勢。然而,瑞典的銀行業予以了回擊。瑞典銀行家協會首席執行官Hans Lindberg在4月17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就電子貨幣而言,已經有很多了。有銀行卡、信用卡……和其他電子解決方案。未來最可能的情況應該還是瑞典央行將堅持批發業務。」
不過,匯豐全球經濟學家James Pomeroy認為,瑞典仍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行數字貨幣的國家,並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推出。委內瑞拉或許在政府支持的加密貨幣發行方面走在了前面,但瑞典這個經濟實力更強、監管機構更受信任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仍可能在這方面打亂加密貨幣現有次序,甚至仍將引領歐洲加密貨幣行業。
4.瑞士
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明確加密貨幣監管和支持ICO方面走在前列。瑞士金融技術專家、加密貨幣企業家和Swiss Real Coin顧問Marc Bernegger表示,傳統上,瑞士一直是財富的避風港。在一定程度上,這得益於瑞士更開放的金融監管以及一種保護瑞士銀行機構客戶隱私的悠久文化。Bernegger指出,瑞士一直在「前瞻性地考慮」將加密貨幣資產作為整體財富管理的一部分,並正在「為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式做准備」。
瑞士中北部的祖格(Zug)周邊地區被稱為「加密谷(Crypto Valley)」,自從2014年以太坊ICO在哪裡開展以來,這個地區就被稱為「加密谷」。對於加密貨幣企業家、開發商和投資者來說,加密谷是最活躍的生態系統之一,
5.以色列
在以色列,針對加密貨幣的監管討論仍在繼續,議員們正在尋找保護投資者的方法。盡管以色列銀行體系未能幫助促進與比特幣相關業務的發展,但以色列第六大銀行以色列聯合銀行(Union Bank of Israel)正被當地一家加密貨幣礦商起訴,理由是該銀行停止了從比特幣交易所向該礦商轉移資金;此外,以色列第二大銀行以色列國民銀行集團(Bank Leumi)在試圖阻止一家當地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賬戶活動時,遭到地區法院和該國最高法院的干預。這無疑是當地加密貨幣行業的重大勝利。
此外,最近有報道稱,以色列央行幾個月來一直在考慮發行由國家支持的加密貨幣的可能性。據《耶路撒冷郵報》(Jerusalem Post)報道,一位匿名人士透露,「數字謝克爾可通過手機記錄每一筆交易,使逃稅更加困難。」如果推出了數字謝克爾,屆時,其價值等同實體謝克爾。
在科技創新方面,以色列的初創企業文化走在了前列。WeMark的聯合創始人兼業務發展副總裁Roy Meirom指出,在以色列運營的大約300個跨國研發中心中,許多都致力實現區塊鏈的應用。
Roy Meirom還說,這個通常被稱為「初創企業之國」的中東小國正迅速成為與區塊鏈的發展中心。
6.百慕大
位於北大西洋加勒比海的英聯邦成員百慕大一直在積極尋求通過加密貨幣相關法規,以開始建立一個適當的框架,來促進包括加密貨幣交易所、錢包服務和支付提供商在內的加密貨幣商業活動。最近,百慕大金融管理局的《虛擬貨幣商業法(Virtual Currency Business Act)》在英國下議院獲得通過。
百慕大已就ICO開展了相關立法活動,其形式將是對1981年《公司法》和2016年《有限責任公司法》的修定。去年年底,百慕大總理兼財政部長David Burt成立了一個區塊鏈工作團隊,該團隊分為兩組:區塊鏈法律和監管工作組和區塊鏈商業工作組。
7.德國
德國首都柏林也許是歐盟中對加密貨幣最友好的城市之一。2013年,柏林被英國《衛報》稱為「歐洲比特幣之都」,且一直保持著這一地位。目前,人們可用比特幣在柏林購買公寓、進行假日預定、支付各種時髦的當地餐館的餐飲費用。
總部在瑞士的區塊鏈應用平台應用鏈(Lisk)的營銷主管Thomas Schouten說, 應用鏈在柏林設有主要的承包商辦事處。Schouten表示,柏林提供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初創企業和科技空間,該空間擁有龐大的人才庫和充滿活力的文化,使企業很容易吸引到員工。此外,他還表示,德國人和德國政府對區塊鏈技術態度開放。
2014年,德國成為首個接受比特幣作為一種貨幣的國家,凸顯出德國的開放態度。同樣,德國央行的董事會成員也呼籲對加密貨幣和代幣進行有效和適當的監管。事實上,德國央行董事Joachim Wuermeling已經指出在這個問題上有必要進行國際合作:
為此,德國央行的多名決策者參與了涉及整個歐盟地區的討論,討論了包括通過歐洲區塊鏈夥伴關系(European Block Chain Partnership)等方式在整個歐盟地區激勵加密貨幣行業。(英為財情)
「業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許多是以色列精英軍事情報部隊的退役人員,已轉業來填補行業巨大的人才需求,並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區塊鏈初創企業和支持性生態系統的支持。」
「因為單個國家的監管能力顯然是有限的,只有最大程度地發揮國際合作潛能才能有效地監管虛擬貨幣。」
『叄』 二戰德國謎密密碼
英納格瑪(ENGMA)是由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ArthurScherbius),被譽為「超級密碼」,並使密碼編譯從人工手寫時代跨越到了機器操作時代。並且為德國在二戰時期的密碼加密做了不小的貢獻。
英納格瑪(ENGMA)又稱恩格尼碼,在所有用於軍事和外交的密碼里,最著名的恐怕應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方面使用的ENIGMA(讀作「恩尼格瑪」,意為「謎」)。
(3)德國政府談加密行業擴展閱讀
恩格尼碼的誕生: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所有密碼都是使用手工來編碼的。直截了當地說,就是鉛筆加紙的方式。在我國,郵電局電報編碼和解碼直到很晚(大概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還在使用這種手工方法。
手工編碼的方式給使用密碼的一方帶來很多的不便。首先,這使得發送信息的效率極其低下。明文(就是沒有經過加密的原始文本)必須由加密員人工一個 一個字母地轉換為密文。
考慮到不能多次重復同一種明文到密文的轉換方式(這很容易使敵人猜出這種轉換方式),和民用的電報編碼解碼不同,加密人員並不能把 轉換方式牢記於心。轉換通常是採用查表的方法,所查表又每日不同,所以解碼速度極慢。
而接收密碼一方又要用同樣的方式將密文轉為明文。其次,這種效率的低 下的手工操作也使得許多復雜的保密性能更好的加密方法不能被實際應用,而簡單的加密方法根本不能抵擋解密學的威力。
解密一方當時正值春風得意之時,幾百年來被認為堅不可破的維吉耐爾(Vigenere)密碼和它的變種也被破解。而無線電報的發明,使得截獲密文易如反掌。無論是軍事方面還是民用商業方面都需要一種可靠而又有效的方法來保證通訊的安全。
1918年,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Arthur Scherbius)和他的朋友理查德.里特(Richard Ritter)創辦了謝爾比烏斯和里特公司。這是一家專營把新技術轉化為應用方面的企業,很象現在的高新技術公司,利潤不小,可是風險也很大。
謝爾比烏斯 負責研究和開發方面,緊追當時的新潮流。他曾在漢諾威和慕尼黑研究過電氣應用,他的一個想法就是要用二十世紀的電氣技術來取代那種過時的鉛筆加紙的加密方 法。
亞瑟.謝爾比烏斯 謝爾比烏斯發明的加密電子機械名叫ENIGMA,在以後的年代裡,它將被證明是有史以來最為可K的加密系統之一,而對這種可K性的盲目樂觀,又使它的使用者遭到了滅頂之災。
『肆』 德國德孕寶防輻射服的品牌理念
德國德孕寶防輻射服本著科技保護生命、技術創造未來的理念,堅持自己的品牌精神,將歐洲最先進的防輻射技術帶給全世界、全人類,引領防輻射的歷史,締造健康的未來,最終還給人類更美好的生存環境。公司將近百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優異的防輻射產品科學化與生活化的完美結合,讓您感受得到產品的與眾不同,給您最貼心的關懷與保...護。1913年:馬克斯·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馮·勞厄(Max Theodor Felix Von Laue)、W·維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德國威廉皇帝物理研究共同創立公司的前身 「SHIELD LAB KWG」1914年:勞厄發現晶體的X射線衍射,公司確定電子抗輻射物理領域作為主要研究方向1918年:作為當時最頂尖的行業探索領導者,馬克斯·普朗克向全世界解釋了電磁輻射的經驗定律1921年:在研究會與公司的發表會層面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首次闡明光電效應的定律1922年:第一代銅防輻射材料在公司誕生,材料的主要用途是為電子頻率干擾速度的研究1924年:公司研發軟性鉛材質,以抵擋實驗室測試過程中放射物質對周邊事物的傷害1926年:協會前身威廉皇帝協會(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取得世界性的聲名1927年:公司發表電離子在輻射與防輻射領域的應用應用1932年:愛因斯坦離開德國公司前往美國,公司正是更名為ISO-SHIELD.產品發展方向確定為雷達以及無線通訊產品的開發以及防護1939年:第二次世紀大戰開始,公司被德國政府召集為5大重點項目,專門開發軍用雷達無線通訊發射與屏蔽相關產品1941年:從二戰初期德國好媽媽Excellent是德國軍方的防輻射材料以及專業防輻射服的提供商1942年:公司重要產品:雷達探測器與遠距離中頻通訊對講設備問世1943年:雷達抗干擾系統與無線屏蔽加密技術應用在德國軍方1945年:二戰結束後,公司重新開始研究各種防輻射以及電磁輻射探測設備1951年:公司研究的銀合金的抗電磁輻射材料推向市場,收到各國科研機構以及軍方的大量使用1958年: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使用ISO-SHIELD提供的抗電磁輻射干擾材料1962年:德國、美國、英國、法國重要安全部門先後使用ISO-SHIEL隔離電磁輻射材料,避免國家秘密外泄1979年:開發第三代銀提取材料作為高端防輻射材料1986年:德國政府向前蘇聯提供100萬美元的ISO-SHIELD抗核輻射材料援助,抵抗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對周邊的影響1992年:加入國際電磁實驗室聯盟2002年:德孕寶Deupre收購Excellent並領導成立歐洲EMC協會組織2004年:先後成為空客波音公司最有價值供應商,提供飛機抗干擾材料2006年:獲得NATA技術認證,最專業EMI屏蔽技術2007年:榮獲「美國國防部特需材料創新獎」2008年:德孕寶Deupre獲得「新世紀、電磁雲論壇,應用材料創新大獎」2010年:德孕寶Deupre進入中國,以及旗下Excellent全線產品帶給中國市場,引領防輻射歷史,給中國締造健康的未來2011年:世界上最大的A380飛機上應用ISO-SHIELD材料作為飛機的主要電子設備的抗干擾系統2012年:德孕寶Deupret全面控股Excellent之後聯合歐洲知名設計師共同開發最新款式防輻射孕婦裝,同時,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大,德孕寶Deupre防輻射服必將帶領中國市場走向防輻射的國際化
『伍』 BCIF是做什麼的
我們BCIF是總部注冊在歐盟的區塊鏈創投公司,基金是坐落在新加坡,這個時候肯定有人疑問歐盟那麼大是在哪個國家?為什麼要把基金放在新加坡?
德國作為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貫穩重自持的德國人在區塊鏈面前,展示出了殺伐決斷的另一面。當其他國家還在風口上猶豫觀望的時候,德國率先拉起了數字貨幣的旗幟,把一出好戲演繹得淋漓盡致,根據德國聯邦信息科技、通訊及新媒體協會發布的調研報告稱,聽說過比特幣的德國人佔比大約為64%。對比之下,在區塊鏈發展如火如荼的中國,也只有1/10的人口聽說過數字貨幣,其他能超越德國的國家也屈指可數。
這和國家政策有很大的關系——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比特幣合法貨幣地位的國家。近年來,很多知名學者預測數字貨幣將成為難以逆轉的趨勢,而能把握好此種趨勢的國家就可以走在這一波發展浪潮的前列。委內瑞拉推出了石油幣,俄羅斯也在緊急的籌備中,想做「全球區塊鏈之都」的迪拜,更是很早就開始部署屬於本國的數字貨幣。
德國是其中的翹楚。2013年8月19日,德國財政部官方正式承認比特幣,並在國會一份答復中稱比特幣為「數字貨幣」。
2018年2月27日,德國聯邦政府頒布了一項決定,將不再對購買比特幣和數字貨幣征稅。在其他幾個國家對加密貨幣採取的措施愈發嚴格之際,來自德國的這條消息對於從業者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的消息。
美國國稅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將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列為財產,用於稅收目的。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數字貨幣的交易都可能被設定為財產出售狀態,從而需要繳納資本利得稅。
而在德國,使用加密貨幣購買任何形式的服務或商品,都被視為支付手段。他們可以對比特幣征稅,但對某些類型的交易提供豁免。
實際上,德國人也是在最近幾年才逐漸增強了對數字貨幣的認識。2013年,意識到比特幣存在的德國人佔比僅為9%;到2016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36%;現在,德國比特幣認知度比例已經上漲到了64%。從這組數據來看,德國對於區塊鏈方面的態度在全球是非常開放的,而我們的總部在德國則能讓我們更好的放開手腳去發展我們的方向。
接下來再來說說我們基金的坐落處,新加坡。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大的轉口貿易港之一,將產品經新加坡轉口至世界各地,可以避免貿易壁壘,新加坡公司既可用於本地業務運營,也可用於操作離岸業務,從而實現合理規避貿易限制。作為亞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對區塊鏈和虛擬幣高度開明的政策,儼然成了目前世界上最熱門的區塊鏈項目落戶地。 目前新加坡市場上受到較多關注的區塊鏈公司,包括火幣,比特幣大陸,唯鏈,量子鏈等,中國主要出海新痂皮的區塊鏈項目,大多都會選擇在新加坡注冊公司,主要是注冊私人有限公司和公眾擔保責任有限公司。以新加坡公司作為控股公司返程投資中國大陸,享受優惠的外資政策。新加坡公司並購國內企業,或在中國設立中外合資、合作或獨資企業等,實現資產國際化企業國際化和增值。
而注冊在新加坡我們的優勢則更能顯現出來,新加坡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列為國家的首要任務,法律規定,「公開擔保有限公司」是出於非營利目的成立的,其成員有責任為公司貢獻資產,可見區塊鏈基金會在新加坡是受到政策支持的,新加坡是亞洲區塊鏈中心、最盛行的落戶地區、政府對區塊鏈募資有明確監管態度、離中國近,開放友好政策、塑造企業公益形象、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合理避稅。
1新加坡擁有穩定的法律體系,目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尚未對虛擬貨幣進行立法監管。新加坡對於互聯網區塊鏈技術持鼓勵開放政策,旨在將新加坡建設成亞洲新興業務的投資中心;2 新加坡基金公司由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發展局(ACRA)登記管理,類別為Public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公開擔保有限公司」)3 新加坡擁亞洲第二的國際金融市場,科技金融生態系統發展迅速;新興科技創新性企業一般會選擇新加坡作為FINTECH解決方案的試點,特別是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創新型企業正在集中落地新加坡
『陸』 哪國黑客的最強
世界媒體1月3日紛紛曝光了美國五角大樓「國防安全局反情報辦公室」的一份報告,內容聳人聽聞,宣稱外國尤其是亞太地區國家,刺探美國國防技術情報呈增加趨勢。這份報告出台於去年6月,講的是2005財年的事,但美國現在把它端出來,堪稱給全世界的2007新年「添堵」。這份報告把世界上搜集情報能力最強、也最起勁的美國說成了情報的受害者。報告雖然沒有直接點出具體國家的名字,但美國《華盛頓時報》等媒體援引美國國防部官員的話說,最活躍的技術間諜都是為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工作的。還有媒體在引用《華盛頓時報》的文章時,以「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將目標鎖定美國國防合同商」作為副題。
稱美色、黑客現在最常用
這份名為《針對美國國防工業的技術情報搜集活動之發展趨勢》的報告,正文部分共29頁,分為9個部分。報告稱,在2005財年(前一年的10月1日至當年的9月30日),外國竊取美國防工業技術的間諜案件數量和涉案國家,都比上一財年有較大幅度增長。2005財年各國防工業公司上報的外國竊取國防工業技術案件971起,比2004財年增加了43%。涉嫌的國家的數量,由2004財年的90個上升到2005財年的106個,其中位列前五位的國家涉及的案件占總數量的57.4%。報告明確指出,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國家涉嫌的間諜事件,約佔全部的31%,近東國家的則約佔23.1%。
報告稱,2004財年報告的涉及國家名單中有15個國家沒有進入2005財年報告的名單,這就意味著在2005財年又有31個國家加入了對美國的國防工業情報搜集的行列。信息系統技術在提高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能力方面潛力巨大,因此也是外國間諜機構最感興趣的產業,2005財年此類案件的數量,超過所有案件總量的1/5。緊隨其後被間諜緊盯的是激光和光學技術、航空技術、感測器技術。
外國技術間諜的手法,往年的同類報告中曾總結出如下幾種:一是主動提出需求信息要求,二是利用到美國相關設施進行學習參觀的機會,三是利用與美方開展聯合研究或合作項目的機會,四是瞄準大量國際會議、研討會與展覽會,五是通過進行市場調查、市場服務,六是購買美國的公司與技術,七是通過國際互聯網路,八是通過外國雇員,九是瞄準前美國公司職員。最新發表的報告稱,外國技術間諜現在常用的手法還包括具有欺騙性的商業報價和計算機黑客。報告描述了外國技術間諜使用手法的細節,從簡單的口頭提出購買控制技術的要求,到使用美色,各種手段都在使用。報告還說,使用第三國來掩飾技術搜集將繼續作為那些國家的一個「詭計」。今年的報告舉了一個典型案例:一個女間諜色誘一名美國翻譯以便獲取其計算機密碼。他的公開網路後來被發現感染了由外國情報機構秘密安裝的病毒。報告還列出了搜集技術情報使用的其他方法,包括向承包商提供市場服務、技術間諜到美國公司參觀以及為獲得技術而使用「文化同一性」等。
盡管這份報告沒有具體說出搞搜集活動的106個國家的名字,也沒有指控某個具體國家,但路透社的報道說,美國官員長期以來將中國、俄羅斯和伊朗視為主要的反情報威脅。《華盛頓時報》援引美國官員的話稱,目前最活躍的技術間諜是為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工作的,其他搜集美國技術情報的國家還包括以色列、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埃及和阿聯酋等。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更多地把美國國防合同商鎖定為獲取情報的目標。
這份報告由美國國防部國防安全局所屬的反情報辦公室起草,類似的報告一年一份,2006年所做的報告是第10份。報告引用的數據和情報主要來自美國國內一些國防工業公司上報的情況,報告主要提供給美國國防部授權的國防工業公司參考。每年的報告正文結構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年度案例情況、數量以及同前一年的比較、外國間諜機構關注的重點、每項技術獲取的手段以及建議防範的方法。每年的報告正文部分均在30頁左右。
美國搞情報世界最強
這份報告也稱,報告中的絕大部分案例是沒得到證實的,僅僅是「涉嫌」案例,報告的目的主要是防患於未然。
有專家認為,報告似乎把美國的安全保密能力看得過弱,而把別國間諜的能力看得過強。美國的保密工作水平堪稱世界一流,情報搜集能力也是世界一流。發布這份報告的國防安全局除了執行反情報任務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情報搜集,其手段之先進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據稱,國防安全局有許多密碼破譯和計算機專家,專門破譯其他國家的加密通話。德國《明鏡》周刊曾報道稱,德國政府禁止在一些敏感部門的計算機中使用微軟產品,主要是因為德國安全部門認為,美國國防安全局掌握著全部微軟軟體產品的源代碼,能破解通過這些軟體傳送的文件,即使這些文件是加密和經過計算機處理的。國防安全局僅僅是美國情報大系統中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美國的情報網路遍及全球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美國情報機構到底有多少人,恐怕連美國總統都不一定清楚。美國中情局也在搞企業化改革,越來越多地把刺探情報的任務外包。甚至有人開玩笑地指著華盛頓的一條街說,這條街上的公司都是中情局的。據一些媒體估計,美國目前至少約有十多萬人從事情報偵察和間諜活動。
美國有當今世界上最強的科技力量,掌握著最先進的技術。據稱,美國目前有80%以上的情報是通過無線電偵聽、衛星偵察、飛機偵聽和拍照、互聯網截取等高技術手段獲得的。高科技手段無法奏效時,美國也會大量派遣間諜深入敵內部,對盟友也毫不留情。上世紀90年代,中情局間諜曾利用「美人計」將時任法國行政事務改革部長的普拉尼奧發展為間諜,並通過他獲取了法國在關貿總協定談判、法國決策層在處理與北約關系等方面的內部情報。
對於美國情報系統的經費,美國政府相關機構一直諱莫如深,1997和1998年美國曾公布了整個情報系統的年度預算,分別為266億和267億美元。時隔近10年,美國不斷加強對情報系統的投入,情報系統經費增加了多少難以估量。發射一個間諜衛星就需要幾億美元,目前只有美日等少數國家有這樣的財力。此外,全世界只有美國在全球許多地方有駐軍和海外軍事基地,這為美國設立監聽站提供了極大方便。美國還是種族大熔爐,可以利用種族優勢搞情報。
情報戰可能越來越激烈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學者牛新春認為,情報戰其實是國家競爭的一種方式,通過擁有信息來保護本國獲取更大的利益。只要有人類社會,相互刺探情報的戰爭就不會終止。而且,國家之間競爭越激烈,情報戰越厲害。
專家介紹說,目前世界上的一些軍事和經濟大國,情報獲取能力都不弱,且各有特點。就總體情報能力而論,最強的非美國莫屬。美國的強項主要在於其通過高技術手段獲取的圖像情報、信號情報、偵聽情報等和判讀能力。前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是以人力間諜情報能力強而著稱,其間諜的活動領域之廣、工作能力之強舉世公認。日本獲取公開情報的能力極強,注重通過對媒體、對象國公開的出版物等公開渠道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並善於使用向其他國家派的記者,從而獲得有用的情報。
牛新春說,近幾年,美國、歐洲、澳大利亞都把中國當主要情報目標,這也不奇怪。哪些國家與美國的利益沖突最大,與它的利益關聯最大,肯定美國就會特別想獲得哪些國家的情報。這也可以從美國情報投資重點的變化看出來,美國情報投資的重點已經由軍事和政治情報轉為經濟情報,投資的對象由冷戰時期佔60%-70%的蘇聯分散到中國、中東等其他與美國利益關系緊密的國家。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學者郭曉兵也同意這一觀點。他說,2006年,美國中情局局長在國會作證時稱,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對手。這幾年,美國不僅頻頻「曝光」似乎跟中國有關的間諜案件,同時也在不斷加強對中國情報的刺探。在美國國內,美國政府也採取一些合法但不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做法監視外國人,獲取信息。例如,入境美國的外國人都要按指紋。對於從中國去美國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美國政府把一部分錢撥給學校,通過學校監視這些人的行蹤。美國已經把中文列為戰略語言,軍方、政府都開始廣泛招募針對中國的間諜。
對於美國情報部門的種種變化,中國應更加關注,因為背後可能會有更深層次的企圖。郭曉兵說,近幾年美國搞外交轉型,在許多人口密集的地區增設使領館,這些機構不僅替美國政府搞情報,甚至與當地一些非政府組織往來密切,暗中支持其在當地搞顛覆活動。
專家們認為,進入信息時代的世界,情報的外延在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家間的情報戰主要是軍事情報。經過二戰,各國都認為戰爭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對抗,所以二戰後情報范圍越來越擴展。冷戰期間,軍事和政治情報比較多;冷戰後,經濟和科技情報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僅如此,搞情報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成本也越來越高。郭曉兵說,美國竊取他國情報時總是說,這有利於讓對方信息透明,維持力量均衡,對世界和平有好處。現在,世界似乎可以把這句話回敬給美國.
『柒』 大數據時代的德國信息化戰略
大數據時代的德國信息化戰略
德國是世界主要的經濟強國之一,也是歐盟國家中重視信息化建設、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為迎接信息社會的新挑戰,確保德國在大數據時代居歐洲領先地位,2014年8月20日,德國聯邦政府內閣通過了由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內政部、交通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部聯合推出的《2014—2017年數字議程》,提出在變革中推動「網路普及」「網路安全」「數字經濟發展」三個重要進程,希望以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強國」。無論是之前的信息社會發展戰略,還是現在的數字議程,德國始終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安全保護、挖掘數字化價值創造潛力在公共管理和國民經濟各領域的運用等方面保持了高度關注,這些措施為德國邁入大數據時代提供了有力支撐。
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為大數據發展奠定基礎
要推動大數據快速發展,網路基礎設施需要達到較高的水平。上世紀末,德國就開始大力進行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1999年德國制定的《21世紀信息社會的創新與工作機遇》行動綱領中,德國提出行動綱領的三個目標,分別是發展傳輸速度更高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實施「全民享有互聯網」項目以及幫助平時接觸不到網路的弱勢群體也能夠上網。從這份有著統領性質的行動綱領可以看到,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被認為是德國迎接信息社會挑戰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任務。2009年2月,德國公布了「寬頻戰略」的主要目標和舉措,力圖將德國寬頻網擴充成高速、富有競爭力的網路。在2010年出台的《德國ict戰略:數字德國2015》中,德國提出擴大數字基礎設施和網路以滿足未來需要的要求。為進一步滿足數字化需求、建設必不可少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在近期出台的《2014—2017年數字議程》中,德國決定於2018年前在全國普及高速寬頻。
在政策的不斷強化下,近年來,德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1998年,德國互聯網使用者僅為1400萬人,只有15%的學校接入互聯網;而到2009年,根據德國經濟和技術部等機構發布的《數字德國監控報告》,德國家庭互聯網接入普及率達到79.1%,家庭計算機普及率為84.1%,大眾無線電話普及率為130.9%。截至2012年底,德國在100個城市建設了第四代移動通訊網路(4g),大大提高了居民上網的速度。
以數據開放促進科學決策與社會創新
對政府管理而言,大數據的價值在於提供盡可能多的詳盡信息並對信息進行有效分析,促進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精細化。德國憑借自身較高的信息化水平,通過大型基礎資料庫和地方資料庫的建設,重視在政府管理中運用數據資源服務公眾和服務決策。早在2000年,德國就發布了《2005年聯邦政府在線計劃》,要求聯邦政府到2005年將所有可在網上提供的服務在線提供給公眾。2003年6月,德國推出了整合電子政務的「德國在線」計劃,加強基礎資料庫和地方資料庫建設力度,整合集成大量分散的信息資源,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數據服務。資料庫的建設和開放體現了德國一直以來所倡導的「讓數據而不是讓公民跑路」的導向,切實地為公眾提供了便利;資料庫的建設和開放也為各地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基礎。在資料庫的建設中,涉及人口資源、經濟社會、地理環境等基礎資料庫資源的開發建設,主要由聯邦和州一級政府負責,州一級的統計局兼具州政府全面信息服務商的角色。例如,德國西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統計局建立了該州的「中央資料庫」,專門向州政府提供人口分布、地理數據、礦藏信息等信息服務,並提供相應分析軟體。通過應用軟體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州政府的各部門能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促進決策的科學化。類似的大型資料庫的建立,將分散在各個政府部門大量數據整合起來,使德國的政府信息資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除了強調資料庫在政府系統的運用,德國也重視各行各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例如,2013年1月,為了提高科研與教育中的數字信息支撐能力,德國科學組織聯盟啟動了第二期數字信息計劃,該計劃主要包括以專業的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方法實現科研數據的收集、存儲和開放共享、確保用於科研目的的科研數據不受訪問限制、實現數字出版物的永久保存等內容。可以看到,德國對數據資源的運用並不僅僅局限於數據本身的開放和提供,數據更是促進政府更有效運轉和社會更多發揮創造能力的強有力的支撐,以數據開放來支持和促進社會創新,能夠更好地發揮數據的價值。
「工業4.0」與傳統製造業的數字化升級
「工業4.0」概念於2011年首次出現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2013年,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和技術部正式將「工業4.0」戰略納入了《高技術戰略2020》。德國認為,工業革命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三次工業革命引入了電子與信息技術,在此基礎上,如果德國可以廣泛地將物聯網和服務網應用於製造領域,在智能工廠中實現數字和物質兩個系統的無縫融合,德國就可以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上佔領先機,鞏固德國的競爭地位。德國「工業4.0」戰略打出「確保德國製造業的未來」的口號,是德國將信息化的時代特徵與工業化歷史進程緊密結合的戰略。
「工業4.0」的實施重點在於信息互聯技術與傳統工業製造的結合。通過機械和機械之間的互聯和信息流轉,未來的生產過程將變得更加快捷。據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估算,「工業4.0」可以使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30%。在「工業4.0」戰略下,生產企業如果能夠增強對大數據的處理能力,整個行業就能更快地邁向數字化與信息化的新階段。
做數據保護和信息安全的典範
出於嚴謹的民族特徵,德國一方面大力推動信息化建設,另一方面格外重視數據保護和信息安全。通過立法來保障信息安全,是德國的一大特色,德國的數據保護法律比較系統和規范,被譽為「歐洲信息安全的典範」。1997年,德國頒布了全面規范互聯網信息傳播行為的法律——《信息和通訊服務規范法》。2002年,德國通過《聯邦數據保護法》,並於2009年進行修訂。《聯邦數據保護法》是德國關於數據保護的專門法,其中規定,信息所有人有權獲知自己哪些個人信息被記錄、被誰獲取、用於何種目的,私營組織在記錄信息前必須將這一情況告知信息所有人,如果某人因非法或不當獲取、處理、使用個人信息而對信息所有人造成傷害,此人應承擔責任。《聯邦數據保護法》修改生效後,更多德國企業開始對客戶信息實施高水平的保護措施,提高了客戶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在《2014至2017年數字議程》中,德國進一步提出最晚將於2015年出台《信息保護基本條例》。除了立法,德國也通過一系列戰略方案和具體的行動來加強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
一系列的信息安全戰略提高了德國對大數據的安全運用能力。目前,德國大型企業和政府部門的郵件系統早已運用郵件加密技術;未來,普通電郵用戶發送的信息也將逐步使用加密技術傳送,並且,這些數據信息都將存儲在德國境內的數據中心裡。在大數據時代,德國將朝著加密技術本土化的目標進一步加強數字安全建設。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的德國信息化戰略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捌』 德國政府提議將2021年9月26日定為大選日期,默克爾還會不會參選
在11月25號,德國政府發言人瑪蒂娜•菲茨表示,德國政府提議把2021年9月26號定為下屆大選日期,不過這個提議還需要德國聯邦總統的批准。據悉,這次大選將會選出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繼任者。
默克爾執政著十來年來說,她性格沉穩,喜怒不形於色,言語嚴謹,政績還是可以一說的,但是在接納難民問題上沒有思慮周全,導致現在德國的許多社會問題就是因為沒有恰當處理難民問題導致的,並且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德國疫情反反復復,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再加上她之前透露不會繼續參選,所以2021年的總理候選人應該不會有她了。
『玖』 申請德國加密貨幣牌照的條件
近年來,虛擬貨幣的全球市值正在增加。但最大的問題是交易虛擬貨幣時的匿名性,否則容易受到犯罪分子或恐怖分子的濫用。
「以前的商業模式在識別客戶方面過於鬆懈,必須加以調整,」柏林說。BaFin的新法規還加強了對消費者的保護。根據該法律草案,加密值是一種價值的數字表示,未經任何中央銀行或公共機構發行或擔保,不具有貨幣或金錢的法律地位。不僅涵蓋加密貨幣,還涵蓋被視為加密資產的代幣或硬幣。
誰需要BaFin的加密牌照(Crypto License)?
BaFin(其全稱是聯邦金融監管局)負責監管德國的金融界。到目前為止,銀行部門的絕大多數活動都需要BaFin的許可牌照。小公司在沒有牌照的情況下進行金融活動,將受到懲罰。為了避免與聯邦金融局發生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與卓志經驗豐富的律師進行合作。
還請注意,BaFin銀行的許可牌照通常只對你在申請中列出的特定商業活動有效。而你們公司在提供新的金融服務時,很可能需要申請新的許可牌照。
申請加密(虛擬)貨幣牌照的條件:
1、至少 125,000 歐元的啟動資金證明;
2、重要股權持有人的可靠性證明;
3、管理人員的可靠性和專業能力證明;
4、合理的商業組織介紹:特別是:IT 戰略和 IT 安全;
5、商業計劃書的介紹;
6、最近三年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 (P&L) 計劃;公司組織架構概覽;
7、內部控製程序審查。
申請加密(虛擬)貨幣牌照的要求:
到目前為止,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活動並沒有被明確納入KWG。盡管如此,如果按照法案草案的建議,加密貨幣託管業務的供應商不僅要遵守反洗錢的規定,還需要根據KWG獲得許可牌照,並以這種方式接受BaFin的持續監督(不是作為銀行,而是作為貨幣相關的行政機構)。這將特別影響那些除了加密貨幣託管業務之外,不提供其他與加密貨幣價值有關的預算的供應商,因為他們現在需要許可牌照,例如電子錢包或多功能錢包的供應商。在這種情況下,BaFin不只是要在反洗錢規定中篩選出符合他們規定的供應商,而且還要利用其監督權力來保障與新型危險有關的獨特業務領域的客戶安全。
卓志經驗豐富的律師將幫助你在德國建立一個加密貨幣交易所,在歐盟注冊一個1CO,並獲得必要的許可證,在歐盟成員國開展商業活動。
『拾』 德國政府哪一年正式提出了"工業4.0"戰略
工業4.0是由德國政府《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夥伴。其技術基礎是網路實體系統及物聯網。早在2006年,聯邦政府就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該戰略文件重點是《未來項目—「工業4.0」》。——常識科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