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歷史學家的技藝pdf

歷史學家的技藝pdf

發布時間:2022-05-27 03:21:08

Ⅰ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美] 羅伯特·金·默頓)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hN3nf3dApgWpzJphU2zx5w

提取碼:smiz

書名: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作者:[美] 羅伯特·金·默頓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00-11

頁數:357

內容簡介:羅伯特·金·默頓(1910—2003),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科學社會學的奠基人和結構功能主義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本書是科學社會學這門學科的奠基之作。在本書中,作者勾勒了科學社會學的基本輪廓,並提出了它的基本命題。十七世紀的英格蘭是世界科學與工業之都,見證了許多重大的歷史轉折性事件。作者對當時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進行了精闢的定性定量分析,涉及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職業興趣,清教倫理、文化價值與科學技術的關系,科學研究的動力,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科學文化及技術等許多問題。

Ⅱ 《反欺騙的藝術世界傳奇黑客的經歷分享》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反欺騙的藝術》((美) 米特尼克(Mitnick, K. D.))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YsuIUnkDB-NMx8BIPD3bXA

提取碼:0trq

書名:反欺騙的藝術

作者:(美) 米特尼克(Mitnick, K. D.)

譯者:潘愛民

豆瓣評分:7.6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7-1

頁數:336

內容簡介:凱文•米特尼克(Kevin D. Mitnick)曾經是歷史上最令FBI頭痛的計算機頑徒之一,現在他已經完成了大量的文章、圖書、影片和記錄文件。自從2000年從聯邦監獄中獲釋以來,米特尼克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成了全球廣受歡迎的計算機安全專家之一。在他的首部將功補過的作品中,這位全世界最著名的黑客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佛語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反欺騙的藝術——世界傳奇黑客的經歷分享》中,米特尼克邀請讀者進入到黑客的復雜思維中,他描述了大量的實際欺騙場景,以及針對企業的社交工程攻擊和後果。他將焦點集中在信息安全所涉及到的人為因素方面,解釋了為什麼防火牆和加密協議並不足以阻止一個聰明的攻擊者入侵企業的資料庫系統,也無法阻止一個憤怒的員工搞垮公司的計算機系統。他舉例說明了,即使是保護最為嚴密的信息系統,在面對一個意志堅定的、偽裝成IRS(美國國稅局)職員或其他看似無辜角色的騙子老手時,也會變得不堪一擊。《反欺騙的藝術——世界傳奇黑客的經歷分享》從攻擊者和受害者兩方面入手,分析了每一種攻擊之所以能夠得逞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這些攻擊。本書的敘述非常吸引人,有很強的可讀性,彷彿是一部介紹真實刑事案例的偵探小說。

最為重要的是,米特尼克為了補償他過去所犯過的罪,在《反欺騙的藝術——世界傳奇黑客的經歷分享》中提供了許多指導規則,讓企業在開發安全行為規程、培訓計劃和安全手冊的時候有所參考,以確保公司投入資金建立起來的高科技安全屏障不至於形同虛設。他憑借自己的經驗,提出了許多防止安全漏洞的建議,並且希望人們不要忘了提防最嚴重的安全危險——人性。

作者簡介:Kevin D. Mitnick (凱文•米特尼克)曾是「黑客」的代名詞,他開創了「社會工程學」,是歷史上最令FBI頭痛的計算機頑徒之一,商業和政府機構都懼他三分;米特尼克的黑客生涯充滿傳奇,15歲就成功侵入北美空中防務指揮系統,翻遍了美國指向前蘇聯及其盟國的所有核彈頭的數據資料。之後,防守最嚴密的美國網路系統(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中央情報局、美國國家稅務局、紐約花旗銀行)都成了他閑庭信步之處。米特尼克也是全球首個遭到通緝和逮捕的黑客,出獄後曾一度被禁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甚至包括手機和數據機。

後來,米特尼克金盆洗手,洗心革面,成了全球廣受歡迎的計算機安全專家之一,擔任多家企業的安全顧問,並與他人合作成立了洛杉磯咨詢公司Defensive Thinking。米特尼克曾登上CourtTV、「早安,美國」、「60分鍾」、CNN的「頭條新聞」等電視節目,也曾在洛杉磯的KFIAM 640主持每周一次的訪談節目。米特尼克的文章散見於各大新聞雜志和行業雜志,他已多次在重要活動上發表主題演講。

Ⅲ 《藝術哲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藝術哲學》([法國] 伊波利特·丹納)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XxnEBdIbpls18kjOUk9HqA

提取碼:asfy

書名:藝術哲學

作者:[法國] 伊波利特·丹納

譯者:傅雷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1963-1-1

頁數:468

內容簡介:

《藝術哲學》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採用的不是一般教科書的形式,而是以淵博精深之見解指出藝術發展的主要潮流」。丹納主張研究學問,應「從事實出發,不從主義出發;不是提出教訓而是探求規律,證明規律」。他認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從這原則出發,闡揚了義大利、尼德蘭和古的藝術流派。最後一編「藝術中的理想」,為丹納的美學。全書不但條分縷析,明白曉暢,而且富有熱情,充滿形象,色彩富麗,絕無一般理論文章的枯索沉悶之弊。

《藝術哲學》插圖珍藏本分圖本與文本兩卷,圖本共精選五百二十二幅,其中彩圖四百八十四幅,全部由老一輩攝影家,八十高齡的陳淵先生精心翻拍而成。

作者簡介:

丹納(1828—1893)

法國史學家兼文學評論家。實證主義的傑出.使用一於律師家庭。自幼博聞強記,二十歲時以第一名考入國立高等師范,專攻哲學。曾任巴黎美術學校美術史和美學教授。著有《拉封丹及其寓言》、《英國文學史》、《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研究》、《論智力》、《現代法蘭西淵源》、《義大利游記》、《藝術哲學》等。

Ⅳ 《經濟論雅典的收入》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經濟論 雅典的收入》([希臘] 色諾芬)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i0p4gbapeV44Hq2SRKPjcA

提取碼:hvxa

書名:經濟論 雅典的收入

作者:[希臘] 色諾芬

譯者:張伯健

豆瓣評分:7.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1961-4

頁數:80

內容簡介:

色諾芬(約前431—約前355)是古希臘歷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

本書是兩本小冊子的合集,是色諾芬研究奴隸主家庭經濟問題的一部著作,也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經濟論》是根據馬強特的英譯本轉譯的,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共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色諾芬以蘇格拉底的口吻講述了自己對經濟的認識;第二部分,色諾芬借用別人之口介紹了農業技術和改進,並認為合理地經營農業可以增加收入,提高土地價格;此外,還諷刺了當時盛行的糧食投機行為等。《雅典的收入》是根據沃森的英譯本轉譯的。這是色諾芬晚期的作品,論述了雅典不依靠加重盟邦負擔而自謀增加收入的方法。

作者簡介:

色諾芬 Xenephon

約公元前430—前355或354

是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生於雅典的一個豪富之家,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曾做為將領率希臘僱傭軍遠征中亞。

作為歷史學家,他知識淵博,曾著有《希臘史》、《遠征記》、《居魯士的教育》、《斯巴達政體論》、《回憶蘇格拉底》等書。在這些歷史著作中,最出色的是那部描述他和一萬名希臘僱傭軍,到亞洲去幫助小居魯士爭奪王位而最後被迫撤退這一事跡的《遠征記》。

色諾芬也是最早使用「經濟」的人,他寫過許多經濟學著作,如《經濟論》、《雅典的收入》、《論稅收》等。他重視農業而輕視手工業,稱「農業是其他技藝的母親和保姆」。他認為,奴隸主的任務在於管好自己的庄園、財產,使財富不斷增加。他發現財物有兩種用途,一是使用,二是交換。他還看到了商品供求關系發生變化時,價格會上下波動。此外,他還論述了勞動分工的必要性,一個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藝,而且專門從事一種技藝會造得更多更好。這也是他的一大貢獻。他對貨幣也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白銀可隨時購買商品,因此人們不會嫌多,如果有人覺得太多,可以把它貯藏起來。這為以後的學者研究貨幣提供了一個好的思路,但其學說畢竟有很大的局限性。

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有兩本堪稱開山之作的經濟學著作:《經濟論》和《雅典的收入》(中文本把這兩本書合為一冊出版)。但人們經常提到的是《經濟論》,因為色諾芬在這本書中最早提出了「經濟」這個詞。在英文中,「經濟」(economy)這個詞源於希臘文(Oikonomia)。這個希臘文名詞最早就出現在《經濟論》中。

Ⅳ 《大話西方藝術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話西方藝術史》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lQ9B7Y-_ZohIaNTqcXM41Q

?pwd=f0be 提取碼:f0be
簡介:本書用淺白風趣的語言和邏輯清晰的脈絡,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藝術史的精髓,幫助你迅速構建完整的藝術史認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獨立審美意識。

從藝術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頭開始,經過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紀之後的當代藝術,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藝術家和代表作,經由意公子輕松有趣的解讀逐一串連,配合書中豐富精美的圖片以及關鍵詞索引附錄,滿足你閱讀的不同需求。在這里不僅可以學到藝術領域的基礎知識,也可以找到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這本句句有梗的極簡藝術史,你值得擁有。

Ⅵ 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化的 PDF電子

技術無處不在。技術改變生活。技術推動經濟增長。技術劃分歷史時代。關於技術,我們知道很多。關於技術,我們知之甚少。我們關於技術的認識水平,大致相當於進化論出現之前的生物學。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曾經自豪地說:「今天,比較解剖學到達了完美的頂點。單看一根骨頭,就有可能確定其在生物分類中的『綱』,有時甚至能確定它的『屬』。」居維葉沒有誇張,當時的生物學家確實對動物家族之間的關系了如指掌,但他們不了解進化論,他們不知道,所有這些動物,都是從哪裡起源的。


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能如數家珍一般詳細討論某一種具體的技術對人類社會各個方面帶來的深遠影響,但他們說不清楚技術的來源和進化。對技術最為熟悉的工程師們則對這一問題毫不感興趣。有一次,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問著名的技術專家沃爾特.文森蒂(Walter Vincenti),為什麼那麼多絕頂的工程師,沒有一個人嘗試過建立一個關於技術的基礎理論。文森蒂毫不遲疑地回答:「工程師們只喜歡那些他們能解決的問題。」


布萊恩.阿瑟(Brain Arthur)決定自己動手,探索一個關於技術的基礎理論。阿瑟的研究以叛經離道著稱。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說規模收益遞減,他非要寫了一篇論述規模收益遞增的論文,結果,他被斯坦福大學放逐,流落到研究復雜科學的聖塔菲研究所。


在《技術的本質》一書中,阿瑟聲稱,技術像生物一樣,也是有基因、能突變,不斷進化的。所有的技術,都脫胎於之前的技術,就像所有現存的生物,都能追根溯源地找到原始的祖先一樣。


阿瑟試圖找到各種千差萬別的技術內在的一致性。依舊用生物學打比方,從外表來看,脊椎動物差異極大,斑馬和蝙蝠之間看起來毫無相似之處,但它們但骨骼結構卻是高度相似的,它們都有心臟、肝臟、腎臟和神經系統,都是左右對稱,都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解剖」技術,就會發現所有的技術都是一種組合。無論多麼復雜的技術,都可以拆成若干模塊,模塊中又有零部件,這樣不斷地深挖下去,就會發現,復雜精妙的技術最終都是平凡的零部件的組合。


為什麼技術要採取模塊化的方式呢?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經講過一個關於製表匠的寓言。假設每隻手錶都有1000個零件,第一個製表匠一個零件一個零件的安裝,若干他出了一個小錯,或是工作被打斷,就得從頭再來;第二個製表匠則把手錶分為10個模塊,每個模塊中又有10個小模塊,每個小模塊中有10個零部件,那麼,即使他裝錯了,或是工作被打斷,損失的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模塊化的技術更適合進一步的創新:我們可以嘗試把一個模塊更新,或是對不同的模塊進行新的組合。


那麼,所有的這些技術,都是從哪裡來的?阿瑟提出,技術乃是對「現象」的捕捉。這聽起來頗為異端,技術不是受科學的指導,是科學的應用版嗎?其實,科學和技術盡管聯系緊密,但二者並非一體。直到20世紀初期以前,大部分技術發明都不需要科學的幫助。原始人看到剝落的燧石中,有尖銳的石片,可以方便地切割動物的肉和皮毛,就發明了石刀、石斧。熱衷於煉金術和煉丹術的人們反復嘗試,居然誤打誤撞地發現了很多化學技術。直到近期,技術發明才不得不大量從科學那裡「借貸」,比如屬於量子效應的核磁共振、隧道效應或受激效應,都是從科學理論中搬過來的。


即使是這些更加精密的技術,其本質也是對某種「現象」的捕捉和編碼。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不同,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應用。看到物體的擺動,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這一「現象」做出時鍾;了解到多普勒效應,他們會聯繫到可以利用這一「現象」測汽車超速。隨著大量的「現象」被捕捉和編碼,工程師們的工具箱里就更加玲琅滿目。工程師們的工具箱里裝滿了他們已經學會的各種技術,這些技術構成了工程師們的「域」,也就是他們的活動范圍。


大部分技術工作都是「日常標准工程」,即按照已經有的技術模版,不斷「復制」出解決各種問題的新版本。技術人員應用科學思想就像政客們使用已故的政治哲學家們的思想一樣,他們日復一日地使用這些思想,但對其起源的細節卻知之甚少。無非是照章辦事、比葫蘆畫瓢而已,最多是在應用於不同問題的時候,會有些小小的改動。但是,不要小看這些微小的變革,積少成多,這些不起眼的創新最後能導致巨大的變化。正如牛頓爵士所說的,頓悟來自於「連續不斷的思考」。


當然,這不是否認重大的技術突破,但是,如果你仔細去觀察,重大的技術突破並非來自天才觀點的橫空出世。大部分技術的重大突破來自於對已有技術的重新組合,或是從其它的「域」里尋找新的工具。技術創新中應用的原理大多來自於已有的其它設備、方法,其它領域的理論,發明的核心就是「挪用」(appropriation),一種自覺不自覺的借鑒。正如熊彼特所說的,創新就是新的組合。創新就是「混搭」,是把看起來沒有聯系的事物聯系起來,以一種出其不意的組合重新展示給人們。所有的素材其實都在你的手邊,而創新就是大膽地跨界、大膽地模仿:從來就沒有什麼新技術,也不靠專家院士。


當一個絕妙的點子突然出現之後,技術創新並非能馬上實現。從想出一個好的主意,到真正把主意變成現實,還有一段迢迢長路。首先,你可能想到了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但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你的主部件變動了,那麼其它配套的部件也要調整,這又會帶來一系列派生的小問題,你必須不斷地循環往復、調試修改,直至完成整個系統的重組;其次,技術轉化工作可能需要另一個不同的團隊。


比如,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但將青黴素現象轉化成可治療的方案,需要對青黴素中的活性成分進行隔離和純化,需要弄清楚它的化學結構,需要經過臨床試驗檢驗其療效,還需要進行生產方式的開發。這已經遠遠超過了弗萊明的能力范圍。完成這些工作的是牛津鄧恩病理學院的霍華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 和恩斯特.柴恩 (Ernst Chain)領導的生化學家團隊。13年後,弗萊明的發現才轉化成盤尼西林。


技術的演進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好的技術被廣泛應用,往往要拖延很長時間。經濟史學家保羅·大衛(Paul David)的研究指出,美國的工廠花了40年的時間才實現了電氣化。並非是因為技術不成熟,而是因為配套的技術沒有跟上。過去的廠房是按照蒸汽機的要求建造的。電氣工程師不懂建築,建築師不了解電氣化,等到整個經濟體系都慢慢適應過來,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成熟的技術卻有可能長存。保羅·大衛的另一項研究指出,現有的「QWERTY」通用鍵盤,其實並非是最優的布局,應為佔英語單詞70%的字母是「DHIATENSOR」。但在一次打字比賽中,使用「QWERTY」鍵盤打字機的打字員勝出,這個偶然性的事件確立了鍵盤的標准。阿瑟也講了核反應堆的故事。


核反應堆需要不斷冷卻,同時需要用慢化劑控制中子的能量水平。有三種選擇方案,分別是同時用重水做冷卻和慢化,同時用輕水做冷卻和慢化,或是用氣體(通常是氦氣或二氧化碳)進行冷卻,用石墨處理慢化。加拿大最初使用的是重水方案,英國一直嘗試氣體—石墨方案,但並不成功,到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之後,美國急於確立自己的核優勢,因此匆忙下令將原本用於航空母艦的反應堆重新設計成供陸地使用。海上反應堆採用的是輕水模式,於是陸地上的反應堆也採用了這種被很多專家認為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較弱的設計方案。


技術可能會突然爆發,洶涌而來。技術創新的步伐並非是勻速的,有時候跑得快,有時候跑得慢。當技術大潮到來的時候,不是經濟適應技術,而是經濟「遭遇」了技術。新一輪技術浪潮會讓原有的生產模式土崩瓦解,社會組織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蒸汽機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紡織業,農戶不再在家織作,而是到工廠里做工,成了工人。互聯網時代又可能會再次顛覆工業化革命以來的企業組織、用工制度,甚至教育體制。


技術永遠都不完美,永遠都在重構。技術是雜交的,不是純種的;技術是峰迴路轉,不是金光大道;技術是隨和遷就的,不是特立獨行的;技術是有趣的,也是無聊的;技術既是殘缺不全的,又是雷同冗雜的;技術吵吵鬧鬧,熙熙攘攘,凌亂無章,無視一切。技術是一個復雜體系,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技術不是古板、冰冷的機械,而是生機勃勃的有機體。你側耳傾聽,才能聽到它的婉轉輕啼。


來源何帆研究札記、金融時報

Ⅶ 《八月炮火》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八月炮火》([美] 巴巴拉·塔奇曼)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ju4n-Ex-CJNHr8lScom7IA

密碼:zr8j

書名:八月炮火

作者:[美] 巴巴拉·塔奇曼

譯者:張岱雲等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18-8

頁數:600

內容簡介:精彩無比的一戰經典之作,普利策獎委員會也為之「繞道」頒獎。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被譽為「歷史學者中的藝術家」,她的寫作,令人沉浸、著迷。

是什麼讓世界踏進這場「不可能」發生的戰爭?肯尼迪總統從中汲取歷史教訓化解美蘇危機。

【編輯推薦】

★ 普利策獎獲獎經典作品,以精彩筆法展現帝國時代的終結戰「一戰」是如何開啟並迅速陷入僵局,叩問是什麼讓帝王、政客和將領踏進這場「不可能」發生的戰爭,影響冷戰高潮時期美、英等國決策者,對當今世界同樣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 以充滿懸疑感的敘事手法和極富文學性的筆觸還原歷史場景,真正讓人身臨其境;深入挖掘信件、電報、日記甚至情書等資料,帶讀者走入時人內心,用極為人性的筆法刻畫了一個個充滿缺陷的決策者。

★ 威廉·夏伊勒、費正清、肯尼迪總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客》、《衛報》等盛贊推薦,普利策獎得主、著名歷史學者羅伯特·馬西專文導讀。

★ 精選42幅一戰關鍵人物和戰時場景的珍貴照片;全新繪制10幅關鍵戰役的作戰地圖。

★ 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系列之一(029)——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名家推薦】

當代最佳書籍之一……全書從頭到尾都吸引著我。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作者

《八月炮火》推出後立即洛陽紙貴,空前成功,書評爭相推介,口碑迅速傳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一睹為快。肯尼迪總統特別訂了一本送給當時的英國首相麥克米倫,他的閱讀心得是:當代政治家必須盡可能避免陷入1914年8月大戰的陷阱。普利策獎捐款人已立下規章禁止頒發歷史類獎項給主題與美國無關的著作,但是委員會還是找到名目,頒給作者塔奇曼「非虛構類獎」。《八月炮火》讓作者一舉成名,她的作品深入人心且文筆流暢優雅,但是大部分的讀者只需要知道這本新書的作者是「巴巴拉·塔奇曼」這塊金字招牌。

——羅伯特·馬西,歷史學者,憑《彼得大帝》獲普利策獎

大約在十多年前,我看到了巴巴拉·塔奇曼的著作《八月炮火》,初翻幾頁,就深深被作者氣勢恢宏卻又細致入微的寫作方法吸引住了。……她講究遣詞用句,既要文字言之成理,又要讀者讀之有味;她極注重營造氣氛,讓讀者身臨其境。她的書,瀟灑精彩,干凈利落,沒有贅語,如同卡拉瓦喬式的洞察細膩和落筆精準,也有卡拉瓦喬的不拘一格。……

當下中國出版界,各類粗製濫造的歷史讀物比比皆是,生動嚴謹的良心作品卻是鳳毛麟角,塔奇曼的著作,為那些熱衷「編寫」歷史的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借鑒。

——姜鳴,歷史學者

在大戰(一戰)爆發前夕,歐洲國家絕大多數的知識分子、金融家與企業主,都沒有意識到他們與即將爆發的巨大危機只有一尺之隔,他們對於政治領袖與軍事謀略家加諸於自己的戰爭浩劫風險渾然不覺。

《八月炮火》一書點出了許多讓人深思的歷史吊詭與荒謬。一批深諳治國之術與權力均衡游戲的統治精英,他們機關算盡,最後卻無法避免讓自己成為歷史悲劇中的主角;他們精心布置的軍事盟約與政治承諾,最後卻成為沖突升高過程中的重力加速器。

—— 朱雲漢,「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美國政治學會理事

巴巴拉·塔奇曼的歷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著任何理論支持。它就是讓讀者著迷了,它讓他們得以如此接近過去的歷史,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費正清,美國著名歷史學者、漢學家

只要具有足夠的藝術性,專業歷史題材作品也可以達到文學的高度。這部著作極佳地闡釋了這一點。

——《紐約時報》

一部精彩的軍事史,她筆下的一戰首月,其精彩程度正如丘吉爾所說,「戲劇也無法企及」。

——《新聞周刊》

比小說更具戲劇性……高超的敘述,精妙的結構,優雅的文筆,從始至終都保持極佳的節奏。

——《芝加哥論壇報》

【內容簡介】

一戰終結了歷史意義上的19世紀,標志著現代世界的開端。作為歷史的轉折點,「這個可怕8月的僵局,決定了其後戰爭的進程和達成和平的條件,並推動後來兩次大戰間情勢的演變,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但在大戰爆發前夕,歐洲絕大多數政客、知識分子與企業主都沒有意識到他們與即將爆發的巨大危機只有一尺之隔。

在這部普利策獎經典著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過生動的歷史場景還原、豐富的細節勾勒以及堅實的史料支撐,精彩地展現了1914年8月期間危機的形成、爆發以及大戰初期的戰役,叩問了是什麼讓帝王、政客和將領踏進一場無人希望發生,且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不可能會發生的世界大戰。本書面世後不久即發生了幾乎引發核戰爭的「古巴導彈危機」,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正是從本書中汲取了歷史教訓,使美蘇和平化解了危機。這些歷史教訓對當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巴巴拉·塔奇曼以高超的敘事手法,帶讀者走入時人時事,忘記已知結局,使故事懸念感十足。她對人物的刻畫尤其傳神,且能冷靜地跳過道德判斷,避免苛責,用極為人性的筆法描述了一個個充滿缺陷的人如何將世界引向希臘悲劇般的結局。

作者簡介: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美國著名歷史學者、作家,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首位女性院長,備受費正清、約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等人推重。她於1963年和1972年分別憑《八月炮火》和《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 945》兩度獲得普利策獎。她以文學的方式書寫歷史,文字充滿戲劇張力和畫面感,主張把歷史看作可讀的故事,自稱是「以歷史為題材的作家」;她認為歷史作家同時也是藝術家,應運用想像力和創造性寫出清晰、有趣的歷史。塔奇曼的作品是嚴謹學術研究和精緻文字的結合,並伴隨著深刻的反思,擁有讓讀者著迷的魅力。

除兩部普利策獎作品外,另有Bible and Sword、《齊默爾曼電報》、《驕傲之塔》、《遠方之鏡》、《歷史的技藝》、《愚政進行曲》等作品。

Ⅷ 《瘟疫與人》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瘟疫與人》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nljUz4PAwx0B9OCniOetjw

?pwd=i4t2 提取碼: i4t2
簡介:疫病是人類歷史的基本參數和決定因素之一。一代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從疫病史的角度,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寫至上世紀前半葉,詳實探討傳染病如何肆虐歐洲、亞洲、非洲等文明發源地,而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將歷史學與病理學結合,重新解釋人類的行為;他將傳染病置於歷史的重心,給它應有之地位;他以流暢的筆調、敏銳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藝,娓娓道出傳染病在人類歷史變遷和文明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Ⅸ 求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的ppt,txt,pdf,都可以

這本電子書格式的就有

Ⅹ 《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李劍鳴)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uscOLAoIegmdOWvtu2ntQA

提取碼: am1b

書名: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

作者:李劍鳴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07-1

頁數:472

內容簡介:

本書取材自李劍鳴教授開設的史學方法課程,前身為此課程的教學講義。為初學者簡要梳理史學方法論,並介紹了古今中外史學大家的治學經驗。

作者簡介:

李劍鳴,1960年6月生,湖南常德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近現代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兼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著有《大轉折的年代》、《文化的邊疆》、《美國的奠基時代》等。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的技藝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卡爾曼濾波演算法書籍 瀏覽:761
安卓手機怎麼用愛思助手傳文件進蘋果手機上 瀏覽:837
安卓怎麼下載60秒生存 瀏覽:795
外向式文件夾 瀏覽:228
dospdf 瀏覽:424
怎麼修改騰訊雲伺服器ip 瀏覽:380
pdftoeps 瀏覽:486
為什麼鴻蒙那麼像安卓 瀏覽:730
安卓手機怎麼拍自媒體視頻 瀏覽:180
單片機各個中斷的初始化 瀏覽:717
python怎麼集合元素 瀏覽:475
python逐條解讀 瀏覽:826
基於單片機的濕度控制 瀏覽:492
ios如何使用安卓的帳號 瀏覽:877
程序員公園采訪 瀏覽:805
程序員實戰教程要多長時間 瀏覽:968
企業數據加密技巧 瀏覽:128
租雲伺服器開發 瀏覽:807
程序員告白媽媽不同意 瀏覽:330
攻城掠地怎麼查看伺服器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