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縱向加密湖北

縱向加密湖北

發布時間:2022-05-28 02:37:38

『壹』 銅陵市新橋銅(硫、鐵、金、銀)礦()

新橋銅(硫、鐵、金、銀)礦,位於銅陵市(縣)東27公里。東北距蕪湖市80公里,屬銅陵縣新橋鄉。礦山屬銅陵市管轄。礦區范圍東自磯頭山,西至黃毛嶺,南起朱沖,北止下樓鋪,面積為5.75平方公里。

礦區北西距蕪銅鐵路的順安(鎮)站5公里,順安至「七○一」工廠(鐵道部修理廠)再至鳳凰山銅礦的專營支線在礦區北邊穿過,公路有銅陵—順安—鳳凰山油麵路經礦區北部穿過。礦區距銅陵市長江航運橫港碼頭38公里。

本礦床所在地質構造部位為舒家店背斜開始向西南傾沒的西北翼和大成山背斜向東北傾沒端的斜列交匯地帶。斷裂構造主要為縱向層間斷裂和西北向的三條橫斷層,前者為成礦主要構造,是礦液活動和沉澱的良好空間;後者亦為成礦前斷層,對礦液活動起阻擋作用。區內地層屬下揚子地層區,從志留繫到三疊系均有出露。火成岩為石英閃長岩,呈岩株狀位於礦區中心部位,面積僅0.3平方公里,穿過所有地層。礦體圍繞火成岩體周邊分布,面積近4平方公里,礦體底板為高驪山組砂頁岩,頂板主要為棲霞組或船山組的灰岩。礦體主要佔據了黃龍組灰岩、部分船山組灰岩和少部分火成岩體的空間。圍岩蝕變主要有黃鐵礦化、綠泥石化、夕卡岩化,次有大理岩化、硅化、絹雲岩化、高嶺土化等;地表主要是褐鐵礦化。礦床氧化帶和次生富集帶都很發育。氧化帶形成厚大的褐鐵礦鐵帽;次生富集帶形成沿一定標高分布的鐵帽型金、銀礦體和輝銅礦富集帶。

礦床由40個礦體組成,銅、硫、鐵礦體以1號礦體最大,5號次之。

1號礦體,長2560米,最大延深1810米,最大厚度60米,平均厚度21米;礦石量占礦床總礦石量的88%,銅金屬量占礦床銅金屬總量的98%。礦石以含銅黃鐵礦為主,呈似層狀,礦層傾角上陡、中部水平、下緩,傾向北西,中間被火成岩體占據,近接觸帶處礦體加厚,銅品位增高,遠離岩體漸變薄至尖滅。

5號礦體,長1000米,最大延深550米,最大厚度55米,平均厚度20米,基本由褐鐵礦組成,礦石量占礦石總量的1%。呈不規則似層狀位於上盤棲霞組灰岩的破碎帶中,標高自74米至負254米。因含金、銀很低,推測為菱鐵礦所氧化,下部見有原生菱鐵礦體。

銅、硫、鐵礦床共分4種工業礦石(銅、硫、鐵、鉛鋅),9種自然類型,17個工業品級,即褐鐵礦礦石(分貧礦、富礦)、褐鐵礦型銅礦石、浸染型銅礦石、黃鐵礦型銅礦石(分塊狀、鬆散狀、混合礦石和原生礦石)、磁鐵礦型銅礦石、黃鐵礦礦石(分一、二、三級品)、磁鐵礦礦石、鉛鋅礦礦石、菱鐵礦礦石。其中黃鐵礦礦石為主體,貫穿全礦床;次為黃鐵礦型銅礦石。空間上的分布規律是菱鐵礦、鉛鋅礦石在外部,向內為黃鐵礦型銅礦石,內為磁鐵礦礦石及疊加的磁鐵礦型銅礦石。礦石基本由黃鐵礦、黃銅礦、磁鐵礦、褐鐵礦、菱鐵礦、方解石、石英等九種礦物自然組合而成,氧化礦物和多種成分變種礦物多達幾十種。化學成分除主元素外,普遍含金、銀、鉍、銻、鎘、鈷、碲、銦等。1號礦體可分出完整的氧化帶、混合帶、原生帶,氧化帶深度200米左右。

鐵帽型金、銀礦由33個礦體組成,主要位於銅、硫、鐵1號礦體的氧化帶,呈塊狀和鬆散狀褐鐵礦型金、銀礦石;原生硫化礦型金礦也主要在1號礦體中,以含銅黃鐵礦型金礦為主,次為黃鐵礦型和磁鐵礦型金礦;少量含銅黃鐵礦型銀礦。金、銀呈自然金、自然銀和銀金礦礦物。

對礦床成因類型的認識是在不斷工作、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中提出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觀點:

1.熱液成礦:高、中溫熱液交代礦床(1971年勘探報告)。

2.火山噴發-沉積(塊狀黃鐵礦)成礦:與石炭紀海底火山活動有關(南京大學,70年代)。

3、海底火山噴發-熱液-沉積(塊狀含銅黃鐵礦)-變質、改造-熱液疊加成礦:為多期疊加成礦,以中溫熱液成礦為主(1990年科研報告)。

礦床雖經20多年普查、詳查、勘探,已形成一個很有價值的多金屬礦產重要基地,但其繼續發現新的礦床(體)潛力很大:

1.在礦區西北深部及向斜過渡部位,遙感環狀構造影像顯示銅、硫礦體有可能延深。

2.礦區西側(77線以西)出現銀高含量信息,黃毛嶺有銀化探異常,馬山有金、銀礦體出現,是找銀礦的遠景地段。

3.在礦區南側礦體底板砂頁岩中有電法異常分布,並見有金礦化鐵帽,有找砂、頁岩型含金硫化物礦床的前景。

4.原生帶共生金、銀礦有待繼續全面的勘探控制,可望成為大型規模。

該礦床早在我國唐代即有地表試采歷史的記載。日偽時期也曾做過地質調查,但認為「本區赤鐵礦產於石英岩中無工作必要」。礦床的真正發現者是1956年冶金部地質局南京地質勘探公司的八○三隊,該隊在開展1∶5萬區域地質普查找礦時,發現地表褐(赤)鐵礦露頭,同年9月即做了槽井探工作。1957年南京地質勘探公司普查隊繼續投入工作,草測礦區地質圖等。1958年初八○三隊劃歸安徽管理,成立安徽省重工業廳第一地質勘探隊,仍在該區繼續工作。1960年2月由黃德英等編寫了《磯頭山—牛山礦區地質普查勘探中間報告》,經安徽省冶金工業廳批准探明鐵礦石儲量558萬噸(並概算銅金屬量2.43萬噸、黃鐵礦400萬噸)。1962年銅陵采礦總場因其礦石中銅、鉛、鋅等有害成分高於工業指標而停采;又因當時在冶金部工作的蘇聯專家否定了在該區找銅礦的前景,致使鐵礦勘探工作也隨之告終。

1963年,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應化學工業部的要求,該隊由張德英、尹從龍等編寫以勘探黃鐵礦為主的總體設計,經冶金部和國家計委審批,列為國家重點勘探項目。1963—1966年該礦勘探重點由鐵礦轉為硫鐵礦,1966年1月提交了《磯頭山黃鐵礦儲量計算說明書》。隨後向深部繼續找礦,1964年在侵入體周邊施工的13個鑽孔,有11個孔見到銅礦(含銅黃鐵礦),部分地段銅還很富集。特別是ZK183和ZK191兩孔見礦後,使磯頭山和牛山兩個原不聯結的礦體相聯成一個大的礦體,從而展開了由硫鐵礦轉向銅礦的大規模的深部地質工作。

1965年10月—1966年5月,中南礦冶學院實習隊和重工業廳物探隊合作,提供1∶5000磁法、自然電場(2.2平方公里)、聯合剖面(4條)、激電(2條)和電測深資料,結論為應用電測深法理論計算和模擬試驗手段可以區分礦致異常和碳質岩石干擾異常,圈定新橋似層狀硫化礦體效果良好。根據地質、物探資料綜合分析,基本掌握了本礦床的分布特徵和成礦規律。1966年下半年在冶金八○三隊隊長嚴玉書的支持下,開始進行銅、硫、鐵綜合勘探評價,勘探面積為2.77平方公里。

1971年6月,由張德貴(區段負責人)、尹從龍、趙松年、鄧學成(水文地質)、趙德中、張志學、魏世美等編寫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銅硫鐵礦儲量報告》。投入的主要工作量:岩心鑽探4.13萬米,淺鑽211米,探槽4700立方米,井探1400米,1∶2000地形地質測量5.5平方公里,採集普通分析樣品4058個、組合樣品450個、銅礦可選性試驗樣3個。

1972年,由冶金部和上海成立新橋礦籌備指揮部,進行礦山基建。1973年根據礦山建設需要,仍由八○三隊補充地質勘探工作,共施工鑽孔18個,計0.47萬米,當年11月該隊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銅硫鐵礦補充勘探儲量報告》。報告主編為尹從龍、趙松年、張德貴、趙德中,12月新橋礦工程指揮部審查通過該報告;1974年2月經安徽省儲委會和冶金工業局再次審查通過,同意該報告可以作為設計開采依據,批准儲量:銅金屬儲量48.6萬噸,平均品位0.77%;硫鐵礦礦石儲量8710.5萬噸,平均品位29.54%;鐵礦石儲量2485萬噸,平均品位45.99%;鉛金屬儲量12萬噸,平均品位2.47%;鋅金屬儲量3.97萬噸,平均品位7.46%。主要伴生有益組分:金115.89噸,平均品位0.78克/噸;銀2068.96噸,平均品位14.12克/噸;鋅29.36萬噸(銅硫礦石中),平均品位0.258%;鎘3541.91噸,銻21968.13噸,鈷2295.15噸,碲1862.3噸,銦38.85噸。礦床水文地質亦進行了補充勘探工作,由八○三隊與華北地質勘探公司五四七隊共同完成,於1973年10月提交水文地質補充報告,當年經冶金部審查批准。

本礦床歷經17年,完成銅、硫、鐵礦勘探任務,共施工鑽孔207個,總計為6萬米,地勘費投入約1200萬元,綜合勘探成本為200元/噸。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在全國掀起尋找金礦熱潮前夕的1979年,八○三隊尹從龍、楚之潮、張志學等通過綜合研究,發現新橋礦床無論是上部的氧化帶鐵帽中還是下部的硫化礦中都有不少組合樣含金、銀很高,隨即三次深入積塵多年的副樣庫查找單樣,重新進行金、銀分析,很快獲得不少單樣具有金、銀高含量的資料,接著於1980年4月至1985年6月,首先選定礦體上部鐵帽對獨立金、銀礦進行重新普查評價,通過這項地質工作,肯定了在鐵帽礦產中金的工業價值,也是在全國較早地圈出獨立鐵帽型金、銀新類型的礦床。1985年9月,由張思鈺、尹從龍等編寫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鐵帽金銀礦地質評價報告》,次年經冶金地質勘查公司批准金儲量5.54噸(平均品位4.04克/噸)、銀儲量298噸(平均品位217.13克/噸)。投入主要工作量:鑽探92個孔,進尺0.55萬米;探槽3760立方米,淺井44米,1∶2000地質測量0.68平方公里,普通分析樣2442個。總的地勘費約160萬元,單位綜合成本約300元。

1986年起,八○三隊又對新橋礦床西部和東部原生礦體中的共生金進行了普查、詳查工作;同時進行了金礦分布規律的專題研究。張思鈺提出:「距岩體100—200米范圍是金的富集地段,金呈對稱分布」的認識,後經鑽探揭露證實,新橋礦床金的分布具有明顯圍繞岩體對稱分布的規律。1990年9月,由楚之潮、賀正軍等編寫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鄉銅硫鐵金礦床西部金礦段詳查地質報告》和由楚之潮主編了《新橋礦床金的分布規律和找礦標志》科研報告,經冶金工業部華東地質勘查局(會同省儲委)組織審查通過。1991年6月批准金礦金屬儲量3.155噸,平均品位6.31克/噸,其中黃銅礦型金礦3.082噸,平均品位6.39克/噸;黃鐵礦型金礦73公斤,平均品位4.04克/噸。並批准伴生金金屬儲量41.6噸(平均品位0.76克/噸)、銀儲量765.66噸(平均品位16.32克/噸)。投入主要工作量:地表鑽探32個孔,計1萬米;坑內鑽探18個孔,計465米;天井13個,計380米;修測1∶2000地形地質圖1.5平方公里;採集普通化學樣品2474個;實驗室選礦試驗樣1個。地勘費投入約350萬元。

本礦床在詳查金礦的同時,發現在硫化礦床的頂板棲霞組石灰岩下段和船山組石灰岩上段有原生(或已氧化)的菱鐵礦層賦存,經鑽孔圈定菱鐵礦石儲量268.9萬噸,全鐵平均品位36.36%。這一發現揭示沿湖北黃梅菱鐵礦礦床向北東進入安徽、江蘇沿江地段,除新橋礦外,若進一步工作,有繼續找到菱鐵礦的可能;同時也增加了礦區綜合找礦遠景和礦床經濟價值。

1990年10月,八○三隊楚之潮、高道明等繼續對新橋礦床東部(29線以東)金礦段提出詳查設計(書),總結1986年以來東部原生金礦的普查資料,計算儲量為:金的金屬儲量6.19噸,平均品位4.26克/噸;伴生銀金屬儲量22.89噸,平均品位17.38克/噸。

1991年,冶金工業部華東地質勘查局批准金儲量3.7噸,平均品位4.31克/噸。

幾十年來,冶金八○三隊對新橋銅(硫、鐵、金、銀)礦床進行了大量的找礦勘探工作,雖然在各不同的歷史時期,普查找礦的方針、政策有新的提法,要找的重點礦種也有所不同。但從總體上說,冶金八○三隊始終堅持了綜合找礦、綜合勘探的思想,找礦思路是開闊的,綜合研究是深入的。所以對礦床成礦條件及找礦遠景的認識在逐步加深,有用組分不斷被發現,礦床的經濟效益不斷被提高。目前已查明本礦床為硫、銅、金、銀、鐵、鋅、鉛共生的多金屬礦床。硫為大型,銅為大型,金具大型遠景,銀、鐵、鋅加鉛均為中型礦床規模。這種大型—中型多種礦產共生的組合礦床,國內是比較少見的,它的開發與利用,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所以一直得到國家、省政府及工業部門的重視,也吸引了大、專院校和科研部門的深入研究,並提出很多綜合開發建議,安徽省計委提出「關於銅陵新橋含金硫鐵礦綜合回收利用問題的報告」報國家計委。冶金八○三隊的找礦功績和重大貢獻,黨和政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將載入史冊。1990年被安徽省黃金工業領導小組評為「七五」期間為發展安徽省黃金工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

本礦床第一次勘探結束後,1971年即由上海冶金局對新橋礦開始籌建,由南昌設計院進行開采設計,1972年正式進行礦山基建,1976年因礦山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改為緩建。1983年由國家計委決定,礦山改由安徽省化工部門接收,並成立銅陵市新橋硫鐵礦,繼續籌(基)建,1992年改為「銅陵化工集團公司新橋硫鐵礦」,重新設計開采規劃,選擇礦床西翼負180—負230米中段標高進行坑采,年產50萬噸硫鐵礦,為一期工程。1983年4月底新橋礦在重新籌建初期,為使西翼29線—41線開采地段D級儲量升級,同時採取發火試驗小型工業選礦試驗樣品,委託冶金八○三隊進行加密勘探,至1984年2月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硫鐵礦西部加密勘探工程總結報告》。投入主要工作量:鑽孔15個、計3941米,修改1∶2000地形地質圖0.35平方公里,普通分析樣品389個。使絕大部分儲量升級。加密勘探後的儲量分別為:硫鐵礦911.6萬噸;銅金屬量3.06萬噸,平均品位0.57%;鋅金屬量1.56萬噸,平均品位2.81%;鉛金屬量0.04萬噸,平均品位1.24%。本次加密地段硫鐵礦減少3210萬噸,但新增銅金屬儲量7753噸。報告由新橋礦組織審查通過。

新橋礦根據二期工程擴建需要,於1989年12月又委託八○三隊進行東翼11—31線負180米標高以上礦體的補充勘探,該項工作於1991年12月完成並提交了《安徽省銅陵縣新橋硫鐵礦東翼加密勘探報告》。本次投入主要工作量:鑽孔10個、計1713米,普通分析樣598個,選礦樣4件。本次報告是利用了大量前期金礦詳查時的鑽探資料進行編制的。1992年2月新橋礦委託冶金部華東地勘局組織審查,批准銅金屬儲量9.58萬噸,平均品位0.94%,硫34.87%;硫鐵礦礦石儲量1850萬噸,平均品位硫29.46%,銅0.11%。

新橋硫鐵礦在1983—1991年一期工程基建期間,即在東部(5—11線)和西部(77—79線)進行自營銅礦(輝銅礦)和硫鐵礦露采(截至1991年底已采礦石180萬噸以上),1991年12月一期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產;當年即同時進行東翼二期工程的前期准備工作:如采場大剝離、補勘、籌建日處理2000噸的選廠、年產90萬噸的露采設計及帷幕工程試驗等。

本礦床前後歷經6次以銅、硫、金、銀為主要對象的詳查、勘探、補勘工作,礦山也經歷二次三期工程建設,礦床選冶試驗也同樣進行了多次,主要的有:

1.1980年以前的試驗,以選銅為主,進行了:①銅、硫礦物可選性試驗(含混合銅礦石);②氧化銅可選性試驗;③硫化礦石可選性試驗。

2.1980—1990年間的試驗,以選金、銀為主,進行了:①鐵帽型金、銀礦的初步可選性試驗;②低含銅、含金硫鐵礦試驗;③含金、銀鐵帽擴大可選性試驗;④硫化礦型金(銀)試驗室試驗。

3.1992年,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又進行了以銅、鋅、硫綜合選礦為主的二期工程補充勘探采樣試驗。同年6月,提出了選礦報告。

綜上所有選礦試驗流程及其成果說明,本礦床銅以優浮選為好,金則以高析浮選和高溫氯化選礦為佳,綜合回收以閉路選礦為好。無論哪種選礦流程,該礦最大的優點是沒有尾礦,所謂「尾礦」,即為硫精礦。

在礦山基建自營生產期間,已自建一座日處理1800噸選銅廠,浮選流程,處理輝銅礦。1988年生產銅精礦3.14萬噸,含銅5231.82噸,含金81.17公斤,含銀3127.1公斤。另外,當年處理部分硫鐵礦,回收金僅16%,銀為30%。

1988年,還建成日處理100噸的全泥氰化廠,處理鐵帽金、銀礦石,當年處理礦石1.17萬噸,以外購礦石為主,後擴建成日處理200噸,以自產礦石為主。

目前礦山建成日處理2000噸的選銅廠,現已生產,日處理礦石1000噸,該選廠的建成,加強了銅、金、銀的綜合回收,礦山經濟效益更加顯著。

『貳』 怎麼練習英語口語

練習英語口語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

  1. 參加英語口語補習班;

  2. 參加英語角直接和外國人進行英語對話,鍛煉口語;

  3. 在網上尋找外國筆友,讓他幫助練習口語;

  4. 去書店買英文有聲讀物,多跟讀,學會正確的發音和斷句。

這些方法因人而異,具體有沒有用還要視情況而定,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縱向加密湖北擴展閱讀

英語(English)是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下的語言,由26個字母組合而成,英文字母淵源於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淵源於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則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的。英語是國際指定的官方語言(作為母語),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一語言,英語包含約49萬詞,外加技術名詞約30萬個,是詞彙最多的語言,也是歐盟以及許多國際組織以及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者人數,僅次於漢語和西班牙語母語使用者人數。

英語由古代從丹麥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德國、荷蘭及周邊移民至不列顛群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以及朱特部落的白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從一元變為多元,語法從「多屈折」變為「少屈折」,語音也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在19至20世紀,英國以及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做為溝通媒介。


參考資料:網路-英語

『叄』 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碩士的十三、軟體學院研究生指導教師簡介

陳傳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57年8月19日出生。主要從事圖形圖像處理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現任軟體學院院長,兼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屆咨詢委員會特邀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ACM會員,「高科技與產業化」雜志特邀編委,「中國進出口軟體」雜志理事,國家高性能計算(武漢)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應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宇航學會計算機應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武漢賽百數據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1993年獲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國家及地方多級專家庫專家。指導博士後和博士生19人、碩士生100多名。完成基金項目、863項目、航天部項目、國家高性能計算基金項目、軍口預研項目、國家創新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大型橫向項目等縱橫向項目43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三等獎3次。出版編著4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98篇。三大索引收錄共90多篇。
覃中平,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網路與信息安全。博士研究生指導領域在華中科技大學為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代碼0810)中的通信與信息系統(代碼081001),在武漢大學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代碼0812)中的信息安全(代碼081220)。碩士研究生指導領域為軟體工程(學科代碼081280)中的網路軟體開發和網路與信息安全。現研究項目有1)可信計算平台,密碼分析,安全密碼部件設計;2)網路安全分析,SSL分析;現開發項目有1)電子政務系統,電子支付系統;2)中小型企業信息系統。
肖來元,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57年1月出生。主要從事數字化技術與領域工程、IT項 目管理、軟體服務與應用等相關方向的研究。現任軟體學院副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教育部軟體工程學科課程體系研究課 題組成員,清華大學出版社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先後獲得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工作領域主要涉及軟體工程、機械 工程和力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講過軟體項目管理與案例分析、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信息獲取與溝通、結構力學、彈性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基礎、有限單元法、邊界元方法等多門本科與研究生課程;並長期從事結構與傳動裝置的彈性動力學和計算機模擬以及數字化技術與領域工程的跨學科研究,指導研究生80餘人。
出版專著2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1本、網路版電子教材1部;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錄;負責1項國家科技攻關子項目,參與2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主持3項省部級研究項目和多項橫向課題;獲省級精品課程1門,省部級成果獎2項。
沈剛,男,博士,教授。1990年及199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和系統工程專業,分別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曾參與多項CIMS課題研究。1995年至1999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學Electrical and Compter Engineering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99年9月至12月,在多倫多大學Electrical Engineering系作訪問研究。1999年起,在加拿大Kerr Vayne Systems及美國Motorola公司工作,從事自動化系統和移動通訊系統的研究及開發。2003年起,在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開設《計算機網路》,《嵌入式系統》,《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等雙語課程。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期刊和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等會議上發表多篇論文。現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實時系統,無線通訊系統,數字通信網路和軟體工程等方向。
劉雲生,教授,博導。ACM(美國計算機協會)、IEEE(國際電器電子工程師協會)高 級成員,中國安防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辦學位評審專家,國家、湖北省、浙江省、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上海特區科技顧問專家,湖北省科技 進步獎評審專家,湖北省政府采購評審專家,武漢市政府經濟技術顧問專家,湖北省暨武漢計算機學會軟體專委主任,華中農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兼職教授。曾 多次當選為IEEE ICDE (國際數據工程會議,世界三大頂級IT會議之一)、ISFST等國際學術會議的程序委員,分組主席,大會主席。作為我國最早的軟體工作者之一,從事計算機科學及應用研究和教學工作30多年。1982-85年在美國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 SST公司、ISSI公司進修,後正式聘為研究職員,從事資料庫管理系統和軟體開發工程工作。80年代中期在國內率先開始現代(非傳統)資料庫的研究開發,為其奠定了基礎。1993-94年再次去美國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IT作高訪學者,進行主動、實時、內存資料庫及其集成技術的研究,被我駐美使館評價為「取得突出成果」。
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非傳統)資料庫理論與技術及其系統實現;嵌入式、移動、實時計算;實時數據集成管理與開發環境;軟體方法學與工程技術;現代信息系統開發與應用等。先後指導博士後、博士30餘人,碩士200餘名。主持省部級以上各科研項目30多項;發表論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索引等收錄80多篇,被他人直接正式引用100多次;出版《現代資料庫技術》(國防工業出版社)、《特種資料庫技術》(合著,科學出版社)等專著與教材6部。獲國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學二等獎、部省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等8項;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2次;梁亮勝科技貢獻二等獎,優秀論文一、二等獎,優秀教材一、二等獎等10多項;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三育人」獎等各種獎20餘次。
文遠保,男 ,教授。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無線電系無線電技術專業。1970年開始在本校計算機系從事計算機教學和科研工作,1978年晉升為講師,1983年去美國進修學習、1989年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曾任計算機及應用教研室副主任,校計算中心副主任,ASIC研究所副所長。兼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模擬機分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計算機系統結構、VLSI/ASIC設計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及軟體開發、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網路及信息系統等。長期從事本科生、研究生的計算機組成原理、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系統結構、ASIC設計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網路、資料庫技術應用及實現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持完成的縱、橫向項目包括863 CIMS 工程以及大型橫向等科研項目20多項,多數為軟體研究開發項目。在國內外權威和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指導碩士研究生50多人。
吳濤,男,博士,副教授,1972年出生,軟體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軟體開發與質量保證、軟體復用與產品化、軟體病毒、三維造型技術等,發表相關論文10餘篇。2005年赴新加坡主持軟體外包項目開發;2006年參與863項目基於復雜性科學的車間動態調度理論與方法研究;2007年赴愛爾蘭參加面向工業化的教育進修;2008年主持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003-2008年主持開發微軟亞洲研究院資助項目2項,國防項目1項,省部級以上項目4項。率隊獲首屆「花旗杯」 科技應用大賽全國一等獎,首屆微軟「創新杯」 大賽全國三等獎,2008年獲華中科技大學教學成果一等。
高建生,男,副教授,工學碩士,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幾十年來一直工作在華中科技大學,一 直從事對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和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工作,從而積累了計算機設計原理、計算機系統的合成等方面的知識,設計出了簡易計算機系統,該系統有自己設計 的指令集,系統具有自動執行程序的功能。教學環節中獲得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獎,也曾多次獲得學校教學質量優秀獎。教學研究中先後參編《計算機組成原理》教 材,主編《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教材,主編《計算機組成原理》教材。科研中獲得省科學進步獎二等獎1項,主要從事計算機系統、存儲系統的研究。
陳長清,男,工學博士,副教授,1969年7月出生。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先後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7—1999/8在湖北省農業銀行科技處工作,從事金融軟體開發與維護,通訊系統的設計與維護。從2003年至今,在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工作,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003年在英國Reading大學進修,2009年在IBM美國矽谷實驗室進修。近年來在國際和國內的期刊及會議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數篇分別被SCI、EI和ISTP索引。主持或參與國家級和省級項目以及企業應用多項。獲教育部-IBM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各一項,主持省級教改項目一項。現主要致力於資料庫及軟體工程相關領域技術的研究。
任宏萍,女,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80年畢業於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計算機系計算機及應用專業。1986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軟體助教進修班。2006年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並獲得碩士學位 M.Sc. in Communication Software & Networks。1980年畢業後留校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工作。1987年晉升為講師,1994年被聘為副教授。1997年去新加坡學習、工作。2007年返校。多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為面向對象技術和基於網路的軟體研究與開發。完成和主持完成多個縱、橫向科研和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其中包括863項目。在國內重要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若干篇,合編著並出版教材3部。主講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UML及建模技術,數字邏輯、計算機網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並指導研究生若干名。多次獲得教學質量優秀獎。在新加坡工作期間,多次獲的Singapore Public Sector WITs Conventions和TEMASEK理工學院授予的軟體研究與開發創新獎。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面向對象技術, 基於WEB技術的軟體研究與開發,虛擬現實技術,網路信息安全。
陸永忠,男,博士,副教授。2001年獲華中科技大學工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3年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作博士後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做合作課題研究。曾經參與並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在人工智慧、模式識別、軟體工程、軟計算及網路式軟體開發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表了70多 篇學術論文。目前承擔的主要教學任務是網路式軟體開發及軟體工程等課程,並在本課題組研究生范圍內設置了專業特色培養計劃,增設了人工神經網路與微粒群優 化、軟計算及軟體工程前沿新技術發展等新課程的學習,促使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研究方法論,更好地面向未來,面向社會,面向世界。
黃立群,男,博士,副教授,1969年10月出生。1988.9至1992.7華中理工大學電力系電磁測量專業學習,獲學士學位;1992.9至1995.5華中理工大學自控系系統工程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1995.9至1999.12,華中理工大學電信息系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學習,獲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4年在武漢市東胡開發區管委會工作,2002年作為武漢市政府駐美國友好城市匹茲堡市代表,赴美國工作。2004年2月至今華中科技大學任教。1996獲得ORACLE聯合大學國際認證證書;2000.5至2000.6由國家外國專家局選派赴以色列參加國際企業管理交流,獲國際認證證書。主持研究項目5項,參加自然科學基金、863項目和九五攻關項目各一項,參加其他科研項目12項。在《通信學報》、《電子學報》、《電子科學學刊》、《華中理工大學學報》、《計算機工程與應用》等刊物及國際會議上發表十篇論文。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路技術與應用、移動計算、決策支持系統、嵌入式系統的研究。
盧力,男,博士,副教授,碩士導師,1964年5月出生。1982年9月~1986年6月就讀於華中師范大學數學系,獲學士學位;1993年9月~1997年6月就讀於原華中理工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02年9月~2006年12月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圖像所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專業,獲博士學位。1997年晉升現職。主持和參加過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其中包括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國防預研基金項目「超解析度衛星圖像處理技術研究」(2001.7-2005.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高性能計算中的快速演算法及其應用研究」(2005.1-2007.12)等,目前在研項目是 「星上遙感圖像智能信息處理與實時實現技術方案」(2006年國防科工委民用航天計劃資助項目);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會議上發表科研論文二十餘篇;編寫網路視頻教材一部。曾兩次獲得學校教學質量優秀獎。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數值計算、圖像信號處理、網路信息安全等。
邱德紅,男,博士,副教授,1971年生。1993年在華中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工程系獲學士學位;1995年在華中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工程系獲碩士學位;1998年在華中理工大學電力系統自動化獲博士學位;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2001年進入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2003-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做研究。主要從事機器學習理論及其應用、數字媒體技術、圖像處理、軟體工程等研究,主持和參與過國家自然基金、863項目和香港RGC基金項目和湖北省教學改革項目。在IEEE Transaction等重要國際學術期刊和國內權威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共30餘篇,其中5篇被SCI收錄,10篇被EI收錄,1篇被ISTP收錄,多篇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宣讀。
方少紅,女,博士,副教授,1968年8月出生。1989年武漢大學科技情報專業畢業獲理學士學位,1997年原華中理工大學計算機軟體專業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至今在職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研究生。2000年被評為副研究館員,2005年被評為副教授。持有DIALOG信息檢索咨詢員、IBM AIX系統管理員以及IBM DB2系統管理員等資格認證。2005至2007年主持並完成2項國家863計劃子項目,現負責在研1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和1項國家709計劃子項目、參加在研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國內外學術論文5篇,參編出版教材3本。2006年獲華中科技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二等獎,2007年獲武警部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要研究方向:圖形圖像處理、媒體信息管理、資料庫應用系統。
薛志東,男,博士,副教授,1973年4月生。1997年7月於原華中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2002年6月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6月於華中科技大學系統分析與集成專業獲博士學位;2006年9月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開展研究工作。在圖像處理及生物信息學領域發表論文10餘篇,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湖北省博士後基金等的項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發興趣包括游戲及動畫製作技術、圖像及模式識別、生物信息學、Java軟體開發等。
武劍潔,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1997年至2004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國家CAD支撐軟體工程中心,獲碩士和博士學位。同期在武漢天喻軟體有限責任公司從事三維產品設計軟體系統的開發工作。2004年至今,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任教。現為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出版教材《軟體測試技術基礎》。在ICESS2008、CISP2008、PA2007、《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計算機工程》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EI和ISTP收錄。主持和參與橫縱向科研與教學項目多項。參與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產品設計CAD軟體」、香港工業技術發展署資助項目「計算機輔助三維服裝設計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移動感測器的主動式閉環測量規劃理論與方法」等。參與湖北省精品課程、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教育部特色專業等多項教學改革項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輔助設計、圖形圖像處理、數字媒體技術、軟體工程等。
李自力,男,博士,副教授,1965年5月生。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虛擬現實與可視化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會虛擬現實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會數碼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動畫學會會員。2002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博士畢業,方向為多媒體信息處理,博士學位論文《虛擬現實中基於圖形與圖象的建模與繪制(G&IBMR)的研究》榮獲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中船重工集團第709所分站作博士後研究,博士後研究報告《虛擬海戰場環境的建模與繪制及計算機生成兵力(CGF)的研究》。1995年1月——2002年12月,在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任教,同時在電信系所辦的東湖高新企業武漢鴻象信息技術公司從事三維動畫製作及研究,武漢鴻象信息技術公司創於1991年,是湖北省最早從事三維動畫製作及三維圖形研究的公司。2009年9月 調入軟體學院數字藝術系工作。先後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重點科技發展項目及橫向協作項目多項,內容涉及圖像理與識別、虛擬現實與視景模擬。這些 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光子的超導理論及驗證」、「海底地形探測成像新技術研究」、湖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建築設計方案計算機三維動畫輔助評 審系統」(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主持了橫向協作項目中國長江三峽工程總公司「三峽工程多媒體演示系統」、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三峽工程截流視景模擬」、中船重工709所「HZC對抗視景模擬軟體模塊研製」。已在「Chi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通信學報」、「中國圖象圖形學報」、「電子與信息學報」、「系統模擬學報」、「華中理工大學學報」、SPIE等刊物或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被EI、SCI、STP收錄十幾篇。研究方向:計算機圖形與虛擬現實、多媒體信息處理、動漫與3D游戲技術、影視動畫藝術。聯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劉小峰,男,博士,副教授,1974年8月出生。1993年至1997年就讀於華中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97年至2000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2002年至2005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先後參與和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國防預研縱向課題研究,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在權威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EI收錄6篇,SCI收錄2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存儲和信息檢索、Web信息抽取、分布式系統、圖像檢索等。
萬琳,女,博士,副教授,1975年1月出生。1997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計算機系軟體專業,之後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應用專業繼續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在任教期間曾講授計算機圖形學、C程序設計等多門課程。2000年「計算機圖形學CAI」項目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2002學年度校教學質量二等獎;2002-2003學年度校教學質量二等獎;2004年「基於網路的自主型硬體虛擬實驗環境構建」項目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教改項目「互動性數字邏輯虛擬實驗教學平台建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在校工作期間,主持並作為主要成員參加863和國防預研縱向課題研究項目10餘項。主持的項目包括Mobile SVG在嵌入式設備上的瀏覽軟體、計算機網路系統診斷軟體等多項。作為主要成員參加的項目「清江流域水電綜合信息集成系統」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SVG圖形編輯軟體、NAM(非對稱逆布局)圖像表示和處理軟體、計算機故障診斷軟體等3項軟體著作權。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圖形圖像,在權威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多篇。
胡雯薔,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2000年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物流工程學院,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0年至2005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信息所,獲博士學位。博士其間曾參與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973等多項橫縱向項目。目前主持863康復機器人虛擬模擬課題及虛擬現實方向橫向項目。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中國機械工程》、Proc. ICMA等國內外權威和重要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多篇論文,SCI、EI收錄近10篇。主要研究方向為康復機器人虛擬模擬、虛擬現實、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等。
裴小兵,男,博士,副教授。1997年至2000年在深圳市郵電局工作,主要從事軟體的研發與管理工作,負責開發了多個軟體系統。2000年至2003年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工作,從事光網路系列產品的軟體研究與開發工作,期間分別參與了TMN的研究與開發、MSTP系列產品的相關規劃以及起草MSTP內嵌RPR技術規范等國標工作。2003年至2006年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期間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等期刊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Automated Learning等會議上發表十多篇論文。現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數據挖掘,軟體工程,信息網路及網路安全。
區士頎,男,博士。1990年至1994年就讀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獲學士學位;1994至1997年在武漢煤炭設計院從事設計工作。1997至2000年就讀於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獲碩士學位;2000年至2005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工業裝備與自動化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在煤炭設計院工作期間完成了多項規劃和設計任務。攻讀碩士期間在開目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軟體開發工作,研究內容為MIS系統中的車間派工調度軟體模塊。攻讀博士期間的研究課題為目前計算機圖形學的前沿技術——任意拓撲曲面的多解析度建模技術。在《The Visual Comput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中國機械工程》等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多篇論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圖形學與可視化、,虛擬現實、動畫技術、智能CAD、軟體工程等。
蘇曙光,男,博士,湖南臨湘人,1975年7月出生,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航天科工集團目標與環境光電特性國防重點實驗室技術顧問。1994.9~1998.7就讀於華中理工大學電子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98.7~2000.6工作於長虹電子集團;2000.9~2006.5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碩博連讀並獲得工學博士學位。近5年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2篇,且多數被EI或ISTP全文收錄。參與國家863科研兩項,國防重點預研項目一項,主持和重要參與的橫向項目主要有遙感高光譜圖像處理系統、戰場紅外視景模擬系統、基於網路協作的戰場動態場景模擬與虛擬測試平台、星上圖像無損壓縮系統等。目前研究方向和興趣:(1)多媒體通信和視頻編碼(2)操作系統和中間件(3)計算機體系結構和嵌入式系統。
曹華,男,博士。1992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自控系,獲學士學位;先後供職於深圳先科激光、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從事自動化設備設計、可編程控制器軟體開發、光網路產品的研究開發工作。2001年~2006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曾主持參與的項目:湖北省教育廳教師職稱申報管理系統、湖北應城鹽業集團財務軟體、GIS水務管理系統、遠程IP Camera系統、硬碟視頻監控系統、PCI視頻切換矩陣卡、PCI報警卡,某國防視頻網路加密系統預研課題等大中型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會議)發表論文10篇,其中 3篇被EI檢索。現在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圖像視頻的嵌入式系統應用,多媒體信息安全,計算機視覺。
呂澤華,男,博士,1976年12月出生。1994年至1998年就讀於華中師范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1年至2007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2009年進入華中科技大學自控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在國內權威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參與國家973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要研究方向為模糊計算、近似推理、數據挖掘等。

『肆』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這話有根據嗎

是有根據的。

古語有雲,「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易筋經》中也記載了關於筋與健康的論述:「筋弱則懈,筋壯則強,筋和則康。」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健身保健操易筋經、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還是現代的體操、健身操、瑜伽,都很重視拉筋健身。

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筋不是獨立出現的。凡是提到筋的地方,都會在前面加一個經字,稱為「經筋」。所謂經筋,指的是人體中筋的走向,它們大多是縱向分布的。

《黃帝內經》中稱,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加密,骨氣以精。骨架、肌肉應該是對稱的,不對稱的時候就說明身體有問題了。所以,人體的筋一旦緊張痙攣,就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影響,產生不適症狀。

(4)縱向加密湖北擴展閱讀:

拉筋能夠有效的防止肌肉拉傷。正確的拉筋方法能使身體的血液流暢,達到自愈和診斷身體的目的。從中醫學來說,筋絡和氣血循環是相輔相成,經常拉筋,五臟六腑也會跟著活動,更加延年益壽。

《道家養生論》寫到十二筋經的走向與十二筋絡相同,故筋縮處筋絡也不同,不通則痛。拉筋能使僵硬的筋脈變柔,令脊椎上的錯位得以復位,腰膝、四肢及全身各處的痛、麻、漲等病症可以緩解、消除。

拉筋時,尤應注意個人意志上的忍痛並不能消除拉傷筋肉的事實,尤應注意循序漸進,切忌急燥。

『伍』 住建部通報22個全國工程質量安全違法違規典型案例都有哪些

從住建部獲悉,今年6—9月,住建部組織對部分省(區、市)開展了工程質量安全提升行動督查,在這次行動中,22個違法違規典型案例被通報。

案例一:山西銀座建築工程安裝有限公司施工的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文翠苑棚戶區改造工程4號樓,項目經理賈震;建設單位為陽泉市億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馮俊;監理單位為陽泉市偉宏建設監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黃栓生。

案例七:安順市第三建築工程總公司施工的貴州省安順市凱旋城二區HK棟商住樓工程,項目經理張聲忠;建設單位為貴州嘉樂置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李金松;監理單位為安順市宏基工程監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黃振傑。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人工挖孔樁未按規范要求進行樁基檢測,鋼筋進場復驗未按規范要求進行重量偏差及最大力總伸長率檢驗。二是總配電櫃內無漏電保護器,電源隔離開關分斷時無明顯可見分斷點,不符合規范要求。三是塔式起重機變幅小車防斷繩裝置、吊鉤保險失效,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八:江蘇順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的江蘇省南京市西花崗保障房項目三標段6號樓工程,項目經理黃思忠;建設單位為南京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姚沈;監理單位為南京南房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項目總監范新增。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局部區域模板支架與鋼管扣件式落地腳手架固定在一起,模板支架未設置掃地桿,不符合規范要求。二是作業面電梯井口未設置臨邊防護措施,不符合規范要求。三是塔式起重機主卷揚機鋼絲繩安裝錯誤,兩根鋼絲繩置於同一滑輪內。

案例九: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的上海市悅鵬半島公寓C地塊4號樓工程,項目經理劉海濤;建設單位為上海悅鵬置業發展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劉宇;監理單位為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工程建設咨詢有限公司,項目總監楊德龍。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模板支架部分區域未按規范要求設置掃地桿。二是部分樓層樓板施工孔洞未封閉,作業層採光井、電梯井洞口周圍及局部樓梯平台臨邊未採取防護措施,不符合規范要求。三是鋼筋加工區一台調直機外殼未接專用保護導體PE(保護接零),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十:中國建築一局(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的北京市豐台區南苑鄉石榴庄村0517-659等地塊661-3-1號樓工程,項目經理趙威;建設單位為北京鎏莊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王振;監理單位為建研凱勃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項目總監杜勝江。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項目經理未在崗履職,多項資料由他人代簽。二是塔式起重機安裝附著裝置後未按規定進行驗收。三是墜落高度基準面2m及以上的臨邊,未在臨空側設置防護欄桿,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十一:湖南朝暉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施工的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達爾登住宅小區2號樓工程,項目經理劉炳勝;建設單位為烏蘭察布市和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田彬;監理單位為河北鴻泰工程項目咨詢有限公司,項目總監薛樹林。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後澆帶部位梁、板配筋不符合設計要求,且模板及支架未獨立設置。二是未按規定配備專職安全員。三是塔式起重機急停開關無效,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十二:黑龍江省建築安裝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的黑龍江省鐵力市人民醫院綜合樓工程,項目經理白小平;建設單位為鐵力市國有資產投資工程代建管理中心,項目負責人於鴻;監理單位為黑龍江正義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張貞義。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局部後澆帶模板支架搭設不符合規范要求。二是框架柱受力鋼筋連接不符合設計要求。三是塔式起重機頂升套架檢修平台撐桿固定螺栓變形,固定不牢,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十三:長春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施工的吉林省長春市偉業?富強天璽二期2號樓工程,項目經理徐小海;建設單位為吉林國裕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吳玉榮;監理單位為吉林五興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總監王亞君。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局部剪力牆所用單肢箍筋型號不符合設計要求,部分鋼筋未進行進場復驗。

案例十四:吉林嘉陽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吉林省長春市聯合創意中心寫字樓工程,項目經理孫燁;建設單位為吉林聯合實業開發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高志翔;監理單位為吉林省建信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項目總監王紅。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懸挑腳手架在使用期間,主節點處的橫向、縱向水平桿有拆除的現象,且架體拉結點設置數量不足,拉結方式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十五:青海祥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2013年藏區幹部職工周轉宿舍(衛生系統)工程,項目經理趙延智;建設單位為貴德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項目負責人馬志強;監理單位為甘肅衡宇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李斌。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復合地基壓實系數檢測頻率不足,不滿足設計要求。二是單排落地鋼管腳手架主節點處未按規范要求設置橫向水平桿,不符合規范要求。三是鋼筋加工區一加工機械未接專用保護導體PE(保護接零),不符合規范要求。四是塔式起重機起重量限制器功能失效,底座斜支撐連接螺栓使用代用品、標准節連接螺栓松動,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十六:甘肅第一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施工的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政府家屬院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二標段4號樓工程,項目經理班冬松;建設單位為榆中盛世建投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安建軍;監理單位為江西同濟建設項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總監劉建平。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地下防水工程材料、剪力牆邊緣構件和梯柱箍筋設置不符合設計要求。二是懸挑鋼管腳手架搭設與方案不符。採光井腳手架與結構間連牆件缺失較多,局部立桿接頭處變形,不符合規范要求。三是樓面洞口防護措施大量缺失,不符合規范要求。四是塔式起重機多處連接螺栓松動,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十七:中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的福建省漳州市萬益學府花園二期1號、4號樓工程,項目經理施新龍;建設單位為漳州萬益投資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王燕芹;監理單位為廈門象嶼工程咨詢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魏青。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附樓頂層框架樑柱節點核心區柱箍筋未按設計要求加密。二是預制方樁基礎未按設計要求進行試樁及靜載檢測。

案例十八:浙江宏興建設有限公司施工的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安廚大廈工程,項目經理張宏;建設單位為杭州安廚實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張華平;監理單位為浙江銘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張迅。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局部梁配筋不符合設計要求。二是樁基靜載檢測不符合規范要求。三是塔式起重機爬梯主要受力構件及連接件銹蝕嚴重,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十九:江西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的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項目普通教學樓工程,項目經理石成勇;建設單位為京山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項目負責人萬光炬;監理單位為浙江天成項目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蔡國平。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部分鋼筋未進行進場復驗,房心回填土未按設計要求施工。二是腳手架基礎未平整夯實,無木墊板無鋼底座,局部基礎被破壞,無加固措施,不符合規范要求。三是塔機起重機起重臂桿件變形、開裂,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二十: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金龍新區再建安置基地建設項目二期工程(二標)11號樓,項目經理陳岳兵;建設單位為湘陰縣金龍新區管理委員會,項目負責人聶輝;監理單位為湖南貝特項目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湛懷訓。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砌體結構多處構造柱未設置,飄窗側邊牆體採用砌體砌築,不符合設計要求。二是塔式起重機回轉支承多條連接螺栓松動,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二十一:江蘇蘇興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海南省三亞市君和君泰二期A區9號樓工程,項目經理肖兵;建設單位為三亞椰林書苑海墾地產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岳武科;監理單位為武漢華勝工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總監方貴軍。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鋼筋焊接連接所用焊劑等產品無合格證,不符合規范要求。二是樓內非豎向洞口短邊長度小於1500mm,未採用蓋板或防護欄桿等措施並固定牢固,不符合規范要求。三是塔式起重機標准節多處連接螺栓松動,不符合規范要求。

案例二十二:海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的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東新鄉力高瀾湖御景1號樓工程,項目經理張獻民;建設單位為江西納裕實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謝開勇;監理單位為江西省建築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李鎮泉。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一是框架梁縱向受力鋼筋彎折後平直段長度不滿足設計要求。二是採光井內腳手架作業面未滿鋪腳手板,不符合規范要求。三是塔式起重機附著桿缺少螺栓,不符合規范要求。

必須要嚴抓。

『陸』 愛護植被保護珍稀植物最有效的方法

愛護植被保護珍稀植物最有效的方法:
建立自然保護區。
保護動物植物,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是建自然保護區。建自然保護區這個做法,是美國人發明的,美國的黃石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這種做法後來受到全世界認可,目前,單是中國,就有2千多個自然保護區。
中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是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建於50多年前。這是一片南亞熱帶雨林。建它的目的,主要是保護這里的植物,熱帶雨林植物。中國比較有名的自然保護區,還有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東北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

按保護對象和目的可分為6種類型:
以保護完整的綜合自然生態系統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例如以保護溫帶山地生態系統及自然景觀為主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亞熱帶生態系統為主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和保護熱帶自然生態系統的雲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等。
以保護某些珍貴動物資源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如四川卧龍和王朗等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大熊貓為主,黑龍江扎龍和吉林向海等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丹頂鶴為主;四川鐵布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梅花鹿為主等。
以保護珍稀孑遺植物及特有植被類型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如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銀杉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黑龍江豐林自然保護區及涼水自然保護區以保護紅松林為主;福建萬木林自然保護區則主要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
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如四川九寨溝、縉雲山自然保護區、江西廬山自然保護區、台灣省的玉山國家公園等。
以保護特有的地質剖面及特殊地貌類型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如以保護火山遺跡和自然景觀為主的黑龍江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保護珍貴地質剖面的天津薊縣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保護重要化石產地的山東臨朐山旺萬卷生物化石保護區等。
以保護沿海自然環境及自然資源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主要有台灣省的淡水河口保護區,蘭陽、蘇花海岸等沿海保護區;海南省的東寨港保護區和清瀾港保護區、廣西山口國家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保護海塗上特有的紅樹林)等。
由於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護區,中國的大熊貓、金絲猴、坡鹿、揚子鱷等一些珍貴野生動物已得到初步保護,有些種群並得以逐步發展。如安徽的揚子鱷保護區繁殖研究中心在研究揚子鱷的野外習性、人工飼養和人工孵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使人工繁殖揚子鱷幾年內發展到1600多隻。又如曾經一度從故鄉流失的珍奇動物麋鹿已重返故土,並在江蘇大豐縣、湖北石首及北京南苑等地建立了保護區,以便得到馴養和繁殖,大豐縣麋鹿保護區擁有的麋鹿群體居世界第三位。此外,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林中,發現了原始的喜樹林。有些珍稀樹種和植物在不同的自然保護區中已得到繁殖和推廣。

『柒』 麻武高速公路的簡介

麻城至武穴高速公路( 以下簡稱「本項目」 )是湖北省規劃的「七縱五橫三環」高速公路網「縱一」的一部分,也是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的重要交通項目。本項目北起麻城,南通武穴,將滬蓉、武英、滬渝三條東西向高速公路連線成網,是濟廣國家高速和大廣國家高速之間的縱向加密線。項目建成後,對於深入實施省委省政府「兩圈一帶」發展戰略,加強鄂豫皖贛四省毗鄰地區經濟和交通聯系,促進大別山腹地交通運輸條件和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捌』 如何計算灌注樁的彎矩設計值

只有擋土護壁灌注樁或特殊承受水平荷載的灌注樁要計算彎矩,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的樁頂設置有承台拉梁,樁身沒有彎矩。

『玖』 什麼是縱向加密

縱向加密是用的是非對稱加密演算法的硬體機器,是放在網路與遠程網路節點之間的加密。採用認證、加密、訪問控制等技術措施實現電力二次系統數據的安全傳輸以及縱向邊界安全防護的裝置。

縱向加密主要實現配網自動化業務的安全性、保密性和不可否認性。直接對配網終端數據進行保護,支持串口、網口、GPRS無線等多種接入方式。

網路安全設備的其他情況簡介。

網路安全設備為部署在調度內部網與外部網之間、專用網與公共網之間的一組軟體和硬體設備,用於構成內部網與外部網之間、專用網與公共網之間界面上的保護屏障。包括橫向隔離裝置、縱向加密認證裝置、防火牆、防病毒系統、入侵檢測/保護裝置(IDS/IPS)等。

可以通過防火牆設置,使Internet或外部網用戶無法訪問內部網路,或者對這種訪問配備更多的限定條件。在網路系統與外部網路介面處應設置防火牆設備;伺服器必須放在防火牆後面。

閱讀全文

與縱向加密湖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卓手機怎麼用愛思助手傳文件進蘋果手機上 瀏覽:833
安卓怎麼下載60秒生存 瀏覽:792
外向式文件夾 瀏覽:225
dospdf 瀏覽:420
怎麼修改騰訊雲伺服器ip 瀏覽:377
pdftoeps 瀏覽:483
為什麼鴻蒙那麼像安卓 瀏覽:726
安卓手機怎麼拍自媒體視頻 瀏覽:176
單片機各個中斷的初始化 瀏覽:714
python怎麼集合元素 瀏覽:470
python逐條解讀 瀏覽:822
基於單片機的濕度控制 瀏覽:488
ios如何使用安卓的帳號 瀏覽:874
程序員公園采訪 瀏覽:802
程序員實戰教程要多長時間 瀏覽:965
企業數據加密技巧 瀏覽:125
租雲伺服器開發 瀏覽:804
程序員告白媽媽不同意 瀏覽:327
攻城掠地怎麼查看伺服器 瀏覽:592
android開機黑屏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