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給我發一下,湯因比的《歷史研究》txt版,謝謝了。[email protected]
剛才回答了一個同樣的問題,現在在復制粘貼一遍好了
我搜索過,網路上沒有txt格式的,以《歷史研究》名義的那本書實際上是《人類與大地母親》,不過《歷史研究》兩種版本的pdf的,去新浪資料搜索下載就可以。
如果有誰有txt的也發我一份好了[email protected]
2. 求湯恩比<<歷史研究>>PDF版
樓主事要阿諾德·湯因比(Amold J.Toynbee)的《歷史研究》吧?
http://www.w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3940&extra=page%3D1 先簡單注冊一下就可以了。
3. 求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電子書,要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跪求,急求,PDF TXT RAR來者不拒!
總共是上中下3本,需電子檔的哈,可i加i下i俺~
《A Study of History 歷史研究 上》
作者:(英)湯因比 頁數:329 出版社: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5
4. 《歷史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歷史研究》共分為十三部,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以論帶史,以文化形態史觀貫穿全書。湯因比從各大文明的發生、成長、破壞、崩解和死亡的過程來展開其論點,他總是先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後用大量的歷史事實不厭其煩地加以論證。他自稱這是英國經驗主義的治學傳統。
(1)歷史研究的「單位」和「模式」
湯因比認為:歷史研究的范圍不應局限於某一民族國家或某一時代,而應以「社會」為研究的基本對象。所謂「社會」,也就是能自成一體的「文明」,即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群體。宗教則是文明的載體,文明是按照宗教來劃分的。唯有以「文明」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才有可能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
在考察了前文明時期的社會之後,作者將前文明的特徵歸結為:①經過混亂時期,建立起大一統帝國(如羅馬帝國);②間歇時期;③大一統教會;④蠻族大遷徙。教會和民族大遷徙是一個垂死文明的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的產物。
以此為依據,湯因比認為人類歷史已出現過西方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印度文明、遠東文明等20多種文明。在第十二卷《重新考慮》中,他又將文明擴展到37種,並修正了早期以希臘羅馬歷史為藍本的文明模式,提出了「希臘—中國復合模式」以及「猶太模式」。
(2)文明的起源、生長、衰落和解體
湯因比從「挑戰—應戰」的理論出發,對文明的興衰存亡作出了獨到的解釋。他在書中列舉大量歷史事實,批判種族優越論和環境決定論,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創造文明並非靠人種的優越,也不是由於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是人類面臨嚴酷的挑戰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應戰。雖然湯因比並不認為這是文明起源的惟一因素,但他強調人對自然環境的應戰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個因素。湯因比對中國《易經》中的陰陽之說極為欣賞,認為歷史就是在一靜一動、陰陽交替的過程中前進的。面對挑戰,人們起而應戰,社會也就由陰變陽,文明即產生於這種從靜態到動態的過渡之中。
文明的起源在於成功的應戰,文明的生長也不例外。一種文明的誕生表明它已經對最初的挑戰作出了有力的應戰,但這並不等於說該文明從此就可以一勞永逸自然而然地成長。文明的生長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使挑戰—應戰這種單一運動成為循環往復的過程,文明才能順利成長,反之,文明則可能遭到夭折或僵化的命運。
湯因比指出,文明生長的標志是該文明內在的精神自決,而非外在的物質膨脹。文明生長的進程看似對外部環境的征服,事實上則取決於內在的精神力量。有時技術力量在發展,而文明卻靜止不動,甚至在衰退;有時技術力量增長不明顯,而文明卻在前進。可見,衡量文明成長的尺度是挑戰—應戰的行動從物質水平過渡到精神水平的程度。文明只有在其內部向自身提出種種挑戰,並起而應戰,才能長盛不衰。
(3)文明在空間、時間上的接觸
湯因比認為,文明在它的起源、生長和衰落階段,都可以獨立地進行研究;但是到了解體這一最後階段,文明卻不是可以自行說明問題的研究對象了。可見,對於不同文明的相遇接觸作比較深入的探討是合乎邏輯的。
湯因比首先研究了近代西方文明和當代其他文明之間的關系。西方社會史的近代時期可以從兩個事件開始,一件事發生在15世紀剛結束以前,一件事發生在16世紀剛開始以後;第一件事是掌握遠洋航海技術,第二件事是中世紀西方基督教共同體的分裂。宗教改革是長期進化中的一個階段,這個過程從13世紀開始,到17世紀時還沒有全部完成,但是宗教改革在時間上已超越了目睹哥倫布和達·伽馬遠洋航海的那一代人。湯因比進一步追溯中世紀時期西方文明同它的兩個敵對社會所發生的接觸,然後又上溯到古代希臘社會同各方面發生的接觸,最後再簡要地談了這一類接觸的更早期的情況。
(4)西方文明的前景
湯因比認為,西方社會是惟一存在的尚未明顯解體的文明。在許多方面,西方文化已遍及於全世界,因此,它的前景就是西方化了的世界的前景。沒有理由因為所有其他文明都已經毀滅或正在走向毀滅,就可以假設西方文明也一定要這樣。維多利亞式的樂觀主義和斯賓格勒式的悲觀主義都是沒有說服力的。
戰爭和軍國主義是一個社會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迄今為止,西方社會在同這種疾病作斗爭中並未成功,但它卻在其他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廢除奴隸制度,民主和教育的發展等。西方社會現在也表現出不祥的預兆,分裂為少數統治者、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不過在對付西方化世界裡復雜的內部無產者問題上卻取得了某些顯著的戰績。
在20世紀的人類社會里,人類有著戰爭和階級沖突的問題,有著馬爾薩斯式的人口問題,有著就業和失業問題,也有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問題。20世紀已經過了中期(作者著書時—編者),我們雖然還不能確知西方文明的發展究竟如何,但有一些跡象顯示:人類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的希望可能存在,然而目前尚渺不可望。
5. 《歷史研究(上下卷)》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歷史研究(上下卷)》([英] 阿諾德·湯因比 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dBR2c3qTsBvcc0M34iYQCw
書名:歷史研究(上下卷)
作者:[英] 阿諾德·湯因比 著
譯者:郭小凌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
頁數:955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湯因比列舉了世界歷史上的二十餘種存活或已經死亡的文明形態,並對它們的各自發展作了綜合比較,他認為,文化是通過對環境的「挑戰」的應戰所遭受的考驗而產生的;文化的生長是由那些「退隱」和「復出」的少數偉大人物的歷史活動所決定的;文化的衰落來自於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多數人相應地不再支持與模仿,整個社會失去了新的應戰能力;文明的解體在於社會體系和靈魂的分裂。本書破除了西方中心論和單一歷史線性發展的史觀,在西方歷史哲學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作者簡介:
阿諾爾德·J·湯因比,1889年4月14日生於倫敦,卒於1975年10月22日。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畢業,曾任該校研究員(1912-1915)。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曾在英國外交部情報部工作(1915);戰後作為英國代表團的成員出席過巴黎和會(1919)。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先後擔任過倫敦大學教授(1924)、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部長(1925)、倫敦大學國際關系史教授。二次大戰時期曾任英國外交部調查部長(1943-1946)。
1921年他計劃巨著《歷史研究》,1927-1928年著手寫作。 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評述世界歷史。注重無文字記載的文明和歐洲以外地區文明。提出一種以分析各種文明的循環和衰落為基礎的歷史哲學。因其他事務(1939-1943年任皇家國際事務學會外事部研究室主任、1943-1946年任外交部研究司司長等)而中斷巨著的繼續寫作。
一生著作頗多,主要有《歷史研究》12卷,先後於1934-1961年出版,以綜合觀點對人類歷史進行了新的展望。另外還有《民族與戰爭》(1915)、《希臘的歷史思想》(1924)、《1924-1938年國際事務概述》、《經受考驗的文明》(1948)以及《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等。
1975年10月22日,逝世。
6. 英國大歷史哲學家湯因比《歷史研究》的12冊原著有譯中文版嗎
有,這本書我下過,幾百萬字。
7. 歷史研究的內容簡介
英國著名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的名著《歷史研究》已為讀者所熟悉,本書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已出版的 《歷史研究》有所不同。它收入了支撐作者論點的大量歷史例證,保留了更多細節。同時,作為第一部插圖本,配合文字說明的各個插圖(共計90幅彩圖,400多幅黑白串文圖)賦予了本書新的內容。圖片不僅增強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傳遞大量文字所無法充分表達的信息。湯因比在本書中將人類史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考察,以極其宏大的視角展現了諸多文明的成長、碰撞、融合的歷程,在這一令人著迷的歷史畫卷中,作者以其博大精深的歷史學知識和哲學睿智為讀者帶來了吸收知識和進行思考的快樂。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及其鴻篇巨制《歷史研究》早已為專業研究人員和廣大歷史愛好者所熟悉和景仰,但十二卷本的《歷史研究》卷帙浩繁,常令眾多心儀者望而卻步。湯因比在去世前,根據當時史學的最新進展和研究成果,改寫了這一巨著,將其壓縮為一卷,於1972年由泰晤士·哈德森公司出版。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根據其1995年重印熬,翻譯出版了這一享譽於世的著作。
湯因比在這部著作中,以文明為研究單位,從一個宏大的視角出發,將人類史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察。對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種文明,湯因比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對文明的起源、成長、衰落、解體加以描述;同時,大一統國家和大一統教會的建立也進入作者的視野;在此基礎上,湯因比還廣泛地考察了歷史長河中各個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碰撞、接觸和融合。湯因比聞名遐邇的挑戰——應戰模式貫穿全書並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為什麼要從整體上研究歷史呢?湯因比認為這是「現實需要」。由於技術上日新月異的進步,人類逐步消除了在空間上的距離,但這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天下一家」的和諧狀態。湯因比在有生之年(1889~1975)曾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他不僅看到戰爭給人類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壞,而且深感人類的相互殘殺給後世帶來的緊張、不安、沮喪和暴力正將人類推向自我毀滅的危險境地。「為此,我們必須相互熟識,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逐步熟悉彼此的歷史,因為人類並非僅僅生存於直接的現在。」正是出於這種對人類文明的深切憂慮和對人類文明的無限希望,湯因比懷著一顆「好奇心」和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其傑出的智慧、孜孜不倦的熱情,為人類這個時代及後世留下了這筆精神財富。
此外,湯因比不僅從時間的縱向層次考察了人類歷史,而且還在各個文明地理分布的橫向層面保持了「一種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觀點」。湯因比指出:「我們必須拋棄自己的幻覺,即某個特定的國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屬於我們自身,便把它當成中心並以為它比其他文明要優越。」這種看待歷史和各個文明的寬廣視野,自然不同於那些將整個人類歷史僅僅看作西方歷史的狹隘偏見。的確,隨著考古的發現,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歷史得以再現,從而使這些地方的文明「可以同其他地方的文明並列」。另外,東亞地區各個時期社會經濟史,特別是中華文明也成為湯因比關注的焦點之一。晚年的湯因比對中國的未來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中國有可能自覺地把西方思想與傳統文化熔為一爐,「如果這種有意識、有節制地進行的恰當融合取得成功,其結果可能為文明的人類提供一個全新的文化起點」。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採用的這種「大歷史」的宏觀敘述手法,是對二十世紀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發展的史學界分工日益細化的回應。在本書的第一章「歷史思想的相對性」中,湯因比集中闡明了這樣的觀點:「歷史思想,深受思想者所處社會環境中的主導體制的影響。」由於各個文明所處的環境不同,那種試圖在歷史文獻的故紙堆中發現人類歷史整齊劃一輪廓的努力,只能是徒勞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此次出版的一卷本《歷史研究》(修訂插圖本)與十二卷本以及D·C·索麥維爾的節錄本(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過三卷中譯本)相比,篇幅當然小了很多,更加易讀,這大大方便了讀者。另外,雖說也是一部節錄本,但與索麥維爾的版本不同,這一版本不僅是湯因比親自修改完成的,而且保留了大部分支撐其觀點的歷史例證以及更多的細節。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這一大十六開本的著作是一部插圖本,共配有四百多幅黑白串文圖、地圖、圖表和九十幅彩圖。製作精美的彩圖和豐富的串文圖、地圖以及圖表,配有恰到好處的詳細說明文字,賦予了該書新的內容和形式。誠如湯因比所言:「圖片不僅增強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傳遞大量文字無法充分表達的信息。」
閱讀《歷史研究》,在欽佩湯因比淵博的學識和精彩的分析之餘,我們可以徜徉在令人著迷的歷史海洋之中,不僅吸取知識,豐富思想,而且能充分獲得思考帶來的快樂。
8. 湯因比 歷史研究
湯因比(188—1975)是英國歷史學家,早年曾在牛津大學接受古典教育,並成為希臘羅馬史和近東問題的專家。1919—1955年,湯因比長期擔任英國倫敦大學教授,並多次參加政治和社會活動。他的一生著述很多,但全面反映他歷史觀點並使他成名的是一套12卷本的巨著《歷史研究》。這部書被譽為 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著作。
在《歷史研究》一書的開頭,湯因比就尖銳指出,以往歷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國家作為歷史研究的一般范圍,這大大限制了歷史學家的眼界。事實上,歐洲沒有一個民族國家能夠獨立地說明自身的歷史問題。因此,應該把歷史現象放到更大的范圍內加以比較和考察,這種更大的范圍就是文明。文明是具有一定時間和空間聯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時包括幾個同樣類型的國家。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其中文化構成一個文明社會的精髓。文明具有兩個特點:第一,都經歷起源、生長、衰落、解體和死亡5個發展階段。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間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或稱「親屬關系」,就像幾代人生命的延續,每一個文明或者是「母體」,或者是「子體」,或者既是母體又是子體。但這種文明之間的歷史繼承性並不排斥它們之間的可比性。首先,從時間上看,文明社會最多隻不過三代,歷史進人文明階段也不過剛剛超過6000年,而人類歷史至少已有30萬年。兩者相比,文明的歷史長度只佔整個人類歷史長度的2%,因此,在哲學意義上,所有文明社會都是同時代的;其次,從價值上看,如果與原始社會相比,所有文明社會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果同理想的標准相比,這些成就又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所有文明社會在哲學上又是等價的。從這些界定出發,湯因比把6000年的人類歷史劃分為21個成熟的文明:埃及、蘇美爾、米諾斯、古代中國、安第斯、瑪雅、赫梯、巴比倫、古代印度、希臘、伊朗、敘利亞、阿拉伯、中國、印度、朝鮮、西方、拜占廷。俄羅斯、墨西哥、育加丹。其中前6個是直接從原始社會產生的第一代文明,後15個是從第一代文明派生出來的親屬文明。另外還有5個中途夭折停滯的文明:玻里尼西亞、愛斯基摩、游牧、斯巴達和奧斯曼。
湯因比認為,要揭示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了解原始社會與文明社會的本質區別,這一本質區別就是模仿方向的不同。在原始社會,人們模仿的對象是已故的祖先,傳統習慣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社會停滯不前。在文明社會,人們模仿的對象則是富有創造性的人物,傳統習慣被打破,社會便處於不斷的變化與生長之中。由此看來,文明起源的性質就是從靜止狀態到活動狀態的過渡。這種過渡之所以能夠實現,既不是由於種族,也不是由於地理,而是由於人類面對某種困難的挑戰進行了成功的應戰。對第一代文明來說,挑戰主要來自自然環境,對第二、三代的親屬文明來說,挑戰主要來自人為環境,也就是垂死文明的掙扎,只有克服了這種掙扎,新的文明才能誕生起來。但是,這種挑戰必須適度,挑戰太大,應戰就不能成功;挑戰太小,又不足以刺激人們起來應戰。另外,文明的起源還必須具備有創造能力的少數人,他們是應戰的先行者和領導者,然後大多數人加以模仿。缺少這個條件,文明也是不會出現的。文明出現後並不一定都能發展起來,有些也可能陷人停滯狀態,因此,文明生長還必須具備4個條件:第一,挑戰和應戰的不斷循環往復。第二,挑戰與應戰的場所逐漸從外部轉向內部。第三,社會內部自決能力(對內部挑戰進行應戰的能力)的增強。第四,少數傑出人物的退隱與復出。總之,少數人創造,對一系列挑戰進行應戰;多數人模仿,使整個社會保持一致,這就是文明起源和生長的一般規律。
但是,文明的生長並不是無止境的,只要應戰敵不過挑戰,文明就可能在其生長的任何一點上衰落下來。文明衰落的實質主要在於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多數模仿者撤銷了模仿行為,以及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失去了統一。總之是社會自決能力的喪失。文明衰落的結果,就是社會有機體的分裂,社會分成少數統治者、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三部分。他們分別是原來的少數創造者,多數模仿者和文明社會周圍對於文明社會充滿敵意的蠻族軍事集團。
隨著社會的解體,舊的母體文明便開始向新的子體文明過渡,這一過渡經歷了四個階段:首先,列強紛爭,戰亂不已。其次,統一國家時期,特點是一個強大的勢力削平群雄,建立大一統帝國,帶來暫時的和平和繁榮。第三,間歇時期,特點是宗教思想產生並在社會上迅速蔓延。第四是統一教會時期,特點是一個強大的宗教組織出現,但國家卻搖搖欲墜,最後蠻族軍事集團沖破了原有的軍事分界線,摧毀了統一國家,新的文明開始了,以統一教會為代表的新社會又具備了對挑戰進行成功應戰的能力。
但是,文明衰落之後,並不一定馬上導致舊文明的死亡和新文明的誕生,中間很可能出現千年甚至數千年的僵化狀態。比如埃及文明衰落於公元前16世紀,而其解體和死亡要到公元5世紀,中間經過了兩千年。蘇美爾文明和印度文明也分別僵化了1000年和800年。現代中國文明在公元9世紀唐朝滅亡後就開始了衰落和解體的過程,先是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接著出現宋代統一國家,但蒙古的人侵使這個過程中斷,社會沒有進人間歇時期,而是處於僵化狀態,這種僵化狀態一直持續到今天仍然沒有結束。湯因比顯然是想用這種文明僵化理論補充他的四階段理論,使其能夠自圓其說。
湯因比的歷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西方史學的兩個趨勢:一是19世紀傳統的敘述型歷史已轉向整體型、分析型歷史;二是非西歐地區的歷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在對文明起源的解釋上,湯因比提出了挑戰與應戰的理論,這是他比斯賓格勒高明之處,也比傳統的種族論和環境論大大前進了一步,因為他注意到了人和環境的相互關系,注意到了社會發展過程中主體的能動作用。但這一理論也有兩個致命缺陷:一是過分強調了歷史上傑出人物的作用;二是忽視了挑戰應戰過程中物質因素的存在。湯因比看到科學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問題,注重道德的進步和人類自身的完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誇大了宗教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湯因比用他的文明衰落理論硬套其他文明的歷史,是不符合事實的。但他在晚年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指出僅用一個西歐模式並不能說明一切問題,還應再加一個中國模式或猶太模式,並對中國的未來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從湯因比的理論和體系中,也可以看到當代西方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強調潛意識和直覺的作用。但他仍然認為人的理智和良心是高於一切的。在對西方前途的解釋上,湯因比也與斯賓格勒不同,他認為西方文明雖然發展到了頂點,但還沒有理由說它已走向死亡。西方將來的命運如何,取決於西方人能否面對挑戰進行成功的應戰,能否解決那些西方文明生存的各種問題。這種比較樂觀和現實的態度,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時代和西方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9. 找阿諾德·湯因比 歷史研究 英文版
以前有賣過1卷版插圖本。12卷全本似乎國內沒有翻譯的樣子.
http://lib.verycd.com/2005/11/17/0000075320.html
有個1卷版pdf的Emule下載連接(需要下載p2p軟體)
阿諾德·湯因比著,劉北成、郭小凌譯:《歷史研究(修訂插圖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據 魏良弢 文,這個翻譯版本有一些小錯誤,參看我的「參考資料」link.
我個人在數年以前看過這個版本,覺得還是不錯的。大約是縮略版的問題,有些論題沒有展開。
另外 魏 文亦提到有這個版本:
湯因比著,曹未風等譯:《歷史研究》(索麥維爾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關於這個版本的介紹是:
「《歷史研究》多卷本原版,卷帙浩繁,非專業人員難以卒讀,不便流傳。當它第1至6卷出版後,索麥維爾即為之節錄,得到湯因比的贊許,並為弁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版。及《歷史研究》第7至10卷問世後,索麥維爾再為之節錄,湯因比再次為寫序,指出這個節本的好處:『原著的某些勇敢的讀者也可以使用節本來幫助他們回憶全書的一般論點和結構。……我認為索麥維爾先生的最精巧的作品乃是他的節本後面的關於全書十卷的摘要部分。』這個節本已由曹未風先生等翻譯為漢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但我估計網上是不大可能有的,去圖書館看看吧……
可惜google print沒有中文圖書館檢索,不知道有沒有類似服務?英文版由於版權問題,可能也很難在網上找到
參考資料:http://www.booyee.com.cn/bbs/thread.jsp?threadid=58557&forumid=0
10. 請問哪裡有湯恩比的<歷史研究>的免費電子書下載
以前有賣過1卷版插圖本。12卷全本似乎國內沒有翻譯的樣子.
http://lib.verycd.com/2005/11/17/0000075320.html
有個1卷版pdf的Emule下載連接(需要下載p2p軟體)
阿諾德·湯因比著,劉北成、郭小凌譯:《歷史研究(修訂插圖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據 魏良弢 文,這個翻譯版本有一些小錯誤,參看我的「參考資料」link.
我個人在數年以前看過這個版本,覺得還是不錯的。大約是縮略版的問題,有些論題沒有展開。
另外 魏 文亦提到有這個版本:
湯因比著,曹未風等譯:《歷史研究》(索麥維爾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關於這個版本的介紹是:
「《歷史研究》多卷本原版,卷帙浩繁,非專業人員難以卒讀,不便流傳。當它第1至6卷出版後,索麥維爾即為之節錄,得到湯因比的贊許,並為弁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版。及《歷史研究》第7至10卷問世後,索麥維爾再為之節錄,湯因比再次為寫序,指出這個節本的好處:『原著的某些勇敢的讀者也可以使用節本來幫助他們回憶全書的一般論點和結構。……我認為索麥維爾先生的最精巧的作品乃是他的節本後面的關於全書十卷的摘要部分。』這個節本已由曹未風先生等翻譯為漢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但我估計網上是不大可能有的,去圖書館看看吧……
可惜google print沒有中文圖書館檢索,不知道有沒有類似服務?英文版由於版權問題,可能也很難在網上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