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程頤PDf

程頤PDf

發布時間:2022-05-29 08:53:23

Ⅰ 成語「程門立雪」的出典

典故:
楊時見程頤在洛陽,雖然自己已經四十歲了,但還是想學習,就去見程頤.見到的時候,他剛好在坐著打瞌睡.於是,楊時和一同前來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一尺厚了!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比喻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Ⅱ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錢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aEgai685Y0EJEmMi-BrRbg

提取碼:y1ci

書名: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

作者:錢穆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09-12

頁數:299

內容簡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5)》內容簡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一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本冊專論兩宋之部。作者把宋學分成三期,初期以胡瑗、孫復、歐陽修、范仲淹和王安石為代表,注重明體達用和道德文章,氣象闊大;第二期以周敦頤、邵庸、張載、程頤、程顥為代表,是正統理學的形成期;第三期以朱熹、陸九淵為代表,前者「和合一切」,後者則「掃盪一切」。《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5)》循此線索,對兩宋時期的思想大家與重要著作或做精細分辨,或做簡要述評,既在孔孟、《易》《庸》、二程、朱陸的整個儒學系統中分辨其傳承異同和思想衍變;又從受儒釋道多方影響的中國學術思想史的角度對兩宋儒學的形成、抱負和特質做了中肯而精當的點評。

作者簡介: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並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經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台灣。著有學術著作六十餘種。

Ⅲ 求《舌華錄》里的故事

給樓主兩個地址
1. 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14303_5680_1.html
這個是全白話文的
2. http://chineseliterature.blogbus.com/s1219721/
這個文言文 且帶有翻譯。

復制了幾個,看更多的請到上邊兩個網頁 謝謝!

徐月英,唐江淮間名娼也。有徐公子者,寵一營妓,死而焚之。月英送葬,謂徐曰:「此娘平生風流,殤猶帶焰。」

①營妓:古時軍中的官妓。
②焰:本指火焰,此諧妖艷的「艷」。

今語體:徐月英,唐代江淮地方有名的娼妓。有位姓徐的公子,寵愛一位官妓。官妓死後用火焚葬。月英去送葬,對徐公子說:「這姑娘平生風流,死後還帶著火焰。」

雨樓註:《舌華錄》「慧語第一」完,共九十六條,明起連載「名語第二」,歡迎繼續閱讀。
另外,如果你需要「慧語第一」PDF文件,可以向我索要,來信請寄:

方雨樓 @ 20:20:14 | 閱讀全文 | 評論 3 | 引用 0 | 編輯
2007-05-21
95. 死者當逃
Tag: 慧語第一
葉丞相衡,罷歸金華,日與布衣友還往。公忽染疾不懌,謂客曰:「某且死,不知死後佳不?」客答曰:「佳甚。」公問何以知,客曰:「使死而不佳,死者當逃歸耳。」

①葉衡:字夢華,南宋紹興進士,累拜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為湯邦彥所譖,罷相謫郴州。

今語體:南宋時,丞相葉衡罷官回到金華,每日與一些沒有官職的朋友往來。葉公忽然得病,心情不太愉快,對來客說:「我要死了,不知死後好不好?」客回答說:「很好。」葉公問他怎麼知道,客說:「假如不好,死了的人就會逃回來嘛。」

雨樓評:黑色幽默。

方雨樓 @ 20:17:00 | 閱讀全文 | 評論 0 | 引用 0 | 編輯
2007-05-20
94. 此風之始
Tag: 慧語第一
吳給事女敏慧,後歸陳子期。陳惑一妾,遂染風疾。一日親戚來問,吳指妾曰:「此風之始也。」

①風疾:中風指因風傷人所引起的病,或為寒熱,或為寒中,或為偏枯等。

今語體:吳給事之女聰明伶俐,後來嫁給陳子期,陳寵愛一妾,因而的了風病。一天,親戚來問候他,吳指著妾說:「這就是風病的來由。」

方雨樓 @ 23:58:36 | 閱讀全文 | 評論 0 | 引用 0 | 編輯
2007-05-19
93. 造宅賣宅
Tag: 慧語第一
郭進治第方成,聚族人賓客落之,下至土木之工皆與宴。設諸工之座於東廡,人咸曰:「諸子安得與諸工齒?」進指諸工曰:「此造宅者。」又指諸子曰:「此賣宅者,故易坐造宅者下。」

今語體:郭進營造的房宅剛落成,他將族人賓客聚集起來慶祝。下至土木工匠都參加了宴席,郭將工匠的席位設在東邊廊屋中。大家都說:「諸子怎能與工人並坐?」郭進指著工匠們說:「這是造房子的人。」又指著兒子們說:「這是賣房子的人,本就應當坐在造宅子的下面。」

方雨樓 @ 18:01:40 | 閱讀全文 | 評論 0 | 引用 0 | 編輯
2007-05-18
92. 銀水相副
Tag: 慧語第一
潘景升家富巨萬,皆為客盡。其弟輩皆風之曰:「吾兄如此,除是銀山,裁得相副。」其第四弟稚恭笑曰:「銀山何能濟,除是銀水耳。」

①潘景升:潘之恆,字景升,明人。
②銀山何能濟,除是銀水耳:指銀山猶有挖空的一天,只有銀水才會源源不絕。

今語體:潘景升萬貫家財,都為接待賓客耗盡了。他的弟輩們都諷刺說:「吾兄這樣花銷,除非是座銀山,才能與出相符。」他的四弟稚恭笑道:「銀山哪能濟事,除非是銀水罷。」

方雨樓 @ 22:55:03 | 閱讀全文 | 評論 0 | 引用 0 | 編輯
2007-05-17
91. 良知赤色
Tag: 慧語第一
一士從王陽明學,初聞「良知」不解,卒然起問曰:「『良知』何物,黑耶?白耶?」群弟子啞然失笑,士慚而赧。先生徐曰:「『良知』非白非黑,其色正赤。」

①王陽明: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明代理學家。

今語體:一士子跟隨王陽明學習,他頭回聽到「良知」這個詞不知是何意,突然起來問道:「『良知』是什麼東西?是黑的?還是白的?」弟子們都啞然失笑,這士子慚愧得面紅耳赤。陽明先生慢慢地說:「『良知』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的,它的顏色正是紅色。」

雨樓評:知道慚愧,就代表還有「良知」。

方雨樓 @ 21:44:58 | 閱讀全文 | 評論 0 | 引用 0 | 編輯
2007-05-16
90. 點化魂靈
Tag: 慧語第一
我太祖祀歷代帝王廟,才舉爵,見元世祖像淚出。太祖笑曰:「我得中原之所固有,爾失漠北之所本無,復何憾?」像淚尋止。

①爵:古代酒器。
②元世祖:即元朝開國君主忽必烈。

今語體:明太祖朱元璋祭祀歷代皇帝,才舉起爵,看到元世祖像流出了眼淚。太祖笑道:「我得到了中原本來應該有的東西,你失去了漠北本來所沒有的東西,又有何遺憾?」世祖像隨即止住了眼淚。

林評:靈異事件……

方雨樓 @ 21:37:59 | 閱讀全文 | 評論 0 | 引用 0 | 編輯
2007-05-15
89. 不敢不樂
Tag: 慧語第一
陳孝廉琮,構別墅於邑北之累累地。或造琮,顰蹙曰:「目中日日見此,定不樂。」陳曰:「日日見此,不敢不樂。」

①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

今語體:孝廉陳琮,將別墅建在城北的墓地邊,有人拜訪陳琮,皺著眉頭說:「眼中天天見到這些,一定不快樂。」陳說:「天天見到它,就不敢不快樂。」

方雨樓 @ 21:34:23 | 閱讀全文 | 評論 1 | 引用 0 | 編輯
2007-05-14
88. 惡字累山
Tag: 慧語第一
馮具區同潘景升游白,潘指壁上惡書,攢眉曰:「山受苦如此。」馮曰:「既作此山,不應辭苦。」中一同行者曰:「山苦耶?公苦耶?」公曰:「吾苦耳。」

①白岳:山名,在安徽境內,亦名齊雲山。
②馮具區:即馮夢禎,字開之,號具區。

今語體:明馮具區與潘景升同游白岳,潘指著壁上那些低劣的書寫文字,皺著眉頭說:「山受苦到這個樣子。」馮說:「既然作了這么一座山,它就不應逃避這種痛苦。」其中有一位同行者說問道:「山苦呢(還是)你苦呢?」馮公說:「是我苦啊。」

方雨樓 @ 21:27:18 | 閱讀全文 | 評論 0 | 引用 0 | 編輯
2007-05-13
87. 心無全有
Tag: 慧語第一
明道、伊川兄弟同赴一宴,頤見坐中妓,即拂衣去,獨明道與飲盡歡。明日明道過伊川齋,伊川猶有怒色,明道笑曰:「昨日本有,心上卻無;今日本無,心上卻有。」

①明道、伊川:兄弟倆均為北宋哲學家。人稱程顥為明道先生,程頤為伊川先生。

今語體:明道、伊川兄弟一塊去赴宴,程頤見席中有妓女陪酒,便拂袖而去,只有明道留下來與人痛飲,盡歡而散。第二天,明道到伊川書齋中去拜訪,伊川仍怒氣未消,明道笑道:「昨日本有妓女在,但我心上無妓女在;今天本無妓女在,但你心上卻有妓女在。」

雨樓評:心魔。

Ⅳ 《黃帝內經中華經典藏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黃帝內經》(姚春鵬 譯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K_qRzD6aaDjlxdaq1Lty3A

提取碼:dym7

書名:黃帝內經

作者:姚春鵬 譯注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9-07

頁數:416

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總共十八萬字有餘。《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其名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書以黃帝和岐伯等人對話的形式寫成,作者似乎就是黃帝和岐伯等人。其內容不僅限於醫學,而與中國古代的哲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密切相關,是一部關於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綜合著作。

本書注譯者選擇了最能反映中醫學術思想特點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譯,在「題解」部分,對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釋時多引證諸子之言,以加深對《內經》思想的理解。古人講做學問要懂得溯本求源,譯文以直譯為主,追求順暢簡潔的特點。北宋理學家程頤在《易傳序》中說:「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望讀者朋友能夠藉助注譯這一津梁,進入中國醫學養生文化這一智慧的殿堂。

Ⅳ 《黃帝內經中華經典藏書》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黃帝內經》(姚春鵬 譯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bO8x6FsZEBxfTZyY82wyTg 提取碼: 5nvh

書名:黃帝內經

作者:姚春鵬 譯注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9-07

頁數:416

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總共十八萬字有餘。《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其名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書以黃帝和岐伯等人對話的形式寫成,作者似乎就是黃帝和岐伯等人。其內容不僅限於醫學,而與中國古代的哲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密切相關,是一部關於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綜合著作。

本書注譯者選擇了最能反映中醫學術思想特點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譯,在「題解」部分,對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釋時多引證諸子之言,以加深對《內經》思想的理解。古人講做學問要懂得溯本求源,譯文以直譯為主,追求順暢簡潔的特點。北宋理學家程頤在《易傳序》中說:「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望讀者朋友能夠藉助注譯這一津梁,進入中國醫學養生文化這一智慧的殿堂。

Ⅵ 尋求周易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214_xaccl/%E5%91%A8%E6%98%93.rar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入門級別書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234_8xcou/%E5%91%A8%E6%98%93%E5%B0%9A%E6%B0%8F%E5%AD%A6.pdf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民國易學宗師闡釋象數之作,適合入門以後,可參考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307_ycebm/%E5%91%A8%E6%98%93%E5%8D%81%E6%97%A5%E8%B0%88.pdf
胡道靜等《周易十日談》——近代大師對《周易》的簡單介紹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321_zlg63/%E5%91%A8%E6%98%93%E5%8F%A4%E7%AD%AE%E8%80%83%EF%BC%88%E8%8A%82%EF%BC%89.rtf
尚秉和《周易古筮考》(節)——可以看一看具體占筮射覆的例子
易圖: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自然之圖: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河圖: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洛書: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後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取象歌: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解: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歷代都受到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們的關注,春秋末期
《易傳》對《易經》進行了注釋及發揮。《易經》及《易傳》合稱《周易》,易理精湛
,是我國哲學及自然科學的胚基。因此,歷代探索《周易》者甚多,從先秦至近代注釋
發揮《周易》之著作竟三千餘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國的易學史系統。其淵博的易理
對中國的哲、史、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代哲學家、文史學
家,自然科學者們無不奉以為圭臬。
《易經》是《周易》的本經,團屬儒家的經典,故稱為經,為六經之首。凡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與卦辭,爻有爻題與爻辭,因是以筮
占形式成書,故未被秦始皇燒毀而得以保留下來。本書主要通過卦、爻辭占卜人事吉凶
,客觀上是對上古社會的反映,蘊含有一定的哲學雛形。《易傳》是繼《易經》之後最
為閃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寶。《傳》對《經》的注釋大大地超過
了《經》原有的水平,《經》《傳》交相輝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書籍文獻,組成
了一部交融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的偉大文獻系列,成為炎黃文化的寶貴財富。

第一節《周易》的流派及其成就
《易》學是「經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周易》的研究,從漢代開始,大致分為
象數派及易理派兩大流派,《易傳》多以象數解「經」,而《論語》、《呂氏春秋》、
《戰國策》等則為義理派不談象數。受上述影響,對《周易》的研究歷代皆分為兩大派
,漢代為象數派的開山,魏、晉朝為理義派的先河。所謂象數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
象徵的各種物象)來闡述卦辭和爻辭,加「乾」取象為天,「坤」取象為地。在漢代以
《易緯》為代表,《京氏易傳》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為取象派的典型。
取義派是以卦意來解釋卦辭及爻辭的,如對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義、「險」義,
以一陽陷二陰之中;乾卦不取天象,而取「健」義、「剛」義;坤卦不取地而取「柔」
,此說以魏晉王弼《周易注》為代表,兩派各有特色,對《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積極的
意義。宋代大儒朱熹把義理和象數相互發揮,對《易》學的研究起到了互補作用。中醫
學偏於象數派,但也滲入了理義觀點,明.張景岳《類經圖翼》著名的《醫易義》便是
以象數及理義互參立論的典作。
對《周易》的研究,以漢代和宋朝為兩大代表時期,漢代偏重於訓詁,注釋而少發
揮,比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則不然,敢於大膽發揮,其特點為象義並重,
自魏晉王弼擇重取義後,受其影響宋朝即分為取象派及取義派兩大流派。元明以來,象
數派與理義派發生對峙,客觀上推進了易學的發展。
漢代是易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出現了許多易學的重要著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
、焦贛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傳》、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
等,皆為漢代易學的主幹。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及鄭玄所注《易緯》八種,亦都是漢
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總稱為漢易,漢易的特點為以象數解義,故屬於象數派。

漢代對《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為《易緯》系列問世,「緯」是對「經」的佐翼,
六經皆有緯,《易經》之緯為《易緯》,成書於西漢,為易經疏注的名著,經傳之羽翼
,對《周易》影響很大。惜已佚。後經東漢.鄭玄注主要有:《易緯.乾鑿度》、《易
緯.乾坤鑿度》、《易緯.坤靈圖》、《易緯.稽覽圖》、《易緯.乾元序制紀》、《
易緯.通卦驗》二卷、《易緯.辨終備》一卷。其中以《易緯.乾鑿度》、《易緯.乾
坤鑿度》、《河圖緯》、《易緯.坤靈圖》等最為有名,《易緯》也是象數派,是《易
經》的羽翼,在易學史及哲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陰陽理論對中醫學的影響較大。
《易緯.乾鑿度》、《乾坤鑿度》、《坤靈圖》,被漢代經師列為《易經》的翼佐(十
翼之一),說明該書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易傳》:《錄》上下,
《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東漢《易緯
.乾鑿度》、《易緯.乾坤鑿度》、《易緯.坤靈圖》)。漢代除《易緯》之外《京氏
易傳》對《周易》的影響亦較大。
除系辭、彖、象之外,《說卦》、《序卦》、《雜卦》及東漢《易緯.乾鑿度》,
《易緯.乾坤鑿度》、《易緯.坤靈圖》等在「易林」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總之,漢代對《周易》的主要貢獻是鄭玄注的《易緯》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
、焦贛、虞翻、苟爽、魏伯陽等的《京氏易傳》、《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
易往》、《周易參同契》等著作,其影響都很大。此外唐.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宋
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義》、程頤的《易傳》、元朝.寶巴的《周易奧義》,明清時期
王夫子《周易內傳》及《周易外傳》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獻。
魏晉時期易學的主要功績是大易學家王弼《周易注》擇重取義,對易理派的發展起
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王弼的《周易注》還保留了漢代費直及鄭玄的象數觀點,並把經
傳合為一冊,對《周易》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唐代易學又稱唐易,其主要影響是孔穎達接受了王弼的易理觀點,著《周易正義》
,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匯聚了易理派的成就,使易理派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此外,需要提及宋易,宋代是研究易學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此階段大批研究《周易
》的書涌現於世,對《周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朱熹的《周易本義》之外
(該書為宋以前《周易》研究之集大成),還有程頤的《易傳》,司馬光的《溫公易說
》,趙善舉的《易說》,林粟的《周易經傳集解》,李杞的《周易祥解》,邵伯溫之《
易學辨惑》,吳沆的《易璇璣》,項世安的《周易玩辭》,周以夫的《易通》,蔡淵的
《易象意言》、魏了翕的《周易要義》、董楷的《周易博義》、丁易東的《周易象義》
等對《周易》的研究皆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宋代.邵雍《皇極經世》,承接了陳摶道士的學術。並有了新的發展,邵氏注重圖
說,故又稱圖數之學。那氏並奉獻了先天圖(六十四卦序圖)。北未遂以圖說易之風盛
行,這和邵氏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義理派以程熙為代表,其著《易傳》為《周易》傑作
之一。宋.大 儒朱熹易理派及象數派入《周易本義》為宋代以來易學之集大成,乃
象數易合著之傑作。明.《五經大全》,採用了程、朱之說,一直沿用至清代。
另外,清朝也是易學研究的輝煌時期,研究易學的書籍輩出,而且大多有新的見地
。如陳夢雷的《周易淺述》,杭辛膂的《周易筆談》,朱軾的《周易傅義》,查慎行的
《周易玩辭集解》,惠棟的《周易述》,謝維獄的《易象數理分解》,尚秉和的《周易
尚氏學》,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學》,李光地的《周易觀象》,黃宗義的《易學象數論
》,任啟運的《周易洗心》,表明《周易》的研究正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上述除了漢、宋、清朝是《周易》研究的三大高峰之外,唐朝也有七十六家《易》
(記載於《唐志》)。元朝、明朝也有不少名作,如元朝.胡震的《周易衍義》,明朝
.胡廣的《周易大全》,蔣士龍的《周易心燈》。明朝還以圖解《周易》為著稱,如劉
定之的《易經圖解》,呂懷的《周易卦變圖傳》,都說明了歷代研《易》之著層出不窮

此外,宋.劉牧的《易數勾隱圖》首載河圖洛書,以及宋元時期對《周易》的考校
,訓估等,如宋.蔡淵的《周易經傳訓解》,元朝.趙訪的《周易文詮》,明.董守諭
的《卦變考略》都說明歷代對《周易》研究極為重視。
近代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李鏡池的《周易探源》,馮友
蘭主編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張立交的《周易思想研究》,劉大鈞的《周易概論》等
都是研究《周易》的傑作,其中有不少新的發揮。
總之,《周易》歷代名著甚眾,說明炎黃子孫對《周易》是極其注重的。進一步發
掘和探索《周易》,是繼承發揚祖國文化遺產的重要任務。
第二節《周易》歷代重要著作
一、《周易》研究,側於注釋的歷代著作選列
《子夏易傳》 為說易之書最古老,真本已佚,春秋.卜商撰。
《易傳》 相傳為春秋孔子所撰。
《周易注》 鄭康成注一卷,漢.鄭玄撰。
《周易注》 魏.王弼。
《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
《周易口訣義》 唐.史徵。
《周易釋文》 唐.陸德明。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易傳》 宋.程頤。
《溫公易說》 宋.司馬光撰。
《周易新講義》 宋.耿南仲。
《周易本義》
宋.朱子撰。
《易說》 宋.趙善譽。
《周易經傳集解》
宋.林栗。
《周易祥解》
宋.李杞。
《周易淺述》 清.陳夢雷。
《周易函書約注》 清.胡煦。
《周易傅義》 清.朱軾。
《周易玩辭集解》 清.查慎行。
《周易述》 清.惠棟。
《周易章句證異》 清.翟均廉。
《御纂周易折中》
清.康熙五十四年。
《周易稗疏》 清.王夫之。
《周易尚氏學》 清.尚秉和
《周易解故》 清.丁晏。
《周易姚氏學》 清.姚配中。
《周易古經今注》 近代.高亨。
二、《周易》研究,側於發揮的歷代著作選列
《易緯.乾坤鑿度》 漢.鄭玄注。
《易緯.乾鑿度》 漢.鄭玄注。
《易學辨惑》 宋.邵伯溫撰。
《易小傳》 宋.沈該撰。
《易璇璣》 宋.吳沆撰。
《易原》 宋.程大昌。
《周易義海撮要》 宋.李衡。
《周易玩辭》 宋.項安世。
《周易總義》 宋.易祓。
《易通》 宋.趙以夫。
《易象意言》 宋.蔡淵。
《周易要義》 宋.魏了翕。
《易說啟蒙小傳》 宋.稅以權。
《易學啟蒙》 宋.胡方平。
《周易傅義》 宋.董楷。
《周易象義》 宋.丁易東。
《易原奧義》 元.寶巴。
《周易衍義》 元.胡震。
《周易爻變義蘊》 元.陳應潤。
《周易大全》 明.胡廣。
《易用》 明.陳祖念。
《易象》 明.黃道周。
《易象解》 明.劉濂。
《六交原義》 明.金瑤。
《周易生生真傳》 明.俞國人。
《易燈傳》 宋.無撰名氏。
《易解心燈》 明.蔣士龍。
《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
《周易洗心》 清.任啟運。
《讀易辨疑》
清.李開先。
《易象數理分解》 清.謝維岳。
《周易現象》 清.李光地。
《周易筆談》 清.杭辛齋。
三、周易圖解選列
《周易鉤隱圖》 宋.劉牧。
《易圖說》 宋.吳仁傑。
《易圖通辨》 宋.雷思齋。
《周易圖說》 元.錢義方。
《易緯.坤靈圖》 漢.鄭玄
《周易旁註圖說》 明.朱升。
《易經圖釋》 明.劉定之。
《周易卦變圖傳》 明.呂懷。
《伏羲圖贊》 明.陳弟。
《易圖親見》 明.來集之。
《易芪圖說》 清.潘咸。
《易圖疏義》 清.劉鳴坷。
《周易後天歸圖》 清.黎由高。
《易圖明辨》 清.胡渭
四、河洛專著選列
《太極圖說》 宋.周敦頤。
《易數勾隱圖》 宋.劉牧。
《河洛定儀贊》 明.俞國人。
《河洛真傳》 明.俞國人。
《河圖發微》 明.陳士槐。
《河圖洛書原舛編》 清.毛奇齡。
《河洛先天圖說》 清.劉天真。
五、周易考略、訓詁、占筮選列
《周易經傳訓解》 宋.蔡淵。
《古易音訓》 宋.呂祖謙。
《周易文詮》 元.趙訪。
《卦變考略》 明.董守渝。
《古周易訂估》 明.何楷。
《讀易考原》 元.蕭漢中。
《卦變考略》 明.董守諭。
《周易象訓》 清.姚球。
《周易校勘記》 清.阮元。
《周易策辭考》 近代.李鏡池。
六、周易占筮之書
《易林》 漢.焦延壽。
《京氏易傳》 漢.京房。
《玄珠密語》 唐.王冰。
《觀象玩占》 唐.李淳風。
《皇極經世》 宋.邵子。
《周易筮述》 清.王宏。
《春秋占筮書》 清.毛奇齡。
《周易古佔法》 宋.程迥。
《奇門遁甲符應經》 宋.楊維德。
《易塞通變》 宋.雷思。
《遁甲演義》 明.程道士。
《奇門遁甲占驗》 明.程道士。
《星學大成》 明.萬民英。
《星佔三卷》 明.劉孔照。
《星命總括》 明.耶律純。
《奇門遁甲》 明.無名氏。
《黃帝奇門遁甲圖》 明.無名氏。
《通佔大象歷星經六卷》 明.無名氏。
《易學筮貞》 清.趙世時。
《六壬大全》 郭御青著。
《六壬指南》 陳公獻著。
《六壬大全》 無撰著人名氏。

Ⅶ 高分!急求!《二程集》PDF格式電子書

理學叢書 二程集(一.二.三.四集)_0 39.6M ZIP
是不是pdf不敢保證,自己去下:

http://ftp2.book118.net//saga/中華書局/dpin/0000000278612308003/1236410095//理學叢書 二程集(一、二、三、四集)_0.zip

Ⅷ 《近思錄》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近思錄》(朱熹//呂祖謙)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F3dDgE3TLvoI1HOEBXnfrg

提取碼:LNRL

書名:近思錄

豆瓣評分:9.5

作者:[南宋] 朱熹、[南宋] 呂祖謙 編撰/[南宋] 葉采 集解/程水龍 校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2017-8-1

內容簡介:

《近思錄》在歷史上一直被奉為理學入門要籍,被譽為「聖學之階梯」。書成至今八百餘年間,傳刻、注釋、續編、仿編等各種整理形式的文本眾多,其中尤以南宋葉采所作《近思錄集解》最為重要。葉采《近思錄集解》所擬綱目,成為後世《近思錄》續編、仿編者所倚重的範式,幾為諸家所宗。《集解》一書後世不斷翻刻再造,成為南宋後期,元、明、清時期士子進升理學的重要入門津梁。其傳本之多、種類之繁,幾乎替代《近思錄》原書而行傳播程朱思想之實,成為《近思錄》文獻中的中流砥柱。從現存文獻資料考察,《集解》也是眾多注本中流布最廣的,歷史上曾廣泛流布於朝鮮半島、日本、美、歐等國家和地區。

《近思錄》由南宋朱熹和呂祖謙選取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人語錄共622條,分類編輯而成。南宋葉采為《近思錄》各卷創建綱目和提要,成《近思錄集解》,使得原書體例更形明晰完備,理學思想的表達更趨明...

作者簡介:

葉采,生卒年不詳,字仲圭,號平岩,建安人。曾先後從蔡淵、李方子、陳淳問學,為朱熹再傳弟子。南宋淳佑元年(1241)登進士第,授邵武尉,歷景獻府教授,遷秘書監、樞密檢討、知邵武軍,累官翰林侍講,乞歸。著述除《近思録集解》十四卷外,並有《西銘性理集解》等。

點校者:

程水龍,安徽郎溪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現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師,《近思錄》研究專家。已出版專著《<近思錄>版本與傳播研究》(上古,2008)、《理學在浙江的傳播》(上古,2010),古籍整理:《<近思錄>集校集注集評(全二冊)》(上古,2012),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Ⅸ 中文繁體PDF轉換為word 繁體PDF格式文檔轉換為WORD轉換器

中國北宋哲學家張載關於認識論的重要概念。見聞之知起於感官與外物的交接,是「耳目內外之合」,即通過感官達到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德性所知是「合內外於耳目之外」,即不通過感官,而依賴心的作用達到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孔子曾講「多聞」、「多見」的重要,孟子提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心之官則思」的問題。《中庸》提出「尊德性而道問學」,實際上把認識分成「德性」和「問學」兩種,張載則進一步把知識分為見聞之知和德性所知兩種,他說,「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正蒙·大心》)。張載認為,見聞之知是人的認識所不可缺少的,「耳目不得則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內外之道,若不聞不見又何驗?」但張載認為,見聞之知有局限:①見聞有限而物無限,「如只據己之聞見,所接幾何, 安能盡天下之物?」 ②見聞之知不能認識道,「耳不可聞道」,「聞見之善者,謂之學則可,謂之道則不可」。德性所知是關於「性與天道」和神化的認識。張載認為,關於神化的知識,是超智力、超思辨的,只有依靠道德的修養,發揮心的作用才能取得。他說:「窮神知化,乃養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強,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德性所知,實質上是關於世界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張載說:「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張載把認識分為兩種,區別它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在認識論上有積極意義,但他斷言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就陷入了唯心主義。
張載關於兩種知識的學說對宋明哲學影響很大。程頤說:「聞見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則知之,非內也,今之所謂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見聞」。這一思想直接來源於張載的思想,不同的是,程頤明確提出,德性之知是「吾之所固有」的。朱熹則認為,張載的「德性所知」,「是說聖人盡情事」,但就「為學」講,聞見之知是重要的,要豁然貫通,下學上達,必須從聞見開始,達到對於「理」的認識。朱熹把孟子所做的「大體」和「小體」的區分解釋成「心」和「耳目」的區別。王陽明把這個傾向更推進一步。他主張,所有有用的知識都在心中,不必到心外去尋求。王廷相則批判了離聞見而別有德性之知的說法。王夫之接受了張載思想的影響,在肯定聞見之知的同時,又把「德性之知」說成是先驗的道德知識,不萌於見聞,說:「德性誠有而自喻,如暗中自指其口鼻,不待鏡而悉」,認為德性之知靠內心的體認即能獲得。

閱讀全文

與程頤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女程序員上班被偷 瀏覽:377
如何添加後台app 瀏覽:350
中國移動機頂盒時鍾伺服器地址 瀏覽:943
如何開發app流程 瀏覽:427
哈爾濱編程培訓課程 瀏覽:722
編程語言執行速度排行 瀏覽:174
啟辰原廠導航如何裝app 瀏覽:840
jsp項目優秀源碼 瀏覽:757
如何查看電腦web伺服器埠號 瀏覽:901
小區物業管理系統編程源碼 瀏覽:95
王城戰爭為什麼無法獲取伺服器列表 瀏覽:804
劍橋商務英語pdf 瀏覽:480
伺服器如何不休眠 瀏覽:800
微機原理及介面技術編程 瀏覽:204
解壓迷你游戲機手柄 瀏覽:553
androidrtsp框架 瀏覽:545
阿里女程序員內網徵婚 瀏覽:78
比例閥放大器接plc編程 瀏覽:852
java表示二進制 瀏覽:394
數控銑床外輪廓編程 瀏覽: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