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曾侯乙墓的特點
曾侯乙墓為中國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 年發掘。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南北16.5 米,東西21米。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整個墓葬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為13~25歲的女性。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鍾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鍾。
侯乙墓最大的特點就是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鍾,
㈡ 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
我
㈢ 我想學習考古,有哪些書籍可以參考
這些都是我當年研究考古時所收集的考古資料,內容非常豐富,基本上包括了春秋到近代所有考古相關的古籍資料,對於研究考古和墓葬非常的有幫助,內容全部
而且這些考古的書籍 古籍閣 都有電子版而且非常方便研究和閱讀考古知識
考古書籍目錄:
山西大同雲波里路北魏壁畫墓發掘簡報.pdf
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畫墓發掘簡報.pdf
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發掘簡報.pdf
山東臨朐北齊崔芬壁畫墓.pdf
平淡之處見神奇——讀《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有感.pdf
寧夏北朝隋唐墓壁畫研究.pdf
南京西善橋宮山「竹林七賢」壁畫墓的時代.pdf
略談徐顯秀墓壁畫的菩薩聯珠紋.pdf
酒泉丁家閘五號壁畫墓現狀調查.pdf
晉陽重大考古發現叢書——北齊徐顯秀墓.pdf
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宴飲、出行圖的類型及其演變.pdf
河西墓室壁畫中「伏羲、女媧」和「牛首人身、雞首人身」圖像淺析.pdf
河北贊皇東魏李希宗墓_李晉栓.pdf
河北臨漳鄴北城遺址勘探發掘簡報.pdf
河北磁縣灣漳北朝墓_徐光冀.pdf
高句麗·渤海古城址研究匯編.pdf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畫.pdf
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出土漆皮文字考.pdf
北魏宣武帝景陵發掘報告_李聚寶.pdf
北魏破多羅氏壁畫墓所見文字考述.pdf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pdf
北京石景山區八角村魏晉壁畫墓出土人骨的觀察研究.pdf
北朝墓壁畫淵源探討.pdf
圖說曾侯乙墓(博古架)].pdf
中國魏晉南北朝壁畫墓和日本裝飾古墳的比較研究.pdf
袁檯子壁畫墓的再認識.pdf
幽州刺史墓考略.pdf
太原北齊墓壁畫中的儀仗出行圖像分析.pdf
試談酒泉丁家閘5號壁畫墓的時代.pdf
試論北朝墓室壁畫的內容與布局特徵.pdf
陝西靖邊縣統萬城周邊北朝仿木結構壁畫墓發掘簡報.pdf
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發掘簡報.pdf
圖說殷墟婦好墓(博古架)].pdf
圖說秦始皇陵(博古架)].pdf
[遺落秋風的嘆息-圖說北齊高洋墓(博古架)].pdf
[千年不朽的神話-圖說馬王堆漢墓(博古架)].pdf
[白雲生處的帝鄉-圖說南越王墓(博古架)].pdf
三門峽虢國墓第一卷
昆明羊甫頭墓地
長安漢墓
博古架 重大陵墓發掘叢書
元君廟仰韶墓地.pdf
殷墟地下瑰寶 2 河南安陽婦好墓.pdf
益陽楚墓.pdf
湮沒的王國 靖安李洲坳大墓探密.pdf
新干商代大墓.pdf
淅川東溝長嶺楚漢墓.pdf
吳下冡墓遺文++三卷·續編一卷.pdf
望都漢墓壁畫.pdf
望都二號漢墓.pdf
洛陽漢墓壁畫.pdf
梁帶村芮國墓地.pdf
荊楚古墓揭秘.pdf
淮陰高庄戰國墓.pdf
河南出土漢代建築明器.pdf
好川墓地.pdf
宮闕並隨煙霧散 墓葬卷.pdf
崇信於家灣周墓.pdf
朝陽袁檯子 戰國西漢遺址和西周至十六國時期墓葬.pdf
長沙楚墓(上、下冊)-02.pdf
長沙楚墓(上、下冊)-01.pdf
博羅橫嶺山:商周時期墓地2000年發掘報告.pdf
白沙宋墓_宿白.pdf
《西安東漢墓》掃描部分.zip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楊寬.pdf
什邡城關戰國秦漢墓地.pdf
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坑發掘報告 第1分冊.pdf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 2000.pdf
平洋墓葬.pdf
平頂山應國墓地 Ⅰ 上下.pdf
南陽鎮平程庄墓地.pdf
南陽豐泰墓地.pdf
馬家塬墓地金屬製品技術研究 兼論戰國時期西北地區文化交流.pdf
㈣ 曾侯乙墓的介紹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岩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墓中隨葬以九鼎八簋(guǐ,音軌)和編鍾、編磐為主的禮樂器,遵守了周代諸侯的身份,九鼎八簋應為天子使用,諸侯應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會嚴格的禮樂制度在後期已經出現裂縫,以及人們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銅雙音編鍾(不包括楚王所送鎛鍾)、玲瓏剔透的尊盤和完整地書寫二十八宿(xiù,音秀)名稱的衣箱等,體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鍾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鍾。
㈤ 曾侯乙墓的作者簡介
譚維四,1930年4月生於湖南長沙。1949年畢業於湖南長沙師范學校。1954年結業於北京大學全國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 1952年始長期從事文物考古與博物館工作歷任湖北省文物考古隊隊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曾主持江陵楚都紀南城、江陵望山與沙冢楚墓、隨縣曾侯乙墓等重大考古發掘與研究。1979年主持曾侯乙編鍾的研究與復制,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993年主編《曾侯乙墓文物藝術》,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作編寫的《曾侯乙墓》考古報告獲 1999年中國社科院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