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叫腸胃減壓,怎樣做腸胃減壓
胃腸減壓術是利用負壓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將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過胃管將積聚於胃腸道內的氣體及液體吸出。 適用范圍很廣,常用於急性胃擴張,腸梗阻,胃腸穿孔修補或部分切除術,以及膽道或胰腺手術後。
1.胃腸減壓器 三瓶重力吸引裝置。
安裝吸引瓶甲、乙及收集瓶。吸引瓶甲灌滿清水,用時開放排水管,水則由瓶甲內流瓶乙,吸出之胃腸液流入收集瓶內。瓶甲的水流 完後,可將瓶甲與瓶乙互換,重新安裝排水管及吸引管,繼續進行吸引。
2.中心負壓吸引或電動負壓吸引器 一般在吸引器和胃腸減壓管之間加裝一調壓瓶,可防止吸引力過大,損傷胃腸黏膜。瓶中盛水1/2,以長管插入水面下的深度來調節吸引的壓力,插得越淺,吸引力越小,插得越深,則吸引力越大,用於胃腸減壓時,一般長管插入水面下4~5cm即可
Ⅱ 胃腸減壓期間禁飲禁食禁服口服葯 如需服口服葯應該停胃腸減壓多長時間
哪有看情況吧,有些葯物還是要用的,可以碾碎後通過胃管注入啊,胃腸減壓是持續的胃管留置,又不能說停就停的,難道先拔出來,過一下又插回去嗎。在消化道通暢以後再拔管。因此胃腸減壓禁食是說食物、水不能進,有些葯還是可以用的
Ⅲ 胃腸減壓是怎麼回事
胃腸減壓的操作就是插胃管,減少胃和腸道內容物,以此減少消化腺的分泌,比如胰腺炎的時候就需要這么做。因為胰腺炎就是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流到消化道外引起的自身消化,胃腸減壓就可以減少胰腺的分泌,減輕症狀。
Ⅳ 什麼是胃腸減壓術什麼情況下做
胃腸減壓術是胸外科常用的護理操作技術,其目的是引流胃內積液及胃腸道內積氣,減輕腹脹及縫合口張力,利於傷口的癒合。
胃腸減壓術適用於各型腸梗阻病人;胃部疾病需要排出胃內容物者。胃、食管、腸管手術後以及腹腔內或腹膜後的手術,引起暫時性腸麻痹者。
簡單點說就是:
1.適用於單純性及麻痹性腸梗阻,解除腸內壓力。
2.腹部較大手術前做胃腸減壓,減少並發症。
做這個的主要原理是:
利用負壓作用,將胃腸道中積聚的氣體、液體吸出,減輕胃腸道內壓力。用於消化道及腹部手術,減輕胃腸脹氣,增加手術安全性;通過對胃腸減壓吸出物的判斷,可觀察病情變化協助診斷。
Ⅳ 胰腺癌晚期腹水 做胃腸減壓要做多久病人已經半個月沒吃飯了,只是靠輸營養液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這種情況為什麼要做胃腸減壓,腹水可能是低蛋白引起來的。
Ⅵ 做胃腸減壓已經很多天了,為何還是有很多臟東西
胃腸減壓的胃管最起碼要術後7-10天才能拔,如果沒有進食,吸出來的應該是胃液,剛開始幾天或許會有陳舊的血塊,不知你說的是哪裡痛什麼痛,如果劇烈嘔吐胃內容物,有可能是幽門梗阻,可以做個食道造影之類的檢查。
Ⅶ 胃腸減壓的目的及護理要點
胃腸減壓的護理要點
保持胃管通暢
嚴密觀察病情,多到病人床前看一看。有時胃管已經脫出很大一截,病人及家屬一般都注意不到,可見及時巡視病房是相當重要的。檢查胃管是否通暢,可用注射器抽吸。若有阻塞,應用注射器抽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至通暢。如胃管前端小孔貼在胃壁上,可稍微轉動胃管或上下提拉胃管並沖洗。如果是由於病人嘔吐將胃管退至食管或折於口咽部,則應重新放置。胃腸減壓器的放置應低於胃,這樣才有助於液體引流。
觀察引流液
引流液如果超過負壓吸引器體積的2/3時應及時傾倒,以免影響引流效果。傾倒時應注意閉合胃管介面端,以免空氣進入胃內導致腹脹。要隨時注意觀察引流液色、量的變化,做好記錄,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適當活動
病人活動的標準是:下床或坐起不出虛汗,心率無明顯增加,面色無改變。當病人活動或出汗引起膠布固定不牢時應及時觀察胃管是否向外滑出或自行脫出,並更換膠布。
做好基礎護理
持續胃腸減壓、禁食禁水會使患者咽部出現干痛不適,為此,應做口腔護理2~3次/d,或漱口4~5次/d,並採用無菌生理鹽水40ml霧化吸入(根據醫囑,特殊病人如老年人、呼吸道易感染者可加入抗生素,以防呼吸道感染)2次/d。這樣就可以濕潤咽喉部,減少胃管對咽喉壁的刺激,減輕不適。夏天由於鼻翼兩側分泌油漬較多,皮膚長時間粘貼膠布又紅又癢,所以,每班應更換膠布1次,更換時用濕手巾輕輕擦拭鼻部,避開上次膠布所粘貼部位,以利於皮膚的恢復。
心理護理
在巡視病房或交接班時,病人總會問什麼時間能拔除胃管、什麼時間能吃點東西等一系列問題,應耐心向病人解釋胃腸減壓治療原理及病情,不失時機地用成功範例來消除其負性情緒,配合醫生的治療。應運用體貼、安慰、治療性語言疏通病人的思想,如聽音樂、允許家屬探視、給予安慰,這樣來分解病人的焦慮心理,減輕不適。拔管指征:拔除胃管的指征是腸鳴音恢復,有肛門排氣或排便。有時,拔管前可先夾管24h,如果沒有惡心、嘔吐、腹脹,可考慮拔管。
Ⅷ 胃腸道手術,術前進流食的時間是
成人從術前8~12小時開始禁食,術前4小時開始禁飲,以防因麻醉或術中嘔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摘自第九版外科學教材)
以上這段話從我剛開始接觸外科學時就被老師反復強調,工作後我們也都是這么嚴格執行的,工作十餘年,也並沒有出現因麻醉或術中嘔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患者。偶爾有不服從規定的患者,我們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來規避這樣一種麻醉風險。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點擊以下這篇文章看一個典型案例:手術前須知:禁飲4小時,禁食12小時,否則後果嚴重!
術前禁飲禁食
我們通常會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不斷暢游,我們通常也會被教材上的知識深深吸引並不能自拔。但是,有誰質疑過教材嗎?我們在術前真的就必須嚴格禁飲4小時,禁食8~12小時嗎?幸好我們還有一句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於是我們開始了質疑,並開始思考,我們離真理越來越近。
胃腸道手術和非胃腸道手術的術前禁飲禁食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起初在我們做學生時往往會以為禁飲4小時,禁食8~12小時是針對胃腸道手術的,可是我們錯了,因為胃腸道手術有更嚴格的禁飲禁食標准。具體如下:
必要時可行胃腸減壓。涉及胃腸道手術者,術前1~2日開始進流質飲食,有幽門梗阻的病人,需要在術前進行洗胃。結直腸手術,酌情在術前一日及手術當天清晨行清潔灌腸或結腸灌洗,並於術前2~3天開始進流食、口服腸道制菌葯物以減少術後並發感染的機會。(摘自第九版外科學教材)
胃腸減壓
也就是說禁飲4小時,禁食8~12小時是針對非胃腸道的手術,比如說骨科的關節置換術,血管外科的大隱靜脈切除術,泌尿外科的前列腺電切術等等。只要是不涉及胃腸道及消化系統的手術都是非胃腸道手術。
胃裡如果沒有東西不就說明不會有嘔吐物從而引起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嗎?
確實如此,嘔吐物造成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的前提條件是有嘔吐物或者說是胃內容物,通俗點講就是胃裡面要有東西。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的原理我再介紹一下:
如上圖所示,食管和氣管是相鄰的,阻擋他們的就是會厭軟骨。當我們呼吸時,會厭軟骨抬起,使空氣進入氣管,再到支氣管,最後到肺。當我們吞咽時,會厭軟骨會放下,堵住氣管口,讓食物進入食管再到胃。而當我們麻醉後如果產生嘔吐,患者的會厭軟骨此時並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嘔吐物就會反流至氣管,如果使小的嘔吐物就會引起肺部炎症,如果是大的嘔吐物會立即堵住氣管造成窒息而死亡。
那醫生為了保險起見,讓患者都禁飲4小時,禁食8~12小時不就行了嗎?
快速康復
這樣是不行的,就拿骨科來說,我們現在強調的就是快速康復,而想要快速康復,患者術前的狀態非常重要!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極端一點,如果是一個青壯年做關節置換,在術後可能很快就康復了,而一個老年人做關節置換,康復的速度就會慢上很多。因此,術前如果因為飢餓、口乾而出現低血糖、焦慮、血壓不穩等對快速康復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目前的指南均建議在充分評估反流誤吸的風險後縮短禁飲禁食時間,制定個體化的方案,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