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物質的分解電壓
約1.7V.
使電解質溶液繼續不斷地電解所需施加的最低外加電壓,叫做分解電壓。電解質溶液電解時施加的電壓,主要用來克服電解時體系中產生的反電動勢。例如電解0.5mol/L H2SO4,通電時兩極發生的半反應是:陰極2H++2e→H2
兩極產生的氫氣和氧氣被鉑電極吸附後,實際上就構成了氫電極和氧電極。這兩個電極產生一個跟外加電壓方向相反的電動勢(叫反電動勢)。因此要使電解順利進行,外加電壓必須大於反電動勢,這就是分解電壓產生的原因。電解時由於兩個電極都存在超電勢,使陽極的電極電勢增大,陰極的電極電勢減小,因此實際的反電動勢要大於理論反電動勢,使電解質的分解電壓增大,電解時耗的電量增加。很多強酸、強鹼和強酸強鹼鹽溶液有十分接近的分解電壓(約1.7V)。因為電解這些溶液時兩極上發生的反應相同,產生的反電動勢也基本相同。
㈡ 用鉑電極電解硫酸銅溶
陽極(氫氧根放電):4OH-+4e-=2H2O+O2↑
陰極(銅離子放電):2Cu2+-4e-=2Cu
總反應:2CuSO4+4H2O=(上邊寫通電) 2Cu+O2↑+2H2SO4
析出銅放出氧氣,銅與氧氣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若想使溶液恢復原來濃度,只要加入CuO就可以H2SO4+CuO= CuSO4+2H2O
㈢ 鉑作電極電解氫氧化鈉溶液方程式怎麼寫,謝謝啦越快
與電解水相同。陽極4OH --4e-=O2+2H2O
陰極4H++4e-=2H2
滿意請採納
㈣ 用鉑電極電解M(NO3)x溶液,當陰極析出mg金屬M時,在陽極放出560mL氣體(標准狀況),則金屬M的相對原子
陽極電極反應:4OH-=4e-+2H2O+O2↑,當產生0.56L即0.025moL氧氣,共發生0.1mol電子轉移,在陰極是金屬陽離子得電子生成金屬的過程,由發生電極反應:Mx++xe-=M,再根據電子守恆,則轉移0.1mol電子析出金屬M的物質的量為
0.1 |
x |
0.1 |
x |
㈤ 用鉑電極電解硫酸鈉稀溶液化學方程式
電解硫酸鈉的實質是電解水
方程式:
2H2O =電解=2H2 + O2
㈥ 用鉑電極電解5.6%的氫氧化鉀
電解氫氧化鉀溶液相當於電解水,陽極產生的是氧氣0.5mol,也即是電解了1mol的水,5.6/(100-18)=0.0683
㈦ 用鉑作電極電解某種溶液,通電一段時間,溶液的pH變小,並且在陽極得到0.56L氣體,陰極得到1.12L氣體(兩
A.電解NaOH溶液,兩極上分別為OH - 和H + 放電,消耗水,溶液pH增大,故A錯誤; B.電解稀硫酸,兩極上分別為OH - 和H + 放電,消耗水,H + 濃度增大,溶液的pH變小,故B正確; C.電解CuSO 4 溶液,陰極析出銅,如時間較少,沒有氣體放出,故C錯誤; D.電解硝酸鉀溶液,兩極上分別為OH - 和H + 放電,消耗水,溶液呈中性,pH不變,故D錯誤. 故選B. |
㈧ 以鉑為電極電解下列物質的水溶液寫出各自的電極反應式和總反應式:H2SO4(稀) NaOH
以鉑為電極 電解硫酸 陽極(Pt) 4OH- - 4e- = 2H2O + O2 陰極(Pt) 2H+ + 2e- = H2 總反應式;2 H2O=(通電)2H2 + O2 以鉑為電極 電解NaOH 陽極(Pt) 4OH- - 4e- = 2H2O + O2 陰極(Pt) 2H+ + 2e- = H2 總反應式;2 H2O=(通電)2H2 + O2
㈨ 什麼叫做理論分解電壓與實際分解電壓的區別是什麼
何為分解電壓?分解電壓E分解就是使給定電解過程連續穩定進行所必須施加的最小外加電壓。一般在進行實驗電解實驗之前,先要測定一下實驗所需要的分解電壓,這樣能保證實驗按照要求平穩地進行。
(1)分解電壓的測定方法
在以Pt電極電解1mol•dm-3的鹽酸溶液為例,來說明電解原理和分解電壓的測定方法。實驗中將兩個Pt電極分別與電源和可變電阻相連,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實驗通過逐漸增加外加電壓,由安培計G和伏特計V分別測定線路中的電流強度I和電壓E,然後繪制出電流-電壓曲線,如圖3所示。
實驗發現,剛開始加電壓時,電流強度很小,電極上觀察不到電解現象。之後,隨著E的增大,電極表面附著少量氫氣和氯氣,不易逸出。電解產物氫氣和氯氣在電解池中又構成了原電池,原電池產生的電動勢與外加電壓相反,因此,外加電壓必須克服這反電動勢,繼續增加電壓,I有少許增加,如圖中1-2段。當外壓增至2-3段,氫氣和氯氣的壓力等於大氣壓力,呈氣泡逸出,反電動勢達極大值Emax。此後再增加電壓,電流I就呈直線增加。將直線外延至I=0處,得E分解,這是使電解質溶液不斷發生電解所必需外加的最小電壓,就是分解電壓。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分解電壓是指在電流為零的情況下,其與電解槽電壓存在區別。
同一個實驗的分解電壓也會由於本身的裝置等原因在不同的情況下存在差異。所以在電解實驗之前需要測定分解電壓。
然而,在教學中沒有時間在進行演示實驗之前都測定分解電壓,在不知道分解電壓情況下我們就應該按照測定分解電壓的方式逐漸增加外加電壓直到電解池中出現溫和、穩定的電解現象為止。
在許多文獻中除了出現分解電壓外,經常還提及理論分解電壓,而這兩者的數值相近,但是卻不一樣,那這兩者有何區別?
(2)理論分解電壓和分解電壓的區別
理論分解電壓,其與分解電壓不同,理論分解電壓對於同一個電解實驗是相同的。在電解,如圖3中1-2段時,在在陰極上析出的H2和陽極上析出的Cl2,分別被吸附在鉑電極上,形成了氫電極和氧電極,組成如下原電池:
Pt(s)|H2(g,p)|HCl(1mol•dm-3)|Cl2(g,p)|Pt(s)
此電池電動勢的方向和電解時外加電壓相反,稱之為反電動勢。對外電場有抵擋作用,能阻止(或削弱)電解的進行,為了使電解正常進行,外加電壓必須克服電池的電動勢,所以將此反電動勢稱為理論分解電壓E理分。理論分解電壓E理分等於相應的原電池的電動勢E可逆。
從圖3可以看出,E分解是由I~E曲線的直線段反向外推到I→0時所得,仍包含不可逆因素,因此,E分解略高於E理分。E分解可以認為是要使電解進行所需的最小電壓。在實際電解時,必需考慮電解進行的速度,外加電壓在高於E分解時,才能實現有意義的電解過程。
通常把電解能適宜進行時陰陽兩極上的外加電壓稱為槽電壓E槽,即E槽=E理分+△E+IR,式中,△E是陰、陽極超電勢之和;IR是電解池(槽)所產生的電位降(IR與電解槽本身性質有關,在計算中由於R較小一般不考慮)。顯然,實際電解過程的E槽大於E分解。
㈩ 用鉑電極電解一定濃度的硫酸銅
電解硫酸銅溶液總反應是:2CuSO4+2H2O=2Cu+O2 + 2H2SO4,真正離開溶液的是Cu和O2,所以只要加CuO就可以恢復原溶液組成,但現在加了Cu(OH)2,即加了CuO和H2O,說明還有水也發生電解了.
氫氧化銅物質的量=19.6/98=0.2mol,其中含銅元素0.2mol,還含H2O 0.2mol
2CuSO4+2H2O=2Cu+O2 + 2H2SO4
320g 2mol
x 0.2mol 解得x=32g,所以A對
此時轉移電子物質的量=0.2*2=0.4mol
2H2O=2H2+O2 4e-
2mol 4mol
0.2mol y 解得y=0.4mol,所以共轉移0.8mole-,B正確
電解過程中陽極產生的氣體為O2,第一個反應生成0.1mol,第二個反應生成0.1mol,
在標准狀況下的體積=0.2*22.4=4.48L,C正確
在相同條件下,陰極得到氣體是H2,物質的量為0.2mol,體積等於陽極得到氣體的體積,所以D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