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詔令和敕令的區別
一、含義不同
詔令:(動)號令;(動)皇帝發布命令;文體名。古代帝王、皇太後或皇後所發命令、文告的總稱。
敕令:也寫作"勅令""敕諭""法旨"。詞典上的解釋是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二、出處不同
詔令:劉師培《<文章學史>序》:「有由上告下之詞,則為詔令;有由下告上之詞,則為奏疏。」
敕令:《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袞疾困,敕令官屬曰:『吾寡德忝寵,大命將盡。吾既好儉,而聖朝著終誥之制,為天下法。吾氣絕之日,自殯及葬,務奉詔書。』」
筆畫
例句
一、聽到皇帝的詔令以後,他感到惶惶然不知所措。
二、王安石在南宋的身後名譽地位較低,官方多次詔令貶斥。
三、露布在漢代一般用於某些上呈的奏章或朝廷下達的詔令,它是下達或上呈時將內容會開化的一種信息傳播方式。
四、有唐一代,史評、典志、實錄、詔令等又有新發展,逐漸形成類目。
五、災異學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反映在西漢詔令中,便是懼詞與災異經常相伴隨而出現。
六、以明朝洪武年間先後給予安南的詔令文書為線索,可以考察出明初與古代越南國家關系的大致歷史發展過程。
七、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八、未久,請求歸省,詔令集鄉郡之舊為方國珍兵者,純誠奏道:「臣侍陛下十年,無絲毫惠及鄉里,今歸省而首集子弟為兵,父老其為臣何!」太祖稱嘆而止。
❷ 唐朝皇帝的敕令有幾種
(1).誡令;命令。《漢書·韋玄成傳》:「初,玄成兄弘為太常丞,職奉宗廟,典諸陵邑,煩劇多罪過。父 賢以弘當為嗣,故敕令自免。」 顏師古註:「恐其有罪見黜,妨為繼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後漢書·王龔傳》:「今旦聞下太尉王公勅令自實;未審其事深淺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 袞疾困,敕令官屬曰:『吾寡德忝寵,大命將盡。吾既好儉,而聖朝著終誥之制,為天下法。吾氣絕之日,自殯及葬,務奉詔書。』」
(2).皇帝的詔令。詔書。《宋史·哲宗紀二》:「 章惇等進《新修敕令式》,惇讀於帝前,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亦有可取乎?』」
❸ 敕令啥意思
敕令,即皇帝下命令。在道教用語中也經常用,是,神明、天神發命令。
❹ 這個 敕令什麼意思詳細哦
敕令 指向天神之王(一般指玉帝或道教天神的統領)的命令向神仙借法。小鬼\妖魔、僵屍什麼的都怕神,自然也怕敕令符,敕令也指請神降臨,所以也能封印和鎮住妖魔鬼怪
❺ 敕令是什麼意思與聖旨有什麼區別
敕令:chì lìng,也寫作"勅令"、"敕諭"、"法旨"。詞典上的解釋是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中文名
敕令
拼音
chì lìng
含義
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道教名詞
三清天尊下達的法旨聖諭
道教動詞
道教符籙法篆書寫的命令
一般意義
編輯
敕令:chì lìng,也寫作"勅令"、"敕諭"、"法旨"。
詞典上的解釋是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1]
道教含義
編輯
道教裡面的符, 一般最上面兩個字就是敕令。
名詞:三清天尊下達的法旨聖諭。
動詞:道教符籙法篆書寫的命令。
舉例示範
(1).誡令;命令。《漢書·韋玄成傳》:「初,玄成兄弘為太常丞,職奉宗廟,典諸陵邑,煩劇多罪過。父 賢以弘當為嗣,故敕令自免。」顏師古註:「恐其有罪見黜,妨為繼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後漢書·王龔傳》:「今旦聞下太尉王公勅令自實;未審其事深淺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 袞疾困,敕令官屬曰:『吾寡德忝寵,大命將盡。吾既好儉,而聖朝著終誥之制,為天下法。吾氣絕之日,自殯及葬,務奉詔書。』」
(2).皇帝的詔令。詔書。《宋史·哲宗紀二》:「章惇等進《新修敕令式》,惇讀於帝前,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亦有可取乎?』」
敕令
chìlìng 名詞: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動詞:帝王下達命令 道教裡面的 符 一般最上面2個字 就是敕令 (1).誡令;命令。《漢書·韋玄成傳》:「初,玄成兄弘為太常丞,職奉宗廟,典諸陵邑,煩劇多罪過。父 賢以弘當為嗣,故敕令自免。」 顏師古註:「恐其有罪見黜,妨為繼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後漢書·王龔傳》:「今旦聞下太尉王公勅令自實;未審其事深淺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 袞疾困,敕令官屬曰:『吾寡德忝寵,大命將盡。吾既好儉,而聖朝著終誥之制,為天下法。吾氣絕之日,自殯及葬,務奉詔書。』」 (2).皇帝的詔令。詔書。《宋史·哲宗紀二》:「 章惇等進《新修敕令式》,惇讀於帝前,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亦有可取乎?』」
聖旨是中國封建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今常用於比喻,假傳聖旨。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敕令是指帝王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而聖旨是帝王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可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
雖然聖旨的用途比較廣泛,但敕令涉及立法,比聖旨要嚴肅和正規得多。
❻ 敕令是什麼意思
敕令意思是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敕令,讀作:chì lìng,也寫作"勅令"、"敕諭"、"法旨"。詞典上的解釋是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敕令,也可指道教裡面的符, 一般最上面兩個字就是敕令。作名詞是指三清天尊下達的法旨聖諭;作動詞時是指道教符籙法篆書寫的命令。
(6)敕令皇帝的命令擴展閱讀
道家的符咒咒語,就是起源於古時的巫祝。道家的咒語在東漢時期較為盛行,並且也符有密切的關系,畫符時要念咒語,用符時也有咒語,作一切法都有一定的咒語。
咒語成為施法者精誠達意,發自肺腑的聲音,才能保證一切法術的奏效,祈禱時,咒語都是一些贊頌神靈,和祈訴如願之詞;
治病時,咒語是要求法術顯靈百病俱消等辭;修煉時,咒語多為安神,定意澄心,及要求神靈幫助等語。道家的咒語每句結尾一般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語。
❼ 敕令是什麼意思,詞語敕令的解釋,漢語詞典
敕令 [chì lìng],也寫作"勅令"、"敕諭"、"法旨",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如《漢書·韋玄成傳》:「初,玄成兄弘為太常丞,職奉宗廟,典諸陵邑,煩劇多罪過。父 賢以弘當為嗣,故敕令自免。」
在道教里,道士畫符時, 一般最上面兩個字就是「敕令」,意指:三清天尊下達的法旨聖諭。
❽ 符咒中的「敕令」是什麼意思
在很多古裝劇中,我們經常看見在做法事時,法師左手一柄長劍,右手幾卷符紙,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詞,最後在做法事的關鍵時刻,還要大呼一聲:「急急如律令!」頃刻間,電閃雷鳴,彷彿神靈顯威。
也正是因此,這種信仰又非絕對的純粹,反而更多地表現出了一種控制。「急急如律令」既是催促也是命令,甚至有違律必究的意味在裡面。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而人類無能為力之時,人總是想要藉助天力,就連咒語的內容都是直言不諱地說出命令的目的,不得不說,這種信仰,帶有很強的功利性。
這種功利性與中國古代的社會環境分不開。那時天子就是天神之子,意為天神在人間的化身。天子求神問道似乎理所應當,哪有父親不幫兒子的道理?而對於處於弱勢地位的人民來說,他們也渴望解決眼前的困難。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許多宗教風俗一直流傳至今,但今日的宗教信仰,卻沒有那麼多的功利性,很多人只是為了求得心靈的解脫。在科學普及的年代,我們敬鬼神而遠之,不再萬事執迷於天神,更加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同時也懷有敬畏之心。
不知全貌,不予置評,更何談征服?
❾ 古代皇帝的命令,敕,誥,詔,旨有何區別
皇帝下達的文書,有制,詔,誥,敕,冊,祭文,祝文,諭,旨,寄信,電旨等。
欽定大清匯典:「凡大典禮,宣示百寮,則有制辭。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蠡憲,則有詔有誥。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曰誥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曰敕命。諭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傳敕曰敕諭」。「凡朝廷德言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凡詔,敕,諭等一類的詔令文書,載有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辭,其開首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凡國家大事須布告臣民的用詔書。詔書的格式,起首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最後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結束文尾書下詔的年月日,加蓋「皇帝之寶」。誥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發給誥命。敕是告誡之意,也作敕書,凡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用敕命。敕諭的用途有三:1.敕任官員,如任督,撫,學政,鹽政,織造,提督,總兵等,發給坐名敕書;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員,運同等,發給傳敕。2.敕諭臣民;3.敕封或諭告外藩。皇帝冊封王宮後妃等用冊文。祭文,祝文是皇帝禱告天地山川和祭奠大臣的文書。諭旨之分,凡「特降為諭。因所奏請而降者為旨。其或因所奏請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為諭」。寄信是皇帝授命軍機大臣寄發的機要諭旨,「誥誡臣工,指揮方略,查核政事,責問刑罰之不當者,,謂之寄信」。行經略大將軍,欽差大臣,總督,巡撫,學政,行督辦軍務大員,各省提督,都寫「軍機大臣字寄」。行鹽政,關差,藩,臬,都寫「軍機大臣傳諭」。清末有了郵政電報,有些諭旨用電報拍發,稱「電寄」或「電旨」。
❿ 敕令什麼意思
皇帝頒發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