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職場靈活多變的勸說方法,都是什麼
一個團隊就好比是一支部隊,必須有強大的執行力。如果都認為上級是瞎指揮,都可以跟領導說一番道理,甚至拒絕服從領導指揮,這還是團隊嗎?
其次,解釋自己觀點,嘗試說服領導。職場中你要敢於嘗試去說服你的領導,要讓領導聽聽一線的聲音。可是有些人明明知道上級的指示可能不正確,為了能給領導留下聽話的好印象,便去執行了。但是別忘了你是一個執行者,領導的決策,你也要對結果負責任。還有些人則是面紅耳赤據理論爭,這實際是矛盾激化的兆頭。一旦出現這種兆頭,你想說服領導的難度更難上加難。
⑵ 根據指揮行為和支持行為的強弱領導風格分哪幾種
根據指揮行為和支持行為的強弱領導風格分為命令式、教練式、支持式、授權式。
1、命令式的領導風格指揮多,支持少,這是一種命令式的領導方式。領導者對員工的角色和目標給予詳盡的指導,並密切監督員工的工作成效,以便工作成果給予經常的反饋。領導者經常告訴下屬應該在哪裡、什麼時候做什麼和怎樣去完成各種任務。決策由領導者自己決定,交流是單向的。
2、教練式的領導風格指揮性行為偏高,支持性行為也偏高。教練採用的就是一種高指揮、高支持的方式。在球場上踢球的時候踢什麼陣型是教練決定的,但是當隊員球踢得很好的時候,教練也會給他支持,給他激勵,所以他一邊指揮,一邊激勵。
3、支持式領導風格的特徵高支持,低指揮,多支持,少指導,就是盡量激勵下屬自己去做,而不是告訴他如何去做。支持式的領導風格和方法在決策的時候有一個特點,就是讓下屬參與進來,創造一種寬松的氣氛,鼓勵下屬提問,跟下屬共同做決定。
4、授權式的領導風格指揮性行為偏低,支持性行為也偏低。領導者提供適當的資源,少支持,少指導,決策過程委託下屬去完成,明確告知下屬希望他們自己發現並糾正工作中的錯誤,允許下屬承擔風險和進行變革。
領導與管理:
廣義上來看,管理行為是領導行為的組成部分。領導行為包括一些管理活動,一般把組織中的中層領導稱為管理者,其領導行為稱為管理活動。狹義上看,二者有著本質區別,兩者不能相互代替。
管理可定義為:它是通過計劃、組織、配備、命令和控制組織資源,從而以一種有用的、高效的方法來實現組織目標。
⑶ 指揮、命令,區別是
指揮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是一系列的動作
命令是一個比較小的概念,是一個動作
一次指揮可以是多個命令組成的。
⑷ 隊列指揮的口令有哪些
1、短促口令:只有動令,不論幾個字,中間不拖音不停頓,通常按音節(字數)平均分配時間,有時最後一個字稍長,發音短促有力,如:「停」「報數」
2、斷續口令:預令和動令之間有停頓,如:「第***名,出列」。
3、連續口令:預令的拖音與動令相連,有時預令與動令之間有微歇,預令拖音稍長,其長短視部隊大小而定。動令短促有力。如:「立------定」「向右------轉」行進間動令通常落在右腳
4、符合口令:兼有斷續口令和連續口令的特點,如:「以***為准,向中看------齊」
(4)指揮命令多變擴展閱讀:
隊列紀律
1、堅決執行命令,做到令行禁止。
2、著裝整齊,姿態端正,精神振作,嚴肅認真。
3、按照規定的位置列隊,注意聽指揮員的口令,動作要迅速、 准確、協調一致;
4、奉命出列用齊步,入列用跑步(分隊出、入列均用跑步),或按照指揮員指定的步法執行;因故出、入列要報告,經允許後可出、入隊列。
5、將學到的隊列動作、自覺地用於訓練和日常工作中,做到學用一致。
⑸ command什麼意思
1、command作為名詞時n.意思:命令,指揮;司令部,指揮部;[計算機]指令;控制力
例句:You must obey the captain's commands.
翻譯:你必須服從船長的命令。
2、command作為及物動詞時vt.意思:命令;指揮,控制,命令;應得,值得
例句:He has 1 200 men under his command.
翻譯:他掌管著1 200人。
3、command作為不及物動詞時vi.意思:給出命令;命令,指令
例句Bomber Command
翻譯:轟炸機組的指揮部
(5)指揮命令多變擴展閱讀:
1、此外command除外命令、指揮的意思外,還有博得,贏得,擁有之意。
例句:If youcommandsomething such as respect or obedience, you obtain it because you are popular, famous, or important.
翻譯:如果你能得到諸如尊重或服從之類的東西,你就能得到它,因為你很受歡迎、出名或很重要。
2、command在電腦中的意思:
在Windows/DOS操作系統中Command是16位命令行的操作界面,可以模擬實現DOS下的大部分功能。
⑹ 指揮官下完命令為什麼副官還要重復一遍
猜測
得瑟
副官聲音大
有多個副官或多個隊伍,且離隊伍距離遠,副官需要跑腿,然後傳話
重復指令確保隊伍聽到
必要時,副官需要用方言重復
⑺ 軍艦的總指揮官下達指示後副官為什麼要再重復一遍命令比如艦長命令「左滿舵!」副官就重復一遍左滿舵。
不是副官,而是命令執行人復誦一遍命令,防止出現執行錯誤
⑻ 為啥當一軍隊過橋時,指揮官會命令把齊步走變成碎步走
任何物體產生振動後,由於其本身的構成、大小、形狀等物理特性,原先以多種頻率開始的振動,漸漸會固定在某一頻率上振動,這個頻率叫做該物體的"固有頻率",因為它與該物體的物理特性有關。當人們從外界再給這個物體加上一個振動(稱為策動)時,如果策動力的頻率與該物體的固有頻率正好相同,物體振動的振幅達到最大,這種現象叫做"共振"。物體產生共振時,由於它能從外界的策動源處取得最多的能量,往往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
18世紀中葉,法國昂熱市一座102米長的大橋上有一隊士兵經過。當他們在指揮官的口令下邁著整齊的步伐過橋時,橋梁突然斷裂,造成226名官兵和行人喪生。究其原因是共振造成的。因為大隊士兵邁正步走的頻率正好與大橋的固有頻率一致,使橋的振動加強,當它的振幅達到最大以至超過橋梁的抗壓力時,橋就斷了。類似的事件還發生在俄國和美國等地。鑒於成隊士兵正步走過橋時容易造成橋的共振,所以後來各國都規定大隊人馬過橋,要便步通過。
在我國的史籍中也有不少共振的記載。唐朝開元年間,洛陽有一個姓劉的和尚,他的房間內掛著一幅磬,常敲磬解煩。有一天,劉和尚沒有敲磬,磬卻自動響起來了。這使他大為驚奇,終於驚擾成疾。他的一位好朋友曹紹夔是宮廷的樂令,不但能彈一手好琵琶,而且精通音律(即通曉聲學理論),聞訊前來探望劉和尚。經過一番觀察,他發現每當寺院里的鍾響起來時,和尚房裡的磬也跟著響了。丁是曹紹夔拿出刀來把磬磨去幾處,從此以後就不再自鳴了。他告訴劉和尚,這磬的音律(即現在所謂的固有頻率)和寺院的鍾的音律一致,敲鍾時由於共振,磬也就響了。將磬磨去幾處就是改變它的音律,這樣就不會引起共鳴。和尚恍然大悟,病也隨之痊癒了。
登山運動員登山時嚴禁大聲喊叫。因為喊叫聲中某一頻率若正好與山上積雪的固有頻率相吻合,就會因共振引起雪崩,其後果十分嚴重。
⑼ 古代打仗時指揮官的命令怎麼傳達給士兵
擊鼓進軍,鳴金收兵!
根據《通典》記載,在軍中有5中顏色的旗幟,白色表示向右或向西,青色表示向左或向東,黑色表示向後或向北,紅色表示向前或向南,黃色則代表中部方位,當士兵們看到不同顏色的旗幟升起時就得到了上級的軍令,從而採取行動。
如果軍中的大的旗幟倒下,則表明開始逃跑,無需再戰。
⑽ 初級指揮的思維品質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這句名言,說明用兵之道不拘一格,奧妙無窮。戰爭是力量的較量,也是智慧的競賽。實際上每次重要作戰的勝利,在指揮決策上都有它的創造性。戰爭是一種非常性的活動,決策要求指揮員不僅有一般性的思維品質,而且要有適應戰爭條件的特殊的思維能力。
綜合性思維能力。由於現代技術兵器的發展,使得戰爭活動的時間、空間的變幻越來越復雜,這就更使指揮員在決策活動中,要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綜合思維。即使是局部的決策,都將涉及全局各個方面的問題。綜合性思維,必須具有統攝全局的思維能力和辯證的分析能力。辯證分析是綜合思維的基礎。指揮員在研究所佔有情況的時候,不但要把握情況的個性、特點,從中概括出內在的規律性;而且要對可能遇到的情況、自己能夠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作多種分析,從正反各個方面和歷史的經驗教訓中,作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得出近於實際的結論。善於綜合思維的人,能從各種信息、資料中,從他人的思維成果以及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把個別的、分散的、不系統的認識,通過綜合思維整理加工,找出事物各部之間的內在關系和本質屬性,從而使自己在全局上高瞻遠矚,在局部中明察善斷。
獨立性思維能力。是在決策中依據實際情況,獨立思考,獨具卓識。戰爭往往是依概然性規律作出判斷的,有時已知的一面展現著,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未知的一面隱蔽著,不到一定的時機難以暴露。特別是現代戰爭,各種偶然性增大,雖有新的偵察器材和計算工具的輔助,但指揮員決不能受一般計算結論和傳統經驗的束縛,不能呆板地執行命令和已有原則;而應當在全局利益下,依據自己的任務、特有的作戰環境和條件,發揮自己獨立的思維能力,大膽地從敵我因素的互相關系中,抓住內在的、本質的,甚至尚未完全顯現出來的東西,准確地作出自己的判斷。
決策思維中的獨立性,是指揮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的表現。它不是要「獨樹一幟」、「各行其是」,而是在全局意圖下,有符合客觀實際的獨立見解。特別是在情況緊急時,敢於對上級、對全局負責,機斷決策,打沒有命令的仗,為全局力爭主動,奪取勝利。一個指揮員如果只懂得服從(服從命令當然重要),只知復述上級命令,只有統一性,而沒有獨立性,只有集中性,而沒有靈活性,就不能在戰爭事業中取得卓越成就。
多向性思維能力。就是善於從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問題。現代戰爭本身就是多維性的,同時又是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多學科的綜合適用。指揮員要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運用有限的物質條件去奪取戰爭的勝利,就必須廣開思路,從時間到空間,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式思維,擴大情況處置的抉擇范圍。
戰爭中的奇謀良策,往往是「逼」出來的。單向思維的人,常常越「逼」越「死」;善於多向思維的人,就會越逼越「活」,能隨敵情變化,從多種角度選擇出有效處置方法。
多向性思維,就是在決策中能不拘一格,虛實奇正、東西南北,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靈活機動,使敵難以預料,以出奇制勝。
預見性思維能力。是在分析與作戰相關的各種因素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推斷戰爭發展趨勢,預見戰爭發展進程。
一般性思維往往只注意相關概念,只看到與當前戰局相關的問題。預見性思維則是進擊性的,它能以豐富的想像力,跨越已知領域向未知進軍。當然,這種想像是依據對已知情況的分析,依據事物發展的邏輯關系去推斷未來。
指揮決策能力,是各種精神力量和諧的結合。其中思維品質是主導的,情感、知識和經驗也起重要作用,它們在決策思維中互相影響又互相制約著指揮決策的質量和速度。
信念對決策思維的影響。信念是一種政治的因素。一個政治信念堅定的指揮員,把自己所進行的戰爭事業當成實現理想的必然手段,對決策具有強烈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朝著既定的奮斗目標有根據地獨立思考。
戰爭是個充滿困難、勞累和危險的領域,這些因素對指揮員的決策思維起一定的束縛作用。困難越大,處境越危急,它的束縛力就越強。信念是一種感情的深化和固定化,是指揮員決策思維的精神支柱。這種情感的深化和固定化,在戰爭中即表現為願為戰爭勝利而赴湯蹈火的戰斗激情,因而能排除危急處境及其它外來干擾的束縛,保持決策思維的積極性、堅定性、目的性、獨立性和果斷性。
信念不是從認識領域(識別事物的真假)參與決策思維,而是以主體對客體的態度(是非、好壞)參加到決策思維活動中去。信念使人們對事業成敗具有強烈的情感反應,對是非有極大的敏感性,它是以立場、情感的力量來支持和促進決策思維的開展。
意志、膽量與決策思維的關系。意志和膽量都是一種情感的力量,是人的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它直接影響著指揮員的決策思維。
由於戰爭的特定條件決定,指揮決策的思維活動,需要更堅定的意志和充足的膽量。在現代戰爭中,危險和威脅會從各個方面襲來,嚴重沖擊著指揮員的心理。一個缺乏意志和膽量的人,在惡劣的戰爭條件下,會出現沮喪、驚慌等不良情緒,因而喪失全面的洞察能力,即使有較好的參謀人員和現代指揮工具的輔助,也難作出正確決斷。
指揮決策,應盡量爭取縝密、周到,力爭有最大的可靠性;但由於戰爭特有的復雜性和不確實性的關系,要求決策十分准確也難辦到。過分強調謹慎、周到,就會出現猶豫不決。克勞塞維茨說:「在戰爭中,當指揮官的認識相同時,因小心怕事而壞事比因大膽而壞事要多千百次」。這說明意志和膽量不但可以穩定思維、促進思維,而且能在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支持指揮員果敢決斷。
意志和膽量必須受智力的指導和制約。意志和膽量,不是敢於去違反事物的性質和規律,而在於穩定思維,支持思維迅速地作出符合規律的決斷。指揮職位越高,意志和膽量受智力的制約就越大。因他決策所涉及的問題更廣,責任更重大。指揮員的每個重大決策,都涉及作戰全局,膽量這種情感的力量,越需要受智力約束。否則會變成亂撞亂碰的魯莽家,而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知識、經驗在決策思維中的作用。戰爭是現代科學的綜合適用,軍隊是知識和技術高度密集的地方。因此,在今後戰爭中的每項指揮決策,都將涉及許多知識和技術問題。指揮員的知識和經驗越豐富,參與聯想的概念越多,進行比較的面也越寬,他能跨越常規思維,作出出敵預料的決策。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奇謀異策多是從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中轉化、引伸出來的。
知識和經驗在有效思維中轉化為決策能力,但知識和經驗並不等於決策能力,它必須通過指揮員的有效思維才能轉化為決策能力。所謂有效思維,即創造性思維。它是在掌握現實情況的基礎上,在思維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得出新的判斷、見解和結論;而不是搬弄知識,或重復別人的經驗、法則和條文。因為戰爭中不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而且人們的思想也不斷進行新的反應。這是難以用任何公式、規定或模式來決斷的,它要求指揮員必須把全部知識和經驗化為自己的體驗,在決策思維中與各種情況融合為一體,才能隨時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這就是說,決策思維需要以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需要理論、法則和條令作指導,目的是給思維提供更多的概念,更多可供比較的因素,使思維的范圍更廣,進擊性更強,最終使決策更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