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chengxum.c:error c131:t'plicate function-parameter什麼意思
程序 m.c:錯誤C131:T重復的函數參數。
程序錯誤,即英文的Bug,也稱為缺陷、臭蟲,是指在軟體運行中因為程序本身有錯誤而造成的功能不正常、死機、數據丟失、非正常中斷等現象。
早期的計算機由於體積非常龐大,有些小蟲子可能會鑽入機器內部,造成計算機工作失靈。史上的第一隻 "Bug" ,真的是因為一隻飛蛾意外走入一電腦而引致故障,因此Bug從原意為臭蟲引申為程序錯誤。
一些有趣的Bug有時也會成為一種樂趣。在電腦游戲中,一些Bug,假如不令游戲出現大錯誤的話,經常會變成一種玩游戲時的秘技。
程序錯誤由來:
從電腦誕生之日起,就有了電腦BUG。第一個有記載的bug是美國海軍的編程員,編譯器的發明者格蕾斯·哈珀(GraceHopper)發現的。哈珀後來成了美國海軍的一個將軍,領導了著名計算機語言Cobol的開發。
1945年9月9日,下午三點。哈珀中尉正領著她的小組構造一個稱為「馬克二型」的計算機。這還不是一個完全的電子計算機,它使用了大量的繼電器,一種電子機械裝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結束。哈珀的小組日以繼夜地工作。機房是一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造的老建築。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房間沒有空調,所有窗戶都敞開散熱。
突然,馬克二型死機了。技術人員試了很多辦法,最後定位到第70號繼電器出錯。哈珀觀察這個出錯的繼電器,發現一隻飛蛾躺在中間,已經被繼電器打死。她小心地用鑷子將蛾子夾出來,用透明膠布帖到「事件記錄本」中,並註明「第一個發現蟲子的實例。」
從此以後,人們將計算機錯誤戲稱為臭蟲(bug),而把找尋錯誤的工作稱為捕殺蟲子(debug)。
程序中隱藏的功能缺陷或錯誤。由於現在的軟體復雜程度早已超出了一般人能控制的范圍,如Win95、Win98這樣的較成熟的操作系統也會不定期地公布其中的Bug。如何減少以至消滅程序中的Bug,一直是程序員所極為重視的課題。
⑵ 程序員怎麼避免寫出bug
程序猿寫出bug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自測,能減少bug.
⑶ 程序員如何讓自己的程序少出BUG(轉)
軟體測試心得
,而且還經常寫一些工作上的事,現在感覺自己老了似的,開始轉型了,會選擇寫一些總結而不是瑣碎,也許這是我以後當領導的徵兆吧。
程序員是善於思考的一個職業,做過這行的都知道,寫一個程序的過程都要經過構思、設計、寫代碼、測試到最後運行這幾個步驟。慢慢地,這個習慣也被搬到了生活中,現在我才覺得,我平時做事這么的冷靜善思考原來是工作影響的原因。
象我一樣,大多程序員都有一個毛病,或者說一個習慣,自己編寫過的代碼都不願意測試,他們憑著自己的習慣,理論上完成了代碼的編寫就認為自己的工作結束了,剩下的工作應該交給測試人員了。但實際上來講,如果代碼存在BUG,造成軟體在運行期出錯,那麼測試人員和客戶肯定會發現這些BUG的,再等到測試人員或者客戶把BUG反饋回來的時候代價就已經很大了,不僅僅是時間的浪費,更重要的還有1、影響了客戶對產品以及公司的信任度,2、影響了程序員自己的聲譽,3、影響了代碼的可讀性以及質量,4、增加 了DEBUG的難度,5、對程序員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首先,程序員應該克服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點,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每個程序員都有自己的編程習慣,而且每個程序員對自己剛剛完成的程序都會信心百倍的說「絕對沒問題」,實際上這種想法很正常,因為每段代碼都是通過程序員認真謹慎的思考和設計之後才寫出來的,在設計時已經排除了很多問題,所以程序員不會將自己認為不正確的判斷寫到程序里,但這僅僅是理論上的想法,但人哪有不反錯的時候。其實程序員在讀其他人寫的程序的時候,就會很謹慎,仔細找到程序上的錯誤,但對自己的代碼就很難這樣做,如果把這種謹慎應用到自己的代碼上來,BUG會減少到最少。軟體工程所說的各階段工作想必大家都清楚,前期的設計以及需求分析才是一個軟體工程的重點,這里也是花費時間最多的地方,當對要寫的程序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之後再動手編寫代碼。
第二,剛剛提到的前期設計,是指在編寫代碼之前所作的工作,這要求程序員對系統的整個結構以及邏輯有很清楚的理解,這也要求對系統的需求做到位。我沒有寫過文檔,所以這里不談文檔了。思路清晰很重要,但每個人並不能將系統的整個設計思路都記在腦袋裡,那最好就寫下來,特別是一些復雜的邏輯結構關系還有復雜的演算法。
第三,代碼的編寫,要盡量減少拼寫的錯誤,嚴禁使用關鍵字作為變數來使用,要盡量做到代碼模塊化,並且保證其正確性和可重復使用性。因為是模塊組成的,寫過之後可以將每個模塊部分單獨測試,因為代碼量少了質量自然提高了。對順序執行要求很高的函數盡量不採用調用子函數的方法,讓程序按順序走吧。
第四:代碼檢查以及系統功能測試,這是保證代碼質量的最後一步了,我們可以寫一些代碼模塊或者小工具來進行測試工作,跟蹤變數值的變化,使用一些小技巧在這個階段都是必要的,這里和測試人員的測試不同之處在於:仍然讓程序員的注意力放在其自己的代碼范圍內,減小了排錯的難度。
按照如上步驟來走的話,那麼我想你的系統應該足夠健壯了。
把對待別人代碼的態度放到自己的代碼上來,也就是反復的Review自己的代碼檢查邏輯錯誤也是相當好的辦法。別把自己辛苦寫的代碼看的很值錢,在團隊中盡量與別人分享、Review代碼這是實際工作的經驗。
作為一個優秀的程序員要具備這些習慣,看自己的代碼就象對待自己的一樣,愛惜、呵護是必須的,同時也要象園丁一樣及時修剪多於的樹枝來讓自己的代碼走正確的道路。
⑷ 優秀的程序員是如何處理技術 Bug 的
從初入職場菜鳥到職場大咖,很多程序員在努力充實自己,有時候我們需要對自己進行一次能力定位,了解自己的優勢和沒有掌握的技術。芯學苑列出幾點作為初入職場的新手評估自己,明了前進學習的方向。
1、技術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非常重要的事;過硬的技術能讓你得到面試機會,並在工作中游刃有餘。當公司招聘一個java開發人員時,是會優先考慮能力因素的。在實際的項目開發中,一個程序員的技術能力等於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拿一個尺度來衡量這個能力的話,一個程序員的能力可以用能完成任務的數量和難度來衡量。一個程序員能基本無誤的完成項目中的一個功能算是合格,但在此之前,他對項目的生產力為負,為他布置的任務,中間環節的溝通,修補bug的時間其實要多於自己直接完成該功能的時間的。能較好完成一個完整模塊的程序員才算是較好的程序員,也是項目中的主要開發者。能獨立完成整個項目才是優秀的程序員。
2、專業基礎(知識的積累)
一個程序員的知識積累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知道如何編寫代碼是基本的技能,但是知道Java編程語言的原理,知道代碼背後的演算法將使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3、主流編程工具
今天,事實是,你不能成為一個樣樣都懂的人(雜而不精)。你必須選擇你要掌握的工具。有時這是由工作的環境決定的,但是按照下面說的去做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構建工具:Maven或Gradle。
SCM:Git(不是GitHub。大不相同)。
構建自動化:Jenkins。
IDE:Netbeans或Eclipse——不僅用於編寫代碼,而且還從IDE中重構和調試代碼。我遇到了很多沒有如何從他們最喜歡的IDE調試的開發人員。
Bug跟蹤:Bugzilla或Jira。
4、JSF的知識
應用程序伺服器
所有Java開發人員應該知道如何在Apache Tomcat中部署。
當Glassfish開發停止時,下一個最好的事情是J Boss Wild Fly。
5、溝通的能力
溝通是我們做好一切事情的關鍵。我們必須與我們周圍的環境保持互動,無論是在我們的私人還是職業生活中。一個良好的程序員知道如何在各種團體面表達自己。也許對你來說顯而易見的東西在他人的角度來看並非如此。
從大的尺度(比如一個人的工作生涯)來看,一個程序員知識積累的多少只決定於其自學能力和他對編程本身的興趣。
在一個分工明確的項目中,程序員需要理解產品,和領導溝通理解自己的任務,和同事們溝通以正確的方式進行合作。無論哪一個方面溝通出了問題都不是小事情,同時,程序員還需要正確的傳達設計的實現難度,以及讓別人正確的理解自己設計模塊的介面。在不寫文檔時,正確的口頭溝通非常重要,需要寫文檔時,良好的編輯能力也算做是溝通能力的一部分。
6、自學能力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在你自己的空閑時間學習新的技能。不要等待公司為你提供培訓。你需要自己去學習新技術,提升自己在相關領域的水平。從Java後端開發到架構模式,總是有一些新事物值得學習。經常閱讀博客和論壇,嘗試加入本地聚會小組。你學到的東西可以幫助你的事業。知識刷新頻率極快讓人無法追趕的這個時代,難免會有超出自己知識范圍的時候,此時你的自學能力決定了你能多快的完成任務。
7、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無論是部分編程還是大型項目,所有開發人員都是作為團隊的一部分在協同工作。你需要致力於團隊的目的,或幫助新的團隊成員克服障礙。不要存在這種「我只要做好我的本職工作,下班就直接回家」的態度。成為團隊的一部分,幫助周圍的同事,對自己的能力也是不小的提升。
就像拿破崙說的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追求參與一個大型軟體系統的開發,是每個程序員的夢想。在此之前,應該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達到優秀程序師的標准。最後希望各位程序員閱讀本文後能夠得到一些裨益,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好。
⑸ Java程序員如何在編碼中減少bug存在
BUG不可避免,再好的程序員也有寫BUG的可能。
多讀一下別人的代碼,多思考一下你的業務場景,把所有的可能列一下
另外,對產品以及業務的熟悉程度,也決定了你可能會寫出BUG的大小。
一個不熟悉產品的測試,不是一個好程序員
⑹ 資深程序員可以避免敲代碼時出現bug嗎
程序員遇到bug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就算非常資深的程序員也無可避免bug的存在,一般來說,除非你寫一輩子 Hello World。
不過世界上的確存在一些鳳毛麟角天才的程序員,他們差不多能做到這一點。接到任務之後,思考,冥想,在筆記本上畫出數據結構或某個演算法片段,腹稿打的差不多了就開 始編程,用 Vim、Emacs 或 IDE 工具,大部分時候能夠一氣呵成,然後構建代碼,構造測試數據,運行程序,在反復調試中修復幾個編程過程中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就可以提交到代碼庫了。
他們的 代碼交給測試和其他開發者,少有人能挑出 bug,因為他們對代碼有敏銳的感覺,能夠在別人忽略的地方發現代碼的壞味道,並給出巧妙而優雅的解決方案。
他們是天生的代碼創造者,這樣的人往往效率高 而且少有錯誤,以至於會被一些平庸的團隊忽略,因為技術領導總是會下意識的去關注那些最容易出事的環節,但這些人才是團隊真正的脊樑,不是那些四處救火者。
⑺ 評「程序員怎麼樣才能保證自己的程序沒有BUG」
復核代碼的目的有:
* 檢查代碼是否規范,如命名規范,注釋
* 保證一段代碼至少有兩人共同熟悉,可以由任一人來更改。
* 審察未文檔化的細節設計,即由代碼直接表達的設計,由代碼人口述設計並對照代碼
我認為程序員永遠都不會有100%的自信。
即使程序已經發布,被用戶接受很長時間,只有好評沒有抱怨,依舊不能確認有沒有錯誤。
只能假定錯誤是永恆的,它們一直在那裡,只是不到條件爆發。
一個程序員能做的就是,排除所有膚淺的錯誤,加大隱藏錯誤出現的幾率並找到它們,
採用一些容錯性代碼減小可能的錯誤,減少程序發布後爆發的機率。
測試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錯誤,
沒有100%覆蓋的測試。就是說,總是有一些狀態是測試不到的。
代碼人員認為不可避免地存在錯誤,需要測試,測試人員認為測試覆蓋度不可能100%,還是要代碼小心。
這是一個頭痛的問題,結果是沒有完美的程序。
單元測試是白箱測試,可以根據代碼實現將注意力放到最關鍵的部位。
但仍然不是100%覆蓋的。
單元測試一般針對的是邊界數據,不要求覆蓋度,而更要求有效性。
其目的更主要的是保證代碼更改不會破壞原有的正確性,是提供保障而不是查找故障。
保證沒有錯誤的唯一方法是不寫代碼,減少錯誤的最好方法是少寫代碼。
簡單的設計和實現是減少錯誤的最佳方法。簡單的代碼錯誤必定少。
畫蛇添足式的功能則是最大的錯誤發源地。
⑻ 程序員怎麼樣保證自己的程序沒有BUG
程序員是善於思考問題的一族。一個程序的編寫都是通過:思考、設計、編寫、調試、測試以及運行這些基本的階段。 但大部分程序員都有一個問題就是不太願意測試自己的代碼。他們草草的調式完成以後就認為工作結束,測試那是測試人員的工作。 1. 影響了程序員自己的聲譽 2. 影響了產品的質量 3. 影響了客戶的信任度 4. 這個時候再 DEBUG 難度增大了許多。 大的不說,就說多自己聲譽的影響吧。如果你的程序總會有這樣那樣的 BUG ,你得到收益會減少,即使你寫了很多代碼。 程序員必須克服一些自身的致命缺點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問題是什麼?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程序員對自己的代碼都非常寬容,認為那是正確的沒有問題。實際上這種想法比較正常,程序是通過程序員思考和設計之後才寫出來,程序員不會將自己認為不正確的東西寫到代碼里,而到這個時候都一直假設程序是正確的;但人非聖賢,怎麼可能不犯錯誤來。實際上程序員在對待其他程序員時候的態度就很好,帶著一種挑剔和學習的態度;但一旦對待自己的代碼就很難這么做;這就是最致命的。程序員也必須對自己的代碼帶著挑剔和學習的態度;這個基礎是假設自己的代碼是錯誤的,然後需要做的是怎麼樣證明自己的代碼是正確的。程序員自身可以在程序生成的每個階段做這些工作:仔細的設計(這個時候畫點時間是值得的,必須保證我們對自己的程序有清晰的輪廓後才能開始動手寫)、編寫代碼時、單元測試(單元測試的重要性就不在贅婿了)、功能測試。 仔細的設計:這個的仔細是說在程序員編寫代碼之前,其必須對代碼的整個結構以及邏輯結構有明確的清晰的了解,只有這個時候才可以去寫代碼。這里沒有談到文檔,但我說到了一定要清晰的思路,但清晰的思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腦袋中直接形成的,很多人都是普通人,沒有辦法在腦袋瓜中把所有問題都想清楚,那麼就記下來,特別對於復雜的邏輯。 編寫代碼:對於沒有把握的代碼,例如:新設計的演算法,最好保證其正確性。可以單獨將這部分測試,這可以讓代碼模塊化的同時又保證了代碼的正確性。一句話:少量的代碼保證質量還是比較簡單的。 單元測試:單元測試的重要性不在贅敘了,現在也有許多工具可以幫助程序員並減少工作量。 功能測試:程序員保證自己代碼質量的最後一關;為了做這樣的工作我們可能必須寫一些代碼來測試,甚至是測試工作。使用大量的 CASE 來測試,以及錯誤的 CASE 。這里和測試人員的測試不同之處在於:仍然讓程序員的注意力放在其自己的代碼范圍內,減小了排錯的難度。 如果你通過了以上的步驟都找不出你程序中有任何問題的話,那麼我想你的程序應該足夠健壯了。其實還有一點必須說明的就是:代碼 REVIEW 。 前面說道了程序員對待別人代碼的態度是挑剔和學習的態度,所以讓其他程序員來 REVIEW 你的代碼也是檢查程序有沒有邏輯錯誤的很好的辦法。團隊中應該交叉 REVIEW 代碼,這是實踐的經驗。 作為一個好的程序員必須有以上的習慣,以及對待自己代碼象孩子一樣,我們要愛惜我們的代碼,同時也要讓代碼走正確的路。
⑼ php程序員寫的代碼為什麼總有bug
弱類型以及即編即譯等等靈活的特性,註定PHP必須要有犧牲一定的穩定性的前提來達到。換句話說,通常JAVA中一些BUG可以通過編譯機制可以盡早的扼殺早搖籃之中,即使是運行期的錯誤,也可以通過編譯機制找到。同時,強類型語言的嚴謹的代碼編寫風格,也不容易出現由弱類型語言中那些讓人又愛又恨的類型自動轉換發生的意想不到的行為。
最終,我可以認為PHP為了快速開發,做出了他應有的犧牲。把更多的代碼控制權力交給程序員,而不是交給機器,這也意味著代碼的有效性考驗著作為程序員本身的編程能力。更可能是程序員本身對編程思想的理解程度。不過,PHP大多數都是用來開發web站點,而且還有很龐大的社區,以及許多優秀的框架,這些都可以幫助PHP程序員在開發中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BUG不可避免,BUG與否決定在你!
個人經驗,少年,你如果要開發應用的話,這個年代不用框架,就等於自己為自己增加N倍的難度。在下推薦幾款框架給你吧:
LARAVAL (強力推薦),YII,codeigniter.......
⑽ 面試中被問到你遇到的java編程中的bug你如何解決的
首先,要認識 bug。
如果一個程序做了它不應該做的事,或者沒有做它應該做的事,那就是 bug。bug 很難避免,尤其在規模化的編程過程中。
我們知道從面向過程的角度來說,一個程序是由數據結構和演算法構成的,從面向對象的角度來說,程序可以是由類和對象組成的。因此 bug 我這里分成兩類:
在一個 Java 程序中,類和對象的關系可能會造成 bug。這是設計時的問題,例如多實例的同步問題、線程沖突和死鎖問題,這是常見的兩個潛在的 bug。要盡量避免這類 bug,只能在設計時下功夫。思路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清楚每個類要做些什麼,什麼時候該做些什麼。這類 bug 比較容易發現,但是不易修補,因為牽扯到程序的不同部分,有時候相當麻煩,因此最好一開始就不要讓它出現。
然後一些細節上的 bug,屬於邏輯漏洞,可能是演算法上的漏洞。Java 其實這方面要比 C/C++ 安全,因為後者的某些漏洞是致命的,例如內存泄露、指針沖突、野指針等一系列問題,可能直接導致程序崩潰,但是 Java 絕對不會出現指針問題,內存相對安全。但是 Java 也可能導致內存不斷消耗,最終崩潰的情況也是有的。這個問題我也碰到過幾次了,如何解決?需要你對你大量使用的類非常熟悉,最好事先仔細看看文檔,有的類需要你最後 dispose 的,有的類 add 過後需要 remove 的,有的類的某些方法會間接地創造一些對象。這種 bug 不大容易發現,尤其是我們有時候對 JVM 的絕對信任而忽略了這些細節,甚至造成了不好的習慣。要麼不礙事,要麼很嚴重,一但出現問題可能會發現同樣的問題幾乎出現在所有的地方。所以避免這類 bug 只有謹慎,並且要養長良好的習慣。
順便說一句,Java 內存溢出後程序就直接退出,可能會導致數據丟失之類的,這個責任擔當不起的。
然後邏輯漏洞還沒講完,還有一些和內存無關,但是也是邏輯上的疏忽造成的,例如數組越界、空棧、格式不兼容等等。這些相當難發現,有時候是正常的,有時候就報錯了。這個可以說是最普遍的漏洞,也是最難發現的漏洞。這類漏洞要看程序員的水平,經驗豐富、思維清晰、反應敏捷、習慣良好的程序員會好一點,但是不是所有的程序員都是這樣的,再說人無完人,再怎麼水平高也難免犯點小錯嘛。這種漏洞基本都是在後期測試(傳說中的內測)和已發布的測試版中逐漸被發現。為了盡量早發現,內部的測試要做的好,不過首先負責各個部分的程序員之間要定下默契,程序要符合規范,類和方法盡量簡單化,不要一個方法出現 4 個以上的參數,因為那樣會巨大的增加測試的麻煩。要寫好注釋,變數名寫完整,等等規范就不一一列舉了。然後對測試人員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測試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測試技巧,有的團隊這些小 bug 的修復也是測試人員做的,那測試人員也要良好掌握調試技巧,團隊內人員要保持良好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