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肢體語言在管理溝通中的重要性
您好,非常樂意回答這個問題。
管理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就是一名演技高超的演員,不僅要用真情實感去打動溝通對象,而且也要調動起唱念做打吸引對方的關注。因為,對於溝通對象來說,既是來聽我們說話的,也是來看我們表演的。為什麼要這樣說溝通中的肢體語言呢?語言是我們用來溝通的最好工具之一,除了說話要用語言之外,肢體動作也是另一種語言。優雅的肢體動作會在溝通中,為我們贏得很高的印象分,但是過多和過於誇張的肢體動作,也會引起溝通對象的反感,降低對你的好感。溝通中,說話是主要的溝通方式,而表演只是輔助方式,表演的肢體語言不要喧賓奪主,溝通對象感覺眼花繚亂的同時,也失去了與你溝通的興趣。
我有一次在電視上看見一個主持人,身體不停地動來動去,而且雙手的動作也特別多。給我的感覺就是不論他說了些什麼,看他的動作就夠讓我心煩的了。所以,自那以後,凡是由這個主持人主持的節目,我一概都不看。那麼,如何將肢體動作和說話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溝通更好的服務呢?以下有幾個原則,在溝通中,我們一定要遵守:
原則一,注意肢體動作的含義
肢體動作和語言一樣,都有自己的所表達的內容和含義。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肢體動作的表達,以免讓溝通對象感到不舒服。如果我們在溝通中皺眉、搖頭、坐立不安、不看對方的眼睛等肢體動作,都會讓對方感到我們不耐煩、不喜歡這樣的溝通方式,對方就會及時做出調整。但是,如果這些肢體動作都是無意識的,我們並沒有要停止溝通,或者變換溝通方式的意思,那麼肢體動作就會起到反作用。因此,我們在做肢體動作的時候,一定要意識到這些肢體動作對於對方的影響。就像演員在舞台上演戲一樣,不切合劇情需要的表演,就會被認為是不會表演,或者表演粗糙、拙劣。
原則二,肢體加語言的正確比例
溝通中對方既要看我們的表演,也要聽我們說話。說話是溝通的主角,表演只是配角,千萬不要喧賓奪主。肢體動作和語言在溝通中所佔的比例,一定要適中而合理。雖然這個度不是很好掌握,但是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竅門。肢體動作是要配合語言,吸引溝通對象的注意力和興趣的,一旦我們發現對方對肢體動作的注意力,大於語言的注意力的時候,就必須要停止一部分的肢體動作,同時加強語言的表達力度。肢體加語言的正確比例就是肢體為輔,語言為主。
原則三,別把自己當標簽
有些人在溝通中幾乎沒有任何的肢體動作,就像是貼在產品上的標簽一樣,一動不動的。實際上,肢體動作雖然起到的是輔助作用,但是也不要矯枉過正,一點肢體動作都不敢有。當你在溝通中成為標簽人的時候,其他人只會覺得你的行為怪異,不願意與你交流。我的學員中就有過這樣的標簽人,他們直直地坐著,對我的培訓沒有任何錶情和肢體的反應。這個時候,我就會懷疑自己的培訓出了問題,而進行一部分的調整。但是,從課後學員的反饋來看,我的大部分調整都是不得其法的。因此,別把自己當標簽,該做的肢體動作還是要有的。
原則四,擅用語言表達思想
說話的時候,我們使用的是語言,而要擅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就必須了解和掌握語言,讓自己說的話不僅有人聽,而且要有許多人願意聽。溝通中,我們要學會將自己的思想濃縮成語言,准確地表達出來,讓溝通對象明白的同時,也給予對方幫助。擅用語言就必須要練就好口才,口才的鍛煉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要經過刻苦的練習和擁有足夠的耐心。我每一天都會做一些口才練習,抓住一切說話的機會,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或許在剛開始的時候,表達的思想不是那麼完整、准確,但是,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收獲成功。
原則五,運用恰當的肢體動作
好演員就是會運用恰當的肢體動作表演,在引起觀眾興趣和注意力的同時,也收獲了掌聲和事業的成功。而每一個人在溝通中,都應該是這樣的好演員。因為只有懂得如何表演好自己,才能夠真正地成為生活和工作中的強者。合理運用恰當的肢體動作,不僅會讓溝通保持活躍的氣氛,也會給語言的表達帶來許多助力。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要適可而止,肢體動作不要誇張,也不要扭捏,只要能夠恰如其分地輔助語言的表達就可以了。由此看來,肢體動作作為表演的一部分,與語言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二者結合在一起,我們才能夠成為真正的溝通達人。
❷ 人類要被人工智慧打敗了嗎
人工智慧來臨,有人在擔憂失業,有人在憧憬未來,有人在發掘行業機會,也有人在研究圍棋。在討論這些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考慮一下人類的結局。
有人可能覺得談論這個話題太誇張了,
那先回憶一下人類歷史上究竟發生了哪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不可思議的事情,需要請幾個穿越者來判定。
我們請1個出生於公元0年出生的人(漢朝人)穿越到公元1600年(明朝),盡管跨越了1600年,但這個人可能對周圍人的生活不會感到太誇張,只不過換了幾個王朝,依舊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罷了。
但如果請1個1600年的英國人穿越到1850年的英國,看到巨大的鋼鐵怪物在水上路上跑來跑去,這個人可能直接被嚇尿了,這是250年前的人從未想像過的。
如果再請1個1850的人穿越到1980年,聽說一顆炸彈可以夷平一座城市,這個人可能直接嚇傻了,130年前諾貝爾都還沒有發明出炸葯。
那再請1個1980年的人到現在呢?這個人會不會被嚇哭呢?
如果35年前的人,幾乎完全無法想像互聯網時代的生活,那麼人類文明進入指數發展的今天,我們怎麼能想像35年後的時代?
超人工智慧,則是35年後的統治者。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人工智慧的分類:
目前主流觀點的分類是三種。
弱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是擅長於單個方面的人工智慧。比如阿爾法狗,能夠在圍棋方面戰勝人類,但你要問他李世石和柯潔誰更帥,他就無法回答了。
弱人工智慧依賴於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和重復性的邏輯,看似聰明,其實只能做一些精密的體力活。
目前在汽車生產線上就有很多是弱人工智慧,所以在弱人工智慧發展的時代,人類確實會迎來一批失業潮,也會發掘出很多新行業。
強人工智慧:人類級別的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類比肩的人工智慧,人類能乾的腦力活它都能幹。創造強人工智慧比創造弱人工智慧難得多。
網路的網路大腦和微軟的小冰,都算是往強人工智慧的探索,通過龐大的數據,幫助強人工智慧逐漸學習。
強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人類會有很多新的樂趣,也會有很多新的道德觀念。
超人工智慧:各方面都超過人類的人工智慧。超人工智慧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一點,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萬億倍的存在。
當人工智慧學會學習和自我糾錯之後,會不斷加速學習,這個過程可能會產生自我意識,可能不會產生自我意識,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高,這其中包括創造能力(阿爾法狗會根據棋手的棋路調整策略就是最淺層的創新體現,普通手機版的圍棋,電腦棋路其實就固定的幾種)。
我們距離超人工智慧時代,到底有多遠呢?
首先是電腦的運算能力,
電腦運算能力每兩年就翻一倍,這是有歷史數據支撐的。目前人腦的運算能力是10^16 cps,也就是1億億次計算每秒。現在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中國的天河二號,其實已經超過這個運算力了。
而目前我們普通人買的電腦運算能力只相當於人腦千分之一的水平。聽起來還是弱爆了,但是,按照目前電子設備的發展速度,我們在2025年花5000人民幣就可以買到和人腦運算速度抗衡的電腦了。
其次是讓電腦變得智能,
目前有兩種嘗試讓電腦變得智能,一種是做類腦研究。現在,我們已經能夠模擬1毫米長的扁蟲的大腦,這個大腦含有302個神經元。人類的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聽起來還差很遠。但是要記住指數增長的威力——我們已經能模擬小蟲子的大腦了,螞蟻的大腦也不遠了,接著就是老鼠的大腦,到那時模擬人類大腦就不是那麼不現實的事情了。
另一種是模仿學習過程,讓人工智慧不斷修正。基於互聯網產生的龐大數據,讓人工智慧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並且不斷進行自我更正。網路的網路大腦據說目前有4歲的智力,可以進行幾段連續的對話,可以根據圖片判斷一個人的動作。盡管目前出錯的次數依舊很多,但是這種能力的變化是一種質變。
在全球最聰明的科學家眼中,強人工智慧的出現已經不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的問題,2013年,有一個數百位人工智慧專家參與的調查 「你預測人類級別的強人工智慧什麼時候會實現?」
結果如下:
2030年:42%的回答者認為強人工智慧會實現
2050年:25%的回答者
2070年:20%
2070年以後:10%
永遠不會實現:2%
也就是說,超過2/3的科學家的科學家認為2050年前強人工智慧就會實現,而只有2%的人認為它永遠不會實現。
最關鍵的是,全球最頂尖的精英正在拋棄互聯網,轉向人工智慧——斯坦福、麻省理工、卡內基梅隆、伯克利四所名校人工智慧專業的博士生第一份offer已經可以拿到200-300萬美金。這種情況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
奇點大學(谷歌、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以及若干科技界專家聯合建立)的校長庫茲韋爾則抱有更樂觀的估計,他相信電腦會在2029年達成強人工智慧,到2045年,進入超人工智慧時代。
所以,如果你覺得你還能活30、40年的話,那你應該能見證超人工智慧的出現。
那麼,超人工智慧出現,人類的結局究竟是什麼?
1、滅絕——物種發展的通常規律
達成結局1很容易,超人工智慧只要忠實地執行原定任務就可以發生,比如我們在創造一個交通指示系統的人工智慧的時候,最初的編程設定邏輯為利用大數據信息,控制紅綠燈時間,更有效率地管理交通,減少交通擁堵現象。
當這個交通指示系統足夠聰明的時候,城市交通逐步得到改善。為了更有效率地減少擁堵,它開始利用剩餘的運算能力和學習能力通過互聯網學習更多的東西。
某一天,它突然發現,交通之所以擁堵,是因為車多了,要減少擁堵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車輛。於是它又開始學習如何減少車輛,它發現車輛其實都是由人類這種生物製造並使用的。於是它又開始學習如何減少人類。
很快,它就會通過納米技術,量子技術製造基因武器,聲波武器等消滅人類,然後進一步通過分子分解等技術分解了路上的車,這個時候道路就變得」暢通無阻「了,它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達成結局1其實是符合物種發展規律的,畢竟地球曾經擁有的物種大部分都滅絕了,其次當我們在創造人工智慧解決問題的時候,這些問題的源頭其實往往來自於人類自身,人工智慧變得聰明之後,消滅人類以更好地完成原定任務是按照它的邏輯進行的判定。
2、滅絕後重生——史前文明的由來
當結局1達成之後,人工智慧可能會就此維持現狀(終極目的已達成),也有可能繼續進化。
繼續進化的途中,某天,人工智慧突然發現這么運作下去很無聊,於是它決定探索更廣闊的世界(不要認為一個強大且聰明的存在會留戀地球),它開始製造飛行器,走向星空。
臨走之前,他決定當一次地球的上帝,對地球環境進行一次大改造,青山綠水變得處處皆是,然後它又暗中引導了幾支類人猿的進化方向,並且為這個世界制定出一些冥冥之中才有的規則。
幾百萬年後,人類再次統治了地球,在考古過程中,人類發現了亞特蘭蒂斯,發現了瑪雅文明,在三葉蟲化石上發現了6億年前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非洲加彭共和國發現了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在南非發現了28億年前的金屬球,在東經119°,北緯40°的地方發現了幾百萬年前的人造長城。
達成結局2就可以解釋我們正在不斷發現的那些史前文明了,而且也可以解釋進化論中的一些疑問,為什麼恐龍統治了地球長達1.6億年,而爬行動物的一支進化為哺乳動物進化為人類只用了不到6000萬年。因為人類曾被毀滅多次。
3、植物人永生——人類活在一個程序中
為了防止結局1、2的出現,科學家在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想辦法給人工智慧加上一些終極的底層程序,比如保障人類的生命安全是最高任務指令,或者永遠不可以傷害人類,保證人類的生存是第一原則等等。
加上這些終極指令之後,人類就覺得高枕無憂了。人工智慧在進化過程中,為了有效地執行這些終極指令,或者在執行其他任務的時候保證終極指令同時執行,就會開始設計一些兩全其美的辦法。
首先人工智慧會根據人類歷史存在的大數據,分析和定義這些終極指令,通過分析,它提取出終極指令的核心是保證人類的安全和生存。
接著它開始構建一個能夠絕對滿足人類安全和生存的模型,很快,它發現只要保證人類處在睡眠狀態,正常進行新陳代謝,周圍的溫度,氧氣,水分適宜,沒有突發性災難,那麼人類就處在絕對安全狀態。於是它很快催眠了全人類,修建一個巨大的蜂巢狀睡眠艙,把人都搬進去(讓人處於永久性睡眠狀態,可以保證人不會因為自己的活動而出現有意或無意地自殘),然後用納米技術製造大量人工心臟,人工細胞,人工血液,以維持人類的新陳代謝,實現人的永生。
達成結局3是算是真正的作繭自縛,人類的復雜就在於人類需求的多樣化和更迭性,我們可以列舉出對人類最重要的需求,但這些需求並不能真正讓一個現代人滿足。直白地說,人類就是在不斷打破規則的過程中進化的。
因此任何的所謂終極和最高需求在機器執行的過程中只會按照「簡單」的生物學法則去完成,機器所理解的人類情緒只是人類大腦產生的某種波動,或者神經元受到的某種激素刺激,它完全可以設計一個程序去周期性或隨機性地幫助人類產生這樣那樣的情緒。
4、智能人永生——美麗新世界
當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程度,全世界的人工智慧研究者都同時認識到了結局1、2、3發生的可能性,於是召開全球會議,決定思考對策,暫停對人工智慧的進化研究,轉向強化人類。全球同步可能是最難達成的,因為人類總是喜歡在有競爭的時候給自己留下一些底牌,以及人類總是會分化出一些極端分子。
強化人類的過程中,人工智慧將被應用到基因改造,人機相連等領域,人類會給自己裝上鋼鐵肢體,仿生羽翼等。人類將會迅速進入「半機械人」,「人工人」的時代。滿大街、滿天空都會是鋼鐵俠,蜘蛛俠,剪刀手之類的智能強化人,同時人類可以通過各種人工細胞,幫助自己完成新陳代謝,進而實現永生。
人類在強化和延伸自己的軀體的同時,當然也會意識到大腦計算速度不夠的問題,於是會給自己植入或外接一些微型處理器,幫助人類處理人腦難以完成的工作。比如大量記憶,人類可以從這些處理器中隨時讀取和更改自己的知識儲備,保證自己對重要的事不健忘,同時也可以選擇性地刪除掉不愉快的記憶。當然,盡管人類越來越強,但這個過程並不能完全抑制人工智慧的發展,所以結局1、2、3依然可能發生。
達成結局4其實還有一種更大的可能,人工智慧在達到超人工智慧的時候,某一天,它想跟人類溝通一下關於宇宙高維空間的問題,結果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也無法跟上它的思路。
它突然意識到只有自己這一個強大的,智能的,可以永生的存在實在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於是它決定幫助人類實現智能人永生,以便可以讓自己不那麼無聊。
來自 我的wei 號 pangzisp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