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語言 > python1維卷積神經網

python1維卷積神經網

發布時間:2022-09-28 05:26:53

① 怎樣用python構建一個卷積神經網路模型

上周末利用python簡單實現了一個卷積神經網路,只包含一個卷積層和一個maxpooling層,pooling層後面的多層神經網路採用了softmax形式的輸出。實驗輸入仍然採用MNIST圖像使用10個feature map時,卷積和pooling的結果分別如下所示。


部分源碼如下:

[python]view plain

② 怎樣用python構建一個卷積神經網路

用keras框架較為方便首先安裝anaconda,然後通過pip安裝keras以下轉自wphh的博客。#coding:utf-8'''GPUruncommand:THEANO_FLAGS=mode=FAST_RUN,device=gpu,floatX=float32pythoncnn.pyCPUruncommand:pythoncnn.py2016.06.06更新:

③ python數據挖掘工具有哪些

1. Numpy


可以供給數組支撐,進行矢量運算,而且高效地處理函數,線性代數處理等。供給真實的數組,比起python內置列表來說, Numpy速度更快。一起,Scipy、Matplotlib、Pandas等庫都是源於 Numpy。由於 Numpy內置函數處理數據速度與C語言同一等級,建議使用時盡量用內置函數。


2.Scipy


根據Numpy,可以供給了真實的矩陣支撐,以及大量根據矩陣的數值計算模塊,包含:插值運算,線性代數、圖畫信號,快速傅里葉變換、優化處理、常微分方程求解等。


3. Pandas


源於NumPy,供給強壯的數據讀寫功用,支撐相似SQL的增刪改查,數據處理函數十分豐富,而且支撐時間序列剖析功用,靈敏地對數據進行剖析與探索,是python數據發掘,必不可少的東西。


Pandas根本數據結構是Series和DataFrame。Series是序列,相似一維數組,DataFrame相當於一張二維表格,相似二維數組,DataFrame的每一列都是一個Series。


4.Matplotlib


數據可視化最常用,也是醉好用的東西之一,python中聞名的繪圖庫,首要用於2維作圖,只需簡單幾行代碼可以生成各式的圖表,例如直方圖,條形圖,散點圖等,也可以進行簡單的3維繪圖。


5.Scikit-Learn


Scikit-Learn源於NumPy、Scipy和Matplotlib,是一 款功用強壯的機器學習python庫,可以供給完整的學習東西箱(數據處理,回歸,分類,聚類,猜測,模型剖析等),使用起來簡單。缺乏是沒有供給神經網路,以及深度學習等模型。


6.Keras


根據Theano的一款深度學習python庫,不僅可以用來建立普通神經網路,還能建各種深度學習模型,例如:自編碼器、循環神經網路、遞歸神經網路、卷積神經網路等,重要的是,運轉速度幾塊,對建立各種神經網路模型的過程進行簡化,可以答應普通用戶,輕松地建立幾百個輸入節點的深層神經網路,定製程度也十分高。


關於 python數據挖掘工具有哪些,環球青藤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了,學習是沒有盡頭的,學習一項技能更是受益終身,因此,只要肯努力學,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如若你還想繼續了解關於python編程的素材及學習方法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其他文章學習。

④ 怎樣用python構建一個卷積神經網路

用keras框架較為方便

首先安裝anaconda,然後通過pip安裝keras

⑤ 利用Python實現卷積神經網路的可視化

在本文中,將探討如何可視化卷積神經網路(CNN),該網路在計算機視覺中使用最為廣泛。首先了解CNN模型可視化的重要性,其次介紹可視化的幾種方法,同時以一個用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模型可視化這一概念。

正如上文中介紹的癌症腫瘤診斷案例所看到的,研究人員需要對所設計模型的工作原理及其功能掌握清楚,這點至關重要。一般而言,一名深度學習研究者應該記住以下幾點:

1.1 理解模型是如何工作的

1.2 調整模型的參數

1.3 找出模型失敗的原因

1.4 向消費者/終端用戶或業務主管解釋模型做出的決定

2.可視化CNN模型的方法

根據其內部的工作原理,大體上可以將CNN可視化方法分為以下三類:

初步方法:一種顯示訓練模型整體結構的簡單方法

基於激活的方法:對單個或一組神經元的激活狀態進行破譯以了解其工作過程

基於梯度的方法:在訓練過程中操作前向傳播和後向傳播形成的梯度

下面將具體介紹以上三種方法,所舉例子是使用Keras深度學習庫實現,另外本文使用的數據集是由「識別數字」競賽提供。因此,讀者想復現文中案例時,請確保安裝好Kears以及執行了這些步驟。

研究者能做的最簡單的事情就是繪制出模型結構圖,此外還可以標注神經網路中每層的形狀及參數。在keras中,可以使用如下命令完成模型結構圖的繪制:

model.summar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ayer (type)                 Output Shape              Param #  

=================================================================conv2d_1 (Conv2D)            (None, 26, 26, 32)        3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nv2d_2 (Conv2D)            (None, 24, 24, 64)        1849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ax_pooling2d_1 (MaxPooling2 (None, 12, 12, 64)        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ropout_1 (Dropout)          (None, 12, 12, 64)        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latten_1 (Flatten)          (None, 9216)              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nse_1 (Dense)              (None, 128)               117977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ropout_2 (Dropout)          (None, 128)               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reds (Dense)                (None, 10)                1290      

=================================================================Total params: 1,199,882Trainable params: 1,199,882Non-trainable params: 0

還可以用一個更富有創造力和表現力的方式呈現模型結構框圖,可以使用keras.utils.vis_utils函數完成模型體系結構圖的繪制。

另一種方法是繪制訓練模型的過濾器,這樣就可以了解這些過濾器的表現形式。例如,第一層的第一個過濾器看起來像:

top_layer = model.layers[0]plt.imshow(top_layer.get_weights()[0][:, :, :, 0].squeeze(), cmap='gray')

一般來說,神經網路的底層主要是作為邊緣檢測器,當層數變深時,過濾器能夠捕捉更加抽象的概念,比如人臉等。

為了理解神經網路的工作過程,可以在輸入圖像上應用過濾器,然後繪制其卷積後的輸出,這使得我們能夠理解一個過濾器其特定的激活模式是什麼。比如,下圖是一個人臉過濾器,當輸入圖像是人臉圖像時候,它就會被激活。

from vis.visualization import visualize_activation

from vis.utils import utils

from keras import activations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matplotlib inline

plt.rcParams['figure.figsize'] = (18, 6)

# Utility to search for layer index by name.

# Alternatively we can specify this as -1 since it corresponds to the last layer.

layer_idx = utils.find_layer_idx(model, 'preds')

# Swap softmax with linear

model.layers[layer_idx].activation = activations.linear

model = utils.apply_modifications(model)

# This is the output node we want to maximize.filter_idx = 0

img = visualize_activation(model, layer_idx, filter_indices=filter_idx)

plt.imshow(img[..., 0])

同理,可以將這個想法應用於所有的類別,並檢查它們的模式會是什麼樣子。

for output_idx in np.arange(10):

  # Lets turn off verbose output this time to avoid clutter and just see the output.

  img = visualize_activation(model, layer_idx, filter_indices=output_idx, input_range=(0., 1.))

  plt.figure()

  plt.title('Networks perception of {}'.format(output_idx))

  plt.imshow(img[..., 0])

在圖像分類問題中,可能會遇到目標物體被遮擋,有時候只有物體的一小部分可見的情況。基於圖像遮擋的方法是通過一個灰色正方形系統地輸入圖像的不同部分並監視分類器的輸出。這些例子清楚地表明模型在場景中定位對象時,若對象被遮擋,其分類正確的概率顯著降低。

為了理解這一概念,可以從數據集中隨機抽取圖像,並嘗試繪制該圖的熱圖(heatmap)。這使得我們直觀地了解圖像的哪些部分對於該模型而言的重要性,以便對實際類別進行明確的區分。

def iter_occlusion(image, size=8):

    # taken from https://www.kaggle.com/blargl/simple-occlusion-and-saliency-maps

  occlusion = np.full((size * 5, size * 5, 1), [0.5], np.float32)

  occlusion_center = np.full((size, size, 1), [0.5], np.float32)

  occlusion_padding = size * 2

  # print('padding...')

  image_padded = np.pad(image, ( \  (occlusion_padding, occlusion_padding), (occlusion_padding, occlusion_padding), (0, 0) \  ), 'constant', constant_values = 0.0)

  for y in range(occlusion_padding, image.shape[0] + occlusion_padding, size):

      for x in range(occlusion_padding, image.shape[1] + occlusion_padding, size):

          tmp = image_padded.()

          tmp[y - occlusion_padding:y + occlusion_center.shape[0] + occlusion_padding, \

            x - occlusion_padding:x + occlusion_center.shape[1] + occlusion_padding] \            = occlusion

          tmp[y:y + occlusion_center.shape[0], x:x + occlusion_center.shape[1]] = occlusion_center          yield x - occlusion_padding, y - occlusion_padding, \

            tmp[occlusion_padding:tmp.shape[0] - occlusion_padding, occlusion_padding:tmp.shape[1] - occlusion_padding]i = 23 # for exampledata = val_x[i]correct_class = np.argmax(val_y[i])

# input tensor for model.predictinp = data.reshape(1, 28, 28, 1)# image data for matplotlib's imshowimg = data.reshape(28, 28)

# occlusionimg_size = img.shape[0]

occlusion_size = 4print('occluding...')heatmap = np.zeros((img_size, img_size), np.float32)class_pixels = np.zeros((img_size, img_size), np.int16)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counters = defaultdict(int)for n, (x, y, img_float) in enumerate(iter_occlusion(data, size=occlusion_size)):

    X = img_float.reshape(1, 28, 28, 1)

    out = model.predict(X)

    #print('#{}: {} @ {} (correct class: {})'.format(n, np.argmax(out), np.amax(out), out[0][correct_class]))

    #print('x {} - {} | y {} - {}'.format(x, x + occlusion_size, y, y + occlusion_size))

    heatmap[y:y + occlusion_size, x:x + occlusion_size] = out[0][correct_class]

    class_pixels[y:y + occlusion_size, x:x + occlusion_size] = np.argmax(out)

    counters[np.argmax(out)] += 1

正如之前的坦克案例中看到的那樣,怎麼才能知道模型側重於哪部分的預測呢?為此,可以使用顯著圖解決這個問題。顯著圖首先在這篇文章中被介紹。

使用顯著圖的概念相當直接——計算輸出類別相對於輸入圖像的梯度。這應該告訴我們輸出類別值對於輸入圖像像素中的微小變化是怎樣變化的。梯度中的所有正值告訴我們,像素的一個小變化會增加輸出值。因此,將這些梯度可視化可以提供一些直觀的信息,這種方法突出了對輸出貢獻最大的顯著圖像區域。

class_idx = 0indices = np.where(val_y[:, class_idx] == 1.)[0]

# pick some random input from here.idx = indices[0]

# Lets sanity check the picked image.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matplotlib inline

plt.rcParams['figure.figsize'] = (18, 6)plt.imshow(val_x[idx][..., 0])

from vis.visualization import visualize_saliency

from vis.utils import utilsfrom keras import activations# Utility to search for layer index by name.

# Alternatively we can specify this as -1 since it corresponds to the last layer.

layer_idx = utils.find_layer_idx(model, 'preds')

# Swap softmax with linearmodel.layers[layer_idx].activation = activations.linear

model = utils.apply_modifications(model)grads = visualize_saliency(model, layer_idx, filter_indices=class_idx, seed_input=val_x[idx])

# Plot with 'jet' colormap to visualize as a heatmap.plt.imshow(grads, cmap='jet')

#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Dense linear layer.for class_idx in np.arange(10):

    indices = np.where(val_y[:, class_idx] == 1.)[0]

    idx = indices[0]

    f, ax = plt.subplots(1, 4)

    ax[0].imshow(val_x[idx][..., 0])

    for i, modifier in enumerate([None, 'guided', 'relu']):

        grads = visualize_saliency(model, layer_idx, filter_indices=class_idx,

        seed_input=val_x[idx], backprop_modifier=modifier)

        if modifier is None:

            modifier = 'vanilla'

        ax[i+1].set_title(modifier)

        ax[i+1].imshow(grads, cmap='jet')

類別激活映射(CAM)或grad-CAM是另外一種可視化模型的方法,這種方法使用的不是梯度的輸出值,而是使用倒數第二個卷積層的輸出,這樣做是為了利用存儲在倒數第二層的空間信息。

from vis.visualization import visualize_cam

#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Dense linear layer.for class_idx in np.arange(10):

indices = np.where(val_y[:, class_idx] == 1.)[0]

idx = indices[0]f, ax = plt.subplots(1, 4)

ax[0].imshow(val_x[idx][..., 0])

for i, modifier in enumerate([None, 'guided', 'relu']):

    grads = visualize_cam(model, layer_idx, filter_indices=class_idx,

    seed_input=val_x[idx], backprop_modifier=modifier)

    if modifier is None:

        modifier = 'vanilla'

    ax[i+1].set_title(modifier)

    ax[i+1].imshow(grads, cmap='jet')

本文簡單說明了CNN模型可視化的重要性,以及介紹了一些可視化CNN網路模型的方法,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使其能夠在後續深度學習應用中構建更好的模型。 免費視頻教程:www.mlxs.top

⑥ 從零開始用Python構建神經網路

從零開始用Python構建神經網路
動機: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深度學習,我們將使用 python 語言從頭搭建一個神經網路,而不是使用像 Tensorflow 那樣的封裝好的框架。我認為理解神經網路的內部工作原理,對數據科學家來說至關重要。
這篇文章的內容是我的所學,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神經網路是什麼?
介紹神經網路的文章大多數都會將它和大腦進行類比。如果你沒有深入研究過大腦與神經網路的類比,那麼將神經網路解釋為一種將給定輸入映射為期望輸出的數學關系會更容易理解。
神經網路包括以下組成部分
? 一個輸入層,x
? 任意數量的隱藏層
? 一個輸出層,?
? 每層之間有一組權值和偏置,W and b
? 為隱藏層選擇一種激活函數,σ。在教程中我們使用 Sigmoid 激活函數
下圖展示了 2 層神經網路的結構(注意:我們在計算網路層數時通常排除輸入層)

2 層神經網路的結構
用 Python 可以很容易的構建神經網路類

訓練神經網路
這個網路的輸出 ? 為:

你可能會注意到,在上面的等式中,輸出 ? 是 W 和 b 函數。
因此 W 和 b 的值影響預測的准確率. 所以根據輸入數據對 W 和 b 調優的過程就被成為訓練神經網路。
每步訓練迭代包含以下兩個部分:
? 計算預測結果 ?,這一步稱為前向傳播
? 更新 W 和 b,,這一步成為反向傳播
下面的順序圖展示了這個過程:

前向傳播
正如我們在上圖中看到的,前向傳播只是簡單的計算。對於一個基本的 2 層網路來說,它的輸出是這樣的:

我們在 NeuralNetwork 類中增加一個計算前向傳播的函數。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設偏置 b 為0:

但是我們還需要一個方法來評估預測結果的好壞(即預測值和真實值的誤差)。這就要用到損失函數。
損失函數
常用的損失函數有很多種,根據模型的需求來選擇。在本教程中,我們使用誤差平方和作為損失函數。
誤差平方和是求每個預測值和真實值之間的誤差再求和,這個誤差是他們的差值求平方以便我們觀察誤差的絕對值。
訓練的目標是找到一組 W 和 b,使得損失函數最好小,也即預測值和真實值之間的距離最小。
反向傳播
我們已經度量出了預測的誤差(損失),現在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傳播誤差,並以此更新權值和偏置。
為了知道如何適當的調整權值和偏置,我們需要知道損失函數對權值 W 和偏置 b 的導數。
回想微積分中的概念,函數的導數就是函數的斜率。

梯度下降法
如果我們已經求出了導數,我們就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導數值來更新權值 W 和偏置 b(參考上圖)。這種方式被稱為梯度下降法。
但是我們不能直接計算損失函數對權值和偏置的導數,因為在損失函數的等式中並沒有顯式的包含他們。因此,我們需要運用鏈式求導發在來幫助計算導數。

鏈式法則用於計算損失函數對 W 和 b 的導數。注意,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只展示了假設網路只有 1 層的偏導數。
這雖然很簡陋,但是我們依然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損失函數對權值 W 的導數(斜率),因此我們可以相應的調整權值。
現在我們將反向傳播演算法的函數添加到 Python 代碼中

為了更深入的理解微積分原理和反向傳播中的鏈式求導法則,我強烈推薦 3Blue1Brown 的如下教程:
Youtube:https://youtu.be/tIeHLnjs5U8
整合並完成一個實例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包括前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的完整 Python 代碼,那麼就將其應用到一個例子上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吧。

神經網路可以通過學習得到函數的權重。而我們僅靠觀察是不太可能得到函數的權重的。
讓我們訓練神經網路進行 1500 次迭代,看看會發生什麼。 注意觀察下面每次迭代的損失函數,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損失函數單調遞減到最小值。這與我們之前介紹的梯度下降法一致。

讓我們看看經過 1500 次迭代後的神經網路的最終預測結果:

經過 1500 次迭代訓練後的預測結果
我們成功了!我們應用前向和方向傳播演算法成功的訓練了神經網路並且預測結果收斂於真實值。
注意預測值和真實值之間存在細微的誤差是允許的。這樣可以防止模型過擬合並且使得神經網路對於未知數據有著更強的泛化能力。
下一步是什麼?
幸運的是我們的學習之旅還沒有結束,仍然有很多關於神經網路和深度學習的內容需要學習。例如:
? 除了 Sigmoid 以外,還可以用哪些激活函數
? 在訓練網路的時候應用學習率
? 在面對圖像分類任務的時候使用卷積神經網路
我很快會寫更多關於這個主題的內容,敬請期待!
最後的想法
我自己也從零開始寫了很多神經網路的代碼
雖然可以使用諸如 Tensorflow 和 Keras 這樣的深度學習框架方便的搭建深層網路而不需要完全理解其內部工作原理。但是我覺得對於有追求的數據科學家來說,理解內部原理是非常有益的。
這種練習對我自己來說已成成為重要的時間投入,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⑦ 關於神經網路 需要學習python的哪些知識

多讀文檔 應該是庫 庫也是python基礎編寫的 多讀多看

⑧ python深度學習中經過卷積神經網路訓練後的輸出怎樣查看

這兩個概念實際上是互相交叉的,例如,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簡稱CNNs)就是一種深度的監督學習下的機器學習模型,而深度置信網(Deep Belief Nets,簡稱DBNs)就是一種無監督學習下的機器學習模型。

閱讀全文

與python1維卷積神經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李海仁倫理片 瀏覽:314
韓國愛情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40部封禁小說都有什麼 瀏覽:719
天資榜第十名葉凌天七殺霸體 瀏覽:712
家庭教師高級課程中的老師是誰 瀏覽:492
近期韓國劇情片 瀏覽:251
誰的電影官網 瀏覽:168
月餅自動包餡機plc編程 瀏覽:129
pdf百度雲盤 瀏覽:356
php和java的優點 瀏覽:232
怎麼進入vim編譯環境 瀏覽:415
程序員做外貿視頻 瀏覽:762
a大尺度電影網址 瀏覽:390
台灣片子一個學生和一個老師 瀏覽:12
伺服器內部錯誤500運行什麼 瀏覽:945
鬼叫春為什麼吃了餅變黃牛。 瀏覽:146
女子穿越與多個男主在一起 瀏覽:734
電影刪減視頻去哪裡看 瀏覽:638
韓國電影兩個當兵的救一個女的 瀏覽:305
大遲度未刪電影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