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操作系統 > linuxlibaio

linuxlibaio

發布時間:2022-10-05 06:00:49

A. linux下安裝oracle lio-devel-0.3.106在什麼位置

在操作系統安裝盤中,oracle需要很多的系統的包或軟體,最好定位到系統盤或系統鏡像中把oracle要求的軟體包都裝一下吧。

B. POSIX AIO和lio的Linux上的區別

oracle11g的release版本可以安裝到任何版本的linux上,只是區分32位和64位的。1、下載對應的版本。

2、Oracle 11g R2資料庫安裝硬體配置要求:
最小內存 1 GB of RAM
虛擬內存容量
Available RAM

Swap Space Required

Between 1 GB and 2 GB

1.5 times the size of RAM

Between 2 GB and 16 GB

Equal to the size of RAM

More than 16 GB

16 GB

硬碟空間要求
資料庫軟體硬碟空間需求:
Installation Type

Requirement for Software Files (GB)

Enterprise Edition

3.95

Standard Edition

3.88

數據文件硬碟空間需求:
Installation Type

Requirement for Data Files (GB)

Enterprise Edition

1.7

Standard Edition

1.5

檢查的命令
內存
# grep MemTotal /proc/meminfo

C. Linux內核AIO與lio

Linux AIO也可以由內核空間實現,非同步I/O是Linux 2.6以後版本內核的一個標准特性。對於塊設備而言,AIO可以一次性發出大量的read/write調用並且通過通用塊層的I/O調度來獲得更好的性能,用戶程序也可以減少過多的同步負載,還可以在業務邏輯中更靈活地進行並發控制和負載均衡。相較於glibc的用戶空間多線程同步等實現也減少了線程的負載和上下文切換等。對於網路設備而言,在socket層面上,也可以使用AIO,讓CPU和網卡的收發動作充分交疊以改善吞吐性能。
在用戶空間中,我們一般要結合lio來進行內核AIO的系統調用在用戶空間中,我們一般要結合lio來進行內核AIO的系統調用。AIO的讀寫請求都用io_submit()下發。下發前通過io_prep_pwrite()和io_prep_pread()生成iocb的結構體,作為io_submit()的參數。這個結構體指定了讀寫類型、起始地址、長度和設備標志符等信息。讀寫請求下發之後,使用io_getevents()函數等待I/O完成事件。io_set_callback()則可設置一個AIO完成的回調函數。

D. linux上裝mysql報錯,爆缺少lio的包,然後我用yum去安裝卻報錯

Mysql4.1
及更高版本支持伺服器端的准備語句(prepared statements)
,它使用增強的二進制客戶端/
伺服器協議在客戶端和伺服器端之間高校的發送數據。

創建預處理語句時,客戶端會向伺服器發送一個實際查詢的原型,然後伺服器對該原型進行解析和處理,將部分優化過的原型保存起來,並且給客戶端返回一個狀態句柄。客戶端可以通過定義狀態句柄重復的執行查詢。

E. 面試 linux 文件系統怎樣io到底層

前言:本文主要講解LinuxIO調度層的三種模式:cfp、deadline和noop,並給出各自的優化和適用場景建議。IO調度發生在Linux內核的IO調度層。這個層次是針對Linux的整體IO層次體系來說的。從read()或者write()系統調用的角度來說,Linux整體IO體系可以分為七層,它們分別是:VFS層:虛擬文件系統層。由於內核要跟多種文件系統打交道,而每一種文件系統所實現的數據結構和相關方法都可能不盡相同,所以,內核抽象了這一層,專門用來適配各種文件系統,並對外提供統一操作介面。文件系統層:不同的文件系統實現自己的操作過程,提供自己特有的特徵,具體不多說了,大家願意的話自己去看代碼即可。頁緩存層:負責真對page的緩存。通用塊層:由於絕大多數情況的io操作是跟塊設備打交道,所以Linux在此提供了一個類似vfs層的塊設備操作抽象層。下層對接各種不同屬性的塊設備,對上提供統一的BlockIO請求標准。IO調度層:因為絕大多數的塊設備都是類似磁碟這樣的設備,所以有必要根據這類設備的特點以及應用的不同特點來設置一些不同的調度演算法和隊列。以便在不同的應用環境下有針對性的提高磁碟的讀寫效率,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Linux電梯所起作用的地方。針對機械硬碟的各種調度方法就是在這實現的。塊設備驅動層:驅動層對外提供相對比較高級的設備操作介面,往往是C語言的,而下層對接設備本身的操作方法和規范。塊設備層:這層就是具體的物理設備了,定義了各種真對設備操作方法和規范。有一個已經整理好的[LinuxIO結構圖],非常經典,一圖勝千言: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主要在IO調度這一層。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提高塊設備IO的整體性能?這一層也主要是針對機械硬碟結構而設計的。眾所周知,機械硬碟的存儲介質是磁碟,磁頭在碟片上移動進行磁軌定址,行為類似播放一張唱片。這種結構的特點是,順序訪問時吞吐量較高,但是如果一旦對碟片有隨機訪問,那麼大量的時間都會浪費在磁頭的移動上,這時候就會導致每次IO的響應時間變長,極大的降低IO的響應速度。磁頭在碟片上尋道的操作,類似電梯調度,實際上在最開始的時期,Linux把這個演算法命名為Linux電梯演算法,即:如果在尋道的過程中,能把順序路過的相關磁軌的數據請求都「順便」處理掉,那麼就可以在比較小影響響應速度的前提下,提高整體IO的吞吐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設計IO調度演算法的原因。目前在內核中默認開啟了三種演算法/模式:noop,cfq和deadline。嚴格算應該是兩種:因為第一種叫做noop,就是空操作調度演算法,也就是沒有任何調度操作,並不對io請求進行排序,僅僅做適當的io合並的一個fifo隊列。目前內核中默認的調度演算法應該是cfq,叫做完全公平隊列調度。這個調度演算法人如其名,它試圖給所有進程提供一個完全公平的IO操作環境。註:請大家一定記住這個詞語,cfq,完全公平隊列調度,不然下文就沒法看了。cfq為每個進程創建一個同步IO調度隊列,並默認以時間片和請求數限定的方式分配IO資源,以此保證每個進程的IO資源佔用是公平的,cfq還實現了針對進程級別的優先順序調度,這個我們後面會詳細解釋。查看和修改IO調度演算法的方法是:cfq是通用伺服器比較好的IO調度演算法選擇,對桌面用戶也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對於很多IO壓力較大的場景就並不是很適應,尤其是IO壓力集中在某些進程上的場景。因為這種場景我們需要的滿足某個或者某幾個進程的IO響應速度,而不是讓所有的進程公平的使用IO,比如資料庫應用。deadline調度(最終期限調度)就是更適合上述場景的解決方案。deadline實現了四個隊列:其中兩個分別處理正常read和write,按扇區號排序,進行正常io的合並處理以提高吞吐量。因為IO請求可能會集中在某些磁碟位置,這樣會導致新來的請求一直被合並,可能會有其他磁碟位置的io請求被餓死。另外兩個處理超時read和write的隊列,按請求創建時間排序,如果有超時的請求出現,就放進這兩個隊列,調度演算法保證超時(達到最終期限時間)的隊列中的請求會優先被處理,防止請求被餓死。不久前,內核還是默認標配四種演算法,還有一種叫做as的演算法(Anticipatoryscheler),預測調度演算法。一個高大上的名字,搞得我一度認為Linux內核都會算命了。結果發現,無非是在基於deadline演算法做io調度的之前等一小會時間,如果這段時間內有可以合並的io請求到來,就可以合並處理,提高deadline調度的在順序讀寫情況下的數據吞吐量。其實這根本不是啥預測,我覺得不如叫撞大運調度演算法,當然這種策略在某些特定場景差效果不錯。但是在大多數場景下,這個調度不僅沒有提高吞吐量,還降低了響應速度,所以內核乾脆把它從默認配置里刪除了。畢竟Linux的宗旨是實用,而我們也就不再這個調度演算法上多費口舌了。1、cfq:完全公平隊列調度cfq是內核默認選擇的IO調度隊列,它在桌面應用場景以及大多數常見應用場景下都是很好的選擇。如何實現一個所謂的完全公平隊列(CompletelyFairQueueing)?首先我們要理解所謂的公平是對誰的公平?從操作系統的角度來說,產生操作行為的主體都是進程,所以這里的公平是針對每個進程而言的,我們要試圖讓進程可以公平的佔用IO資源。那麼如何讓進程公平的佔用IO資源?我們需要先理解什麼是IO資源。當我們衡量一個IO資源的時候,一般喜歡用的是兩個單位,一個是數據讀寫的帶寬,另一個是數據讀寫的IOPS。帶寬就是以時間為單位的讀寫數據量,比如,100Mbyte/s。而IOPS是以時間為單位的讀寫次數。在不同的讀寫情境下,這兩個單位的表現可能不一樣,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兩個單位的任何一個達到了性能上限,都會成為IO的瓶頸。從機械硬碟的結構考慮,如果讀寫是順序讀寫,那麼IO的表現是可以通過比較少的IOPS達到較大的帶寬,因為可以合並很多IO,也可以通過預讀等方式加速數據讀取效率。當IO的表現是偏向於隨機讀寫的時候,那麼IOPS就會變得更大,IO的請求的合並可能性下降,當每次io請求數據越少的時候,帶寬表現就會越低。從這里我們可以理解,針對進程的IO資源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兩個:進程在單位時間內提交的IO請求個數和進程佔用IO的帶寬。其實無論哪個,都是跟進程分配的IO處理時間長度緊密相關的。有時業務可以在較少IOPS的情況下佔用較大帶寬,另外一些則可能在較大IOPS的情況下佔用較少帶寬,所以對進程佔用IO的時間進行調度才是相對最公平的。即,我不管你是IOPS高還是帶寬佔用高,到了時間咱就換下一個進程處理,你愛咋樣咋樣。所以,cfq就是試圖給所有進程分配等同的塊設備使用的時間片,進程在時間片內,可以將產生的IO請求提交給塊設備進行處理,時間片結束,進程的請求將排進它自己的隊列,等待下次調度的時候進行處理。這就是cfq的基本原理。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常見的應用場景下,我們很肯能需要人為的對進程的IO佔用進行人為指定優先順序,這就像對進程的CPU佔用設置優先順序的概念一樣。所以,除了針對時間片進行公平隊列調度外,cfq還提供了優先順序支持。每個進程都可以設置一個IO優先順序,cfq會根據這個優先順序的設置情況作為調度時的重要參考因素。優先順序首先分成三大類:RT、BE、IDLE,它們分別是實時(RealTime)、最佳效果(BestTry)和閑置(Idle)三個類別,對每個類別的IO,cfq都使用不同的策略進行處理。另外,RT和BE類別中,分別又再劃分了8個子優先順序實現更細節的QOS需求,而IDLE只有一個子優先順序。另外,我們都知道內核默認對存儲的讀寫都是經過緩存(buffer/cache)的,在這種情況下,cfq是無法區分當前處理的請求是來自哪一個進程的。只有在進程使用同步方式(syncread或者syncwirte)或者直接IO(DirectIO)方式進行讀寫的時候,cfq才能區分出IO請求來自哪個進程。所以,除了針對每個進程實現的IO隊列以外,還實現了一個公共的隊列用來處理非同步請求。當前內核已經實現了針對IO資源的cgroup資源隔離,所以在以上體系的基礎上,cfq也實現了針對cgroup的調度支持。總的來說,cfq用了一系列的數據結構實現了以上所有復雜功能的支持,大家可以通過源代碼看到其相關實現,文件在源代碼目錄下的block/cfq-iosched.c。1.1cfq設計原理在此,我們對整體數據結構做一個簡要描述:首先,cfq通過一個叫做cfq_data的數據結構維護了整個調度器流程。在一個支持了cgroup功能的cfq中,全部進程被分成了若干個contralgroup進行管理。每個cgroup在cfq中都有一個cfq_group的結構進行描述,所有的cgroup都被作為一個調度對象放進一個紅黑樹中,並以vdisktime為key進行排序。vdisktime這個時間紀錄的是當前cgroup所佔用的io時間,每次對cgroup進行調度時,總是通過紅黑樹選擇當前vdisktime時間最少的cgroup進行處理,以保證所有cgroups之間的IO資源佔用「公平」。當然我們知道,cgroup是可以對blkio進行資源比例分配的,其作用原理就是,分配比例大的cgroup佔用vdisktime時間增長較慢,分配比例小的vdisktime時間增長較快,快慢與分配比例成正比。這樣就做到了不同的cgroup分配的IO比例不一樣,並且在cfq的角度看來依然是「公平「的。選擇好了需要處理的cgroup(cfq_group)之後,調度器需要決策選擇下一步的service_tree。service_tree這個數據結構對應的都是一系列的紅黑樹,主要目的是用來實現請求優先順序分類的,就是RT、BE、IDLE的分類。每一個cfq_group都維護了7個service_trees,其定義如下:其中service_tree_idle就是用來給IDLE類型的請求進行排隊用的紅黑樹。而上面二維數組,首先第一個維度針對RT和BE分別各實現了一個數組,每一個數組中都維護了三個紅黑樹,分別對應三種不同子類型的請求,分別是:SYNC、SYNC_NOIDLE以及ASYNC。我們可以認為SYNC相當於SYNC_IDLE並與SYNC_NOIDLE對應。idling是cfq在設計上為了盡量合並連續的IO請求以達到提高吞吐量的目的而加入的機制,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空轉」等待機制。空轉是指,當一個隊列處理一個請求結束後,會在發生調度之前空等一小會時間,如果下一個請求到來,則可以減少磁頭定址,繼續處理順序的IO請求。為了實現這個功能,cfq在service_tree這層數據結構這實現了SYNC隊列,如果請求是同步順序請求,就入隊這個servicetree,如果請求是同步隨機請求,則入隊SYNC_NOIDLE隊列,以判斷下一個請求是否是順序請求。所有的非同步寫操作請求將入隊ASYNC的servicetree,並且針對這個隊列沒有空轉等待機制。此外,cfq還對SSD這樣的硬碟有特殊調整,當cfq發現存儲設備是一個ssd硬碟這樣的隊列深度更大的設備時,所有針對單獨隊列的空轉都將不生效,所有的IO請求都將入隊SYNC_NOIDLE這個servicetree。每一個servicetree都對應了若干個cfq_queue隊列,每個cfq_queue隊列對應一個進程,這個我們後續再詳細說明。cfq_group還維護了一個在cgroup內部所有進程公用的非同步IO請求隊列,其結構如下:非同步請求也分成了RT、BE、IDLE這三類進行處理,每一類對應一個cfq_queue進行排隊。BE和RT也實現了優先順序的支持,每一個類型有IOPRIO_BE_NR這么多個優先順序,這個值定義為8,數組下標為0-7。我們目前分析的內核代碼版本為Linux4.4,可以看出,從cfq的角度來說,已經可以實現非同步IO的cgroup支持了,我們需要定義一下這里所謂非同步IO的含義,它僅僅表示從內存的buffer/cache中的數據同步到硬碟的IO請求,而不是aio(man7aio)或者linux的native非同步io以及lio機制,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非同步」IO機制,在內核中都是同步實現的(本質上馮諾伊曼計算機沒有真正的「非同步」機制)。我們在上面已經說明過,由於進程正常情況下都是將數據先寫入buffer/cache,所以這種非同步IO都是統一由cfq_group中的async請求隊列處理的。那麼為什麼在上面的service_tree中還要實現和一個ASYNC的類型呢?這當然是為了支持區分進程的非同步IO並使之可以「完全公平」做准備嘍。實際上在最新的cgroupv2的blkio體系中,內核已經支持了針對bufferIO的cgroup限速支持,而以上這些可能容易混淆的一堆類型,都是在新的體系下需要用到的類型標記。新體系的復雜度更高了,功能也更加強大,但是大家先不要著急,正式的cgroupv2體系,在Linux4.5發布的時候會正式跟大家見面。我們繼續選擇service_tree的過程,三種優先順序類型的service_tree的選擇就是根據類型的優先順序來做選擇的,RT優先順序最高,BE其次,IDLE最低。就是說,RT里有,就會一直處理RT,RT沒了再處理BE。每個service_tree對應一個元素為cfq_queue排隊的紅黑樹,而每個cfq_queue就是內核為進程(線程)創建的請求隊列。每一個cfq_queue都會維護一個rb_key的變數,這個變數實際上就是這個隊列的IO服務時間(servicetime)。這里還是通過紅黑樹找到servicetime時間最短的那個cfq_queue進行服務,以保證「完全公平」。選擇好了cfq_queue之後,就要開始處理這個隊列里的IO請求了。這里的調度方式基本跟deadline類似。cfq_queue會對進入隊列的每一個請求進行兩次入隊,一個放進fifo中,另一個放進按訪問扇區順序作為key的紅黑樹中。默認從紅黑樹中取請求進行處理,當請求的延時時間達到deadline時,就從紅黑樹中取等待時間最長的進行處理,以保證請求不被餓死。這就是整個cfq的調度流程,當然其中還有很多細枝末節沒有交代,比如合並處理以及順序處理等等。1.2cfq的參數調整理解整個調度流程有助於我們決策如何調整cfq的相關參數。所有cfq的可調參數都可以在/sys/class/block/sda/queue/iosched/目錄下找到,當然,在你的系統上,請將sda替換為相應的磁碟名稱。我們來看一下都有什麼:這些參數部分是跟機械硬碟磁頭尋道方式有關的,如果其說明你看不懂,請先補充相關知識:back_seek_max:磁頭可以向後定址的最大范圍,默認值為16M。back_seek_penalty:向後定址的懲罰系數。這個值是跟向前定址進行比較的。以上兩個是為了防止磁頭尋道發生抖動而導致定址過慢而設置的。基本思路是這樣,一個io請求到來的時候,cfq會根據其定址位置預估一下其磁頭尋道成本。設置一個最大值back_seek_max,對於請求所訪問的扇區號在磁頭後方的請求,只要定址范圍沒有超過這個值,cfq會像向前定址的請求一樣處理它。再設置一個評估成本的系數back_seek_penalty,相對於磁頭向前定址,向後定址的距離為1/2(1/back_seek_penalty)時,cfq認為這兩個請求定址的代價是相同。這兩個參數實際上是cfq判斷請求合並處理的條件限制,凡事復合這個條件的請求,都會盡量在本次請求處理的時候一起合並處理。fifo_expire_async:設置非同步請求的超時時間。同步請求和非同步請求是區分不同隊列處理的,cfq在調度的時候一般情況都會優先處理同步請求,之後再處理非同步請求,除非非同步請求符合上述合並處理的條件限制范圍內。當本進程的隊列被調度時,cfq會優先檢查是否有非同步請求超時,就是超過fifo_expire_async參數的限制。如果有,則優先發送一個超時的請求,其餘請求仍然按照優先順序以及扇區編號大小來處理。fifo_expire_sync:這個參數跟上面的類似,區別是用來設置同步請求的超時時間。slice_idle:參數設置了一個等待時間。這讓cfq在切換cfq_queue或servicetree的時候等待一段時間,目的是提高機械硬碟的吞吐量。一般情況下,來自同一個cfq_queue或者servicetree的IO請求的定址局部性更好,所以這樣可以減少磁碟的定址次數。這個值在機械硬碟上默認為非零。當然在固態硬碟或者硬RAID設備上設置這個值為非零會降低存儲的效率,因為固態硬碟沒有磁頭定址這個概念,所以在這樣的設備上應該設置為0,關閉此功能。group_idle:這個參數也跟上一個參數類似,區別是當cfq要切換cfq_group的時候會等待一段時間。在cgroup的場景下,如果我們沿用slice_idle的方式,那麼空轉等待可能會在cgroup組內每個進程的cfq_queue切換時發生。這樣會如果這個進程一直有請求要處理的話,那麼直到這個cgroup的配額被耗盡,同組中的其它進程也可能無法被調度到。這樣會導致同組中的其它進程餓死而產生IO性能瓶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將slice_idle=0而group_idle=8。這樣空轉等待就是以cgroup為單位進行的,而不是以cfq_queue的進程為單位進行,以防止上述問題產生。low_latency:這個是用來開啟或關閉cfq的低延時(lowlatency)模式的開關。當這個開關打開時,cfq將會根據target_latency的參數設置來對每一個進程的分片時間(slicetime)進行重新計算。這將有利於對吞吐量的公平(默認是對時間片分配的公平)。關閉這個參數(設置為0)將忽略target_latency的值。這將使系統中的進程完全按照時間片方式進行IO資源分配。這個開關默認是打開的。我們已經知道cfq設計上有「空轉」(idling)這個概念,目的是為了可以讓連續的讀寫操作盡可能多的合並處理,減少磁頭的定址操作以便增大吞吐量。如果有進程總是很快的進行順序讀寫,那麼它將因為cfq的空轉等待命中率很高而導致其它需要處理IO的進程響應速度下降,如果另一個需要調度的進程不會發出大量順序IO行為的話,系統中不同進程IO吞吐量的表現就會很不均衡。就比如,系統內存的cache中有很多臟頁要寫回時,桌面又要打開一個瀏覽器進行操作,這時臟頁寫回的後台行為就很可能會大量命中空轉時間,而導致瀏覽器的小量IO一直等待,讓用戶感覺瀏覽器運行響應速度變慢。這個low_latency主要是對這種情況進行優化的選項,當其打開時,系統會根據target_latency的配置對因為命中空轉而大量佔用IO吞吐量的進程進行限制,以達到不同進程IO佔用的吞吐量的相對均衡。這個開關比較合適在類似桌面應用的場景下打開。target_latency:當low_latency的值為開啟狀態時,cfq將根據這個值重新計算每個進程分配的IO時間片長度。quantum:這個參數用來設置每次從cfq_queue中處理多少個IO請求。在一個隊列處理事件周期中,超過這個數字的IO請求將不會被處理。這個參數只對同步的請求有效。slice_sync:當一個cfq_queue隊列被調度處理時,它可以被分配的處理總時間是通過這個值來作為一個計算參數指定的。公式為:time_slice=slice_sync+(slice_sync/5*(4-prio))。這個參數對同步請求有效。slice_async:這個值跟上一個類似,區別是對非同步請求有效。slice_async_rq:這個參數用來限制在一個slice的時間范圍內,一個隊列最多可以處理的非同步請求個數。請求被處理的最大個數還跟相關進程被設置的io優先順序有關。1.3cfq的IOPS模式我們已經知道,默認情況下cfq是以時間片方式支持的帶優先順序的調度來保證IO資源佔用的公平。高優先順序的進程將得到的時間片長度,而低優先順序的進程時間片相對較小。當我們的存儲是一個高速並且支持NCQ(原生指令隊列)的設備的時候,我們最好可以讓其可以從多個cfq隊列中處理多路的請求,以便提升NCQ的利用率。此時使用時間片的分配方式分配資源就顯得不合時宜了,因為基於時間片的分配,同一時刻最多能處理的請求隊列只有一個。這時,我們需要切換cfq的模式為IOPS模式。切換方式很簡單,就是將slice_idle=0即可。內核會自動檢測你的存儲設備是否支持NCQ,如果支持的話cfq會自動切換為IOPS模式。另外,在默認的基於優先順序的時間片方式下,我們可以使用ionice命令來調整進程的IO優先順序。進程默認分配的IO優先順序是根據進程的nice值計算而來的,計算方法可以在manionice中看到,這里不再廢話。2、deadline:最終期限調度deadline調度演算法相對cfq要簡單很多。其設計目標是:在保證請求按照設備扇區的順序進行訪問的同時,兼顧其它請求不被餓死,要在一個最終期限前被調度到。我們知道磁頭對磁碟的尋道是可以進行順序訪問和隨機訪問的,因為尋道延時時間的關系,順序訪問時IO的吞吐量更大,隨機訪問的吞吐量小。如果我們想為一個機械硬碟進行吞吐量優化的話,那麼就可以讓調度器按照盡量復合順序訪問的IO請求進行排序,之後請求以這樣的順序發送給硬碟,就可以使IO的吞吐量更大。但是這樣做也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此時出現了一個請求,它要訪問的磁軌離目前磁頭所在磁軌很遠,應用的請求又大量集中在目前磁軌附近。導致大量請求一直會被合並和插隊處理,而那個要訪問比較遠磁軌的請求將因為一直不能被調度而餓死。deadline就是這樣一種調度器,能在保證IO最大吞吐量的情況下,盡量使遠端請求在一個期限內被調度而不被餓死的調度器。

F. 紅旗linux系統下安裝mysql5.5,提示缺少lio.so.1(LIBAIO_0.4)。

依存關系永遠都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掛載上安裝光碟看看有沒有 lio這個包,在rpm包的目錄里 ls -l |grep lio,有就安裝上。

G. lio.so.1放在什麼目錄下安裝

1、yum install
lio-devel lio
2、 ll /usr/lib64/lio.so.1
/usr/lib64/lio.so.1 -> /lib64/lio.so.1.0.1
3、lio項目
This is a library for accessing the new AIO system calls (asynchronous i/o)
for the Linux kernel. It is a thin, state-keeping wrapper that conforms to the
Single Unix Specification for aio_read, aio_write, aio_error, aio_return and
aio_suspend functions, and also implements lio_listio and aio_reap for batch
processing.

This library requires a kernel with the new AIO code and a recent version of
the lio userspace library.
4、安裝oracle一般需要准備lio

H. 如何安裝 linux lio library

檢查硬體是否滿足要求 1)確保系統有足夠的 RAM 和交換空間大小,運行以下命令: #grep MemTotal /proc/meminfo #grepSwapTotal /proc/meminfo 註:所需最小 RAM 為 512MB,而所需最小交換空間為 1GB。對於 RAM 小於或等於 2GB 的系統,交換空間應為 RAM 數量的兩倍;對於 RAM 大於 2GB 的系統,交換空間應為 RAM 數量的一到兩倍。 2)確保有足夠的磁碟空間。Oracle 10g軟體大約需要 2.5GB 的可用磁碟空間,資料庫則另需至少1.2G的磁碟空間 3)/tmp 目錄至少需要 400MB 的可用空間。 要檢查系統上的可用磁碟空間,運行以下命令: #df-h 2 檢查系統是否已安裝所需的開發包 使用rpm -qa命令,確保以下包已成功安裝。對於包的版本,只有版本高於下面的都可以,如果低於此版本,則要升級處理,如下: binutils-2.15.92.0.2-13.EL4 compat-db-4.1.25-9 compat-libstdc++-296-2.96-132.7.2 control-center-2.8.0-12 gcc-3.4.3-22.1.EL4 gcc-c++-3.4.3-22.1.EL44 glibc-2.3.4-2.9 glibc-common-2.3.4-2.9 gnome-libs-1.4.1.2.90-44.1 libstdc++-3.4.3-22.1 libstdc++-devel-3.4.3-22.1 make-3.80-5 pdksh-5.2.14-30 sysstat-5.0.5-1 xscreensaver-4.18-5.rhel4.2 setarch-1.6-1 lio-0.3.103-3 3 創建oracle組和oracle用戶 創建用於安裝和維護 Oracle 10g軟體的 Linux 組和用戶帳戶。用戶帳戶將稱為 oracle,而組將稱為 oinstall(用於軟體安裝) 和 dba(用於資料庫管理)。 #groupadd oinstall #groupadd dba #useradd -m -g oinstall -G dba oracle –poracle (p表示添加帳號密碼) 創建oracle目錄並改變目錄許可權 現在,創建存儲 Oracle 10g 軟體和資料庫文件的目錄。本指南在創建目錄結構時所用的命名慣例符合最佳靈活結構 (OFA) 規范。 以 root 用戶身份執行以下命令: #mkdir -p /u01/app/oracle # oracle根目錄,-p 表示遞歸建立目錄 #mkdir -p /u02/oradata # oracle數據文件存放目錄 #chown -R oracle:oinstall /u01 #chown -R oracle:oinstall /u02 #chmod -R 775 /u01 #chmod -R 775 /u02 4 配置linux內核參數 #vi/etc/sysctl.conf,添加如下內容: kernel.shmall = 2097152 kernel.shmmax = 2147483648 #此處默認設置為2G,數值一般設為物理內存的40~50% kernel.shmmni = 4096 kernel.sem = 250 32000 100 128 fs.file-max = 65536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000 net.core.rmem_default = 262144 net.core.rmem_max = 262144 net.core.wmem_default = 262144 net.core.wmem_max = 262144 完成後,運行以下命令激活更改: #sysctl–p 註:Linux 內核非常出色。與大多數其他 *NIX 系統不同,Linux 允許在系統啟動和運行時修改大多數內核參數。完成內核參數更改後不必重新啟動系統。Oracle 資料庫 10g 需要以下所示的內核參數設置。其中給出的是最小值,因此如果您的系統使用的值較大,則不要更改它。 配置oracle用戶的shell限制 #vi /etc/security/limits.conf 添加如下內容: oracle soft nproc 2047 oracle hard nproc 16384 oracle soft nofile 1024 oracle hard nofile 65536 #vi /etc/pam.d/login 添加如下內容: session required pam_limits.so 導出x圖形界面給oracle用戶 由於安裝時採用的是oracle的OUI圖形化界面,需要X支持,而默認oracle用戶是不支持圖形化操作的,必須以root的身份導出X給oracle用戶使用。運行如下命令: #xhost + access control disabled,clients can connect from any host 出現以上文字表示導出成功。 5 oracle用戶下執行 1.2.1設置環境變數 #su –oracle $vi .bash_profile 加入以下內容: TMP=/tmp TMPDIR=$TMP ORACLE_BASE=/u01/app/oracle #oracle 根目錄 ORACLE_HOME=$ORACLE_BASE/proct/10.2.0/db_1 #oracle 家目錄 ORACLE_SID=orcl #根據實際需要命名 LD_LIBRARY_PATH=$ORACLE_HOME/lib:/lib:/usr/lib PATH=$ORACLE_HOME/bin:$PATH exportTMP TMPDIR ORACLE_BASE ORACLE_HOME ORACLE_SID LD_LIBRARY_PATH PATH $source .bash_profile #使環境變數生效 2、安裝 Oracle 2.1、下載並解壓oracle軟體 從Oracle網站下載10201_database_linux_x86_32.cpio.gz到oracle用戶家目錄下/home/oracle/(也可為其他目錄),使用oracle用戶登錄後,解壓此文件: $startx $cd /home/oracle $gunzip 10201_database_linux_x86_64.cpio.gz $cpio -idmv <10201_database_linux_x86_64.cpio 以上操作將Oracle安裝文件解壓到database/目錄。 (根據下載的包的格式不同,解壓出來後的目錄格式可能不同。) 2.2、Oracle OUI進行圖形化安裝(推薦使用高級安裝方式) 切換到database/目錄下,運行以下命令: $cd database $./runInstaller 6 檢驗是否安裝成功 資料庫正常安裝結束後,默認是啟動的。以oracle用戶身份運行以下命令測試: $sqlplus/ as sysdba SQL>selectopen_mode from v$database; OPEN_MODE ------------------ READ WRITE 若出現以上文字說明資料庫正在正常運行。自此,資料庫安裝成功。

I. 32位linux中安裝oracle資料庫前環境配置,lio-devel-0.3.106干什麼用的

建用戶和授權要用DBA

最簡單得建用戶:
create user 用戶名 identified by 密碼

用戶解鎖 alter user 用戶名 account unlock(不解鎖無法登陸)

授權用 grant

建完用戶首先要授權登陸許可權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用戶名

授權可以授權給角色和用戶
也可以把角色授權給角色和用戶

其他得類似 創建表得許可權類似如下格式:
grant create table to 用戶

閱讀全文

與linuxlibaio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愛情來得不準時塞爾維亞 瀏覽:748
有關監獄的恐怖片 瀏覽:242
穿越僵屍世界收女系統 瀏覽:899
java關鍵字保留字 瀏覽:244
linux系統運維下載 瀏覽:48
同程的簡便演算法 瀏覽:649
linux命令行管理主機 瀏覽:300
騰訊雲20元的伺服器 瀏覽:215
plsql編程入門 瀏覽:12
《fog》txt下載 瀏覽:494
怎樣用氣泡紙解壓 瀏覽:120
香港李時珍的經典電影 瀏覽:319
母親和房子電影 瀏覽:141
收盡天下女明星的超級主播 瀏覽:469
程序員的ios游戲 瀏覽:719
可以在線看 瀏覽:56
十三武士迅雷 瀏覽:809
網站好看,網站不用下載 瀏覽:153
優聊app怎麼上不去了賬號不存在 瀏覽:465
楚天的小說主角 瀏覽: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