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程序和APP的區別,開發一個小程序要多少錢
如果是定製開發需要幾萬到十幾萬不等,APP和小程序區別如下:2. 初學android開發!求一個完整的詳細的Android小程序源碼參考!
媒體播放器源碼Audio.java
package org.example.audio;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media.MediaPlayer;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view.KeyEvent;
public class Audio extends Activity {
private MediaPlayer up, down, left, right, enter;
private MediaPlayer a, s, d, f;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main);
// Native rate is 44.1kHz 16 bit stereo, but
// to save space we just use MPEG-3 22kHz mono
up = MediaPlayer.create(this, R.raw.up);
down = MediaPlayer.create(this, R.raw.down);
left = MediaPlayer.create(this, R.raw.left);
right = MediaPlayer.create(this, R.raw.right);
enter = MediaPlayer.create(this, R.raw.enter);
a = MediaPlayer.create(this, R.raw.a);
s = MediaPlayer.create(this, R.raw.s);
d = MediaPlayer.create(this, R.raw.d);
f = MediaPlayer.create(this, R.raw.f);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KeyDown(int keyCode, KeyEvent event) {
MediaPlayer mp;
switch (keyCode) {
case KeyEvent.KEYCODE_DPAD_UP:
mp = up;
break;
case KeyEvent.KEYCODE_DPAD_DOWN:
mp = down;
break;
case KeyEvent.KEYCODE_DPAD_LEFT:
mp = left;
break;
case KeyEvent.KEYCODE_DPAD_RIGHT:
mp = right;
break;
case KeyEvent.KEYCODE_DPAD_CENTER:
case KeyEvent.KEYCODE_ENTER:
mp = enter;
break;
case KeyEvent.KEYCODE_A:
mp = a;
break;
case KeyEvent.KEYCODE_S:
mp = s;
break;
case KeyEvent.KEYCODE_D:
mp = d;
break;
case KeyEvent.KEYCODE_F:
mp = f;
break;
default:
return super.onKeyDown(keyCode, event);
}
mp.seekTo(0);
mp.start();
return true;
}
}
3. 寫給Android開發者看的『微信小程序和Android開發的對比』
微信小程序近期可謂是動作頻出,僅最近新增的能力就有:
種種跡象表明,微信對小程序的期望值是很大,所以在它推出的幾個月效果沒到達預期的情況下,之前的很多『克制』也就逐漸變成『放肆』了 —— 不過不管小程序以後的發展到底怎樣,對我們開發者來發,多了解一些總是沒有壞處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對於是技術人來說,多了解一些不同的技術、不同的開發模式、不同的架構思想,提高技術『廣度』,對於自己的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本文就是從一個 Android 開發者的角度,從項目工程方便切入,來分析一下『微信小程序』跟『Android App』開發上的一些異同。
『微信小程序』開發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技術,希望通過本文,能讓你對它多一些了解。
因為內容是從Android開發的角度來談的,所以我假設你已經對 Android 開發比較熟悉了。並且對微信小程序的開發也比較感興趣,如果要是再能有些 javascript、css 的基礎的話那就更好了!
Android 開發我們已經比較熟悉——
作為對比,進行微信小程序開發所用的語言是這些——
wxml (WeiXin Markup Language) 基本約等於是 xml。微信之所以沒有直接使用 xml ,可能是為了以後擴展方便一些(野心很大)。
同理, wxss (WeiXin Style Sheets) 基本約等於是 css。也是微信擴展了一些功能,比如統一的尺寸單位 rpx 。
對於 Android 來說,對於頁面的描述基本上在 xml 中定義的,比如:
這是一個簡單的典型的示例,這個文件就是描述了兩部分內容:
some.wxss:
很明顯可以看出:wxml 是負責了 頁面結構 的展示;而 wxss 則負責了對 頁面樣式 的定義。
這種把結構和樣式分離的做法,其實是延續了網頁開發中的習慣(html + css)。
這樣做的好處起碼有兩個:
——看起來還是挺簡單的結構:
這三個文件用以描述小程序 app 相關的內容,他們的命名是固定這樣的,位置也固定是在根目錄下。
app.js 基本相當於 Android 中的 Application 類,文件中主要是有一個 App() 函數,來進行小程序的初始化操作。
app.json 的作用跟 Android 中的 AndroidMainifest.xml 文件很相似 —— 都是靜態化的配置文件。
app.wxss 定義全局的樣式 —— 其定義的樣式會作用於每個頁面。比如在 app.wxss 中加入:
就可以給所有的 text 控制項添加 5px 的 padding 。
當然,頁面本身的 xxPage.wxss 可以定義局部樣式來覆蓋全局樣式。
根目錄下的 utils 文件夾中有一個 util.js 文件,這個故名思意,是類似於 Java 中的一些工具類的存在。
utils 文件夾其實是一個非必須的結構,而它之所以出現在官方的 HelloWorld 工程中,是作為一個代表,表明了開發者在這里是可以自定義新的文件夾和結構的。微信小程序作為一個使用 js 來開發的平台,是可以使用許多第三方的 js 庫的,對於這些第三方庫,以及其他的圖片資源等,都可以放到自定義的文件夾中。
pages 文件夾下包含兩個子目錄:index 和 logs ,兩個目錄的結構都是基本一樣的,都是包含四個相同主名稱的文件: xx.js、xx.wxml、xx.json、xx.wxss 這幾個文件。
這樣的一個典型結構表明它是一個小程序的頁面,四個文件的作用分別是:
在視圖的動態顯示上,微信小程序使用了 數據綁定(data-binding) 的方式。
如果你之前使用過 AngularJS 或者 Vue.js 等這些流行的 js 框架,那麼你肯定對 數據綁定 並不陌生。它是一種把一個控制項的屬性綁定到某個數據對象(view-model)的屬性的方法,這樣在改變數據對象屬性的時候,所對應的控制項屬性也就會相應變化 —— 在開發中,這種方式會使得對 View 層的顯示控制變得十分簡單、自然。
基於此,軟體工程的流行架構方式也在之前的 MVC 、 MVP 之外,又多了一個 —— MVVM(Model-View-ViewModel) 。
數據綁定 這種方式現在是如此的流行,以致於 Android 官方都出了一個 [Data Binding Library] ( https://developer.android.com/topic/libraries/data-binding/index.html ) 來支持數據綁定,但是由於成熟度等原因,目前還並沒有成為主流,Android 中的主流視圖顯示方式,還是通過開發者手動給每個控制項 set 數據。
—— 單從這一點上看,微信小程序的開發模式是比原生 Andorid 要『先進』一些的~ 😏
小程序雖然是和前端 H5 頁面一樣是用 js 來開發,但是由於它最終運行的平台不再是瀏覽器,而是和 App 的表現幾無二致,所以頁面的生命周期也是和 App 差不多的。
一個小程序頁面的典型生命周期如下:
對比一下 Android 的 Activity 生命周期 :
微信小程序的頁面生命周期稍微簡單一些,但主要的思想跟 Activity 生命周期基本是一致的。
小程序的官方 IDE 是微信自己出品 微信Web開發者工具 ,它內置了一個小程序的運行環境,本質上是基於 Chrome 內核的一個瀏覽器框架,算是一個模擬器了。
——它雖然跟 Android 的各種高大上的模擬器相比起來略顯簡陋,但是基本該有的功能也基本都有(斷點、Log、網路監控等),而且由於是基於瀏覽器內核的頁面 DOM 解析,所以運行的速度也是像瀏覽器打開網頁一樣流暢,不會像 Android 模擬器那樣對系統資源要求很高。
另外,在綁定了開發者賬號之後,也可以用手機進行真機調試來調試小程序,所以也能在上線前用不同的機器來進行充分的兼容性測試。
總體來說,小程序作為一個新的形態,從開發的角度,它可以算作是一個【Native開發】和【H5開發】的結合,它吸收了原生開發和 H5 開發的優點。對於前端開發人員和原生開發人員來說,都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中找到許多熟悉的東西。再細節的許多點這里就不在贅述了,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上手去體驗一下。
綜上,自然也就有兩種人特別適合去做小程序的開發——H5的前端開發人員,以及之前的 Android/iOS 原生 App 開發者。
微信小程序的開發總體來說是很簡單的。
—— 對於前端開發者來說,了解一下原生 App 的一些相關思想即可,這些工作其實只要讀一遍小程序的開發者指南基本就差不多了。
—— 而對於原生開發者來說,只要稍微補一下 js 的相關知識(html/css),也基本就差不多可以上手去做了。如果你之前恰好已經有過一些 js 的使用經驗,那就不用多說了,花半個小時看一下小程序的文檔,直接上!
關於作者 :
http://www.barryzhang.com
https://github.com/barryhappy
http://www.jianshu.com/users/e4607fd59d0d
4. 小程序開發是用什麼語言
小程序開發使用的語言本質上就是JS+CSS+HTML5,不過不能直接用HTML標簽,微信提供一個組件庫,沒有DOM和其他瀏覽器上的API;網路、Canvas等也重新包裝過。對於微信小程序而言,前端程序是唯一差異於網站建設技術的,因此,只要使用JS+CSS+HTML5讓前端程序過得了關,能夠寫前端的介面,那麼使用php,又或者java,以及asp.net的程序語言都是完全支持的。一般對於企業而言,都是採用php程序開發微信小程序;技術要求高一點的可以採用java程序開發。
小程序開發中最常見使用的是「MINA」框架,Apache Mina Server 是一個網路通信應用框架,也就是說,它主要是對基於TCP/IP、UDP/IP協議棧的通信框架(當然,也可以提供JAVA 對象的序列化服務、虛擬機管道通信服務等),Mina 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開發高性能、高擴展性的網路通信應用,Mina 提供了事件驅動、非同步(Mina 的非同步IO 默認使用的是JAVA NIO 作為底層支持)操作的編程模型。
這個框架為微信小程序的運行提供了豐富的組件和API。要學會和掌握小程序的框架結構、數據綁定機制、模板、數據緩存、常用組件和API等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