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總投資370億!騰訊全球總部「企鵝島」終於來了
6月畢業季,告別了相處幾年的同學和校園,大學生即將有個全新的身份:打工人。
除了考公考研黨,應屆的小夥伴們應該都陸續出來實習工作了。
雖說工作996,但互聯網大廠還是受到不少年輕人的青睞,小雷一些朋友就投入大廠的懷抱。
用他們的話說,「累是累了點,好歹投入和收入成正比,工資還是挺滿意的」。
經常關注大廠消息的小夥伴,最近一定也注意到這個新聞了。
近日,深圳西部濱海、毗鄰前海灣的大鏟灣港區一帶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
原因無他,互聯網大廠騰訊正在建造自家的全球總部。
這全球總部名字聽起來也很「高大上」,美名曰「互聯網 +」未來 科技 城。
對於騰訊來說,「蓋樓」,特別是「蓋大樓」,那都不算啥新鮮事兒了。
早在09年,騰訊就已經在深圳南山區深南大道建成了騰訊大廈總部。
過了幾年,騰訊又在後海旁建成騰訊濱海大廈總部,騰訊濱海大廈更是相當於3個騰訊大廈。
前面兩棟大廈都在深圳南山區,這次騰訊想離開南山區另尋寶地,大鏟灣就成了落腳首選。
從去年9月開始,就不斷傳出「企鵝島」開工的小道消息,不過騰訊一直沒出面證實。
最近終於有可靠消息傳來,「企鵝島」總算是正式開工啦!
(圖源:南方+)
官方披露,投資額318.9億元的騰訊「企鵝島」,用地面積80.9萬平方米,開發規模200萬平方米,其中研發用房150萬平方米、宿舍19萬平方米、商業用房14萬平方米(含6萬平方米會議中心及4萬平方米酒店)、 科技 展覽館0.5萬平方米、數據及智慧控制中心0.3萬平方米、片區匯聚機房0.06萬平方米。
這次「企鵝島」的規模比前面兩棟大廈可大多了。
用地規模是騰訊大廈、騰訊濱海大廈和騰訊前海大廈(在建中)加起來的16倍,形狀和規模則是和曼哈頓中城差不多。
(曼哈頓中城)
前年10月,騰訊對大鏟灣的用地計劃,就已經被深圳本地官媒提前曝光了。
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未來 科技 城這個名號當時就提出來了。
前有杭州阿里巴巴未來 科技 城,後有深圳「互聯網+」未來 科技 城。
要說騰訊沒有一點針對阿里巴巴的意圖,小雷還真不信。
(阿里巴巴未來 科技 城示意圖 圖源:住在杭州網)
到了去年11月,騰訊大手筆一口氣拿出十分之一的利潤,花了85.2億元買下1.3平方公里地塊。
大鏟灣港正式變「企鵝島」,騰訊搖身一變成了「島主」。
小雷注意嚯,「企鵝島」項目的建設周期不算長,一共分兩期建設。
一期建設項目,計劃在2024年12月竣工,二期計劃2026年11月竣工。
也就是說,在未來5年內,騰訊將多出騰訊前海大廈和「企鵝島」這兩個重量級辦公用地。
「蓋樓狂魔」果然名不虛傳啊。
大家都知道,深圳寸土寸金,蓋一棟樓不便宜,更不用說騰訊蓋的這些大樓了。
辣么,騰訊蓋那麼多樓幹嘛呢,難不成想進軍房地產業嗎?
其實,按騰訊的說法,就是員工越來越多,辦公場地太少,不夠用了。
19年時,騰訊在深圳市大約有38000名員工,辦公面積約70萬平方米,其中自有的物業面積33萬平方米,租賃的面積37萬平方米。
根據騰訊自己的預測,員工人數按每年增長13%,未來7年人數將達到約89000人。
這加起來127000人的辦公面積,按人均20平方米來算,得178萬平方米才行。
減去自有物業騰訊大廈、濱海大廈計33萬平方米,還有目前在建前海大廈15萬平方米,還得130萬平方米辦公面積才滿足需求。
所以,這幾年為了解決辦公場地的問題,騰訊一直在深圳買地准備蓋樓。
說完騰訊蓋樓的原因,我們來看看「企鵝島」長啥樣。
買下大鏟灣後,下一步就要開始忙活「企鵝島」的設計方案了。
騰訊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啊,全球招標後,吸引了不少國際知名設計行。
NBBJ、MVRDV、SHL等設計公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最終,花落NBBJ公司,NBBJ給出的設計方案主題是「網路城市」。
騰訊似乎是很吃NBBJ這一套,因為這已經不是他倆第一次合作了。
18年時,已經投入使用的騰訊濱海大廈就是NBBJ設計的。
(圖源:NBBJ)
「網路城市」,聽起來有種「賽博朋克」的feel~
NBBJ公司的設計方案是這樣的。
受到互聯網分布式網路的啟發,「網路城市」致力於打造中國首個以人性生活為本、互聯互通的有機大都會生態系統,旨在打造中國首個互聯互通企業園區,或將成為未來城市建設的的全球樣本。
小雷挑幾個有意思的亮點和大家說說。
首先就是「智慧交通」。
具體就是通過空間分層,把人與交通工具分布在不同層級,讓我們能看到海景和園區景觀。
還將採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自動泊車、動態車道及路權分配這些先進技術,讓園區交通更有效率、更安全。
(圖源:NBBJ)
第二點就是「互聯互通」。
現在我們吃飯去餐廳、唱歌去KTV、工作去寫字樓,每個地方做什麼都有明顯的功能規定。
「網路城市」里就打破了這些界限,打造了一個生活、工作和 娛樂 緊密結合的城市。
NBBJ的方案是通過人和一個多層立體慢行空間的互動來實現。
這個空間,結合了高 科技 人工智慧系統,從北到南以折線形式貫穿整個園區。
因為它在不停移動,等它移動到我們附近,我們就可以享受其中的服務啦。
(圖源:NBBJ)
最後一點是「可持續發展」,這點大家不陌生了。
NBBJ野心不小,想把「企鵝島」設計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有機生態系統。
建築的屋頂面有光伏發電太陽能板覆蓋,還有感測器監測環境和溢流情況。
園區內設置了水收集系統,管理和疏導地表徑流與溢流,各種綠化植物在園區也是隨處可見。
(圖源:NBBJ)
其實把,國內「蓋樓狂魔」不止一家,互聯網大廠對「蓋樓」的熱衷程度不亞於房地產商。
前面小雷提到的阿里巴巴,就被人戲稱為「杭州最大地產商」。
上到一線城市,下到三線城市,哪裡都逃不過阿里巴巴的地產買賣。
還有媒體算過,阿里巴巴全國蓋樓的面積全都加起來,開發面積甚至比很多中小開發商還要多。
阿里巴巴杭州總部大廈,長這樣,一看就透露出不便宜的氣息。
阿里巴巴對面的大廈,就是江湖人稱「豬場」的網易設立的杭州研發中心。
造型中規中矩,比不上對面的阿里巴巴大廈。
不過總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花的錢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圖源:網路)
這兩年,互聯網大廠買地蓋樓已經快成為業內共識了。
小米10周年演講時,雷軍就提到了在北京買地蓋樓的事兒。
建造小米 科技 園花了雷軍52億元,當時還上了熱搜。
大廠的花錢蓋樓確實是大手筆,前有雷軍52億元,後面B站和美團這就跟上了。
去年11月,美團也花了65億,在上海楊浦區買下一塊地,用以建設新上海總部基地。
今年1月,B站就花了81億,買下了上海黃浦區的一塊地,據說是要建設自己的總部大樓。
這筆錢可是相當於B站2020年三季度合計營收了。
互聯網大廠熱衷買地蓋樓,除了給員工居住和辦公,其實還有別的原因。
最近幾年,風頭最旺的行業就是數字經濟和互聯網技術了。
杭州之所以能有今天互聯網中心城市的地位,和阿里巴巴的成功是密不可分滴。
阿里巴巴的發展,在很大程度帶動了周邊其他互聯網 科技 公司。
大廠之所以能被叫大廠,那就是因為它各方面都足夠大。
除了能帶來更高的稅收、更多就業和消費機會,還能促進城市經濟轉型,提升城市整體實力。
所以吸引了一家大廠,既能提高GDP,又能帶動其他中小廠,簡直是一舉兩得呀。
地方政府當然就很樂意順水推舟,提供政策優惠,吸引大廠進駐啦。
而足夠多的錢或者土地,對大廠來說,誘惑還是很大的。
所以當大廠要買下這么大的一塊地,那妥妥是沒啥問題的。
總的來說,互聯網大廠買地蓋樓,其實是和地方政府相輔相成的結果。
隨著互聯網企業的崛起,小雷覺得,未來大廠買地蓋樓應該不再是啥新鮮事了。
而身為打工人的我們,害,看看熱鬧就好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