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內核模塊開發時,編譯內核模塊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在RedHat Linux 2.6版本中,kernel-devel-2.6.9-5.gz包中並不包含完整的內核源代碼,導致編譯模塊時可能會失敗。因此,需要手動安裝kernel-source-2.6.9-5.gz包來獲取完整的內核源代碼。
另外,對於內核模塊開發,可以使用rpmbuild -ba --target=i686命令來編譯內核模塊。但是,編譯過程中需要注意修改spec文件中的某些行。例如,將%define buildsource 0行中的0改為1,可以編譯出kernel-source包。然後,通過安裝kernel-source包來獲取完整的內核源代碼。
在進行內核模塊開發時,還需要注意各rpm包的內容和用途。例如,kernel-2.6.9-5包用於內核開發,kernel-devel-2.6.9-5包用於內核模塊開發。此外,qt-devel、gtk2-devel、readline-devel和ncurses-devel等包也非常重要。
對於內核模塊開發,需要安裝src包來獲取內核源代碼。如果只需要編譯sourcecode和doc包,可以使用rpmbuild -bb --target=i686命令。此外,還可以通過make dep命令來編譯內核模塊。
在編譯內核模塊時,還需要注意spec文件中的Requires行。例如,requires X-window行表示需要X-window。因此,在編譯內核模塊時,可以將requires X-window行注釋掉,以避免依賴於X-window。
總之,在進行內核模塊開發時,需要明確各rpm包的內容和用途,並正確修改spec文件中的某些行,以確保編譯過程順利進行。
B. 如何編譯Linux內核
內核配置完成,輸入make命令即可開始編譯內核。如果沒有修改Makefile文件並指定ARCH和CROSS_COMPILE參數,則須在命令行中指定:
$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none-linux-gnueabi-
目前大多數主機都是多核處理器,為了加快編譯進度,可以開啟多線程編譯,在make的時候加上「-jN」即可,N的值為處理器核心數目的2倍。例如對於I7 4核處理器,可將N設置為8:
$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none-linux-gnueabi- -j8
採用多線程編譯的優點是能加快編譯進度,。具體可以參照ZLG《嵌入式Linux開發教程(下冊)》第1章。
C. 如何編譯Linux內核
一、編譯環境
ubuntu 5.10,要編譯的內核源碼版本2.6.12 二、下載並解壓源代碼 首先從linux內核的官網www.kernel.org把源代碼下載下來。為了和後面實驗要求符合,我們要下載使用O(1)調度器的源碼。因此這里下載了2.6.12版本源碼。下載 下linux-2.6.12.tar.bz2,將下載源碼放入/usr/src/目錄下。如下圖所示: 解壓該源碼: 三、構建編譯環境 現在我們得到的只是源代碼,只是許許多多的文本文件,要想使這些文件成為可以運行的程序,需要使用編譯器進行編譯以及鏈接。編譯器有很多,但在里linux下一般都使用gnu的開源編譯器套件,這里包括gcc等,現在我們安裝基本的編譯器套件,如圖所示: 四、安裝ncurses庫 這里使用Ubuntu系統,因為系統自帶的ncurses庫在支持make menuconfig的時候會出錯,所以,依然要安裝ncurses庫,這里我們從源碼安裝。首先去ncurses官網http://ftp.gnu.org/pub/gnu/ncurses/ 上下載源碼。這里我們下載5.9版本,並通過簡單的安裝方式.configure 和make、make install方式安裝。如下圖所示: 五、配置內核 一切准備工作做完,現在我們就可以配置內核了,這里我們使用make menuconfig方式。如下圖: 在使用make menuconfig這個命令後,會出現如下的字元界面,我們就可以在這個界面上對內核進行配置。但是如果這不是你第一次配置這個內核,那麼請先運行:make mrproper來清除以前的配置,回到默認配置,然後再運行:make menuconfig.
在這里,我們以對cpu支持的配置為例,其餘的選項就不一一詳述,首先查看本機的cpu類型,如下圖: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我的電腦的cpu是AMD Athlon的,因此我們在cpu選項裡面選用AMD,如下圖所示: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
A、 cpu的設置在linux內核編譯過程中,不是必需的,即使保持默認的386選項(我們剛才把它改成了AMD),內核也能正常運行,只不過運行慢一些而已。
B、 一般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於Device Driver的設置。我在一開始就遇到了在內核編譯完,通過grub引導系統過程中報 「ALERT! /dev/sda1 does not exist . Dropping to a shell!」的錯誤。這是因為硬碟驅動沒有配置好而造成的。運行lspci命令,查看到下面這行:
由此確定,需要配置SCSI、PCI-X、Fusion-MPT驅動,需要在響應的驅動選項里將[M]設置為[*],因為硬碟驅動是在系統開機的時候載入,所以不能以模塊形式載入。
把這幾個驅動內部的選項全部改為[*]:
六、編譯內核
對內核的配置完成之後,現在就可以開始編譯內核了,只需要一個簡單的make命令即可,之後我們就只能慢慢等,直到編譯完成,在我的電腦上,大概用了25分鍾。下圖是運行make後的部分輸出。
七、安裝內核
編譯完成之後,我們需要安裝內核,主要分為如下幾步:
1)、安裝模塊
安裝模塊,對於內核來說,每一個內核版本有自己的模塊目錄,默認在/lib/moles/內核版本號這個目錄下,make moles_install會創建對應的目錄,並把對應的模塊文件拷貝過去。注意,這一步必須要在編譯過內核再做。
2)、拷貝bzImage文件
bzImage文件是內核映像文件,是啟動內核所必需的,我們應當把它拷貝到/boot目錄下。在這里,我為自己新建了一個目錄,我們把它拷貝過去,並且按照一般內核映像文件的命名方式為它改名為vmlinuz-2.6.12。
3)、製作initrd文件
initrd文件命名為initrd.img-2.6.12
4)、修改grub啟動項
要能引導起我們的新系統,需要更改grub配置,增加啟動選項。ubuntu 5.10的grub版本比較低,配置文件為/boot/grub/menu.lst,高版本的grub可能在/boot/grub/grub.cfg里。在原有啟動項基礎上,添加我們自己的啟動項,並把它設為默認啟動項,配置如下:
5)重啟
不出意外的話,我們的內核已經正常載入了,運行uname -a,會發現,內核版本已經是2.6.1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