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意大利国家预算法

意大利国家预算法

发布时间:2022-07-07 18:32:52

❶ 论财政公开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

论公开性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
傅光明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性和公开性
公共财政实质上有两个特征,就是公共性和公开性。其中公共性是前提,是根本;而公开性是形式,是规范,是保障。
所谓公共性,就是公共财政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公共权力决策为机制的分配活动。1.满足公共需要是解决市场失灵、弥补市场失效的问题,包括宏观调控、有效配置资源、社会分配不公等。从发达国家来看,不需要具体管理经济事务和干预企业经营,更多的是关注教育、就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创造吸引外来投资的各种环境等公共事务。2.提供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就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经济主体,为他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3.以公共权力决策为机制,就是公共财政的决策是以议会或纳税人的公众意愿为权力中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政府和财政就是按照人民的意愿来管理财政。
所谓公开性,就是政府预算、政府收支活动的透明性,政府所有的收支计划和活动过程,除了某些特殊的例外,不仅都必须向议会公开,而且还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都必须接受社会公众、议会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到了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预算,甚至是向全世界公开的。公开透明包括程序公开、过程公开、信息公开,预算执行结果公开。
公共性和公开性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构成公共财政的特征。一方面,“公共”财政即“社会公众”的财政。为此,政府是否可以取得收入,能够取得多少收入,以什么方式取得收入,谁必须直接缴纳税款和费用,等等。都必须由社会公众来决定,从根本上都表现为是社会公众在自愿地掏自己的腰包,然后政府安排使用所取得的资金,用于哪些项目和内容,每笔支出的规模有多大,政府支出是否符合纳税人的需要,都必须由纳税人来决定和认可。只有这样,才符合“经济人”的假设,即纳税人的利益和需要,是只有纳税人自己,而不是政府及其官员才能够准确判断的。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能够真正决定和支配政府的收支活动,就必须将政府的收支计划及活动全过程公开。为此,要想社会公众能够真正决定和支配政府的收支,政府预算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和盘托出,全部呈现于社会公众和议会之前,接受社会公众的议论和监督,议会或人民代表大会才能做出反映民意的决议。
二、公开性是公共财政特征的根据
1.公开性是现代预算制度产生的标志。现代预算制度产生于13-17世纪,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发展起来,不仅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且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他们与专制君主贵族展开了斗争。在历史上,议会最先从行政机关获得的权力,是税收和财政方面的权力,正是围绕这些权力才逐渐形成宪政体制。在获得了财政方面的权力后,议会才获得了立法权。有了立法权后才有了人事权和其他权力。议会要求政府把全年的财政收支报告提交议会公开讨论,只有经议会公开讨论后批准之后才能执行。这种财政收支报告由国会审议和批准以至公开,实质就是资产阶级国家预算制度的开始。英国于17世纪编制了第一个预算,到20世纪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起了预算制度。
现代预算制度的产生源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保护公民,自由财富的需要。政府在对财富的强制权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没有限制,就对公民的自由和财富造成威胁。因此现代预算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约束政府。对于政府来说,随心所欲的不受限制的权力也不利于统治者的利益,因此预算制度也是国家与人民达成的一份可以为人民提供保障的协议。促进了私人资本市场的发展,公认的私人资本市场是预算制度产生后建立的(18世纪初)。
2.公开性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体现。人民有知情权是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必然要求。政府行为所形成的除涉及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的任何政务信息都属于公众信息,老百姓有权获得、有权知晓,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发布、让百姓知晓。
相对于纳税人来说,财政资金是“公共性”的,因而必须公开和透明。财政之所以被要求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只是在管理上以利于加强监督和约束,提高财政运行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财政民主化的必然趋势。财政是人民的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离开纳税人,财政是不存在的,即不存在与纳税人无关的财政。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纳税人交税,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办事。在这里,纳税人即社会公众。政府是受社会公众的委托,出于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从社会公众手中集中一部分财力,以提供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公共教育和公共设施等等公共产品。既然政府财力是社会公众的——公共资金,而办的事情也是社会公众的——提高公共产品,那么,因此而产生的政府收支过程就应当让社会公众了解,并监督是否按照社会公众的意愿来安排收支。如果这道理成立的话,那政府财政的公开和透明也就是无须证明的公理。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财政是民主理财的财政,或者说是民主化的财政。因此,建立公共财政,不仅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财政的准确定位,而且要按照财政民主的要求,实现财政的公开和透明。
3.公开性是法治财政的体现。各国的财政公开的法律制度主要反映在宪法、财政管理法和预算法以及有关宪法性文件中。其中公开性和透明性,是预算法的重要原则之一。透明性原则,即除涉及国家安全、国防等特殊领域外,政府应确保财政政策目标制定、财政政策实施和财政账户公布的透明度,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使人民能够对政府的财政管理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9月17日制宪会议通过,其中第1条第八款规定:一切公款收支的报告和账目,应经常公布。1791年8月通过的法国宪法第3章第3条规定由部长或经管人签署并证明的各部支出细账,应在每次立法议会会期开始时印刷公布之。各种赋税和一切公共收入的收支状况,亦应以同样方法公布之。此等收支状况应按性质加以分别,并应说明各县每年的收支金额。各郡有关法庭、行政机关及其他机关的特别支出亦应公布之。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91条规定:内阁必须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就国家财政状况向国会及国民提出报告。1946年11月3日公布的日本国宪法第91条规定,内阁必须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就国家财政状况向国会及国民提出报告。
4.公开性是实现权力监督的重要措施。“权力”按字面解释应是权势和威力,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行为者或组织按照自己的意志、目的去支配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由于权力具备了控制其他人(或事物)的功能,可以成为获得利益的手段,因此“权力自身存在着自然腐化的倾向”。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尽管从本质上说,行政机关的权力是受到人民监督与制约的国家权力,是基于人民的利益而由国家权力机关授予行使的权力,但这种权力仍然受制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会产生权力异化现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在不同利益的驱动下,极易形成腐败。这种权力腐败的严重性,对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必须加以监督、规范,避免行政权力脱羁,侵独国家机体。这就需要在权力行使主体与权力监督主体之间找到相互衔接的联结点,达到权力与制约的相对平衡,这一联结点就是行政公开原则。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当然要用之于民,“用”得合理、合适、合法、高效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各部门的基本要求。作为受人民委托而监督政府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有义务全面地、及时地将财政收支向人民报告,以便人民群众在更广范围、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的财政行为,这是政府对人民负责的一种姿态,更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
5.公开性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普遍要求。财政政策特别是关税政策、政府补贴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等构成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公开性和透明性是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透明度是世界贸易组织三个主要目标——贸易自由化、透明度和稳定性之一。世界贸易组织中的透明度原则是指同过境的货物流通有关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即当政府实施有关过境货物的法律和规章时,必须予以公布,而且贸易商可以得到人人都可以了解到的这些法律和规章。为了推动各成员国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结相关经验,发表了《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和《财政透明度问卷》。正像IMF所指出的那样,这些“行为准则”并不是要求各成员国必须采纳的“最优做法”,而是可供成员国选择的“良好做法”。
三、共财政和财政公开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包括财政体制改革20多年来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1998年12月,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了建立公共财政这一改革目标,财政开始了公共化改革,进行了以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全面改革。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财政制度的公共化和公开化进程大大加快了速度。特别是部门预算的改革,提高和促进了我国政府预算的公开程度。表现在:政府财力全部纳入预算,开始取消预算外和制度外并使之公开化;预算编制和数据的细化,形成统一的综合预算,提高了透明度,同时政府预算科目的修订和细化,为我国政府预算公开化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基础性准备;配套改革措施的实行,强化了政府预算管理,为政府预算的真正公开作了准备;开始提交详细的部门预算数据等。
但是我国财政的整体透明度较低,在财政透明度的任一领域,我国都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不完整,政府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政府收支规模到底有多大,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至今这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么多的收费(基金),为什么要收,是不是履行了法律程序,收上来都干些什么,这些问题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是很不清楚的。通过收费这种形式形成的公共资金分散在政府的各个部门,成为各个部门利益的一块“自留地”,查不清,道不明,更无监督可言。政府收入,预算外一块,制度外还有一块,约有一半以上游离于预算之外,不仅是人大管不着,就是财政、审计部门也拿它没办法。
2.以公开为标志的财政法制建设存在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预算报告必须提前一定时间提交给人大机关予以审议,调整预算需要经过人大审议批准,决算完成后在一定时间内提交给人大机关予以审议。审计机关就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查,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这些规定都已经得到了落实。我国已经加入通用数据发布系统(GDDS),基本能够按照最低时限要求发布数据。在内容发布方面,突出的缺陷就是内容过于简单。例如,预算报告列举了收入总额、支出总额、主要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以及其完成预算的实际情况,但没有列出前年的有关数据,更没有包容今后两年的预测数据。预算报告没有公布预测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即没有公开预测财政收支的经济模型;预算报告简单介绍了政策重点,但缺乏详尽的数量指标,人们难以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估;披露债务指标,但数据不完全,没有包含所有的既有债务;并且对外债和内债采用不同的披露标准。对于或有债务,预算报告既无定量分析,也无定性判断,更没有对财政风险进行定期评估。预算报告也没有对税收支出、准财政活动进行分析、统计和披露。
3.预算内数据过粗。目前我国的各级政府预算,其具体的数据指标均未公诸于报端,仍然是沿用几十年来的方法,只公布几个收支大类的预决算数字,并加以大量的文字说明。这类极为粗放的预算指标,对于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仍然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也不可能看出问题,是缺乏透明度的。或者说,至今为止政府对于人代会公开的,仍然只是政府预算报告,而不是政府预算的全部收支数据指标(除某些特殊的例外)。
4.预算外和制度化财政活动的透明度低于预算外财政活动的透明度。在我国,即使真正公开了政府预算收支指标,问题也远没有真正解决。由于没有包括预算外和制度外的收支数据在内,我国的政府预算仍然是严重缺乏公开性的,因为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政府收支数据都没有被公布。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公布预算内数字似乎还容易些,因为我国几十年来一直都有公布国家预算报告的习惯,尽管预算报告中的数据指标过粗过少。而对于预算外来说,本身就没有公布的惯例,再加上预算外又直接涉及地方、部门和单位的既得利益,侵犯其“隐私”,要公布就更不容易了。
制度外仍然存在。至于所谓的“制度外”,由于其本身就存在是否合法的问题,要公布更是无从谈起。因为作为违反制度规定形成的钱款,公布之日,也就是取消之时,甚至还是取缔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问题。因此,在没能取消预算外和制度外范畴的背景下,政府预算是谈不上真正的公开化的。
5.预算的保密制度依然存在,现实透明性大大落后于现实可能性。政府预算的数据应当对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公开的道理,时至今日,也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支持,包括财政部门在内也已经试图将其对社会公众公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政府预算数据至今仍然没有公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保密制度仍然影响着预算数据的公开。
在保密制度下,目前,封闭、内向的传统仍然渗透在政府管理的各个领域。以部门预算为例,部门预算把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需求预分为基本预算支出和项目预算支出,前者细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专项事业费;后者则涵盖了大型购置、大型修缮、大型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等。各单位、各部门向财政部门提交的资金申请表,就是详细列支活动、细分资金用途的“明细账”,包含着大量的财政和公共管理信息。在许多国家(或地区),部门预算已经随批准的预算公开发布,而我国却仍把这种报表看做是内部材料和国家机密,不予公开。其实,仅仅公布部门预算的大致结构、持有人结构等信息,发布偿债率、国债负担率等风险指标;
四、加快财政公开性的进程与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1.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重建预算制度。政府预算,在形式上看,是政府为了安排当年的收支活动而编制的计划,实质上,政府预算在现代国家制度中,既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家政权组织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进行约束与监督的一种政治法律程序。法治化是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本质要求,是保证政府收支过程公开、透明的根本措施。在预算管理方式上,抓住部门预算、零基预算、单一国库账户等关键环节,逐步实现预算的公开和透明。
(1)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按照部门而不是按经费性质来编制预算,框定这个部门一年内所有的收支活动。预算内容细化,不仅具体到部门,而且具体到项目和下属单位,改变目前资金切块给部门自行分配使用的状况。在财政内部,由一个对口单位统一集中管理若干个部门,而不是若干种经费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这样,从制度设计上保证政府收支的透明度能逐渐有所提高。
(2)实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的根本作用在于按财政履行公共职责的需要,重新界定和调整财政活动范围,确定财政收支规模,是矫正“缺位”与“越位”实现归位的初始措施。要认真准确,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实行标准化管理,如人员、经费、补助等都要建立标准化制度,把各个项目的轻重缓急放到桌面上来讨论,使预算编制真正做到合理、科学、有效,为预算的执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建立国库单一账户。预算执行的基础是国库管理,国库职能是财政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库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库款入库、拨付过程中截留占压严重,资金流转渠道不畅,无法对财政资金实施监督。应尽快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在根本上改变财政资金分散、部分开户混乱、难以监督控制的被动状况。认真清理政府各部门银行账户,将政府财政资金统一集中在一家银行账户上,所有政府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拨付。在单一账户下设立分类账户,严格基本运行程序,实施对部门支出全程监控,保证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合理、安全和高效。
(4)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在公共财政管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政府采购制度将政府公共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度置于财政部门的监督之下。降低制度成本,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建立具有现代技术与手段的政府采购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实施政府采购网络化是克服制度成本的一剂良药。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建立具有现代技术与手段的政府采购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便于各级政府,各种采购管理机构、投标者、科研等部门查询、研究决策及运用。财政部门应根据有关制度和办法的规定,定期将采购信息、采购法规、采购文件、采购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政府采购的规模一般为GDP的10%以上,或为财政支出的30%左右。扩大规模的关键是要扩大将各种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建立一整套效益评估的体系和方法,对各项投资预算支出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考核,避免资源配置不合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资金浪费,提高投资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积极推进财政制度创新,加快政府收支数据对社会公众的公开的步伐。(1)应打破传统的保密心理,改革有关的保密制度,为政府收支数据应有的公开提供具体的制度条件;(2)除了某些特殊的数据需要保密之外,政府所有的收支计划数据都应当提交给人代会,政府预算草案和批准了的政府预算,都应当对社会公众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除了某些特殊的数据外,公民个人有权无偿获得政府预算的相关数据;(3)在政府预算的审议批准期间,应当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公开报道具体的讨论、争议、审查和批准等情况,并相应地形成相应的习惯,使得社会公众能够真正直接参与到政府预算的决策中来,对政府预算的审议和批准形成无形的外部压力,能够有效地影响政府预算的编制与审议过程和结果,使得最后审议批准通过的预算,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偏好,从根本上确保政府活动的高效性;(4)政府预算的执行、审计、决算的全过程,对于社会公众也都应当是透明的,也都必须置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5)引入绩效预算的编制方法。要借助于倒推计算的方法,从明确政策目标、确定指标体系入手,测算实现政策目标需要的业务量,倒推出人力、物力投入的不同组合,最后计算出最优的资金投入。在预算申请被批复之后,应当发布预算主要内容,方便公众进行监督;引入中期预算框架。预测主要政策在未来三、五年内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并予以公布;对税收支出进行评估。对于税收减免政策,应在出台之前评估其对财政收支的影响,评估结果应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在难以全面衡量税收支出规模的情况下,应当定期(比如说,5年一次)对税收减免政策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估。(6)完善复式预算。首先,可以考虑增加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政策性银行经营预算,并在预算报告中分别报告。对养老金账户来说,评估其财务脆弱性,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模拟,其结论也具有很大的争议,在近期内难以纳入预算报告。作为一种变通,可以定期对基本养老金账户的可持续性进行全面评估。类似的,也需要定期全面评估大病统筹和合作医疗账户的拖欠情况。(7)对准财政活动进行公开听证。对由政策性机构实施的准财政活动(如经办贴息贷款、发放投资补贴等),应明确执行政策对这些机构自身财务的影响、政府为弥补其损失而拨付的资金数量、资金来源以及弥补方式,并在政策出台前进行公开听证;
3.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特别注重提高人民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只有真正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并且具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人民代表,才能更好地去维护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而这样代表的产生必须充分采用民主方式;其次,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保障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对国家各级权力机关的严格监督和依法约束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级政府和各级权力机关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我国应在政府预算的征询期、草案的拟订期、人大的审核及表决期、预算实施的年中期、预算实施的年末期、决算期六个阶段建立法定的公示制度,并建立公众询问和听证制度,让广大人民真正了解并参与政府预算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4.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我国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一步拓宽广大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尽可能公开政府政务方面的信息,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政府服务于民的意识。当前,特别要改进我国的信访制度,将其与各级政府、各权力机构的公开电话(公开电子信箱)等方式结合起来,改变过去信访单靠坐等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建立主动深入基层的经常性制度,认真倾听基层民众的心声,并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定期回访,从而在民主与法制尚待健全的今天,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建立起一条比较切实、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5.坚持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加快制定并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法》,明确政府发布公共信息的责任,明确公开信息的范围、内容和频率,为财政信息公开提供法律支持;加强各级人大机关对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其机构,充实其队伍,提高其技能,充分发挥其审查、批准预算和决算、监督预算实施的职能。
考虑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增加预算的严肃性。要调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调整预算年度的起始时间,使各级政府能够在明确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转移支付额度之后,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交预算报告予以审议;使各级政府能够在新的预算年度开始之前获得被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方案;
完善税务机关考核体系,淡化税收在业绩考核中的作用;鼓励发展税务代理机构;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多渠道推进“依法征税”。结合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使罚没收入、收费收入同部门行政经费和个人福利脱钩,消除执法机构和个人“乱罚款”、“乱收费”的内在激励。完善出口退税指标形成机制,增加退税指标的弹性,逐步向“免、抵、退”征管方式过渡;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切断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的通道;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清理审批权限和审批项目,政府角色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要更多依靠价格杠杆调节经济,减少各种指令性任务和摊派;清理地方政府越权减免税、费,甚至零地价“招商引资”等恶性税收竞争行为,维护国家政令统一。
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媒体要以建设性的态度探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和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年9月27日
2.吴建依《论行政公开原则》《中国法学》2000年第三期
3.《美国公共预算》托马斯D林奇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5.李岚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财政部办公厅编
6.张馨《公共财政理论与体制框架构建》《中国财政理论前沿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7.张馨主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8.孔志锋《中国特色公共财政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9.贾康《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3年第32期《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认识》
10.傅光明《论公共财政的几个问题》1999年第17期《财政研究资抖》
【原文出处】财政与发展
【原刊期号】200502

❷ 意大利的政体

民主共和国

政治:现行宪法是1947年12月22日由立宪大会通过。宪法规定意大利是一个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民主共和国。总统对外代表国家,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理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议会是最高立法和监督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具有同等权力,各自可通过决议,但两院决议相互关联。除少数终身参议员外,参、众议员均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议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修改宪法和法律,选举总统,审议和通过对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案,监督政府工作,讨论和批准国家预算、决算,对总统、总理、部长有弹劾权,决定战争状态和授予政府必要的政治决定权力等。在总统选举和宣誓就职等特殊情况下,两院举行联席会议。

❸ 意大利的政治体制

1948年 1月实施《意大利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总统为虚位元首,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制度。意大利属于典型的议会共和制政体。

1、意大利议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众议员和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所有年满18岁、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都有权参加众议员的选举,众议员当选资格须年满25岁。参加参议员选举的选民必须年满25岁,其中年满40岁者方有当选资格。众、参议员均任期5年。在正常情况下,每5年举行一次大选。立法职能由两院集体行使。两院的职能主要有:审议批准法案、国家预算和决算,监督政府,选举共和国总统,批准政治性国际条约,决定战争状态、大赦和特赦等。议案必须在两院分别通过。单独一院通过的决议无效。必要时可举行两院联席会议。对于重大问题,两院均须独立进行两轮审议和独自作出重复性决议。
2、意大利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凡年满50岁、享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公民,均有资格当选总统。总统由众、参两院联席会议以秘密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任期 7年,连选连任。主要职权有:向两院提出咨文;宣布新议院的选举;批准政府提交两院的法律草案;颁布法律,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依宪法规定宣布举行公民投票;依法律规定任命国家官员;任命和接受外交代表,必要时经两院事先授权,批准国际各约;统帅武装部队,担任最高国防委员会主席,根据两院决议宣布战争状态;在听取两院议长的意见后,解散两院或其中一院。总统担任全国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总统犯罪时,由众、参两院联席会议提出控告,由宪法法院判决。

3、意大利政府。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内阁是国家权力的核心。由内阁总理及各部部长组成,一般都由执政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议员担任。新政府经总统批准成立后,应在10天内向议会报告施政纲领,取得议会信任。如果议会不予信任,须重新组阁。议会对政府可随时提出不信任的动议,政府也可随时要求议会进行信任投票。如果议会不予信任,政府必须辞职。总理是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领导整个政务工作,对政府总政策负责。内阁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是政府的集体议事和决策机构。各部部长对内阁活动负集体责任,并对各主管部门的活动负个人责任。总理和部长在执行职责时犯罪,由众、参两院联席会议决定起诉送交法院惩办。
4、意大利司法。意大利法律属大陆法系。法院组织系统设宪法法院、行政法院和普通法院。司法行政由最高司法委员会领导,并进行日常管理。宪法法院的职能包括:监督和裁决法律、法令和其他规定是否符合宪法;裁决国家各权力机关之间、国家和大区之间、大区和大区之间在权限范围方面的冲突;审理根据宪法规定对总统和部长提出的控告案。行政法院系统由国务委员会、审计院以及地区行政法院组成。国务委员会受理中央机关与地区当局、行政机关与公民个人之间的行政诉讼案件,也受理地区行政法院的上诉案件,并依宪法规定享有裁判权。审计院除行使财政监督职能外,还受理公民对政府机关、公务员有关财政方面的上诉案件。普通法院系统则由治安法官、地方法官、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构成。治安法官仅享有一定的民事管辖权,其他各级法院分级受理案情轻重不同的民事、刑事案件。上一级法院是下级法院的上诉法院,最高法院拥有最终审判权。最高司法委员会由共和国总统任主席,并主持工作。最高法院的首席院长和总检察官是当然成员,其余成员2/3从普通法官中选出,1/3由议会从大学常任法学教授和有15年经验的律师中选出。司法部长在遵从最高司法委员会的前提下,管辖某些司法行政事务。

❹ 意大利新政府会不会增加企业税赋

日前,意大利副总理兼经济发展与劳动部部长、五星运动党首路易吉•迪马约,出席意大利企业联合会在罗马企业家大会时,向出席会议的代表和企业家郑重承诺,他代表新一届政府向大家保证,不会再增加企业任何税赋。

据悉,中左翼政府制定的税务“保障性条款”,其宗旨在于通过提高税率,来冲淡和减少国家财政赤字。根据该预算法案,政府计划以增加税收的方式,2019年,为政府财政增加125亿欧元收入,2020年增加192亿欧元收入。

内容来源:凤凰网

❺ 预算法和税法的内容是什么

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国家机关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计方案。换言之,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在一定期间内预定的收支计划。国家预算是国家以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对依法征集的部分国民收入进行集中统一分配的活动,是国家职能的一项十分重要和基本的方面。

预算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预算关系,是指国家各级财政为了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根据国家预算,在各级财政之间、各级财政同各部门预算单位之间以及各部门预算单位上下级之间发生的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资金和进行年终决算的关系。

我国十分重视预算的立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94年3月22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其立法宗旨是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国家预算体系,是指预算的组成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是按国家政权结构所确立的各级预算的统一整体。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因此,我国国家预算体系由中央政府预算(或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包括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税收征纳关系,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由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的税务机关向负有纳税义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无偿地征收货币或实物的关系。概括起来,我国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方面关系:一是税务机关与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征纳关系;二是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之间、上级国家税务机关与下级国家税务机关之间因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所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多次调整、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现行税制是在1983年利改税的两步改革后,适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需要再次进行改革的结果。这次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现行税制是从199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

税法是由一系列单行的税收法规组成的。税收法规对一定的税种做出的具体规定,内容虽然各有不同,但在结构上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税法的构成要素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

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纳税人是按税种分别确定的。当主体符合这一特定资格,就要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征税客体又称征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它具体指明了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税负的大小,是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的主要手段。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计税金额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税率的高低直接体现国家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负担程度,是税收法律制度中的核心要素。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率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三种基本形式。比例税率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税率。累进税率是根据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不同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每一等级规定逐级上升的征税比例的税率。累进税率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三种,目前我国税收法律制度中已不采用全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对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固定的征税数额的一种税率。纳税环节,是指应税商品在其整个流转过程中,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纳税人缴纳税款的具体期限。它是税收固定性特点在时间上的体现。

减税、免税,是指税法对特定的纳税人或征税对象予以鼓励和照顾,减轻或免除其一定的税收负担。

违法处理即规定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适用的罚则以及相应的处理程序。

根据征税客体性质的不同,我国税收可以分为五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以及行为目的税。

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系列税种的总称,它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是对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的所得额征收的各税种的统称,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资源税是以资源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的总称,包括资源税、土地税(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农业税。财产税是以法人和自然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各税种的统称,包括房产税、车船税、遗产税、契税。行为目的税是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以法人、自然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各税种的总称,它包括印花税、投资方向调节税、城乡维护建设税、屠宰税、筵席税、证券交易税等。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是税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指导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对日常税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检查的法律制度。它是保证税法得以实施和加强税收活动法制化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由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1992年9月4日审议通过,并于1993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的《税收征管法》,经过了1995年和2001年的两次修改。

《税收征管法》的适用范围,在其第二条中作了规定:“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税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税务管理是《税收征管法》的核心内容。税务管理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以及纳税申报三个方面。

违反税法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纳税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未按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税务机关备查,未按规定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或者保管有关税款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未按规定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

2.欠税行为。欠税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超过规定的期限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税款的行为。

3.偷税行为。偷税是纳税主体故意违反税法,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逃避纳税的行为。如纳税人采取仿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4.抗税行为。抗税是指纳税人公然违反税法,拒绝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如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

5.税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或索取财物、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行为。

对违反税法行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经济制裁。这是对违反税法的自然人或法人,在强制其补偿国家的经济损失的基础上,对其实施的经济惩罚。对违反税法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给予经济制裁,一般有加收滞纳金和罚款两种制裁方式。罚款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如纳税人未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另一种是按偷税、抗税数额,处以若干倍的罚款。如偷税额不满一万元或者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不到百分之十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偷税款,处以偷税数额五倍以下罚款。

2.行政制裁。这是对违反税法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由税务机关或由税务机关提请有关部门,依照行政程序给予行政处分。如书面通知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或解缴税款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对违法单位进行批评警告、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撤职或开除公职等处分。

3.刑事制裁。这是对违反税法情节严重,触犯刑律,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给予的刑事处罚。

❻ 关于意大利

【国 名】 意大利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taly, la Repubblica Italiana)。

【面 积】 301318平方公里。

【人 口】 5768万(1999年)。主要是意大利人。讲意大利语, 个别边境地区讲法语和德语。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 都】 罗马(Roma), 人口264.4万(1999年底)。

【国家元首】 总统卡罗· 阿泽利奥· 钱皮(CARLO AZEGLIO CIAMPI), 1999年5月13日当选。

【重要节日】 解放日:4月25日、国庆日:6月2日。

【简 况】 位于欧洲南部,包括亚平宁半岛及西西里、撒丁等岛屿。北以阿尔卑斯山为屏障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接壤,东、南、西三面分别临地中海的属海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第勒尼安海。海岸线长约7200多公里。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平均气温1月2~10℃,7月23~26℃。

意大利系文明古国,经历罗马共和(前509~前28年)和罗马帝国(前27~476年)时期后,962年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11世纪诺曼人入侵南部并建立王国。12~13世纪分裂成许多王国、公国、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领地。16世纪起先后被法、西、奥占领。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国。1870年王国军队攻克罗马,完成统一。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实行长达20余年的法西斯统治。1946年6月2日成立共和国。战后意政府更迭频繁,但政府的内外政策具有相对稳定和连续性的特点。

【政 治】 在2001年5月举行的全国大选中,以贝卢斯科尼为首的中右联盟“自由之家”击败连续执政五年的中左“橄榄树联盟”。6月,组成了以贝氏为总理的意战后第59届政府。新政府着手在司法、税收、劳动保障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较大幅度改革,同反对党和工会的关系趋于紧张。外交上,意更加密切同美国的关系,在欧盟事务中强调保护本民族利益。

【宪 法】 现行宪法于1947年12月22日由立宪大会通过。宪法规定意大利是一个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民主共和国。总统对外代表国家,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理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

【议 会】 议会是最高立法和监督机构,由共和国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权力相等,可各自通过决议,但两院决议相互关联。参、众两院分别有315个和630个席位,参、众议员均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总统有权在任期内任命五位终身参议员。议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修改宪法和法律,选举总统,审议和通过对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案,监督政府工作,讨论和批准国家预算、决算,对总统、总理、部长有弹劾权,决定战争状态和授予政府必要的政治决定权力等。本届为战后第十四届议会,于2001年5月选出,参议院议长马尔切洛·佩拉(Marcello Pera,意大利力量党),众议院议长皮埃尔·费尔迪南多·卡西尼(Pier Ferdinando Casini,天主教民主中心)。中右和中左两大阵营及其各党派在两院所占席位如下:

众议院 参议院

自由之家(执政联盟) 367 173

意大利力量 189 82

民族联盟 96 46

“白花” 40 29

北方联盟 30 17

新社会党人 2 1

“火花”-社会运动 - 1

独立参选人 10 -

橄榄树联盟(在野联盟) 24 117

左翼民主党 138 62

“雏菊” 76 42

“向日葵” 18 16

共产党人党 9 3

独立参选人 7 5

大区党派 4 3

价值意大利 - 1

欧洲民主党 - 2

重建共产党 11 3

【政 府】 本届政府于2001年6月11日宣誓就职,是意战后第59届政府。内阁成员如下: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 副总理兼外长詹弗兰科·菲尼(Gianfranco Fini),副总理马尔科·褔利尼(Marco Follini),内政部长朱塞佩·皮萨努(Giuseppe Pisanu) , 经济和财政部长多梅尼科·西尼斯卡尔科(Domenico Siniscalco),国防部长安东尼奥·马尔蒂诺(Antonio Martino), 生产活动部长安东尼奥·马尔扎诺(Antonio Marzano),环境和国土保护部长阿尔泰罗·马泰奥利(Altero Matteoli),司法部长罗伯特· 卡斯泰利(Roberto Castelli), 基础设施和交通部长皮埃特罗·卢纳尔迪(Pietro Lunardi), 农业和森林政策部长焦瓦尼·阿莱马诺(Giovanni Alemanno) , 劳动和社会政策部长罗贝尔托·马罗尼(Roberto Maroni),文化遗产部长朱利阿诺 ·乌尔巴尼(Giuliano Urbani),通讯部长毛里齐奥·加斯帕里(Maurizio Gasparri) , 卫生部长吉罗拉莫·西尔基亚(Gerolamo Sirchia),革新和技术部长卢齐奥·斯坦卡(Lucio Stanca) , 体制改革和权力下放部长罗伯托·卡尔代罗利(Roberto Calderoli), 与议会关系部长卡洛·焦瓦纳尔迪(Carlo Giovanardi),大区事务部长恩里科·拉·洛基亚(Enrico La Loggia),政府计划实施部长克劳迪奥·斯卡约拉(Claudio Scajola), 机会均等部长斯特法尼亚·普雷斯蒂贾科莫(Stefania Prestigiacomo,女),海外侨民部长米尔科·特雷马利亚(Mirko Tremaglia),欧盟政策部长罗科· 布蒂利奥内(Rocco Buttiglione),公共职能部长马里奥·巴奇尼(Mario Baccini),教育、大学和科研部长莱蒂齐亚·莫拉蒂(Letizia Moratti,女),总理府副部长加尼·莱塔(Gianni Letta)和保罗· 博纳依乌蒂(Paolo Bonaiuti)。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20个行政区,103个省,8088个市镇。20个行政区包括十五个普通自治行政区:皮埃蒙特、伦巴第、威内托、利古里亚、艾米利亚-罗马涅、托斯卡纳、翁布里亚、拉齐奥、马尔凯、阿布鲁佐、莫利塞、坎帕尼亚、普利亚、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亚和由少数民族、历史和边远地区等原因而设立的五个特别自治行政区瓦莱·达奥斯塔、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西西里岛及撒丁岛。

【司法机构】 最高司法委员会是最高司法权力机构,拥有独立司法体制和任命法官的权力,有法官的任命、分配、调遣、提升和规定措施等项权力。由33人组成,总统任主席,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为当然成员。其他成员由议会选举的10位委员(律师和司法教授)和全体法官选出的20位法官组成,任期4年,不得连任和兼职。宪法法院主要是检查和监督法律条文是否符合宪法,由15名法官组成,任期9年,不得兼职,享有豁免权。宪法法院院长莱那托·格拉那塔(Renato Granatta),最高法院院长维托里奥·斯格罗伊(Vittorio Sgroi)。

此外,还依次设有地方调解法官、初审法院(轻罪)、法庭、初审法院(负责民事和刑事案件)、上诉法院、审计院(主管公共账目和养老金)等。

【政 党】 意主要政党有:

(1)意大利力量党(Forza Italia):1994年1月由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 ( Silvio Berlusconi ) 创建。该党于1994年3月全国大选前组建,其主要力量来自贝卢斯科尼领导的菲宁韦斯特集团和原传统执政党衰落后分化出来的部分力量。取得了同年3月全国大选(得票21%)和6月欧洲议会选举的胜利,成为意政坛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在1996年的大选中力量有所下降,得票率仅为20.6%;在2000年4月意地方选举中力量明显加强。在2001年全国大选中获胜,得票率高达29.5%,成为全国第一大党。2000年党员登记人数30万人。

(2)意大利左翼民主党(Partito Democratico della Sinistra Italiana):前身为1921年成立的意大利共产党,1991年改为此名。该党1947年之后一直为意主要反对党,具有完整的组织机制和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在1996年4月的大选中,该党得票21.2%,成为执政联盟的中坚力量。1998年2月该党率先倡议并推动建立了在暂不解散各自组织前提下,由左民党、工党、共和党左翼、团结共产党人、基督教社会运动等五支左翼力量组成的“左翼民主人士党”(Democratici di Sinistra)的新政党。党员67万人(2000年)。2000年1月,该党在都灵召开一大,选举韦尔特罗尼(Walter Veltroni)全国书记,达留任主席。在2001年全国大选中,左民党仅获16·6%的选票,跌至历史最低点,失去执政地位。同年11月,该党在佩萨罗召开二大,选举法西诺(Piero Fassino)为总书记,达莱马留任主席。

(3)“雏菊联盟”(Margherita)由意大利人民党(PPI)、民主人士党(Democratici)、意大利革新党和欧洲民主联盟(UDEUR)等中左阵营的中间党派组成。在2001年全国大选中获选票14.5%。领导人为原罗马市长、中左联盟的总理候选人佛朗切斯科·卢泰利(Francesco Rutelli)。

(4)民族联盟(Alleanza Nazionale):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原意大利社会运动—国家右派,因其极右色彩而处境较为孤立。1993年底启用现名。改革后以较温和的面孔出现,其力量迅速扩大。1994年3月大选中得票13·5%,并首次入阁参政。1998年2月召开纲领大会,明确宣布割断与法西斯历史的关系,致力于树立新右翼政党形象。2000年党员登记人数53.2万。在2001年6月大选获得12%的选票,重返执政地位。该党领导人姜佛朗科·菲尼出任副总理。

(5)意大利重建共产党(Partito della Rifondazione Comunista Italiana):1991年12月在原意大利共产党部分力量基础上重新组建。该党坚持传统的左翼意识形态,强调维护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中下层群众的利益。1996年大选中获得8.6%的选票,成为中左联盟议会多数不可缺少的力量。2000年重建共党员人数为9万。2001年大选中,重建共退出中左联盟独立参选,得票率为5%。总书记法乌斯托·贝尔蒂诺蒂(Fausto Bertinotti)。

(6)北方联盟(Lega Nord): 原名伦巴底联盟,成立于1984年4月,该党代表广大中小企业的利益,主张联邦主义和地方自治,其力量和影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在1996年大选中,得票率高达10.1%。后由于该党把联邦制主张推向极端,大搞分裂意大利的活动, 因而受到意政府、议会及广大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对,影响力和支持率有所下降。该党在2000年地方选举时放弃分离主义。在2001年大选中得票率仅为3.9%,但由于加入中右联盟而入阁参政。书记翁贝托·博西(Umberto Bossi)。

(7)“白花联盟”(Biancofiore)是由天主教民主中心(CCD)和“团结基督教民主人士”(CDU)两个右翼阵营的中间党派组成,领袖分别是皮埃尔·费尔迪南多·卡西尼(Pier Ferdinando Casini)和罗可·布蒂利奥内(Rocco Buttiglione)。该联盟在1996年和2001年两次选举中分别获得5.8%和3.2%的选票。

【重要人物】 卡罗·阿泽利奥·钱皮:总统。1920年出生。毕业于比萨大学文学系和法律系。意知名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无党派人士。1979年出任意央行行长,1993年至1994年曾任政府总理。1996年出任国库部长。1999年当选总统。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总理。1936年出生。意着名企业家,拥有财富约15亿美元。他创办的菲宁韦斯特集团年营业额达70亿里拉,掌握着全国最大的三家私营电视台、着名的AC米兰足球俱乐部、蒙达多里出版社、《时代》和《全景》周刊有《日报》等大报刊以及金融、保险、商业等部门公司企业共300家成为意国内仅次于菲亚特集团的第二大私营集团。1994年,他创建“意大利力量”并在当年大选中获胜,出任战后第53届政府总理。七个月后下台。2001年5月,贝领导中右联盟“自由之家”再次赢得全国大选胜利,6月出任第59届政府总理。

【经 济】 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2001年意经济增长缓慢,低于政府2%预期。中右政府上台后推出振兴经济的“百日计划”,包括鼓励投资、增加就业、取消遗产和赠予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减少医疗开支、提高养老金最低额度、逐渐取消地下经济和采用高新技术等内容,受到企业主的欢迎,但劳资矛盾有所加剧。2001年意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2165.83亿欧元(约合10949.2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091.94万欧元(约18983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8%。

货币名称:里拉、欧元。

汇率:1欧元=0.9美元,1000里拉=0.621欧元。

通货膨胀率:1.4%。

失业率:9.5%。

【资 源】 矿产资源贫乏,仅有水力、地热、天然气、大理石、汞、硫磺等资源,还有少量铅、铝、锌和铝矾土等。

【工 业】 四分之三的能源供给和主要工业原料依赖国外进口,而产品的1/3以上供出口。历史上意国家参与制企业比较发达。伊利、埃尼和埃菲姆曾是三大国营财团,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约占1/3,经营范围涉及钢铁、造船、机械、石油、化工、军火等部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加快了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中小企业在意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制革、制鞋、服装、纺织、家具、厨房设备、瓷砖、丝绸、首饰、酿酒、机械、大理石开采及机械工业等领域有较大优势,具有专业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产品出口比例大等特点。意原油加工能力居世界第六,年炼油量约1亿吨。2001年粗钢产量为2670万吨,塑料和拖拉机产量均居世界第六,发电量居世界第九。近几年,意注意开发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兴科技产业。目前,信息和通讯技术行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2%。近年来工业主要产品的生产情况:(1995年=100)

1998 1999 2000

能源产品 107.4 109.4 112.4

金属、有色金属矿 99.9 91.6 98.9

非金属矿 104.9 109.3 114.9

化工产品 105.9 106.1 107.7

金属产品 106 105.1 106.8

农业、工业机械 103.7 101 107.5

办公设备 101 92.9 103.8

机电产品 98.7 98.1 98.8

运输设备 111.1 110.8 116.4

食品、烟草 104.4 107.5 109.7

纺织、服装、皮革 99.9 95.1 95.6

木业、家具 104 111.9 121.3

造纸、出版业 107 111.5 112.5

一般指数 104.3 104.4 107.7

(资料来源:意大利银行2000年年度报告)

【农牧渔业】 2000年农业产值为52.8万亿里拉,占国内生产总值2.4%。由于多山和缺乏肥沃土壤,农业可耕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0%(1995年),1995年主要农业产值如下:农作物36065亿里拉,牲畜22431亿里拉,林业7330亿里拉,渔业2307亿里拉。2001年意蔬菜、豆类、水果的进出口为19.40亿欧元和28.53亿欧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0.7%和10.7%。意是继法国之后世界第二大葡萄酒生产国,2001年葡萄酒产量为51亿升,比上年减少5%,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其出口赢利2000年为20亿欧元,2001年头9个月为18亿欧元。除水果和蔬菜外,意是农产品的纯进口国。近几年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如下(单位:吨):

1998 1999 2000

小麦 8460.9 7947.2 7641.8

玉米 9127.3 10127.9 10196.3

薯仔 2320.7 2155.8 2108

西红柿 6076.4 7498.1 7594.2

葡萄 9400.2 9599.6 9186.5

橄榄 2664.9 3888.4 2927.4

柑桔 1422.3 1912.7 1852

苹果 2201.5 2383.7 2283.1

(资料来源:意大利国家统计局2000年年度统计)

【旅游业】 旅游业发达,旅游收入是弥补国家收支逆差的重要来源。2001年,外国游客在意消费约2877.9万欧元,减少3.8%;意大利游客去国外旅游消费1568.1万欧元,减少7.9%;全年旅游纯赢利额为1309.8万欧元, 略高于上年的1289.3万欧元。意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湿润,风景秀丽,文物古迹很多,有良好的海滩和山区,公路四通八达。旅馆多为中小型,包括宾馆、露营地、旅游村和农业旅游住所等在内全国共有11.5万处,2000年接待本国游客4453万和外国游客3459万;留宿人次分别为本国人19481.3万,外国人13754.5万。主要旅游城市是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交通运输】 国内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公路担负客运量的2/3,货运量的70%。1989年的高速公路费收入大约为3万亿里拉,1998年为67980亿里拉,收益增加了一倍多。

铁路:1995年总长19527公里,其中国营铁路占80%,其余为私营铁路。2001年国家铁路公司首次赢利2000万欧元。该集团现有10.6万员工,保障着每天7500辆火车的运行;年客运量为4.74亿人次,货运量8700万吨。该集团在长达16000公里的铁路上拥有80000辆机车车辆,还负责去撒丁岛横跨麦西纳海峡的轮渡。

公路:1995年总长为307771公里;全国机动车为3030万辆,商用车为280万辆,摩托车和机动脚踏两用车620万辆。1996年公路运输为1755亿吨公里。1999年意高速公路总长6453公里,并决定出售国有高速公路的股权,还将长达3万公里的公路交由地方大区管理。

水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船运一直是货物运输的主要手段。1986年有商船、渔船2031艘,总吨位为806万吨;1995年抵港货物2.94亿吨;离港货物1.08亿吨(其中5100万吨运往国外);全国有热那亚、那不勒斯、威尼斯、的里雅斯特、塔兰托、里窝那、锡拉库扎等19个主要港口,由于在港口采取设立自主的管理机构、实行私有化和港口服务自由化等措施,所以其港口比地中海中部其他港口更具竞争力。

空运:1998年国际抵达为1790万人次,其中乘意大利航空公司飞机的旅客为660万人次;出发为1980万人次,其中乘意航为690万人次。主要机场有罗马的菲乌米奇诺,米兰的利纳特、马尔奔萨,都灵的卡塞莱等。

【财政金融】 巨额赤字和公共债务一直是意经济的两大难题。1992年开始,意加大私有化力度,先后对国民劳动银行(BNL)、意大利信贷银行(1993年12月)和意大利商业银行(1994年3月)以及伊利、埃尼、国家保险公司(INA)、国家电力公司、高速公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采取出售股份的方式实施私有化。同时削减公共开支,并进行社会福利体制改革,财政状况不断改善,1999年首批加入欧洲经货联盟。2001年政府财政赤字为176.14亿欧元(34.3万亿里拉),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国债约为12240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9.4%,外汇储备47201亿美元,其中黄金储备21635亿美元。近几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如下(单位:亿欧元):

1999 2000 2001

财政赤字 -194.17 -62.63 -176.14

占国内生产总值(%) 1.8 0.5 1.4

公共债务 2457 2493 13300

占国内生产总值(%) 114.9 110.6 109.4

注: 1999年和2000年的公共债务单位为万亿欧元

(资料来源:意大利国家统计局2001年经济形势报告)

主要银行情况如下:圣保罗银行(San Paolo Imi),原名为都灵圣保罗银行,1563年成立,资产990亿欧元(2001年); 2000年接管那不勒斯银行,包括其16.2%的政府股份。意大利联合银行(IntesaBci),由伦巴第省储蓄银行1998年与安布罗威内托银行合并后,于1999年兼并帕尔马储蓄银行和佛里乌利亚德里亚银行,继而于2001年与意大利商业银行(BCI)合并而成,总资产为963亿欧元(2001)。 (UniCredito ),是意首家银行集团,1998年10月意大利信贷银行、罗洛银行和都灵合并为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1999年再次兼并特伦多和罗维雷托及的里亚斯特储蓄银行,资产7322亿欧元(2001年)。罗马银行(Banca di Roma),1880年3月9日成立,资产254亿欧元(2001年);1997年收购了伊利集团33%的股份,1999年底购买意最后几家国有银行之一的中央中期信贷银行(Mediocredito Centrale)。国民劳动银行(BNL),1913年8月成立,资产198亿欧元(2001年)。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意经济的主要支柱。传统产品为出口创汇的主体,主要是制造业占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占产品和服务业出口的四分之三。尽管服务业产值是制造业的两倍,但多数服务业均与制造业产品营销或供应有关。专业化工业区和政府鼓励出口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出口增长。意外贸连年顺差,是继日本、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大贸易顺差国。由于石油涨价和欧元贬值,2001年意贸易顺差高达98亿欧元(19万亿里拉);其中进口几乎同上年相同,总额为4954.990亿里拉(2601.79亿欧元),比上年增长0.6%,出口额 4982.010亿里拉(2697.01亿欧元),比上年增长3.6%,主要是增加了对俄罗斯、中国、中东欧和中东等新东方市场的出口。近几年的外贸情况如下(单位:亿欧元):

2000 2001

总 额 5139 5298.8

进口额 2559 2601.79

出口额 2580 2697.01

差 额 21 95.22

(资料来源:意大利国家统计局2001年经济形势报告)

进口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为主,出口以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皮鞋、金银首饰等轻工产品为主。意国外市场主要在欧洲。2001年意外贸区域分布和进出口额等情况如下:(单位:亿欧元)

进口额 同比增长率 出口额 同比增长率

欧 盟 1469.44 0.3% 1448.14 0.3%

欧盟成员国 1284.40 1.3% 1220.28 0.4%

EFTA 107.32 14.8% 110.32 13.5%

俄罗斯 85.34 2.4% 35.39 40.4%

其他欧洲国家 33.73 25.1% 49.02 17.2%

欧盟候选国 159.20 19.7% 221.32 10.5%

欧佩克国家 181.13 -12.6% 102.68 20.7%

美 国 127.78 -5.5% 262.12 -1.7%

MERCOSUR 34.55 -5.6% 37.49 -1.7%

中 国 74.81 6.4% 32.72 37.5%

日 本 62.77 -2.2% 47.04 8.4%

亚洲经济体 63.50 -5.9% 98.80 4.4%

其他国家 202.22 0.3% 251.96 3.3%

注:EFTA:欧洲自由贸易区国家;MERCOSUR:南方共同市场,主要指巴西、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等国;亚洲经济体指: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和台湾及香港地区。

(资料来源:意大利国家统计局2001年经济报告)

近几年主要项目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1998 1999 2000

出口(总额) 245.7 235.2 238.3

机械、运输设备 110.0 105.0 110.0

纺织、服装、皮革 38.5 37.0 41.0

金属产品 14.2 14.8 16.8

进口(总额) 218.4 220.3 236.6

机械、运输设备 74.5 83.0 93.5

化工产品 32.5 36.0 39.5

能源产品 18.5 19.5 22.3

金属、有色金属 19.0 20.0 22.0

(资料来源:意大利国家统计局2000年新闻发布)

【着名公司】 几家着名大公司简况如下:

(1)菲亚特集团(Gruppo Fiat ),全称意大利都灵汽车制造厂,1899年创办,1906年正式用现名。由阿涅利家族控制的企业,经营范围包括:各种形式的汽车及零部件、商用车辆、农用和建筑机械、冶金产品、生产系统、飞机和船用发动机、出版和通讯、金融和保险及商务服务等业务。 2000年,菲亚特集团营业额超过570亿欧元,在全球64个国家拥有1064家公司,共计22.3万名员工,其中11.1万多名分布在海外公司。其242家生产厂中有167家设在国外,131家研发中心有61家在海外。2000年菲亚特汽车公司共生产汽车243.9万辆,营业收入达250多亿欧元,占集团总收入的45.5%。2001年集团亏损7.91亿欧元。

(2)国家碳化氢公司(Ente Nazionale Idrocarburi, ENI),亦称“埃尼集团”。1953年2月10日由国家控制的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企业合并而成。经营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化学品和石油化工产品、核燃料、煤、机械设备、纺织原料和服装、采矿业与冶金,并承包工程建筑及贸易。2001年集团纯利润高达774.5万欧元,比上年增加197.4万欧元,约为34.2%。

【人民生活】 2001年全国就业总人数2151.4万,新增就业岗位43.4万,同比增长2.1%。其中农业人口112.6万,同比增长0.6%;工业人口684.1万,同比增长1.1%;建筑业人口170.7万,同比增长5.5%;服务业人口1354.8万,同比增长2.7%;失业人数206.1万,占9.5%。目前,平均每3.4人有一台电视机,每3.9人有一台收音机,每1.7人有一部电话,每千人有154份日报和565辆汽车。多年来,意人口出生一直呈零或负增长;2001年出生婴儿为54.4万,死亡人数54.41万,人口增长率为零,但人均寿命较长,男性的平均75岁,女性平均82岁。

【南方问题】 南方地区包括阿布鲁佐、莫利塞、坎帕尼亚、普利亚、卡拉布里亚、巴西利卡塔大区,以及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南部面积为12.3万平方公里,占全意的40.8%,人口2085万,占全国人口的36%。意虽然是欧盟的第四大经济强国,但由于历史原因,意南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南北差距较大。某些省区甚至是欧盟中经济最落后的地方。1995年以来,尽管欧盟机构和意政府不断对该地区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其发展变化仍不明显,已成为意的老大难问题。1999年意南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中北部地区

❼ 发达国家在财政预算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及其弱质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对农业都给予了大量支持和保护。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财政农业投入的成功经验,对提高中国政府财政“三农”投入效率,以及制定“三农”财政政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一般做法
一般来讲,发达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农业发展,二是农业保护。财政农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技术开发与农业技术进步、科研和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扩大再生产和改善农业结构等。财政农业保护主要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与保护、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农村救济和农村社会保障等内容。具体讲,发达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一般做法可以归纳如下:
(一)财政农业投入方式
1. 农产品价格支持。为了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维护和提高农民收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价格支持方式实施农业保护。美国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主要手段包括平价(保证价格)、融资、政府收购。政府财政主要通过设立商品信贷公司进行价格支持。政府授意商品信贷公司向农场主发放贷款,该贷款以稳定价格为目标,并用农产品作为抵押。当市场价格高于贷款所定价格时,农场主就出售产品偿还贷款,当农产品出现剩余时,生产者可按平价的一定比率(但高于市场的水平)把产品卖给政府①。从1961 年实行《农业基本法》以来,为促进城乡收入平衡、刺激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推动农业现代化,日本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价格,并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制度”,使农产品价格提高幅度大于工业品上涨幅度②。
2. 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发达国家始终对本国农业发展、农民收入采取高保护政策。由于主要发达国家早期的国内价格支持政策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生产过剩和国际贸易中农产品价格扭曲,进而产生了一些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因此,在WTO 农业规则约束下,各国不断改变本国农业支持方式。发达国家财政农业支持政策逐渐由价格支持为主转向对农民直接收入补贴为主,如欧盟在2003 年取消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采取对农民直接的收入补贴政策。
(二)财政农业投入重点领域
1. 提高政府农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了提高财政农业投入资金使用效率,很多发达国家注重提高政府在财政农业投入过程中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欧盟和日本在这方面较为突出,分别提供了组织培训农民、咨询服务、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建设以及支持农业技术研究等服务。由于这类服务范围较广,有利于农业基础条件改善,而且不会产生扭曲,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的措施。
2. 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根据WTO 规则,各国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本国财政农业支持政策。逐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从1995 年开始,日本较大幅度调整了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主要是在WTO 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范围内,从过去以补贴生产、流通环节转向支持农业的公共性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及支持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欧盟与美国也不断地对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进行调整,且其调整的方向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即增加直接补贴之外的其他“绿箱”政策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大大加强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食品安全检验、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服务支出,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贫困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支出。
(三)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管理
财政农业投入是一个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和财政监督均被纳入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管理框架。分析国家的财政支出管理,也就可看出财政农业投入的一些规律和特征。发达国家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预算管理。发达国家一般有较为严格的预算管理。以欧盟和德国为例,欧盟及德国政府农业财政预算程序,大致分为预算编制、预算审计、预算执行和预算执行后的检查及绩效考评四个阶段①。
(1)预算编制。欧盟农业预算编制是在《欧盟预算法》、预算条例和有关欧盟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七年规划)进行的。其目标主要是: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业人口的充分就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
(2)预算的审议与通过。欧盟农业预算审议程序是,欧盟理事会将本年度农业财政预算上报欧洲议会,理事会上报的申请由欧洲议会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第一次审议结果将反馈给理事会,由理事会组织进行修改后重新报议会再次审议。确保欧盟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平衡是欧洲议会审议通过农业预算的基本原则。预算经欧洲议会审议通过后,将被严格执行。
(3)预算执行。欧盟及德国农业财政预算一经议会审议通过即具有法律效益,各成员国和德国农业财政预算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为了更好预算执行工作,欧盟委员会设立了两个基金会用于发放农业补贴。一个是欧洲农业保障基金会,主要负责管理直接补贴、出口退税、仓库补贴和农业生产津贴;另一个是欧洲农村发展基金会,主要负责管理农村机构。
(4)预算的检查和评价。在欧洲和德国,预算的检查主要由独立于行政的审计机构来执行。审计院在农业财政预算执行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审查执行单位的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经济节约。此外,审计工作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从而保证了审计机构的审计效率和合理性。
2. 财政支出管理。除了有较为严格的预算管理外,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财政支出管理。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建立了由国会、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国会的管理主要是预算管理,通过审批预算,控制财政支出规模及其使用方向;审计部门主要审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严肃性、科学性,确保财政资金高效、依法使用。此外,日本财政支出管理具有依法管理、全面管理、经常性管理和实行财政公开等特点。
3. 财政监督。由于历史制度传承性不同、各国政权形式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其采取的财政监督类型亦各有不同。国内学者罗剑朝②(2004)将国际上财政监督总结为四种主要类型:立法监督制度、司法监督制度、行政监督制度和日本型的财政监督制度。本文仅以第一种类型即立法型监督制度为例进行说明。立法监督制度主要通过制定财政、财务管理、会计的相关法律,依法管理国家预算机关,审计机关和监督机关向国会负责。一般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宪法对财政监督做出明确规定,如英国是在《宪法》中对财政支出最早作出规定的国家。意大利、德国和瑞士的《宪法》对财政收支的一切活动也均有规定,从预算、税收、国库到审计等均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二是在宪法规定的基础上,还设有专门对财政监督作出的更为具体的规定,如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
二、中国与发达国家财政农业投入比较
近些年,中国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总量偏小和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目前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虽然,中国财政农业支出金额呈增长趋势,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1952 年至1998 年,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除了个别年份超过10%以外,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徘徊。1998 年至今,国家财政农业投入规模虽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是财政支农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仍没有显着提高,一直在8.2%以下徘徊。而发达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和比例都是不断增长的,如美国用于农业方面的财政投入额,从1970 年的64.3 亿美元上升到1982 年的145.5亿美元,占当年联邦预算总支出的2.95%。如果把联邦、州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农业支出计算在一起,则农业预算在联邦预算中仅次于国防支出。日本农业投入大量来自国家的财政资金。日本财政农业投入从1970 年的1785 亿日元上升到1980 年的8859亿日元,政府的农业投入在农业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1960 年为23.4%,1970 年为49.8%,1975 年为65.7%。不仅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而且比重也不断增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超过中国。
(二)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
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对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目前,中国大量财政补贴用于弥合购销差价、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贴息贷款等方面。对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补贴很少,中国农业科研和推广费用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份额不仅很低,而且还不断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每年对农业的科研投入为60 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2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2.37%,发展中国家平均为0.7%-1%。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占农业GDP 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行不合理的补贴结构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不符合WTO 农业规则,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三)中国财政农业资金投向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发展离不开政府大力支持和投入。同时,政府农业投入应根据农业发展阶段和程度而有所不同。目前,中国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研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对发展现代农业极为不利。相比而言,发达国家则是逐步按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资金的投向,其补贴机制也相对比较合理而全面。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发达国家用于农业方面的财政资金不再只局限于农业生产、开发等领域,而是逐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确定农业投入方向,并把资金投向有关流通部门。发达国家都把农业研究、开发作为投入重点,例如美国和日本等国在农业资源环境养护、培养农业人才、基础设施投入、种植结构调整、乡村建设以及农民的直接收入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给予很高补助。
(四)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没能很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调控作用
农业是一个投入产出水平低的物质生产部门,发展农业要求有较多的物质、资投入,仅靠财政资金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个人资本合理投向农业。除了直接支农的职能外,财政资金还应具有调动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和调控农业资金投向的职能。目前,中国财政农业支持实行分块管理,部门分割严重,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而且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落后,资金使用效果差,在现行体制下,普遍存在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不能有效吸引社会金融资本、个人资本向农业投入,就更谈不上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和个人资本结合形成农业投入的合力。在这一点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就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日本的“制度金融”的做法就值得借鉴。日本政府通过“制度金融”,不仅起到了调动私人资本投向农业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左右投资全局,引导投资方向,为贯彻产业政策,不断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基本保证。
(五)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有效监督不足
有效的财政监督是保障财政资金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中国现行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缺乏有效监督,在宏观上表现为国家缺乏对财政农业投入到位状况的监督保障,以补贴为例,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和投入往往有一定比例不能及时到位或根本不能到位,被短期或长期移作它用,补贴资金流失严重。在微观上表现为财政缺乏对农业补贴立项预算、审核和效益跟踪管理,监督不力和补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极大地影响了补贴政策整体功能发挥。在法国就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和机构,设有审计法庭、财政总监和财务监督官,他们对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进行事前和事后监督,通过监督体系来检查财政收支是否合法。
三、发达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管理经验借鉴
在长期的财政农业投入实践中,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发达国家不断调整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目标,并不断调整财政农业支持方式保证财政农业投入效率。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财政农业投入的项目选择也日益公益化。此外,财政农业投入的引导功能逐步增强,即依靠一定的财政资金,调动较多的金融资本、个人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发展中,形成农业投入合力。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经济引擎”的牵头作用,引导和增强其他投入主体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发达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与管理经验,对中国政府财政支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的财政支农政策,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一要确保政府财政农业投入总量持续增长,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投入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二要加快农业立法工作进程,逐步将财政农业投入法律化,把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由政府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加快制定《农业投资法》和《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法》,并通过投资立法,约束政府财政农业投入行为。三要顺应WTO《农业协议》要求,用足黄箱,同时将“黄箱”支持转为“绿箱”政策范畴的支出。改变和改革低效率的价格支持政策,将更多的财政资源,转为直接补贴等支持措施。同时,将投入重心转变为以间接投入为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开发、推广、教育和服务、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的投入。四要转变财政农业投入监督方式,构建“立法监督+ 行政监督”的复合型农业财政投入监管体系,可考虑设立独立于政府部门的农业补贴(拨款)和监督委员会,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逐渐由政府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

❽ 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预算方法主要有

国家预算作为基本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奠定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体现政府财政分配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有鉴于此,世界上重视和善于理财的国家

阅读全文

与意大利国家预算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喷油螺杆制冷压缩机 浏览:579
python员工信息登记表 浏览:377
高中美术pdf 浏览:161
java实现排列 浏览:513
javavector的用法 浏览:982
osi实现加密的三层 浏览:233
大众宝来原厂中控如何安装app 浏览:916
linux内核根文件系统 浏览:243
3d的命令面板不见了 浏览:526
武汉理工大学服务器ip地址 浏览:149
亚马逊云服务器登录 浏览:525
安卓手机如何进行文件处理 浏览:71
mysql执行系统命令 浏览:930
php支持curlhttps 浏览:143
新预算法责任 浏览:444
服务器如何处理5万人同时在线 浏览:251
哈夫曼编码数据压缩 浏览:426
锁定服务器是什么意思 浏览:385
场景检测算法 浏览:617
解压手机软件触屏 浏览: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