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定制自己的linux内核
一 前言
为什么要编译自己的内核?这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答案,列举如下:
1 为了研究,学习内核源码。
2 为了支持新的硬件或者打开某项内核功能。
3 升级内核到更新版本。
4 按自己的要求定制和优化内核功能。
如此种种...
折腾不需要理由,这里我就不在多说,下面直接进入主题。
编译方式
编译内核有多种方式,从kernel.org下载选择下载需要的版本的内核源码,
如:linux-2.6.32-rc1.tar.bz2,下载内核源码到/home/user/目录,进入下载目录,解压压缩包。
#cd /home/user/
#tar -xjvf linux-2.6.32-rc1.tar.bz2
二 准备编译环境
开始之前,首先确认下面软件包已经安装(编译中标普华4.0时,直接全部安装CD3可保证此条件)。
* rpmdevtools
* yum-utils
fedora系统可以使用如下命令安装:
#yum install yum-utils rpmdevtools
1. 生成一个rpmbuild命令工作所需的目录树,下面命令可以完成该操作,也可以手动建立目录树。
命令建立:
#rpmdev-setuptree
此命令将会在/usr/src/rpmbuild/目录下生成如下目录结构(如果此位置没有,则可能在当前用户目录下).
# tree /usr/src/rpmbuild/
rpmbuild/
|-- BUILD
|-- RPMS
|-- SOURCES
|-- SPECS
`-- SRPMS
上面部分是rpmbuild的环境建立。rpm
3. 安装内核源码包需要的依赖组件(在此可以跳过此步操作)
su -c 'yum-builddep kernel-<version>.src.rpm'
4.安装内核源码到系统,默认目录在/usr/src/neoshine:
rpm -Uvh kernel-<version>.src.rpm
三 配置内核(生成config配置文件)
下面将介绍如何解开源码包,并修改,配置和重新打包源码
1. 解开源码包并打上所有的补丁到BUILD目录
cd ~/rpmbuild/SPECS
rpmbuild -bp --target=`uname -m` kernel.spec
kernel源码将在这里找到:
/usr/src/neoshine/rpmbuild/BUILD/kernel-<version>/linux-<version>.<arch> directory
配置内核源码
1. 进入内核源码:
cd ~/rpmbuild/BUILD/kernel-2.6.$ver/linux-2.6.$ver.$arch/
2. 复制/boot/config*配置文件到源码目录下,此config文件也可以是已经配好或者其他地方备份的kernel配置文件:
cp /boot/config2.6- 2.6.$ver.$arch .config
3. 先检查kernel配置中新增的选项:
make oldconfig
4. 定制内核功能,关闭initrd支持选项,执行图形化内核配置工具:
make menuconfig
注:在generic setup选项下找到initial RAM system and RAM disk(initramfs and initrd) support 项,取消编译。同时确保跟文件系统对应的驱动和系统所在存储器对应的驱动都已经编译到内核(否则会无法启动系统).
5. 在.config文件第一行改为下面内容(注意:没有此行时,后面的编译会报错)
# i386
6. 拷贝.config到SOURCES/:
cp .config ../SOURCES/config-$arch
四 编译新内核
1. 下面开始准备编译新的内核包
打开SPEC/kernel.spec
vim SPEC/kernel.spec
改变下面行内容,可以定制自己的内核扩展名(如fc10之类):
%define buildid .<自己内核的小版本名>
下一步将生成一个新内核的rpm包,此过程需要编译内核源码包
使用下面命令生成新的内核源码包
rpmbuild -bb --with baseonly --without debuginfo --target=`uname -m` kernel.spec
参数说明:bb表示只编译二进制包,即不生成源码包,without debuginfo 表示没有调试信息,
target=`uname -r`表示生成对应当前平台的内核包
如果上面的命令成功执行完成,那么会在BUILD/i686目录下生成新的内核安装包
五 安装新内核
rpm -ivh kernel-$ver-$arch.rpm
此步操作会自动安装内核到boot目录下,安装对应内核模块到/lib/moles/目录下,并且生成新内核对应的grub引导菜单。
修改grub引导菜单为以下格式
title new kernel
kernel /boot/vmlinuz-$ver-$arch root=/dev/sdax(hdax)
注意,此处不要使用uuid指定跟文件系统(可能会无法挂载根分区而导致内核死机),也不要再加和显示相关的参数(内核不支持对应设置时,只会看到一个黑黑的屏幕)。
至此一个禁用initrd的新内核配置安装完毕!
㈡ 如何查看 linux 内核源代码
Linux的内核源代码可以从很多途径得到。一般来讲,在安装的linux系统下,/usr/src/linux目录下的东西就是内核源代码。
对于源代码的阅读,要想比较顺利,事先最好对源代码的知识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linux内核源代码来讲,我认为,基本要求是:1、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2、对C语言比较熟悉,最好要有汇编语言的知识和GNU C对标准C的扩展的知识的了解。另外在阅读之前,还应该知道Linux内核源代码的整体分布情况。我们知道现代的操作系统一般由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驱动程序、网络等组成。看一下Linux内核源代码就可看出,各个目录大致对应了这些方面。Linux内核源代码的组成如下(假设相对于linux目录):
arch 这个子目录包含了此核心源代码所支持的硬件体系结构相关的核心代码。如对于X86平台就是i386。
include 这个目录包括了核心的大多数include文件。另外对于每种支持的体系结构分别有一个子目录。
init 此目录包含核心启动代码。
mm 此目录包含了所有的内存管理代码。与具体硬件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存管理代码位于arch/*/mm目录下,如对应于X86的就是arch/i386/mm/fault.c 。
drivers 系统中所有的设备驱动都位于此目录中。它又进一步划分成几类设备驱动,每一种也有对应的子目录,如声卡的驱动对应于drivers/sound。
ipc 此目录包含了核心的进程间通讯代码。
moles 此目录包含已建好可动态加载的模块。
fs Linux支持的文件系统代码。不同的文件系统有不同的子目录对应,如ext2文件系统对应的就是ext2子目录。
kernel 主要核心代码。同时与处理器结构相关代码都放在arch/*/kernel目录下。
net 核心的网络部分代码。里面的每个子目录对应于网络的一个方面。
lib 此目录包含了核心的库代码。与处理器结构相关库代码被放在arch/*/lib/目录下。
scripts此目录包含用于配置核心的脚本文件。
Documentation 此目录是一些文档,起参考作用。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阅读象Linux核心代码这样的复杂程序令人望而生畏。它象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阅读核心某个部分经常要用到好几个其他的相关文件,不久你将会忘记你原来在干什么。所以没有一个好的工具是不行的。由于大部分爱好者对于Window平台比较熟悉,并且还是常用Window系列平台,所以在此我介绍一个Window下的一个工具软件:Source Insight。这是一个有30天免费期的软件,可以从www.sourcedyn.com下载。安装非常简单,和别的安装一样,双击安装文件名,然后按提示进行就可以了。安装完成后,就可启动该程序。这个软件使用起来非常简单,是一个阅读源代码的好工具。它的使用简单介绍如下:先选择Project菜单下的new,新建一个工程,输入工程名,接着要求你把欲读的源代码加入(可以整个目录加)后,该软件就分析你所加的源代码。分析完后,就可以进行阅读了。对于打开的阅读文件,如果想看某一变量的定义,先把光标定位于该变量,然后点击工具条上的相应选项,该变量的定义就显示出来。对于函数的定义与实现也可以同样操作。别的功能在这里就不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装一个Source Insight,那样你阅读源代码的效率会有很大提高的。怎么样,试试吧!
㈢ 如何编译内核及制作RPM包
前言
要编译自内核能各种同答案列举:
1 研究习内核源码
2 支持新硬件或者打某项内核功能
3 升级内核更新版本
4 按自要求定制优化内核功能
种种...
折腾需要理由我说面直接进入主题
编译式
编译内核种式kernel.org载选择载需要版本内核源码
:linux-2.6.32-rc1.tar.bz2载内核源码/home/user/目录进入载目录解压压缩包
#cd /home/user/
#tar -xjvf linux-2.6.32-rc1.tar.bz2
二 准备编译环境
始前首先确认面软件包已经安装(编译标普华4.0直接全部安装CD3保证条件)
* rpmdevtools
* yum-utils
fedora系统使用命令安装:
#yum install yum-utils rpmdevtools
1. rpmbuild命令工作所需目录树面命令完该操作手建立目录树
命令建立:
#rpmdev-setuptree
命令/usr/src/rpmbuild/目录目录结构(位置没则能前用户目录).
# tree /usr/src/rpmbuild/
rpmbuild/
|-- BUILD
|-- RPMS
|-- SOURCES
|-- SPECS
`-- SRPMS
面部rpmbuild环境建立rpm
3. 安装内核源码包需要依赖组件(跳步操作)
su -c 'yum-builddep kernel-.src.rpm'
4.安装内核源码系统默认目录/usr/src/neoshine:
rpm -Uvh kernel-.src.rpm
三 配置内核(config配置文件)
面介绍何解源码包并修改配置重新打包源码
1. 解源码包并打所补丁BUILD目录
cd ~/rpmbuild/SPECS
rpmbuild -bp --target=`uname -m` kernel.spec
kernel源码找:
/usr/src/neoshine/rpmbuild/BUILD/kernel-/linux-. directory
配置内核源码
1. 进入内核源码:
cd ~/rpmbuild/BUILD/kernel-2.6.$ver/linux-2.6.$ver.$arch/
2. 复制/boot/config*配置文件源码目录,config文件已经配或者其备份kernel配置文件:
cp /boot/config2.6- 2.6.$ver.$arch .config
3. 先检查kernel配置新增选项:
make oldconfig
4. 定制内核功能关闭initrd支持选项执行图形化内核配置工具:
make menuconfig
注:generic setup选项找initial RAM system and RAM disk(initramfs and initrd) support 项取消编译同确保跟文件系统应驱系统所存储器应驱都已经编译内核(否则启系统).
5. .config文件第行改面内容(注意:没行面编译报错)
# i386
6. 拷贝.configSOURCES/:
cp .config ../SOURCES/config-$arch
四 编译新内核
1. 面始准备编译新内核包
打SPEC/kernel.spec
vim SPEC/kernel.spec
改变面行内容定制自内核扩展名(fc10类):
%define buildid .
步新内核rpm包程需要编译内核源码包
使用面命令新内核源码包
rpmbuild -bb --with baseonly --without debuginfo --target=`uname -m` kernel.spec
参数说明:bb表示编译二进制包即源码包without debuginfo 表示没调试信息
target=`uname -r`表示应前平台内核包
面命令功执行完BUILD/i686目录新内核安装包
五 安装新内核
rpm -ivh kernel-$ver-$arch.rpm
步操作自安装内核boot目录安装应内核模块/lib/moles/目录并且新内核应grub引导菜单
修改grub引导菜单格式
title new kernel
kernel /boot/vmlinuz-$ver-$arch root=/dev/sdax(hdax)
注意处要使用uuid指定跟文件系统(能挂载根区导致内核死机)要再加显示相关参数(内核支持应设置看黑黑屏幕)
至禁用initrd新内核配置安装完毕
㈣ ARM Linux的内核源代码怎么弄
linux的内核源码要去网上下载,系统里的是编译过的。如果你C语言很过硬的话可以去研究研究,对于你的益处很大,做ARM开发不用看内核,除非做底层驱动开发的话会需要看一些函数是怎么实现和调用的。
至于u-boot的话你要先把shell编程看一下,不然你看不懂的,那个对于你理解arm板子上的linux系统是怎么启动的有一定帮助,其实在真正开发过程中作用不大。
给嵌入式板子加载linux系统就需要源码进行编译,编译成镜像然后下载到flash里
㈤ 如何确定Linux内核源代码目录即,KBUILD的路径
方法一:
确定内核源代码目录通常==文件系统中内核驱动模块的build路径
即/lib/moles/2.6.25-14.fc9.i686/build,这个build通常为链接文件,连接到
/usr/src/kernels/2.6.25-14.fc9.i686
此方法较准确,通常可以写如下脚本实现:
# KBUILD is the path to the Linux kernel build tree. It is usually the
# same as the kernel source tree, except when the kernel was compiled in
# a separate directory.
KBUILD ?= $(shell readlink -f /lib/moles/$(KVERS)/build)
方法二:
自己下载内核源文件包,自己指定内核的编译目录!
不推荐这种做法,还是按照各大发行版的做法比较好!这样不至于在编译下载的某个设备驱动程序时
㈥ 如何快速找到系统调用的内核源码
问题:
经常需要在内核中查找系统调用的定义,比如sys_waitpid,如何快速找到呢?
解决:
1、在老版本内核中,系统调用通常定义为sys_*,所以可以直接通过相关符号查找。
2、但新版本中,系统的调用方式不同,采用了SYSCALL_DEFINE的定义方式,由于各系统调用的实现比较分散,查找起来不算方便。具体查找方法如下:
1)通过sys_*的方式找到相应函数的声明,如(include/linux/Syscall.h):
asmlinkage long sys_waitpid(pid_t pid, int __user *stat_addr, int options);
确认该声明中的参数个数,这里为3,这继续查找SYSCALL_DEFINE3(waitpid*)即可,可以通过正则表达式搜索,也可以直接搜索waitpid的引用,查找SYSCALL_DEFINE3(waitpid*)所在的位置,sys_waitpid定义如下(kernel/exit.c):
SYSCALL_DEFINE3(waitpid, pid_t, pid, int __user *, stat_addr, int, options)
{
return sys_wait4(pid, stat_addr, options, NULL);
}
此处,有涉及另一个系统调用sys_wait4的定义,需要继续用上述方法查找,该系统调用有4个参数,所以应该查找SYSCALL_DEFINE4(wait4*),或者查找wait4的引用,可以找到相应结果(kernel/exit.c)。
SYSCALL_DEFINE4(wait4, pid_t, upid, int __user *, stat_addr,
int, options, struct rusage __user *, ru)
{
...
}
新版本内核中系统调用的定义方式如下(使用了宏定义,定义更简单,但可读性比较差~),供参考:
#define SYSCALL_DEFINE1(name, ...) SYSCALL_DEFINEx(1, _##name, __VA_ARGS__)
#define SYSCALL_DEFINE2(name, ...) SYSCALL_DEFINEx(2, _##name, __VA_ARGS__)
#define SYSCALL_DEFINE3(name, ...) SYSCALL_DEFINEx(3, _##name, __VA_ARGS__)
#define SYSCALL_DEFINE4(name, ...) SYSCALL_DEFINEx(4, _##name, __VA_ARGS__)
#define SYSCALL_DEFINE5(name, ...) SYSCALL_DEFINEx(5, _##name, __VA_ARGS__)
#define SYSCALL_DEFINE6(name, ...) SYSCALL_DEFINEx(6, _##name, __VA_ARGS__)
#define SYSCALL_DEFINEx(x, sname, ...) \
SYSCALL_METADATA(sname, x, __VA_ARGS__) \
__SYSCALL_DEFINEx(x, sname, __VA_ARGS__)
#define __PROTECT(...) asmlinkage_protect(__VA_ARGS__)
#define __SYSCALL_DEFINEx(x, name, ...) \
asmlinkage long sys##name(__MAP(x,__SC_DECL,__VA_ARGS__)); \
static inline long SYSC##name(__MAP(x,__SC_DECL,__VA_ARGS__)); \
asmlinkage long SyS##name(__MAP(x,__SC_LONG,__VA_ARGS__)) \
{ \
long ret = SYSC##name(__MAP(x,__SC_CAST,__VA_ARGS__)); \
__MAP(x,__SC_TEST,__VA_ARGS__); \
__PROTECT(x, ret,__MAP(x,__SC_ARGS,__VA_ARGS__)); \
return ret; \
} \
SYSCALL_ALIAS(sys##name, SyS##name); \
static inline long SYSC##name(__MAP(x,__SC_DECL,__VA_ARGS__))
㈦ 如何构造内核源代码树
Linux内核的配置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
Makefile:分布在 Linux 内核源代码中的 Makefile,定义 Linux 内核的编译规则;
配置文件(config.in):给用户提供配置选择的功能;
配置工具:包括配置命令解释器(对配置脚本中使用的配置命令进行解释)和配置用户界面(提供基于字符界面、基于 Ncurses 图形界面以及基于 Xwindows 图形界面的用户配置界面,各自对应于 Make config、Make menuconfig 和 make xconfig)。
这些配置工具都是使用脚本语言,如 Tcl/TK、Perl 编写的(也包含一些用 C 编写的代码)。本文并不是对配置系统本身进行分析,而是介绍如何使用配置系统。所以,除非是配置系统的维护者,一般的内核开发者无须了解它们的原理,只需要知道如何编写 Makefile 和配置文件就可以。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只对 Makefile 和配置文件进行讨论。另外,凡是涉及到与具体 CPU 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容,我们都以 ARM 为例,这样不仅可以将讨论的问题明确化,而且对内容本身不产生影响。
2. Makefile
2.1 Makefile 概述
Makefile 的作用是根据配置的情况,构造出需要编译的源文件列表,然后分别编译,并把目标代码链接到一起,最终形成 Linux 内核二进制文件。
由于 Linux 内核源代码是按照树形结构组织的,所以 Makefile 也被分布在目录树中。Linux 内核中的 Makefile 以及与 Makefile 直接相关的文件有:
Makefile:顶层 Makefile,是整个内核配置、编译的总体控制文件。
.config:内核配置文件,包含由用户选择的配置选项,用来存放内核配置后的结果(如 make config)。
arch/*/Makefile:位于各种 CPU 体系目录下的 Makefile,如 arch/arm/Makefile,是针对特定平台的 Makefile。
各个子目录下的 Makefile:比如 drivers/Makefile,负责所在子目录下源代码的管理。
Rules.make:规则文件,被所有的 Makefile 使用。
用户通过 make config 配置后,产生了 .config。顶层 Makefile 读入 .config 中的配置选择。顶层 Makefile 有两个主要的任务:产生 vmlinux 文件和内核模块(mole)。为了达到此目的,顶层 Makefile 递归的进入到内核的各个子目录中,分别调用位于这些子目录中的 Makefile。至于到底进入哪些子目录,取决于内核的配置。在顶层 Makefile 中,有一句:include arch/$(ARCH)/Makefile,包含了特定 CPU 体系结构下的 Makefile,这个 Makefile 中包含了平台相关的信息。
位于各个子目录下的 Makefile 同样也根据 .config 给出的配置信息,构造出当前配置下需要的源文件列表,并在文件的最后有 include $(TOPDIR)/Rules.make。
Rules.make 文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定义了所有 Makefile 共用的编译规则。比如,如果需要将本目录下所有的 c 程序编译成汇编代码,需要在 Makefile 中有以下的编译规则:
%.s: %.c
$(CC) $(CFLAGS) -S $< -o $@
有很多子目录下都有同样的要求,就需要在各自的 Makefile 中包含此编译规则,这会比较麻烦。而 Linux 内核中则把此类的编译规则统一放置到 Rules.make 中,并在各自的 Makefile 中包含进了 Rules.make(include Rules.make),这样就避免了在多个 Makefile 中重复同样的规则。对于上面的例子,在 Rules.make 中对应的规则为:
%.s: %.c
$(CC) $(CFLAGS) $(EXTRA_CFLAGS) $(CFLAGS_$(*F)) $(CFLAGS_$@) -S $< -o $@
2.2 Makefile 中的变量
顶层 Makefile 定义并向环境中输出了许多变量,为各个子目录下的 Makefile 传递一些信息。有些变量,比如 SUBDIRS,不仅在顶层 Makefile 中定义并且赋初值,而且在 arch/*/Makefile 还作了扩充。
常用的变量有以下几类:
1) 版本信息
版本信息有:VERSION,PATCHLEVEL, SUBLEVEL, EXTRAVERSION,KERNELRELEASE。版本信息定义了当前内核的版本,比如 VERSION=2,PATCHLEVEL=4,SUBLEVEL=18,EXATAVERSION=-rmk7,它们共同构成内核的发行版本KERNELRELEASE:2.4.18-rmk7
2) CPU 体系结构:ARCH
在顶层 Makefile 的开头,用 ARCH 定义目标 CPU 的体系结构,比如 ARCH:=arm 等。许多子目录的 Makefile 中,要根据 ARCH 的定义选择编译源文件的列表。
3) 路径信息:TOPDIR, SUBDIRS
TOPDIR 定义了 Linux 内核源代码所在的根目录。例如,各个子目录下的 Makefile 通过 $(TOPDIR)/Rules.make 就可以找到 Rules.make 的位置。
SUBDIRS 定义了一个目录列表,在编译内核或模块时,顶层 Makefile 就是根据 SUBDIRS 来决定进入哪些子目录。SUBDIRS 的值取决于内核的配置,在顶层 Makefile 中 SUBDIRS 赋值为 kernel drivers mm fs net ipc lib;根据内核的配置情况,在 arch/*/Makefile 中扩充了 SUBDIRS 的值,参见4)中的例子。
4) 内核组成信息:HEAD, CORE_FILES, NETWORKS, DRIVERS, LIBS
Linux 内核文件 vmlinux 是由以下规则产生的:
vmlinux: $(CONFIGURATION) init/main.o init/version.o linuxsubdirs
$(LD) $(LINKFLAGS) $(HEAD) init/main.o init/version.o
--start-group
$(CORE_FILES)
$(DRIVERS)
$(NETWORKS)
$(LIBS)
--end-group
-o vmlinux
可以看出,vmlinux 是由 HEAD、main.o、version.o、CORE_FILES、DRIVERS、NETWORKS 和 LIBS 组成的。这些变量(如 HEAD)都是用来定义连接生成 vmlinux 的目标文件和库文件列表。其中,HEAD在arch/*/Makefile 中定义,用来确定被最先链接进 vmlinux 的文件列表。比如,对于 ARM 系列的 CPU,HEAD 定义为:
HEAD := arch/arm/kernel/head-$(PROCESSOR).o
arch/arm/kernel/init_task.o
表明 head-$(PROCESSOR).o 和 init_task.o 需要最先被链接到 vmlinux 中。PROCESSOR 为 armv 或 armo,取决于目标 CPU。 CORE_FILES,NETWORK,DRIVERS 和 LIBS 在顶层 Makefile 中定义,并且由 arch/*/Makefile 根据需要进行扩充。 CORE_FILES 对应着内核的核心文件,有 kernel/kernel.o,mm/mm.o,fs/fs.o,ipc/ipc.o,可以看出,这些是组成内核最为重要的文件。同时,arch/arm/Makefile 对 CORE_FILES 进行了扩充:
# arch/arm/Makefile
# If we have a machine-specific directory, then include it in the build.
MACHDIR := arch/arm/mach-$(MACHINE)
ifeq ($(MACHDIR),$(wildcard $(MACHDIR)))
SUBDIRS += $(MACHDIR)
CORE_FILES := $(MACHDIR)/$(MACHINE).o $(CORE_FILES)
endif
HEAD := arch/arm/kernel/head-$(PROCESSOR).o
arch/arm/kernel/init_task.o
SUBDIRS += arch/arm/kernel arch/arm/mm arch/arm/lib arch/arm/nwfpe
CORE_FILES := arch/arm/kernel/kernel.o arch/arm/mm/mm.o $(CORE_FILES)
LIBS := arch/arm/lib/lib.a $(LIBS)
5) 编译信息:CPP, CC, AS, LD, AR,CFLAGS,LINKFLAGS
在 Rules.make 中定义的是编译的通用规则,具体到特定的场合,需要明确给出编译环境,编译环境就是在以上的变量中定义的。针对交叉编译的要求,定义了 CROSS_COMPILE。比如:
CROSS_COMPILE = arm-linux-
CC = $(CROSS_COMPILE)gcc
LD = $(CROSS_COMPILE)ld
......
CROSS_COMPILE 定义了交叉编译器前缀 arm-linux-,表明所有的交叉编译工具都是以 arm-linux- 开头的,所以在各个交叉编译器工具之前,都加入了 $(CROSS_COMPILE),以组成一个完整的交叉编译工具文件名,比如 arm-linux-gcc。
CFLAGS 定义了传递给 C 编译器的参数。
LINKFLAGS 是链接生成 vmlinux 时,由链接器使用的参数。LINKFLAGS 在 arm/*/Makefile 中定义,比如:
# arch/arm/Makefile
LINKFLAGS :=-p -X -T arch/arm/vmlinux.lds
6) 配置变量CONFIG_*
.config 文件中有许多的配置变量等式,用来说明用户配置的结果。例如 CONFIG_MODULES=y 表明用户选择了 Linux 内核的模块功能。
.config 被顶层 Makefile 包含后,就形成许多的配置变量,每个配置变量具有确定的值:y 表示本编译选项对应的内核代码被静态编译进 Linux 内核;m 表示本编译选项对应的内核代码被编译成模块;n 表示不选择此编译选项;如果根本就没有选择,那么配置变量的值为空。
2.3 Rules.make 变量
前面讲过,Rules.make 是编译规则文件,所有的 Makefile 中都会包括 Rules.make。Rules.make 文件定义了许多变量,最为重要是那些编译、链接列表变量。
O_OBJS,L_OBJS,OX_OBJS,LX_OBJS:本目录下需要编译进 Linux 内核 vmlinux 的目标文件列表,其中 OX_OBJS 和 LX_OBJS 中的 "X" 表明目标文件使用了 EXPORT_SYMBOL 输出符号。
M_OBJS,MX_OBJS:本目录下需要被编译成可装载模块的目标文件列表。同样,MX_OBJS 中的 "X" 表明目标文件使用了 EXPORT_SYMBOL 输出符号。
O_TARGET,L_TARGET:每个子目录下都有一个 O_TARGET 或 L_TARGET,Rules.make 首先从源代码编译生成 O_OBJS 和 OX_OBJS 中所有的目标文件,然后使用 $(LD) -r 把它们链接成一个 O_TARGET 或 L_TARGET。O_TARGET 以 .o 结尾,而 L_TARGET 以 .a 结尾。
㈧ 如何参考centos7内核源码
1. 下载内核
内核官网获得了(不让加链接,搜索linux内核官网 )
tar.xz 是完整的内核包
pgp 是.tar.sign后缀的文件,用于校验类似于MD5
patch 是补丁包
2. 解压文件,现在一般采用 .tar.xz 的压缩格式(压缩率最高,但是压缩时间较长)。
/usr/src 一般而言、我们制做linux内核的时候源码一般放在这个路径下,
可以使用 # tar -Jxvf linux-3.13.2.tar.xz -C /usr/src/ 把文件解压到 /usr/src/ 中(在root用户下才有效)
3. 如果是第一次编译内核,并没有上次的残留文件可以可以跳过
# make mrproper
这个步骤
注意:make clean 删除大多数的编译生成文件, 但是会保留内核的配置文件.config, 还有足够的编译支持来建立扩展模块
make mrproper 删除所有的编译生成文件, 还有内核配置文件, 再加上各种备份文件
make distclean mrproper删除的文件, 加上编辑备份文件和一些补丁文件。
4. 接下来是 make config 。
具体参照 《make config 的几种类型》
一般采用 # make menuconfig 的方式
此处需要两个包,选择最简单的yum安装
# yum -y install gcc 和
# yum install ncurses ncurses-devel。
具体选项的作用参考 《Linux-3.10-x86_64 内核配置选项简介 》
对新的内核功能选择,并生成一个 .config 的文件
5. 编译内核
# make 和 # make moles_install (此处命令必须进入/usr/src/linux-x-x-x/才有效,否则会报错)
注意:2.6内核作了优化,不必显示的执行make dep 和make bzImage,只需要直接执行
make 就行,系统会自动完成make dep 和 make bzImage 所做的工作。
6. 安装内核
# make install
7. 修改默认启动的内核(把光标处的default值改成0,就为默认启动,编译成功后默认为1)
# vim /boot/grub/grub.conf
用 cat /boot/grub/grub.conf 验证并测试
# cat /boot/grub/grub.conf
看是否添加成功
8. 重启机器,查看效果
默认的内核就是刚才编译成功的。。。
㈨ linux内核源码应该下哪一个
编译linux内核步骤: 1、安装内核 如果内核已经安装(/usr/src/目录有linux子目录),跳过。如果没有安装,在光驱中放入linux安装光盘,找到kernel-source-2.xx.xx.rpm文件(xx代表数字,表示内核的版本号),比如RedHat linux的RPMS目录是/RedH...
㈩ Linux内核源码如何编译
首先uname
-r看一下你当前的linux内核版本
1、linux的源码是在/usr/src这个目录下,此目录有你电脑上各个版本的linux内核源代码,用uname
-r命令可以查看你当前使用的是哪套内核,你把你下载的内核源码也保存到这个目录之下。
2、配置内核
make
menuconfig,根据你的需要来进行选择,设置完保存之后会在当前目录下生成.config配置文件,以后的编译会根据这个来有选择的编译。
3、编译,依次执行make、make
bzImage、make
moles、make
moles
4、安装,make
install
5、.创建系统启动映像,到
/boot
目录下,执行
mkinitramfs
-o
initrd.img-2.6.36
2.6.36
6、修改启动项,因为你在启动的时候会出现多个内核供你选择,此事要选择你刚编译的那个版本,如果你的电脑没有等待时间,就会进入默认的,默认的那个取决于
/boot/grub/grub.cfg
文件的设置,找到if
[
"${linux_gfx_mode}"
!=
"text"
]这行,他的第一个就是你默认启动的那个内核,如果你刚编译的内核是在下面,就把代表这个内核的几行代码移到第一位如:
menuentry
'Ubuntu,
with
Linux
3.2.0-35-generic'
--class
ubuntu
--class
gnu-linux
--class
gnu
--class
os
{
recordfail
gfxmode
$linux_gfx_mode
insmod
gzio
insmod
part_msdos
insmod
ext2
set
root='(hd0,msdos1)'
search
--no-floppy
--fs-uuid
--set=root
9961c170-2566-41ac-8155-18f231c1bea5
linux/boot/vmlinuz-3.2.0-35-generic
root=UUID=9961c170-2566-41ac-8155-18f231c1bea5
ro
quiet
splash
$vt_handoff
initrd/boot/initrd.img-3.2.0-35-generic
}
当然你也可以修改
set
default="0"来决定用哪个,看看你的内核在第几位,default就填几,不过我用过这种方法,貌似不好用。
重启过后你编译的内核源码就成功地运行了,如果出现问题,比如鼠标不能用,usb不识别等问题就好好查查你的make
menuconfig这一步,改好后就万事ok了。
最后再用uname
-r看看你的linux内核版本。是不是你刚下的那个呢!有没有成就感?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