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原气者,三焦之别使也,贤闲动气者,真元一气,分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是那本经,什么意思
奇 经 八 脉 考
李时珍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总为十五。(《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降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霶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者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如此,难安炉鼎。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已备学仙学医者筌蹄之用云。
Ⅱ 李时珍的着作是什么
《本草纲目》
这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着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用锡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着《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着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Ⅲ 经络学--求解释。“内景隧道,惟返观者照察之。”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原文:“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张紫阳《八脉经》云:‘凡人有此八脉,具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照字面意思解释是李时珍说古代精通导引,达到返观境界的人,能够照察“内景隧道”。但用的是推测语气,可见李时珍本人也没达到返观照察的境界,所以只是猜测。内视所见是实物吗?我倾向于是导引者于意念中构建的虚拟景观。
Ⅳ Fany在情书唱的一首歌!!!
首先声明,我是一个武痴,利用多年时间,收集了大量武术资料,包含截拳道,少林武术,擒拿,太极拳,形意拳,咏春,八卦,点穴,双截棍,鞭法,泰拳,女子防身术,八极门,华拳……现在贡献出来,需要的朋友和我联系。
我的qq是:729730017
msn: [email protected]
手机是:13107904138
│ 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着:中国武术大辞典(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pdf
│ 康戈武编着: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0).pdf
│
├—兵器谱
│ │ 兵器谱_WXY.exe
│ │ 少林兵器总谱秘本.rar
│ │
│ ├—刀术
│ │ 侠家单剑刀.pdf
│ │ 甩刀.rar
│ │ 苗刀.pdf
│ │ 郭瑞祥主编:苗刀技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pdf
│ │
│ ├—剑术
│ │ 《剑经》.pdf
│ │ 昆吾剑.pdf
│ │ 贾肇山:秘传贾氏青萍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pdf
│ │ 醉剑套路.mpg
│ │
│ ├—枪术
│ │ 邱丕相编着:棍入枪术入门与提高(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pdf
│ │ 阴把枪.pdf
│ │
│ ├—棍法
│ │ │ 《飞龙虎棍?雷仁生棍法》.pdf
│ │ │ 天启棍实用棍法.pdf
│ │ │ 少林寺 三节棍表演.wmv
│ │ │ 棍术枪术入门与提高.pdf
│ │ │ 西北疯魔棍实战技法精选.pdf
│ │ │ 龙虎棍.pdf
│ │ │
│ │ ├—双节棍
│ │ │ │ 二节棍入门教程.exe
│ │ │ │ 李小龙威猛双节棍百日通教材.pdf
│ │ │ │
│ │ │ └—双节棍视频教学
│ │ │ │ st_收棍.rmvb
│ │ │ │ 一剑清风的精彩视频.rmvb
│ │ │ │ 一剑清风的练习视频.rmvb
│ │ │ │ 双节棍入门十二式-李向伟.rm
│ │ │ │ 我耍双节棍.wmv
│ │ │ │ 〔王子视频〕精彩单双棍.rmvb
│ │ │ │
│ │ │ ├—剑舞狂沙
│ │ │ │ │ show2005.rmvb
│ │ │ │ │ 剑舞狂沙棍法.rmvb
│ │ │ │ │ 剑舞狂沙的指间倒手分解动作.rmvb
│ │ │ │ │ 剑舞狂沙的正反阻指组合动作.rmvb
│ │ │ │ │ 剑舞狂沙的海边双节棍.rmvb
│ │ │ │ │ 剑舞狂沙的练习视频.rm
│ │ │ │ │ 单手缠腕动作示范.rmvb
│ │ │ │ │ 双节棍单手换法示范.rm
│ │ │ │ │ 双节棍技术示范之滑链动作.rm
│ │ │ │ │ 滑链完全教学片(现场讲解版).rmvb
│ │ │ │ │
│ │ │ │ ├—剑舞狂沙的视频笔记16段
│ │ │ │ │
│ │ │ │ └—滑链动作3个
│ │ │ │
│ │ │ ├—双截棍
│ │ │ │ 双节棍教程之反弹.rm
│ │ │ │ 双节棍教程之发力.rm
│ │ │ │ 双节棍教程之基础.rm
│ │ │ │ 双节棍教程之定势.rm
│ │ │ │ 双节棍教程之换手.rm
│ │ │ │ 双节棍教程之舞花.rm
│ │ │ │ 双节棍教程之转棍.rm
│ │ │ │
│ │ │ ├—双手棍教室(李伟凡示范)
│ │ │ │
│ │ │ ├—木木
│ │ │ │
│ │ │ ├—竹林双节棍棍法(单双棍)
│ │ │ │
│ │ │ ├—韩国双节棍教学片65段
│ │ │ │
│ │ │ └—〔龙魂棍法〕视频9段欣赏
│ │ │
│ │ ├—棍术 枪术入门与提高
│ │ │
│ │ └—短棍&甩棍
│ │ $[截拳道短棍格斗术教程].JKD.Concepts.&.FMA.-.Paul.Vunak.-.Filipino.Stick.Fighting.mpg
│ │ $伊鲁山度短棍.pdf
│ │ $酷棍1.pdf
│ │ 甩棍.flv
│ │ 甩棍十日通.flv
│ │
│ ├—现代兵器
│ │ 枪支图集.exe
│ │
│ ├—甄子丹
│ │ 甄子丹对吴京《杀破浪》.rm
│ │ 甄子丹精武门MV.wmv
│ │ 精武门 陈真踢馆视频.rm
│ │ 陈真与九鬼论武.rmvb
│ │ 陈真对九鬼.rmvb
│ │ 陈真对大师兄.rmvb
│ │ 陈真对武田信雄.rmvb
│ │ 陈真对比力斯.rmvb
│ │ 陈真对石井因明.rmvb
│ │ 陈真对石井宏.rmvb
│ │ 陈真挑战霍元甲.wmv
│ │ 陈真海边耍双截棍.rmvb
│ │
│ └—鞭
│ 姜容樵着:写真太师虎尾鞭(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pdf
│ 姜荣樵:写真太师水磨鞭.pdf
│ 袖鞭--马胜利.exe
│ 轨迹链鞭自学.exe
│
├—医术&毒术
│ ├—中医
│ │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陈梦雷等编52.exe
│ │ │ 《思考中医》?chm.chm
│ │ │ 《思考中医》电子书.pdf
│ │ │ 《秘授古脉法抄本》.exe
│ │ │ 《黄帝内经》.exe
│ │ │ 严振国主编:全身经穴应用解剖图谱(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2006).pdf
│ │ │ 中医基础理论.exe
│ │ │ 中医宝典-按摩.chm
│ │ │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针灸学.pdf
│ │ │ 中草药彩图手册.1.pdf
│ │ │ 人体使用手册.exe
│ │ │ 仲景方药古今应用.pdf
│ │ │ 全息经络刮痧法[y].pdf
│ │ │ 内科医学笔记.exe
│ │ │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chm
│ │ │ 千金翼方.exe
│ │ │ 家用拔罐治病小窍门.pdf
│ │ │ 开启中医之门 运气学导论.pdf
│ │ │ 本草纲目.pdf
│ │ │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txt
│ │ │ 男性病效方300首.pdf
│ │ │ 百症练功指南.pdf
│ │ │ 神农本草经.pdf
│ │ │ 秦伯未《中医入门》.pdf
│ │ │ 穴位圗.exe
│ │ │ 脉经.pdf
│ │ │ 药王神篇.pdf
│ │ │ 跌打秘方.exe
│ │ │ 道家养生功电子书.exe
│ │ │ 黄帝内经.exe
│ │ │
│ │ ├—中医书籍700本
│ │ │
│ │ ├—中医辞海
│ │ │ ├—中医辞海(上册)
│ │ │ │
│ │ │ ├—中医辞海(下册)
│ │ │ │
│ │ │ └—中医辞海(中册)
│ │ │
│ │ ├—拔罐疗法治百病(第二版)
│ │ │
│ │ ├—李经纬 等主编《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 │ │
│ │ ├—赵友琴:医学五千年-中医部分(原子能出版社 1990)
│ │ │
│ └—马继兴着:经典医籍版本考(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7出版)
├—古武学
│ │ 48小时超级自卫术.pdf
│ │ 《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 上卷》 .pdf
│ │ 《胎息经》注释.pdf
│ │ 【胡维岳 胡益平】内家综合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为了实战而练.pdf
│ │ 中华武术世纪精华 第一卷《胜战天机--传统武术技击精华》.pdf
│ │ 中央技击学会 杨元编:国术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pdf
│ │ 二林子技击术.doc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pdf
│ │ 内家拳旧闻.exe
│ │ 内硬十三太保横练功.txt
│ │ 凌空点穴真诀.rar
│ │ 千金决.pdf
│ │ 古金兵器谱.umd
│ │ 字门正宗.CHM
│ │ 密宗秘法.pdf
│ │ 拳经拳法备要.exe
│ │ 断骨残筋术.pdf
│ │ 李练:武海拾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pdf
│ │ 武当点穴指法练习及其它.rar
│ │ 武术之家.chm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绝秘练功手册.pdf
│ │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编写小组编:武术讲义(试用)(武汉体育学院 1977).pdf
│ │ 武当桶子功.pdf
│ │ 民国24年金铁盦《四两拨千斤空手入白刃真传合刊》全一册.pdf
│ │ 民间武功宝典:秘传6步夺命功(邹才能).pdf
│ │ 江湖杀手秘技.pdf
│ │ 活神仙点穴绝技.pdf
│ │ 浑圆功夫的内修方法.pdf
│ │ 爆发拳力自练法.pdf
│ │ 秘传内家拳精选.pdf
│ │ 竹林锤谱.pdf
│ │ 第三辑 中国技击精华 金一明.pdf
│ │ 第三辑 练功秘诀 金一明.pdf
│ │ 第二辑 阴阳八盘掌 任致诚.pdf
│ │ 红日书生刘长春功法.pdf
│ │ 经穴秘密.pdf
│ │ 苌氏武技书(全).pdf
│ │ 象形原法真诠.pdf
│ │ 象形拳法真诠_薛颠着.pdf
│ │ 金家功夫初级.rar
│ │ 金恩忠 着: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pdf
│ │ 骨法秘传--搏击术的极意(1).pdf
│ │ 骨法秘传--搏击术的极意.pdf
│ │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编写组: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pdf
│ │ 龙筋虎骨金刚劲.pdf
│ │
│ ├—万籁声
│ │ 梁超群:万籁声技击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pdf
│ │ 武术汇宗.rar
│ │ 武术汇宗_古拳谱丛书.rar
│ │
│ ├—八极门
│ │ 八极拳应手制敌法.PDF
│ │ 八极拳珍传_11676898.rar
│ │ 八极拳(刘云樵 着).pdf
│ │
│ ├—太极拳
│ │ │ 中华武术世纪精华第三卷登堂入室.pdf
│ │ │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_或跃在渊.exe
│ │ │ 刘登信:武当顾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pdf
│ │ │ 初练太极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劲.txt
│ │ │ 吴图南着:国术太极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pdf
│ │ │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rar
│ │ │ 太极拳体用全书.rar
│ │ │ 太极拳全书.rar
│ │ │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rar
│ │ │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
│ │ │ 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共52篇).rar
│ │ │ 太极拳讲义.rar
│ │ │ 太极拳释义-董英杰.rar
│ │ │ 太极推手精义.rar
│ │ │ 太极散手实战手法演练.wmv
│ │ │ 太极松掤.txt
│ │ │ 武当三丰太极剑.wmv
│ │ │ 沈寿:太极拳论谭(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pdf
│ │ │ 王新午编着: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pdf
│ │ │
│ │ ├—三段(24式)太极拳
│ │ ├—吴氏太极拳
│ │ │ 孙南馨着:吴式方架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pdf
│ │ │ 王培生编着:吴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pdf
│ │ │
│ │ ├—和式太极拳
│ │ │ 和有禄着: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pdf
│ │ │
│ │ ├—孙氏太极拳
│ │ │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pdf
│ │ │
│ │ ├—杨式太极拳
│ │ │ 杨澄甫着《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 │ │ 王志远着: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pdf
│ │ │ 王志远着: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pdf
│ │ │ 粟子宜着: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四川科学技术 2007).pdf
│ │ │ 陈龙骧等着:李雅轩杨氏太极剑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pdf
│ │ │
│ │ └—陈氏太极拳
│ │ │ 刘鹏:陈氏二路太极拳(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密码:wesnwsjs}.pdf
│ │ │ 王西安着: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及单刀单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pdf
│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rar
│ │ │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rar
│ │ │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rar
│ │ │ 陈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rar
│ │ │ 陈氏太极拳.rar
│ │ │ 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 │ │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 │ │
│ │ └—陈正雷老架
│ │
│ ├—少林武学
│ │ │ 《少林拳图解》金佳福金一明.pdf
│ │ │ 《少林绝技》编写组编:少林绝技——秘本珍本汇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pdf
│ │ │ 三路五子拳.pdf
│ │ │ 中国北派拳法入门.pdf
│ │ │ 中国少林拳竞赛套路 拳术(黄凌海).pdf
│ │ │ 中国少林拳竞赛套路 枪术(黄凌海).pdf
│ │ │ 中国少林禅密功.pdf
│ │ │ 中国正宗少林内劲一指禅气功(阙巧根).pdf
│ │ │ 五拳考的源泉少林宗法图说.pdf
│ │ │ 写真少林棍法.djvu
│ │ │ 南少林五祖拳.pdf
│ │ │ 南少林秘传功力拳法.pdf
│ │ │ 南少林鱼拳.pdf
│ │ │ 名拳实用技击:少林特功技击术(石天敬).pdf
│ │ │ 少林-八段锦.pdf
│ │ │ 少林七十二绝技.exe
│ │ │ 少林七十二艺与武当三十六功(裴锡荣等编着).pdf
│ │ │ 少林七星单刀.pdf
│ │ │ 少林七星拳.pdf
│ │ │ 少林三绝_气功.点穴.擒拿.pdf
│ │ │ 少林九节鞭.pdf
│ │ │ 少林五形八法拳.pdf
│ │ │ 少林五形八法拳与实战术.pdf
│ │ │ 少林五形八法拳套路(72势).pdf
│ │ │ 少林五形八法拳(108势).pdf
│ │ │ 少林传统功夫技击——六合劲法.pdf
│ │ │ 少林传统功法_南派真传罗汉功 作者胡振国.pdf
│ │ │ 少林传统套路精选.pdf
│ │ │ 少林八极拳.pdf
│ │ │ 少林六合门 第二集(孙崇雄 胡金焕 黄秀玉 高建清整理).pdf
│ │ │ 少林六合门.pdf
│ │ │ 少林六和门黑虎拳.pdf
│ │ │ 少林兵器总谱秘本.pdf
│ │ │ 少林内功五形拳.pdf
│ │ │ 少林内功秘传.pdf
│ │ │ 少林内劲一指禅中级功法(姚金圣).pdf
│ │ │ 少林内劲一指禅功.pdf
│ │ │ 少林内劲一指禅扳指功(王京).pdf
│ │ │ 少林内劲一指禅高级功法.pdf
│ │ │ 少林内劲一指禅(李培海).pdf
│ │ │ 少林内气外放功.pdf
│ │ │ 少林内气外放功(姜立中 林舜容).pdf
│ │ │ 少林刀术精华.pdf
│ │ │ 少林功夫丛书 少林三大名拳 炮拳?大洪拳?六合拳.pdf
│ │ │ 少林匕首(刘振海编着).pdf
│ │ │ 少林北派镇三棍.wmv
│ │ │ 少林十三抓.pdf
│ │ │ 少林十二钩.pdf
│ │ │ 少林十大武艺.pdf
│ │ │ 少林十路镇山拳.pdf
│ │ │ 少林千把攥.pdf
│ │ │ 少林基本功十大功法-秦庆丰.pdf
│ │ │ 少林大罗汉拳.flv
│ │ │ 少林大金刚拳.pdf
│ │ │ 少林太祖大力金刚掌秘功.pdf
│ │ │ 少林实用防身醉拳.pdf
│ │ │ 少林寺内外功真传(梁宝贵 着).pdf
│ │ │ 少林寺内外功真传(梁宝贵着).pdf
│ │ │ 少林寺护身暗器简略其一.doc
│ │ │ 少林寺拳棒阐宗.pdf
│ │ │ 少林寺朝阳拳》张浏青主编;(释)果松示范.pdf
│ │ │ 少林寺朝阳拳.pdf
│ │ │ 少林寺武学.exe
│ │ │ 少林寺武术网络全书.pdf
│ │ │ 少林寺秘方集锦.pdf
│ │ │ 少林寺资料集.djvu
│ │ │ 少林寺长护心意门拳.pdf
│ │ │ 少林小架(内部培训版).pdf
│ │ │ 少林强身内功(李良根 李琳着).pdf
│ │ │ 少林打擂秘诀.pdf
│ │ │ 少林护身暗器秘传.pdf
│ │ │ 少林拳图解-金陵金佳福 维扬金一明合编.pdf
│ │ │ 少林拳在日本(宗道臣).pdf
│ │ │ 少林拳术秘诀.pdf
│ │ │ 少林拳术秘诀考证.pdf
│ │ │ 少林拳术精选.pdf
│ │ │ 少林拳术秘诀.pdf
│ │ │ 少林拳谱精要.txt
│ │ │ 少林指禅功.pdf
│ │ │ 少林散打(韩绍武).pdf
│ │ │ 少林梅花桩精拳-范应莲编着.pdf
│ │ │ 少林棍棒技巧.pdf
│ │ │ 少林棍棒技巧(粟胜夫 蔡仲林).pdf
│ │ │ 少林棍法图说-程宗猷着.pdf
│ │ │ 少林棍法阐宗.pdf
│ │ │ 少林正宗七十二艺.pdf
│ │ │ 少林正宗拳经.pdf
│ │ │ 少林正宗气功.pdf
│ │ │ 少林正宗练步拳.pdf
│ │ │ 少林武功点穴秘笈.exe
│ │ │ 少林武功(《少林武功》编写组编).pdf
│ │ │ 少林武当考?太极拳与内家拳?内家拳 唐豪着.pdf
│ │ │ 少林武术—八极拳法:小架八极拳六十四手炮.pdf
│ │ │ 少林武术—炮捶、大红拳.pdf
│ │ │ 少林武术精华(王长青__郑忠孝编着).pdf
│ │ │ 少林武术要略.pdf
│ │ │ 少林武术:连手短打 达磨杖(高德江编着).pdf
│ │ │ 少林武术:连手短打.pdf
│ │ │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教程(王瑞亭)(1).pdf
│ │ │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教程(王瑞亭).pdf
│ │ │ 少林气功瑰宝-内劲一指禅(徐鹤年).pdf
│ │ │ 少林气劲内劲一指禅功法.pdf
│ │ │ 少林疯魔棍法阐宗.pdf
│ │ │ 少林破壁.pdf
│ │ │ 少林秘技:罗汉散手108招(刘玉增).pdf
│ │ │ 少林空门桩(李夫).pdf
│ │ │ 少林粘衣闪翻门拳法精粹——滚躺翻地功术 .txt
│ │ │ 少林红拳(王西乾整理).pdf
│ │ │ 少林绝技心意把图解.doc
│ │ │ 少林罗汉十八手(德建).pdf
│ │ │ 少林罗汉拳.pdf
│ │ │ 少林罗汉拳绝技(实战卷) 高翔主编.pdf
│ │ │ 少林罗汉拳绝技(拳功卷) 高翔主编.pdf
│ │ │ 少林螳螂拳(苏龙着).pdf
│ │ │ 少林豹窜拳.pdf
│ │ │ 少林达摩易筋经.pdf
│ │ │ 少林迷踪罗汉拳.pdf
│ │ │ 少林金刚功法(杨维着)(1).pdf
│ │ │ 少林金刚功法(杨维着).pdf
│ │ │ 少林金刚拳.pdf
│ │ │ 少林金刚硬气功.pdf
│ │ │ 少林镇门拳.pdf
│ │ │ 少林长护心意门拳.pdf
│ │ │ 少林门太祖小战拳.pdf
│ │ │ 少林飞龙拳(刘世君_着).pdf
│ │ │ 少林鸡爪镰.pdf
│ │ │ 少林鹰爪十三抓(杨维).pdf
│ │ │ 嵩山少林拳法.pdf
│ │ │ 嵩山少林武术基本功(刘振海).pdf
│ │ │ 德虔 素法:少林九节鞭(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9).pdf
│ │ │ 德虔、德炎:《少林棍法大全》.pdf
│ │ │ 德虔:少林剑法秘传(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有缺页#.pdf
│ │ │ 日本少林寺拳法(台湾版).pdf
│ │ │ 杨维:少林鹰爪十三抓(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pdf
│ │ │ 民国10年朱鸿寿《少林拳法图说》.pdf
│ │ │ 民国版少林迷踪罗汉拳.pdf
│ │ │ 泉州少林古拳谱注译 郑昆明着.pdf
│ │ │ 王竹林:易筋经图说 意气功辞解(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pdf
│ │ │ 神州武功精粹:中国三大武功流派少林、武当、峨嵋功法(裴锡荣等主编).pdf
│ │ │ 秘本石头拳详细图解.pdf
│ │ │ 罗汉气功_少林十三功.pdf
│ │ │ 达摩秘功.pdf
│ │ │ 阎德华 着:少林破壁(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pdf
│ │ │ 阙巧根少林内劲一指禅.pdf
│ │ │ 陈铁生:少林宗法图说.pdf
│ │ │ 韩广玖编着:罗汉伏虎拳(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pdf
│ │ │ 高德江:少林擒拿术披身刀(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pdf
│ │ │
│ │ ├—南少林秘传功力拳之功力拳
│ │ │ 南少林秘传功力拳之功力拳(上).pdf
│ │ │ 南少林秘传功力拳之功力拳(下).pdf
│ │ │
│ │ ├—少林五形八法拳套路(72势)
│ │ │
│ │ ├—少林寺拳棒阐宗
│ │ │ 少林寺拳棒阐宗(上).pdf
│ │ │ 少林寺拳棒阐宗(下).pdf
│ │ │
│ │ ├—少林寺武术网络全书.pdg
│ │ │ │
│ │ │ ├—少林寺武术网络全书 第一部 少林护身暗器秘传
│ │ │ │
│ │ │ ├—少林寺武术网络全书 第三部 少林兵器总谱
│ │ │ │
│ │ │ ├—少林寺武术网络全书 第二部 少林拳术图解
│ │ │ │
│ │ │ └—少林寺武术网络全书 第四部 少林绝技
│ │ │
│ │ ├—少林拳法精粹
│ │ │
│ │ ├—少林武术气功自学教材上册.pdg
│ │ │
│ │ └—易筋经?洗髓经
│ │ 2006年《精武》杂志“易筋经专题”系列.doc
│ │ 《易经洗髓》现代整理版.pdf
│ │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pdf
│ │ 少林易筋经.rm
│ │ 少林达摩易筋经.exe
│ │ 易筋内功运身图说.chm
│ │ 易筋经二十四式图说.djvu
│ │ 易筋经.exe
│ │ 易筋经_五禽戏_八段锦_.rm
│ │ 洗髓经.exe
│ │ 温奇声:江宁甘凤池易筋经秘法(台北逸文武术文化 2006).pdf
│ │
│ ├—形意门
│ │ │ 《形意母拳》姜容樵着.pdf
│ │ │ 凌善清:形意拳图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pdf
│ │ │ 刘殿琛 着:形意拳术抉微(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pdf
│
Ⅳ 一李时珍的作品有哪些
李时珍的着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1、《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这部伟大的着作,吸收了历代本草着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着作。
2、《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着,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中医典范之作。
3、《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约撰于1577年,1卷。本书考证历代文献,对奇经循行和主病,详加说明,且附已见。
(5)奇经八脉考pdf扩展阅读: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医院吏目,
着有《四诊发明》、《奇经八脉考》、《蕲艾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兄名果珍。李氏14岁中秀才,三次赴武昌乡试未中,遂专志于医。
李氏博学多艺,乡试失利后,从理学家顾日岩处学过经学。上自经典,下及子史百家,靡不阅览,对理学有很深造诣。李氏承家学,阅读医书,教授生徒,为贫民治病,多不取值。1548年,治愈富顾王朱厚之子,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医所,被荐为太医院判。
1552年,李氏开始搜集材料,为编着《本草纲目》作准备。李氏编着《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氏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达到一个新水平。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氏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观察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分类使药物研究体系化,关键还是如何确立分类的标准。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
除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系统分析,又进行了全面综合,而在分析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同,用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之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大寒,子微寒;
《药性论》谓枸杞甘平、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说:“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
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也”。李氏经过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到之处”,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动中。
李氏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注意调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氏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
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氏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志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历史考证方法是李氏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文献考柬,《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来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经中得到的医药知识。经过历史考证,指出“按《本经》胡麻亦名巨胜,《抱朴子》云,巨胜一名胡麻,以黄麻于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不可不辨”。
李氏主张人定胜天,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药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
升浮者以咸寒药引之使降,李氏昭示迷信神仙说之误,批判服食飞升举之谬,服金银,为赖水谷血肉之躯所不堪,“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说;服食成仙“误食之罪,通乎天下”,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李氏治学严谨,对未知事物,常用“未审然否”?“亦无所询征,妨附于子,以俟博识”,作为结语。
1578年,《本草纲目》撰成。1580年,李氏赴太仓访王世贞求序。李氏殁后,方得刊行。书印行后,节译成全译成日、朝、拉丁、德、英、法、俄诸种文字,流行全世界。英·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濒湖脉学》1卷,撰于1564年。李氏强调四诊合参,反对单以脉诊决病。至于论脉,将24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把浮、大、数、动、滑划为阳,沉、短、涩、弱、微划为阴。
《奇经八脉考》,约撰于1577年,1卷。本书考证历代文献,对奇经循行和主病,详加说明,且附已见。
李氏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
李氏提出命门在两肾之间,为赵献可所发挥;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肯定脑为全身中枢的功能。尚着有《命门考》、《集简方》、《白花蛇传》、《脉诀考证》等,已佚。《纲目》一书,乃父乃子及弟子庞鹿门均参与编写,次子建元为书绘图,可谓以李时珍为主的集体着作。
Ⅵ 奇经八脉考有没有翻译为现代文的
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
Ⅶ 古代着名医案都有啥
中医治病时对有关症状、处方、用药等的记录,多用做书名,如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近人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等 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汉代名医淳于意创造性地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包括有患者姓名、地址、职业、病理、辨证、治疗、预后等。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等。 中医医案起源很早,其萌芽可追溯到周代。据《周礼》记载,当时的医生已有关于疾病名称及治疗结果的记录,但其作用主要是用于评定医生的疗效,从而确定其等级,以发薪俸。此外,《左传》及先秦诸子着作中,也有散在的关于医家诊治疾病的记载,均可视为医案之雏形。现今所见最早有实际内容的医案,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扁鹊治赵简子、虢太子、齐桓侯三案及淳于意的诊籍。尤其后者,被视为后世医家之滥觞。淳于意诊籍共25则,每则载有患者姓氏、住址、职务、病名、脉象、治法及预后等内容,涉及内、外、伤、妇、儿各科病证。诊法以脉为主,兼有病机分析。治法有药物、针刺、熏洗等,用药或汤或丸或酒。更可贵的是,除治愈者外,诊籍还记录了10个死亡病例,这种事实求是的态度,反映了早期医案朴实无华的风格特点。 秦汉以降,医学崇尚方书,直至隋唐五代,医案未能取得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医案散见于医籍和文史书中,数量少,内容简。如《千金要方》所载数案,多为孙思邈自治案,目的主要是用以证明某方、某药的疗效,缺乏对病证的详细描述及分析。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医案,仍有其朴实典雅、医文融会等可取之处,从中亦可得到启迪。 宋金元时期为医案空前发展的阶段。医案专着开始出现、医籍附案逐渐增多、医家立案蔚然成风、医案风格异彩纷呈,是这一时期医案发展的主要特点。 宋·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着。该书将常见的伤寒病证方分为90种,每证一案。立案严谨,内容全面完整,且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着作为依据,对医案加以剖析,颇有启发。清代医家余震称赞本书:“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 医籍附案虽起源很早,但较为零散,比较集中的医籍附案,实始于宋。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中,载儿科医案23则,涉及病证十几种,或分析病因病机,或阐明方药运用,充分体现了钱氏的儿科学术特点。此书不仅以论附案为其特点,而且也是最早的专科医案。此外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以及这一时期众多医家的医着,也大都附有医案。如杨介、孙兆、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陈自明、王好古、罗天益、滑寿等,均有医案传世。随着医案的增加,其形式、风格及叙案方式亦有所变化。如有的以论附案,有的夹论夹案,有的边论边案,但目的均在于以案证理。 如张子和医案,见于《儒门事亲》,约200余则,其案记述病因、辩证、治法、立方较详,用药多主寒凉,擅用汗、吐、下三法,体现了张子和以攻邪为主的学术特点。李东垣医案,散见于《脾胃论》、《兰室秘藏》二书,述案周详,辩证确切,处方药多量轻,擅用升阳益气之法,反映了李东垣善于扶正祛邪、顾护正气的风格。朱丹溪医案,流传较多,多以夹叙夹议的写法,阐明其滋阴降火的学术特点。 上述医案,不仅充分反映了各医家不同的学术观点、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为后世医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案发展至明代,各方面均渐趋成熟。个人医案专着大量增加,医案类书出现,以及对医案开始进行研究,是这一时期医案成熟的重要标志。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明代个人医案专着约有30余种。较有代表性的如《石山医案》、《周慎斋医案》、《孙文垣医案》、《王肯堂医案》《奇效医述》、《易氏医案》、《李中梓医案》等。此外医籍附案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超过前代,如《景岳全书》、《滇南本草》、《医宗必读》、《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医学正传》、《外科正宗》、《一草亭目科》、《济阴纲目》等书,所附医案数量可观,涉及临床各科。在医案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内容完整、客观; ②格式多样、规范; ③说理透彻、详明; ④文笔秀美、流畅。 更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案类书--《名医类案》。该书为江瓘编着,12卷,荟集明代以前历代医家医案及经史百家中所载医案近3000例,以病证分为205门。所载医案以内科为主,兼及外、妇、五官各科。每案记医者姓名及患者年龄,体质、症状、诊断、治法、方药等,而且许多医案附有夹注或按语,以“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平俗”。该书不仅开我国医案类书之先河,而且也是第一部研究古代医案的专着。所载诸案,不仅反映了所辑前贤的精湛医术及临证经验,而且为研究这些医家的学术思想留下了宝贵资料。 此期除了对医案的广泛性研究外,一些医家还开始对医案的书写格式与规范进行了专门研究。首先是《韩氏医通》提出医案要“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并示以格式。其后吴昆在《脉语》中对此又作了修改和补充,提出了“七书一引”的书写方法,对医案的书写内容和格式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这些观点的提出,起到了促进医案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作用,对后世医案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清代是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有大量的医案问世,而且书写和编纂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理论与临床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概括本时期医案的特点,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医案大量涌现,形式种类多样。 经初步统计,清代医家撰写的医案专着达200余种。就着作的形式而言,门类俱全,风格多样,既有个人医案、医案类书、医案丛书,又有专科医案、专题医案、会诊医案、医案评注及宫廷医案等。就编写形式而言,匠心独运,各具特色,如有的叙证简要,寓意深刻;有的详说细解,记叙明畅;有的善引经典,重在说理;有的强调治法,示人规矩;有的脉因证治,井然有序。 ⑵ 医家重视医案,立案已成风尚。 清代医案之所以有所成就,在于医家们对医案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医家对前贤医案倍加珍视,如余震曾云:“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古今医案按·序》)王燕昌亦云:“名医立案,各有心得,流传既久,嘉惠无穷。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王氏医存·凡例》)另一方面,医家对个人撰写医案格外重视,徐灵胎指出:“故治病之法,必宜先立医案。”王达士《医权初编》亦云:“医者立方,当先立案。”足见当时医家书写医案已蔚然成风。传世医案较有影响的如喻昌《寓意草》、马元仪《印机草》、尤在泾《静香楼医案》、齐有堂《齐氏医案》、《王九峰临证医案》、顾晓澜《吴门治验录》、《吴鞠通医案》、王孟英《王氏医案》、蒋宝素《问斋医案》、谢映庐《得心集医案》、《费伯雄医案》、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余听鸿《诊余集》等等,枚不胜举,可谓名家辈出,各领风骚。各案虽风格有所差异,但都反映了各自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为后人所称道。 ⑶ 重视医案研究,大量合刊汇编。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除记载了60多则疑难杂证病案外,还于开篇“先议病后用药”之后,撰“与门人订议病式”。“议病式”在韩懋、吴昆等人的基础上,对撰写医案的内容与格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
Ⅷ 奇经八脉考的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Ⅸ 奇经八脉考的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阳跷脉 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
Ⅹ 李时珍是如何为撰着《奇经八脉考》等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时珍的名气在京城越来越大,朝廷封了个正六品太医院院判给他当。官不算小,也有了权。李时珍利用这点职权,可以出入太医院的药王庙、寿药房和御药库了。
药王庙里保存着一个针灸铜人模型,它是北宋针灸学家、太医王惟一总结了历代针灸医家的实践经验,设计铸造的。王惟一在模型上面刻出穴位,标注名称,并且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为文字说明,这就大大方便了针灸的实际操作。明代又复制了一个针灸铜人,供在药王庙里。李时珍以前就读过《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铜人针灸经》,现在有机会通过实际模型仔细辨认人身上的各个穴位的实际位置,他感到莫大的兴奋,他虽不是针灸医生,但仍旧把每个腧穴、经络的理路都临摹下来,这对他后来撰着《奇经八脉考》等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