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宋代科举pdf

宋代科举pdf

发布时间:2025-03-10 01:46:54

① 什么是“千字文”

相传,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从搨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编为四言韵语而成。《尚书故实》称:“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既要不用不相同的字,又要从王羲之遗书中搨出的千字组成,还要使之成韵,一夕而就,恐难尽信。许是赞扬周兴嗣过人智慧与出众的才华,才有此说。

周兴嗣(?—521)南朝梁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人,字思篆。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千字文》的续广增编,宋元以来,不下数十种,如《续千字文》、《广易千字文》、《叙古千文》《正字千字文》等,但都不能与周编《千字文》抗衡。

明清以来,一些学者称《千字文》为以有限文字而能条理贯穿的“绝妙文章”,不无道理。

② 怎样学习古文 pdf

怎样学习文言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推荐的两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占了整个教学内容的40%,而且相对集中在高一年级。其中,高中《语文〈试验本〉》高一年级两个学期各6个单元,文言文分别占3个单元;《高中语文实验课本》高一年级则全年集中文言文教学,上下册各4个单元。在文言文教学总量扩大、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学好文言文,本文想结合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谈一些想法。

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下面试作分别说明。

首先,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 。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当中,读是关键。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不会有困难的。

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我过去曾总结过的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意义组块: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纲要组块: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关键词句组块: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节缩句式组块: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

背诵还要靠不断刺激、强化。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读字的繁体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过去私塾读书讲究“复背”,就是每熟读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学拿来复诵一次,即,读第2文,要1--2文复读,读第3文,要1--3文复读,余类推。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斥之为 “死” 读书,但我们不能排除掉这种于读书的执着精神和强化记忆的合理方式。而且在青少年阶段利用得天独厚的记忆力,熟读成诵若干篇章,奠定满腹经纶的基础,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这只能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有以下几点:①指出了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②作了最基本的量的规定:150个实词、18个虚词、重要的句式;③强调了“在课文中的用法”的方向。

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要在诵读中进行。要强调指出的是,不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零零地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掌握词、句基础知识,是诵读古诗文的需要,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盖其中了。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马上在记忆中就会现出典型的例句来。如读到《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字怎么讲,即使是课文没有注释,或者有注释而不去看,马上联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三个“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后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语气,可用现代汉语中“还”、“简直”、“竟然”等副词来表达,意思十分显豁。熟能生巧以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裕如的状态。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学习文言文,还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原都有好处。历史文化知识细分起来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及其它等等。这些大纲中虽然未作明文规定,但我们在阅读相应的古诗文时,课文注释中都有介绍和说明,有些也反映在词、句的用法里,这些,在诵读古诗文时,都要留意。

诵读古诗文,应该是十分愉悦的学习过程,穿越时空与古代志士仁人、贤者智者对话,从而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历史,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为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应该是人人所渴求的,我们希望把这种渴求变为诵读的实践。

③ 求《特别关注》憨佗作品集 txt pdf 均可 谢谢

2 为捞个芝麻官
用今天的话讲,宋江是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物。
他是郓城县负责案卷的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在郓城的地面上,就是犯了杀阎婆惜的重罪,知县、朱雷两都头及三班衙役主动摆平,只轻判了个发配江州。上了梁山,又兵不血刃夺了首领的第一把交椅。
弄阴谋、搞权术,宋江是把好手。

在江湖上,宋江也好生了得。
但有好汉相投,“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这样的“及时雨”,自然成为江湖上的“大哥大”。

宋江做事可谓深谋远虑。
早早地在家挖了个地窖,以供紧急时躲藏,又让父亲告他忤逆,出了户籍。样一个有胆有谋的好汉,为何被朝廷招安后,尽管竭力做事,却终落个功败垂成、人死友亡的悲惨结局?

与其他占山为王的草莽英雄不同,宋江当上山大王,处心积虑一直想受招安,用的旗号是“呼保义”,而“保义郞”,不过是宋朝一低级武官。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宋江的这一政治要求过于低微。

其实,宋朝因赵匡胤率武将兵变起家,一直重文抑武。像宋江这样的小吏(不是官),若不通过科举,是永远做不成官的。
梁山上的许多江湖人士、武将为何聚在一起造反,也与朝廷这一国策有关。当上首领后,还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也是小小心心地表明自己没有丝毫僭越。

宋江适宜做江湖大哥,对官场规则却未必全懂,光“吏道纯熟”不行,甚至起反作用。
当时的苏轼有诗云:“读书万卷不读律”,表明当时的官场非常看不起“吏道”。你强要跟一群看不起你的人玩,只有吃亏的份儿。

人的需求千奇百怪:得到了的不以为贵,而得不到的又朝思暮想。
梁山集团本是个民营企业,做得挺好,非要到官场上捞个小官。犹如现在的一些初中尚未毕业的暴发户,民了财,第一件事是到大学里混个博士,弄得俗不俗,雅不雅的,人看着别扭,自己还累得不行。
人常说,专业人做专业事,你做民企做得好,到了国企就未必做得好;反之亦然,民企有民企的游戏规则,国企人也未必玩得转。

活人不能像宋江那样,为自己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欲望所累。

作者: 219.139.190.* 2005-7-7 12:53 回复此发言

--------------------------------------------------------------------------------

3 关羽之死的另类说法
说关羽是刘备“假手于吴人”杀死的,人们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此说或许有道理。

关羽死之前,已成为蜀汉阵营里“最不利安定团结”的严肃。
关羽拒荆州要地,不贯彻军师孔明《隆中对》所制定的“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与孙吴屡有摩擦。
而刘备、孔明都知道,唯有结好东吴,才有西蜀霸业。不执行这一战略,主公刘备何谈霸业?
得罪孔明事小,若屡屡冲撞主公,关羽的处境就不妙了。

三国之中,刘备兵将最少,这一点刘备自己明白,所以要拔除一副求才若渴之态。

刘备拜马超为左将军,关羽不满;拜黄忠为后将军,担心关有意见,派专人通知关,还拜关羽为前将军,主公如此小心,关羽还是大骂:“大丈夫终不与老兵(黄忠)同列”是谁将黄与关同列?刘备。关怒骂黄,亦是骂主公刘备。

看比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的史书《三国志》就更明白。
刘备对关羽的“志骄意逸”亦有防备。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为了监视关羽,又派妻弟麋芳为南郡太守,派同乡士仁为将军屯驻公安。关羽失荆州,两人立刻投奔孙权,是妻弟、同乡畏惧监军失职,将成为荆州失守的替罪羊。

《三国志·廖立传》中说“羽怙恃威名,作军无法,(刘备)直以意突耳”,“使关侯身死无孑遗”。
设想:刘备在时,关羽如此骄横,若刘备死后,如此骄将岂不是蜀汉一患?何况后主阿斗又是个扶不起来的东西。

《三国志》还说:“关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义,必须是在君臣规则里的义。
当年关羽从家乡河东解县投奔涿郡刘备,是在家乡杀人“亡命”而来。
刘备将关羽匿藏于军中,“恩犹父子”即是如此。

关羽的悲剧就在于仅仅把刘备当作义兄,君臣父子之礼全然不顾。而刘备乃一代枭雄,同姓族兄刘表可叛,刘璋的益州之地可夺,你关羽一个异姓兄弟,若是不讲君臣之礼,冒犯天颜,能不惹祸吗?

关羽临沮兵败,荆州失守,孔明不以一卒相援,或许孔明早就知道主公的心思,只是不愿挑明罢了。
而庞统早就对刘备进言,若得西川,则可放弃荆州。

国学大师章太炎说过:“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则易世(刘禅登基)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损关羽之命。”

章太炎之说不是定论,但功臣无过亦难免杀身之祸,若是骄横,就更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

关羽死于刘备之手,亦是一说。

作者: 219.139.190.* 2005-7-7 12:57 回复此发言

--------------------------------------------------------------------------------

4 晃盖如何被逼死
《水浒传》中托塔天王晁盖,领众人夺生辰纲,携重金加盟梁山集团,当上山寨之主,可算是一等英雄。

但这位梁山集团裁将死时,人心已向宋江。
犹如当年林冲火并寨主王伦,众人不肯为其用命一样,晁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众叛亲离,恨恨地对宋江说:“贤弟莫怪我说,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罢,恨恨而死。
宋江乃一刀笔小吏,没甚武功,晁天王认定他捉不到仇人史文恭,当着众人留下如此遗言,分明是不想传位宋江。
但宋江最终靠种种手段笼络众弟兄,成为寨主,晁天王在天有灵,唯有叹息的份!

可怜晁盖一世英雄,竟被自己的救命恩人、也是自己舍命相救的宋江算计,《水游传》中张扬的江湖义气,在晁宋之争一节让人怅恨:这世上的“义”总不如“权”重。

英雄的悲剧有许多教训。晁天王因打曾头市而死,总裁不干总裁的事,亲历刀林箭阵固然有职责不分之嫌,但此时晁天王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此前,宋江已将山寨各路人马调教服帖,包括与晁盖一道上山的吴用也已反水,晁天王被宋江架空了,被逼得唯有冒死带队上阵,重新收拾人心。

晁盖是如何失去人心的呢?
晁盖当上寨主,不仅是自己人多钱多,乃是他与弟兄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是江湖好汉的表率,其次才是王伦心狭不能容人。

“替天行道”的道德力量,使得天下英雄蜂拥上山。
晁盖当寨主前,亦是“替天行道”的英雄,三教九流,只看“替天行道”的大节,不问英雄出身。可当上了寨主,就忘了这茬儿。
杨雄、石秀投奔上山,晁盖不仅不容,还要杀这两位英雄,而杀人的理由是:两人上山前,曾同时迁一路,而时迁路上偷鸡,坏了山寨的名号。

且看戴宗劝解的话:“宁可斩了不弟,不可绝了贤路。”众人以命抗“旨”,晁盖的寨主地位哪能安稳?

一阔就变脸,一有钱就变坏,一有权就忘本。古今许多英雄难逃这一规律。钱权本无恶,恶自心中来。

晁盖死后,宋江进一步清除其影响,最后108将聚齐梁山,宋江请道士掘出一个石碣,上书梁山伯天罡星36员、地煞星72员。

石碣上没有晁天王的名字!

像是他从未上过梁山一样,英雄蒸发了。

作者: 219.139.190.* 2005-7-7 13:00 回复此发言

--------------------------------------------------------------------------------

5 才俊何必是狂士
刘备遇见诸葛亮之前,虽胸有大志,却似流寇一般,投东奔西,居无定所,屡吃败仗。
按今天的话说,刘关张三人的合股公司,没有战略规划,公司无法做大做强。

后来贤人司马德操告诉刘备一个商业机密: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于是刘备才三顾茅庐,言行谦恭地邀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对孔明军师言听计从,君臣合力成就了三分天下居其一的业绩,孔明也赢得了千古智圣的美名。

此后凤维庞统也来到刘备帐下,其待遇却远不及孔明,刘备不怎么重用凤雏庞统,大有文章。
庞统的才智肯定不亚于诸葛亮,司马德操、徐庶等贤人一再将两人并列齐举。
《三国演义》中庞统巧授连环策,将曹军船只锁在一起,才有一把火烧尽曹兵所有船只的第一功绩。

庞统有才,刘备用而有疑,想来不过有三。
一是庞统不像诸葛亮历史清白,庞先生是不被孙权重用而跳槽到刘备军中的。
二是庞先生经不起组织的考验,初到刘军中,身无寸功,刘备派你到耒阳作县令,官是小点,但那也是组织的信任。庞先生到任后百日不理政事,整天饮酒为乐,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后来刘备不得不收回成命,改任庞为副军师,你以为刘备没有想法?
三是你是副军师,却偏要与军师孔明争名夺功,你以为孔明军师是吃素的,人家与你一样才智过人,在公司里还处处让着元老关羽、张飞,人缘好,战功多,与他较劲,有好果子吃吗?

最终,庞先生因要抢功,被人乱箭射杀于落凤坡,时年36岁。有人叹曰: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 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其实庞统从孙权处跳槽前是周瑜刚死、孙权人手正紧之时,孙权重要谋士鲁肃全力推荐庞统,称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也深服其智。
权闻言大喜,急招之来面试,不想庞先生出言不恭,竟称自己比周瑜强多了,孙权平生最喜自家亲戚周瑜,见统轻之,心中不悦,对鲁肃说:“狂士也,用之何益!”

刘备、孙权都是一代明主,尚且如此,可见才智过人也轻狂不得。

作者: 219.139.190.* 2005-7-7 13:06 回复此发言

--------------------------------------------------------------------------------

6 不被重用的赵子龙
读《三国演义》,没有不喜欢赵云的。
赵云智如孔明,勇胜关张,才德兼备。但领导刘备却不太喜欢他,这叫许多人琢磨不透。

赵云功劳不小。刘备爱子阿斗的小命,就是一身是胆的赵云从数十万军中杀了一天一夜,从长坂坡救回来的;黄忠不服老,被敌军所困,也是赵云义字当先,救了黄忠;街亭失守,蜀军各路人马损兵折将,惟有赵云不折一人一骑。
领军而忠、义、智、勇集于一身者,看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惟有赵云。

但刘备对赵云用而不重用,赏而不重赏。
比如刘备当上蜀国之主,大赏众臣,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张飞为新宁侯,但虎威将军赵云什么爵位也没有;同是五虎将,关羽守荆州,张飞守阆中,连马超也成了边疆军政大员,独有赵云与老黄忠一样,在京城调用,其实职不过是到处消防救火的游击将军。
更令人不解的是,后主当政,连魏延之流也封了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独独不见派赵云去镇守一方,到地方上捞些实惠,更不封侯爵称号。
每读到此,总让人为赵云不平。

刘备及其儿子后主刘禅如此对待赵云,一是因赵云不搞小圈子,没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是圈子里的人;二是因刘关张三人扎得太紧,军师孔明不好指挥关张,也就是只好走到哪儿都把赵云带着。
如果赵也被封侯,也如关张一样脾气大了,孔明的鹅毛扇就摇得不潇洒了,所以孔明不会上表为赵奏请侯位。

说来说去,赵云自己也有毛病,至少不注意与领导的说话方式。
关羽遇难,刘备要亲率大军伐吴,赵云却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刘备怒斥后,他还不识相,再谏,气得刘备贬赵为后应。

孔明也不主张伐吴,但他上谏时就聪明得多:一是率百官来奏,让刘备不知向谁发火;二是说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即可也。
不说不伐吴,而说刘备您老人家不必亲自动手,想以此缓解孙刘矛盾,缩小战争规模。

如此说来,赵云不被重用重赏,虽有机遇环境等因素,赵云自己也还不够老练。
赵云功大、本事大,尚遇如此不公,我等只有一点小本事,遇到些小怨气,也就不算什么了。

作者: 219.139.190.* 2005-7-7 13:14 回复此发言

--------------------------------------------------------------------------------

7 看宋江收服军师吴用
梁山泊上,军师吴用是个诡诈多端的“智多星”。
聚义厅里,历经王伦、晁盖、宋江三任领导人,每次权力交接都弥漫腥风血雨。
吴用先设计邀林冲火并王伦,又与宋江合谋逼死晁盖。吴用搞宫庭政变确实是把好手。

问题在于,晁盖是个大大咧咧好对付的领导,宋江则是阴险多变难伺候的角儿,吴用为何要叛晁投宋呢?

吴用的脑子绝对好使。
你看他智取“生辰纲”,使出连环计,环环相扣,算无遗漏。当时,押解“生辰纲”的杨志警惕性很高,吴用等7人扮作怕遭劫的枣贩,示弱以麻痹杨志,还像其他商贩一样贪小利,硬要白讨一瓢酒吃,借此表明另一桶酒也是无毒的;还瓢时,却借机下药骗过杨志。
可怜啊,杨志一路上最怕人下蒙汗药,最终还是被吴用当场下药而不知,糊里糊涂丢掉10万贯钱财。

可见,吴用是使计的天才。

其实,吴用当初并不想让宋江上山。
宋江江州题反诗,被打入死牢,戴宗上山求援,吴用以假信相救,而假信中又故意露出个常识性破绽,把老友戴宗也卖给了官家。最后,晁盖亲自率众弟兄下山,才救回宋江、戴宗。

吴用此计也是连环妙计。他要救宋江,却故意制造些波折,想让宋江从此感恩戴德,不做非份之想。

可宋江也是高手,看明吴用在使计,从法场救出来之后,并不急于上山,而是带着自家可以指挥的好汉,先打无为军。打完无为军,宋江收服的弟兄已占梁山好汉的三分之二。

宋江用实力镇住了吴用。

此后,宋江又拉拔吴用,假称九天玄女授了“3卷天书”:一是向众人公示,自己得天助;二是故意向众人说,此天书只有自己与吴用可以同观,其他人皆不可见。

打无为军这一仗,是打给吴用等不肯臣服者看的;同观天书,同得天机,是拉吴用等。一打一拉,吴用的脑子又没有进水,怎不肯效命?

一部《水浒传》,是一段好汉歌,但义气江湖与官场、职场一样,并非朗朗干坤。
好汉之间也是如此算计,你可以寒心,可以明理,可以益智,要看你怎么看。
憨佗以为:此节,可看作为宋江立传,这厮够狠,明白吴用之用心,不为以恨,还极力拉拢吴用,宋江赢在胸怀。

作者: 219.139.190.* 2005-7-7 13:16 回复此发言

--------------------------------------------------------------------------------

9 人和为王
算计一件事能不能赢,中国人爱论天时、地利、人和。
比如说魏吴蜀三国,会讲魏得天时,吴占地利,蜀有人和。三国能在群雄混战中割据一方,各有立国之本。
其实,得天下的战略表面看来有天地人各种因素,说穿了只有一条:人和。
集团核心竞争力看似有技术之争、成本之争,说穿了也只有一条:人才之争。

曹魏集团能统一北方,势力最大,不过是人才最多而已,而在知人善任、笼络人才方面,刘备、孙权与曹操相比,都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孙权最喜周瑜,那陆逊本是孙策女婿,启用他时还需下属以全家性命保之;刘备三顾茅庐传下美名,但也只能是文用孔明,武用关张,心胸有限,人才也有限。蜀国伐魏不成,先主攻吴丧师,均是人才战略上出了问题。

而曹操一生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琮、走赤壁、克马超、收张鲁、封魏王。
戎马四十载,多胜少败,究其根本,乃是人才济济,你看谋士方阵: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贾诩、华歆……武将有:乐进、李典、于禁、张辽、许褚、徐晃、庞德……文武群臣中,先事他人再降曹操者多矣,曹操不以为疑;刘备、孙权不行———刘备要讲哥们义气,孙权要讲来路出身。
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氏宗族是嫡系王公贵族,穿红,其余将军俱穿绿,老曹亦穿绿袍;孙权、刘备不似老曹奸诈,自然也不会如此收买人心。

曹操困住关羽,关羽降汉不降曹,曹允之;关说待打听到刘备去处,就跳槽,曹再允之;关过五关斩六将,曹不究;知刘备乃枭雄,也几度容之,还与其煮酒论英雄(没在酒里放些毒药)……老曹如此大度,是真潇洒。当然,曹君也是真奸雄,真有许多手段,才能如此大度。

事业是人做起来的,天时、地利均是辅助条件,而惟有人和才是根本。人气为王,人和为王。

作者: 219.139.190.* 2005-7-7 13:19 回复此发言

--------------------------------------------------------------------------------

10 看笨人创大业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能在乱世之中,拼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俱是人杰。

三人之中,曹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精于权术,又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北方市场归他很自然。

孙权承父史基业,粮多钱多,广纳贤士。孙权待鲁肃如史长,待张昭如长史,待有功之士部属如兄弟手足。借荆州于刘备,气度非凡,用亲人陆逊,坚决果敢。孙权也不简单。

相比之下,刘备起家较晚,家底不如曹操、孙权,个人的才智也不如人家,三人之中,数他最笨。

刘备拙于用兵,用兵则多败少成。遇孔明之前,几乎是每战必败。曹操之子曹丕不是军事家,仅由于在曹操身边多年,对布营略晓一二,闻听刘备连营七百里,仰面长笑曰:“刘备将败矣。”并说:“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旬日之内,刘备果然被陆逊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

就是这样一个又笨又没有多少本钱的刘备,后来硬是干成了蜀汉霸业。

刘备少年丧父,“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可见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十五六岁,就拜九江大守卢植为师,并结识了师兄公孙瓒,这个日后的大人物。

穷小子没别的本钱,又想干大事,就想着借力。刘备爱交朋友,于是就有“桃园三结义”,得关张二弟。

然后不怕吃苦,不怕受挫折。先下海打黄巾军,有功得一县尉(今日之警长),然后投公孙瓒,依曹操,傍袁绍,靠刘表屡战屡败,雄心不减。

刘备坚韧。
今天看来,刘备虽然智商不高,但其情商超群。
民间有谚语曰:“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确是会器。徐庶离刘备而去,刘备“泪如雨下”,器得徐庶推荐孔明;与赵云相别,又哭,把赵云哭到麾下;三顾茅庐,孔明仍不出山,又用“哭”得了孔明。
哭,得民心,网人才,固友情。刘备笨人有笨办法,穷人有穷招数。

其实,拜见孔明时,刘备已领兵上万今天看来也算个师长军长,能如此恭敬年龄二十多岁、一介书生孔明,别说今天的许多显贵们做不到,就是那些刚刚脱贫的小老板也觉得丢份儿。

所以,刘备这个没权势,还有点笨的穷小子后来成了皇帝。

作者: 219.139.190.* 2005-7-7 13:21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憨佗作品(《特别关注》卷首语)
分析的不错啊
古人事 今人镜啊

作者: wangfighter 2005-8-9 14:13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憨佗作品(《特别关注》卷首语)
不懂内交的姜维
(《特别关注》2005\6卷首语)
○憨佗
清高自傲的诸葛亮,在48岁伐魏时,收降了27岁的姜维(字伯约)。诸葛亮一生征战南北,阅人无数,遇到姜维时不禁赞道:“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而才兼于人。”
于是,向来谨慎,绝少赞誉他人的诸葛亮,很快对姜维委以重任,把这名敌国小官提升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不到30岁就被封侯,多少征战沙场将士毕生的心愿,姜维如此年轻竟能得到,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倚重。人们称赞姜维,“时蜀官无出维右”,“中土(中原)名士,公休(诸葛诞)等,不能胜也。”
孔明尽授平生所学,让姜维领上将之职。姜维虽然位列众朝臣之上,住宅却很简陋,所得的俸禄,分给将士们享用。他清廉自守,家无余财,其才、其德,无可挑剔。
姜维对蜀汉的忠诚,也令人叹服。后主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设下诈降之计,图谋起兵复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这样一个忠义、才德俱佳的人,始终不能融入蜀汉主流。
诸葛亮死后,蜀中无大将。姜维在不到十年间,八次领兵伐魏,功绩不在孔明之下。但前有费(礻+ 韦 )等人掣肘,只给他万余名士兵;后有宦官黄皓等进谗言,使后主疑之。他无孔明那般相父权威,只好屯田边塞,不还成都,远离政治以避祸。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姜维凭忠义、才德立身处世,在蝇营狗苟的将亡蜀国,难免遭人诟议,这类悲剧历史上也不鲜见。令人叹息的是,姜维虽然人品、才略均优于他人,在蜀汉小国,却屡遭非议,最后,不免于国破身死。这里面除客观因素外,姜维自己也有值得反省之处。
看姜维用人,身边的亲信,只有同是魏国降将的夏侯霸。姜维自己是敌国降将,又与降将过于亲密,在人际关系上就有问题。属下无死士、宫内无死党,孔明尚且将费(礻+ 韦 )之流守着后主,以免宫内多事,而姜维只知征战,不懂其中奥妙。
孔明是蜀汉创业者,德才优于姜维,姜维只是个守业的职业经理人,应该对自己的人脉关系拿捏得更为小心,可惜他没有。
英雄末路,才俊终局,总有遗憾。

阅读全文

与宋代科举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解压小熊手机壳 浏览:346
成都市区建成面积算法 浏览:660
智能家居单片机 浏览:97
买男装用什么app好 浏览:855
文件夹合并了怎么拆开 浏览:260
波段副图源码无未来函数 浏览:88
livecn服务器地址 浏览:259
程序员这个工作真的很吃香吗 浏览:846
程序员和数学分析师待遇 浏览:680
压缩气弹簧怎么拆 浏览:322
华为公有云服务器添加虚拟ip 浏览:211
程序员和运营哪个累 浏览:26
抖音安卓信息提示音怎么设置 浏览:456
光速虚拟机的共享文件夹 浏览:251
程序员培训机构发的朋友圈真实性 浏览:744
天干地支简单算法 浏览:299
下载个压缩文件 浏览:300
普通人电脑关机vs程序员关机 浏览:630
米酷建站源码 浏览:115
氢气app怎么搜搭配 浏览: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