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政治经济学的书值得推荐
《资本论》《保卫资本论》
求《保卫资本论》作者荐读的文献、作品、文章
保卫《资本论》参考文献(列国志数据库 供交流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
该着创立了所谓的“七类文献法”,用于进行指导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构建。
Ⅰ.马克思主义经典
《资本论》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
《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资本论》第1卷(德文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
《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Ⅱ.国学
《周易》(杨天才等译注),中华书局,2011。
《国语译注》(汪济民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老子译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
《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中华书局,2013。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2。
《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白平),中华书局,2013。
《楚辞译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2014。
《史记》(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
《春秋繁露》(张世亮等译注),中华书局,2012。
《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唐诗一万首精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李清照全词》(刘瑜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红楼梦》(周书文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熊十力选集》(景海峰编),吉林出版社,2005。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熊十力:《新唯识论》,商务印书馆,2010。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6。
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Ⅲ.历史和思想文化
卜正民等:《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古伟瀛等译,新星出版社,2005。
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3。
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08。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outledge,2001)。
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增订本),法律出版社,2011。
金观涛等:《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杨人楩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帕特森:《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何国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马春文等译,长春人民出版社,2006。
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杨敬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2011。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第1~5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
张一兵:《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Ⅳ.政治和哲学
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trans.by William Lovitt),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1977.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2010。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0。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马元德等译,东方出版社,1989。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余大章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
布洛维:《公共社会学》,沈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程恩富等:《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江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赵玉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
戈尔巴乔夫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郝敬之:《整体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
洪银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代应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论和解读政治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简新华等:《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简新华:《再论“资本中性论”——答侯廷智教授的商榷》,《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杨启潾等译,人民出版社,1984。
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盛晓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刘永佶:《劳动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
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牟宗三:《历史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张梧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钱广华:《开放的康德哲学——重读“物自体”》,《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荣兆梓:《资本一般与公有资本》,《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李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施密特:《历史和结构——论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学说》,张伟译,重庆出版社,1993。
孙中山:《三民主义》,九州出版社,2011。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孙正聿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孙正聿:《〈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期。
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吴宣恭:《从生产关系的主导因素探讨中国经济学的主线》,《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1期。
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
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姚顺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对<大纲>解读的两个“贯穿”和一个拒斥》,《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
俞吾金:《从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Ⅴ.方法论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London: Verso,2010(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Volume 2,London: Verso,2013.
Dincan Foley,Understanding capital: Marx’s economic theory,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Henry Green,The logic of Marx,trans.by Terrell Carv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
Leontief,Wassily.1938: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8(1): 1-9.
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李其庆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李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贝洛菲尔等:《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徐素华译,东方出版社,2010。
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
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石士钧译,商务印书馆,1992。
布朗等:《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陈静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丁堡骏:《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定位——兼与王峰明先生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张林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
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汉兹:《开放的经济学方法论》,段文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科斯:《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罗君丽等译,格致出版社,2010。
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林岗:《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刘炯忠:《马克思的方法论与系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刘召峰:《〈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
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5)。
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粱小民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裴宏:《实体与形式对偶的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第1期。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琼·罗宾逊:《经济哲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11。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余叔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斯蒂德曼等:《价值问题的论战》,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90。
默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闫月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王亚南:《〈资本论〉的方法》,《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
王亚南:《再论〈资本论〉的方法》,《哲学研究》1963年第3期。
王峰明:《马克思经济学假设的哲学方法论辨析——以两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问题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
维哥德斯基:《〈剩余价值学说史〉在马克思经济学遗产中的地位》,何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吴宣恭:《“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谢富胜等:《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
谢尔盖耶维奇:《卡尔·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方法论作用》,雎国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韩宏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许光伟:《实体与形式对偶说的逻辑不足和拓展方向——与裴宏博士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
许光伟:《〈资本论〉中具有怎样的二重性学说——与刘召峰博士的几点交流》,《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
伊林柯夫:《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孙开焕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Ⅵ.经济理论
Coase,Ronald.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4(3): 386-405.
William Lazonick,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Shop Floor,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白暴力:《财富劳动与价值——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Monthly Review Press,1974)。
陈其人:《世界经济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陈其人:《李嘉图经济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陈其人:《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何新:《反主流经济学》,时事出版社,2010。
胡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兼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3期。
胡培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不可动摇》,《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3期。
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崔秀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杰弗·霍奇森(霍奇逊):《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一种剥削理论》,于树生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任荣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王宏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雷诺兹:《经济学的三个世界》,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李达:《经济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卢森贝:《〈资本论〉注释》,赵木斋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琼·罗宾逊:《经济学论文集》,顾准译,商务印书馆,1984。
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马清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孟捷等:《金融资本与“阶级—垄断地租”——哈维对资本主义都市化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第二版),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79。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
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沈越:《论古典经济学的市民性质——马克思市民理论再探讨》,《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巫宝三译,商务印书馆,1963。
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荣兆梓:《企业制度:平等与效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Free Press,1985)。
吴宣恭:《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许光伟:《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现代化的一般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
许光伟:《再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协同——从马克思的协作理论说起》,《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第1期。
许光伟:《中国国有企业历史特性分析》,《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许光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再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30年成功实践的理论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许光伟:《生产要素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建构性分析——实践逻辑域中的思考》,《经济学家》2012年第8期。
许光伟:《发生学与中国经济学建构:一个引论》,《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
杨继国:《价值运行论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杨继国:《论虚拟经济的特殊“供求规律”》,《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张定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余斌:《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余斌的解说》,东方出版社,2011。
张忠任:《数理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Ⅶ.其他
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三版),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许光伟:《马克思企业理论:现代范式》,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7。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陈叔平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伯恩斯坦文选》,殷叙彝编译,人民出版社,2008。
《拉法格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
《卢卡奇自传》(杜章智编),李渚青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王亚南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1989。
《卫兴华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⑵ 有什么关于政治经济的好书推荐一下
Ⅰ.马克思主义经典
《资本论》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
《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资本论》第1卷(德文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
《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Ⅱ.国学
《周易》(杨天才等译注),中华书局,2011。
《国语译注》(汪济民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老子译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
《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中华书局,2013。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2。
《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白平),中华书局,2013。
《楚辞译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2014。
《史记》(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
《春秋繁露》(张世亮等译注),中华书局,2012。
《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唐诗一万首精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李清照全词》(刘瑜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红楼梦》(周书文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熊十力选集》(景海峰编),吉林出版社,2005。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熊十力:《新唯识论》,商务印书馆,2010。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6。
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⑶ 关于《列宁专题文集》《 列宁全集》那个是最全的
《列宁全集》,不过这两个版都被篡改过
⑷ 马原课本里的阅读文献去哪找
可以以下资料查找: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列宁专题文集一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版。
5、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6、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7、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9、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2009年版。
11、张岱年等:《中华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2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⑸ 列宁专题文集的图书目录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1908年2—10月)
第一版序言
第一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
1.感觉和感觉的复合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
1.“自在之物”或维·切尔诺夫对弗·恩格斯的驳斥
4.有没有客观真理?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或论亚·波格丹诺夫所发现的恩格斯的折中主义
6.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三)
1.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经验?
3.自然界中的因果性和必然性
5.空间和时间
6.自由和必然
第五章 最近的自然科学革命和哲学唯心主义
8.“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实质和意义
第六章 经验批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波格丹诺夫怎样修正和“发展”马克思的学说
4.哲学上的党派和哲学上的无头脑者
结论
哲学笔记(节选)(1895—1916年)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批语摘选)(1914年9—12月)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批语摘选)(1915年)
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批语摘选)(1915年)
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批语摘选)(1915年)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批语摘选)(1915年)
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节选)(1894年春夏)
第一编
第三编
附录三
社会主义和宗教(1905年12月3日[16日])
我们的取消派(节选)(1911年1~2月)
纪念赫尔岑(1912年4月25日[5月8日])
纪念约瑟夫·狄慈根逝世二十五周年(1913年5月5日[18日])
第二国际的破产(节选)(1915年5—6月)
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1916年7月)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节选)(1918年10—11月)
附录二 王德威尔得论国家的新书
论国家(1919年7月11日)
论妥协(1920年3—4月)
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节选)(1921年1月25日)
政治和经济。辩证法和折中主义
辩证法和折中主义。“学校”和“机关”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1922年3月12日)
重要论述摘编
注释
人名索引
插图
1930—1950年我国出版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部分中译本
列宁在意大利卡普里岛高尔基家做客时同亚·波格丹诺夫下棋(1908年)
伯尔尼图书馆阅览室。1914—1915年列宁曾在这里研究哲学问题
1914年9—12月列宁所作《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的手稿第100页
1915年列宁所作《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的手稿一页
1940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列宁选集》第2卷,该卷载有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的节录
1918年出版的、有列宁签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封面
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写作背景,内容简介,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一生给予了热情赞扬,对这位伟人毕生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做出崇高评价。
一、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在伦敦与世长辞,享年65岁。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的逝世在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中引起巨大的悲痛。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恩格斯等马克思生前的战友、同志和亲人朋友参加了葬礼并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随后恩格斯发表了这篇不朽的讲话。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地区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1842年,24岁的马克思移居科伦,任《莱茵报》主编。他深入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订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领导创立了第一国际,从而奠定了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组织基础。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出《资本论》这部光辉的科学巨着,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长达40多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形成了最亲密、最崇高的革命友谊。列宁曾经充满激情地盛赞这种友谊,他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正是这种伟大的友谊,决定了只有恩格斯才最了解马克思和他的思想,才最有资格、最能科学地评价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实践。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时是用英文发表的,后来以德文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内容介绍
恩格斯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一生。他指出,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中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作为革命家,他毕生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
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正是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一个社会的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和宗教观念等,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来解释,而不是相反。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而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整个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恩格斯把这个历史规律的发现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列主义经典着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分为购买物质生产资料的部分和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前者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改变物质生产资料的形态,其本身的价值并不增加。而后者即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则可以生产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所以马克思称前者为不变资本,后者为可变资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了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称其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恩格斯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马列主义经典着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他还指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列主义经典着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2.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国际工人协会,后通称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第一个国际性的革命联合组织。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并选出了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被选入临时中央委员会,在10月5日临时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被选入负责起草协会纲领性文件的小委员会。小委员会的最初几次会议在马克思缺席的情况下提出一份文件。这个文件受到马克思及其他委员的批评。因此,小委员会委托马克思完成文件起草工作,于是他在10月21日至27日之间用英文拟定了《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这两个文件于10月27日得到小委员会的赞同,同年11月1日被临时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依据临时章程临时中央委员会被确认为领导机关,后改称国际总委员会。马克思是国际工人协会名副其实的创立者和实际的领导者。恩格斯指出,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一生各种革命活动的顶峰,“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马列主义经典着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3.关于马克思的其他贡献
《讲话》还列举了马克思的其他革命贡献。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有两大科学发现,而且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重要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此,马克思对于科学中的任何重大发现都会感到非常高兴,比如他密切关注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在去世前不久,马克思还在密切关注法国物理学家马塞尔·德普勒成功进行远距离输电实验的报道。
《讲话》历数了马克思所进行的各种革命活动。恩格斯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一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解放条件。不仅如此,马克思还用手中的笔向旧世界宣战。1842年马克思曾经作为《莱茵报》的主笔和主编,挺身捍卫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写下了大量的辩论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44年9月起,马克思开始为法国巴黎《前进报》撰稿,尖锐地抨击普鲁士专制制度和反动政策,积极支持西里西亚的工人起义,并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宣传。1847年马克思曾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工作,并发表了许多文章,分析了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各国的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宣传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1848年4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法国巴黎来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政治性日报《新莱茵报》。该报实际上成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在1848年革命中对德国乃至欧洲的工人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是马克思为之撰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家报纸,他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声援包括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成为人们研究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和历史贡献的重要文献,激励着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
《讲话》发表后,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影响巨大。讲话曾多次被译成中文,其中有1930年3月上海《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发表的致平的中译文,1933年5月4日《大公报》副刊《世界思潮》第36期发表的林风的中译文,1939年3月8日延安《解放》周刊第66期发表的黎平、石巍的中译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讲话》被收入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成为中学生的必读教材。《讲话》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今天,重读这篇《讲话》,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讲话》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人类今天即便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可能在整体上达到目前的水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论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马克思以毕生精力创立科学理论,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名山,而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主义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实践证明,16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学习《讲话》,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讲话》高度赞美了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而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光辉风范。《共产党宣言》问世时,马克思才30岁,恩格斯28岁,两个热血青年就立下了改造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他们为实现这个伟大的革命理想,殚精竭虑,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冒着生命危险,为无产阶级战斗不息。这种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唤人觉醒、催人奋进,鼓舞了千百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的号角。在我们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也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共产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彪炳史册。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许许多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学习《讲话》,就要学习革命导师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为此奋斗终生。
《讲话》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生命的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正像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为了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他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家精神,面对敌人的诽谤、诅咒和驱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马列主义经典着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而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目光远大,襟怀坦荡,高风亮节,赢得了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他热情关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并都有独到的发现。马克思的伟大至今为人们所怀念,1999年他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品格和科学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讲话》,就要努力学习马克思的伟大品格和科学思想,加强党性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⑺ 政治经济相关书籍
作为一名对这一领域研究很久的人,你诚心的想学习,我就给你说一下吧,但是希望您能保持独立思考,毕竟人的尊严是思考,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
1.政治经济学的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对古典的定性是“批判”而批判的来源是在于“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这就是说,你必须沿着发展史来阅读,即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政治经济学赋税与原理》,这一脉络是核心,在《资本论》第四卷上有深度体现。
2.那么阅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以后,你的经济学基础,有了一定的能量了,但是绝大多数人仍然不能看懂资本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经济哲学“所以你单一的用经济学是不能理解”辩证逻辑与异化思想。”你会在1.2.3卷中都不能感受到资本论的魅力,你就像一只漂泊的航船到处乱撞,最后下船了什么都忘了。
3,解决的途径在于回到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脉络,有两本书籍我一般不轻易推荐,但是你真心想学我就给你说一下吧《卡尔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形成》曼德尔,这本书是吕佳翼翻译的,很经典,可以说是我看过最简明清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形成,你阅读以后,你对卡尔从李嘉图主义的过渡就会有认识,同时它的异化思想也有表达,这时你再来看看《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只有看懂3遍以上,你才真正清晰起来,什么叫做史诗级别的”经济学家“就是卡尔,有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产生”的观点以后,你就可以再来看资本论
4.没有相应的辅佐,你的《资本论》还是不会行的 ,这时你就需要辅导书籍,我可以给你推荐3个精彩的,《第一卷》你用马家驹写的《资本论第一卷解说》这本书是国内;老派学者的代笔作,从方法,范畴,形式,都有深度理解,看好了,你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有大幅度帮助。《第二卷》《第三卷》建议用陈征资本论解说,这两本都很细致,各个版本都可以。《第四卷》如果不是做理论研究,暂且不用。
5,有了《资本论》的上手与深度理解,注意,注意,你才只是入门,在政治经济学上你只是新手,请你保持谦虚与耐心。如果你能按照我说的阅读 了学习了,还有兴趣 可以联系我。
6.最后送你一句话,政经像山岗,列宁像河流,河流绕着山岗开出最美的花,
⑻ “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出自列宁那篇文章
以下内容选自《列宁全集》第2版 第42卷 第180—201页
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四)
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作者:列宁 来源:《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
摘要:
关键词:
最大的奇迹
哪里谈得上是什么新政策呢?既然我们得采取特殊措施来扫除文盲,上帝保佑,那还是让我们设法维持旧的吧。这是很明显的。但是更明显的是,我们无论在军事方面或其他方面都创造了许多奇迹。我想,要是能够把扫除文盲委员会本身彻底扫除掉,那会是这些奇迹中最大的奇迹。我还希望不要产生如我在这里听说的要把它从教育人民委员部分出来的提案。如果我听说的是事实,如果你们仔细想想,那你们就会同意我的看法:必须成立一个扫除某些坏提案的特设委员会。
此外,仅仅扫除文盲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苏维埃经济,而在这件事上,光能识字是无济于事的。我们需要大大提高文化水平。必须使每个人能够实际运用他的读写本领,必须使他有东西可读,有报纸和宣传小册子可看,必须合理分配这些书刊,使它们能到人民手里,不致中途散失,而现在人们读到的还不及一半,其余的都在办公室里派了用场,到达人民手里的恐怕还不到四分之一。我们必须学会利用我们现有的一点点书刊。
因此,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应当不断宣传这样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能提高文化水平。应当用读和写的本领来提高文化水平,应当使农民有可能用读写本领来改进自己的经营和改善自己国家的状况。
苏维埃的法律是很好的,因为它使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在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里,都没有给工人和农民提供这种可能。然而有人利用了这种可能性吗?几乎没有!不仅农民不会利用,就连相当多的共产党员也不会利用苏维埃的法律去同拖拉作风和官僚主义作斗争,或者去同贪污受贿这种道地的俄国现象作斗争。是什么东西妨碍我们同这种现象作斗争呢?是我们的法律吗?是我们的宣传吗?恰恰相反!法律制定得够多了!那为什么这方面的斗争没有成绩呢?因为这一斗争单靠宣传是搞不成的,只有靠人民群众的帮助才行。我们的共产党员至少有一半不会进行斗争,且不说还有一些人妨碍斗争。不错,你们中间99%都是共产党员,所以你们知道,我们现在正在处理这些妨碍斗争的共产党员,清党委员会在做这件事。但愿能从我们党内清除10万人左右。有人说20万人左右。我更喜欢后面这个数字。
我很希望我们能从党内赶走10万到20万混进来的人,他们不仅不会同拖拉作风和贪污受贿行为作斗争,而且妨碍同这些现象作斗争。
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们将把一二十万人清除出党,这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这只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的极小一部分。应当使政治教育委员会的全部工作都适应这个目的。文盲固然应当扫除,但仅仅识字还不够,还要有能教人们同拖拉作风和贪污受贿行为作斗争的文化素养。拖拉作风和贪污受贿行为是任何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革都无法治好的毛病。说实在的,这种毛病靠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革是治不好的,只有用提高文化的办法才能治好。这项任务就落在政治教育委员会的肩上了。
应当使政治教育工作者不用官僚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任务。但有一种情况却常常可以看到,比如有人问,可否把省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代表也吸收进省经济会议。对不住,不必把你们编进什么机关去,你们要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你们一进什么机关就会官僚化。如果你们同人们打交道,从政治上教育他们,经验就会告诉你们,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但是在我们这里,这种行为却处处可见。人们会问你们:怎样才能消灭贪污受贿现象,防止执行委员会里有人贪污受贿呢?请你们教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政治教育工作者回答说:“这事不归我们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出了小册子和布告”,那么人们就会对你们说:“你们是坏党员。这事固然不归你们管,有工农检查院来管,可是你们也是共产党员呀!”你们给自己取了“政治教育”这个名称。当你们取这个名称时,就曾提醒你们,名称不要搞得太显眼,还是用一个普通一点的好。可是你们要用“政治教育”这个名称,而这个名称含义很广。你们没有把自己称为教人民识字的人,而用了政治教育这个名称。于是人们可以对你们说:“很好,你们教人民读书写字,搞经济运动,这些都很好。但是这些并不是政治教育,因为政治教育是要使一切事情都有结果。”
我们正在进行反对野蛮行为和反对贪污受贿这类毛病的宣传,我希望你们进行这项工作,但是,政治教育并不限于这种宣传,它意味着实际的结果,意味着教会人民怎样取得实际结果,并且不是以执行委员会委员的身份而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给人们示范。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在政治上比别人有修养,不仅会责骂一切拖拉现象(这在我们这里非常风行),并且能以行动表明怎样克服这一弊病。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不普遍提高文化水平,不使工农群众比现在更有文化,就不能掌握这种艺术!我希望政治教育总委员会特别注意这项任务。
现在我把我所说的概括一下,把省政治教育委员会所面临的各项任务归纳一下。
三大敌人
在我看来,现在每一个人,不论他的职务是什么,面前都有三大敌人,每一个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他是共产党员的话(而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是党员),面前都摆着这三项任务。他们面前的三大敌人就是:(一)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二)文盲,(三)贪污受贿。
第一个敌人——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
所谓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是指一个人置身于共产党内,还没有被清洗出去,就以为可以用共产党员的名义发号施令来解决他的一切任务。他以为,只要他是执政党的党员和某某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就有资格谈论政治教育成就的大小。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这只是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要学会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可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而且我们还没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第二个敌人——文盲
至于第二个敌人——文盲,我可以这样说: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
第三个敌人——贪污受贿
最后,只要有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只要有贪污受贿的可能,就谈不上政治。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连搞政治的门径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搞政治,因为一切措施都会落空,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在容许贪污受贿和此风盛行的条件下,实施法律只会产生更坏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不能搞任何政治,这里没有搞政治的基本条件。应该懂得,为了能向人民说明我们的政治任务,能向人民群众表明“我们必须力求完成的任务”(而这本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就要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平。否则就不能真正完成我们的任务。
军事任务和文化任务的区别
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应当懂得,现在前进的条件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在危机尖锐化时期,几个星期就可以取得政治上的胜利。在战争中,几个月就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在文化方面,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从问题的性质看,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应该使自己适应这个较长的时期,据此规划我们的工作,发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没有这些品质,甚至无法着手做政治教育工作。而政治教育的成果只能用经济状况的改善来衡量。我们不仅需要消灭文盲,消灭靠文盲这块土壤滋养的贪污受贿行为,而且应该使我们的宣传、我们实行的领导、我们的小子真正为人民所接受,并且使这些工作的成果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改善上。
这就是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而向政治教育委员会提出的任务。我希望通过这次大会我们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选自《列宁全集》第2版 第42卷 第180—201页
⑼ 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首先,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 就一定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大量实际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上述的八个重大的理论主题转换,大部分还在刚刚起步阶段,经典着作的文本研究工作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对于经典作家的一些着作和观点已经很熟悉,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另一些着作往往还不太熟悉,甚至了解得很少,很片面,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地研究和学习经典作家的文献,针对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得出新的解决方案。
经典作家对于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分配制度、金融与债务、社会建设、新闻出版、文化建设等问题的阐述有许多在今天看来具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能够开启我们智慧的研究成果。
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经济制度时,提出过从国家所有制过渡到社会所有制的问题。这其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股份制问题,而且涉及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经典作家提出的解决方案对于我们解决今天财富分配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比如我们今天研究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有过很有价值的论述。马克思不仅重视普选权,而且关心公职人员的个人待遇不能过高的问题,更关心经过普选产生的公职人员随时可以罢免的问题。
从来自各方面的经验可以看出,如果不能行使罢免权的话,那么,整个民主过程就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都有可能失去意义。而罢免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威慑意义。
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泉。当年搞革命是如此,今天搞现代化建设也同样如此。我们要以中国今天的现实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主题,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从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来看,我们更需要马克思主义。有需要,才会有发展。
因此,在回答今天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毛泽东时代,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战略策略和建国方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30 年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解决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也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事实已经证明,而且将会继续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建设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有关未来社会的科学思想,我们只要放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方法,就会在其中得到对于现实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一番深入研究和实践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 通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宣传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典作家的着作从一开始就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写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直接面对大众的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同样是在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的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同样是一种大众化的理论体系。
但是,马克思主义要走出精英阶层,在普通民众中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理论转化的过程。需要在理论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转化为大众广为接受的价值理念、视觉符号和行为规范。这里有一个从理论到道理和理念然后到符号化的大众化过程。经典作家的思想中包含有深深的民众意识,公平、正义、民主、权利以及社会和谐等广为大众接受的公共意识, 构成了经典作家全部思想的底蕴。
经典作家的全部理论,只不过是要找出这些公共意识的真实含义和现实可行的实现方式。当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 我们不要忘了再把这些公共意识从其深刻的理论中还原出来, 从而形成民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价值理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一个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应用它。
成为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须解决的问题。
⑽ 政治经济学矛盾问题
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的矛盾。
许光伟:生产关系的三层次解读关系及其意蕴——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域内的道名学说和生长论,该文有具体的阐释。
《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10期第5-13页
保卫《资本论》参考文献(列国志数据库 供交流用)
推读马克思主义经典:
《资本论》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
《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资本论》第1卷(德文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
《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