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龙源期刊网的会员么求助下载一篇文章!!
七月十五知多少——古节日漫谈
摘 要:盂兰盆节与中元节本为佛教与道教在夏历七月十五这一天的节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二者走出寺观,日渐民俗化,并在民间走向融合。这种变化是传统文化中孝亲观、亡灵信仰等观念影响的结果,也是广大民众祈求美好生活的反映。
关键词:盂兰盆节;中元节;佛教;道教;祭祀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35—03
在中华岁节体系上,七月十五日是极为特殊的一天。这一天不仅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也是道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中元节。随着佛道两教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二者走出寺观,走进“寻常百姓家”,其主题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古代民众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一、节日由来
(一)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又称盂兰盆会,本为释教之节日,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供养佛祖、僧人以及超度饿鬼及七世父母的法事节日。《辞源》“盂兰盆会”释之为“佛教仪式,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盂兰盆会”三字取自于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为梵语Vllambana的音译,本意为救倒悬”,即释救饿鬼倒悬之苦。据考证,古天竺没有盂兰盆节,它是在《佛说盂兰盆经》译过后,由译经据其中的“目连救母”故事派生而来的汉地斋节。《佛说盂兰盆经》载“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姿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故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世七世父母,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时,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故事本来是佛教教导弟子应有孝顺之心,属佛教徒之节日,随着佛教影响的日益扩大及其世俗化的日益加深,逐渐成为了一种民间普遍庆祝的节日。
早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僧人就开始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经》载曰“七叶功德,弄幡花、歌鼓、果实送之”,以供奉诸佛。盆节行事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这一天,寺院中要用饭食百味各种供具供养自恣僧人,救母离苦得乐。梁武帝时,盂兰盆节由佛殿进入了宫廷,武帝曾于 “大同四年(538),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此后,“每年七月十五日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1]盂兰盆节由此成为官方认可并大力推行的岁节。
唐代是古代王朝的繁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岁令时节颇多,盂兰盆节也一度受到朝廷重视。唐高宗“立皇室送盆之仪,国家大寺,如长安城中明、慈恩等……每年送盆,供奉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2]武则天时,宫廷的盆斋法会已形成一套繁缛的礼仪。杨炯曾做《盂兰盆赋》描写了如意元年武则天在洛阳南门举行盆斋的过程。唐代宗更是崇佛至深,每年“七月望日,于内道场设盂兰盆,释以金翠,所费百万。”[3]从唐中后期开始,盂兰盆节开始向民间普及。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述会昌四年(844)长安诸寺盆节盛况称“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诸寺作花、腊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竟奇妙。常例皆于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可见此时的盂兰盆节,已成为人们共同参与的盛大节日,并得到大众喜爱,乃经千年而不衰。
(二)中元节
夏历七月十五日在古代又称“中元节”,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派——道教的节日。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祗。相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至北魏时又出现“三元”的说法,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日为三元日。道教将三官与三元日相匹配,认为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应祭天,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应祭水,而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传说这天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是日,道观要做斋醮荐福。《道经》载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构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众天圣众普诣官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彩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请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欧阳询《艺文类聚·岁时中·七月十五》“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构,搜选人间。”故民间也将此节俗称“鬼节”,并有“七月半,鬼乱窜”的之说。在这一天,有祀者要回家接受子孙祭祀,无祀者,一般也要请佛、道做法事“普渡”,毋使孤魂野鬼流浪为害,祭祀成为了中元节的主题。
现在学者一般认为三元作为系统化的民俗节日出现大概不早于唐朝。李唐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树立精神权威,将被道教奉为教主的老子李聃尊为“圣祖”,并赐封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地位上升,其节俗也在主流意识的影响下日渐介入民众生活。唐玄宗是崇道着名的皇帝,开元二十二年(734)十月,玄宗敕令“自今之后两都及天下诸州,每年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断”[4]至唐后期开始,中元节已成为固定的节日系统出现,出现了唐德宗《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令狐楚《中元日赠张尊师》、李商隐《中元作》,宋代范仲淹《中元夜自花洲作》、朱熹《中元雨中呈子晋》等一系列以中元节为主题的诗文。在这一天,道观要做斋醮荐福,并且要清心寡欲,进行反省,民间则家家祭祀孤魂野鬼,并伴有放河灯等活动,为鬼魂引路。
二、节日的演变及其在民间的合流
源于不同宗教的两个节日不仅巧妙的设在了同一天,而且,从唐中后期开始,这两大节俗无论从名称上还是在活动仪式上,伴随着其自身的民俗化而趋向合流。
首先,从名称上看盂兰盆节、中元节二节并行,有唐一代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唐初小说《艺文类聚》中论述二者时即先引《盂兰盆经》介绍盆节,再引《大藏经》介绍中元节,两节并列。至宋代,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由于“中元”是中国本土的时序节称,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盂兰盆”则来自天竺经名,两节并行过程中,前者显现出了其优势,“中元”逐渐取代了“盂兰盆”,成为七月十五这一天活动的节称,而“盂兰盆”这一名称则只流行于佛寺和部分佛教信众中。
其次,节日行事活动上最初的盂兰盆节与中元节都有各自特有的庆祝活动,随着二者的发展,两个节日的庆祝形式也日趋杂糅,至宋代时已难以区分(此处主要指民间,在佛道两家仍保留着自己的节俗),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七月十五日,先数月,市井卖冥钱,靴鞋,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要闹处亦卖果实、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谓之‘盂兰盆’ ……乃告祖先秋成之意。”[5]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此时所谓的中元节,既卖“冥钱,靴鞋”,为传统中元之行事,又“印卖《尊胜目连经》”演《目连救母》杂剧,残留着浓厚的盂兰盆节的影子。而无论哪种方式,其活动主旨已趋向一致,即祭祀祖先,以“告祖先秋成之意”。
三、演变合流的原因
盂兰盆节、中元节,最初作为两大宗教节日,却迅速在民间得以普及,并日趋合流。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基础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观
在传统文化中,“孝”是被推崇至极的,“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6]孝的思想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等[7]。但原始佛教追求的是超凡脱俗,远离政治的涅槃境界。其削发为尼,离家背亲的出世伦理与中国传统儒家的忠君孝亲、齐家治国的入世伦理有很大的冲突。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伊始就采用了种种方式来迎合中国的封建文化。盂兰盆节可以说是一个典型并且成功的例子。
盂兰盆节的原型——《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故事中,目连正因不忍母亲受地狱之苦而求佛祖助佑,可见其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则佛门中的孝义故事,而这恰好和“忠孝为本”的儒家伦理观偶合。至唐代后期,着名僧人宗密的父亲早丧,他为追荐父亲之灵,特作《盂兰盆经疏》,结合中国传统的孝亲思想注释原经文,将《盂兰盆经》视为佛教的“孝经”,“戒虽万行,以孝为宗”,佛教“孝亲观”的彰显使得盂兰盆会更加受到佛教寺院和僧人重视,并得到皇家的关注与支持。有唐一代的皇帝多在这一天大搞礼仪活动庆祝,从各种仪式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盂兰盆会已由最初供养佛祖僧人衍变为彰显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教化人民了。如杨炯《盂兰盆赋》中武则天供养盂兰盆目的之一即为“觐严祖先之耿光,扬先皇之大烈,孝之始也。”这种孝道思想的相互碰撞和吻合使得盂兰盆节在广大民众中得到心理支持,同时也为其发展定下了基调,即越来越背离最初的佛家性质而日渐成为中国人孝敬祖先的节日。
盂兰盆节以“佛门孝子”的故事被中国人接受,而中元节自身就是在祭祀祖先的传统下出现的。“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8]儒家传统认为,亲人不在后,对其祭祀也是一种孝,因此祭祀是传统孝文化中的一种表现,也为中元节在民众中的普及提供了土壤。
对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他们一般不会追溯是为庆祝何节日,在其看来,这一天就是要追荐亡灵、祭祀祖先,在尽孝道的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因此形成了二者在主旨上的日趋一致,即以祭祀为主,只是在具体行事活动上还能看到其的影子。
(二)“亡灵信仰”的观念
死亡对于人类来说一直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尤其对与自己较为亲近的人来说人们往往不相信其已离我们远去,而认为死亡只是肉体与灵魂的分开,但灵魂不死。这个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必须加以安扶、祭祀。因此,早在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这种信仰。在距今一万八千余年的山顶洞人遗址中,死者佩戴有饰品,身旁放着生产工具,在死者周围还撒上了一圈赤铁矿粉。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祭祀亡灵的习俗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制度。《礼记?郊特牲》载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 祭天祭祖成为古代民众生活的两大要务。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商人“祖契而宗汤”,周“祖文王而宗武王”。如果说统治者祭祀更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上行下效,那么对庶民百姓来说,祖先尤有意义,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祖先的灵力最能令其信赖,并成为子孙后代的精神依靠。因此,上至统治者,下之平民百姓,都对此格外重视。
从这两个节日的起源不难看出,二者的初衷都是为超度“鬼”。《盂兰盆经》中,目连母亲“生饿鬼中,不见饮食”,故目连“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 施十方自恣僧”以求“现在父母, 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 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中元节”更是与“鬼”关系密切,《道经》载这一天,“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道士要“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这一天也被广大民众俗称“鬼节”。可见,这两个节日最初的兴起,虽然主旨有异,但有一点很相似,即都宣称要超度饿鬼以保生灵。对于文化素养偏低的广大民众来说,这一点足以使其容易将二者混淆起来,也为其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而对广大百姓来说,与自己最亲近的“鬼”应首推其祖先了,致使其最终演变成了民间追荐鬼魂、祭祀祖先的节日。
除此之外,有人推测认为,二者兴起的时间比较近,并且最初区分并不十分明确也导致其走向合流。“佛教的盂兰盆会据传始于南朝梁武帝时,道教的三元斋供始于元魏孝文帝时,均源于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之初,而且宗密《盂兰盆经疏》云‘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既然佛教和道教早起僧侣的称呼没明确区别,两个节日起始的时代又极近那么盂兰盆会与中元斋醮,这释道两家的法事也许最初一开始就混为一谈了。”[9]这种说法虽属推测,但也并不无道理。
四、结语
从魏晋南北朝经隋唐至宋元,盂兰盆节和中元节经历了从兴起,到繁盛并日渐民俗化,最终走向杂糅。这两个节日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做儒、释、道三家在中国既斗争、又融合的一个缩影。盂兰盆节借助传统儒家伦理中的孝亲观为其争取到了生存土壤,道门中元节也有着深厚的儒家重祖思想,而二者在演化过程中又都进一步被儒家传统文化同化,最终不仅二节行事杂糅,并且内容也融入了传统的祭祖扫坟、告成享先的仪式中。至此,七月十五的活动已看不到“斋僧”,也没有了“盂兰盆”,传统文化广阔的包容与改造能力可见一斑。
若进一步探究便会发现,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仔细品味会感觉到其中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七月金秋时节,新谷登场、瓜果成熟,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农业收成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乃至国家的命脉。在七月中旬这收获的季节,人们怀着丰收的的喜悦,用新收获的谷物祭祀祖先,一方面可以告慰祖先,同时拯救地狱里的孤魂野鬼,另一方面也祈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希望来年农业丰收、家庭幸福,这也是中古时代人们的普遍愿望。节日,只是这种愿望表达的一个载体,或是一种形式而已。
文化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是为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当这种需要有所变化时,这种文化的主要内涵也会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这种传统节俗开始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而日渐被我们遗忘了。到了每年七月十五日,或许还会有人去祭祖扫坟、烧纸上供,但更多的只是继承远古文化遗留下的一种形式。虽然如此,这种形式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可以看作是我们道德的提炼和精神寄托,通过对其考察,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更好的认识我们的古文化。
参考文献:
[1](明)释志磐.佛祖统记[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唐)道世.法苑珠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06.
[4](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06.
[5]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6]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周楠本.盂兰盆节[J].鲁迅研究月刊. 2003,(9).
B. 求一个历史古籍资源下载网站或者论坛、组织,电驴已经跪了。
我给你推荐国学数典论坛,里面有你要找的资源。你需要注册,然后按照论坛的规则获取阿堵物,才能下载所需的电子资源。
C. 求中国古神话小说!!!
小说都不是权威的,看看还行,要是研究的话还是看那些历史文献吧,中国神话方面,我看过最好的是不动的《河图洛书》不过这个现在只到第二部《众神涅盘》,还没写完~网上应该可以下到TXT的全本。如果找不到我这里有可以传给你。
很佩服不动的脑子,明明是那么久远的神话,那么模糊概念,却在她手中变的那么鲜活。神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象征,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迂回曲折的故事紧紧的抓着读者的心,时而被逗的捶书,时而被感动心中的阵阵酸楚,时而被吸引的目不转睛,几经周折之后大呼: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这个虽然有后来编造的内容,但也都是有根据的,不是完全胡编的,只是对历史的另一种看法吧,分为古代篇和现代篇的,古代的就多是原来就存在的传说了。
系统点的就是钟毓龙老先生的《上古神话演义》了,这个基本就是历代传说的整理,不过你要看人物彼此的关系,那就是要中国诸神的族谱了,这个,中国的神话本来就没有西方神话非常系统的关系的,汗,不可能像北欧希腊神话那样有具体的体系的,就自然神和人神,佛和道就很乱的说,就是中国神话中的主神是谁在人神的道家就是玉帝,佛家是佛祖释迦摩尼,自然神大家都知道却要是伏羲氏了,汗||| 怎么都不会像耶稣和宙斯一样可以坐稳这个位置啊~~
而且楼主连《封神》都排除了还要找什么啊,封神本来就是中国神话体系里很重要的部分啊,汗,现在研究神话的可是把《封神榜》作为像《山海经》一样权威的资料的啊~~不过《山海经》和其他这些又是完全不同的了,它主要是有关山河和一些精怪的,还是说大大就只承认神话时代以前的啊~~嗯,“轩辕、黄帝、蚩尤、女娲……”这些倒是都是那个时代啊~~ 不过后面这些就~…………那个十大神器本来就是后人杜撰的啊~~汗~~ 不过你要想知道的话我倒是有,到我的博客看吧,http://blog.163.com/suyi_wing/blog/static/23848376200711311561390/edit/
再给你个三皇五帝的资料吧~ 这个都有考证,不过这些文献不知道在你这还算不算得上啊~~ 我博客里也有其他的历史神话资料,不过我都是为了做写作素材的,所以很多都是有些荒唐的东西,呵~~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还有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伪《尚书序》);
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 时代之前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 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 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具体介绍】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庄子》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时代。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庄周说:“古者禽兽 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盗跖》)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 五矗》)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遁甲开山图》说: “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琅玡山在山东诸城县,所谓有巢氏治于此,实不足为信。项峻《始学编》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林邑记》也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 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说; “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卷四)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的工作,一切就绪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女娲氏为了美化人类的精神生活,还发明了笙簧乐器,能把风嘶鸟语,虫鸣溪唱,丝丝入扣地吹奏出来;男贪女爱的喁喁情话,水乳交融的心灵恋歌,也能曲曲传神地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人与人之间增添了无限的祥和气氛,特别是男女之间,由于音乐的滋润,许许多多幸福快乐的恋情,都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激荡起来。
后来伏羲氏死了,女娲氏代立,没有儿女,因为年纪渐老,便退休到美丽的地方,即现陕西蓝田县女娲谷。那知来了一个康回,专用水害人,女娲氏老大不忍,于是再出来与康回斗争。
康回是冀州地方出现的一个怪人,生得铜头铁额,红发蛇身,是一位天降的魔君,来和人民作对,史书上又把他叫做共工氏。他那一邦的人熟悉水性,与人打仗总用水攻。女娲氏运用她的七十种变化,到康回那里打探了一番,回来后就叫众多的百姓预备大小各种石头两万块,分为五种,每种用青、黄、赤、黑、白的颜色作为记号。又吩咐预备长短木头一百根,另外再备最长的木头二十根,每根上面,女娲氏亲自动手,都给它雕出一个鳌鱼的形状。还叫百姓再备芦苇五十万担,限一个月内备齐。又挑选一千名精壮的百姓,指定一座高山,叫他们每日上下各跑两趟,越快越好,又挑选二千名伶俐的百姓,叫他们到水中游泳泅没,每天四次,以能在水底潜伏半日最好。女娲氏运用神力,传授他们一种秘诀,使那二千百姓欢欣鼓舞,认真练习。女娲氏又取些泥土,将它捏成人形,大大小小,一共捏了几千个。
刚刚准备完毕,康回就率部来攻,故技重施,洪水开路,女娲氏就叫百姓将五十万担芦苇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化为灰烬,又叫百姓将烂泥挖起来和草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上,女娲氏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只见康回灌过来的水都倒灌回去。康回败了第一阵,就率领部属直接冲杀过来,他的部属本就凶猛,这次又吃了亏,更是嚣张,这时女娲氏所做的几千个土偶个个长大起来,大的高五丈,小的也有三丈,手执兵器,迎向敌人,康回的部众几时见过这种阵仗,一个个惊惶失措,败下阵去。女娲氏立即吩咐那一千个练习泅水的百姓:“康回这回退去,必定拣险要的地方守起来,他一定在大陆泽,和他的老家昭余大泽一带躲起来,那里他筑有大堤,为防他决堤灌水,你们一去遇到有堤防的湖泽,就用我为你们预备的木头在湖的四周先用四根长木一直打到地底,再用几根短木打在旁边,他就决堤不动,因为大海之中,鳖鱼最大,力也最大,善于负重,我已经到海中与海神商量好了,将几个鳖鱼的四足暂时借用,所以那木头上刻的,不但是鳖鱼的形状,它的精神也在里面。”这些人听了欣然前往,女娲氏又带了二千个跑山的百姓,携了缩小的土偶、石头等物,一路赶去,在大陆泽和昭余大泽彻底击败康回,康回逃跑时遇到那二千个久练长跑的人如何是对手,居然被生擒。部众将康回擒来献给女娲氏,女娲氏历数他的罪行,下令斩首,咔嚓一刀下去,却不见有血冒出来,但有一股黑气升到空中,原来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条黑龙蜿蜒逃去。最终与女娲氏的部下瑞顼氏在不周山又一场大战,康回失败,头触不周山而死。
于是出现历史上记载的如下史事:共工氏(康回)头触不周山,不周山崩塌,于是四极废、九州裂、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力任艰巨,炼五色石补天,于是地平天成,不改万物。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燧人氏,在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他能够沿着生 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主要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 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句芒的形状是鸟的身子,人的脸,驾了两条龙。他两个共同管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他是传说中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于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传说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
【炎帝】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传说他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颛顼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父亲叫矮(jiao 矮)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太皞】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少皞】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下面是另外的解答
版本一:
三皇五帝——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
版本二:
三皇五帝——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有很多种说法。《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五帝德》: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三皇所指诸人,是中国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中高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阶段;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所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版本三:
三皇五帝——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汉代伪《尚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被奉为古代的信使。
4.黄帝与蚩尤作战是比较简单的氏族部落的征战,可能因为带有吞并占领并统治的大规模的战斗,所以流传很广,而且现在的中国人是起源于当时的黄河流域。
D.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采铜pdf
相同点:
人类的由来,上帝造人和女娲造人
关于蛇修:撒旦和共工都是被驱逐出去的,他们都是蛇,而且都是被后世的继承者杀的,
最高的存在:帝俊和宙斯都是鸟人,
雅典娜与女娲:对共工和撒旦作战时的主要领导人
黄金狮子与祝融:黄金狮子主火,战力无匹,与尼罗河水神{眼镜蛇}对战 最后取胜,共工{蛇身人面}和祝融{狮身人面}就不用我在说了吧
天地人三界: 天界主光[白种人?]地界主暗[黑种人?]人界主全{黄种人?}天界欧洲?地界非洲?人界亚洲?
天地人相隔一线,亚欧非相隔??
圣子耶酥与圣人鸿钧?? 神魔战后出现
神魔之战:华夏逐共工 上帝对撒旦
几乎相同的时期 是巧合还是偶然
时间关系
补充:
1.神与自然———创造世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指的是宇宙、世界。中国的创世神话始见于三国时徐整的《五运历年纪》:首生盘古,垂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股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芒。 又据《艺文类聚》卷一所引《三五历纪》:天地混浊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两段文字综合,可见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是日月之精、万物之灵自然演化的结果,是盘古开天辟地,界从此时开始。
在希腊,根据赫西俄德神谱,宇宙间首先出现混沌之神卡俄斯(Chaos)和他的妻子夜神倪克斯(Nyx),之产生了哺育一切的地神该亚(Gaea)、冥界之神塔尔塔罗斯(Tartarus)和爱神厄罗斯(Eros);爱神创造天地,他以箭射入地心,生草木鸟兽;该亚生天神乌拉诺斯(Uranus)和海神蓬托斯;夜神和黑暗之神结生光明的太空之神和白昼之神;该亚和乌拉诺斯结合生海洋之神厄克阿诺斯、克洛诺斯(Kronus)和一提坦(Titans);克罗诺斯割父娶姐(Rhea)生宙斯,宙斯推翻其父,成为第三代神王。
原始人无分东西南北,在蒙昧时代,都经历过同一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头脑简单,却喜欢去推源宇的奥秘,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然而总因无力解答,科学未到而天体演化成神,于是世界成神国。
2.神与人类———抟土造人,洪水造人
有了世界,就该有人类。神话原来是人创造的,但是在神话故事中,反倒是神创造了人。关于人是么来的,中国和希腊各有说辞,然而抟土造人之说却有相同之处。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女娲抟土创造人类,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洹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洹人也。
在希腊,当天和地创造后,众神之神宙斯放逐的神礻氏的后裔———先觉者普罗米修斯,把黄土捏成和己一样的小生灵,爱神厄罗斯给它以精神,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他以灵魂,于是造人完成。不约而同地,因为世上有山川草木,飞禽走兽,而独缺人类,所以神开始造人。因为原始人有赖于泥而生息,认为从泥土中能萌发百物,产生生命,又从陶器的制作中认识了泥土的可塑性,因而幻想出人神用泥土造的,不过中国的神话更多了一些阶级意识。
关于洪水造人,希腊有丢卡利翁(Deucalion)的故事:宙斯发洪水以惩罚人类,欲将人类消灭,丢卡利依照他父亲普罗米修斯的忠告,建造了一只方舟,因此人类中只有他和妻子皮拉(Pyrrha)得救。在洪的第九天,他们乘船来到福克斯的帕尔纳索斯山。丢卡利翁问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如何才能使类重生,她说用地母之骨投向背后方可复兴人类。丢卡利翁猜出所谓地母之骨指的是石头。他们照做了,丢卡利翁投出的石头都变成了男人,皮拉投出的石头都变成了女人。
中国神话的类似故事可见于闻一多的《伏羲考》中,他写道: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其母题最典的形式是:一个家长(父或兄),家中有一对童男童女(家长的子女或弟妹),被家长拘禁的仇家(往往是长的弟兄)因童男童女的搭救而逃脱后,发动洪水向家长报仇。洪水退后,人类灭绝,童男童女二人,们便结为夫妇,再造人类:播种瓜子,栽种葫芦,瓜子变男,瓜瓤变女。”
3.神与社会———男神、女神神话
从各民族的神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从众神平等、女神地位演化,到男神统治的轨迹与真实社会结构沿革是如此的吻合。各民族都有女神和男神,可以说一部神的系统,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中希神话中山神、河神、树神、天神都平等,没有上下隶属关系时,是氏族成员平等的体现。
中国神话歌颂女神创造人类与万物,如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还歌颂女神生育绩:华胥踩了雷神的足印自生伏羲,女节梦见行星入怀而生少昊;歌颂男神战天斗地的气魄,如射日的弈,逐日的夸父。随着经济的发展,男权突出时,女神一落千丈,而男神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嫦娥原是一个生十二月的月亮神,由于神话的演变,她从月亮的母亲变为窃药奔月的月精,从帝俊之妻而降帝俊属神的妻子,最后终因偶然的过失,变成了令人生恶的丑陋的蟾蜍,被罚做捣不药的苦工,以赎吞灵药之罪。而轩辕之国的黄帝仅是氏族和部落联盟的图腾崇拜的人神,夏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以保着父系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的父权家长制的“家天下”统治来管理国家,祀奉黄帝的氏族统治者才把帝抬到了“黄天上帝”之位,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以正自己的“下帝”之位。今日所见的黄帝便具备了神”的资格,男神从此统治了整个神坛。
希腊神话中女地神该亚在混沌黑暗中创造了众神与人类,而遭受洪水之灾,濒于灭绝的人类种族在义女神忒密斯的指点下得以再生,“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的现象更突出女神的重要。希腊女神约占%,比例要大于男神,诸如农业女神、命运女神、智慧女神、狩猎女神、山林女神、爱情女神、美惠女神、艺女神、复仇女神等等,数不胜数。乃至为了打退围攻雅典城的敌人,玛卡里恒听从神谕做了祭品,为顺利向特洛伊进发,阿伽门农的女儿也不得不献祭,至此,女神的光华夺目地位已降至“女奴”的地位。由此可见,不论东方西方,母权制下的妇女是征服自然的主力军,她们在经济、社会、家庭、宗教各方都占统治地位,因而人们由崇拜妇女而将其神化。随着男子地位的上升,经过女权、男权长期斗争,互抗衡,崇拜妇女的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男性地位的崛起,待过渡到父权制下,男子已被神化得尊无上。
E. 我国古代有哪些比较奇怪的书
1、《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又名《汉武帝故事》,共一卷,是一篇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不早于魏晋。
记载汉武帝从出生到死葬茂陵的传闻佚事,属于汉武帝传说系统中的一部传记小说。
其主要内容,是武帝为求长生不老而求仙问道,同时也写了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逸事,如“金屋藏娇”、“相如论赋”等。
其行文简雅拙质,不事雕琢,然能注意渲染气氛,人物对话亦有个性,对后代传奇小说产生一定影响。
2、《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着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3、《博物志》
《博物志》,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分类记载异境奇物 ﹑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多取材于古籍。
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也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还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 等等,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
4、《拾遗记》
《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作者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晋书》第95卷有传。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
《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着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后人多引为故实。如第6卷记刘向校书于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贾逵年5岁﹐隔篱闻邻人读书后遂能暗诵六经。这两则传说即很有名。
5、《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为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着,属于类书。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F. 求《太平御览》、《太平御览引得》电子书文本
《太平御览》http://www.guoxue.com/wenxian/leishu/ml.htm
《太平御览引得》http://www..com/s?ie=gb2312&bs=%CC%AB%C6%BD%D3%F9%C0%C0&sr=&z=&cl=3&f=8&wd=%CC%AB%C6%BD%D3%F9%C0%C0%D2%FD%B5%C3&ct=0
G. 大秦究竟有多彪悍 完整版pdf
说到秦国。不能不说弩,和战车
为什么说弩牛逼呢?看一个战例:
公元前342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交战,齐国军师孙膑在马陵道两侧埋伏了一万多名弩手,当魏军经过时,万弩齐发,魏军伏尸盈野
秦军使用的弩机,制作标准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今天,它的部件完全可以互换。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但专家推测:秦人的超高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兵工厂。
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已属中级军官。骑兵的编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很可能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并能属战车六乘。这和《六韬均兵》篇所说“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的编制,大致相近,但有所不同。车兵的编制,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没有步兵配合时,每八乘为一偏(即一行),二偏十六乘为一组,四组六十四乘为一队。这和《六韬均兵》篇所说“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的编制,也是颇为接近的,但有所不同。当有步兵配属时,则以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为一个基层单位,六乘为一组,十八乘加指挥车一乘为一队。这和春秋时每乘兵车步年多至七十二人的编制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于兵种的发展和车、步的分离。春秋是车战的鼎盛时代,以车为主,车、步合编,随着战争的需要和兵员的扩充,车属步卒由十人、三十人……一直增加到七十二人。进入战国以后,步兵成为独立的兵种,并取代车兵而居于主导地位,车、步、骑逐渐按兵种分别编制,因而车属步兵愈来愈少。到了秦代,车、步、骑分编已成定制,作战时的配合是兵种的协同而不是编制的混合。所以,车、步合编的现象已不多见。合编时每乘步卒减少到八人。关于秦代水军的编制,无文献可证。从有关情况分析,很可能和步兵相仿,例如《史记张仪列传》所载,秦的巴、蜀水军,用“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每舫即相当于步兵的一个屯。所谓“舫船”,即两船相并。因为一只船载二十五人,不是一个编制单位,所以才合并起来载五十人。再如,《华阳国志蜀志》所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每艘即相当于步兵的一个什。所谓”大舶船”,实乃“太白船”的音误,是一种较小的船,所以每船仅载十人。这两条史料表明,当时的许多水军,实际上即经过一定水上训练的步兵,所以其编制与步兵相似,以适于水、陆两用作战。当然,水军的编制,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太平御览》卷三一五引《越绝书》所载越国的水军,“大羿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这里仅操舟水手即达五十三人,占总编制的一半以上。这种编制方法和特点统一后的秦代水军也予以继承和发展。不过,一旦登陆作战,大量的水手也同样要转化为步兵参加战斗。因此,古人强调“船军(即水军)之教,比陵军(即陆军)之法,乃可用之”,这说明水军的编制以及训练等等,都是和步兵颇为相类的。
H. 谁有簪花小楷字体
而簪花一词的出现语出《太平御览》卷七四八引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 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后因以“美女簪花”形容诗文或书法的娟秀多姿。 明毛晋 《汲古阁书跋.南村诗集》:“尝述 虞伯生 论一代诗…… 揭曼硕 如美女簪花。” 清王昶 《金石萃编.杨震碑跋》:“昔人谓 褚登善(褚遂良,字登善。初唐着名书法家) 书如美女簪花,或谓其出于汉隶,观此碑知非欺人之论也。”
附:李清照诗词_簪花小楷字帖.pdf,点击即可下载!
I. 哪里可以下载到《中华大典》
《中华大典》是中国继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大型类书,也是一项规模大、难度高的古籍整理工程。《中华大典》的编纂出版,是在继承、弘扬中国类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参照现代科学的图书分类法,以古文献汇编的形式,进行梳理汇编,提供准确的古籍分类资料。
这部《中华大典》目前现有的版本可在图中右下角都可获得PDF电子版
现有《中华大典》目录:
中华大典(309册) (23 folders, 0 files, 0 bytes, 83.20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交通运输典 (0 folders, 6 files, 2.49 GB, 2.49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交通运输典 交通工具与设施分典 交通设施总部 下_王大学主编_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7.09_14413103.pdf 387.21 MB
│中华大典 交通运输典 交通工具与设施分典_路伟东,王大学,霍仁龙主编_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7.09_14413102.pdf 592.42 MB
│中华大典 交通运输典 交通路线与里程分典 里程总部_葛剑雄,傅林祥主编_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7.09_14413105.pdf 328.42 MB
│中华大典 交通运输典 交通路线与里程分典_葛剑雄,傅林祥主编_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7.09_14413104.pdf 395.46 MB
│中华大典 交通运输典 驿傅制度分典 铺递总部_傅林祥主编_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7.09.pdf 361.66 MB
│中华大典 交通运输典 驿傅制度分典_傅林祥主编_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7.09_14413106.pdf 481.49 MB
├─中华大典 地学典 (0 folders, 4 files, 1.71 GB, 1.71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地学典 气象分典 1_13590070.pdf 310.63 MB
│中华大典 地学典 测绘分典_13821543.pdf 306.77 MB
│中华大典 地学典 气象分典 2_13590071.pdf 286.65 MB
│中华大典 地学典 自然地理分典_李盛强编_重庆:重庆出版社 , 2016.02_14563762.pdf 847.62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0 folders, 19 files, 4.93 GB, 4.93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法律典 刑法分典 第一册_13442603.pdf 329.21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法律理论分典 1_13342382.pdf 547.51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法律理论分典 2_13342383.pdf 458.12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法律理论分典 3_13342384.pdf 594.04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法律理论分典 4_13342385.pdf 370.17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经济法分典 1_14023346.pdf 201.51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经济法分典 2_14023356.pdf 203.90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经济法分典 3_14023327.pdf 287.74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经济法分典 4_14023336.pdf 205.78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经济法分典 5_14023317.pdf 210.10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民法分典 第二册_13939704(缺).pdf 22.77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民法分典 第三册_13939705.pdf 212.77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民法分典 第一册_13939703.pdf 219.29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诉讼法分典 一_13167774.pdf 64.53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诉讼法分典(审判总部 两册)_13167767.pdf 65.37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刑法分典 第二册_13442604.pdf 364.47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刑法分典 第三册_13442601.pdf 80.73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刑法分典 第四册_13442602.pdf 410.46 MB
│中华大典 法律典 刑法分典 第五册_13442600.pdf 200.82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0 folders, 24 files, 5.14 GB, 5.14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工业典 制造工业分典 1_14137358.pdf 248.84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纺织与服装工业分典 2_14065355.pdf 230.26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纺织与服装工业分典 2_14065365.pdf 317.16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建筑工业典 1_14179824.pdf 185.88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建筑工业典 2_14212175.pdf 176.13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建筑工业典 3_14212164.pdf 200.33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建筑工业典 4_14212154.pdf 185.73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金属矿藏与冶炼工业分典 1_14212144.pdf 195.08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金属矿藏与冶炼工业分典 2_14212134.pdf 223.22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金属矿藏与冶炼工业分典 3_14212124.pdf 212.39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近代工业分典 1_14167383.pdf 155.25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近代工业分典 2_14166188.pdf 180.83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近代工业分典 3_14166200.pdf 171.18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近代工业分典 4_14167362.pdf 159.36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近代工业分典 5_14167372.pdf 196.91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近代工业分典 6_14166177.pdf 285.89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食品工业分典 1_14009186.pdf 205.21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食品工业分典 1_14009187.pdf 290.31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陶瓷与其他烧制品工业分典_14009188.pdf 362.39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制造工业分典 2_14137357.pdf 241.56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综合分典 1_14167471.pdf 232.06 MB
│中华大典 工业典 综合分典 2_14167463.pdf 230.62 MB
│中华大典·工业典·造纸与印刷工业分典 1_14137368.pdf 228.06 MB
│中华大典·工业典·造纸与印刷工业分典 2_14137367.pdf 143.92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0 folders, 13 files, 4.86 GB, 4.86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制度分典 1_13342370.pdf 436.91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思想分典 道德教育总部_《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编纂_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6_P1202_13442598.pdf 464.66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思想分典 教学总部_13442596.pdf 421.60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思想分典 教育作用总部_13442597.pdf 344.27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思想分典 课程总部_《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编纂_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6_P696_13442599.pdf 243.52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制度分典 2_13342374.pdf 460.60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制度分典 3_13342375.pdf 279.98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制度分典 4_13342376.pdf 301.80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制度分典 5_13342377.pdf 260.78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制度分典 6_13342378.pdf 435.29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制度分典 7_13342379.pdf 486.16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制度分典 8_13342380.pdf 434.29 MB
│中华大典 教育典 教育制度分典 9_13342381.pdf 411.36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0 folders, 31 files, 7.29 GB, 7.29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经济典 土地制度分典 一_13456908.pdf 518.21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财政分典 1_14314533.pdf 226.61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财政分典 2_14314543.pdf 286.96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财政分典 3_14314553.pdf 324.66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财政分典 4_14314562.pdf 265.42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财政分典 5_14314530.pdf 218.11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土地制度分典 二_13456907.pdf 423.35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综合分典 1_14330165.pdf 193.29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综合分典 2_14330164.pdf 198.12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综合分典 3_14330163.pdf 186.58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综合分典 4_14330162.pdf 151.84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综合分典 5_14330161.pdf 159.06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户口分典 户口管理总部_《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姜锡东主编_成都:巴蜀书社 , 2017.05_14417890.pdf 303.58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户口分典 户口迁移总部_《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姜锡东主编_成都:巴蜀书社 , 2017.05_14417892.pdf 263.52 MB
│中华大典 经济典 户口分典 户口数量总部_《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姜锡东主编_成都:巴蜀书社 , 2017.05_14417891.pdf 402.16 MB
│中华大典 历史典 人物分典 明总部 1_14186676.pdf 118.78 MB
│中华大典 历史典 人物分典 明总部 2_14186586.pdf 109.58 MB
│中华大典 历史典 人物分典 秦汉总部 魏晋南北朝总部_14186596.pdf 247.17 MB
│中华大典 历史典 人物分典 清总部_14186509.pdf 434.60 MB
│中华大典 历史典 人物分典 宋辽夏金总部 1_14186627.pdf 161.38 MB
│中华大典 历史典 人物分典 宋辽夏金总部 2_14186637.pdf 143.11 MB
│中华大典 艺术典 服饰艺术分典 2_任继愈总主编;金维诺,李之檀主编_长沙:岳麓书社 , 2017.11_14418392.pdf 337.05 MB
│中华大典 艺术典 书法艺术分典 2_刘天琪主编_长沙:岳麓书社 , 2017.11_14447751.pdf 236.00 MB
│中华大典 艺术典 陶瓷艺术分典_陈雨前主编_长沙:岳麓书社 , 2015.05_13939706.pdf 579.32 MB
│中华大典 艺术典 戏曲艺术分典 1_李修生主编_长沙:岳麓书社 , 2017.11_14447731.pdf 439.67 MB
│中华大典 艺术典 戏曲艺术分典 2_李修生主编_长沙:岳麓书社 , 2017.11_14447741.pdf 310.79 MB
│中华大典 艺术典 戏曲艺术分典 3_李修生主编_长沙:岳麓书社 , 2017.11_14447721.pdf 205.75 MB
├─中华大典 语言文字典 (0 folders, 12 files, 3.40 GB, 3.40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语言文字典 音韵分典 1_13483691.pdf 301.18 MB
│语言文字典 文字分典 1_13483650.pdf 296.08 MB
│语言文字典 文字分典 2_13483649.pdf 296.17 MB
│语言文字典 文字分典 3_13483640.pdf 302.76 MB
│语言文字典 文字分典 4_13483639.pdf 318.80 MB
│语言文字典 文字分典 5_13483630.pdf 418.67 MB
│语言文字典 文字分典 6_13483629.pdf 238.05 MB
│中华大典 语言文字典 音韵分典 2_13483710.pdf 249.95 MB
│中华大典 语言文字典 音韵分典 3_13483723.pdf 328.57 MB
│中华大典 语言文字典 音韵分典 4_13483711.pdf 235.82 MB
│中华大典 语言文字典 音韵分典 5_13483722.pdf 341.41 MB
│中华大典 语言文字典 音韵分典 6_13483690.pdf 155.31 MB
├─中华大典 哲学典 (0 folders, 16 files, 2.08 GB, 2.08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儒家分典1.pdf 141.88 MB
│中华大典 儒家分典2.pdf 172.54 MB
│中华大典 儒家分典3.pdf 158.09 MB
│中华大典 儒家分典4.pdf 185.93 MB
│中华大典 儒家分典5.pdf 160.37 MB
│中华大典 儒家分典6.pdf 138.07 MB
│中华大典 儒家分典7.pdf 120.53 MB
│中华大典 哲学典 佛道诸教分典 1.pdf 120.80 MB
│中华大典 哲学典 佛道诸教分典 2_12315503.pdf 94.07 MB
│中华大典 哲学典 佛道诸教分典 3_12315504.pdf 99.78 MB
│中华大典 哲学典 佛道诸教分典 4.pdf 154.26 MB
│中华大典 哲学典 佛道诸教分典 5.pdf 131.85 MB
│中华大典 哲学典 佛道诸教分典 6.pdf 145.83 MB
│中华大典 哲学典 诸子百家分典 (1).pdf 118.86 MB
│中华大典 哲学典 诸子百家分典 (2).pdf 93.80 MB
│中华大典 哲学典 诸子百家分典 (3).pdf 89.31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0 folders, 14 files, 3.41 GB, 3.41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政治典 元明清政治分典 古代卷 一_14499356.pdf 280.34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秦汉政治分典 二_14499323.pdf 235.01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秦汉政治分典 1_14499324.pdf 195.90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宋辽夏金政治分典 二_14499357.pdf 330.92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宋辽夏金政治分典 六_14499325.pdf 210.56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宋辽夏金政治分典 三_14499358.pdf 308.54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宋辽夏金政治分典 四_14499326.pdf 215.94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宋辽夏金政治分典 五_14499345.pdf 226.86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宋辽夏金政治分典 一_14499337.pdf 246.95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魏晋南北朝政治分典 二_14499346.pdf 263.75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魏晋南北朝政治分典 三_14499343.pdf 243.12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魏晋南北朝政治分典 一_14499344.pdf 189.15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元明清政治分典 古代卷 二_14499355.pdf 294.62 MB
│中华大典 政治典 元明清政治分典 近代卷 二_14499353.pdf 251.52 MB
└─中华大典 宗教典 (0 folders, 3 files, 2.07 GB, 2.07 GB in total.)
中华大典 宗教典 伊斯兰基督与诸教分典_任继愈主编_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10_P1681_96181747.pdf 1.28 GB
中华大典 宗教典 道教分典_任继愈主编_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15.03_14563764.pdf 565.83 MB
中华大典 宗教典 佛教分典 4_任继愈主编;杜继文分典主编_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12_P3605_14334131.pdf 242.76 MB
J. 《大宋帝国三百年5——文功武治宋太宗(下)》文功武治宋太宗(下)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宋帝国三百年 5——文功武治宋太宗(下)》》(金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c7EDhiWIkssqDxBcoslU8A
书名:《大宋帝国三百年 5——文功武治宋太宗(下)》
作者:金纲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
页数:368
内容简介:太宗赵炅,毕生致力“偃武修文”,推演天下文明:编修大书、奖掖人才,创下万世不朽之文化基业;修订《刑统》,施行“大赦”,收敛天下刀兵之刑。但皇弟赵廷美之死,却让恪守“兄友弟恭”伦理大义的士大夫侧目,更成为太宗一生椎心之痛。
太宗践祚,“金匮之盟”的“再传”版本甚嚣尘上。继续“兄终弟及”模式,或重回“嫡子继承”古制,让注重个人节操道义的太宗焦躁不安。赵普的“一言之建”,不幸成“赵廷美案”导火索,读懂此案,可懂大宋皇室大半。
太宗一朝,“搜求天下书”,建“崇文院”,珍藏善本、典籍,刊刻十二部经,编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奠定前所未有的文明文化;修正《刑统》,严密法条,严择官吏,惩治兵匪,申理冤滞,“以爱民为心”“法当原情”的司法建设,保障了盛世的开端;逢灾必救、有饥必赈、赋重必减、税滥必除的国家治理,更底定历经三百年的文明更化。
太宗一朝,“仍旧贯”、恪守传统之理念,延续了大宋帝国的荣光,也使太宗成为有道义、有格局的一代贤君。
作者简介:金纲
原名李金纲,下过乡,读过书,曾为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思想史研究独立学者,出版有《论语鼓吹》等着作多种。“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语,常置座右。
本书为宋史研究中一部开天辟地的大作,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着。
本书既忠实于历史,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评判缜密,不乏真知灼见,叙事宏大广阔,生动有趣,余味无穷,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范本,国内外所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