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宗教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把历史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神学阶段是人类智力上的一大错误,必为形而上学的“哲学阶段”所代替,最后哲学阶段再消失于实证的“科学阶段”。他对神学体系与社会阶级结构、财产以及统治与权力关系的论述,开辟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先河。他的上述观点,被后来的宗教进化论学派加以吸收并发挥。
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和社会学家H.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1876~1896)对宗教社会学的产生发生过重要影响。泰勒指出,宗教的产生是由于原始民族对梦与死亡的生理或心理作用的无知。他认为宗教的社会功能主要有:①通过葬礼或对祖先的祭祀达成家人的团结协合;②坚定个人得自传统的行为,使个人相信,凡为宗教所认可的行为,都是正当无误的;③促成民族的统一;④使私人财产合法化。他还认为,宗教能保障社会的延续,促使社会认同感的形成。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比较历史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发展,关于各民族宗教生活的经验材料的大量积累,宗教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的条件已经成熟。法国社会学家É.迪尔凯姆和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迪尔凯姆首先命名了宗教社会学。他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一书中,从研究澳大利亚土着民族图腾崇拜的特殊宗教形式中,建立起以神圣和世俗的两分法为基础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他认为,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习俗的统一制度,使一切信徒联合到一个名为教会的社团中来。他强调宗教的集体性,认为宗教仪式的功能是确保教会对成员在道德上的统治,以维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迪尔凯姆强调宗教仪式的作用,促进了后来的人类学家对宗教进行功能主义的研究。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的《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俗》(1926)、《巫术、科学与宗教》(1948)等着作,A.R.拉德克利夫-布朗的《阿达曼岛居民》(1922),都阐述了宗教信仰行为在原始社会中维持社会内聚力和控制个人行为的作用,形成了宗教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学派。
2. 《宗教社会学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宗教社会学史》([意] 罗伯托·希普里阿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nocs-QtW8zdCbpA2aei64A
书名:宗教社会学史
作者:[意] 罗伯托·希普里阿尼
译者:高师宁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人民大学
出版年份:2005-11
页数:340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宗教社会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约70位学者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为线索,并将宗教社会学近200年的发展走向分门别类,既注意到每一位学者的独特性,又关注他们之间在理论上的关联,并以图表、概要说明等形式展示了这种关联,从而构成了一本具有独特视角的学科史。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仅关注宗教社会学在北美的发展,同时也没有将北美与欧洲的关联切断。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本书能够成为横贯两岸的大桥,并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促进交流,创造出新的成果。
作者简介:
罗伯托·希普里阿尼(Roberto Cirpriani),意大利罗马大学社会学教授。曾在巴西圣保罗大学与加拿大奎伯克拉瓦尔大学做过访问教授,并在希腊与墨西哥进行过学术研究。他曾经担任过《国际社会学》的主编。本书是其诸多作品中首次译成英文的一部,内容广泛——从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着作到象征的合理化论证无不有所涉及。他也曾以自己的各种不同研究为基础,制作过一些记录片。
3. 《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理性化及其限制》(苏国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xm1aYbE191cKNu5y5Zt7Lg
书名:理性化及其限制
作者:苏国勋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16-3
页数:42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大陆研究韦伯的开山之作,对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该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韦伯的生平和当代“韦伯热”兴起的原因,详尽地介绍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更对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是国内较早用韦伯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性的着作。此次出版将增加苏国勋教授近年来关于韦伯研究的三篇文章。正可体现其韦伯研究的连续性及国内韦伯研究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苏国勋,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理论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方法论、社会思想史。
4. 《宗教社会学》:根据你的理解,对宗教作一个简要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5. 《利玛窦与徐光启》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利玛窦与徐光启》(孙尚扬)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pGrqyaacO3nPLf2WjbEIvg
书名:利玛窦与徐光启
作者:孙尚扬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2
页数:198
内容简介:《中国文化经纬:利玛窦与徐光启》主要内容包括总序,天路历程,耶教如是说,行者的足迹,儒生如是说,荒原疾行,跋,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孙尚扬(1965~),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基督教史、宗教社会学,着有《基督教与明末儒学》、《汤用彤》、《宗教社会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合着)、《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基督教哲学在中国》(合着)、《<铎书>校注》(合校)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6.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注定要超越这两门学科的边界。美国宗教学家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曾把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把宗教当作人在社会行为中的核心的理论研究;第二是宗教与其它社会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第三是对宗教的社会功能、组织状况以及宗教史上各种运动及思潮的研究。
宗教社会学兴起时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进化论。进化论是宗教社会学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理论,也是促成宗教学学科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从宗教在时间上有起点,然后经历了一个包括一系列阶段发展过程这一基本观点来研究宗教。进化论从一开始就被引进到宗教学研究领域,宗教社会学领域最早使用进化论的是孔德与斯宾塞,孔德的社会进步三阶段说和斯宾塞的祖先崇拜起源说都是进化论的思想。杜尔凯姆也认为,社会发展形态越低的社会就表现出越低的宗教形态,而这种最低形态的宗教与其原初状态非常接近。韦伯的宗教进化论特色在于他把宗教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20世纪初,欧洲研究领域中的进化论随着进化理论在各个人文学科的衰落而忽见丧失其地位,但是美国当代宗教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有重新宗教进化发展的五个阶段。贝拉把进化论定义为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和分化大的过程,而这些过程是宗教日益适应并独立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贝拉认为宗教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尚未区分的原始阶段;二是古代阶段,是神圣世界逐渐独立于现实世界并且出现了神人之间沟通桥梁的宗教专职人员;三是历史阶段,出现了独立性较强的宗教团体,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界限清晰,与神圣世界相比,现实世界史低下的,宗教就是引导人们脱离这个低下的世界,到神圣世界获得解脱和拯救;四是现代早起阶段,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体系崩溃,个体与超人间在建立直接关系;五是现代阶段,以宗教的高度私人化为特征。
虽然进化论在宗教社会学乃至整个宗教学领域曾经占有过主导地位,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它在解释宗教起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揭示事物的时间性和历史性的理论,但是随着研究深入也暴露出其缺点。原因有二:一是进化论把事物的发生发展看成一条直线,其模式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但是运用这种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对上述两两相对的概念要有一种界定,对它们都要有一个价值判断,所以无论是界定还是价值判断常常具有主观性;二是当把这种分析方法用于像宗教这样复杂的文化现象时,就显得简单化。宗教现象除了进化论所讨论的范畴之外,还存在着简单与复杂、高级和低级等相对范畴同时并存、相互渗透等等复杂的关系。虽然思想界后来又出现过双向进化论和多向进化论,对单向进化论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补充,但这些补充于人类文化现象所呈现出的多元状况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进化论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便迅速衰落了。
第二,功能论。功能论是探讨宗教的社会功能的理论,也是宗教社会学中最持久最重要的方法。功能论的理论基础是把社会看为各种社会制度的均衡机制,这些机制从整体上构成社会体系。社会体系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和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部分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体系。而各种文化体系作为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都具有自己的功能,宗教也不例外。根据这种理论,宗教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机构,一种体系化了的人类行为的形式,其发挥的功能与社会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论存在分析宗教心理学双重X模型》 展现了个体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调试关系,充分论证了宗教具有的社会功能。
倡导宗教功能论的先驱是杜尔凯姆,但他简单的把宗教归为社会本身。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界从斯宾塞时代进入帕森斯时代,结构功能主义处于巅峰时期,帕森斯对杜尔凯姆的功能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宗教是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象征领域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文化模式是独立于社会结构是不同层次上运转的,它为社会行为体系和个人提供了一半道德标准,以及表达的象征和基本的信仰。帕森斯认为宗教有两种功能:一是宗教使道德的价值、情感和行为体系的规范具有了认识上的意义;二是宗教平衡了合理期待行为后果与实际能看到后果之间的差异。默顿在批判帕森斯思想的基础上有对功能论作出了新的发展。他认为,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对整个体系的作用都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地正功能的一面,又有消极的负功能的一面;既有已被人们意识到的显功能,又有未被认识但发挥着作用的潜功能。这种思想对于功能分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宗教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宗教的负功能即宗教对社会造成的分裂作用,并把宗教对社会的功能和对个人的功能作用分开研究,认为有些功能在社会和个人之间起到相反的作用。
功能论在宗教研究中具有它积极意义和合理因素:首先,功能论把宗教始终当作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否定了宗教的神圣性;其次,对我们理解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宗教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对宗教长期存在的原因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第三,功能论的分析对于揭示宗教本质现象具有积极地意义,宗教的功能也是宗教在社会中表现出的现象之一,虽然功能不能等同于本质,但是揭示其本质的可观切入点。
功能论在宗教社会学中仍然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早起的功能论分析过分的强调了宗教对于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忽略了其负面影响;其次,过分强调满足需要的功能,忽视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性。第三,宗教功能论所关注的一直是那些影响信仰和被信仰影响的事实,忽略了对宗教的怀疑所产生的不可低估的正负功能;第四,过分强调宗教的不可或缺性,视宗教为社会永恒的现象。
第三,冲突论。冲突论是以批判功能主义为契机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理论观点认为社会是由许多利益团体构成的,每一个团体都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能够促进社会团结统一的价值观和信仰并不存在。由此,冲突论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冲突、压制以及各个团体的权利分割,各个团体的利益分配保持均衡,社会就出现稳定状态。宗教社会学中研究中的冲突论也把宗教视为一种社会中的利益团体,强调其形成的关键在于自身利益而非信仰。冲突论认为宗教是社会分裂的源泉,冲突是宗教团体内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另外一方面它有认为宗教是小范围内社会整合的因素。
冲突论着眼于正在变化的社会问题,宗教在这种变化中起到什么样的功能,社会变化有对宗教有何影响,都是其关注的方面。修正了功能论那种静态的、忽略了社会特定模式的来由的理论,提出了社会利益集团自身利益对于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冲突论过于强调宗教在社会中作为利益团体,尤其至经济方面的利益,却忽视了宗教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的研究,即关于超人间的信仰。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史表明,它主要着手于宏观理论研究和微观应用研究。在宏观的理论研究中,进化论、功能论、冲突论等理论占有重要地位,支持这些理论的有跨文化比较分析、历史分析、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控制实验、参与性观察、内容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
7. 《宗教社会学》:你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我们信奉的不是道教也不是儒教,我们信奉诸子百家,我们信奉我们的文化体系。
至少2500年的文化史造就了我们,我觉得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历史", 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于历史的执着就类似于其他民族对于宗教的执着。每个以中华正统自居的朝代都会主导编修前朝的历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着如此体系完备的由官方编撰的一整套史书,这里面包含这中华文化的一切奥秘。中国的史书除了让人们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之外,还起着近似于其他民族宗教典籍的作用。历史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使人们产生文化归属感,不亚于基督徒或穆斯林的宗教情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感的支撑,才使得中华民族无论经历多么打的坎坷磨难,总是能走出困境,重新统一在一起。
信教的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中国人这种不信教的民族,认为这样的人没有信仰没有寄托,心理一定是极度空虚的。其实他们一点也不了解,有着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国人,早就获得了比宗教更为高级的心理寄托方式,那就是历史。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谁说中国人没有宗教情感?“吞八荒而扫六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是中国领导者的宗教情感,“武死战,文死谏”这是中国文臣武将的宗教情感,“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中国人对朋友对情人的宗教情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人对长辈和晚辈的宗教情感,“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中国人对待真知的宗教情感。看看这些,有谁能说中国人是空虚的?没有信仰的?只要中国能够沿着正确的路走下去,认真的反思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国何愁不大出于世界?中国文化何愁不独秀于宇内?
....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
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
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
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
的宗教。
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
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
、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
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
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
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
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
的人,可以从道士的着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
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
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
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
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
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
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
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
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
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
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
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以上选自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
http://www.yifan.net/novels/fyl/fyl.html
中国人对于宗教,求的往往都是现世利益,举个简单例子,为了儿女考大学烧香拜佛的人不在少数吧?烧香念佛为求自己平安、家人平安的不在少数吧?
所以西方人初到中国传教时根本无法开展,因为西方人信的教尤其是基督教,讲究原罪,首先得让人忏悔,求的是死后上天堂,宗教面前,现世利益他们往往不像中国人那样看重
你见过或者听过有西方人去教堂不是做礼拜忏悔而是求上帝保佑发财的例子么?
按我的看法,中国人和西方人、穆斯林对宗教的态度有根本不同
西方人以及穆斯林的宗教首先强调要信,信完以后有什么事情再说,以前不就说 信我者上天堂吗,换句话说,要上天堂可以,但你得先信
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得先看这个教值不值得信,看看那些土和尚洋和尚们有没有什么本事啦,能不能让我得到保佑啦,或者让我的心灵得到宽慰开导啦,再或者能否把自己“忽悠”得高兴啦,然后再决定信还是不信
所以我说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功利性的,这个功利性,指的就是对现世利益的祈祷追求
而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中国的宗教能做到互相水乳交融,绝大部分时间里相安无事甚至互相渗透影响;而基督教徒就和穆斯林死掐过无数次,到现在这个结都没能解开
毕竟,因为这“功利”二字,中国人信仰宗教是为我所用的态度,是兼容性质的;西方人和穆斯林因为先“信”了,或者因为教义规定他们必须“信”,所以对待宗教体现的就是唯一性,是排他性质的
之所以会这样功利,是因为:
第一中国人不讲究原罪,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没有这样的成份
第二宗教中的道德成份,中国人可以在自己本土的文化和圣人崇拜中找到替代品
自从周公制定礼乐制度之后,殷商时期的敬鬼神传统给改成敬圣人;而敬圣人,按易中天的话来说,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对道德的崇拜
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些着名的圣人,尧舜禹汤,伯夷叔齐,周文周武,孔孟老庄,文圣人孔子孔明,武圣人关羽岳飞,他们各有特点长处,但无一不是各个时期被标榜为道德楷模的人,所以易中天那话有道理
既然如此,那么宗教对于中国人而言,其实也只剩下其玄之又玄虚无缥缈的神性部分和高屋建瓴的哲学部分可用了
哲学部分,一般老百姓没能力也没兴趣去深究;而神性部分,很容易发展成功利性的信仰
至于时下所谓的中国人信仰危机,其实就是道德危机,其实就是圣人崇拜被压制、传统文化被忽视的后果
而这种危机不是什么宗教能解决得了的,起码短时间之内解决不了
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只能是救一时之策,不是图万世之计,到最后,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还是要逐渐回归文化原点的
毕竟圣人崇拜及其背后的道德崇拜经历了三千多年,毕竟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沿袭了几千年,有些东西其实早在你我脑海中根深蒂固,其强大的惯性是无法被轻易扭转的
若强行让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处理这种危机的话,长远来看,要么宗教被继续扭曲变味,要么传统文化发生重大改变,悲观点说,可能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结局
我可没说过中国人不信教,实事上中国单单信佛教的人就得用亿来计算
至于宗教圣战,中国以前是发生过不同教派互相倾轧排挤,但宗教势力之间互相发动战争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以前的历史条件,中国的土地上还尚未发生宗教战争,更不要提现在了
中国人虽说不是全知全能,但也不是傻子……有些风险,以前传统文化已经帮助我们规避了,为什么现在反倒要主动回去掺合一脚?
一定要说的话,东方宗教其实是主动迎合了原本中华文化自圣人崇拜也就是道德崇拜中深入人心的部分
像行善积德下辈子投个好胎,这是佛家小乘世俗化说法,说白了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仁、仁爱、兼爱等,只不过到了宗教口中,难免不会牵扯上诸如轮回等宗教特有的神学概念
如道教,发源自老庄的道家思想,本来讲究的是无为,但自张道陵给道家转型道教奠定基础、再经葛洪批判继承之后,无为的说法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反倒是开始慢慢世俗化,转变说法为劝诫世人寡欲
殷商时期敬鬼神,但那只是原始粗糙的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还没形成正式宗教体系
然后经过周公改革,开始转变为对圣人、对道德、对文化的尊崇
大凡正儿八经的宗教,必有三大部分:道德、哲学、神性
道德方面有自己的替代品;哲学方面一般人不会去钻研
只有神性方面,一旦开展开来,往往产生功利性的结果
因为神性必然要体现神通,必然宣传无所不能,则对一般百姓而言,他们往往被这些吸引;因为,比如谁都有自己迫切渴望却又力所不及的事情,这时候只有神性的东西才能解决这种矛盾
不要觉得功利不是好词有抵触情绪,事实上这种功利的为我所用,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生存却是一件好事
8. 《宗教社会学》:为什么说宗教是一个社会群体现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的崇拜行为、礼仪规范属于宗教的外在因素。体现出宗教教义的实践,也反映出宗教传统的改革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教仪是规范化、程序化、机构化及制度化的,其内容包括祈祷、祭献、圣事、礼仪、修行及伦理规范。
教义是基于宗教的理论体系,而教仪则根据社会实践的活动,前者为后者提供依据及指导,后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广和外化;前者由不断诠释、汇集、编纂宗教经典而深化,后者也是经验累积确定其施行的程度,于是教义及教仪皆在所处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一种人们公认的社会惯例。
宗教的教职制度及教团体系(教会),代表着宗教信仰体系的机构化及社会化,是宗教的最外壳,却又不可或缺。一方面替宗教提供了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予存在保障。教职制度令宗教有了可见的外在形体,从而对社会起作用。在历史上,政教常有合一或分离现象,体现了社会行政功能与祭司宗教功能的有机结合,说明了宗教这一个体与世俗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9. 《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危机时刻》(曹卫东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fcYugrSIOetshynSXmUp4A
书名:危机时刻
作者:曹卫东 主编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3
页数:372
内容简介:
【这是“民主”的反题,是一场文化革命的复现,是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机时刻的行动。】
◎文化革命对于现代性的推动究竟有没有决定性意义?
◎在文化革命的大风大浪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如何确定?
作者简介:
主编:曹卫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德国《论证》杂志和香港《社会理论学报》编委、德国普莱斯纳学会学术委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
研究方向为德国思想史、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以及中德文化关系。曾获“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优秀论文奖”(2004)、“冯至德语文学奖”(2005)、德国“德嘉银行奖”(2008)等。
相关着作及译着:《权力的他者》(2004)、《哈贝马斯精粹》(2004)、《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2004)、《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9)、《后民族结构》(2002)、《宗教社会学》(2003)、《现代性的哲学话语》(2004)等。
10.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tkwU9ks3IL0uyub7jmWFdQ
书名: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作者:韦伯
译者:甘阳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1997
页数:141
内容简介:
辑录韦伯学术早期的四篇主要论作,是为以往韦伯
研究所忽视,现今则受到学界特别重视的文本。展示出
韦伯在最初转向经济学研究时的问题意识和独特方法。
韦伯在此阶段思考的中心问题,乃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
所引发,即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
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
编者整理的韦伯生平着述年表,是一份了解韦伯的
重要文献资料。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
济学家,着述有系列专着《宗教社会学论集》(其中《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经
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即出)。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着述有系列专着《宗教社会学论集》(其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