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丝绸之路的绝唱》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古代丝绸之路的绝唱》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MVQGYt6wMzMXq1S8hmR06w
‘贰’ 中国丝绸有哪些种类
丝绸分类:
一、十四大类,纺、 绉、缎、绫、纱、罗、绒、锦、绡、葛、绨、绢、绸、呢。
根据织物组织、经纬线组合、加工工艺和绸面表现形状的绸品种划分14大类。其中除纱、罗、绒不论花部、地部组织外,其它大类均按地部组织为根据。每大类绸面都可具有素(练、漂、染)或花(织、印花)的表现。
1、天然纤维
丝绸所含的天然纤维主要是蚕丝纤维,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
蚕丝纤维是唯一得到实际应用的天然长丝纤维,由蚕改粘液凝固而成。蚕丝纤维因蚕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种,其中有食桑叶形成的桑蚕丝纤维、食柞树叶形成的柞蚕丝纤维以及食木薯叶、马桑叶、蓖麻叶形成的其他野蚕丝纤维。
2、人造纤维
人造纤维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制得的非天然纤维,分为再生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种。再生纤维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经溶解后制成纺织溶液,然后喷丝纺制成纤维状的材料;
化学纤维是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作原料制成的合成纤维。丝绸中加入人造纤维,主要是为了使丝绸抗皱缩、防虫蛀、更易保存等。
‘叁’ 中国丝绸辞典韩毅主编
《中国丝绸辞典》
ISBN 7-5046-2136-6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本辞书集茧、丝、绸、农、工、贸于一体,是丝绸系统工程的一部内容详尽的辞书。全书有总论、养蚕、蚕茧、蚕丝、绸缎、服饰、贸易和丝绸文化等共八篇。其中有我国历代丝绸简况、生产地区、蚕丝理化、世界产销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饰制造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产品种类和其品种特征,以及国内外贸易的基础知识、贸易条件、作价办法和推销战略,还有丝绸的典故成语、风俗民情、文学艺术、经营机构等有关的辞条。这是一部丝绸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教育工作者查询问题的实用工具书。
《中国丝绸辞典》编委会
主 编: 王庄穆
副主编:韩 毅
编 写:王庄穆 李奕仁 刘 桥 叶夏裕 藏伦越 荣光远 张启华 张修仲 赵 丰 韩 毅 袁宣萍
编 审:吕鸿声 吴裕贤 朱克明 袁观洛 王荣达 胡 丹
前言
丝绸是中国五千多年前的重大发明,后经丝绸之路远播全球。世界人民誉丝绸为“纤维皇后”,称丝绸为中国文化,名中国为“SERES”(丝国)。丝绸是中国的 “国宝”,在历史上曾密切联系着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具体传播着和平、自由、合作的宽容精神,成为现代世界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有关专业科学家探讨丝绸文化的专题。同时,丝绸始终是我国富国裕民和美化人类并集文化于一体的“世界型”商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发展蚕丝生产,扩大丝绸出口政策,从“一五”至“八五”计划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丝绸生产和出口发展速度很快。1993年生产蚕茧76万吨,其中桑蚕茧71万吨,占世界蚕茧产量的70%,比1949年生产蚕茧5万吨,其中桑蚕茧3.8万吨,分别增加14.2倍和17.6倍,年均增长6.6%和7%;生产丝类9.16万吨,其中桑蚕丝7.65万吨,比1949年生产丝类1501吨,其中桑蚕丝1440吨,分别增长60倍和52倍,平均增长10.1%和9.7%,丝绸出口创汇32亿美元,比1949年丝绸出口创汇265万美元增加1206倍,平均增长11.8%。特别是丝绸生产技术飞速进步,自动化、电子化改变了脚踏手摇和一只缸两根棒的落后局面。在现有主要蚕种、丝绸生产企业中,已有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丝绸出口中的生丝已占世界贸易量的90%,真丝绸的45%,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商品中唯一能够垄断国际市场的商品,而且也是世界丝绸界依靠的对象。这种伟大的成就,是我国2000万户桑农、近百万丝绸职工和科技人员在党和国家特别是在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指导下,经过艰苦努力而获得的。
丝绸是由种桑养蚕始至丝绸出口止的一个贸工农、产供销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我国丝绸工作者除了必须具备其中一项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丝绸系统工程中的有关知识基础,以有利于工作的规划和进展。因此许多丝绸工作者总是苦于没有丝绸系统工程的专业辞书,如果查询丝绸特征、种桑养蚕、国内外贸易以及丝绸文化等等,就是在农工贸许多辞书中也不可能查得满意的结果。中国丝绸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可是总无这个系统工程的辞书。前年,率先确立研究课题,并已制定编写规划的中国记者协会《桥》杂志社编辑韩毅同志在有关方面的要求下,一定要我负责编写这部《中国丝绸辞典》。编者虽然知道编写辞典不是易事,特别是记得J•J•斯卡利格(16-17世纪)说过“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该处决,也不应该强制劳动,而应该去编词典,因为这项工作包括了一切折磨人的痛苦。”当代学者H•A•格利森更加言简意赅地说:“词典编纂工作极端令人厌烦,要求十分苛刻,这是一项难以置信的工程。”但编者为了有利于丝绸工作者,有利于丝绸的发展,即使这项工程极端厌烦、十分苛刻,或者是劳动改造……,还是应该和值得的。为此,在卢嘉锡先生题写书名和贸工农领导以及专家们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这部空前的丝绸系统工程辞书终于出现在丝绸工作者面前。但有关丝绸的新课题不断出现,正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条目及其释文尚有片面、遗漏,不尽意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王庄穆
(时任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
后记
《中国丝绸辞典》涉及了丝绸系统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必须请有关方面支持。因此,编者除主编和编写辞书的总论、绸缎、服饰、贸易篇外,还请中国记者协会《桥》杂志社编辑韩毅同志为副主编,并作全书通稿。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品种资源保护室主任、副研究员李奕仁同志,农业部农业司处长、高级农艺师刘桥同志,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蚕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叶夏裕同志编写养蚕篇。
原重庆市丝绸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藏伦越同志,成都纺织工业专科学校丝绸系主任、副教授荣光远同志,四川省丝绸公司高级工程师张修仲同志编写蚕茧、蚕丝篇。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赵丰同志,《丝绸》杂志编辑部工程师袁宣萍同志编写丝绸文化篇。
又请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吕鸿声同志,,原纺织工业部丝绸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吴裕贤同志,原辽宁省丝绸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朱克明同志,原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教授袁观洛同志,原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处长、译审王荣达同志,原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处长、高级经济师胡丹同志进行审阅。
同时,承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以及全国部分省、市丝绸公司的大力支持。并承王铸、鹿素兰、马庚、盛晓明、殷罡同志的热情帮助。均在此表示感谢。
王庄穆
‘肆’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丝绸之路》([英国] 彼得·弗兰科潘)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9y2afZ7tTTSZtSNyB-BLIg
书名:丝绸之路
作者:[英国] 彼得·弗兰科潘
译者:邵旭东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1
页数:600
内容简介: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 自 的帝 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这条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着,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作者简介:
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
英国着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曾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公开演讲。
‘伍’ 中国的丝绸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在中国通往西域的大路开通以前,中国丝绸在罗马与黄金等价,只有少数贵族妇女才穿它,以相互炫耀。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末期凯撒大帝穿中国丝绸的袍子看戏,议论的人还说他过分豪华,随后不久罗马贵族男人穿绸的就渐渐多了起来。到罗马帝国初期,提庇留皇帝曾禁止男子穿用中国丝绸做的衣服。可是不但没有禁止,贵族之家锦衣绣服反而习成风尚。当时中国丝绸运往罗马要路经波斯,波斯就操纵着中国与罗马间的丝绸贸易,从中牟取暴利。到东罗马拜占廷帝国查士丁尼皇帝时,东罗马为想摆脱波斯的贸易控制,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公元528年(梁武帝大通二年),拜占廷和波斯又发生战争。拜占廷乃与埃塞俄比亚国王联盟,希望埃塞俄比亚代替波斯进行丝绸贸易。公元540年拜占廷又用提高商税,控制丝绸定价等办法去抵制波斯,结果丝价飞涨,最后拜占廷只得每年补贴波斯现金11000千镑和波斯言和。另一方面则努力寻求自己生产蚕丝的办法,于公元552年派遣几个僧侣到中国边境,将蚕子藏于竹杖中带回拜占廷育养。中国丝绸在汉、唐时期千余年间一直源源不断从中国西北两条陆路,经过中亚运往欧洲,这两条陆路通道,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年至1905年)称之为“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自秦始皇修筑“栈道”、“略通五尺道”和开凿灵渠之后,也由巴蜀商人贩运到夜郎(今贵州)、滇国(今云南昆明一带)、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南越(今两广),并经缅甸转道身毒国(今印度)、大夏(今阿富汗一带)、大秦(罗马)。南方经过海道至南洋、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诸岛,从那些地方换回琉璃珠宝等服饰品。中国丝绸还运销到朝鲜、日本等地,为丰富人类的服饰文明做出卓越的贡献。
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其他国家及国内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也与中国发生了密切的交往,并且对中国服饰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陆’ 中国丝绸的历史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
(6)中国丝绸pdf扩展阅读:
中国丝绸业优势与差距并存。中国丝绸出口企业主要以量的增长来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丝绸市场价格的混乱。由于出口价格连年下滑,而今丝类及其绸缎出口价格只相当于十年之前的50—60%。
实际上,中国丝与绸的出口长期陷于量升价跌的怪圈。虽然中国丝绸业拥有原料生产供应方面甚佳的有利条件,但在国际上却一直没有知名度颇高及市场占有率可观的品牌,国际上对中国丝绸的客观评价仍滞留在中国的坯绸只有经过意大利后处理或法国精加工之后,方能荣登高档时装服饰之列。
丝绸文化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丝绸从长安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柒’ 中国丝绸的分类有哪些
真丝面料是相对于仿真丝绸面料而言的,一般指蚕丝,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
真丝面料品种大致有双绉、重绉、乔其烂花、乔其、双乔、重乔、桑波缎、素绉缎、弹力素绉缎、经编针织等几大类。优秀的品牌在面料染整工艺处理中,均依赖于高科技的生产工艺流程,采用环保型染料,色牢度达3--4.5级。在让人们欣赏丝绸面料独特的色彩美感的同时,保持了丝绸面料的营养性和自然性。在面料后处理过程中还进行不同程度的预缩处理,以保证所用面料的成衣缩水率在0.5-3%。
真丝面料是纯桑蚕白织丝织物,采用斜纹组织编制。根据织物平方米重量,分为薄型和中型。 根据后加工不同分为染色、印花两种。它的质地柔软光滑,手感柔和、轻盈,花色丰富多彩,穿着凉爽舒适。主要用作夏令衬衫、睡衣、连衣裙面料及头巾等等。
这种织物具有优良的染料性能,用酸性、中性、直接、活性、阳离子、还原、可溶性还原、不溶性偶氮染料等都能上染。
但它在碱性介质中容易受损,所以一般以酸性染料为主,辅以中性、直接、 活性染料。
1、品号:品号由5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这5位数字从左向右的第一位数,全真丝织物(包括桑蚕丝、绢丝)为“1”。
2、价格:全真丝织物的价格大约是化纤、仿真丝绸缎的一倍左右。
3、外观:真丝面料的外观光泽幽雅柔和,像珍珠的光泽;手感柔软光滑,富有弹性,容易起皱;仿真丝外观的色泽不如
真丝柔和,比较刺目,手感挺括,易出折痕,且不易恢复原状。
4、真丝纤维遇火会缓慢燃烧,缩成一团,燃烧时发出烧毛发的臭味,没有明火,燃烧后会形成易碎的黑褐色微粒;仿真丝面料遇火会有火苗,燃烧后边缘会有硬质胶块产生。
‘捌’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丝绸之路》([英国] 彼得·弗兰科潘)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丝绸之路
作者:[英国] 彼得·弗兰科潘
译者:邵旭东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1
页数:60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 自 的帝 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这条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着,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编辑推荐】
◆新浪2016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16年度十大历史书!《21世纪经济报》2016年度十大书!
◆牛津大学资深历史学家解读:中国为什么要打造“一带一路”顶层战略!
◆破天荒!《人民日报》19天内两度刊文推荐!掀起全国公务员团购热!
◆上海市委宣传部推荐书目!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公开推荐!
◆《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环球时报》《文汇报》《国际先驱导报》好评如潮!
◆巴曙松、梁小民、吴晓波、陈功、葛剑雄、荣新江、许纪霖、樊登、鲍达民等国内外政商学文界巨擘联袂推荐!
◆全景展现丝绸之路这一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
◆英国亚马逊世界历史类No.1!美国亚马逊历史地理类No.1!印度非虚构榜No.1!
◆席卷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波兰、土耳其、印度、韩国等23个国家!
◆《纽约时报》畅销书,《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观察者》《彭博商业》《历史今日》2015年度图书、彭博社2015年度历史图书!
【名人推荐】
本书对(丝绸之路)这一地区文化、宗教和历史的详细阐述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丝绸之路上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和遍地荆棘,而这正是当前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战略亟待强化的现实课题。
——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
认真阅读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的着作,也许并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兴趣和知识,它所引发的思考,的确可能攸关你的命运和未来。
——陈功(安邦集团创始人、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信息项目的负责人)
以前世界史读了那么多次我都没理解,这次读完《丝绸之路》我发现,原来世界是围绕着丝绸之路转的,丝绸之路才是世界的核心。
——樊登(着名领读人、前央视主持人、樊登读书会发起人)
此书视野广,涉及面广,颇具新意,特别是非常重视中西本土文化、宗教、历史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有利国人开阔眼界,摆脱对历史的自娱自乐。
——葛剑雄(复旦大学着名历史学家)
·
本书是从中国延展出去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崭新通史。对于热切需要了解“一带一路”的中国读者来说,这部中译本有如来自异域的西瓜,既让我们知道丝绸之路的甘甜,也要警觉这条道路的艰辛和火辣。
——荣新江(北京大学着名历史学家)
·
彼得•弗兰科潘颠覆了我们过去对世界的理解。
——鲍达民(麦肯锡全球总裁)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它将世界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植入了一个全新的框架里面,非常有意思。
——陈功(安邦咨询创始人、“一带一路”战略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这是一部揭示全球史新观念的着作,将解构我们过去对世界史的种种陈旧认识。
——徐文堪(着名中亚史专家,本书审校)
包罗万象、雄心勃勃、成就极高的一部史诗级巨着。
——威廉•达尔林普(英国着名历史学家)
弗兰科潘用精美睿智的语言,演绎了一部聚焦东方的世界史。
——《经济学人》
标榜自己是“全新的世界史”的书有很多,此书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一本。
——《泰晤士报》
作者简介:
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
英国着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曾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公开演讲。
‘玖’ 简述我国丝绸的历史发展过程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为中国带来了温暖的气候,令桑树和蚕的养殖可以在黄河流域广泛的进行。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卫斯,《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公元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的:传说几位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工作的僧侣将蚕种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从中国带出,并辗转到达君士坦丁堡。虽然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但随后的拜占庭人确实发展了丝绸编制技术,在皇宫庭院内设立蚕室和缫丝机,为皇帝服务。当时拜占庭所有的土产丝绸大多被皇室成员享用,剩余的材料也能以一个高昂的价格卖到市场上。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着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公元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运输。经过魏晋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纹样的优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江南苏湖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中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晚清时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增长了1.58倍;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增长了约3倍;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中国丝绸更得到了迅速发展,建成较完整的丝绸业体系,丝绸产品已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古老的丝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走向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