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儒学包括什么内容
具体内容:首先说说孔子学说思想。在“礼乐崩溃”、“天下大乱”的时局下,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理论,成为古代哲学史上最早建立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创作背景}孔子的思想主要分三种。第一,“仁学”思想。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而要做到爱人,就应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以仁为基本范畴,建立起他的哲学和伦理学思想体系,从而为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和思想统治奠定了基础。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第二,礼乐思想。孔子所说之礼,表现在对古代思想的改造上。其内容分别是:其一,补充周礼。孔子打破西周“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齐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礼乐能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他以仁释礼,将仁礼结合,提出克己复礼,赋予周礼更加丰富的内容。其二,孔子所说的礼是“礼制、礼仪”。儒家将礼乐结合,不只是把礼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力图进入精神层面,用礼乐培养内在的纯真美好感情。他言称必礼。礼乐同仁义一样,成为儒家最重视的基本观念,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三,其他思想。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务实精神;“中而不伤”的中庸之道;还有重视“父慈,子孝,兄良…….”的道德修养;主张“德政”,提出重德轻刑的政治主张;提倡“有教无类”。
㈡ 中国儒学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简单说一下儒学的阶段和流派:
1 三代的时候不存在儒学,当时叫做“王官学”,以诗书礼乐为载体,主要思考和解决社会的组织问题,是中国学问的始祖,也决定了中国学术精神的“治世传统”(学术为社会组织和国家治理服务,区别于西方的两希背景的真理传统),以周公为代表人物。
2 东周百家争鸣,儒学出现,是王官学的主要继承者(其他诸子的思想也来源于王官学,只是各有偏废,不如儒学之正),这个可以称为“先秦儒学”,整理了六经,创造了王官学在民间自发生长的传统,以孔子为代表人物。
3 两汉,是儒学思想的成形期,和学术理想的实践期,主要形成了经学传统和以“春秋决狱”和“循吏政治”为代表的儒学治国实践。这段可以称“汉学”。以董仲舒开启,以郑康成收尾。
4 宋明,是儒学的革新期,主要针对汉唐以来社会形态和人心的巨大变革,针对汉学末流的一些的弊端,对儒学进行的自我改造,更加重视内在,重视庙堂之外的社会建设,并挖掘出儒学的“性理”传统。以朱子和王阳明为代表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宋学的主要影响期间并不是宋朝,而是明朝,而明晚期的心学思潮也属于宋学一脉,阳明系的心学和之前的朱子系的道学同样探讨性理问题。也有人称宋明儒学为“新儒学“,但一般称之为“宋学”。
5 清国,陆沉之后,如同汉人的服饰和发型一样,清国的儒学也同样受到部族政治的荼毒,特别是干隆之后,庙堂上宣称尊重宋学(其实是宋学中的道学,心学在清国被视为异端),其实是阉割版的宋学,民间士子也无心去像宋明的前辈一样去实践道学,精力主要用在寻章摘句上,还号称自己是恢复汉学传统。之前学界受其遗毒,以“汉学”名之,我觉得称呼其为“清学”比较合适。
6 晚清民国,这段时间是乱世,武人的天下,儒学的发展也五花八门,主要是欧风美雨下的抗争,有以周礼解西政的孙怡让,有借宗教还魂的康有为,有走佛学路线的熊十力等等,但是直到共和国扫平大陆之时,他们的学术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派,其中部分人的学术偶尔也被称为“新儒学”。(应该是新新儒学了)
7 共和国建立到21世纪初期,大陆尚质,无可论,这段时间主要是大名鼎鼎的“港台新儒家”崛起(其实应该是新新新儒学了),以牟宗三 余英时等人为代表,主要思想是以儒学开出冥主,以冥主解读儒学在90年代两岸开放到21世纪初这段时间,其风头在中国大陆一时无两,普通人在公共媒体上能看到的儒学思想几乎都来自于港台新儒家,这种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主流对于儒学的看法,看知乎上关于儒学的回答就知道了,其影响力在今天还很可观。这股潮流和民族主义合流,在大陆造就了国学热,汉服思潮的产生也与其干系重大。虽然“港台新儒家”在历史上有过贡献,但是其生搬硬套照抄西学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8 当代,随着共和国的不断发展,当代儒学的发展主要在大陆,不同学者各有各的方向,但是都处于探索期,没有形成一个或者若干个统一的思潮。主要有以蒋庆等人为代表的公羊派(姑妄称之),以秋风等人为代表的自由儒学派(因袭港台新儒家),以柯小刚等人为代表的古典派(汇通中西古典),以经礼堂先为代表的原儒派(因论敌称呼其为“原教旨儒学”而得名),以任锋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儒学派(主要因儒家网为根据地),以上学者并不代表所有,挂一漏万,仅以我熟悉的举例。其中部分学者被媒体冠以"大陆新儒家“之名,这些大陆新儒家除了少数(如自由儒学派),基本上都对之前的港台新儒家持批评态度。
㈢ 《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韦政通自选集》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韦政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xBQs1qJY28X19v1SH0mqgg
书名: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
作者:韦政通`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09-01
页数:365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台湾着名学者韦政通先生的自选集,该书是从散见于作者多本着作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共22篇。从内容上看,首先,作者以个人治学的经验和方法入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为“创造转化”做准备工作的;其次,作者提中国所面临的现代化的考验,在考验过程中,不只是从现代化考问传统,也由传统批判现代化;再次,作者主要思考中国伦理如何重建的问题。本书对中国思想传统所做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标示着中国文化的重建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我们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具有现代的精神。
作者简介:
韦政通,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哲学家、政论家。曾任大学教授。为“澄社”发起人之一。曾任《中国论坛》编委会召集人。常发表政论文章,颇有政治影响力。主攻中国思想史,着作有《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辞典》、《荀子与古代哲学》、《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突破》、《儒家与现代中国》、《儒家与现代化》、《中国的智慧》、《中国哲学思想批判》、《现代中国儒学的挫折与复兴》、《胡适思想纲要》等二十余种。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汉学研究》。他认为中国哲学家很少讨论不朽问题,灵魂不朽的信仰更是少见。这现象主要是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教人“未能事生,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要人注意的是我们在人间的努力,死后的问题可不必措意,因为死后究竟如何,也是要由生前的努力来决定的。这种思想对灵魂不朽的信仰,起了防堵的作用。
㈣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怎样发展起来的
(2013·襄阳)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㈤ 十九世纪末中国儒学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就其思想的典型性、影响的重大和深远而言,首先是“中体西用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
“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㈥ 儒学的起源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史和兴盛时期和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我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当然,如果要细分的话,在这四个发展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中,也还是可以再分出若干个小的发展阶段来的。此又当别论。
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二、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 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 四、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儒学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时间来说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从而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也刚刚起步发展,并创办了私学;
到了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还不稳定,丞相李斯上书建议焚书坑儒,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而在西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遗憾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儒学思想逐渐转变为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创办太学,儒学经典广泛的教育着臣民;
隋唐,科举制也是主要依靠儒学来考试、做官依据;
唐末五代之后,儒学困顿,受到冲击和削弱;
唐中、后期,韩愈、李敖提出复兴儒学主张;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
㈦ 总结中国历朝历代儒学发展力程及其内容
中国儒学发展史
(一) 克己复礼——先秦原始儒学(儒学的产生) 原始儒学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原始儒学的思想特点,是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和对应这个理想社会的理想人格,并规定了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 孔子建立儒学时,整个社会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周天子的地位下降,诸侯国的地位随着其实力的强大而不断上升。 克己复礼:克己,实际上就是启发人们道德的自觉性,就是要明了自己处于什么等级,并且遵守自己所属等级的礼仪规范,不得僭越。只有克己以后,人们才能够自觉地恢复礼、维护礼,能做到这点就是“仁”。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王道的社会、一个仁政的社会。王道的前提是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仁政必须要从“经界”始,经界就是要给老百姓划定一块土地作为固定的财产。荀子强调礼仪应该顺应人心,随时而变。他讲道:“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 荀子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也很明确的。他说对于历史,应当“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儒学的权威化)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汉代儒学的明显变化,就是两汉的儒者努力想把儒学宗教化、政治化和制度化。但是两汉儒学在宗教化方面并没有成功,特别是到了汉末,玄学起来以后,大家就根本否定了这一套宗教化的做法。 汉代儒者最重要的贡献是为儒家争取到了政治上的主导地位。 两汉儒学在儒家思想制度化方面应该是很成功的,儒家的治国理念,以及最根本的道德原则都得到了确立。到了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于玄学和佛教的冲击,儒家在思想领域和一般人的精神生活里,应该说已经不占据主导地位了。 到了唐代中后期,又提出了怎样复兴儒学的问题。
(三) 理一分殊——宋明理学(儒学的哲理化) 北宋五子(周濂溪、邵康节、张载、程颢、程颐 )把儒家的许多具体的解释,提高到了理论的层面,或者说形而上的层面。 天理是什么?“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理具体来讲,就是儒家强调的礼教,就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人人一太极,事事一太极,物物一太极”,即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里面,都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理。这一思想来源于佛教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特别是华严宗讲的“月印万川”的道理。所以,到了宋明时期,儒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强调天理、良心。良心跟天理应该说是一个东西,无非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
(四) 以西学解释中学——近现代儒学 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精神对于儒学的冲击很大。这时,知识分子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来解释儒家的思想。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最早、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帜,借用儒学,特别是抬出孔、孟来宣传其维新变法的理想。康有为对于儒学,特别是原始儒学孔、孟思想的崇拜和信仰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为儒学现代转化的探索并不成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更多的人则是把儒学作为传统思想文化遗产,做学理方面的研究。他们关心的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如何汇通儒学与西方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以保持民族的自主精神等问题。
㈧ 儒家学说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九)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另外,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对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和祖国统一大业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民为贵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于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㈨ 《中国儒学史(近代卷)》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张耀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O-dUxAlX7co84nztXAQDiQ
书名:中国儒学史(近代卷)
作者:张耀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6
页数:468
内容简介:
本卷分九章,沿儒西之争之主线而观,以儒学与西学之争或儒西之争为中国近代儒学史之主线,认为中国近代儒学史之源始在明末,而非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儒学史所要求之基本释读框架,在明末几乎已全部具备。并由此展开,从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现实具体问题的角度展开了近代中国儒学历史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张耀南,湖南石门人,1963年生。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中国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及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近年来,倡导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中国哲学史学史及中国俗哲学史。曾在海内外出版《中国哲学批评史论》、《第六种命运》、《张东荪知识论研究》、《文人临水》、《实在论在中国》(合着)、《命在左运在右》、《大人论――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等着作近10部,发表论文80余篇。所撰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报刊转载。
㈩ 《儒家与现代中国》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儒家与现代中国》(韦政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awFlVgW8zC919CqZVFDCWQ
书名:儒家与现代中国
作者:韦政通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0
页数: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