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黄元御医学全书pdf

黄元御医学全书pdf

发布时间:2022-05-07 23:42:04

A. 黄元御第一本着作叫什么名字

1.黄元御第一本着作是《伤寒悬解》。
2.《伤寒悬解》是由清代着名医家黄元御(1705-1758)撰着的一部医学着作,是一部主要从六气角度解释伤寒论的着作。该书开始酝酿于干隆二年(1737),干隆十三年四月(1748)开始撰着,七月草成,计十五卷。该着作现已收录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黄元御医学全书》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元御医集》。
3.《伤寒悬解》即是黄元御对仲景伤寒的真切体悟。与历代从文字考证、医理推论等方面来注解伤寒的医家不同,黄元御更注重对伤寒所言医理的自身体悟,这实际上是从实证的角度来注解伤寒,其独特的见解卓尔不群,自负古今无双。其书命名为悬解,亦有悟道而解脱之意,泛泛之言也。《伤寒悬解》大而详备,以本气自病为主线,从经络与藏府相区别的角度来阐释伤寒传经和传变的规律。外在经络则必传经而解有定期,入臧入府侧传无定所,解无定日。六经之病统于太阳,三阴皆臧病,阳明皆府病,少阳则藏府连经为病。黄元御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编次颇多攻讦,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方,分别六经病证,予以剖析贯串,并注明本病、经病、腑病、脏病、坏病及传腑、传脏、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在注释析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不乏个人创见,但其中也难免杂有主观片面的观点。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4.黄元御简介。黄元御(1705~1758)清代医学家。一名玉路,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诸生。黄元御是尊经派的代表人物;干隆皇帝的御医,干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黄元御早年因庸医误治而损左目,遂发愤习医。师从金乡于子遽(字司铎),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典籍,旁涉晋唐以后诸家学说,行医各地。尝教学于北都(今山西太原)、清江(今属江西)、武林(今浙江杭州)等地。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以为自“四圣”之后,唯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论治主扶阳以抑阴,用药偏于温补。着有《四圣悬枢》五卷、《四圣心源》十卷、《玉楸药解》八卷、《素灵微蕴》四卷、《伤寒悬解》十四卷、《伤寒说意》十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长沙药解》四卷,于干隆年间合刊为《黄氏医书八种》。其阐释经典医着,颇有心得。弟子毕维新等继其学。后世张琦、欧阳兆熊等亦受其学术影响。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B. 黄元御的医学成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化,明显地区别于其它体系的文化,但文化本身总是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中国天文学、中国历法学、中国农学、乃至中国文学、艺术都有其民族特色。中国的固有医学,我们叫做中医。中医学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仅《内经》一书就医学、哲学、数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于一体,从而形成一部以中医学为主体的网络全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上,造就了大批中医人才。清初,山东出了一位知识渊博、才思横溢而又被人非议的名医——黄元御。本文试从中医学的结构、及黄元御的生平,谈一下他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
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为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与其成分都由一个内规律所决定。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着作《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着作,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起来的。中医学的结构,由医学(狭义)、医术、医道三个级层。 指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疾病的概念及其防治。其内涵主要是医疗。
医术:是术数,中国特有的象数哲学在医学上的应用。是以符号逻辑方法阐明自然界的规律及其普遍联系的自然哲学理论,它对于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主要包函医学哲学。
历代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都有文史哲的雄厚基础,而精通医学(广义)。故有“ 文是基础医是楼”之说。这实际最形象地说明了医学巨匠大师们的知识结构。
黄元御,名玉路,以字行。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清代山东昌邑黄家辛戈村人。为清代诸生,约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黄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素有才华,聪明过人,“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而且是一位很有抱负而致力于学问研究的人,自称“涤滤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不幸三十岁时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自此深感医之重要,遂“委弃试帖”,弃举子业,“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着作,刻苦攻读,溯本求源,理论结合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这与他坚实的文史哲基础是分不开的。
黄元御的着作,已知有十四种,医籍十一种,已刊行八种(《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义》、《素灵微蕴》、《玉揪药解》),未刊行三种(《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另外尚有《周易悬象》、《道德经悬解》、《玉揪子堂稿》等非医学着作三种,这充分说明了黄氏熟谙黄老之学,精通象数易,而古代的《周易》中也没有直接谈到医。至明·张介宾才直接认为医乃是易用以研究人体之学。将医纳于易体系中。故此,黄氏是继景岳之后,又一位集“易”与“医”于一体之大成者。
黄元御对人体奥秘的研究,是以宇宙基本的真理大道为基础,以太极模型、阴阳、三五之道的五行为运筹和协原理,把气候、地理、医术各学科统一成整体,从而把人体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的研究联系起来。黄氏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和源,“天人相应”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故有“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的论述。同时,他用象数易的哲理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毛发、空窍、精神等都赋以阴阳的属性,并解释的透彻入微。
黄氏崇尚《内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观点,提出“未识天道、焉知人理”的见解,并做“天人解”,并以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及精神化生等十六个方面阐述了天人观。黄氏以太极精微,阐明五行精微,认可五行“皆以气而不以质”,指出“成质则不能生克矣”。并按照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成金,天九成之;天五成土,地十成之”的术数理论,来解释五行的生成数。指出阴阳的生成数,是出于阴阳匹配变化。从而论证了古人的“天地生成,莫不有数”的论断。同时对《尚书·洪范篇》“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土爰稼穑”,及“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从秉气和气化方面作了解释。综上所述,由于黄氏对《周易》研究极深,从而洞悉了自然规律的真理大道,控制了术数运筹和协的原理,达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事”的深度和广度。故此,在医学上有很大的成就。
黄元御学术精湛,极力奋进,着述宏伟,标新立异,敢创新说,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学者。他从习医开始至去世只有二十一年的时间,除去学习阶段和临床实践外,竟能完成着作十四部之多。纵观黄氏着作,剖析其学术思想,他推崇岐伯、黄帝、越人、仲景,并称之为四圣,称其着作“争光日月”。他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精辟的见解,确有“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感。
干隆13年(1748年)黄氏着《伤寒悬解》十五卷。是书大旨,谓汉·张机因针灸刺法已失,而着作《伤寒论》以治外感之病。其理则岐黄越人之理,其法则因岐黄越人之刺而变通之。立六经以治伤寒,从六气也。制汤丸以疗伤寒守五味也。并以简篇多因失次,因之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变常,辩其宜忌,凡旧文之伪乱者,悉为更定。
干隆18年(1753年),着《四圣心源》十卷。黄氏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五书,已各为之解。复融贯其旨,而着此书。这是一部以临床医学为主,结合基础理论的综合性医书,又是一部将医学(狭义)、医术、医道融于一体的医学着作。黄氏的学术思想,在此书中可窥其梗概。黄氏根据《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论,而重点阐述“天人解”、“元气解”、和“六气解”。其在“劳伤解”中,极力阐发其“崇阳而卑阴”的学术观点,反对“贵阴贱阳”之说,虽言词过于偏激,但促进了学术争鸣,从而使各家学说竟相发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同年,黄氏又完成了《金匮悬解》二十二卷的着作。黄氏谓:金匮治杂病,大旨主于扶阳气,以为运化之本,自滋阴之说胜,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迄无解者,因推明其意以成此书。其于四诊九候之法,解释颇详。
干隆18年(1753年),着《长沙药解》四卷。黄氏根据伤寒一百十三方、金匮七十五方,合二书所用之药,共一百六十种,各为分析排撰,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药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治之意,颇为详悉,从而另辟径溪,开从药物性能研究经方之先河。
干隆19年(1754年),黄氏着《伤寒说意》十一卷。黄氏根据《伤寒悬解》文简意奥,非读者所能通晓,故会通仲景大意,而后着此书,以开初学伤寒者之门径。
同年,黄氏尚有《素灵微蕴》四卷问世。以胎化、藏象、经脉、营卫、藏候、五色、五声、问法、诊法、医方为十篇,又病解十六篇,多附以医案。其虽多处诋诃历代名医,但不失为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有价值的医学着作。
斯年,黄氏还有《玉揪药解》四卷问世。是书谓:诸家本草,其论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乃别择而为此书。故后人有评: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问,以矜独解。
至于《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三种未刊行着作,据《四库全书》所述,黄氏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着竹帛,传写屡更,不无错乱,因参互校正,而作《素问悬解》十三卷。如五运六气南政北政,旧注以甲乙为南政,其余八干为北政。元御则谓天地之气,东西对峙,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并谓东西者,左右之间气,故不可言政,此南北二极之义,其论为前人所未及。同时,“亦以经文错简为说”着《灵枢悬解》九卷;以《难经》“旧本有伪,复多所更定”着《难经悬解》两卷。
黄元御以其高超的理论,渊博的知识,非凡的医学成就纵横捭阖于医林之中。尽管他对唐以后历代医家持有否定态度,“自命甚高,欲驾出魏晋以来医者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外,罕能免其诋词者”,但就其医学经典着作的研究上,及其结合临床经验的大胆发挥,总结写出了多种有独特见解的传世之作,其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非议的。清·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对黄氏的医学成就的评价,尚有中肯:“能读黄氏之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大可除河间、丹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人生之大卫。”

C. 初学中医应该先看什么书好啊

中医书籍

这些中医书籍均出自图中左上角

其它中医书籍推荐:


││灵枢经脉翼.pdf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pdf
││黄帝内经 (唐)王冰.pdf
││黄帝内经 灵枢经.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七篇和遗篇二篇.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原文.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应用分表.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总论总表.pdf
││黄帝内经 素问.pdf
││黄帝内经1000问(叶学益).pdf
││黄帝内经专题研究(王琦).pdf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柄凡).pdf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pdf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下).pdf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李克光 郑孝昌主编 2005.pdf
││黄帝内经导读 傅维康吴鸿洲.pdf
││黄帝内经概论 温热论新编 金寿山龙伯坚.pdf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扫描版).pdf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pdf

│ 金匮肾气丸(难病奇方系列丛书).pdf
│ 金匮要略三步释(刘读文).pdf
│ 金匮要略临床新解(张笑平).pdf
│ 金匮要略临床研究(王占玺).pdf
│ 金匮要略今释.PDF
│ 金匮要略参新释 卢景明.pdf
│ 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pdf
│ 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宋收功刘渡舟.pdf
│ 金匮要略心典.pdf
│ 金匮要略指难.pdf

难经临床学习参考.pdf
│ 难经本义.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正义.pdf
│ 难经正义(清)叶霖.pdf
│ 难经汇注笺正.pdf
│ 难经注疏(日本)名古屋玄医.pdf
│ 难经白话解(陈璧琉).pdf
│ 难经经释·难经经释补正).pdf
│ 难经解难校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集注.pdf│

金匮要略教程.乔模.扫描版.pdf
│ 金匮要略教程.pdf
│ 金匮要略方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匮要略易解.pdf
│ 金匮要略校注 何任主编 范永升等编写 1990.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注释.pdf
│ 金匮要略浅述.pdf
│ 金匮要略浅释.pdf
│ 金匮要略现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pdf
│ 金匮要略类编).pdf
│ 金匮要略讲座资料选编.pdf
│ 金匮要略讲解.pdf
│ 金匮要略论注.pdf
│ 金匮要略语译.pdf
│ 金匮要略语释).pdf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 .pdf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pdf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灵枢经(任廷革).pdf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pdf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pdf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类析(梁运通).pdf
││黄帝内经素问 运气七篇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pdf

││《伤寒总病论》释评.pdf
││《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pdf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影印版】.pdf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pdf
││《伤寒论》方证辨析与应用.pdf
││《伤寒论》.pdf
││《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df
││《伤寒论》脉法研究.pdf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pdf
││《伤寒论》词语解释.pdf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着.pdf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D. 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


此中所有中医书籍都在图中左上角,非常丰富的约五万册中医书籍均出自于此

其它的可推荐的中医书籍为:

中医大学本科教材类

《零起点学中医》–天下无疾(首选)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次选)

《医学入门》–李梃

《伤寒杂病论》–注释

《黄帝内经》–注释

《中医四大经典》–注释

针灸类:

《针灸学》–石学敏教材(首选)

《经络腧穴学》–教材

《针灸大成》注释–杨继洲

《针灸穴位名解》–注释高式国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网络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着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医经六书(全3册)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历代本草精华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内经类书籍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入门(上、下)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
医家金鉴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着重刊
名家临证医着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
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网络(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网络大辞海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吕志杰着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中医集(全4集)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E. 中医怎么学习

F. 中医免费电子书下载网站

黄帝内经
黄煌经方沙龙(第一、二、三期)(高清版)
龙华名医临证录(共12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网络(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网络大辞海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人斋直指(1-8卷)
│ 人斋直指卷一.pdf
│ 人斋直指卷七.pdf
│ 人斋直指卷三.pdf
│ 人斋直指卷二.pdf
│ 人斋直指卷五.pdf
│ 人斋直指卷八.pdf
│ 人斋直指卷六.pdf
│ 人斋直指卷四.pdf

├─伤寒六书(1-4卷)
│ 伤寒六书之伤寒琐言.pdf
│ 伤寒六书之家秘的本.pdf
│ 伤寒六书之明理续论.pdf
│ 伤寒六书之杀车槌法、一提金、截江纲.pdf

├─伤寒六书(1-6卷)
│ 伤寒六书(伤寒琐言)卷三.pdf
│ 伤寒六书(卷五一提金,卷六截江纲).pdf
│ 伤寒六书(杀车槌)卷四.pdf
│ 伤寒六书(陶氏家秘)卷一.pdf
│ 伤寒六书(陶氏家秘)卷二.pdf

├─伤寒后条辨直解(8卷)
│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一.pdf
│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七.pdf
│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三.pdf
│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二.pdf
│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五.pdf
│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八.pdf
│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六.pdf
│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四.pdf

├─伤寒大成(4卷)
│ 伤寒大成卷三.pdf

├─伤寒活人书(1-10卷)
│ 伤寒活人书(1-3卷).pdf
│ 伤寒活人书(4-10卷).pdf

├─伤寒百证(1-4卷)
│ 伤寒百证卷一.pdf
│ 伤寒百证卷三.pdf
│ 伤寒百证卷二.pdf
│ 伤寒百证卷四.pdf

├─伤寒补天石(1-4卷)
│ 伤寒补天石卷上.pdf
│ 伤寒补天石卷下.pdf
│ 续伤寒补天石卷上.pdf
│ 续伤寒补天石卷下.pdf

├─伤寒论刘氏传(1-4卷)
│ 伤寒论刘氏传卷一.pdf
│ 伤寒论刘氏传卷三.pdf
│ 伤寒论刘氏传卷二.pdf
│ 伤寒论刘氏传卷四.pdf

├─伤寒论剳记(一二卷)
│ 伤寒论剳记卷一.pdf
│ 伤寒论剳记卷二.pdf

├─伤寒论古训传((1-6卷)
│ 伤寒论古训传卷一上.pdf
│ 伤寒论古训传卷一下.pdf
│ 伤寒论古训传卷一中.pdf
│ 伤寒论古训传卷三四五六.pdf
│ 伤寒论古训传卷二.pdf

├─伤寒论句解(上下卷)
│ 伤寒论句解上卷.pdf
│ 伤寒论句解下卷.pdf

├─伤寒论后条辨(1-8卷)
│ 伤寒论后条辨卷一.pdf
│ 伤寒论后条辨卷七.pdf
│ 伤寒论后条辨卷三.pdf
│ 伤寒论后条辨卷二.pdf
│ 伤寒论后条辨卷五.pdf
│ 伤寒论后条辨卷八.pdf
│ 伤寒论后条辨卷六.pdf
│ 伤寒论后条辨卷四.pdf

├─伤寒论国字辨(6卷)
│ 伤寒论国字辨卷一.pdf
│ 伤寒论国字辨卷三.pdf
│ 伤寒论国字辨卷二.pdf
│ 伤寒论国字辨卷五.pdf
│ 伤寒论国字辨卷六.pdf
│ 伤寒论国字辨卷四.pdf

├─伤寒论张义定本(上下卷)
│ 伤寒论张义定本上卷.pdf
│ 伤寒论张义定本下卷.pdf

├─伤寒论文字考续(上下卷)
│ 伤寒论文字考续上卷.pdf
│ 伤寒论文字考续下卷.pdf

├─伤寒论文字考(上下卷)
│ 伤寒论文字考上卷.pdf
│ 伤寒论文字考下卷.pdf

├─伤寒论条辨(1-8卷)
│ 伤寒论条辨之或问本草.pdf
│ 伤寒论条辨卷一.pdf
│ 伤寒论条辨卷七卷八.pdf
│ 伤寒论条辨卷三.pdf
│ 伤寒论条辨卷二.pdf
│ 伤寒论条辨卷五卷六.pdf
│ 伤寒论条辨卷四.pdf
│ 伤寒论条辨序.pdf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网络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着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G. 想自学中医,从哪里开始

如何学习中医

中医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爱其者,不厌其烦的追寻探索,苦也成了乐,厌其者,学习中医则如同嚼腊,下面是我学习中药桂枝所做的笔记:)xB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w
桂 枝 (《本经》)N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F<sE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ep-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G8dP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m}i(v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C
《本草衍义》:《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qSI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U2
《珍珠囊》: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为桂心,入心、脾、肺、肾四经,主九种心疼,补劳伤,通九窍,暖水脏,续筋骨,杀三虫,散结气,破瘀血,下胎衣,除咳逆,疗腹痛,止泻痢,善发汗。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入肝、脾二经,主中焦虚寒,结聚作痛。其在上薄者,曰薄桂,入肺、胃二经,主上焦有寒,走肩臂而行肢节。其在嫩枝四发者,曰桂枝,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理有汗之伤寒。四者皆杀草木毒,百药无畏。性忌性葱。(=d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7YU0[f
按:肉桂在下,有入肾之理;属火,有入心之火;而辛散之性,与肺部相投;甘温之性,与脾家相悦,故均入焉。官桂在中,而肝脾皆在中之脏也,且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又曰:脾欲缓,急食甘以复之,以甘补之。桂味辛甘,二经之所由入也。薄桂在上,而肺胃亦居上,故宜入之。桂枝四发,有发散之义,且气、味俱轻,宜入太阴而主表。丹溪曰: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虚而用以补也。卫有风寒,故病自汗,以此发其邪,则卫和而表密,汗自止耳。《衍义》乃谓仲景治表虚,误也。《本草》言桂发汗,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之义,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大抵桂为阳中之阳,壮年火旺者忌服,惟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完谷不化及产后虚弱者宜之。09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aP
《药类法象》:气热,味甘辛。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乃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嫩小桂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Co_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Ge<
《药性赋》:味辛,热,有毒。浮也,阳中之阳也。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fR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辛,有小毒。入手少阴经。桂枝入足太阳经。nBt7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Npj
《本草》云: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宜导百药,无所畏。《衍义》谓桂大热。《素问》谓辛甘发散为阳,故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疗寒以热。故知三种之桂,不取箘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只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谓甘辛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箘桂、牡桂不及也。然《本经》只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但各执一己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何缘而立名,虑后世以为别物,故于此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别说》交广商人所贩者,及医家见用,惟陈藏器之说最是。然箘桂厚实,气味厚重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眼目发散药。《本经》以箘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仲景伤寒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一种柳桂乃小嫩枝条也,尤宜入上焦药。仲景汤液用桂枝发表,用肉桂补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为效弥远。风月既久,习以成弊,宜后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诸桂数等,皆大小老壮之不同。观,作官也。《本草》所言有小毒,虽云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附为使,只是全得热性;若与有毒者同用,则小毒既去,大毒转甚;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则可久服。可知此药能护荣气而实卫气,则在足太阳经也。桂心入心,则在手少阴也。若指荣字立说,止是血药,故《经》言通血脉也。若与巴豆、硵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其类化可知矣。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小柴胡只云加桂何也?《药象》谓肉桂大辛,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SEj`L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w
《珍》云: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L/`V3{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L"|
《心》云: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内寒则肉桂,补阳则柳桂。桂,辛热散经寒,引导阳气。若正气虚者,以辛润之。散寒邪,治奔豚。a74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FJZqFt
《本草衍义补遗》:虚能补,此大法也。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寒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今《衍义》乃谓仲景治表虚,误矣!《本草》止言出汗,正《内经》辛甘发散之义。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曰官桂者,桂多品,取其品之高者,可以充用而名之贵之之辞也。曰桂心者,皮之肉厚,去其粗厚而无味者,止留近其木一层而味辛甘者,故名之曰心,美之之辞也,何必置疑着此。桂固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经》言辛甘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又,别说云:以菌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又有一种柳桂,乃桂小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Yx].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e(vY{>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桂枝能泄奔豚。又云: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又云:辛以散之,下焦畜血,散以桂枝,辛热之气也。@p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V3
洁古云: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也。《主治秘诀》云:渗泄止渴,去荣卫中风寒。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者,乃桂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乃桂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主治秘诀》云:桂枝性热,味辛甘。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去伤寒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j
《本草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导火之原,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脓,盖手少阴君火,厥阴相火,与命门同气者也。《别录》云桂通血脉是矣。又言小儿惊风及泄泻,并宜用五苓散以泻丙火,渗土湿,内有桂,能抑肝风而扶脾土。又赤眼肿痛,脾虚不能饮食,肝脉盛,脾脉弱,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用暖药治脾则肝愈盛,但于温平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实为妙也,传云木得桂而枯是也。引皆与《别录》桂利肝肺气,桂枝治胁痛胁风相符。人所不知多矣。又桂辛散,能通子宫而破血,故能堕胎,庞安时云炒后即不损胎也。V`s<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gi#s{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大热。浮也,阳中之阳也。有小毒。桂枝味淡,能治上焦头目,兼横行手臂,调荣血,和肌表,止烦出汗,疏邪散风,经云气薄则发泄是也;肉桂木桂性热,堪疗下焦寒冷,并秋冬腹疼,泄贲豚,利水道,温筋暖脏,破血通经,经云气厚则发热是也。桂心美之之义,性略守,治多在中;官桂贵之之辞,味甚辛,治易解表。如此之异,盖缘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所不可移也。然柳桂桂枝,入足太阳之腑;桂心入心,在手少阴之经。《本经》注云:桂有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头、附子为使,全得热性。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实卫护荣;与柴胡、紫石英、干地黄同用,却主吐逆。与巴豆、硇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矣。春夏禁服,秋冬定煎。klr9,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xm\
谟按:诸桂所治不同,无非名因其材而致用也。然《本经》谓:桂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乃云:无汗不得服桂枝。又云:汗过多者,桂枝甘草汤。是又用其闭汗,何特反其经义耶?抑一药而二用耶?噫!此正气谓殊途而合辙也。盖桂善通血脉。《本经》言:桂止烦出汗者,非桂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以之调其荣血,则卫气自和,邪无容地,遂自汗出而解矣。仲景言:汗多用桂者,亦非桂枝能闭腠理而止住汗也,以之调和荣卫,则邪从汗出,邪去而汗自止矣。昧者不解出汗止汗之意,凡病伤寒,便用桂枝汤,幸遇太阳伤风自汗者,固获奇效。倘系太阳伤寒无汗者,而亦用之,害岂浅浅乎?犹有谓仲景之治表虚,而一概用敛虚汗者,此又大失经旨矣。0+U

http://www.cntcm.org/cgi-bin/view.cgi?forum=2&topic=702

H. 自学中医要看一些什么书

所有的中医书籍都在图中右下角,包括所有的中医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推荐目录:

《问中医几度秋凉》

《零起点学中医》《黄帝内经说什么》 (以下五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黄帝内经·天年》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金匮真言》《黄帝内经·异法方直》《求医不如求已合集》《名老中医之路》《中医入门到精通》《一百天学开中药方(中医百日通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入门》《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知要白话解》《医学衷中参西录(套装共3册)》


中医针灸

《古典针负入门》《针灸师承录》《阎润荟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一针疗法》《针灸学》《常用针灸100六》《董氏针灸注疏》《针灸推拿一学就会》《中国针灸治疗学(第2版)》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合注》《神农本草经译注难经译注》《本草问答》


伤寒杂病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校注》《全注全译伤寒论》《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孙曼之伤寒论讲稿》《黄元御读伤寒:伤寒悬解、伤寒说意》《注解伤寒论》《伤寒贯珠集》《伤寒来苏集》柯韵伯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经方沙龙》《经方使用手册》《中医十大类方》《经方实验录》

中医名家名着

《扶阳讲记》金要略》《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法圆通》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林改错》《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张仲景50味药证》《赵绍琴医学全集》《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频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时珍《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柴浩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苏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胡希恕》《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黄坚白》《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廖寞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马新云》《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邢子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杨继苏》《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张子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赵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周次清》

I. 求助:《黄元御医学全书 》哪个版本的好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全集排版好,不过其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价格也比较贵:123元。山西的字体大,清楚,校对过,基本没有错误,价格:98元。推荐买山西的。

阅读全文

与黄元御医学全书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卖手表的app哪里可以卖 浏览:51
放管服务器怎么办理 浏览:627
手机号码如何加密 浏览:424
沈阳程序员培训学校 浏览:538
一般服务器如何配置 浏览:895
图片怎样加密发邮件 浏览:619
万虹电脑文件夹密码忘记了怎么办 浏览:631
rc108单片机 浏览:867
战雷如何改变服务器 浏览:674
mactelnet命令 浏览:51
压缩袋压缩了拿出来 浏览:401
安卓手机相机怎么设置权限 浏览:121
美女程序员转行做主播 浏览:671
办理解压房产 浏览:575
道路工程概论pdf 浏览:390
超棒数学速算法大全 浏览:938
小米易语言登录源码 浏览:32
砖墙内加密钢筋 浏览:994
乡关何处pdf 浏览:86
小猪领赞小程序源码 浏览: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