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德国谜密密码
英纳格玛(ENGMA)是由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Scherbius),被誉为“超级密码”,并使密码编译从人工手写时代跨越到了机器操作时代。并且为德国在二战时期的密码加密做了不小的贡献。
英纳格玛(ENGMA)又称恩格尼码,在所有用于军事和外交的密码里,最着名的恐怕应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方面使用的ENIGMA(读作“恩尼格玛”,意为“谜”)。
(1)二战谁破解了恩尼格玛加密机扩展阅读
恩格尼码的诞生: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所有密码都是使用手工来编码的。直截了当地说,就是铅笔加纸的方式。在我国,邮电局电报编码和译码直到很晚(大概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在使用这种手工方法。
手工编码的方式给使用密码的一方带来很多的不便。首先,这使得发送信息的效率极其低下。明文(就是没有经过加密的原始文本)必须由加密员人工一个 一个字母地转换为密文。
考虑到不能多次重复同一种明文到密文的转换方式(这很容易使敌人猜出这种转换方式),和民用的电报编码解码不同,加密人员并不能把 转换方式牢记于心。转换通常是采用查表的方法,所查表又每日不同,所以解码速度极慢。
而接收密码一方又要用同样的方式将密文转为明文。其次,这种效率的低 下的手工操作也使得许多复杂的保密性能更好的加密方法不能被实际应用,而简单的加密方法根本不能抵挡解密学的威力。
解密一方当时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几百年来被认为坚不可破的维吉耐尔(Vigenere)密码和它的变种也被破解。而无线电报的发明,使得截获密文易如反掌。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民用商业方面都需要一种可靠而又有效的方法来保证通讯的安全。
1918年,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和他的朋友理乍得.里特(Richard Ritter)创办了谢尔比乌斯和里特公司。这是一家专营把新技术转化为应用方面的企业,很象现在的高新技术公司,利润不小,可是风险也很大。
谢尔比乌斯 负责研究和开发方面,紧追当时的新潮流。他曾在汉诺威和慕尼黑研究过电气应用,他的一个想法就是要用二十世纪的电气技术来取代那种过时的铅笔加纸的加密方 法。
亚瑟.谢尔比乌斯 谢尔比乌斯发明的加密电子机械名叫ENIGMA,在以后的年代里,它将被证明是有史以来最为可K的加密系统之一,而对这种可K性的盲目乐观,又使它的使用者遭到了灭顶之灾。
② Enigma 英格玛密码机是谁最先破译的
英格玛密码机由波兰人马里安·雷耶夫斯基、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最先破解。
1931年11月8日,法国情报人员与德军通讯部门长官(就是他下令德军使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的弟弟,汉斯-提罗·施密特,在比利时接头。在德国密码处工作的施密特很厌恶德国,于是他就向法国情报人员提供了两份有关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操作和转子内部线路的资料。但是法国还是无法破译它的密码,因为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设计要求之一就是要在机器被缴获后仍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当时的法军认为,由于凡尔赛条约限制了德军的发展,所以即使无法破译德军的密码,将来如果在战场上相见也不会吃多大亏,于是在得出德军密码“无法破译”的结论之后就再也没有用心地研究它了。
与法国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独立的波兰的处境却很危险,西边的德国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给了波兰大片领土,德国人对此怀恨在心,而东边的苏联也在垂涎着波兰的领土。所以波兰需要时刻了解这两个国家的内部信息。这种险峻的形势造就了波兰一大批优秀的密码学家。他们很容易就监控住了德军内部的通讯系统,但是1926年被德军启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却给他们造成了很大困难。
1921年,波兰与法国签订了一个军事合作协议。在波兰的坚持之下,法国把从施密特那里得来的情报交给了波兰人。波兰人正是以这个缺点为突破口破译了商业用恩尼格玛密码机。
但1941年英国海军在Joe Baker-Cresswell舰长的斗牛犬号军舰捕获德国潜艇U-110才真正拿到德国海军用的密码机和密码本,并将此事保密只告诉美国罗斯福总统,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称赞此事件是整个二次大战海战中最重要的事件。这让原本连数学天才图灵也破译不出的德军密码机得到破译,盟军设计的专门用来破译恩尼格玛密码的“炸弹”机也大大提高了布莱切利园的工作效率。
在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人并没有对破译恩尼格玛一事大加宣扬,因为他们想让英国的殖民地用上这种机器。1967年,波兰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恩尼格玛破译的书,1974年,曾在布莱切利园工作过的英国人F.W.温特伯坦姆写的《超级机密》(The Ultra Secret)一书出版,这使外界广泛地了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密码学家的辛勤工作。
③ 图灵发明的人工智能,破译了德国恩格密码机
图灵发明了破译德国格恩密码机,是计算机的雏形。但并不是人工智能,但对人工智能有很多贡献。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至今,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图灵发明了破译德国格恩密码机,是计算机的雏形。但并不是人工智能,但对人工智能有很多贡献。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至今,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
④ 经典二战电影猎杀U-571中的问题
这涉及到一个明码和密码的问题。
莫尔斯码就是通过由点dot(.)划dash(-)这两种符号所组成的,用点、划这两种不同的组合代表26个字母和1到0十个数字。
有经验的电报员或者莫尔斯码爱好者可以不通过笔记录就直接把文字转换成莫尔斯码发送出去
德军U-571潜艇船长敲击的就是这种明码。
而密码依然是由莫尔斯码组成,是为了敌方知道自己的机密进行加密,对明码有规律的加位或者减位就是加密。(影片中,美军要抢夺的就是负责加密的机器——恩尼格玛密码机)
比如说我要发“三十六计”,字母就应该是“sanshiliuji”,如果规定密码是加一位,
加密之后就是“tbotijmjvkj”
⑤ 破译恩尼格玛具体科学家叫什么
恩尼格玛
美国大片《U-571》告诉人们“埃尼格玛”密码机是战争中同盟国费尽心机想要获得的尖端秘密,是战胜德国海军潜艇的关键所在。历史也确实如此,对于潜艇作战尤其是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来说,无线电通讯是潜艇在海上活动获取信息通报情况的最重要的手段,而“埃尼格玛”密码机则是关乎整个无线电通讯安全的设备,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自从无线电和摩尔斯电码问世后,军事通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无线电通讯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己方接受电文的同时,对方也可“一览无遗”,因此人类历史上早就伴随战争出现的密码也就立即与无线电结合,出现了无线电密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所有无线电密码都是使用手工编码,毫无疑问,手工编码效率极其低下,同时由于受到手工编码与解码效率的限制,使得许多复杂的保密性强的加密方法无法在实际中应用,而简单的加密方法又很容易被破译,因此在军事通讯领域,急需一种安全可靠而又简便有效的方法。
1918年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和理乍得·里特(Richard Ritter)创办了一家新技术应用公司,曾经学习过电气应用的谢尔比乌斯想利用现代化的电气技术来取代手工编码加密方法,发明一种能够自动编码的机器。
谢尔比乌斯给自己所发明的电气编码机械取名“埃尼格玛”(ENIGMA,意为哑谜),乍看是个放满了复杂而精致的元件的盒子,粗看和打字机有几分相似。可以将其简单分为三个部分:键盘、转子和显示器。
键盘一共有26个键,键盘排列和现在广为使用的计算机键盘基本一样,只不过为了使通讯尽量地短和难以破译,空格、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取消,而只有字母键。键盘上方就是显示器,这可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屏幕显示器,只不过是标示了同样字母的26个小灯泡,当键盘上的某个键被按下时,和这个字母被加密后的密文字母所对应的小灯泡就亮了起来,就是这样一种近乎原始的“显示”。在显示器的上方是三个直径6厘米的转子,它们的主要部分隐藏在面板下,转子才是“埃尼格玛”密码机最核心关键的部分。如果转子的作用仅仅是把一个字母换成另一个字母,那就是密码学中所说的“简单替换密码”,而在公元九世纪,阿拉伯的密码破译专家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统计字母出现频率的方法来破译简单替换密码,柯南·道尔在他着名的福尔摩斯探案《跳舞的小人》里就非常详细地叙述了福尔摩斯使用频率统计法破译跳舞人形密码(也就是简单替换密码)的过程。——之所以叫“转子”,因为它会转!这就是关键!当按下键盘上的一个字母键,相应加密后的字母在显示器上通过灯泡闪亮来显示,而转子就自动地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举例来说,当第一次键入A,灯泡B亮,转子转动一格,各字母所对应的密码就改变了。第二次再键入A时,它所对应的字母就可能变成了C;同样地,第三次键入A时,又可能是灯泡D亮了。——这就是“埃尼格玛”难以被破译的关键所在,这不是一种简单替换密码。同一个字母在明文的不同位置时,可以被不同的字母替换,而密文中不同位置的同一个字母,又可以代表明文中的不同字母,字母频率分析法在这里丝毫无用武之地了。这种加密方式在密码学上被称为“复式替换密码”。
但是如果连续键入26个字母,转子就会整整转一圈,回到原始的方向上,这时编码就和最初重复了。而在加密过程中,重复的现象就很是最大的破绽,因为这可以使破译密码的人从中发现规律。于是“埃尼格玛”又增加了一个转子,当第一个转子转动整整一圈以后,它上面有一个齿轮拨动第二个转子,使得它的方向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假设第一个转子已经整整转了一圈,按A键时显示器上D灯泡亮;当放开A键时第一个转子上的齿轮也带动第二个转子同时转动一格,于是第二次键入A时,加密的字母可能为E;再次放开键A时,就只有第一个转子转动了,于是第三次键入A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字母就可能是F了。
因此只有在26x26=676个字母后才会重复原来的编码。而事实上“埃尼格玛”有三个转子(二战后期德国海军使用的“埃尼格玛”甚至有四个转子!),那么重复的概率就达到26x26x26=17576个字母之后。在此基础上谢尔比乌斯十分巧妙地在三个转子的一端加上了一个反射器,把键盘和显示器中的相同字母用电线连在一起。反射器和转子一样,把某一个字母连在另一个字母上,但是它并不转动。乍一看这么一个固定的反射器好象没什么用处,它并不增加可以使用的编码数目,但是把它和解码联系起来就会看出这种设计的别具匠心了。当一个键被按下时,信号不是直接从键盘传到显示器,而是首先通过三个转子连成的一条线路,然后经过反射器再回到三个转子,通过另一条线路再到达显示器上,比如说上图中A键被按下时,亮的是D灯炮。如果这时按的不是A键而是D键,那么信号恰好按照上面A键被按下时的相反方向通行,最后到达A灯泡。换句话说,在这种设计下,反射器虽然没有象转子那样增加不重复的方向,但是它可以使解码过程完全重现编码过程。
使用“埃尼格玛”通讯时,发信人首先要调节三个转子的方向(而这个转子的初始方向就是密匙,是收发双方必须预先约定好的),然后依次键入明文,并把显示器上灯泡闪亮的字母依次记下来,最后把记录下的闪亮字母按照顺序用正常的电报方式发送出去。收信方收到电文后,只要也使用一台“埃尼格玛”,按照原来的约定,把转子的方向调整到和发信方相同的初始方向上,然后依次键入收到的密文,显示器上自动闪亮的字母就是明文了。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完全一样,这就是反射器的作用,同时反射器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一个字母永远也不会被加密成它自己,因为反射器中一个字母总是被连接到另一个不同的字母。
埃尼格玛”加密的关键就在于转子的初始方向。当然如果敌人收到了完整的密文,还是可以通过不断试验转动转子方向来找到这个密匙,特别是如果破译者同时使用许多台机器同时进行这项工作,那么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对付这样“暴力破译法”(即一个一个尝试所有可能性的方法),可以通过增加转子的数量来对付,因为只要每增加一个转子,就能使试验的数量乘上26倍!不过由于增加转子就会增加机器的体积和成本,而密码机又是需要能够便于携带的,而不是一个带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转子的庞然大物。那么方法也很简单,“埃尼格玛”密码机的三个转子是可以拆卸下来并互相交换位置,这样一来初始方向的可能性一下就增加了六倍。假设三个转子的编号为1、2、3,那么它们可以被放成123-132-213-231-312-321这六种不同位置,当然现在收发密文的双方除了要约定转子自身的初始方向,还要约好这六种排列中的一种。
而除了转子方向和排列位置,“埃尼格玛”还有一道保障安全的关卡,在键盘和第一个转子之间有块连接板。通过这块连接板可以用一根连线把某个字母和另一个字母连接起来,这样这个字母的信号在进入转子之前就会转变为另一个字母的信号。这种连线最多可以有六根(后期的“埃尼格玛”甚至达到十根连线),这样就可以使6对字母的信号两两互换,其他没有插上连线的字母则保持不变。——当然连接板上的连线状况也是收发双方预先约定好的。
就这样转子的初始方向、转子之间的相互位置以及连接板的连线状况就组成了“埃尼格玛”三道牢不可破的保密防线,其中连接板是一个简单替换密码系统,而不停转动的转子,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点睛之笔,使整个系统变成了复式替换系统。连接板虽然只是简单替换却能使可能性数目大大增加,在转子的复式作用下进一步加强了保密性。让我们来算一算经过这样处理,要想通过“暴力破译法”还原明文,需要试验多少种可能性:
三个转子不同的方向组成了26x26x26=17576种可能性;
三个转子间不同的相对位置为6种可能性;
连接板上两两交换6对字母的可能性则是异常庞大,有100391791500种;
于是一共有17576x6x100391791500,其结果大约为10000000000000000!即一亿亿种可能性!这样庞大的可能性,换言之,即便能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想靠“暴力破译法”来逐一试验可能性,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收发双方,则只要按照约定的转子方向、位置和连接板连线状况,就可以非常轻松简单地进行通讯了。这就是“埃尼格玛”密码机的保密原理。
1918年谢尔比乌斯为“埃尼格玛”密码机申请了专利,并于1920年开发出了商用的基本型和带打印机的豪华型,但是高昂的价格(折算成今天的货币,约相当于3万美元)却使“埃尼格玛”密码机少人问津。就在谢尔比乌斯研制“埃尼格玛”密码机的同时,还有三个人也有了类似的发明。1919年荷兰人亚历山大·科赫(Alexander Koch)也注册了相似的发明专利“秘密写作机器”,但最终因无法商业化而于1927年转让了这个专利(因此也有说法称谢尔比乌斯是根据科赫的专利研制出了“埃尼格玛”密码机)。瑞典人阿维德·达姆(Arvid Damm)也获得了一个同样原理的专利,但是直到1927年他去世时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第三个人是美国人爱德华·赫本(Edward Hebern),而他的遭遇最为悲惨,他发明“狮身人面”密码机,并集资三十八万美元开办工厂进行生产销售,结果却只卖出十来台,收入还不到两千美元,1926年遭到股东起诉,被判有罪而入狱。
在1923年国际邮政协会大会上,公开亮相的“埃尼格玛”密码机仍旧是购者寥寥。眼看“埃尼格玛”也要无疾而终,却突然柳暗花明——1923年英国政府公布了一战的官方报告,谈到了一战期间英国通过破译德国无线电密码而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这引起了德国的高度重视。随即德国开始大力加强无线电通讯安全性工作,并对“埃尼格玛”密码机进行了严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试验,认为德国军队必须装备这种密码机来保证通讯安全——接到德国政府和军队的定单,谢尔比乌斯的工厂得以从1925年开始批量生产“埃尼格玛”,1926年德军海军开始正式装备,两年后德国陆军也开始装备。当然这些军用型“埃尼格玛”与原来已经卖出的少量商用型在最核心的转子结构上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拥有商用型也并不能知道军用型的具体情况。纳粹党掌握德国政权后也对“埃尼格玛”密码机的使用进行了评估,认为该密码机便于携带,使用简便,更重要的是安全性极高。对于敌方而言,即使拥有了密码机,如果不能同时掌握三道防线所组成的密钥,一样无法破译。德国最高统帅部通信总长埃里希·弗尔吉贝尔上校认为“埃尼格玛”将是为德国国防军闪击战服务的最完美的通信装置。因此上至德军统帅部,下至陆海空三军,都把“埃尼格玛”作为标准的制式密码机广为使用。——德国人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安全的通讯加密系统,那是无法破译的密码系统。然而如此愚蠢地寄信心于机器,最终只会饱尝机器所带来的苦果。
而“埃尼格玛”之父谢尔比乌斯却未能看到“埃尼格玛”被广泛使用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他于1929年5月因骑马时发生意外伤重而死。
⑥ 二战时期英德之间的密码战 谜是什么
“迷”是德国的迷密码机的名字。
“迷”密码机就是把输入的字母改成另一个字母输出,让敌人完全看不懂德军进行什么行动。
例如:我使用“迷”打入we attack the emeny in sunday. “迷”就会编码 bu eppelf xqu uwg nc tkwyeg. 结果就是这样子出了一篇谁也看不懂的文章,但是只要把bu eppelf xqu uwg nc tkwyeg.输入“迷”来进行反向破解,就会得出we attack the emeny in sunday. 。如此下来就能保护行动计划。
由于“迷”的编码方式会经常修改,再加上英国人不懂“迷”的结构,所以一直无法得到德军的情报“后来英国得到了“迷”密码机,这让德国的大量行动计划外泄。
⑦ 当时二战时同盟国是怎么破译德军的恩格尔密码
俘虏了一艘德国潜艇,密码机没有来得及毁坏,在后来的一部电影里有体现的,U571。
⑧ 为什么二战时德国没有破解盟军的密码
破肯定是破了,但是盟军电码的更换速度很快,加上盟军使用的一系列战略欺骗才使德军屡屡失败,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恩尼格玛没被破译,也不可能被破译,以为那是一种机器密码,盟军只是从俘虏的德军潜艇上得到了恩尼格玛的原型机和密码本,所以才破译德军通信,但是这一情况德军并不知道,以为机器和密码本被销毁了,所以长期以来德军的一举一动才在盟军的监视中,还有个问题是,狼群战术的失败主要原因不是密码被破译,按当时的技术,潜入深水的潜艇要用无线电统一指挥是很困难的,所以其突然性可以保证,但是盟军在1943年后建立了完善的护航机制,声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潜艇威力的大大减弱,更容易暴露,狼群战术无机可乘就自然失败。
⑨ 恩尼格码被破译了纳粹知道吗
不知道。
如何破译:波兰人从施密特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德国人使用的密匙每天都在更换。在传输当天设置内容时,为了保证信息内容才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按规定德国密码员必须把带有设置信息的密文重复一次,也就是说每天开始工作的第一个密文中的第一部分,其原始的明文是重复的(密文当然不可能重复,因为有转轮存在)。波兰密码研究人员雷臼斯基针对这点,经过研究,逐步发现了一些特点。假如密匙是三个字母组成,而明文是一致的,如果设第一个字母加密时设施是S,第二次加密同一个字母,设置是S+3(转轮转了3次)。也就是说,S和S+3是同一个字母加密的结果。雷臼斯基和他的团队,根据施密特的资料复制了一台“恩尼格玛”。然后对于十万种转轮设置和字母链的关系一一作了对比。从此只要搜集足够的(s,s+3)字母对,雷臼斯基就能搞清楚当天密码机的转轮设置。而插线板虽然可能产生的密匙更多,但是本质上是一种很传统的加密技术“代换”,用经典的词频分析等手段就能对付。
在二战中,德国凭借这种号称“永远无法破译的超级密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自己兴奋的战果。当德国人还陶醉于自己的“无敌发明”时,恩尼格玛密码机成为英国人手中的利器。为彻底埋葬这个秘密,战后,英国拆毁了千辛万苦研制出来的“炸弹”,销毁了设计图纸和各种文件资料。布莱奇利庄园中几千名工作人员在宣誓坚决保守秘密后被遣散。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恩尼格玛密码机已经落后了,保密工作也显得毫无意义,真相才逐渐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