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年谱pdf毛

年谱pdf毛

发布时间:2022-05-13 19:47:12

1. 《蒋介石年谱初稿》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蒋介石年谱初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n65xSfe45x-OZU3U7Y0v-g

提取码:2a7x

书名:蒋介石年谱初稿

作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2-12

页数:884

内容简介:

本书以蒋介石的启蒙老师毛思诚所撰《蒋公介石年谱初稿》秘本为脚本,并参照《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的有关记载而编成。原文照录了蒋介石在秘本中亲笔删改的文字。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毛思诚编的《蒋介石年谱初稿》(1887-1926年),在史事记述上,采用的是掩恶虚美的“春秋笔法”,对蒋介石歌功颂德,而有些重大史事(如中山舰事件等)的真情却被隐去或加以歪曲。因此,为了把此《年谱》作为研究蒋介石的一种名料,我们还有必要简略地介绍一下蒋介石半生的重要史事。

2. 《中国历史纪年表》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jJ1Vwa5fhj1O1JkmBYf5gg

提取码: a2t3

书名:中国历史纪年表

作者:方诗铭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3

页数:168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编制,力求准确,尤注意于与出土文物符合。如前凉年号,一般年表多据《玉海》,认为张寔以下皆改元,其说实本于宋人龚颖《运历图》,与西北所出前凉简牍、纪年陶器和《晋书.张轨传》等均不合,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云:“不知颖何所据而言。”而大理纪年则多据云南所出大理文物,亦与一般年表仅据文献记载者异。近年学者研究所得,如杨宽先生之于战国年世,李家瑞先生之于大理纪年,陈旭麓先生之于辛亥革命期间所用黄帝纪元等,均为《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所取资,谨此志感。编制及修订过程中,多得谈宗英同志之助,亦谨志感。


3. 祝福中祥林嫂的年谱表

祥林嫂:
祥林嫂年谱(一)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祥林嫂年谱(二)

到鲁镇以前 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4. 三苏年谱或者苏轼年谱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苏序。父苏洵,北宋学者,与子轼及辙俱以文着名,世称“三苏”,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 (1037)一岁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 (1042)七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 (1043) 八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 (1045) 十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于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于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

熙宁二年己酉 (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 (1070) 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 (1071) 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 (1072) 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1073) 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1074) 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于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乙卯(1075) 四十岁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记。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九年丙辰 (1076) 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熙宁十年丁巳(1077) 四十二岁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复》等诗。

元丰元年戊午(1078) 四十三岁
在徐州。建黄楼,重阳大会宾客。秦观来谒。与参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黄楼作》、《百步洪》等诗。

元丰二年己未(1079) 四十四岁
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狱。十二月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庚申(1080) 四十五岁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筑南堂。作《梅花》等诗。

元丰四年辛酉(1081) 四十六岁
在黄州。躬耕东坡。陈师仲自杭州来书,告以编成《超然》、《黄楼》二集。撰《易传》、《论语说》成。

元丰五年壬戌(1082) 四十七岁
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两游赤壁,写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

元丰六年癸亥(1083) 四十八岁
在黄州。参寥来访。

元丰七年甲子(1084) 四十九岁
迁汝州团练副使。游庐山、石钟山。过金陵访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

元丰八年乙丑(1085) 五十岁
得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五十一岁
在京师。自起居舍人升为输林学士,知制诰。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

元佑二年丁卯(1087) 五十二岁
在京师。因政见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许。

元佑三年戊辰 (1088) 五十三岁
在京师。因言遭新旧两党攻击,又连上札乞郡,仍不许。

元佑四年己已(1089) 五十四岁
在京师。连章请郡,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五月过南,都谒张方平。七月到达杭州任所。时方旱饥,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以工代赈。

元佑五年庚午(1090) 五十五岁
在杭州。春夏间,疏浚西湖,建堤桥,即苏堤。秋,大雨,太湖泛滥,上疏请求救灾。作《赠刘景文》等诗。

元佑六年辛未(1091) 五十六岁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还京时绕道视察湖州、苏州水灾。八月出知颖州军州事。

元佑七年壬申(1092) 五十七岁
在颍州。春,疏浚颍州西湖。被命移知扬州军州事。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十一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癸酉(1093)五十八岁
在京任端明殿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八月,妻王闰之卒于京师。九月出知定州军州事。

绍圣元年甲戌 (1094) 五十九岁
在定州。四月以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十月二日到达贬所,时詹范守惠州。苏迈、苏迨归宜典,苏过与朝云同行。

绍圣二年乙亥(1095) 六十岁
在惠州。作《荔支叹》等诗。

绍圣三年丙子(1096) 六十一岁
在惠州。买白鹤观地筑屋。助修惠州东西二桥。七月,朝云病故。作《悼朝云》等诗。

绍圣四年丁丑(1097) 六十二岁
在惠州。白鹤峰新居落成。子苏迈来惠探望。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属今海南岛)安置。五月遇弟辙于藤州。六月渡海。七月抵贬所,儋守中待之甚恭。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六十三岁
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筑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吴子野渡海从苏轼学。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六十四岁
在儋州。琼州进士姜唐佐从苏轼学。从惠州至儋州,除继续修改《易传》、《论语》外,又作《书传》十二卷。着《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1100) 六十五岁
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年底越南岭归。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 六十六岁
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暴病,止于常州。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崇宁元年壬午(1102)
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希望可以帮到你!

5. 毛主席在井岗山收编了哪两股地方武装

1.
第一支是湘南农军。朱德、陈毅带上井冈山的部队,不只南昌起义军余部这一支,还有湘南农军和广州起义军余部。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湘粤赣边界,通过“赣南三整”,保存了革命的火种。1928...
2.
第二支是广州起义军余部。据《朱德年谱》记载,1927年12月上旬,朱德按广东省委指示,南下支援广州起义。12月11日,广州起义...
3.
第三支是湘赣边界地方武装。除了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农民武装外,在湘赣边界还活跃着另外一支...

6. 吴伟业年谱pdf 谁有啊

没有。建议买正版。

7. 《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中下)(精装)》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中下)(精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kOGYUPtn5PjojE_b-uKTCw

提取码: xx5n

书名: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中下)(精装)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8

页数:1885

内容简介:

《毛泽东年谱(1893-1949)》是国内外首次详细记述毛泽东的思想和生产业绩的编年体着作,经过八年时间精心编撰而成。

8. 傅抱石的年谱简编

1904年——十月五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1911年——入私塾附读,原名傅长生。
1915年——在瓷器店学徒,开始自学篆刻、书画。
1917年——14岁,考入南昌江西省第一师范附小,插班进四年级,改名傅瑞麟。
1921年——高小毕业,升入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开始美术创作和研究工作,自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
1925年——完成第一部着作《国画源流述概》。
1926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留校任教;着北伐军攻克南昌,聆听北伐军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的演讲。
着《摹印学》,全书分总论、印材、印式、篆法、章法、刀法、杂识七部分。
1929年——着《中国绘画变迁史纲》,该书于一九三一年出版。
1931年,任教于南昌省立一中。夏,得黄牧夫印谱,以半月的时间整理出四千余方。《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由上海南京书店出版。
1932年——获江西省政府资助,以考察和改良景德镇瓷器的名义公派赴日留学。
1933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攻读东方美术吏,兼习工艺、雕刻;译日本梅泽和轩着《王摩诘》。
1934年——五月,在日本东京举行“书画篆刻个展”,作品有《渊明沽酒图》、《瞿塘图》、《笼鸡图》及书法篆刻等一百七十余件。六月,译日本金原省吾教授着《唐宋之绘画》。
1935年——三月,所编《苦瓜和尚年表》在日本发表。五月,论文《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发表。七月,学成返国,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八月,所着《中国绘画理论》一书出版。十月,发表论文《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
1936年——二月,编译之《基本国案学》一书出版。七月,在江西南昌举办书画个展,展出作品一百余件;论文《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及《石涛年谱稿》发表。八月,译作《郎世宁传考略》发表。十一月,编译《基本工艺图案法》。
1937年——三月,《石涛丛考》发表,《中国美术年表》出版。五月,《汉魏六朝之墓砖》一文发表。七月,着《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发表《石涛再考》、《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考察》及译文《中国文人画概论》。十月,完成《石涛画论之研究》、《石涛生卒考》、《六朝初期之绘画》诸论文。
1938年——1940年,在郭沫若先生主持之政治部三厅任秘书。经常往来于株洲、衡山、衡阳、东安、桂林等地,做抗日宣传工作。
1939年——四月,辗转到达四川重庆,寓居西郊金刚坡下,自署居处为“金刚坡下山斋”。五月,所编《中国明末民族艺人传》出版。六月,完成《中国美术史——古代篇》,作《关于印人黄牧父》。
1940年——四月,发表重要论文《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作《云台山图卷》,郭沫若先生为题四绝。八月,政治部三厅改组,随郭沫若先生退出,回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时该校已迁重庆沙坪坝。九月,着《中国篆刻史述略》;《木刻的技法》一书出版。
1941年——一月,发表《读周栎园“印人传”》一文。四月,再画《云台山图卷》。五月,完成《石涛上人年谱》。
1942年——三月,作《大涤草堂图》,徐悲鸿先生为之题塘:“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八月,郭沫若先生为《屈原》、《陶渊明像》、《龚半千与费密游诗意》、《张鹤野诗意图》等作品题诗。九月,在重庆举办“王午个展”,展出作品一百件。《大涤草堂图》、《对牛弹琴图》、《初夏之雾》及郭沫若先生题诗之《屈原》、《陶渊明像》等作品均在此次个展中展出。
1943年——在重庆举行个展。在成都举行个展。
1944年——金刚坡时期,精品倍出,代表作《夏山图》堪称精品,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傅抱石画展”。在昆明举办“郭沫若书法、傅抱石国画联展”。1945年——二月,作《掌阮图》、《晋贤图》、《石涛诗意图》、《大涤草堂图》等画;参加民主运动,在中国文学艺术界“对时局宣言”上签名。三月,作《萧清暮雨》等图。十月,作《金刚坡麓》、《虎溪三笑》及册页《九张机》等画。
1946年——十月,迁回南京,继续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南京与徐悲鸿、陈之佛等举行联展。
1947年——八月,演讲稿《中国绘画之精神》发表。十月,在上海“中国艺苑”举办“傅抱石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八十余幅,且多钜制,人物、山水各居半。
1948年——一月,精心之作《石涛上人年谱》一书出版;在南昌举行个展。 1949年——开始以毛主席诗词为题材的国画创作。作品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等。作品参加“南京市第一届美术展览会”。
1951年——六月,当选为南京市文联常委。七月,着《初论中国绘画问题》。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3年——七月,发表论文《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重要性》。九月,“全国第一届国画展”在北京举行,《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参加展出。
1954年——四月,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作《东方红》。
1955年——三月,在江苏省文联举办的“星期文艺讲座”上,主讲《中国古代绘画》。在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上展出《湘君》和《山鬼》两幅人物画。
1956年——一月,增补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八月,在北京“世界文化名人雪舟等杨逝世四百五十周年纪念会”上,作《雪舟及其艺术》学术报告,后全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十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分会筹委会成立,被推选为主任委员。
1957年——二月,开始筹建江苏省国画院,为主要负责人。五月至八月,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作画五十余幅,后出版写生画集二种。七月,《写山要法》一书出版,该书根据日本高岛北海原着《写山要诀》编译。八月,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与亚明合作之军史画《大军南下,横渡黄泛区》。十二月,所着《山水、人物技法》一书出版。
1958年——四月,《白石老人的艺术渊源》一文在《文汇报》发表。七月,所着《中国的绘画》一书出版。十二月,《傅抱石画集》出版,郭沫若先生作序并题签。自选一九四二年至一九五七年作品《桐荫读画》、《万竿烟雨》、《兰亭图》、《丽人行》、《平沙落雁》、《西风吹下红雨来》、《暮韵》、《抢渡大渡河》等四十幅;在北京举办“江苏省国画展”,展出新作《蝶恋花》、《雨花台颂》。
1959年——六月,“中国画展”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开幕,展出山水画《春》、《夏》、《秋》、《冬》及《罗马尼亚一车站》;到湖南长沙、韶山写生,后出版写生画集《韶山》,收入《韶山全图》、《毛主席故居》组画。七月至九月,在北京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
十月,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群英大会。
1960年——一月,《春到钟山》、《水乡吟》、《新松恨不高千尺》在南京展出。三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任院长;《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一书出版。四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正式成立,当选为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成立,任副会长。八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九月,率江苏省国画家在国内六省十几个城市旅行写生,行程二万三千余里,画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后举办了画展,出版了《山河新貌》画集。
1961年——二月,于《人民日报》发表论文《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三月,于《人民日报》发表《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齐白石作品集·印谱序》。五月,“山河新貌画展”在北京举行,《待细把江山图画》、《西陵峡》、《黄河清》、《枣园春色》、《陕北风光》、《红岩村》、《山城雄姿》等名作展出。六月至九月,到我国东北地区旅行写生,作《镜泊飞泉》、《天池林海》、《林海雪原》、《煤都壮观》、《松花湖》等图,后出版写生画集。
1962年——二月,《郑板桥集》前言《郑板桥试论》在《人民日报》发表。八月,在“南京市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天池飞瀑》。十月,在“江苏省肖像画展览会”上展出《屈原》、《杜甫》两幅作品。十月至次年四月,赴浙江休养、写生,后出版了《浙江写生画集》,收入《新安江印象》、《三潭印月》、《虎跑》、《九溪》、《龙井初春》等作品。
1963年——一月,与何香凝、潘天寿合作国画多幅。三月,为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作大幅《华山图》。十一月,回江西,访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根据地,以后陆续创作了《黄洋界》、《茨坪》、《长征第一桥》、《革命摇篮叶坪》等画。
1964年——一月作《井冈山》。三月,着文《在更新的道路上前进》。九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大会。
1965年——一月,“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在京展出,大幅《虎踞龙盘今胜昔》参加展览。九月,去上海,拟为上海虹桥机场大厅作画。同月二十九日,脑溢血,病逝寓中,享年六十一岁。

9. 明代 归有光 着述 年谱,急!!!!!!

归有光
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宇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年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后任顺德府通判,专门管辖马政。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有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索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项脊轩志》是他的名篇。

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不可置者。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栓,亦遂增腾,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越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曾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曾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芘。”妪又曰:“当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此去,以手阖门,自语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嚎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厅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

余即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草药,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友谊赛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毕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楷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倡变文风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

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

归氏散文多写身边琐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会矛盾。但他在《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蠲贷呈子》等文中,刻画了倭寇人侵后昆山一带"屋庐皆已焚毁,□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间哭声相闻"的惨状。在《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文中,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在《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贴》、《九县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达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心怀。在《可茶小传》、《鹿野翁传》等传记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会试杂记》、《壬戌纪行》等纪行文中,记载了当时一些民情世态,这些作品,也还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别集10卷,共40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 774篇、诗歌113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

历史遗迹

为纪念归有光,清道光8年(1828),江苏巡抚陶澍奏请道光皇帝批准,动用菩提寺东边空地,建造震川书院。于道光8年(1828)动工,3年后竣工。书院占地11.7亩。

书院与古刹菩提寺相连,南有和尚浜溪流,对岸为大熊墙,缀以绿树翠蔓,清净异常。东与因果树相通,北又有和尚浜小溪。书院门首镌刻"震川书院"四个篆字。

清道光15年(1834),江苏巡抚林则徐因兴修水利事,过访震川书院,留下了“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的字联。

清光绪25年(1903),震川书院停办。翌年毛 源等人借书院原有经费,在原地开办震川小学堂。至光绪32年(1906)增办中学。现为安亭中学(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

归有光纪念像(附图,位于震川书院遗址)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 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

归氏散文多写身边琐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会矛盾。但他在《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蠲贷呈子》等文中,刻画了倭寇人侵后昆山一带"屋庐皆已焚毁,□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间哭声相闻"的惨状。在《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文中,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在《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贴》、《九县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达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心怀。在《可茶小传》、《鹿野翁传》等传记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会试杂记》、《壬戌纪行》等纪行文中,记载了当时一些民情世态,这些作品,也还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别集10卷,共40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 774篇、诗歌113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

10.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的来龙去脉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毛泽东史诗般地再现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而,关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至今仍众说不一,或者鲜为人知。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考证,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一、究竟创作于何时?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七律·长征》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37首,其中包括《七律·长征》。“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是毛泽东生前出版的最为权威的一个版本。毛泽东注明《七律·长征》写于1935 年10 月。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人们的的观点并不一致,至今存在诸多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
《党史博采》(纪实)2013 年第8期刊载的《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一文在“《七律·长征》背后的故事”一节的开头写道:“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即前往瓦窑堡。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诗兴大发,把一张(条)木凳拉到松木桌旁,从锡制文具盒里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蘸了一下墨汁,在一张宣纸上一气呵成,写就了《七律·长征》诗。”
萧永义在《毛泽东诗词史话》中认为:1935年9月2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这里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大体作于这一时期。 郭思敏在《毛泽东诗词辨析》中说: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甘肃通渭,在全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讲了长征的意义并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丁正梁在《挑战者之歌》一文中说: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来到甘肃通渭。在城东的一所小学校里召开全军副排长以上的会议,毛泽东向全体干部讲了长征的意义并朗诵了这首诗 。沙先贵在《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中说:1935年10月2日,部队到达甘肃通渭。在200多人参加的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这种说法似乎也与毛泽东的传略相吻合。根据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举行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关于落脚陕甘的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接着该书提到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根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35年10月,过了岷山,长征则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作《七律·长征》诗。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
季世昌在《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中描述道: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肃通渭。这天下午,召开了有两百多人参加的副排长以上干部会。在聂荣臻政委的陪同下,毛泽东来到会场,并发表讲话。他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和红军的胜利。毛泽东看大家热情很高,说道:“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在大家的欢呼声中,他高亢有力地朗诵起他的长征诗。 毛泽东在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朗诵诗这一情景,很多书籍、文章上都有记载。季世昌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一天,但至少他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这次干部会当天甚至是会议之前。
研究者对这次会议具体时间的认定不尽相同,有细微差别。蒋建农、郑光瑾在《长征途中的毛泽东》中写道:9月29日,红军到达通渭,进行两三天休整和动员,毛泽东在干部会上讲话中即兴朗诵。 龚国基在《诗家毛泽东》中写道:1935年9月29日下午,在一个小学里召开了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毛泽东在这次干部会上发表讲话。接着,毛泽东便用清脆的湖南乡音,铿锵有力地朗诵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胡为雄着《毛泽东诗赋人生》也是这种说法:29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一个小学校里召开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接着,他用雄浑的湖南乡音,一字一顿地吟诵起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张友平、张静思所提出的时间则稍微有些不同:1935年9月28日,毛泽东在甘肃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召开的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朗诵了此诗。这首诗作者定稿于1935年10月。
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提到长征诗,当时红军刚过完雪山不久,时间还不到十月。胡安吉在《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中回忆说:那是1935年9月, 中央红军越过雪山草地,来到通渭,休整一天。这天下午,支队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场设在城东的一个小学校里。聂荣臻政委陪着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微笑着,向大家摆了摆手, 然后用他那宏亮的声音从容地开始讲话。他讲了很多,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讲到我们的胜利。最后,毛主席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 不知行不行!”接着,毛主席便雄壮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诗。 按照胡安吉的描述,《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胡安吉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曾亲耳聆听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诗,他的回忆应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很多毛泽东诗词研究者关于《七律·长征》问世时间的说法,基本都源于胡安吉的回忆文章,只是因为引用时一转再转,才发生了一些变异。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9月29日,为了纪念毛泽东《七律·长征》发表六十五周年,由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和上海电视台共建的主体造型为“V”形的《七律·长征》诗碑(右边刻着长征诗文本,左边刻着长征路线图,中间托起一颗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五角星),就在毛泽东当年首次公开吟诵“长征”诗的所在地——文庙街小学正式落成。笔者查询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网站,在“通渭简介”栏目中写道: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榜罗会议”,毛泽东同志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依据,如果进行更多的文献回顾,可能还能梳理出更多的材料。上述材料中,有几处都提到了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提到了文庙街小学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朗诵诗词这一细节。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具体时间。红军到达甘肃通渭以及召开排以上干部会的时间,有的说是在9月份,有的说是10月份。那么究竟是什么时间呢?
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确定:“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 逄先知主编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也认定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时间为1935年9月27日。 这也就是说,第一种观点中认为中央红军是“1935年10月到达甘肃通渭”的说法和历史史实不符。这样看来,可以认为: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然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途经通渭重镇榜罗后到达通渭县城;9月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了副排级以上的干部会议,而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他的《七律·长征》。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几个判断: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创作于中央红军长征接近胜利之时。二、1935 年9 月29日,在甘肃省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朗诵诗作,说明《七律·长征》这首诗已经基本成稿。三、《七律·长征》这首诗初稿的形成时间可以推断为1935年9月29日当天甚至更早。四、毛泽东对长征感受颇深,感慨良多,所以他曾经写下好几首关于长征题材的诗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成稿之后,毛泽东多次示人,文庙街小学会议上朗诵,在瓦窑堡的窑洞里抄写,都可以作为例证。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到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五、写诗填词毕竟是艺术思维的创作活动,一般不会留下确切的历史记载,作者自己也未必能准确记住创作时间。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于1935年10月,长征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七律·长征》是带有“总纲”性的一首诗。因此,到1963年毛泽东给自己的诗作标注写作时间时,很自然地把将其确定为1935年10月,这种理解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二、究竟如何流传?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见之于出版物的作品,也是首次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国外的诗作。
1936 年6月,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了4个月的采访。毛泽东与他多次长谈,长征诗就是毛泽东在一次长谈中抄录给他的,并经英语翻译吴亮平帮助他译成英文。斯诺在1958年出版的《复始之旅》一书中讲,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他为我亲笔抄下了他作的关于红军长征的一首诗。在他的译员的帮助下,我当场用英文意译了出来”。
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个胶卷回到北平。在其夫人海伦·斯诺的协助下,斯诺把采访手记迅速整理成文,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大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每日先驱报》《太阳报》等一些报刊上。1937年初,他把这些发表了的英文打字稿提供给了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王福时。王福时和时任斯诺秘书的郭达、燕京大学学生李放等一起,利用与《东方快报》社的关系,迅速把这些文稿译成中文,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汇编成《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于1937年4月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此书除了从《亚细亚》杂志上翻译过来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有关川陕苏区的三篇见闻外,其余的内容都是斯诺的文章和访谈。斯诺还为这本书提供了三十二幅照片、十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长征”一诗的手迹。“长征”一诗以《毛泽东所作红军长征诗一首》为标题,单独刊登在《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的封三上。在该书《毛泽东——苏维埃的台柱》部分,斯诺写道:“他更提到红军如何举行了向西北的长征。关于这次长征,他写了一首古典的诗。” 这是有关毛泽东诗词作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时隔40多年以后,王福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撰写了题为《抗日战争前夕斯诺帮助出版的一本书》的文章,回忆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编译出版的过程,并且特别提到“这本书还第一次发表毛主席着名的长征诗”。
1937年10月,斯诺的英文着作《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1938 年2 月,获得斯诺授权的上海抗日救亡人士胡愈之等人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更名《西行漫记》。在《西行漫记》中《长征》一章,斯诺写道:“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一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 《西行漫记》在几个月内便轰动国内、香港及海外华人。毛泽东的“长征”诗也随之更为世人所知。《七律·长征》由此成为第一首在国外发表的毛泽东诗作。
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之前,国内的一些报刊、书籍也曾刊登过这首“长征”诗。如四川着名爱国诗人梅英主编、1938年3月出版的抗战杂志《血光》;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8月1日出版的《淮海报》副刊《文艺习作》;冀南书店1947年10月出版的《二万五千里》一书;1948年7月1日中共东北局宣传部主持出版的《知识》杂志第七卷第六期(总第42 期)“纪念党的生日特刊”刊登了锡金(即蒋锡金)文章《毛主席诗词四首臆释》;1949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群众图书公司发行的《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等。1949年8月2日上海出版的《解放日报》刊载《毛主席诗词三首》,其中有《七律·长征》,题作《长征诗》,并注明转载自东北《哈尔滨日报》。1954年2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辑出版的《党史资料》(属党内文件)第1期也刊登了这首诗,标题为《毛泽东同志长征诗》。1955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系内部发行),在前面第一篇文章前也刊登了这首诗。 上述这些出版物登载的“长征”诗,和原稿相比大同小异,但有的在传抄、排版过程中多有误字、错字现象,这就使得这首“长征”诗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1957年1月,经作者修改审定,《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包括《长征》诗在内的18首诗词,《长征》诗至此完全定型。
随着《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特别是《西行漫记》的广泛传播,加上解放区一些刊物的登载,毛泽东的长征诗也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众多的人群中流传开来。
在延安,1939年5月,鲁迅艺术学院举行成立周年纪念时,举办了一个一年来的文艺创作与活动展览会,其中展出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手书稿。这是毛泽东首次以书法形式公开展示自己的诗词作品。
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曾经唱和毛泽东的长征诗。袁国平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牺牲,说明袁国平的和诗肯定早于1941年1月。袁国平的和诗写道:
和毛主席长征诗
万里长征有何难? 中原百战也等闲。
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
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
最喜腊子口外月,夜驰茫荒笑开颜。
长征诗曾经被谱成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陈志昂在1996年第4期《音乐研究》的《论毛泽东诗词歌曲》的文章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流传的,似乎只有七律《长征》,可能这也是最早被谱成歌曲的毛泽东诗词。大约从1940 年起,这首由王承骏(久鸣) 谱曲的《长征》,在敌后根据地开始传唱。”
就连国统区的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也知道长征诗。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民主人士柳亚子曾请求毛泽东“写长征诗见惠”。
三、手迹有何珍闻?
毛泽东曾经多次把《七律·长征》作为珍贵礼物赠给友人。根据郭思敏的说法,《七律·长征》现在所见存留作者六件手迹。 而季世昌则指出:这首诗现在所见有七件手书。 其实,两人的说法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季世昌所指的第七件手迹其实是根据毛泽东赠送给李银桥的手书改动而成,也就是通常所见的手书,用“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水”字放大之后替换“金沙浪拍云岩暖”中的“浪”字。这里不一一罗列六件手迹的具体时间和题款。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期间抽调了江西省的文艺团体来表演节目或是跳舞。邢韵声是江西省农垦局文工团演员,有幸与另外三个团员陪毛泽东跳舞。经过几次一起跳舞、散步、游泳和聊天,毛泽东对邢韵声的印象非常好。邢韵声见毛泽东戴的是一块老掉牙的手表,表带表壳都失去了光泽,表盘模糊。在临别那天早晨,她把自己那块瑞士产的英那格手表送给了毛泽东:“主席,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送你这块表作纪念吧!”毛泽东略一迟疑,便郑重地收下了那块手表。毛泽东说:“小邢,你是个大方人罗,我也不能小气。”他边说边走到办公桌边,拿起练笔时写下的诗稿《七律·长征》,说:“就送首诗给你吧!”邢韵声小心叠好,放进西装裙的口袋里。由于口袋浅小,诗稿有大半截露在外面。毛泽东见了,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要过诗稿,仔细包好后递给邢韵声,说:“好好放好,不要让大家看见。我是作为朋友送给你的。大家都没有,你有,人家会嫉妒的。”后来,毛泽东到南方巡视,又与邢韵声有过几次会面。握手时,他发现邢韵声还没有买表,他自己出钱让人通过瑞士驻华使馆,订购了一块瑞士手表,叫吴旭君专门送到她家里,说没有手表怕影响她工作。毛泽东赠送的诗稿和手表,邢韵声一直珍藏着。
1962年4月,跟随毛泽东15 年的卫士长李银桥要调到天津工作。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设晚宴,饯别李银桥全家。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写道:“我曾请毛泽东为我写字,老人家已经写好,写在一个很长的折子里。老人家说:‘近来没有新诗,抄了一首旧诗送给你吧。’打开看时,是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的七律诗《长征》。我恨满意,收好折子坐回到沙发上。这时,吕厚民同志给我们全家和毛泽东一道又合了一张影。照片中我手中拿的就是毛泽东的折子。”邸延生着《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也有详细描述。毛泽东的手迹是写在荣宝斋精制的折子上的,诗后落款为“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李银桥回家后才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少了一个“索”字。第二天,李银桥拿着诗折去见毛泽东。毛泽东笑了笑,提笔在“铁”字旁边加了一个“铁”字六分之一大小的“索”字。离开毛泽东,李银桥又去请刘少奇、周恩来、邓颖超在毛泽东写诗的折子后面题写了赠言。郭沫若看了毛泽东写的折子,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写的就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即兴在后面写了一首律诗。
李银桥到天津后,和时任河北省委书记林铁过从甚密。一次,林铁的夫人弓彤轩问李银桥:“你离开主席时,主席送了你什么文字纪念啊?”李银桥如实回答:“送了我一幅《长征》诗手书。”弓彤轩要欣赏,看过以后,又说要拿回去在报纸上发表,好让更多的人都能欣赏到毛主席的手迹。李银桥虽然心里十分不情愿,但碍于脸面,还是答应了。
不久,《长征》诗手迹果然在一家省报上首家发表了。随后,李银桥吃惊地发现送还的《长征》诗“手迹”却是一份复制件!其判别根据是:原件的背面有中央领导和郭沫若题签的内容,而送还的“手迹”却没有。李银桥意识到问题严重,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催讨、索要手迹原件,但始终未果。当他决心不顾一切要追回手迹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久,李银桥被造反派关押起来。“罪”名之一就是未经同意擅自发表毛主席《长征》诗手书、捞稿费。毛泽东有一次来到天津,关切地问起李银桥,当时的天津市革委会主任解学恭详细汇报了李银桥的“严重”问题,毛泽东却只是付之一笑,并限期放人。
1976年毛泽东逝世,李银桥工作也几经变动:先是从天津调回北京任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副局长,后又调公安部任老干部局副局长。他工作繁忙,找寻手迹的事也只得搁置起来。1989年,李银桥离休之后,曾经多方苦苦查找毛泽东手迹下落,但始终毫无结果。这个既有政治意义,又有艺术意义的无价国宝,至今不知所终。
四、究竟如何修改?
从1937年王福时汇编出版《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第一次面世开始,《七律·长征》多次发表,毛泽东一生中也多次手书此诗。不同刊物的诸多版本和毛泽东手迹的具体文字,与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的《七律·长征》的定稿相比,有多处不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似)等闲。
五岭逶迤(苍茫)腾细浪,
乌蒙磅礴(滂薄)走泥丸。
金沙水(浪)拍云崖(悬岩)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最)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一过)尽开颜。
“好诗不厌百回改”,毛泽东对长征诗的文字反复推敲,也为我们留下了动人的诗坛佳话。这么多处的改动,因何修改,人们不得而知。但是毛泽东本人对其中的一处修改进行了说明。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说:“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毛泽东所说的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指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罗元贞教授。
罗元贞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日本史。他也是嗜好中国诗词成癖的学者,对此有颇深的造诣。解放初期,罗元贞反复吟诵《七律·长征》时,发现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已经有一个“浪”字了,而第五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又出现了一个“浪”字,显得重复,且与律诗规则相违,不如把后一个“浪”字改为“水”字更好些。于是,1952年元旦,他提笔呈书毛泽东,祝贺新年并谈到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喜爱与修改建议。毛泽东读到来信后,觉得这个意见提得很好,并于1952年1月9日给罗元贞亲笔回信:
元贞先生:一月一日来信收到,感谢您的好意。此复。
顺颂
教祺!
毛泽东 一月九日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1957年在《诗刊》发表时,已采纳了罗元贞的意见,将“浪拍”改为“水拍”。
1958 年12 月,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排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说:“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1963 年1 月,毛泽东还应英译本《毛主席诗词》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释。他对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解释是:“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当年,《解放军文艺》杂志发表了一篇学习《七律·长征》的文章,认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现了运动战思想。毛泽东得知后一笑,说:“我看不出有运动战思想。”

阅读全文

与年谱pdf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pdf填充颜色 浏览:474
怎么查看c盘有多少文件夹 浏览:682
程序员那么可爱里面的男主角 浏览:731
编程老师的照片墙 浏览:299
函数未定义但是能编译运行 浏览:974
湖南省常德通用压缩机有限公司 浏览:109
服务器的双电是什么意思 浏览:614
程序员离开后代码运行几天 浏览:386
多多乐app是什么干嘛的 浏览:346
文档加密授权工具 浏览:436
命令与征服将军闪退 浏览:132
vs2019预编译怎么设置 浏览:780
沈阳中软python培训班 浏览:493
逆战文件夹怎么放 浏览:120
怎么统一删除文件夹raw文件 浏览:121
卡尔曼滤波算法书籍 浏览:769
安卓手机怎么用爱思助手传文件进苹果手机上 浏览:844
安卓怎么下载60秒生存 浏览:803
外向式文件夹 浏览:240
dospdf 浏览: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