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甲骨文字典在线查询
甲骨文字典在线查询可以通过在电脑上搜索找到甲骨文相关的在线网站并输入需要查看的文字即可看到其甲骨文的样式。具体的查询方法如下:
1、在电脑的网络上输入甲骨文字典,找到其官方网站以后点击进入。
B. 各位有《甲骨文字典》 徐中舒主编的pdf版,能给我发一份吗,921075957
及时下载
C. 甲骨文字典的第一部
第一部甲骨文字典
1903年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 1903年,刘鹗从所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共六册。原书有罗振玉和吴昌绶的序以及刘鹗的自序。
详细介绍
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定义,这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该书将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观赏摩挲的“古董”变成了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对甲骨学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甲骨文成书
1915年曾在刘家当过家塾先生的绍兴上虞的罗振玉,又从刘氏赠送他的未曾着录过的甲骨中精选了数十板,影印出版,定名为《铁云藏龟之余》。1931年上海蝉隐庐重印吴、刘两序本,后附《铁云藏龟之余》。每片旁附鲍鼎的释文。此书的许多拓片被用白粉描过,字迹失真,且多错描,误释的也多。1939年上海的孔德图书馆获得了会稽吴振平旧藏的一批甲骨龟片,经沈尹默、金祖同、李旦丘考证为刘鹗旧物,虽有一部分为《铁云藏龟》着录,但大多数未经着录。于是选其中93板,略加按语,并释文于后,遂成《铁云藏龟拾零》。1925年刘鹗的同乡叶玉森,在刘鹗身后得其遗藏甲骨1300余板,从中精选了240板,墨拓石印,并附考释文字出版《铁云藏龟拾遗》。 1959年台湾艺文印书馆严一萍在拓本旁又附以摹本,对《铁云藏龟》重新整理、断代分类,1975年出版《铁云藏龟新编》收录甲骨1043片。
其他工具书
罗振玉1914年编《殷虚书契考释》和1916年编《殷虚书契待问编》,王襄1920年《簠室殷契类纂》(天津博物院),商承祚1923年《殷虚文字类编》(决定不移轩自刻本)、1927年出了删校本、 1971年中国台北艺文印书馆翻印本,日本高田忠周1925年《古籀篇》(古籀篇刊行会),孙海波1934年《甲骨文编》(哈佛燕京学社),曾毅公1939年《甲骨地名通检》(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金祥恒1959年《续甲骨文编》(中国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1965年《甲骨文编》、孙海波改订本(中华书局)、1979年香港中华书局版,李孝定1965年《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岛邦男1967年《殷墟卜辞综类》(汲古书院)1971出增订本),日本永田英正1968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赤井清美1974年《书体字典》(东京堂)和1976年《书体小字典》(东京堂),日本小林博1977年《古代汉字彚编》(木耳社),高明1980年《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徐中舒1981年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和1989年《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日本小林石寿1985年《展大甲骨文字精华》(木耳社),1987年《拓影展大甲骨文字字典》(木耳社)和1988年《五体篆书字典》(木耳社),加拿大许进雄1981~1988年《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一~九卷《中国文字》新四~十二期连载),日本高嶋谦一1985年《殷虚文字丙编通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孟世凯1987年《甲骨学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赵诚1988年《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日本师春妙石1988年《古典文字字典》(东方书店),姚孝遂1988年主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华书局)和1989年《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饶宗颐1989~1999年《甲骨文通检》(已出先公先王先妣贞人、地名、天文气象、职官人物、田猎与祭祀等五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日本松丸道雄与高嶋谦一1993年合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东京大学出版会),刘兴隆1993年《新编甲骨文字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日本水上静夫1995年《甲骨金文字典》(雄山阁)、于省吾1996年主编《甲骨文诂林》(中华书局)等!
D. 《甲骨文小字典》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甲骨文小字典》([日] 落合淳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SzQTrY4EgaJEZhWeUUoHug
书名:甲骨文小字典
作者:[日] 落合淳思
译者:刘幸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8-8
页数:280
内容简介:
解析甲骨文,呈现汉字的源流、嬗变
◎ 编辑推荐
甲骨文对当代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发源于古老的甲骨文,但很多单字已经不是当时的原有之义了。本书作者精选了三百余个基础汉字,着录它们的甲骨文原形,对其源头进行构造分析、释义、解说、例文分析。
除了字典的查阅功能,作者在前两章还介绍了许多研究成果,厘清甲骨文的分期,考订商王谱系,呈现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的字形变化过程,整体介绍甲骨文的构造特点。因此,这是一本兼及知识介绍与查阅功能的实用甲骨文字典。
◎ 内容简介
本书中收录了基础汉字三百余字,着录其在甲骨文中的诸多原形,对它们的源头进行构造分析、释义、例文解析。通过作者简洁明了的论述,读者可以直观思考汉字的源流、嬗变,理解每个由笔画、偏旁部首等构成的汉字在字形和字音、字义上的联系,体会汉字背后蕴含的实际的人事物、抽象的感官情绪,深入由汉字组成的文字文化体系,感受古代中国的物质、观念、精神。
作者简介:
落合淳思,1974 年生,日本爱知县人,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字与古代史。立命馆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毕业,代表作为《殷王世系研究》。担任立命馆白川静纪念东洋文字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E. 有关中国汉字的资料{越多越好}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注意上面那张图里的印章中的字,此回答中的汉字的资料的均都出自于此
这些我是收集的汉字的资料,内容还是非常不错的,从上古到现代的所有文字方面的信息
《金石大字典》
《长沙楚帛书文字编》
《中国暦代书法家草书选》
《新蔡葛陵楚简文字编
《帛书文字》
《新见战国玺印文编》
《甲骨文小字典》
《篆刻反字字典》
《篆刻字典[吉林文史]》
《睡虎地秦简文字编》
《金文诂林补 [笫06卷 0739-0875]》
《汉印文字滙编》
《中国篆刻大辞典》
《篆刻字形字典》
《说文解字今释》
《中国砖瓦陶文大字典》
《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
《金文编增补》
《吴越文字夤编》
《金文通释》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楚汉简帛书字典》
《鸟虫书通考》
《郭店楚简文字编》
《金文通释07》
《宋本玉篇》
《银雀山汉简文字编》
《汉印分韵》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包山楚简文字编》
《秦文字类编(附检索书签)》
《金文诂林补 [笫11卷 1398-1479]》
《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8文字编》
《篆刻字形字典》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字形表》
《金文续编》
《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
《说文新证》
《篆经-篆书书写与辨识》
《金文诂林补》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中国书法大字典》
《战国文字编.pdf
《新编甲骨文字典》
《商周古文字类纂》
《宋代凋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
《金文通释》
《战国楚简文字编》
《篆字滙》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7文字编》
《图解说文解字画说汉字》
《草书字典》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新见战国玺印文编》
《篆隷楷草行五体字典》
《篆刻与古文字》
《金文速查手册》
《篆字汇》
《金文通释》
《说文解字新订》
《篆刻字典》(日-中西庚南编).zip
《古老子文字编》徐在国、黄德宽编着.zip
《齐文字编.pdf
《马王堆简帛文字编》
《战国玺印字根研究》
《中国篆书学》
《秦文字类编(附检索书签》
《实用篆刻大字典》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
《缪篆分韵》
《汉印文字徵补遗》
《侯马盟书字表》
《虫鸟篆速查手册》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金文编》
《篆字印汇》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中国篆刻大辞典-字部》
《金文诂林补 [笫02卷 0083-0247].pdf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文字编》
《秦文字类编(附检索书签).part4.rar
《中国美术全集 书法篆刻编 商周至秦汉书法》
《古文字类编》
《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通假字汇释》
《篆法百韵歌》
《金文诂林补 [笫12卷 1481-1647]》
《吴越文字汇编》
《望山楚简文字编》
《商周图形文字编》
《金文通释》
《古陶文字徵》
《秦印文字汇编》
《银雀山汉简文字编》
《中国砖铭文字征》
《金文诂林补》
《繁简字异体字正体字举例对照辨析手册》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先秦货币文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6文字编》
《金文诂林补 [笫14卷 1741-1894]》
《篆字印汇》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字形表》
《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
《古文字类编》
《金文诂林补》
《汉印文字徵》
《汉代简牍草字编》
《图释古汉字》
《印典 [第一册]》
《东周鸟篆文字编》
《金文诂林补》
《齐文字编》
《秦印文字夤编》
《字统》
《古玺文编》
《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
《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
《金文通释》
《清人篆隶字夤》
《战国古文字典》
《金文通释》
《中国钢笔书法大字典》
《古币文编》
《秦文字类编》
《中山王厝器文字编》
《草书大字典》
《掌上金石大字典》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金文通释》
《齐文字编》
《金文诂林补 [笫05卷 0574-0738]》
《金文通释》
《齐文字编》
《篆书浅鉴》
《中国砖瓦陶文大字典》
《中山王厝器文字编》
《金文诂林补 [笫15卷 附录 补遗]》
《金文诂林补 [笫07卷 0877-1058]》
《秦文字类编(附检索书签)》
《篆书技法百日通》
《三晋文字编》
《战国古文字典》
F. 求 汉字 对照 甲骨文 的软件或字典!
从网上搜索下载“甲骨文字体”,下载后安装到机器中的字体中,在word中,先输入正常文字,复制一遍,把复制的字体选成甲骨文字体,就可以对照了。
G. 《甲骨文小字典》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甲骨文小字典》([日] 落合淳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8wR2lR4L4dTZ5E2hUMNUmg
书名:甲骨文小字典
作者:[日] 落合淳思
译者:刘幸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8-8
页数:280
内容简介:
解析甲骨文,呈现汉字的源流、嬗变
◎ 编辑推荐
甲骨文对当代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发源于古老的甲骨文,但很多单字已经不是当时的原有之义了。本书作者精选了三百余个基础汉字,着录它们的甲骨文原形,对其源头进行构造分析、释义、解说、例文分析。
除了字典的查阅功能,作者在前两章还介绍了许多研究成果,厘清甲骨文的分期,考订商王谱系,呈现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的字形变化过程,整体介绍甲骨文的构造特点。因此,这是一本兼及知识介绍与查阅功能的实用甲骨文字典。
◎ 内容简介
本书中收录了基础汉字三百余字,着录其在甲骨文中的诸多原形,对它们的源头进行构造分析、释义、例文解析。通过作者简洁明了的论述,读者可以直观思考汉字的源流、嬗变,理解每个由笔画、偏旁部首等构成的汉字在字形和字音、字义上的联系,体会汉字背后蕴含的实际的人事物、抽象的感官情绪,深入由汉字组成的文字文化体系,感受古代中国的物质、观念、精神。
作者简介:
落合淳思,1974 年生,日本爱知县人,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字与古代史。立命馆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毕业,代表作为《殷王世系研究》。担任立命馆白川静纪念东洋文字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H. 甲骨文字典pdf下载地址
这可以翻译(甲骨文):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
甲骨文由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字记载的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为与“汉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义。(与《说文》不同,本网站把字形成渊源分为象形、象声、象事.这*分类要素的进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见;静态]、象声[目不可见;耳闻]、象事[可见;动态]、象意[不可见;思考]..是后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渊源)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除极少数属于纪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于是合称为“甲骨文”,也称为“卜辞”或“贞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十五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一部份是完整的。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 约有四千五百个左右。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约有九百 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此外,不能确认的 约三千五百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名字。
甲骨文的内容是什么呢?甲骨文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相对地定型。并且书写得熟练,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辞的内容除了关于占卜某时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杀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猎和年成的丰欠以外,还有占卜天气风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里被发现的,当时,无意中让它们重见天日的农夫们,把这些为数不少的骨头当作药材,卖给药铺。清末时,一些骨片传到刘鹗手中,刘鹗立刻发现到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年代更早。后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学者也开始着手研究这些文字,并进一步确定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着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 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着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风格衍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征。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于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贞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丕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是将处理后的龟甲或兽骨,在背面加以钻洞到即将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龟甲的正面就会在钻洞的四周围出现裂纹,这些纹路称为“兆”。负责观察纹路的人,也就是负责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断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内容书写、刻画在甲骨上。除了卜吉凶之外,有部分甲骨文是用来记事的。记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契刻,有的先用笔写,然后刻画出来,也有的是直接刻画出来的。甲骨文多数由上而下直行书刻,这种方式仍是今日中文常用的格式。 事实上,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其实远在甲骨文之前,例如一些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在六千多年前已经产生。如果文字代表文明的开始,可知甲骨文之前中国文明的脚步早就启动了。
肩胛骨文
河南安南小屯出土,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藏。商朝在西元前十八世纪,是当时东亚唯一使用文字的国家,殷商迷信鬼神,遇事都要贞卜,而贞卜一般都用龟腹甲或牛肩胛骨,合称甲骨。依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断代,我们知道甲骨文的字体结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式,本件属于第一期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