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美] 罗伯特·金·默顿)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hN3nf3dApgWpzJphU2zx5w
书名: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作者:[美] 罗伯特·金·默顿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00-11
页数:357
内容简介:罗伯特·金·默顿(1910—2003),美国着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本书是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在本书中,作者勾勒了科学社会学的基本轮廓,并提出了它的基本命题。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是世界科学与工业之都,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性事件。作者对当时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了精辟的定性定量分析,涉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职业兴趣,清教伦理、文化价值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动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科学文化及技术等许多问题。
Ⅱ 《反欺骗的艺术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反欺骗的艺术》((美) 米特尼克(Mitnick, K. D.))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YsuIUnkDB-NMx8BIPD3bXA
书名:反欺骗的艺术
作者:(美) 米特尼克(Mitnick, K. D.)
译者:潘爱民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7-1
页数:336
内容简介:凯文•米特尼克(Kevin D. Mitnick)曾经是历史上最令FBI头痛的计算机顽徒之一,现在他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文章、图书、影片和记录文件。自从2000年从联邦监狱中获释以来,米特尼克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成了全球广受欢迎的计算机安全专家之一。在他的首部将功补过的作品中,这位全世界最着名的黑客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佛语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反欺骗的艺术——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中,米特尼克邀请读者进入到黑客的复杂思维中,他描述了大量的实际欺骗场景,以及针对企业的社交工程攻击和后果。他将焦点集中在信息安全所涉及到的人为因素方面,解释了为什么防火墙和加密协议并不足以阻止一个聪明的攻击者入侵企业的数据库系统,也无法阻止一个愤怒的员工搞垮公司的计算机系统。他举例说明了,即使是保护最为严密的信息系统,在面对一个意志坚定的、伪装成IRS(美国国税局)职员或其他看似无辜角色的骗子老手时,也会变得不堪一击。《反欺骗的艺术——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从攻击者和受害者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每一种攻击之所以能够得逞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这些攻击。本书的叙述非常吸引人,有很强的可读性,仿佛是一部介绍真实刑事案例的侦探小说。
最为重要的是,米特尼克为了补偿他过去所犯过的罪,在《反欺骗的艺术——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中提供了许多指导规则,让企业在开发安全行为规程、培训计划和安全手册的时候有所参考,以确保公司投入资金建立起来的高科技安全屏障不至于形同虚设。他凭借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许多防止安全漏洞的建议,并且希望人们不要忘了提防最严重的安全危险——人性。
作者简介:Kevin D. Mitnick (凯文•米特尼克)曾是“黑客”的代名词,他开创了“社会工程学”,是历史上最令FBI头痛的计算机顽徒之一,商业和政府机构都惧他三分;米特尼克的黑客生涯充满传奇,15岁就成功侵入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翻遍了美国指向前苏联及其盟国的所有核弹头的数据资料。之后,防守最严密的美国网络系统(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美国国家税务局、纽约花旗银行)都成了他闲庭信步之处。米特尼克也是全球首个遭到通缉和逮捕的黑客,出狱后曾一度被禁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甚至包括手机和调制解调器。
后来,米特尼克金盆洗手,洗心革面,成了全球广受欢迎的计算机安全专家之一,担任多家企业的安全顾问,并与他人合作成立了洛杉矶咨询公司Defensive Thinking。米特尼克曾登上CourtTV、“早安,美国”、“60分钟”、CNN的“头条新闻”等电视节目,也曾在洛杉矶的KFIAM 640主持每周一次的访谈节目。米特尼克的文章散见于各大新闻杂志和行业杂志,他已多次在重要活动上发表主题演讲。
Ⅲ 《艺术哲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艺术哲学》([法国] 伊波利特·丹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XxnEBdIbpls18kjOUk9HqA
书名:艺术哲学
作者:[法国] 伊波利特·丹纳
译者:傅雷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1963-1-1
页数:468
内容简介: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着”,“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插图珍藏本分图本与文本两卷,图本共精选五百二十二幅,其中彩图四百八十四幅,全部由老一辈摄影家,八十高龄的陈渊先生精心翻拍而成。
作者简介:
丹纳(1828—1893)
法国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实证主义的杰出.使用一于律师家庭。自幼博闻强记,二十岁时以第一名考入国立高等师范,专攻哲学。曾任巴黎美术学校美术史和美学教授。着有《拉封丹及其寓言》、《英国文学史》、《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论智力》、《现代法兰西渊源》、《意大利游记》、《艺术哲学》等。
Ⅳ 《经济论雅典的收入》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希腊] 色诺芬)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i0p4gbapeV44Hq2SRKPjcA
书名: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
作者:[希腊] 色诺芬
译者:张伯健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1961-4
页数:80
内容简介:
色诺芬(约前431—约前355)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
本书是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色诺芬研究奴隶主家庭经济问题的一部着作,也是其最重要的着作之一。《经济论》是根据马强特的英译本转译的,是一部语录体着作,共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色诺芬以苏格拉底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对经济的认识;第二部分,色诺芬借用别人之口介绍了农业技术和改进,并认为合理地经营农业可以增加收入,提高土地价格;此外,还讽刺了当时盛行的粮食投机行为等。《雅典的收入》是根据沃森的英译本转译的。这是色诺芬晚期的作品,论述了雅典不依靠加重盟邦负担而自谋增加收入的方法。
作者简介:
色诺芬 Xenephon
约公元前430—前355或354
是古希腊着名的史学家、思想家。生于雅典的一个豪富之家,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做为将领率希腊雇佣军远征中亚。
作为历史学家,他知识渊博,曾着有《希腊史》、《远征记》、《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等书。在这些历史着作中,最出色的是那部描述他和一万名希腊雇佣军,到亚洲去帮助小居鲁士争夺王位而最后被迫撤退这一事迹的《远征记》。
色诺芬也是最早使用“经济”的人,他写过许多经济学着作,如《经济论》、《雅典的收入》、《论税收》等。他重视农业而轻视手工业,称“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他认为,奴隶主的任务在于管好自己的庄园、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他发现财物有两种用途,一是使用,二是交换。他还看到了商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价格会上下波动。此外,他还论述了劳动分工的必要性,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而且专门从事一种技艺会造得更多更好。这也是他的一大贡献。他对货币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白银可随时购买商品,因此人们不会嫌多,如果有人觉得太多,可以把它贮藏起来。这为以后的学者研究货币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但其学说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有两本堪称开山之作的经济学着作:《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中文本把这两本书合为一册出版)。但人们经常提到的是《经济论》,因为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提出了“经济”这个词。在英文中,“经济”(economy)这个词源于希腊文(Oikonomia)。这个希腊文名词最早就出现在《经济论》中。
Ⅳ 《大话西方艺术史》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话西方艺术史》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lQ9B7Y-_ZohIaNTqcXM41Q
Ⅵ 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 PDF电子
技术无处不在。技术改变生活。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技术划分历史时代。关于技术,我们知道很多。关于技术,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关于技术的认识水平,大致相当于进化论出现之前的生物学。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曾经自豪地说:“今天,比较解剖学到达了完美的顶点。单看一根骨头,就有可能确定其在生物分类中的‘纲’,有时甚至能确定它的‘属’。”居维叶没有夸张,当时的生物学家确实对动物家族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但他们不了解进化论,他们不知道,所有这些动物,都是从哪里起源的。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能如数家珍一般详细讨论某一种具体的技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但他们说不清楚技术的来源和进化。对技术最为熟悉的工程师们则对这一问题毫不感兴趣。有一次,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问着名的技术专家沃尔特.文森蒂(Walter Vincenti),为什么那么多绝顶的工程师,没有一个人尝试过建立一个关于技术的基础理论。文森蒂毫不迟疑地回答:“工程师们只喜欢那些他们能解决的问题。”
布莱恩.阿瑟(Brain Arthur)决定自己动手,探索一个关于技术的基础理论。阿瑟的研究以叛经离道着称。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说规模收益递减,他非要写了一篇论述规模收益递增的论文,结果,他被斯坦福大学放逐,流落到研究复杂科学的圣塔菲研究所。
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阿瑟声称,技术像生物一样,也是有基因、能突变,不断进化的。所有的技术,都脱胎于之前的技术,就像所有现存的生物,都能追根溯源地找到原始的祖先一样。
阿瑟试图找到各种千差万别的技术内在的一致性。依旧用生物学打比方,从外表来看,脊椎动物差异极大,斑马和蝙蝠之间看起来毫无相似之处,但它们但骨骼结构却是高度相似的,它们都有心脏、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都是左右对称,都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解剖”技术,就会发现所有的技术都是一种组合。无论多么复杂的技术,都可以拆成若干模块,模块中又有零部件,这样不断地深挖下去,就会发现,复杂精妙的技术最终都是平凡的零部件的组合。
为什么技术要采取模块化的方式呢?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制表匠的寓言。假设每只手表都有1000个零件,第一个制表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安装,若干他出了一个小错,或是工作被打断,就得从头再来;第二个制表匠则把手表分为10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又有10个小模块,每个小模块中有10个零部件,那么,即使他装错了,或是工作被打断,损失的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模块化的技术更适合进一步的创新:我们可以尝试把一个模块更新,或是对不同的模块进行新的组合。
那么,所有的这些技术,都是从哪里来的?阿瑟提出,技术乃是对“现象”的捕捉。这听起来颇为异端,技术不是受科学的指导,是科学的应用版吗?其实,科学和技术尽管联系紧密,但二者并非一体。直到20世纪初期以前,大部分技术发明都不需要科学的帮助。原始人看到剥落的燧石中,有尖锐的石片,可以方便地切割动物的肉和皮毛,就发明了石刀、石斧。热衷于炼金术和炼丹术的人们反复尝试,居然误打误撞地发现了很多化学技术。直到近期,技术发明才不得不大量从科学那里“借贷”,比如属于量子效应的核磁共振、隧道效应或受激效应,都是从科学理论中搬过来的。
即使是这些更加精密的技术,其本质也是对某种“现象”的捕捉和编码。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不同,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应用。看到物体的摆动,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这一“现象”做出时钟;了解到多普勒效应,他们会联系到可以利用这一“现象”测汽车超速。随着大量的“现象”被捕捉和编码,工程师们的工具箱里就更加玲琅满目。工程师们的工具箱里装满了他们已经学会的各种技术,这些技术构成了工程师们的“域”,也就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大部分技术工作都是“日常标准工程”,即按照已经有的技术模版,不断“复制”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新版本。技术人员应用科学思想就像政客们使用已故的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一样,他们日复一日地使用这些思想,但对其起源的细节却知之甚少。无非是照章办事、比葫芦画瓢而已,最多是在应用于不同问题的时候,会有些小小的改动。但是,不要小看这些微小的变革,积少成多,这些不起眼的创新最后能导致巨大的变化。正如牛顿爵士所说的,顿悟来自于“连续不断的思考”。
当然,这不是否认重大的技术突破,但是,如果你仔细去观察,重大的技术突破并非来自天才观点的横空出世。大部分技术的重大突破来自于对已有技术的重新组合,或是从其它的“域”里寻找新的工具。技术创新中应用的原理大多来自于已有的其它设备、方法,其它领域的理论,发明的核心就是“挪用”(appropriation),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借鉴。正如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就是新的组合。创新就是“混搭”,是把看起来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以一种出其不意的组合重新展示给人们。所有的素材其实都在你的手边,而创新就是大胆地跨界、大胆地模仿: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技术,也不靠专家院士。
当一个绝妙的点子突然出现之后,技术创新并非能马上实现。从想出一个好的主意,到真正把主意变成现实,还有一段迢迢长路。首先,你可能想到了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你的主部件变动了,那么其它配套的部件也要调整,这又会带来一系列派生的小问题,你必须不断地循环往复、调试修改,直至完成整个系统的重组;其次,技术转化工作可能需要另一个不同的团队。
比如,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将青霉素现象转化成可治疗的方案,需要对青霉素中的活性成分进行隔离和纯化,需要弄清楚它的化学结构,需要经过临床试验检验其疗效,还需要进行生产方式的开发。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弗莱明的能力范围。完成这些工作的是牛津邓恩病理学院的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 和恩斯特.柴恩 (Ernst Chain)领导的生化学家团队。13年后,弗莱明的发现才转化成盘尼西林。
技术的演进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好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往往要拖延很长时间。经济史学家保罗·大卫(Paul David)的研究指出,美国的工厂花了40年的时间才实现了电气化。并非是因为技术不成熟,而是因为配套的技术没有跟上。过去的厂房是按照蒸汽机的要求建造的。电气工程师不懂建筑,建筑师不了解电气化,等到整个经济体系都慢慢适应过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成熟的技术却有可能长存。保罗·大卫的另一项研究指出,现有的“QWERTY”通用键盘,其实并非是最优的布局,应为占英语单词70%的字母是“DHIATENSOR”。但在一次打字比赛中,使用“QWERTY”键盘打字机的打字员胜出,这个偶然性的事件确立了键盘的标准。阿瑟也讲了核反应堆的故事。
核反应堆需要不断冷却,同时需要用慢化剂控制中子的能量水平。有三种选择方案,分别是同时用重水做冷却和慢化,同时用轻水做冷却和慢化,或是用气体(通常是氦气或二氧化碳)进行冷却,用石墨处理慢化。加拿大最初使用的是重水方案,英国一直尝试气体—石墨方案,但并不成功,到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国急于确立自己的核优势,因此匆忙下令将原本用于航空母舰的反应堆重新设计成供陆地使用。海上反应堆采用的是轻水模式,于是陆地上的反应堆也采用了这种被很多专家认为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较弱的设计方案。
技术可能会突然爆发,汹涌而来。技术创新的步伐并非是匀速的,有时候跑得快,有时候跑得慢。当技术大潮到来的时候,不是经济适应技术,而是经济“遭遇”了技术。新一轮技术浪潮会让原有的生产模式土崩瓦解,社会组织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蒸汽机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纺织业,农户不再在家织作,而是到工厂里做工,成了工人。互联网时代又可能会再次颠覆工业化革命以来的企业组织、用工制度,甚至教育体制。
技术永远都不完美,永远都在重构。技术是杂交的,不是纯种的;技术是峰回路转,不是金光大道;技术是随和迁就的,不是特立独行的;技术是有趣的,也是无聊的;技术既是残缺不全的,又是雷同冗杂的;技术吵吵闹闹,熙熙攘攘,凌乱无章,无视一切。技术是一个复杂体系,是一个演进的过程。技术不是古板、冰冷的机械,而是生机勃勃的有机体。你侧耳倾听,才能听到它的婉转轻啼。
来源何帆研究札记、金融时报
Ⅶ 《八月炮火》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八月炮火》([美] 巴巴拉·塔奇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ju4n-Ex-CJNHr8lScom7IA
书名:八月炮火
作者:[美] 巴巴拉·塔奇曼
译者:张岱云等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8-8
页数:600
内容简介:精彩无比的一战经典之作,普利策奖委员会也为之“绕道”颁奖。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被誉为“历史学者中的艺术家”,她的写作,令人沉浸、着迷。
是什么让世界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肯尼迪总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化解美苏危机。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经典作品,以精彩笔法展现帝国时代的终结战“一战”是如何开启并迅速陷入僵局,叩问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影响冷战高潮时期美、英等国决策者,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以充满悬疑感的叙事手法和极富文学性的笔触还原历史场景,真正让人身临其境;深入挖掘信件、电报、日记甚至情书等资料,带读者走入时人内心,用极为人性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决策者。
★ 威廉·夏伊勒、费正清、肯尼迪总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卫报》等盛赞推荐,普利策奖得主、着名历史学者罗伯特·马西专文导读。
★ 精选42幅一战关键人物和战时场景的珍贵照片;全新绘制10幅关键战役的作战地图。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9)——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名家推荐】
当代最佳书籍之一……全书从头到尾都吸引着我。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
《八月炮火》推出后立即洛阳纸贵,空前成功,书评争相推介,口碑迅速传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一睹为快。肯尼迪总统特别订了一本送给当时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他的阅读心得是:当代政治家必须尽可能避免陷入1914年8月大战的陷阱。普利策奖捐款人已立下规章禁止颁发历史类奖项给主题与美国无关的着作,但是委员会还是找到名目,颁给作者塔奇曼“非虚构类奖”。《八月炮火》让作者一举成名,她的作品深入人心且文笔流畅优雅,但是大部分的读者只需要知道这本新书的作者是“巴巴拉·塔奇曼”这块金字招牌。
——罗伯特·马西,历史学者,凭《彼得大帝》获普利策奖
大约在十多年前,我看到了巴巴拉·塔奇曼的着作《八月炮火》,初翻几页,就深深被作者气势恢宏却又细致入微的写作方法吸引住了。……她讲究遣词用句,既要文字言之成理,又要读者读之有味;她极注重营造气氛,让读者身临其境。她的书,潇洒精彩,干净利落,没有赘语,如同卡拉瓦乔式的洞察细腻和落笔精准,也有卡拉瓦乔的不拘一格。……
当下中国出版界,各类粗制滥造的历史读物比比皆是,生动严谨的良心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塔奇曼的着作,为那些热衷“编写”历史的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姜鸣,历史学者
在大战(一战)爆发前夕,欧洲国家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金融家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他们对于政治领袖与军事谋略家加诸于自己的战争浩劫风险浑然不觉。
《八月炮火》一书点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历史吊诡与荒谬。一批深谙治国之术与权力均衡游戏的统治精英,他们机关算尽,最后却无法避免让自己成为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他们精心布置的军事盟约与政治承诺,最后却成为冲突升高过程中的重力加速器。
—— 朱云汉,“中研院”院士,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理事
巴巴拉·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任何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美国着名历史学者、汉学家
只要具有足够的艺术性,专业历史题材作品也可以达到文学的高度。这部着作极佳地阐释了这一点。
——《纽约时报》
一部精彩的军事史,她笔下的一战首月,其精彩程度正如丘吉尔所说,“戏剧也无法企及”。
——《新闻周刊》
比小说更具戏剧性……高超的叙述,精妙的结构,优雅的文笔,从始至终都保持极佳的节奏。
——《芝加哥论坛报》
【内容简介】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着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巴巴拉·塔奇曼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入时人时事,忘记已知结局,使故事悬念感十足。她对人物的刻画尤其传神,且能冷静地跳过道德判断,避免苛责,用极为人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将世界引向希腊悲剧般的结局。
作者简介: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美国着名历史学者、作家,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首位女性院长,备受费正清、约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等人推重。她于1963年和1972年分别凭《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 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文字充满戏剧张力和画面感,主张把历史看作可读的故事,自称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家”;她认为历史作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应运用想象力和创造性写出清晰、有趣的历史。塔奇曼的作品是严谨学术研究和精致文字的结合,并伴随着深刻的反思,拥有让读者着迷的魅力。
除两部普利策奖作品外,另有Bible and Sword、《齐默尔曼电报》、《骄傲之塔》、《远方之镜》、《历史的技艺》、《愚政进行曲》等作品。
Ⅷ 《瘟疫与人》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瘟疫与人》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nljUz4PAwx0B9OCniOetjw
Ⅸ 求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的ppt,txt,pdf,都可以
这本电子书格式的就有
Ⅹ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uscOLAoIegmdOWvtu2ntQA
书名: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作者:李剑鸣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07-1
页数:472
内容简介:
本书取材自李剑鸣教授开设的史学方法课程,前身为此课程的教学讲义。为初学者简要梳理史学方法论,并介绍了古今中外史学大家的治学经验。
作者简介:
李剑鸣,1960年6月生,湖南常德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着有《大转折的年代》、《文化的边疆》、《美国的奠基时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