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加密算法具有完整性机密性

加密算法具有完整性机密性

发布时间:2022-05-27 21:55:33

‘壹’ 计算机密码学定义

一个密码系统是整个安全系统的一部分,由五部分组成(M,C,K,E,D):

1、明文空间M:全体明文的集合,明文(Plaintext):伪装前的原始数据。

2、密文空间C:全体密文的集合,密文(Ciphertext):伪装后的数据。

3、密钥空间K:全体密钥的集合,K = < Ke,Kd >,密钥(Key):加密和解密分别在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的控制下进行。

4、加密算法集合E,加密变换,ek:M→C,加密(Encryption):伪装的过程。

5、解密算法集合D,解密变换,dk:C→M,解密(Decryption):去掉密文的伪装恢复出明文的过程。

加密算法需满足两条准则之一,满足两个准则的加密算法称为计算上安全。

1、破译密文的代价超过被加密信息的价值。

2、破译密文所花的时间超过信息的有用期。

信息安全的四个要求、目标:

1、机密性:确保信息在发信方和收信方之间传递,而不会被不可信的第三方知道。

2、完整性:保证所接收的消息未经复制、插入、篡改、重排或重放,即保证接收的消息和所发出的消息完全一样,对已毁坏的数据进行恢复。

3、认证性:确保接收者能够确认消息发送者的身份没有经过篡改。

4、不可否认性:用于防止通信双方中的某一方对所传输消 息的否认,消息发出后,接收者能够证明这一消息的确是由通信的另一方发出,消息被接收后,发出者能够证明这一消息的确已被通信的另一方接收。

5、可用性:是指授权主体在需要信息时能及时得到服务的能力。

数学基础

素数与合数定义:整数p是一个素数, 如果它只能被±p,±1整除。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全体素数的集合记为P。如果整数n不是素数,则它是一个合数。

模n同余定义:若a mod n= b mod n,则称整数a和b模n同余。

求最大公因子GCD的Euclidean算法(辗转相除法):

Step 1: r0 =a and r1 =b;

Step 2: r0 =q1r1+r2; r1 =q2r2+r3; …… ;rn-2 = qn-1rn-1+rn; until rn=0 and rn-1 ≠ 0;

Step 3: rn-1 = gcd(a,b)。

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CRT):

设 n1, n2, …, nk 为两两互素的正整数,gcd(ni,nj)=1(ij),a1,a2,…,ak为整数,则同余方程组::

x = a1 mod n1

x = a2 mod n2

……

x = ak mod nk

有模n=n1n2…nk的惟一解x。

特性:在模n(=n1n2…nk)下可将非常大的数x由一组小数(a1,a2,…,ak)表达 x →(a1,a2,…,ak)。

中国古代命题:“韩信点兵”、“孙子定理”、求一术(沈括)“鬼谷算”(周密)、“隔墻算”(周密)、“剪管术”(杨辉)、“秦王暗点兵”、“物不知数”。中国剩余定理:孙子剩余定理、物不知数、数论的重要命题。

费马小定理:设p是素数,由于对任意的a(0<a<p),有gcd(a,p)=1,则 a p-1 = 1 mod p。

‘贰’ 公开加密算法影响机密性嘛

不影响。
密算法和解密算法一般都是公开的,所以不影响机密性。只有公开的算法才能被验证是安全的。不要试图开发自己的保密加密算法,一旦算法泄露,加密体系就崩溃了。所以加密时要选用公开的算法。
机密性完全依赖于秘钥的安全性,秘钥泄露了,就无安全可言了,密文可以被截获,加解密算法都是公开的,对于破译者来说,算法不是秘密,关键是拿到密码本。每个人都有两个秘钥:PublicKey,PrivateKey。公钥公开给别人用,私钥自己保管好不可泄露。

‘叁’ “密码体制”包含哪些要素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密码体制”包含要素和含义分别如下所述:

  1. 对称密码:用于加密和解密的密码相同,加密速度较快,可用于长文本的加密。

    达到的密码学目标:机密性。

  2. 非对称密码:该体制有成为公钥密码体制,加密和解密的密码不相同,一般,公钥用于加密,私钥用于解密。非对称密码加密速度较慢,一般用于对称密码的保护和数字签名。

    达到的密码学目标:机密性、认证、不可抵赖性。

  3. 杂凑密码:又称为HASH密码,用于计算消息摘要值。杂凑运算是不可逆的。

    达到的密码学目标:完整性

‘肆’ 密码技术的安全性表现在哪几方面求大神帮助

这个问题设计面积太广了!我就弄了些皮毛!希望能帮到你2.1 对称密码 对称密码技术也叫做单钥或常规密码技术,其包括分组密码技术和流密码技术这两个重要的分支。在公钥密码技术出现之前,它是惟一的加密类型。2.1.1 基本原理前不久,美国计算机安全专家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框架,除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之外,又增加了实用性和占有性,认为这样才能解释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实用性是指信息加密密钥不可丢失(不是泄密),丢失了密钥的信息也就丢失了信息的实用性,成为垃圾。占有性是指存储信息的节点、磁盘等信息载体不被盗用,即对信息的占用权不能丧失。保护信息占有性的方法有使用版权、专利、商业秘密性,提供物理和逻辑的存取限制方法;维护和检查有关盗窃文件的审计记录、使用标签等。对于分析者来说,可以得到加密、解密算法和从不安全的信道上得到密文C,而不能得到的是通过安全信道传输的密钥K。这样,对称密码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 算法要足够强大。就是说,从截获的密文或某些已知明文密文对时,计算出密钥或明文是不可行的。● 不依赖于算法的保密,而依赖于密钥。这就是着名的Kerckhoff原则。● 密钥空间要足够大,且加密和解密算法适用于密钥空间所有的元素。这也是非对称密码技术必须满足的条件。除此之外,在实际运用中,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保证用安全的方法获得密钥的副本。2.1.2 分组密码分组密码(BlockCipher)是一个明文分组被作为一个整体来产生一个等长的密文分组密码,通常使用的是64bit的分组大小。当前使用的许多分组加密算法几乎都基于Feistel分组密码结构。2.1.2.1 基本原理 扩散(Diffusion)和扰乱(Confusion)是由香农引进描述任意密码系统的两个基本组成模块时提出的两个术语。这两种方法是为了挫败基于统计分析的密码破译。扩散,就是把明文的统计结构扩散消失到密文的长程统计特性中。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让明文的每个数字影响许多密文数字的取值,也就是说,每个密文数字被许多明文数字影响。其结果是在密文中各种字母的出现频率比在明文中更接近平均;双字母组合的出现频率也更接近平均。所有分组密码都包含从明文分组到密文分组的变换,具体如何变换则依赖于密钥。扩散机制使得明文和密文之间的统计关系尽量复杂,以便挫败推测密钥的尝试。扰乱试图使得密文的统计特性与加密密钥取值之间的关系尽量复杂,同样是为了挫败发现密钥的尝试。这样一来,即使攻击者掌握了密文的某些统计特性,由于密钥产生密文的方式非常复杂,攻击者也难于从中推测出密钥。要实现这个目的,可以使用一个复杂的替代算法,而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就起不到多少作用。2.1.2.2 常见的分组加密算法本节介绍经典的 “数据加密标准”(DataEncryptionStandard,DES)和抛弃了Feistel网络结构的 “高级加密算法”(AES),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其他常见的分组加密算法。1.数据加密标准DES1973年5月15日,美国国家标准局NBS(NationalBureauOfStandard,现在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在联邦记录(Federal Register)上发布了一条通知,征求密码算法,用于在传输和存储期间保护数据。IBM提交了一个候选算法,它是由IBM内部开发的,名为LUCIFER。在美国国家安全局NSA (NationalSecurityAgency)的协助下完成了算法评估之后,1977年7月15日,NBS采纳了LUCIFER算法的修正版作为数据加密标准DES。1994年,NIST把联邦政府使用DES的有效期延长了5年,还建议把DES用于政府或军事机密信息防护以外的其他应用。DES是一种对二元数据进行加密的算法,将明文消息分成64bit(8B)一组进行加密。密文分组的长度也是64bit,没有数据扩展。DES使用“密钥”进行加密,从符号的角度来看,“密钥”的长度是8B(或64bit)。但是,由于某些原因,DES算法中每逢第8bit就被忽略,这造成密钥的实际大小变成56bit。DES的整个体制是公开的,系统的安全性完全依赖密钥的保密。DES算法主要包括:初始置换p,16轮迭代的乘积变换,逆初始置换ip-1以及16个密钥产生器。在DES加密算法的一般描述的左边部分,可以看到明文的处理经过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64bit的明文经过一个初始置换Ⅲ后,比特重排产生经过置换的输出。第二个阶段,由同一个函数的16次循环构成,这个函数本身既有置换又有替代功能。最后一个循环(第16个)的输出由64bit组成,其输出的左边和右边两个部分经过交换后就得到预输出。最后,在第三阶段,预输出通过逆初始置换ip-l生成64bit的密文。除了初始置换和逆初始置换之外,DES具有严格的Feistel密码结构。56bit密钥的使用方式。密钥首先通过一个置换函数,接着于16个循环的每一个,都通过一个循环左移操作和一个置换操作的组合产生一个子密钥KI。对于每一个循环来说,置换函数是相同的,但由于密钥比特的重复移动,产生的子密钥并不相同。DES的解密和加密使用相同的算法,只是将子密钥的使用次序反过来。DES具有雪崩效应:明文或密钥的lbit的改变引起密文许多Bit的改变。如果密文的变化太小,就可能找到一种方法减小要搜索的明文和密钥空间。当密钥不变,明文产生lbit变化,在3次循环后,两个分组有21bit不同,而整个加密过程结束后,两个密文有34个位置不同。作为对比,明文不变,密钥发生lbit变化时,密文中有大约一半的Bit不同。因此,DES具有一种很强的雪崩效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特性。DES的强度依赖于算法自身和其使用的56bit密钥。一种攻击利用DES算法的特点使分析密码成为可能。多年来,DES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寻找和利用算法弱点的尝试,成了当今研究得最多的加密算法。即使这样,仍然没有人公开宣称成功地发现了DES的致命弱点。然而,密钥长度是更严峻的问题。DES的密钥空间为256,如假设仅一半的密钥空间需要搜索,则一台1us完成一次DES加密的机器需要1000年才能破译DES密钥。事实却没有这么乐观,早在1977年,Diffie和Hellman就设想有一种技术可以制造出具有100万个加密设备的并行机,其中的每一个设备都可以在1lls之内完成一次加密。这样平均搜索时间就减少到lOh。在1977年,这两位作者估计这种机器在当时约价值2000万美元。到1998年7月,EFF(Electronic FrontierFoundation)宣布攻破了DES算法,他们使用的是不到25万美元的特殊“DES破译机”,这种攻击只需要不到3天的时间。在已知密文/明文对时,密钥搜索攻击就是简单地搜索所有可能的密钥;如果没有已知的密文/明文对时,攻击者必须自己识别明文。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如果报文是以普通英语写成的,可以使用程序自动完成英语的识别。如果明文报文在加密之前做过压缩,那么识别工作就更加困难。如果报文是某种更一般的类型,如二进制文件,那么问题就更加难以自动化。因此,穷举搜索还需要一些辅助信息,这包括对预期明文的某种程度的了解和自动区分明文与乱码的某种手段。2.三重DES 三重DES(Triple-DES)是人们在发现DES密钥过短,易于受到蛮力攻击而提出的一种替代加密算法。三重DES最初由Tuchman提出,在1985年的ASNI标准X9.17中第一次针对金融应用进行了标准化。在1999年,三重DES合并入数据加密标准中。 三重DES使用3个密钥,执行3次DES算法,如下动画所示。加密过程为加密一解密一加密(EDE),可表述为如下的公式:C = EK3(DK2(EK1(M)))解密时按密钥相反次序进行同样的操作,表述为:M= DK1(EK2(DK3(C))) 其中,C表示密文,M表示明文,EK(X)表示使用密钥K对X进行加密,DK(X)表示使用密钥K对X进行解密。 为了避免三重DES使用3个密钥进行三阶段加密带来的密钥过长的缺点(56X3=168bit),Tuchman提出使用两个密钥的三重加密方法,这个方法只要求112bit密钥,即令其K1=K3:C = EK1(DK2(EK1(M))) 三重DES的第二阶段的解密并没有密码编码学上的意义。它的惟一优点是可以使用三重DES解密原来的单次DES加密的数据,即:K1=K2=K3。C=EK1(DKl(EKl(M)))=EKl(M)本答案参考于: http://bbs.xml.org.cn/dispbbs.asp?boardID=65&ID=69204

‘伍’ 常用的加密算法有哪些

对称密钥加密

对称密钥加密 Symmetric Key Algorithm 又称为对称加密、私钥加密、共享密钥加密:这类算法在加密和解密时使用相同的密钥,或是使用两个可以简单的相互推算的密钥,对称加密的速度一般都很快。

‘陆’ 目前常用的加密解密算法有哪些

加密算法

加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技术,编码是把原来可读信息(又称明文)译成代码形式(又称密文),其逆过程就是解码(解密)。加密技术的要点是加密算法,加密算法可以分为对称加密、不对称加密和不可逆加密三类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是应用较早的加密算法,技术成熟。在对称加密算法中,数据发信方将明文(原始数据)和加密密钥一起经过特殊加密算法处理后,使其变成复杂的加密密文发送出去。收信方收到密文后,若想解读原文,则需要使用加密用过的密钥及相同算法的逆算法对密文进行解密,才能使其恢复成可读明文。在对称加密算法中,使用的密钥只有一个,发收信双方都使用这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这就要求解密方事先必须知道加密密钥。对称加密算法的特点是算法公开、计算量小、加密速度快、加密效率高。不足之处是,交易双方都使用同样钥匙,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此外,每对用户每次使用对称加密算法时,都需要使用其他人不知道的惟一钥匙,这会使得发收信双方所拥有的钥匙数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密钥管理成为用户的负担。对称加密算法在分布式网络系统上使用较为困难,主要是因为密钥管理困难,使用成本较高。在计算机专网系统中广泛使用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和IDEA等。美国国家标准局倡导的AES即将作为新标准取代DES。

不对称加密算法不对称加密算法使用两把完全不同但又是完全匹配的一对钥匙—公钥和私钥。在使用不对称加密算法加密文件时,只有使用匹配的一对公钥和私钥,才能完成对明文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加密明文时采用公钥加密,解密密文时使用私钥才能完成,而且发信方(加密者)知道收信方的公钥,只有收信方(解密者)才是唯一知道自己私钥的人。不对称加密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如果发信方想发送只有收信方才能解读的加密信息,发信方必须首先知道收信方的公钥,然后利用收信方的公钥来加密原文;收信方收到加密密文后,使用自己的私钥才能解密密文。显然,采用不对称加密算法,收发信双方在通信之前,收信方必须将自己早已随机生成的公钥送给发信方,而自己保留私钥。由于不对称算法拥有两个密钥,因而特别适用于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加密。广泛应用的不对称加密算法有RSA算法和美国国家标准局提出的DSA。以不对称加密算法为基础的加密技术应用非常广泛。

不可逆加密算法 不可逆加密算法的特征是加密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密钥,输入明文后由系统直接经过加密算法处理成密文,这种加密后的数据是无法被解密的,只有重新输入明文,并再次经过同样不可逆的加密算法处理,得到相同的加密密文并被系统重新识别后,才能真正解密。显然,在这类加密过程中,加密是自己,解密还得是自己,而所谓解密,实际上就是重新加一次密,所应用的“密码”也就是输入的明文。不可逆加密算法不存在密钥保管和分发问题,非常适合在分布式网络系统上使用,但因加密计算复杂,工作量相当繁重,通常只在数据量有限的情形下使用,如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口令加密,利用的就是不可逆加密算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不断提高,不可逆加密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渐增大。在计算机网络中应用较多不可逆加密算法的有RSA公司发明的MD5算法和由美国国家标准局建议的不可逆加密标准SHS(Secure Hash Standard:安全杂乱信息标准)等。

加密技术

加密算法是加密技术的基础,任何一种成熟的加密技术都是建立多种加密算法组合,或者加密算法和其他应用软件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的。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在计算机网络应用领域广泛应用的加密技术。

非否认(Non-repudiation)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是不对称加密算法的公钥技术,通过产生一个与用户认证数据有关的数字签名来完成。当用户执行某一交易时,这种签名能够保证用户今后无法否认该交易发生的事实。由于非否认技术的操作过程简单,而且直接包含在用户的某类正常的电子交易中,因而成为当前用户进行电子商务、取得商务信任的重要保证。

PGP(Pretty Good Privacy)技术 PGP技术是一个基于不对称加密算法RSA公钥体系的邮件加密技术,也是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普及程度较高的加密软件。PGP技术不但可以对电子邮件加密,防止非授权者阅读信件;还能对电子邮件附加数字签名,使收信人能明确了解发信人的真实身份;也可以在不需要通过任何保密渠道传递密钥的情况下,使人们安全地进行保密通信。PGP技术创造性地把RSA不对称加密算法的方便性和传统加密体系结合起来,在数字签名和密钥认证管理机制方面采用了无缝结合的巧妙设计,使其几乎成为最为流行的公钥加密软件包。

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是不对称加密算法的典型应用。数字签名的应用过程是,数据源发送方使用自己的私钥对数据校验和或其他与数据内容有关的变量进行加密处理,完成对数据的合法“签名”,数据接收方则利用对方的公钥来解读收到的“数字签名”,并将解读结果用于对数据完整性的检验,以确认签名的合法性。数字签名技术是在网络系统虚拟环境中确认身份的重要技术,完全可以代替现实过程中的“亲笔签字”,在技术和法律上有保证。在公钥与私钥管理方面,数字签名应用与加密邮件PGP技术正好相反。在数字签名应用中,发送者的公钥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但他的私钥则需要严格保密。

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技术 PKI技术是一种以不对称加密技术为核心、可以为网络提供安全服务的公钥基础设施。PKI技术最初主要应用在Internet环境中,为复杂的互联网系统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完整性保障机制。由于PKI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所表现出的巨大优势,因而受到银行、证券、政府等核心应用系统的青睐。PKI技术既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由于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活动缺少物理接触,因而使得利用电子方式验证信任关系变得至关重要,PKI技术恰好能够有效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问题。一个实用的PKI体系还必须充分考虑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PKI体系所包含的认证中心(CA)、注册中心(RA)、策略管理、密钥与证书管理、密钥备份与恢复、撤销系统等功能模块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加密的未来趋势

尽管双钥密码体制比单钥密码体制更为可靠,但由于计算过于复杂,双钥密码体制在进行大信息量通信时,加密速率仅为单钥体制的1/100,甚至是 1/1000。正是由于不同体制的加密算法各有所长,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各类加密体制将会共同发展。而在由IBM等公司于1996年联合推出的用于电子商务的协议标准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中和1992年由多国联合开发的PGP技术中,均采用了包含单钥密码、双钥密码、单向杂凑算法和随机数生成算法在内的混合密码系统的动向来看,这似乎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今后密码技术应用的未来。

在单钥密码领域,一次一密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机制,但是由于流密码体制中的密钥流生成器在算法上未能突破有限循环,故一直未被广泛应用。如果找到一个在算法上接近无限循环的密钥流生成器,该体制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近年来,混沌学理论的研究给在这一方向产生突破带来了曙光。此外,充满生气的量子密码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方向,因为它是基于光学和量子力学理论的。该理论对于在光纤通信中加强信息安全、对付拥有量子计算能力的破译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法。

由于电子商务等民用系统的应用需求,认证加密算法也将有较大发展。此外,在传统密码体制中,还将会产生类似于IDEA这样的新成员,新成员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在算法上有创新和突破,而不仅仅是对传统算法进行修正或改进。密码学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年轻学科,任何未被认识的加/解密机制都有可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对信息系统或电子邮件的安全问题,还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互联网固有的异构性,没有一个单一的信任机构可以满足互联网全程异构性的所有需要,也没有一个单一的协议能够适用于互联网全程异构性的所有情况。解决的办法只有依靠软件代理了,即采用软件代理来自动管理用户所持有的证书(即用户所属的信任结构)以及用户所有的行为。每当用户要发送一则消息或一封电子邮件时,代理就会自动与对方的代理协商,找出一个共同信任的机构或一个通用协议来进行通信。在互联网环境中,下一代的安全信息系统会自动为用户发送加密邮件,同样当用户要向某人发送电子邮件时,用户的本地代理首先将与对方的代理交互,协商一个适合双方的认证机构。当然,电子邮件也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持,因为电子邮件不是端到端的通信,而是通过多个中间机构把电子邮件分程传递到各自的通信机器上,最后到达目的地。

‘柒’ 什么叫网络加密算法其分为哪几类分别举例。

很负责告诉你,拷贝过来的,关键看你能不能看明白了

由于网络所带来的诸多不安全因素使得网络使用者不得不采取相应的网络安全对策。为了堵塞安全漏洞和提供安全的通信服务,必须运用一定的技术来对网络进行安全建设,这已为广大网络开发商和网络用户所共识。

现今主要的网络安全技术有以下几种:

一、加密路由器(Encrypting Router)技术

加密路由器把通过路由器的内容进行加密和压缩,然后让它们通过不安全的网络进行传输,并在目的端进行解压和解密。

二、安全内核(Secured Kernel)技术

人们开始在操作系统的层次上考虑安全性,尝试把系统内核中可能引起安全性问题的部分从内核中剔除出去,从而使系统更安全。如S olaris操作系统把静态的口令放在一个隐含文件中, 使系统的安全性增强。

三、网络地址转换器(Network Address Translater)

网络地址转换器也称为地址共享器(Address Sharer)或地址映射器,初衷是为了解决IP 地址不足,现多用于网络安全。内部主机向外部主机连接时,使用同一个IP地址;相反地,外部主机要向内部主机连接时,必须通过网关映射到内部主机上。它使外部网络看不到内部网络, 从而隐藏内部网络,达到保密作用。

数据加密(Data Encryption)技术

所谓加密(Encryption)是指将一个信息(或称明文--plaintext) 经过加密钥匙(Encrypt ionkey)及加密函数转换,变成无意义的密文( ciphertext),而接收方则将此密文经过解密函数、解密钥匙(Decryti on key)还原成明文。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石。

数据加密技术要求只有在指定的用户或网络下,才能解除密码而获得原来的数据,这就需要给数据发送方和接受方以一些特殊的信息用于加解密,这就是所谓的密钥。其密钥的值是从大量的随机数中选取的。按加密算法分为专用密钥和公开密钥两种。

专用密钥,又称为对称密钥或单密钥,加密时使用同一个密钥,即同一个算法。如DES和MIT的Kerberos算法。单密钥是最简单方式,通信双方必须交换彼此密钥,当需给对方发信息时,用自己的加密密钥进行加密,而在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用对方所给的密钥进行解密。这种方式在与多方通信时因为需要保存很多密钥而变得很复杂,而且密钥本身的安全就是一个问题。

DES是一种数据分组的加密算法,它将数据分成长度为6 4位的数据块,其中8位用作奇偶校验,剩余的56位作为密码的长度。第一步将原文进行置换,得到6 4位的杂乱无章的数据组;第二步将其分成均等两段 ;第三步用加密函数进行变换,并在给定的密钥参数条件下,进行多次迭代而得到加密密文。

公开密钥,又称非对称密钥,加密时使用不同的密钥,即不同的算法,有一把公用的加密密钥,有多把解密密钥,如RSA算法。

在计算机网络中,加密可分为"通信加密"(即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加密)和"文件加密"(即存储数据加密)。通信加密又有节点加密、链路加密和端--端加密3种。

①节点加密,从时间坐标来讲,它在信息被传入实际通信连接点 (Physical communication link)之前进行;从OSI 7层参考模型的坐标 (逻辑空间)来讲,它在第一层、第二层之间进行; 从实施对象来讲,是对相邻两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不过它仅对报文加密,而不对报头加密,以便于传输路由的选择。

②链路加密(Link Encryption),它在数据链路层进行,是对相邻节点之间的链路上所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不仅对数据加密还对报头加密。

③端--端加密(End-to-End Encryption),它在第六层或第七层进行 ,是为用户之间传送数据而提供的连续的保护。在始发节点上实施加密,在中介节点以密文形式传输,最后到达目的节点时才进行解密,这对防止拷贝网络软件和软件泄漏也很有效。

在OSI参考模型中,除会话层不能实施加密外,其他各层都可以实施一定的加密措施。但通常是在最高层上加密,即应用层上的每个应用都被密码编码进行修改,因此能对每个应用起到保密的作用,从而保护在应用层上的投资。假如在下面某一层上实施加密,如TCP层上,就只能对这层起到保护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能否切实有效地发挥加密机制的作用,关键的问题在于密钥的管理,包括密钥的生存、分发、安装、保管、使用以及作废全过程。

(1)数字签名

公开密钥的加密机制虽提供了良好的保密性,但难以鉴别发送者, 即任何得到公开密钥的人都可以生成和发送报文。数字签名机制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问题。

数字签名一般采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如RSA),通过对整个明文进行某种变换,得到一个值,作为核实签名。接收者使用发送者的公开密钥对签名进行解密运算,如其结果为明文,则签名有效,证明对方的身份是真实的。当然,签名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将签名附在明文之后。数字签名普遍用于银行、电子贸易等。

数字签名不同于手写签字:数字签名随文本的变化而变化,手写签字反映某个人个性特征, 是不变的;数字签名与文本信息是不可分割的,而手写签字是附加在文本之后的,与文本信息是分离的。

(2)Kerberos系统

Kerberos系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Athena工程而设计的,为分布式计算环境提供一种对用户双方进行验证的认证方法。

它的安全机制在于首先对发出请求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认其是否是合法的用户;如是合法的用户,再审核该用户是否有权对他所请求的服务或主机进行访问。从加密算法上来讲,其验证是建立在对称加密的基础上的。

Kerberos系统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Notes 中),这是因为它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安全性高,Kerberos系统对用户的口令进行加密后作为用户的私钥,从而避免了用户的口令在网络上显示传输,使得窃听者难以在网络上取得相应的口令信息;

②透明性高,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仅在登录时要求输入口令,与平常的操作完全一样,Ker beros的存在对于合法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③可扩展性好,Kerberos为每一个服务提供认证,确保应用的安全。

Kerberos系统和看电影的过程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只有事先在Ker beros系统中登录的客户才可以申请服务,并且Kerberos要求申请到入场券的客户就是到TGS(入场券分配服务器)去要求得到最终服务的客户。
Kerberos的认证协议过程如图二所示。

Kerberos有其优点,同时也有其缺点,主要如下:

①、Kerberos服务器与用户共享的秘密是用户的口令字,服务器在回应时不验证用户的真实性,假设只有合法用户拥有口令字。如攻击者记录申请回答报文,就易形成代码本攻击。

②、Kerberos服务器与用户共享的秘密是用户的口令字,服务器在回应时不验证用户的真实性,假设只有合法用户拥有口令字。如攻击者记录申请回答报文,就易形成代码本攻击。

③、AS和TGS是集中式管理,容易形成瓶颈,系统的性能和安全也严重依赖于AS和TGS的性能和安全。在AS和TGS前应该有访问控制,以增强AS和TGS的安全。

④、随用户数增加,密钥管理较复杂。Kerberos拥有每个用户的口令字的散列值,AS与TGS 负责户间通信密钥的分配。当N个用户想同时通信时,仍需要N*(N-1)/2个密钥

( 3 )、PGP算法

PGP(Pretty Good Privacy)是作者hil Zimmermann提出的方案,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编写的。公开密钥和分组密钥在同一个系统中,公开密钥采用RSA加密算法,实施对密钥的管理;分组密钥采用了IDEA算法,实施对信息的加密。

PGP应用程序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速度快,效率高;另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它的可移植性出色,它可以在多种操作平台上运行。PGP主要具有加密文件、发送和接收加密的E-mail、数字签名等。

(4)、PEM算法

保密增强邮件(Private Enhanced Mail,PEM),是美国RSA实验室基于RSA和DES算法而开发的产品,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个人的隐私功能, 目前在Internet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为E-mail用户提供如下两类安全服务:

对所有报文都提供诸如:验证、完整性、防抵 赖等安全服务功能; 提供可选的安全服务功能,如保密性等。

PEM对报文的处理经过如下过程:

第一步,作规范化处理:为了使PEM与MTA(报文传输代理)兼容,按S MTP协议对报文进行规范化处理;

第二步,MIC(Message Integrity Code)计算;

第三步,把处理过的报文转化为适于SMTP系统传输的格式。

身份验证技术

身份识别(Identification)是指定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过程。身份认证(Authertication)是系统查核用户的身份证明的过程。人们常把这两项工作统称为身份验证(或身份鉴别),是判明和确认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两个重要环节。

Web网上采用的安全技术

在Web网上实现网络安全一般有SHTTP/HTTP和SSL两种方式。

(一)、SHTTP/HTTP

SHTTP/HTTP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信息进行封装。封装的内容包括加密、签名和基于MAC 的认证。并且一个消息可以被反复封装加密。此外,SHTTP还定义了包头信息来进行密钥传输、认证传输和相似的管理功能。SHTTP可以支持多种加密协议,还为程序员提供了灵活的编程环境。

SHTTP并不依赖于特定的密钥证明系统,它目前支持RSA、带内和带外以及Kerberos密钥交换。

(二)、SSL(安全套层) 安全套接层是一种利用公开密钥技术的工业标准。SSL广泛应用于Intranet和Internet 网,其产品包括由Netscape、Microsoft、IBM 、Open Market等公司提供的支持SSL的客户机和服务器,以及诸如Apa che-SSL等产品。

SSL提供三种基本的安全服务,它们都使用公开密钥技术。

①信息私密,通过使用公开密钥和对称密钥技术以达到信息私密。SSL客户机和SSL服务器之间的所有业务使用在SSL握手过程中建立的密钥和算法进行加密。这样就防止了某些用户通过使用IP packet sniffer工具非法窃听。尽管packet sniffer仍能捕捉到通信的内容, 但却无法破译。 ②信息完整性,确保SSL业务全部达到目的。如果Internet成为可行的电子商业平台,应确保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的信息内容免受破坏。SSL利用机密共享和hash函数组提供信息完整性服务。③相互认证,是客户机和服务器相互识别的过程。它们的识别号用公开密钥编码,并在SSL握手时交换各自的识别号。为了验证证明持有者是其合法用户(而不是冒名用户),SSL要求证明持有者在握手时对交换数据进行数字式标识。证明持有者对包括证明的所有信息数据进行标识以说明自己是证明的合法拥有者。这样就防止了其他用户冒名使用证明。证明本身并不提供认证,只有证明和密钥一起才起作用。 ④SSL的安全性服务对终端用户来讲做到尽可能透明。一般情况下,用户只需单击桌面上的一个按钮或联接就可以与SSL的主机相连。与标准的HTTP连接申请不同,一台支持SSL的典型网络主机接受SSL连接的默认端口是443而不是80。

当客户机连接该端口时,首先初始化握手协议,以建立一个SSL对话时段。握手结束后,将对通信加密,并检查信息完整性,直到这个对话时段结束为止。每个SSL对话时段只发生一次握手。相比之下,HTTP 的每一次连接都要执行一次握手,导致通信效率降低。一次SSL握手将发生以下事件:

1.客户机和服务器交换X.509证明以便双方相互确认。这个过程中可以交换全部的证明链,也可以选择只交换一些底层的证明。证明的验证包括:检验有效日期和验证证明的签名权限。

2.客户机随机地产生一组密钥,它们用于信息加密和MAC计算。这些密钥要先通过服务器的公开密钥加密再送往服务器。总共有四个密钥分别用于服务器到客户机以及客户机到服务器的通信。

3.信息加密算法(用于加密)和hash函数(用于确保信息完整性)是综合在一起使用的。Netscape的SSL实现方案是:客户机提供自己支持的所有算法清单,服务器选择它认为最有效的密码。服务器管理者可以使用或禁止某些特定的密码。

代理服务

在 Internet 中广泛采用代理服务工作方式, 如域名系统(DNS), 同时也有许多人把代理服务看成是一种安全性能。

从技术上来讲代理服务(Proxy Service)是一种网关功能,但它的逻辑位置是在OSI 7层协议的应用层之上。

代理(Proxy)使用一个客户程序,与特定的中间结点链接,然后中间结点与期望的服务器进行实际链接。与应用网关型防火墙所不同的是,使用这类防火墙时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之间不存在直接连接,因此 ,即使防火墙产生了问题,外部网络也无法与被保护的网络连接。

防火墙技术

(1)防火墙的概念

在计算机领域,把一种能使一个网络及其资源不受网络"墙"外"火灾"影响的设备称为"防火墙"。用更专业一点的话来讲,防火墙(FireW all)就是一个或一组网络设备(计算机系统或路由器等),用来在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加强访问控制,其目的是保护一个网络不受来自另一个网络的攻击。可以这样理解,相当于在网络周围挖了一条护城河,在唯一的桥上设立了安全哨所,进出的行人都要接受安全检查。

防火墙的组成可以这样表示:防火墙=过滤器+安全策略(+网关)。

(2)防火墙的实现方式

①在边界路由器上实现;
②在一台双端口主机(al-homed host)上实现;
③在公共子网(该子网的作用相当于一台双端口主机)上实现,在此子网上可建立含有停火区结构的防火墙。

(3)防火墙的网络结构

网络的拓扑结构和防火墙的合理配置与防火墙系统的性能密切相关,防火墙一般采用如下几种结构。
①最简单的防火墙结构
这种网络结构能够达到使受保护的网络只能看到"桥头堡主机"( 进出通信必经之主机), 同时,桥头堡主机不转发任何TCP/IP通信包, 网络中的所有服务都必须有桥头堡主机的相应代理服务程序来支持。但它把整个网络的安全性能全部托付于其中的单个安全单元,而单个网络安全单元又是攻击者首选的攻击对象,防火墙一旦破坏,桥头堡主机就变成了一台没有寻径功能的路由器,系统的安全性不可靠。

②单网端防火墙结构

其中屏蔽路由器的作用在于保护堡垒主机(应用网关或代理服务) 的安全而建立起一道屏障。在这种结构中可将堡垒主机看作是信息服务器,它是内部网络对外发布信息的数据中心,但这种网络拓扑结构仍把网络的安全性大部分托付给屏蔽路由器。系统的安全性仍不十分可靠。

③增强型单网段防火墙的结构

为增强网段防火墙安全性,在内部网与子网之间增设一台屏蔽路由器,这样整个子网与内外部网络的联系就各受控于一个工作在网络级的路由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仍不能直接联系,只能通过相应的路由器与堡垒主机通信。

④含"停火区"的防火墙结构

针对某些安全性特殊需要, 可建立如下的防火墙网络结构。 网络的整个安全特性分担到多个安全单元, 在外停火区的子网上可联接公共信息服务器,作为内外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场所。

网络反病毒技术

由于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 因此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也是网络安全性建设中重要的一环。网络反病毒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网络反病毒技术包括预防病毒、检测病毒和消毒等3种技术。(1) 预防病毒技术,它通过自身常驻系统内存,优先获得系统的控制权,监视和判断系统中是否有病毒存在,进而阻止计算机病毒进入计算机系统和对系统进行破坏。这类技术是:加密可执行程序、引导区保护、系统监控与读写控制(如防病毒卡)等。(2)检测病毒技术,它是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来进行判断的技术,如自身校验、关键字、文件长度的变化等。(3)消毒技术,它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分析,开发出具有删除病毒程序并恢复原文件的软件。

网络反病毒技术的实施对象包括文件型病毒、引导型病毒和网络病毒。

网络反病毒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地扫描和监测;在工作站上采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

随着网上应用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不断应用,网络不安全因素将会不断产生,但互为依存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会迅速的发展,新的安全技术将会层出不穷,最终Internet网上的安全问题将不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捌’ 网络文件加密与文件完整性的实现算法

吧文件加密.加密后进行加密核对.

‘玖’ 什么是信息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1、保密性。

也称机密性,是不将有用信息泄漏给非授权用户的特性。可以通过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通信协议等技术实现,信息加密是防止信息非法泄露的最基本手段,主要强调有用信息只被授权对象使用的特征。

2、完整性。

是指信息在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过程中,保持信息不被破坏或修改、不丢失和信息未经授权不能改变的特性,也是最基本的安全特征。

3、可用性。

也称有效性,指信息资源可被授权实体按要求访问、正常使用或在非正常情况下能恢复使用的特性(系统面向用户服务的安全特性)。在系统运行时正确存取所需信息,当系统遭受意外攻击或破坏时,可以迅速恢复并能投入使用。是衡量网络信息系统面向用户的一种安全性能,以保障为用户提供服务。

4、可控性。

指网络系统和信息在传输范围和存放空间内的可控程度。是对网络系统和信息传输的控制能力特性。

5、不可否认性。

又称拒绝否认性、抗抵赖性,指网络通信双方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确信参与者本身和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同一性,即所有参与者不可否认或抵赖本人的真实身份,以及提供信息的原样性和完成的操作与承诺。

(9)加密算法具有完整性机密性扩展阅读

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输入功能:信息系统的输入功能决定于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系统的能力和信息环境的许可。

存储功能:存储功能指的是系统存储各种信息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处理功能: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M)技术。

输出功能: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都是为了保证最终实现最佳的输出功能。

控制功能:对构成系统的各种信息处理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整个信息加工、处理、传输、输出等环节通过各种程序进行控制。

阅读全文

与加密算法具有完整性机密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添加后台app 浏览:350
中国移动机顶盒时钟服务器地址 浏览:943
如何开发app流程 浏览:427
哈尔滨编程培训课程 浏览:722
编程语言执行速度排行 浏览:174
启辰原厂导航如何装app 浏览:840
jsp项目优秀源码 浏览:757
如何查看电脑web服务器端口号 浏览:901
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编程源码 浏览:95
王城战争为什么无法获取服务器列表 浏览:804
剑桥商务英语pdf 浏览:480
服务器如何不休眠 浏览:800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编程 浏览:204
解压迷你游戏机手柄 浏览:553
androidrtsp框架 浏览:545
阿里女程序员内网征婚 浏览:78
比例阀放大器接plc编程 浏览:852
java表示二进制 浏览:394
数控铣床外轮廓编程 浏览:91
pdftomp4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