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程颐PDf

程颐PDf

发布时间:2022-05-29 08:53:23

Ⅰ 成语“程门立雪”的出典

典故: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他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Ⅱ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钱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aEgai685Y0EJEmMi-BrRbg

提取码:y1ci

书名: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

作者:钱穆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09-12

页数:299

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5)》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着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一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本册专论两宋之部。作者把宋学分成三期,初期以胡瑗、孙复、欧阳修、范仲淹和王安石为代表,注重明体达用和道德文章,气象阔大;第二期以周敦颐、邵庸、张载、程颐、程颢为代表,是正统理学的形成期;第三期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前者“和合一切”,后者则“扫荡一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5)》循此线索,对两宋时期的思想大家与重要着作或做精细分辨,或做简要述评,既在孔孟、《易》《庸》、二程、朱陆的整个儒学系统中分辨其传承异同和思想衍变;又从受儒释道多方影响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两宋儒学的形成、抱负和特质做了中肯而精当的点评。

作者简介: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着有学术着作六十余种。

Ⅲ 求《舌华录》里的故事

给楼主两个地址
1. 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14303_5680_1.html
这个是全白话文的
2. http://chineseliterature.blogbus.com/s1219721/
这个文言文 且带有翻译。

复制了几个,看更多的请到上边两个网页 谢谢!

徐月英,唐江淮间名娼也。有徐公子者,宠一营妓,死而焚之。月英送葬,谓徐曰:“此娘平生风流,殇犹带焰。”

①营妓:古时军中的官妓。
②焰:本指火焰,此谐妖艳的“艳”。

今语体:徐月英,唐代江淮地方有名的娼妓。有位姓徐的公子,宠爱一位官妓。官妓死后用火焚葬。月英去送葬,对徐公子说:“这姑娘平生风流,死后还带着火焰。”

雨楼注:《舌华录》“慧语第一”完,共九十六条,明起连载“名语第二”,欢迎继续阅读。
另外,如果你需要“慧语第一”PDF文件,可以向我索要,来信请寄:

方雨楼 @ 20:20:14 | 阅读全文 | 评论 3 | 引用 0 | 编辑
2007-05-21
95. 死者当逃
Tag: 慧语第一
叶丞相衡,罢归金华,日与布衣友还往。公忽染疾不怿,谓客曰:“某且死,不知死后佳不?”客答曰:“佳甚。”公问何以知,客曰:“使死而不佳,死者当逃归耳。”

①叶衡:字梦华,南宋绍兴进士,累拜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为汤邦彦所谮,罢相谪郴州。

今语体:南宋时,丞相叶衡罢官回到金华,每日与一些没有官职的朋友往来。叶公忽然得病,心情不太愉快,对来客说:“我要死了,不知死后好不好?”客回答说:“很好。”叶公问他怎么知道,客说:“假如不好,死了的人就会逃回来嘛。”

雨楼评:黑色幽默。

方雨楼 @ 20:17:00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引用 0 | 编辑
2007-05-20
94. 此风之始
Tag: 慧语第一
吴给事女敏慧,后归陈子期。陈惑一妾,遂染风疾。一日亲戚来问,吴指妾曰:“此风之始也。”

①风疾:中风指因风伤人所引起的病,或为寒热,或为寒中,或为偏枯等。

今语体:吴给事之女聪明伶俐,后来嫁给陈子期,陈宠爱一妾,因而的了风病。一天,亲戚来问候他,吴指着妾说:“这就是风病的来由。”

方雨楼 @ 23:58:36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引用 0 | 编辑
2007-05-19
93. 造宅卖宅
Tag: 慧语第一
郭进治第方成,聚族人宾客落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宴。设诸工之座于东庑,人咸曰:“诸子安得与诸工齿?”进指诸工曰:“此造宅者。”又指诸子曰:“此卖宅者,故易坐造宅者下。”

今语体:郭进营造的房宅刚落成,他将族人宾客聚集起来庆祝。下至土木工匠都参加了宴席,郭将工匠的席位设在东边廊屋中。大家都说:“诸子怎能与工人并坐?”郭进指着工匠们说:“这是造房子的人。”又指着儿子们说:“这是卖房子的人,本就应当坐在造宅子的下面。”

方雨楼 @ 18:01:40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引用 0 | 编辑
2007-05-18
92. 银水相副
Tag: 慧语第一
潘景升家富巨万,皆为客尽。其弟辈皆风之曰:“吾兄如此,除是银山,裁得相副。”其第四弟稚恭笑曰:“银山何能济,除是银水耳。”

①潘景升:潘之恒,字景升,明人。
②银山何能济,除是银水耳:指银山犹有挖空的一天,只有银水才会源源不绝。

今语体:潘景升万贯家财,都为接待宾客耗尽了。他的弟辈们都讽刺说:“吾兄这样花销,除非是座银山,才能与出相符。”他的四弟稚恭笑道:“银山哪能济事,除非是银水罢。”

方雨楼 @ 22:55:03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引用 0 | 编辑
2007-05-17
91. 良知赤色
Tag: 慧语第一
一士从王阳明学,初闻“良知”不解,卒然起问曰:“‘良知’何物,黑耶?白耶?”群弟子哑然失笑,士惭而赧。先生徐曰:“‘良知’非白非黑,其色正赤。”

①王阳明: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家。

今语体:一士子跟随王阳明学习,他头回听到“良知”这个词不知是何意,突然起来问道:“‘良知’是什么东西?是黑的?还是白的?”弟子们都哑然失笑,这士子惭愧得面红耳赤。阳明先生慢慢地说:“‘良知’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的,它的颜色正是红色。”

雨楼评:知道惭愧,就代表还有“良知”。

方雨楼 @ 21:44:58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引用 0 | 编辑
2007-05-16
90. 点化魂灵
Tag: 慧语第一
我太祖祀历代帝王庙,才举爵,见元世祖像泪出。太祖笑曰:“我得中原之所固有,尔失漠北之所本无,复何憾?”像泪寻止。

①爵:古代酒器。
②元世祖:即元朝开国君主忽必烈。

今语体:明太祖朱元璋祭祀历代皇帝,才举起爵,看到元世祖像流出了眼泪。太祖笑道:“我得到了中原本来应该有的东西,你失去了漠北本来所没有的东西,又有何遗憾?”世祖像随即止住了眼泪。

林评:灵异事件……

方雨楼 @ 21:37:59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引用 0 | 编辑
2007-05-15
89. 不敢不乐
Tag: 慧语第一
陈孝廉琮,构别墅于邑北之累累地。或造琮,颦蹙曰:“目中日日见此,定不乐。”陈曰:“日日见此,不敢不乐。”

①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今语体:孝廉陈琮,将别墅建在城北的墓地边,有人拜访陈琮,皱着眉头说:“眼中天天见到这些,一定不快乐。”陈说:“天天见到它,就不敢不快乐。”

方雨楼 @ 21:34:23 | 阅读全文 | 评论 1 | 引用 0 | 编辑
2007-05-14
88. 恶字累山
Tag: 慧语第一
冯具区同潘景升游白,潘指壁上恶书,攒眉曰:“山受苦如此。”冯曰:“既作此山,不应辞苦。”中一同行者曰:“山苦耶?公苦耶?”公曰:“吾苦耳。”

①白岳:山名,在安徽境内,亦名齐云山。
②冯具区:即冯梦祯,字开之,号具区。

今语体:明冯具区与潘景升同游白岳,潘指着壁上那些低劣的书写文字,皱着眉头说:“山受苦到这个样子。”冯说:“既然作了这么一座山,它就不应逃避这种痛苦。”其中有一位同行者说问道:“山苦呢(还是)你苦呢?”冯公说:“是我苦啊。”

方雨楼 @ 21:27:18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引用 0 | 编辑
2007-05-13
87. 心无全有
Tag: 慧语第一
明道、伊川兄弟同赴一宴,颐见坐中妓,即拂衣去,独明道与饮尽欢。明日明道过伊川斋,伊川犹有怒色,明道笑曰:“昨日本有,心上却无;今日本无,心上却有。”

①明道、伊川:兄弟俩均为北宋哲学家。人称程颢为明道先生,程颐为伊川先生。

今语体:明道、伊川兄弟一块去赴宴,程颐见席中有妓女陪酒,便拂袖而去,只有明道留下来与人痛饮,尽欢而散。第二天,明道到伊川书斋中去拜访,伊川仍怒气未消,明道笑道:“昨日本有妓女在,但我心上无妓女在;今天本无妓女在,但你心上却有妓女在。”

雨楼评:心魔。

Ⅳ 《黄帝内经中华经典藏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黄帝内经》(姚春鹏 译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K_qRzD6aaDjlxdaq1Lty3A

提取码:dym7

书名:黄帝内经

作者:姚春鹏 译注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09-07

页数:416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总共十八万字有余。《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其内容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着作。

本书注译者选择了最能反映中医学术思想特点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译,在“题解”部分,对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释时多引证诸子之言,以加深对《内经》思想的理解。古人讲做学问要懂得溯本求源,译文以直译为主,追求顺畅简洁的特点。北宋理学家程颐在《易传序》中说:“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望读者朋友能够借助注译这一津梁,进入中国医学养生文化这一智慧的殿堂。

Ⅳ 《黄帝内经中华经典藏书》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黄帝内经》(姚春鹏 译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bO8x6FsZEBxfTZyY82wyTg 提取码: 5nvh

书名:黄帝内经

作者:姚春鹏 译注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09-07

页数:416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总共十八万字有余。《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其内容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着作。

本书注译者选择了最能反映中医学术思想特点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译,在“题解”部分,对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释时多引证诸子之言,以加深对《内经》思想的理解。古人讲做学问要懂得溯本求源,译文以直译为主,追求顺畅简洁的特点。北宋理学家程颐在《易传序》中说:“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望读者朋友能够借助注译这一津梁,进入中国医学养生文化这一智慧的殿堂。

Ⅵ 寻求周易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214_xaccl/%E5%91%A8%E6%98%93.rar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入门级别书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234_8xcou/%E5%91%A8%E6%98%93%E5%B0%9A%E6%B0%8F%E5%AD%A6.pdf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民国易学宗师阐释象数之作,适合入门以后,可参考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307_ycebm/%E5%91%A8%E6%98%93%E5%8D%81%E6%97%A5%E8%B0%88.pdf
胡道静等《周易十日谈》——近代大师对《周易》的简单介绍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321_zlg63/%E5%91%A8%E6%98%93%E5%8F%A4%E7%AD%AE%E8%80%83%EF%BC%88%E8%8A%82%EF%BC%89.rtf
尚秉和《周易古筮考》(节)——可以看一看具体占筮射覆的例子
易图: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自然之图: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河图: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洛书: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后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取象歌: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解: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着,历代都受到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的关注,春秋末期
《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易经》及《易传》合称《周易》,易理精湛
,是我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胚基。因此,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从先秦至近代注释
发挥《周易》之着作竟三千余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其渊博的易理
对中国的哲、史、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哲学家、文史学
家,自然科学者们无不奉以为圭臬。
《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团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凡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因是以筮
占形式成书,故未被秦始皇烧毁而得以保留下来。本书主要通过卦、爻辞占卜人事吉凶
,客观上是对上古社会的反映,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雏形。《易传》是继《易经》之后最
为闪光的着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宝。《传》对《经》的注释大大地超过
了《经》原有的水平,《经》《传》交相辉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书籍文献,组成
了一部交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伟大文献系列,成为炎黄文化的宝贵财富。

第一节《周易》的流派及其成就
《易》学是“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周易》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大致分为
象数派及易理派两大流派,《易传》多以象数解“经”,而《论语》、《吕氏春秋》、
《战国策》等则为义理派不谈象数。受上述影响,对《周易》的研究历代皆分为两大派
,汉代为象数派的开山,魏、晋朝为理义派的先河。所谓象数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
象征的各种物象)来阐述卦辞和爻辞,加“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在汉代以
《易纬》为代表,《京氏易传》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为取象派的典型。
取义派是以卦意来解释卦辞及爻辞的,如对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义、“险”义,
以一阳陷二阴之中;干卦不取天象,而取“健”义、“刚”义;坤卦不取地而取“柔”
,此说以魏晋王弼《周易注》为代表,两派各有特色,对《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积极的
意义。宋代大儒朱熹把义理和象数相互发挥,对《易》学的研究起到了互补作用。中医
学偏于象数派,但也渗入了理义观点,明.张景岳《类经图翼》着名的《医易义》便是
以象数及理义互参立论的典作。
对《周易》的研究,以汉代和宋朝为两大代表时期,汉代偏重于训诂,注释而少发
挥,比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则不然,敢于大胆发挥,其特点为象义并重,
自魏晋王弼择重取义后,受其影响宋朝即分为取象派及取义派两大流派。元明以来,象
数派与理义派发生对峙,客观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
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易学的重要着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
、焦赣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传》、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
等,皆为汉代易学的主干。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郑玄所注《易纬》八种,亦都是汉
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称为汉易,汉易的特点为以象数解义,故属于象数派。

汉代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为《易纬》系列问世,“纬”是对“经”的佐翼,
六经皆有纬,《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着,经传之羽翼
,对《周易》影响很大。惜已佚。后经东汉.郑玄注主要有:《易纬.乾凿度》、《易
纬.干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易纬.稽览图》、《易纬.乾元序制纪》、《
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其中以《易纬.乾凿度》、《易纬.乾
坤凿度》、《河图纬》、《易纬.坤灵图》等最为有名,《易纬》也是象数派,是《易
经》的羽翼,在易学史及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阴阳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较大。
《易纬.乾凿度》、《干坤凿度》、《坤灵图》,被汉代经师列为《易经》的翼佐(十
翼之一),说明该书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录》上下,
《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东汉《易纬
.乾凿度》、《易纬.干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汉代除《易纬》之外《京氏
易传》对《周易》的影响亦较大。
除系辞、彖、象之外,《说卦》、《序卦》、《杂卦》及东汉《易纬.乾凿度》,
《易纬.干坤凿度》、《易纬.坤灵图》等在“易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汉代对《周易》的主要贡献是郑玄注的《易纬》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
、焦赣、虞翻、苟爽、魏伯阳等的《京氏易传》、《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
易往》、《周易参同契》等着作,其影响都很大。此外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
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义》、程颐的《易传》、元朝.宝巴的《周易奥义》,明清时期
王夫子《周易内传》及《周易外传》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献。
魏晋时期易学的主要功绩是大易学家王弼《周易注》择重取义,对易理派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王弼的《周易注》还保留了汉代费直及郑玄的象数观点,并把经
传合为一册,对《周易》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唐代易学又称唐易,其主要影响是孔颖达接受了王弼的易理观点,着《周易正义》
,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汇聚了易理派的成就,使易理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需要提及宋易,宋代是研究易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大批研究《周易
》的书涌现于世,对《周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朱熹的《周易本义》之外
(该书为宋以前《周易》研究之集大成),还有程颐的《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
》,赵善举的《易说》,林粟的《周易经传集解》,李杞的《周易祥解》,邵伯温之《
易学辨惑》,吴沆的《易璇玑》,项世安的《周易玩辞》,周以夫的《易通》,蔡渊的
《易象意言》、魏了翕的《周易要义》、董楷的《周易博义》、丁易东的《周易象义》
等对《周易》的研究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宋代.邵雍《皇极经世》,承接了陈抟道士的学术。并有了新的发展,邵氏注重图
说,故又称图数之学。那氏并奉献了先天图(六十四卦序图)。北未遂以图说易之风盛
行,这和邵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义理派以程熙为代表,其着《易传》为《周易》杰作
之一。宋.大 儒朱熹易理派及象数派入《周易本义》为宋代以来易学之集大成,乃
象数易合着之杰作。明.《五经大全》,采用了程、朱之说,一直沿用至清代。
另外,清朝也是易学研究的辉煌时期,研究易学的书籍辈出,而且大多有新的见地
。如陈梦雷的《周易浅述》,杭辛膂的《周易笔谈》,朱轼的《周易傅义》,查慎行的
《周易玩辞集解》,惠栋的《周易述》,谢维狱的《易象数理分解》,尚秉和的《周易
尚氏学》,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学》,李光地的《周易观象》,黄宗义的《易学象数论
》,任启运的《周易洗心》,表明《周易》的研究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述除了汉、宋、清朝是《周易》研究的三大高峰之外,唐朝也有七十六家《易》
(记载于《唐志》)。元朝、明朝也有不少名作,如元朝.胡震的《周易衍义》,明朝
.胡广的《周易大全》,蒋士龙的《周易心灯》。明朝还以图解《周易》为着称,如刘
定之的《易经图解》,吕怀的《周易卦变图传》,都说明了历代研《易》之着层出不穷

此外,宋.刘牧的《易数勾隐图》首载河图洛书,以及宋元时期对《周易》的考校
,训估等,如宋.蔡渊的《周易经传训解》,元朝.赵访的《周易文诠》,明.董守谕
的《卦变考略》都说明历代对《周易》研究极为重视。
近代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李镜池的《周易探源》,冯友
兰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交的《周易思想研究》,刘大钧的《周易概论》等
都是研究《周易》的杰作,其中有不少新的发挥。
总之,《周易》历代名着甚众,说明炎黄子孙对《周易》是极其注重的。进一步发
掘和探索《周易》,是继承发扬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周易》历代重要着作
一、《周易》研究,侧于注释的历代着作选列
《子夏易传》 为说易之书最古老,真本已佚,春秋.卜商撰。
《易传》 相传为春秋孔子所撰。
《周易注》 郑康成注一卷,汉.郑玄撰。
《周易注》 魏.王弼。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周易口诀义》 唐.史徵。
《周易释文》 唐.陆德明。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易传》 宋.程颐。
《温公易说》 宋.司马光撰。
《周易新讲义》 宋.耿南仲。
《周易本义》
宋.朱子撰。
《易说》 宋.赵善誉。
《周易经传集解》
宋.林栗。
《周易祥解》
宋.李杞。
《周易浅述》 清.陈梦雷。
《周易函书约注》 清.胡煦。
《周易傅义》 清.朱轼。
《周易玩辞集解》 清.查慎行。
《周易述》 清.惠栋。
《周易章句证异》 清.翟均廉。
《御纂周易折中》
清.康熙五十四年。
《周易稗疏》 清.王夫之。
《周易尚氏学》 清.尚秉和
《周易解故》 清.丁晏。
《周易姚氏学》 清.姚配中。
《周易古经今注》 近代.高亨。
二、《周易》研究,侧于发挥的历代着作选列
《易纬.干坤凿度》 汉.郑玄注。
《易纬.乾凿度》 汉.郑玄注。
《易学辨惑》 宋.邵伯温撰。
《易小传》 宋.沈该撰。
《易璇玑》 宋.吴沆撰。
《易原》 宋.程大昌。
《周易义海撮要》 宋.李衡。
《周易玩辞》 宋.项安世。
《周易总义》 宋.易祓。
《易通》 宋.赵以夫。
《易象意言》 宋.蔡渊。
《周易要义》 宋.魏了翕。
《易说启蒙小传》 宋.税以权。
《易学启蒙》 宋.胡方平。
《周易傅义》 宋.董楷。
《周易象义》 宋.丁易东。
《易原奥义》 元.宝巴。
《周易衍义》 元.胡震。
《周易爻变义蕴》 元.陈应润。
《周易大全》 明.胡广。
《易用》 明.陈祖念。
《易象》 明.黄道周。
《易象解》 明.刘濂。
《六交原义》 明.金瑶。
《周易生生真传》 明.俞国人。
《易灯传》 宋.无撰名氏。
《易解心灯》 明.蒋士龙。
《易学象数论》 清.黄宗羲。
《周易洗心》 清.任启运。
《读易辨疑》
清.李开先。
《易象数理分解》 清.谢维岳。
《周易现象》 清.李光地。
《周易笔谈》 清.杭辛斋。
三、周易图解选列
《周易钩隐图》 宋.刘牧。
《易图说》 宋.吴仁杰。
《易图通辨》 宋.雷思斋。
《周易图说》 元.钱义方。
《易纬.坤灵图》 汉.郑玄
《周易旁注图说》 明.朱升。
《易经图释》 明.刘定之。
《周易卦变图传》 明.吕怀。
《伏羲图赞》 明.陈弟。
《易图亲见》 明.来集之。
《易芪图说》 清.潘咸。
《易图疏义》 清.刘鸣坷。
《周易后天归图》 清.黎由高。
《易图明辨》 清.胡渭
四、河洛专着选列
《太极图说》 宋.周敦颐。
《易数勾隐图》 宋.刘牧。
《河洛定仪赞》 明.俞国人。
《河洛真传》 明.俞国人。
《河图发微》 明.陈士槐。
《河图洛书原舛编》 清.毛奇龄。
《河洛先天图说》 清.刘天真。
五、周易考略、训诂、占筮选列
《周易经传训解》 宋.蔡渊。
《古易音训》 宋.吕祖谦。
《周易文诠》 元.赵访。
《卦变考略》 明.董守渝。
《古周易订估》 明.何楷。
《读易考原》 元.萧汉中。
《卦变考略》 明.董守谕。
《周易象训》 清.姚球。
《周易校勘记》 清.阮元。
《周易策辞考》 近代.李镜池。
六、周易占筮之书
《易林》 汉.焦延寿。
《京氏易传》 汉.京房。
《玄珠密语》 唐.王冰。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
《皇极经世》 宋.邵子。
《周易筮述》 清.王宏。
《春秋占筮书》 清.毛奇龄。
《周易古占法》 宋.程迥。
《奇门遁甲符应经》 宋.杨维德。
《易塞通变》 宋.雷思。
《遁甲演义》 明.程道士。
《奇门遁甲占验》 明.程道士。
《星学大成》 明.万民英。
《星占三卷》 明.刘孔照。
《星命总括》 明.耶律纯。
《奇门遁甲》 明.无名氏。
《黄帝奇门遁甲图》 明.无名氏。
《通占大象历星经六卷》 明.无名氏。
《易学筮贞》 清.赵世时。
《六壬大全》 郭御青着。
《六壬指南》 陈公献着。
《六壬大全》 无撰着人名氏。

Ⅶ 高分!急求!《二程集》PDF格式电子书

理学丛书 二程集(一.二.三.四集)_0 39.6M ZIP
是不是pdf不敢保证,自己去下:

http://ftp2.book118.net//saga/中华书局/dpin/0000000278612308003/1236410095//理学丛书 二程集(一、二、三、四集)_0.zip

Ⅷ 《近思录》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近思录》(朱熹//吕祖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F3dDgE3TLvoI1HOEBXnfrg

提取码:LNRL

书名:近思录

豆瓣评分:9.5

作者:[南宋] 朱熹、[南宋] 吕祖谦 编撰/[南宋] 叶采 集解/程水龙 校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7-8-1

内容简介:

《近思录》在历史上一直被奉为理学入门要籍,被誉为“圣学之阶梯”。书成至今八百余年间,传刻、注释、续编、仿编等各种整理形式的文本众多,其中尤以南宋叶采所作《近思录集解》最为重要。叶采《近思录集解》所拟纲目,成为后世《近思录》续编、仿编者所倚重的范式,几为诸家所宗。《集解》一书后世不断翻刻再造,成为南宋后期,元、明、清时期士子进升理学的重要入门津梁。其传本之多、种类之繁,几乎替代《近思录》原书而行传播程朱思想之实,成为《近思录》文献中的中流砥柱。从现存文献资料考察,《集解》也是众多注本中流布最广的,历史上曾广泛流布于朝鲜半岛、日本、美、欧等国家和地区。

《近思录》由南宋朱熹和吕祖谦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语录共622条,分类编辑而成。南宋叶采为《近思录》各卷创建纲目和提要,成《近思录集解》,使得原书体例更形明晰完备,理学思想的表达更趋明...

作者简介:

叶采,生卒年不详,字仲圭,号平岩,建安人。曾先后从蔡渊、李方子、陈淳问学,为朱熹再传弟子。南宋淳佑元年(1241)登进士第,授邵武尉,历景献府教授,迁秘书监、枢密检讨、知邵武军,累官翰林侍讲,乞归。着述除《近思録集解》十四卷外,并有《西铭性理集解》等。

点校者:

程水龙,安徽郎溪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近思录》研究专家。已出版专着《<近思录>版本与传播研究》(上古,2008)、《理学在浙江的传播》(上古,2010),古籍整理:《<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全二册)》(上古,2012),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Ⅸ 中文繁体PDF转换为word 繁体PDF格式文档转换为WORD转换器

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见闻之知起于感官与外物的交接,是“耳目内外之合”,即通过感官达到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德性所知是“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即不通过感官,而依赖心的作用达到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孔子曾讲“多闻”、“多见”的重要,孟子提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的问题。《中庸》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实际上把认识分成“德性”和“问学”两种,张载则进一步把知识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两种,他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张载认为,见闻之知是人的认识所不可缺少的,“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但张载认为,见闻之知有局限:①见闻有限而物无限,“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 安能尽天下之物?” ②见闻之知不能认识道,“耳不可闻道”,“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德性所知是关于“性与天道”和神化的认识。张载认为,关于神化的知识,是超智力、超思辨的,只有依靠道德的修养,发挥心的作用才能取得。他说:“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德性所知,实质上是关于世界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张载说:“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张载把认识分为两种,区别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认识论上有积极意义,但他断言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张载关于两种知识的学说对宋明哲学影响很大。程颐说:“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见闻”。这一思想直接来源于张载的思想,不同的是,程颐明确提出,德性之知是“吾之所固有”的。朱熹则认为,张载的“德性所知”,“是说圣人尽情事”,但就“为学”讲,闻见之知是重要的,要豁然贯通,下学上达,必须从闻见开始,达到对于“理”的认识。朱熹把孟子所做的“大体”和“小体”的区分解释成“心”和“耳目”的区别。王阳明把这个倾向更推进一步。他主张,所有有用的知识都在心中,不必到心外去寻求。王廷相则批判了离闻见而别有德性之知的说法。王夫之接受了张载思想的影响,在肯定闻见之知的同时,又把“德性之知”说成是先验的道德知识,不萌于见闻,说:“德性诚有而自喻,如暗中自指其口鼻,不待镜而悉”,认为德性之知靠内心的体认即能获得。

阅读全文

与程颐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安卓手机怎么用爱思助手传文件进苹果手机上 浏览:834
安卓怎么下载60秒生存 浏览:794
外向式文件夹 浏览:226
dospdf 浏览:422
怎么修改腾讯云服务器ip 浏览:378
pdftoeps 浏览:484
为什么鸿蒙那么像安卓 浏览:728
安卓手机怎么拍自媒体视频 浏览:178
单片机各个中断的初始化 浏览:715
python怎么集合元素 浏览:471
python逐条解读 浏览:823
基于单片机的湿度控制 浏览:490
ios如何使用安卓的帐号 浏览:875
程序员公园采访 浏览:803
程序员实战教程要多长时间 浏览:966
企业数据加密技巧 浏览:126
租云服务器开发 浏览:805
程序员告白妈妈不同意 浏览:328
攻城掠地怎么查看服务器 浏览:593
android开机黑屏 浏览: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