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野蘑菇如何晾晒
新鲜的野蘑菇可以直接晒干,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把新鲜的蘑菇放在阳光下阳晒制,只是在晒制时需要经常翻动,而且在每天傍晚都要收起来,然后在第二天时再取出放在阳光下晒制,不能让它的外面过夜,不然晒出的干蘑菇容易发霉。
蘑菇水分高,不适合放冰箱。
我们吃过蘑菇可能都会知道,蘑菇的水分含量很高,如果什么都不做就这样将蘑菇放置室内,可能过两天蘑菇就会干掉。
那就会有人说,那就放进冰箱保存吧,可是用保鲜膜包好放冰箱过两天蘑菇就会烂掉,是因为蘑菇的水分大量蒸发又不能挥发到保鲜膜外,于是蘑菇外表就越来越潮湿,这样出不了几天蘑菇就全部烂掉了,所以说蘑菇不可以放进冰箱保存。
最好的方法都来自我们生活当中的试验。我们可以将蘑菇用厨房用纸包起来然后再用保鲜膜包在最外层,放入冰箱保存,这样蘑菇就不容易烂掉了。是因为蘑菇含有的大量水分蒸发之后被外面包裹的纸层吸收了,然后蘑菇外表就能保持干燥了,而且蘑菇也在低温环境下,所以就不容易坏了。② 野蘑菇有什么营养
1、野蘑菇具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适合肥胖人和老年人食用。能抗病毒、保护肝脏,是治疗肝炎的辅助食品。
2、野对白细胞减少、消化道障碍、促进食欲、恢复大脑功能、促进乳汁分泌都有一定辅助作用。
3、野蘑菇中的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因此蘑菇又有“维生素A宝库”之称。蘑菇中纤维素含量也超过一般蔬菜,能有效防止便秘。
4、野蘑菇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能诱发干扰素的产生,对于癌症有一定作用。能增强人体对癌细胞的抵抗力。
(2)野蘑菇PDF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在采摘野生蘑菇时要注意,凡颜色鲜艳,样子好看,多生长在肮脏潮湿环境中或菌盖长有疣子,有腥臭味,怪味,碰破后流汁,变色,和大蒜同煮后变黑者多有毒,不能食用。
2、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③ 野蘑菇怎么吃最好
野蘑菇,也称蕈子、野生蘑菇,属真菌植物,以子实体入药。野蘑菇通常可分为食用野蘑菇、条件可食用野蘑菇和有毒野蘑菇三大类。食用野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条件可食用野蘑菇,指通过加热、水洗和晒干等处理后可吃的野蘑菇;有毒野蘑菇则不能食用。有毒野蘑菇的种类很多,所含毒素成份很复杂,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野蘑菇中毒常发生在夏秋多雨季节,主要是误采、误食有毒野蘑菇而引起。对那些不熟悉或从未喘息吃过的野蘑菇,特别是那些颜色鲜艳、形态特殊的野蘑菇,不可盲目采食。采回野蘑菇后最好请有经验的人帮助鉴别,然后再食用。
④ 野蘑菇怎么做好吃法大全
爆炒
爆炒是野生菌最传统的做法,配加青椒丝,蒜米和佐料,炒熟即成。异香扑鼻,沁人心脾。适宜爆炒的有牛肝菌、干巴菌、鸡枞、虎掌菌等。
扣蒸
将菌反扣在盘子里,鸡肉泥、鱼肉泥等涂抹在菌中,上笼蒸熟,味道醇厚。咬上一口,醇香绵长,嚼味无穷。适宜扣蒸的有青头菌、猴头菌等。
生煎
《舌尖上的中国》让松茸火了一把,用平底锅和黄油来煎,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生态的吃法。闭上眼细细品味,松茸的独特香气便在口中崩裂开来。适宜生煎的有鸡枞、松茸、干巴菌等。
煮汤
主要以喝鲜汤为主,煮前可以进行煸炒,汤水不能放太多,调味要清淡,以突出鲜醇的口感。适宜煮汤的有青头菌、猴头菌、北风菌、刷把菌、鸡枞、鸡油菌等。
炖鸡
黑松露有着大理石般迷人的花纹、浓郁的香味!可以直接生吃!也可以炖鸡,有人说那是来自天堂的味道。适宜炖鸡的有羊肚菌、黑松露等。
碳烤
一边闻着菌飘散出来的淡淡香味,一边想着菌轻轻拱出地面的场景,让人不禁沉醉。适宜碳烤的有鸡枞、松茸、青头菌、猴头菌、牛肝菌等。
生炸
晾干水气,下油锅炸至金黄,其味之香,口感之酥,不足为外人道也。适宜生炸的有鸡枞、虎掌菌、牛肝菌、干巴菌等。
涮火锅
但凡食材,貌似没有不能涮火锅的。各种菌相互混合着懒懒散散的飘在汤上,无论视觉、味觉还是嗅觉,都是一大享受,每一口菌都鲜香醇厚,每一口汤都回味无穷。
野生菌饺子
南方与北方的融合,面与菌的交锋,让饺子也有了山的野性。
野生菌拌饭
青头菌烩饭、牛肝菌/干巴菌炒饭、松茸焖饭,满嘴菌香、慢慢嚼出山野的香味!青头菌/鸡油捞饭,香浓、鲜美开胃!
美好滋味,尽在滇雪粮油
⑤ 不能吃的野生蘑菇图片,如何判断野生蘑菇是否可以吃
一、不能吃的野生蘑菇图片有:
1、毒蝇伞
毒蝇伞(学名:Amanita muscaria),又称毒蝇鹅膏菌、蛤蟆菌。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
(5)野蘑菇PDF扩展阅读
对于毒蘑菇的毒性,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章炳文一连用了好几个“很可怕”来形容。他说,医院急诊室几乎每年都会碰到10几例蘑菇中毒的病人,而这当中每年都有人不治身亡。
蘑菇中毒一般发生在5~8月份,因为这段时间气温高,雨水又多,加上金华地区树丛较多,特别是有腐叶、湿度高的地方,有机营养比较丰富,非常适合蘑菇生长。按照往年惯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这类病人会陆续多起来。就在上周,金华市人民医院也接诊了一例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病人。
章医生说,毒蘑菇与我们日常食用的蘑菇外形很相似,辨别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容易发生误食中毒。中毒的深浅与进食量有关,吃得越多,中毒就有可能越深。轻者会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可以引起人体脏器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治疗蘑菇中毒,一是要马上洗胃,如果特别严重,还要“洗血”(血液净化治疗),原理和血透相似,但是更为复杂、精细,为的就是把血液中蘑菇的毒素去除掉。
章医生提醒大家,野外的蘑菇千万不要随便采摘,如果真的不幸发生中毒事件,要马上到医院治疗。此外,家里人最好把蘑菇的样本带来,方便医生取样检测其中的毒性。
⑥ 野蘑菇的介绍
生于山坡草原或旷野草丛中。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青海、新疆。
⑦ 吃野蘑菇要注意些什么
吃野蘑菇三不法则:不采摘、不要买、不食用。
1、不采摘
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很难鉴别其是否有毒,市民最好也不要轻易采摘。
2、不要买
不要在路边购买野生蘑菇,即使是在正规市场上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不认识或没吃过的野生蘑菇更不要轻易买来食用。
3、不食用
要想避免中毒事件,家庭饮食关键在于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安全。
(7)野蘑菇PDF扩展阅读:
野蘑菇误区
一、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
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和人不一样。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将其喂养小白鼠,小鼠也不会死。
二、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蘑菇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但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三、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蘑菇的有毒与否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例如,生长于松树林或者阔叶混交林中的蘑菇大多属于共生菌,牛肝菌、红菇、乳菇、口蘑等大部分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很多有毒蘑菇也是共生菌,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也都是生长在松树林或者混交林中。
⑧ 野蘑菇的做法
炒野生蘑菇的用料
各类野生菇蒜头生姜花椒青椒生抽
炒野生蘑菇的做法步骤
将做法保存到手机
步骤 1
space
盛出,下饭菜
⑨ 野蘑菇每年都会夺取一些人的性命,为何人们那么钟爱
毒蘑菇不易分辨
蘑菇学名叫蕈菌,又称大型真菌。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蘑菇被归为菌藻类,该类食物含有蛋白质、多糖、β-胡萝卜素及铁、锌和硒等矿物质,分布的地域也非常广,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同一种蘑菇的生长是有季节性的,须具备一定温度和湿度才能生长,我国每年的6-9月是蘑菇生长的高峰期,存活时间较短,短的几小时,长的不过几天即逝。
我国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有毒蘑菇有40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有40多种。如灰花纹鹅膏、致命白毒伞等都是剧毒的野生蘑菇,误食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昏迷,导致死亡。致命百毒伞所含的毒素主要为毒伞肽类和毒肽类,在新鲜毒菇中含量很高,主要损伤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肾脏。
有效的科普工作需要充分了解受众认知
在采食蘑菇的人群眼中,电视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常用渠道,而他们最信任的是非常了解本地情况的乡贤或者居委会人员,却对科普人员并不认同。"我们的交流受众8成以上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知识、能力和资源采食到安全的野生菌,有8成的受众认为自己从来没有乱采。当受众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已经够了,我们再来说,他们就会很烦。"
因此,交流不是孤立的行为,需要专业深刻的洞察受众的认知规律。野生蘑菇的风险问题提示着我们,如果科普的对象不是真正的高风险人群,如果传播渠道并非是受众倚重的渠道,如果内容没有触及到影响受众认知和行为的关键因素,这种科普交流基本效果收效甚微。
科普人员需要在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乡镇、村落建立本地中毒的案例库,每年科普时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本地的案例进行科普,提升科普的影响力。
同时,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提升科普活动的家庭渗透性和参与性,率先在儿童层面阻断采食野生蘑菇的高风险行为,阻断采食文化。此外,建议针对高风险人群,比如说山区农村建立野生蘑菇中毒的免费热线,这样可以提升相关机构的信任水平,将自身定位为平等助人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批评受众者的无知。
有效的交流需要在充分了解受众的前提下,无论是野生蘑菇中毒风险还是其他风险,都需要从单向的知识宣传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双向交流,交流的目标也从单向告知转向影响认知和行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