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十八般兵器的图文资料
九短: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
九长:刀、枪、棍、钺、叉、铛、钩、槊、戟。 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1、刀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初学记·武部·刀》:历代有吴刀、赤刀、容刀、鸾刀、郑刀、孟劳、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鸣鸿刀、百辟宝刀、百链、青犊、漏影三刀。2、枪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后汉已有载录,但是 度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3、剑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4、戟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5、斧
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宋曾公亮《武经总要》载有大斧、凤头斧,都是隋、唐遗制。元代军队喜用小斧、大斧和宽体大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战场上使用灵活。6、钺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彷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珬U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搆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7、钩
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双钩之分。技法有钩、缕、掏、带、托、压、挑、刨、挂、架等。演练时起伏吞吐如浪式。8、叉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至于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纯为花县人,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9、镋
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楸E ,柄长六至七尺。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枪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练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10、棍
殳(棍)之由来已久,古人山居穴处,不免为蛇猛兽之侵凌,又无锐兵利刃以御敌;山间树木丛杂,随处皆是,往往折之以为自卫之器。殳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盖亦视人力而为标准者。
殳法初无一定之组织,任意扑击耳,后人实创之,惟嫌其太长,使展不甚便利,故改为八尺,易名为棍,后又以人体之长度为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间而止,名之曰齐眉棍,始有棍之传世。11、槊
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𨱔。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种。长一丈八尺,故名。12、棒
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13、鞭
鞭亦为短兵之一种,其由来与锏相同,惟戬必双用,鞭则有单双軮硬之分;考诸古籍所载,大都系单鞭硬鞭;稽之现在,则都重荼I蕖]I鞭之制,不知起于何时?创自何人?至双鞭之法,疑后人因见于戬法双用,攻御并行之便利,故窃其法,易单为双。然鞭戬同为无刃之短兵,不过形式稍异;至若抡舞攻御之法,主力点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异,彼创双鞭者,亦正见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区别如是,而名称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节鞭,虎尾軮等数种,其余无论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厘定其名耳。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有的鞭首上联缀一条短铁链,上系两节铁棍,称做联珠双铁鞭。还有一种铁链夹棒,出自西北地区,是受农家打禾连枷启发创制而成的。
鞭、锏二者,始源甚早,但鲜见出土文物。《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
明代出现了两节铁鞭,其形略如宋代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怍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阵纪》说:“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各有专门,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此可知,明军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视以拳棍技术为基础,来提高高鞭的实战能。
清代鞭形制已有软硬之分,但软硬之广用,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因为当时满族人及北方人喜练这种鞭。当时为九节鞭,每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于一手之中,或围绕腰际。用时抽开鞭头,套索于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笞、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颈或腿,使其倒地。
鞭有单、双、软、硬之分,其质有铜、铁、铁木、纯木之别,与用皮革制成,驱赶牛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软鞭类的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与赶牛马的鞭子,在来源上,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鞭与锏使法相似,主要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以及绞压等主。它要求演习者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捷奋迅,与手法紧密配合。14、锏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不同而变更其名也。
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
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遁I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
清王《兵仗记》说:“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由以上历史专着,我们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节,而状为四棱体,二者长短因人而异,以力量大小而权衡。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于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15、锤
属镐种。锤,是一种带柄的状打击兵器。元朝蒙古骑兵善用铁锤,一种六棱形,称“西夏帕耳”;一种锤头为六角形,用短铁链系于柄上,称“佛来尔”。清军入关前也很喜欢用锤,成立过铁锤军,定鼎中原后,遂不复用。16、挝
属镐种。挝是一种构造较复杂的兵器。宋代有两种长兵,一种抓枪,长二丈四尺;一种抓子棒,无刃而有铁爪,都有击抓之作用。但这种“抓”与“挝”是否一物呢?明茅元仪《武备志》上图示了一种双飞挝,“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着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
挝兼有抓勾之作用,与宋之抓枪、抓子棒相似,但挝要抛,而抓则不离双手;同时挝五指活动具有机械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可辅助长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阵记》亦提到明有抓枪与抓子棒,说明“挝”与抓”是有明显区别的兵器。清代有一种飞爪,脱胎于棉绳套索,《中国兵器史稿》说:“此器仅一绳一爪,爪以铁制,与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节。第一节之端锐利有如鸡爪,每一节相连之处,皆活络,装有极小及灵活之机关,能使各节伸缩活动,盖每节小机括,亦有弦索通于总索也。飞爪着人,将索一抽,小机括使爪深陷入人体,敌挣奔则愈深,万难逃脱。”估计,飞爪可能是承袭《武备志》之双飞挝而制,而且因明之双飞挝不便,而改为单爪。17、拐子
短兵械.拐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由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四尺。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可双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三尺。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18、流星锤同属镐种。链子锤。
② 来篇《老子》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译】
“道”是可以说明(道)的,但不是寻常的道,而有特殊的意义。“名”是可以指明(命名)的,但不是寻常(一般)的名字,而有其特殊的意义。
“无名”可能指:在天地开始的时候,星球未凝成以前,混混沌沌漆黑一团,看不出什么现象,分不出什么物质,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可能指:自从有了自然现象(物质)以后,万物就滋生(母)起来了。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物质是万物生出的母体)在“无”(无名)的常态中,我们可以借以(欲)窥探(观)天地间奥妙的蕴藏。在“有”(有名)的常态中,我们可以观察它的变化和发展。这两个(“有”和“无”)是一同存在的,分开来就叫做不同的名字,而“玄”是他们的共称。这“玄”有深远、幼小的意思,“玄之又玄”意为“小之又小”。这可能指“玄”(物质)的再度分析,掌握了这个物质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认识万物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注:本章在说明宇宙的起源和物质的存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译】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而不知道有丑这就坏了。都知道好是好的,而不知道有恶这就不对了。所以,有无互相生化,难易互相成全,长短互相形成,高低互相影响,音声互相和谐,前后互相照应。因此,“圣人”作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法,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必由自己去开始。(不是采取自主的、主动的措施)生成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当时的统治者以天下为己有)帮助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持有功,成功了自己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不可殆。注:一、“有无相生”是在说明自然现象的从无到有。二、“不言”是针对“多言”而言。见第五章“多言致穷,不如守中。”三、这里的“圣人”是指行“道”之人,而非指圣贤之人或统治者。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可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直译】不夸耀个人贤能,使人民不邀誉争功。不稀罕难得的东西,使人民不偷不抢。不看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人民不去胡思乱想。所以,圣人之治是:要使人民没有思想,但求吃饱;要使人民没有志向,仅从事体力劳动;使人民经常过着最低限度的生活,而没有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要求。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有所作为,实行“无为”,就没有什么治不了的事。注:这是在讲愚民政策,是反动的,是《老子》中的糟粕。
第四章【原文】道冲,而用之域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直译】“道”是空虚无形(冲)的,但应用的范围(域)是无限(不盈)的。深远的好像客观存在着,万物好象是都离不开它。我们不知道“道”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好像是在“天”(帝)之先。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致穷,不如守中。
直译】天地不仁,在天灾地震的时候,万物都受其害。“圣人”(统治者)不仁,以百姓为牺牲品。(刍狗)天地之间好像一个的风箱,(橐龠)当中是空的,但抽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力。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会遭到失败,不如保持箴默。
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直译】生机(谷神)不灭,(不死)这是物源。(玄牝)万物是通过物源而产生的,所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冥冥(绵绵)之中它好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物源是永不枯竭(勤)的。
第七章【原文】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直译】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的。所以圣人应该先为百姓打算,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由于他能大公无私,所以大众得到了好处,他自己也会同样地得到好处。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直译】最好是像水那样,水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在低下(众人所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了“道”。(水性向下是自然法则)有道的人甘居下游,心平气和,与人为善,出言必信,政治有条理,做事能尽力,行动合时宜。由于不争,所以就没有过错。
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直译】把东西装得更满些,不如适可而止。把东西弄得更尖些,就不能保持长久。财物太多了,就难守得住。有钱有势就骄傲起来,就会种下恶果。成了功就得住手,这才合乎自然之道。注:这些话不是对老百姓说的,而是针对当时统治者贪得无厌而发。
第十章【原文】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此乎?爱民之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直译】为人君的保身与行道,能不脱节吗?平心静气能像婴儿那样柔和吗?排除杂念能做到没有纰漏吗?爱民治国能做到“无为”吗?心身的运用能以阴性(柔弱)自居吗?对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做到“无知”吗?为人君的作育万民、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于人民而不持有恩,领导人民而不自做主,这就是“玄德”。(高深的修养)注:这些是对当时的统治者而言,他们自以为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己有。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
【直译】
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当中空(无)的地方可装车轴,才有车子的作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才有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的是器具,用的是空间。
注:这是在讲“无”并不是“真空”或“虚无主义”,而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直译】
五光十色让人眼花,靡靡之音让人耳乱,美味佳肴让人口涩,狩猎让人心动,财货让人想贪。所以“圣人”求实际,不务虚荣。
注:这里的“圣人”,是指行道之人。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若身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直译】
受到恩宠或侮辱都要象吃了大惊一样,重视大困难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呢?恩宠(或表扬)是好的,侮辱(或批评)是不好的,得到它或失掉它,都要象吃惊一样,提高警惕以防自骄自卑。
什么叫“贵大患身”呢?我们之所以怕困难,是因为我们有身体的存在,如果不愿顾到自己的身体,还怕什么呢?所以,能以天下为自身一样爱惜的人,天下大事才可以寄托于他。为人君的应以天下为重,不要为自己打算。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直译】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模不着的。也就是说它是无色、无声、无形的。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捉摸(致诘)的。它是一个整体,它又是不明不暗上下无光的。朦胧(绳绳)之中看不出什么名堂,最后又复归于无。就是说它是无影无形的,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个现象可以体会得出,但捉摸不到的,就叫做“恍惚”吧。(无形的整体)在前面看不到它的头部,在后面看不见它的尾部。(它是无体的)凭这个古来的“道”,就可以体验(御)一切。(有)知道古来事物的开端,这就是“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涉大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之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直译】
古之善与行道的人,深奥玄妙,不容易让人认识。因为(夫唯)不容易让人认识,勉强形容他的行动(容)好像是这样:慢慢地好像在渡大河;小心地好像怕惊动了四周的人;严肃的好像是在作客;随便的好像是冰在溶化;淳厚的好像是木质;虚心地好像山谷;混同的好像浊流。
怎样能把一个混浊动荡的局面安定(止)下来呢?只要平静一下,它就会慢慢地澄清下来。怎样能把安定已久的局面发展起来呢?只要推动一下,它就会慢慢地生长起来。掌握此道的人保持谦虚(不盈)的态度。由于(夫唯)谦虚就能由旧而成新,不断地长进。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大,大乃道,道乃久。
【直译】
要以极度虚心和冷静的态度观察天地(万物)。我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规律(归根),这个归根就是安定,安定就是生命发展的结局,这是生命发展的规律。一切事物都从有到无,由动到静,新的事物会变成旧的,旧的终究为新的所代替,而趋于灭亡。认识这个常律,(自然发展规律)就会分析(明)事物,不认识这个常律,而去妄作胡为,这是很危险的。
认识这个常律,就能融会贯通,能融会贯通,就能公正平允,能公正平允,就能普遍周全,能普遍周全,就能运行不息,能运行不息,就能体现行道,能体现行道,就能永久存在。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直译】
最好的人君(太上)实行无为,所以在下面的人民只知道有他,而不觉得他对人民有什么干扰,可以各安生活。其次是人民接近他,因为他接近人民。其次是人民称誉他,因为他为人民做了好事。其次是人民都怕他,再其次对于强暴的人君,人们就会起来侮辱他反对他。
说话不守信用,人们就不信任他,不如悠闲的不说话,待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我合乎自然。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直译】
因为统治者不行道,才有了所谓的“仁义”。人们有了智慧,就会利用它来作出虚伪的事。
亲戚之间不相和好,才显得出谁是孝慈。国家混乱的时候,才显得出谁是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直译】
去掉圣智,对人民有利,去掉仁义,人民就会恢复到孝和慈的本性。去掉投机取巧、有利可图的事物,盗贼就没有了。这三者作为治法(文)还是不够的,在统治者(令)本身,还要做到(属):生活朴素,戒私戒贪,道法自然,去掉学智,就没有忧虑了。
注:这里的“圣智”是指当时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以及他们搞出的借以欺压、剥削人民的“仁义礼智”的制度。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善之于恶,相去几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气未央。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读若遗。我愚人之心哉?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谵兮其若海,廖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直译】
是与非,善与恶距离是多少呀?人们所怕的(非与恶)不可不怕。其间距离是多大呀!(荒兮)其相距不可以路程计。(未央)
众人(贵族们)都忙着大吃大逛,如享受大餐,春天登高游览,以及一切浮华享乐的勾当,我却淡(泊)然处之,无动于衷,(未兆)混沌沌的好像婴儿还未长成孩,不能同大伙一同游玩;孤单单的我并不去归他们(贵族)的队伍,众人都以为获得了很多的东西,(有余)我却一样也不要,(遗)我岂不是愚人吗?
众人对于享乐都非常看得清楚,(昭)追求唯恐不及,而我却闭着眼睛,看也不看。(昏)众人对于利之所在,都非常精明,(察)而我却一声不响。(闷)我这样飘飘然好像大海无边。众人都以为获得了一切,(有以)我却顽固地看不起(鄙)他们。我与他们不同的是,我注重(贵)在求(食)道。(母)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直译】
宇宙(孔德)的运动形态,(容)是根据(以)自然法则(道)进行的。“道”这个东西是一个无形的整体。(恍惚)在恍惚之中有物有象,在幽暗之中有情有信,其情是实际存在的。自古至今这现象(名)永不磨灭。(去)凭它可以检验(阅)万物(众)的发生与发展。(甫)我怎样知道万物的发生与发展呢?就是以“道”这个自然法则。
注:这里“物象”指内容,“情信”指过程。
本章在讲:“道”虽然是不可捉摸的,但却有其具体内容与运动过程,“道”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直译】
有部分(曲)才有整体,(全)弯得曲才能伸得直,陷下一些才能装得进,旧了才有新的,少了可以再得,多了就糊涂了。
所以圣人以道的原则为天下的法式,不只看见自己,才能看得见(明)对方;不自以为是,才能分清(彰)是非;不夸耀自己,(伐)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矜)才能长进。
由于不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和他争。古语所谓“曲则全”,不是假话,整体全是由部分组成的。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直译】
自然现象是不用多说的。刮大风刮不到一个早晨,下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谁在这样做呢?自然。(天地)自然现象还不能永久不变,何况是人事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能一同行道。(效法自然)从事于德(仁义礼)的人,就同属于德一级。没有德的人,就是失。(无德)从事于道的人,道也容易接受。从事于德的人,德也容易接受。没有道和德的人,(失者)就什么也容易失去。相信这个道理的人不多,有很多的人是不相信的呀!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直译】
用脚尖站立不稳,用跨步就前行不了。只看见自己眼睛就不亮,自以为是就是非不明,自高自大的就没有长进。在道的方面来说,好像残羹赘疣长在人脸上,这些都是最可恶的东西,为有道者所
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容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直译】
有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之先早已存在了,它无声无形的独立存在而不改易,周而复始地运行着而不停息。它是天地的根源,(母)我不知它的真名,就叫做“道”吧。它的运行形态(容)姑且(强)叫作“大”。道的运行(大)由近而远,由远而返。所以说道是很大的,天地人的发展都在道的运行之中。
宇宙(域)有四大运行体,(道、天、地、人)这四者之中王也在里面。(属于人)人的运行以地为法则,地的运行以天为法则,天的运行以道为法则,道的运行以自然为法则。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直译】
轻与重,以重为根本。静与躁,以静为主旨。所以圣人行事处处稳重。大国之君虽然居高位,养尊处优,哪能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大事呢?轻浮就会失掉主张,急躁就会失掉根本。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直译】
善与走路的人,不会留下脚印。(指做事没有痕迹)善于讲话的人,不会说错话。(指不会被人抓住把柄)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钥匙而别人不能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而别人不能解。
因为圣人常善于用人,所以没有无用之人。常善于用物,所以无废物。这就作“高明”。(袭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反面教材)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借鉴,虽然聪明,也是个大糊涂。这就作“奥妙”。(要妙)(吸取有利因素)
注:“袭明”或作“因明”,是“因是而明”的意思,似可解作:根据具体的情况,(因)作具体的分析。(明)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长官,故大制不割。
【直译】
虽然知道自己是强大(雄)的,也还保留(守)着柔弱(雌)的德性,好像天下的川溪一样,(水性柔弱向下)常德(柔弱向下的常性)才会不离失,就像婴儿那样柔和。虽然看到自己是光明(白)的,也还要看到有黑暗的一面,(缺点和错误)才能作天下的表率。(式)这样常德(不只强调光明一面的德性)就不会过分,(忒)就可以向前无止境的发展。(极)
虽然知道自己是荣耀的,也还要提防受耻辱的时候。好像天下的山谷那样常德,(虚怀若谷的德性)才会充足,就可以达到淳朴的境地。本质(朴)化(散)而为道,(器)“圣人”就可以依靠它(道)为长官了。所以道(大制)是不能不为的。(不割)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直译】
人们想要把客观世界,(天下)照主观意图加以人为的措施,(为之―无为的反面,可能是改造的意思)我看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宇宙(天下)是自然(神)的现象,(器)是不可以改造的。改造他的人就会破坏他,(自然发展规律)坚持、执行改造他的人就会失掉他。
因为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们或动、或静、或小、或大、或强、或弱、或快、或慢。
所以圣人就去掉过分,去掉过高,去掉过大的欲望。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生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无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直译】
以“道”作人君的,不以兵力称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很容易得到报应。军队住过的地方庐舍为墟,野草丛生,大战过后,田园荒芜,必是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战胜了就罢了,不敢因此而取得威力。战胜而不自满,战胜而不自骄,战胜而不自豪。
以强壮侵凌老弱,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的就会早死。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直译】
兵器不是好东西,是战争的祸殃,为人类所憎恶,所以有道的人不用它。
君子爱处于左,用兵者则居于右。兵器不是好东西,不是君子所用的东西,只是不得已的时候才去用它,平静不争是最好的。即使战胜了,也不要赞美,赞美战争的胜利,就是表示喜欢杀人,喜欢杀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平时凡是有吉庆的事,都以左边为上位,但战时及丧事则以右边为上位。大将军居左,指战员居右。这是说以丧礼来对待战争。战胜之后,对于伤亡的人,也用悲哀的心情去追悼他们。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直译】
“道”是永久存在(常),无形(无名)的。“道”的本质(朴)虽小,但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压倒它,(臣)候王如果能遵守它,万物就能自然进化。比如天地气候相应,就会降下及时的露水,人们没有命令它,而自然下得很均匀。
这就出现了(始制)自然现象,(有名)既然有了自然现象,(名)候王(夫)也要(亦将)认识它,认识了它,就会应用无穷。(殆)
“道”在天下好像百川入海,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依道而行。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
【直译】
了解别人的就是明智,了解自己的才是聪明。克制别人的只是有力,克制自己才是强。知到满足就是富有,坚持行道的有志。不丧失自己的才能长久,死得其所的人就是寿。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直译】
道是很广泛的,充满宇宙。(左右)万物依靠道而生,而不是由道主动开始的。万物成功了,而道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作万物之主。道本身是没有任何要求(欲)的,可以说是渺小得很,但万物都依靠(归)它,而它不作万物之主,也可以说是伟大。由于它不自以为大,所以是伟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铒,过客止。道之于口,淡乎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用之不足既。
【直译】
凭这个‘道’,(大象)天下各国自然往来。各国相交而互不侵犯,天下就太平了。
音乐和美食,可引诱路人止步。‘道’是无味的,虽然是看不见,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既)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
凡事必先有所张开,才能有所合拢。先有所强大,才有所削弱。先有兴举,才有所废弃。先有所给予,才有所夺取。这叫做“微明”。(不很明显,而事实必然的现象。――矛盾的辩证关系)
柔弱能战胜刚强。(得道多助)其间的关系好象鱼不能离开水,国防设备不可以显示给别人。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直译】
道是永久存在(常)的,无为而无不为。候王们如果能遵守它,(道)万物就会自然进化,在进化过程中如果发生变异,(欲)就本着客观规律(无名之朴――道的本质)去克服它。道本身是没有变异的,没有变异就可以安定(静)下来,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③ 《体用论“十力丛书”之一》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体用论》(熊十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X_rTWnVXq_DnMOAC1FdQkg
书名:体用论
作者:熊十力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世纪文景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08
页数:242
内容简介:
本书简介:
该书由《明变》、《成物》和《明心》三章组成,熊十力在原《新唯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分别表达了他晚年定型的本体论、宇宙论和人生论,成为《原儒》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
——————————————————
丛书简介:
熊十力先生是一代大哲、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一生着述丰富,生前出版的着作单行本就有二十余种,除了以《新唯识论》为代表的阐发自己融摄儒释的哲学体系的着作以外,还包括早期的佛学着作、书信语录集、政治历史哲学、思想学术史方面的着作。熊先生生前陆续出版的着作单行本系列即命名为“十力丛书”。
此次世纪文景公司与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出版熊先生着作系列,仍沿用“十力丛书”的旧名,以示为完成熊先生的夙愿。本次出版由熊先生的再传弟子、着名学者罗义俊先生担任学术指导,在此前各种版本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点校。并且得到了着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的大力支持,王先生还为丛书作了总序。此次出版分三批全面推出了熊着单行本,07-08年已分两批共出版了十种,此次为最后一批四本(如下,其中标有星号的是文景出品),自此,“十力丛书”出齐。
第一批包括:
《佛家名相通释》*
《韩非子评论 与友人论张江陵》*
《十力语要》
《十力语要初续》
《存斋随笔》
第二批包括:
《唯识学概论 因明大疏删注》*
《新唯识论》*
《破破新唯识论 摧惑显宗记》*
《干坤衍》
《中国历史讲话 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
第三批包括:
《体用论》*
《熊十力论学书札》*
《读经示要》
《原儒》
作者简介: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字子真,号逸翁,晚年又称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青年时代投身反清革命,武昌起义后任都督府参议,并参预护法运动。三十四岁后慨然脱离政界,专心学问。曾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先生研究佛学,后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教北京大学。抗战期间入蜀,先后应马一浮和梁漱溟先生之邀讲学于复性书院、勉仁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4年后定居上海。熊十力先生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道释,要归于儒,而自成一家,创立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哲学体系。重要着作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读经示要》《体用论》《原儒》《干坤衍》等。其学说影响深远,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高足,熊先生也被尊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
④ 《逻辑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逻辑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陈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r1LsDelHY8RaJ1dykQxCgg
书名:逻辑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作者名:陈波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
页数:409
内容介绍:
具体说来,逻辑学有三大源流:以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为代表的古希腊逻辑;以先秦名辩学为代表的古中国逻辑;以正理论和因明学为代表的古印度逻辑。目前,逻辑学在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推动下,正进入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出许多新的逻辑理论。并且,逻辑学还广泛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阅读、论辩、思考、写作活动之中,发挥出实际的功用和效力。
作者介绍:
陈波,1957年生,湖南常德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专业领域为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主要专着有《逻辑哲学引论》、《蒯因》、《冯·赖特》、《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爱默生》、《逻辑哲学导论》、《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导沦》、《逻辑哲学》等。
⑤ 仓央嘉措诗词
1:若随美丽姑娘心,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又负姑娘一片情。
释义:佛法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佛法和喇嘛的淡漠,而对于人世生活情感却是热烈追求。
2:在那众人之中,莫露我俩真情;
你若心中有意,请用眉眼传递。
释义:描写初恋的年轻人,在众人聚会中羞涩的神态,天作之合不需要大声的讲出来,只要你对我有爱意,用眼神就能打开我的心扉。
3: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我与伊人本一家,情缘虽尽莫谘嗟,清明过了春自去,几见狂蝶恋落花,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释义:心里的事情杂乱纷纭,都化作了佳人的绝世容颜,就好像东山上的月影,轻轻爬上最高峰一样,我和她本来就是一家人,虽然情愿了断却请不要惋惜,清明过了春天就离去了,很少见好多蝴蝶追随花翩跹起舞,于是我想驾鹤离去.那种感觉很壮观,在云霄顶上白鹤像雪一样白,不过请放心,这次走了我不会走得太远,飞到理塘我就会回来。
4:一个把帽子戴在头,一个把辫子甩背后,
一个说请你慢慢走,一个说请把步儿留,
一个说心儿莫难受,一个说很快会聚首。
释义:写动作,男女有别;写对话,言短意长;景中有情,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真切,细腻,充满生活气息。
5:我修习的喇嘛的脸面,不能在心中显现,
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释义:短短几句,就刻画了相思的情绪,在赞美对忠贞爱情的追求的同时,也描绘了整个爱情生活中,各种复杂曲折的情景和惟纱惟肖的心理状态。
⑥ 《修辞学发凡》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o7iLwUDBwW7KOREz1pIzaQ
书名:修辞学发凡
作者:陈望道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8
页数:238
内容简介:
《修辞学发凡》共分十二篇。第一篇概括地述说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指出修辞现象有消极和积极两大分野,又指出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和修辞所须适合的题旨和情境。第二篇述说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述说消极和积极两大修辞分野的互相区别和互相联系。第四篇述说消极修辞的一般情况。第五篇至第九篇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五至第八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格,第九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趣。第十篇述说修辞现象随种种不同情况而变化,以及它的统一的线索。第十一篇述说语文的种种体式,特别详述了体性方面的体式。第十二篇结语,述说修辞学的变迁、发展,并指出研究修辞学应有的努力。
作者简介: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着名学者、教育家。1919年从日本留学归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同时投身新文化运动。1920年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整的中文本,1921年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1920年起,历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校教授。1952年至1977年任复旦大学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
达六十年,涉猎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在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因明学、美学、文艺学、新闻学等方面多有所成就;他学术事业的基点和重心在中国语文的研究方面,为语文改革、语法学和修辞学等学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主要着译成果辑录于《陈望道文集》(四卷,1979—1990)、《陈望道语文论集》(1980)和《陈望道修辞论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