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东南园墅》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东南园墅》(童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XAPMwYpgQhMuHofbsPOlkQ
书名:东南园墅
作者:童寯
译者:童明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1
页数:292
内容简介: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jùn),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着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着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着的真意。
----------------------
【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
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
-
【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
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
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
叠石——取材、鉴赏、匠师
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
-
【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
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东方园林意在会心”
通贯古今——追溯园林之始,历数各代园林演变,详述现存精致园林
----------------------
全书列举概述中国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余处、40余座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瞻园、豫园、寄畅园等,共收录精美图片100余幅,图文并茂,让读者在直观欣赏之余,真正读懂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另有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王澍作序推荐。
作者简介:
作者:童寯(Tóng Jùn)
童寯(1900—1983年),字伯潜,是我国现代第一代建筑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随后接触新型学制教育。1925年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8年获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1930年赴欧洲考察建筑后回国。先在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随后前往上海从事建筑创作实践,1944年起先后在重庆和南京兼任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并于1952年院校调整后在南京工学院继续担任建筑系教授,直至逝世。
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童寯参加设计的工程有200多项,他以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艺术修养,设计了一批优秀的、富有个性的作品,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童寯长期致力于建筑及园林理论研究,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数十年如一日,博览群书,勤奋治学,致力于东西方各国建筑历史、近现代建筑发展和各流派建筑理论的研究,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代宗师与楷模。
----------------------
译者:童明
童明,1990年和1993年于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获本科与硕士学位,1999年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任教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
‘贰’ 如何使用Adobe Reader9.3
设计招投标竞赛中,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许多投标设计成果的设计说明中,玄乎其神地试图说明他们的设计概念是如何寓意深刻,而又极具艺术性、科学性、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等,无一不竭尽宣扬之能事。而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发现设计概念与设计成果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联系,或者说,深圳石岩厂房装修公司,即使有联系也可能是牵强附会。他们的设计概念成为包装设计的“皇帝的新衣”。
并非耸人听闻,现代景观设计正面临着被似是而非,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真正既能从宏观上进行探索性研究,又能在微观上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已不多见,理论成为各种学术演讲的噱头和身份的标签,设计师热衷于提出唬人的概念,而不脚踏实地研究一些问题也是当今浮燥社会的一种普遍问题。“他们的概念往往是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却又不通俗”(鲁道夫阿恩海姆),深圳盐田厂房装饰。他们的景观设计概念脱离了知觉,成为抽象的空气而不是用能感知的形象来表达。“有概念、没手法”已成为景观设计界的一种普遍公害。西方的一些景观设计形式语言被断头缺臂地移植到中华大地之上,“欧陆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白宫”加“故宫”的景观设计,常让人啼笑皆非。“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各性鲜明,耐人寻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刘滨谊,2001)。“更令人发指的是,盲目抄袭和模仿的形式化设计几乎司空见惯,这些设计打着种种时髦的风格标牌而无视起码的对场所和功能的关怀,也亵渎着专业对艺术追求的渴望”(唐军,2004)。
早在1979年,贝聿铭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讲中就提醒国内设计师,在传统建筑形态里,除了大屋顶还有另一个应引起注意的,是墙和庭院,并在香山脚下设计了一座香山饭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建筑中的墙和庭院以及墙上的开窗设计体现了新思路,但不久又出现了很多被称为“贝氏开窗”或“贝氏墙”的仿效之作,成为新的形式主义和符号。随着“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在“住吉的长屋”对清水混凝土这一独特的建筑语言的应用,国内的许多建筑也披上的清水混凝土的外衣。近几年,国外许多景观设计的作品以各种形式被介绍中国来,如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佐佐木、哈格里夫斯、布雷马克斯等等,于是,他们的景观设计手法又被生吞活剥地照搬照抄了。其实,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大屋顶也不是清水混凝土,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太习惯于把我们看到的表面的东西作为事物的实质来接受了。
中国的二十一世纪是个空前城市化的时代,每天在各个城市都在产生大量的人造景观,而古典园林的园林设计理论受到了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质疑和挑战。如何对现代景观形式语言的进行创新这一问题的研究,已属迫切的需要。这一问题研究和探索的滞后,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呈现可怕的“千城一面”现象的原因之一。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暂且抛开建设方普遍存在的崇洋心理、暴发户心理、小农意识不谈,从专业学科本身的发展和设计师自身原因方面追问,也至少存在以下原因:
一方面,工业革命如同一个“潘多拉”魔盒,在释放出“天使”的同时,“邪恶之神”也同时降临人间。人类自从掌握改造自然的“利器”之后,原始的生态环境便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种自然灾害的警示之下,人类逐渐认识到生态的破坏,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发展。于是,生态设计应运而生,生态设计以“理性”和“技术”为工具,景观设计中对生态的强调,漠视了与技术共生的,使生活饱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味诗意的艺术,从而使艺术与技术处于分离状态。
另一方面,在买方市场、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之下,景观设计师对形式的探究更趋向于一种更“经济”和“便捷”的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对景观设计语言的深层探究。20世纪末的中国现代景观设计,附庸了许多含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理念逻辑,从而以某种更为“成熟”和“平面化”的消解深度的姿态,投入到商业大潮的经济建设之中。在一种轻松的心境中,全面地建构起现代景观的表面繁荣。因此批判与整合的能力明显地衰退,景观设计出现了“失语”的现象,景观设计语言也变成了一种“病毒式的泛滥”。在新的景观理论创新的潮流中,理论研究出现了“概念大膨胀”,微观而具体的概念物化的形式问题似乎已成为普遍解决了的问题?在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设计教条框架中,形式的研究成为功能探究后顺便提及的“小儿科”。形式语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种表面化的“深层”模式上,从而未能同景观概念加以很好的粘接。
再者,是长期以来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知识化的素质教育和“审美娱情式” 的人生修养教育,这使我们在对艺术的认识上首先就将其置于一个纯艺术的位置。景观艺术的教育成为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效果图表现技术训练,要么就成为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德行。在这种知识结构的支配下,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看似很近,实则相去甚远。艺术在景观设计中成为各理性逻辑之后的形式美化,以各种雕塑小品、壁画的形式成为标榜景观设计师艺术素养的点缀。似乎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多少更为有利的构思逻辑?这种理解下的艺术,也只是停留在扩大了外延的“传统纯艺术”,艺术的功能也只是审美娱乐。而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宝库的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浪费和误读了,艺术的功能存在被弱化和表面化的现象。
艺术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演变到今天,它几乎深入到了人类心灵和思维的各个方面。并通过艺术家的实践,产生了大量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能的思想宝库,它远比那些只是被用于单纯的绘画技法的训练为目的“艺术”要深刻得多。在后工业时代的现代设计中,设计成为“连接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马可第亚尼Marco Diani),设计活动是在追求“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蒙蒂尼Alessando Mendini)。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的截然“边界”已悄然消失,双方在融合、共生、对话。可以说,在后工业时代,艺术本身也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也必然会影响和渗透到相关的姊妹学科中去。艺术给科学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和更有效交流思想的环境。
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最后的摆设和点缀,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虽然沿用传统园林设计中的以艺术审美为指导的方法论,已不完全适合现代景观设计学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要同时把艺术打入“冷宫”。在当今遭遇民族身份危机和全国“千城一面”的情况下(俞孔坚),艺术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在景观设计的创新中应该发挥它应有的魅力。
众所周知,艺术的根本价值即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是没有价值,也是没有必要存在的。而景观界的“千城一面”现象和艺术界的相对丰富多彩形成了对比。许多景观设计师已注意到这种现象,并积极主动地将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运用到他们的景观设计中去,创作了许多意味深长的作品。但是,艺术与景观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概念和艺术语言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并非一个简单相加的过程。艺术概念和艺术语言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 坚持大美术(艺术)观念:
大美术包含所有美术领域,它区别于传统的小美术观念。从深层次讲,大美术的内涵是一种美术文化的性质。美术不只是单纯的专业技能和技巧的一技之长,而是应涉及更为广泛的美术文化,是通过美术对人文精神的寻思和终极追求。长期以来,人们谈论起美术,就联想起国画、油画、雕塑这类纯艺术,甚至“画画、雕塑”成为美术的代名词,认为工艺美术等实用美术是低人一等的,是没有艺术细胞的人所从事的。也把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等归纳为是游离于艺术范畴边缘的边缘美术。
1987年,赵友萍在第一期《美术研究》上就提倡“建立大美术观念”,90年代后,大美术观念不经而传,无论是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展览等美术活动,都在倡导大美术。在各大美术院校中,张道一教授、袁运甫教授等一贯坚持“大美术观念”。事实上,当今世界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知识结构日趋综合,深圳松岗写字楼装修,美术发展也不例外,包括建筑、景观、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现代设计艺术都必将置身于大美术之中,它们在大美术中相互借鉴、吸收、交叉、渗透、乃至重新组合。
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他认为审美体验是对象的表现及其力的结构(外在世界),与人的神经系统中相同的力的结构(内在世界)的同型契和。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艺术体验经过艺术构思,用艺术语言进行了艺术传达,观众通过艺术鉴赏等参与行为,就与艺术家产生艺术情感的共鸣。各艺术门类之间本来就存在“同构现象”。前人很早就研究了各艺术门类的同构现象,比如19世纪后期,以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法国印象派音乐,就是在印象派绘画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德彪西竭力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朦胧的光影与色彩,甚至是颤动的空气。人们还把舞蹈和雕塑的关系形容为“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动的雕塑”;18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把音乐称作是“流动的建筑”。
20世纪,着名的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斯,早在50年代就将绘画语言运用于景观设计中,他的设计风格受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在他的景观设计中,用大量的各种植物,形成大块的彩色画;美国的着名景观设计师彼特沃克(Peter walker )的作品也受到了极简主义艺术、大地艺术、光效应艺术的影响,他将在景观设计时对艺术的顿悟形容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深圳南湖写字楼装修公司,他努力把极简主义艺术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去。 现代雕塑语言也影响着景观设计,亨利摩尔的雕塑提供了景观设计对雕塑空间的另一种理解,雕塑不限定是被动静止被观赏物,人可以参与到雕塑中去,甚至成为雕塑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哈佛三子之一的丹凯利,他设计的米勒庄园和亨利摩尔雕公园采用网格的结构、水平视线设计、利用植物、铺地、景墙等造景元素营造了一个雕塑空间(图1-2),深圳宝安装饰公司。
丹·凯利(Dan kiley 1912)米勒花园
丹·凯利(Dan kiley 1912)米勒花园
二、 坚持艺术概念与景观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景观设计的目的在历史上曾历经多次变革,在传统园林的价值体系中,虽然也会考虑诸如合理的布局、适宜的尺度、交通功能等方面因素,但艺术审美是其价值的主要评价标准。“诗情画意”和“虽由人作,宛自天成”是传统园林的主要追求,因此,传统园林的价值体系是基于“艺术审美”的一元价值体系。
现代主义的发展,使设计师开始关注景观的社会要素。奥姆斯特德在设计纽约中央公园时,首次提出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公众创造身心再生的场所。“哈佛革命”又推进了景观的功能主义,哈佛三子埃克博(Garrett Eckbo)、罗斯(James Rose)、凯利(Dan Kily)分别从不同角度推进了景观的社会功能性。埃克博出版了《为了生活的景观》(Landscape for living),他强调了景观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罗斯则信奉路易沙利文的名言“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罗斯最重视的是空间的实用性,他说“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因此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剥夺了我们使用活生生的生活领域的机会”。丹凯利的设计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被誉为“点起了结构主义的明灯”,但他同样认为设计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对功能的追求才会产生真正艺术。哈佛革命之后,景观价值的社会性被提高到价值体系的顶端,现代景观设计学初期就确立了“美学、社会”的二元价值体系。
20世纪70年代初,麦克哈格(McHarg)播下了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种子,1969年他出版的《设计遵从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不但把景观设计师推向了环境运动的主导地位,同时他创立的生态学途径“千层饼”模式使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有了具体可操作的方式。1986年,理乍得福尔曼(Richard Forman)和万克尔戈德罗恩(Michael Godron)合着了《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提出了一门介于一般生态学家的简化主义和准神秘主义的盖娅假说之间的分支学科,以“斑块”(Patch )—— 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作为分析工具,研究景观的三个特征:结构、功能、变化。之后,在麦克哈格,斯坦尼兹(Steinitz),福尔曼、摩尔根(Morgan)等人的推动下,生态功能逐步上升到现代景观价值体系中的另一个顶端。以3 R(Rece、Reuse、 Recycle)为原则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理论,把生态学更向前推进了一步。至此,现代景观建立了以社会、生态、美学的三价体系,并且也成为大多数院校的现代景观教学的价值体系。 (图三,四)
北京2008奥运会主场馆景观设计
北京2008奥运会主场馆景观设计
事实上,当设计师从美学、社会、生态的三个主要领域的任何一个撤出时,他们面对的结果都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使自己失去了创造综合而平衡的三价设计的机会。
三、 坚持艺术创新的宗旨
无论现代景观设计是出于何种目的开始的,审美需求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设计任务。研究审美受众的审美心理就会发现,“千城一面”现象不但使地域文化消失,而且也会引起审美疲劳。没有创新的景观设计会引起“似乎在哪见过”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人类出生的第一个行为就是创新的行为”,创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征,但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要靠创新教育,并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思维是一种新方式、新方向、新角度,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与一般思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感性、思维的多向性等。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是多种思维协同的统一。所以创新思维常会给人们带来崭新的思考,崭新的观点,和意向不到的结果,从而使景观设计呈现多元化的创新局面。 (图五、六)
巴拉甘(Luis Barragan 1902-1988)圣·克里 斯多巴尔(san Cristobal)住宅庭院
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 1902-1978) 唐纳花园(Donnel Garden)
作者简介:
廖生安,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杨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相关的主题文章:
整体家具专卖店建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饰品布置
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
%5B%E6%8F%90%E8%A6%81%5D%E5%BB%BA%E7%AD%91%E5%8F%B2%E4%B8%8A%E4%BB%8E%E6%9D%A5%E9%83%BD%E4%B8%8D%E7%BC%BA%E5%A5%87%E8%BF%B9
‘叁’ 求《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 pdf 最好第三版,其他版也行,万分感谢
见附件。第 2 版的。
‘肆’ 谁有童寯先生的《江南园林志》的pdf
及时下载 一本论述和介绍中国苏、杭、沪、宁一带古典园林的专门着作,中国建筑学家童寯jun4着。作者在抗日战争前遍访江南名园,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摄影,以多年研究心得于1937年写成此书,1963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198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再版。 本书分文字和图片两部分。文字部分包括造园、假山、沿革、现状、杂识五篇,论述中国造园的传统特色和一般原则,阐释假山艺术,介绍江南各地着名园林的沿革、现状、艺术特点并作出评价。第二版增收《随园考》一文,增补了部分图片,共收图片340多幅。 本书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着。书中述及的一部分园林现已残破或者废弃,这方面的资料尤具历史价值。
‘伍’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Siq4cEKZeEofUgFH-zGLTw
‘陆’ 苏州古典园林 [刘敦桢 着].PDF
给你个网址下吧,文件太大了
望采纳
http://pan..com/wap/shareview?&shareid=3344381883&uk=3257605370&dir=/手绘素材&page=1&num=20&fsid=2587226679&third=0
‘柒’ 我现在急用三十篇关于园林的文献其中包括十篇英文的.救命啊
如果你是在学校,去图书馆(网上)的数据库查询吧。
否则去www.google.com
中文关键词:绿化+工厂+(园林)
英文关键词: Greening + factory + (Landscape)(仅供参考)
我也不知你具体要哪方面的,哪种内容合适。你就自己去下吧
pdf文档可能更正式一点。下pdf的文档,加个filetype:pdf就可以了。
如:greeen factory landscape filetype:pdf
================================
《Making a City Green 》一篇关于城市环境的文章
URL 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sec=travel&spon=&pagewanted=print
仅仅提供一点思路,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
下面是英文的~但不是很多~就1篇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rocing crops and livestock from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earth. The primary aim of agriculture is to cause the land to proce more abundantly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protect it from deterioration and misuse. The diverse branches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clude agronomy, horticulture, economic entomology, animal husbandry, dairyi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soil chemistry,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s.
Early Agriculture
Early people depended for their survival on hunting, fishing, and food gathering. To this day, some groups still pursue this simple way of life, and others have continued as roving herders (see nomad). However, as various groups of people undertook deliberate cultivation of wild plants and domestication of wild animals, agriculture came into being. Cultivation of crops—notably grains such as wheat, rice, corn, rye, barley, and millet—encouraged settlement of stable farm communities, some of which grew to be towns and city-state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Early agricultural implements—the digging stick, the hoe, the scythe, and the plow—developed slowly over the centuries, each innovation (e.g., the introction of iron) causing profound changes in human life. From early times, too, people created ingenious systems of irrigation to control water supply, especially in semiarid areas and regions of periodic rainfall, e.g., the Middle East, the American Southwest and Mexico, the Nile Valley, and S Asia.
Farming was often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landholding (see tenure) and therefore with political organization. Growth of large estates involved the use of slaves (see slavery) and bound or semifree labor. In the Western Middle Ages the manorial system was the typical organization of more or less isolated units and determined the na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village. In Asia large holdings by the nobles, partly arising from feudalism (especially in China and Japan), proced a similar pattern.
The Rise of Commercial Agriculture
As the Middle Ages waned, increasing communications, 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cities in Western Europe tended to turn agriculture away from subsistence farming toward the growing of crops for sale outside the community (commercial agriculture). In Britain the practice of inclosure allowed landlords to set aside plots of land, formerly subject to common rights, for intensive cropping or fenced pasturage, leading to efficient proction of single crops.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 horticulture was greatly developed and contributed to the so-called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Exploration and intercontinental trade, as well as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orticultural knowledge of various crops and the exchange of farming methods and procts, such as the potato, which was introced from America along with beans and corn (maize) and became almost as common in N Europe as rice is in SE Asia.
The appearance of mechanical devices such as the sugar mill and Eli Whitney's cotton gin helped to support the system of large plantations based on a single crop.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after the late 18th cent. swelled the population of towns and cities and increasingly forced agriculture into greater integration with gener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patterns. In the American colonies the independent, more or less self-sufficient family farm became the norm in the North, while the plantation, using slave labor, was dominant (although not universal) in the South. The free farm pushed westward with the frontier.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N and W United States the era of mechanized agriculture began with the invention of such farm machines as the reaper, the cultivator, the thresher, and the combine. Other revolutionary innovations, e.g., the tractor, continued to appear over the years, leading to a new type of large-scale agriculture. Modern science has also revolutionized food processing; refrigeration, for example, has made possible the large meatpacking plants and shipment and packaging of perishable foods. Urbanization has fostered the specialties of market gardening and truck farming. Harvesting operations (see harvester) have been mechanized for almost every plant proct grown. Breeding programs have developed highly specialized animal, plant, and poultry varieties, thus increasing proction efficiency.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given rise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transgenic crops and, to a lesser degree, livestock that possess a gene from an unrelated species that confers a desired quality. Such modification allows livestock to be used as “factories” for the proction of growth hormone and other substances (see pharm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leading food-procing nation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attempt to increase output by disseminating knowledge of improve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by the release of new plant and animal types, and by continuous intensive research into basic and applied scientific principl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al proction and economics.
These changes have, of course, given new aspects to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nations, the family farm is disappearing, as instrialized farms, which ar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instrial management techniques, can more efficiently and economically adapt to new and ever-improving technology, specialization of crops, and the volatility of farm prices in a global economy. Niche farming, in which specialized crops are raised for a specialized market, e.g., heirloom tomatoes or exotic herbs sold to gourmet food shops and restaurants, revived or encouraged some smaller farms in the latter 20th and early 21st cents., but did little to stop the overall decrease in family farms.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where small farms, using rudimentary techniques, still predominat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has had less effect on the internal economy and the supply of food.
Most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 face their own type of farm problem, and the attempted solutions vary as much as does agriculture itself. The modern world includes areas where specia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 have been highly refined, such as Denmark, as well as areas such as N Brazil and parts of Africa, where forest peoples still employ “slash-and-burn” agriculture—cutting down and burning trees, exhausting the ash-enriched soil, and then moving to a new area. In other regions, notably SE Asia, dense population and very small holdings necessitate intensive cultivation, using people and animals but few machines; here the yield is low in relation to energy expenditure. In many countries extensive government programs control the planning, financing, and regulation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s still the occupation of almost 5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but the numbers vary from less than 3% in instrialized countries to over 60%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捌’ 求《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Siq4cEKZeEofUgFH-zGLTw
‘玖’ 古建筑结构的问题
古建筑哪个资料?常见的木结构方式有穿斗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混合式构架、干栏式构架、井干式构架等。更多古建筑资料,也可以搜索古建家园查看
‘拾’ 有没关于古建筑模型制作具体施工尺寸的书籍
借助图书来学习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实际操作,当然如果说楼主只局限与了解一个理论 的话书籍是最好的方法了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1973.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