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件处理 > 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

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12 02:16:23

Ⅰ 音视频技术发展

音视频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往云服务发展,未来音视频直播云服务可能有两个趋势:
1)公共事业服务化:未来会更加趋向于接受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音视频直播云服务会成为像自来水一样广泛而且中立的公共事业服务,就像今天的基础云服务一样,谁都可以很便利很放心地使用,没有人担心安全性,也没有必要重复发明轮子。

2)成为互联网主流互动方式: 音视频的流量占网络流量的比例越来越大,VR/AR音视频的信息量还会有数倍的提升,可以预测音视频通讯成为网络流量的主要贡献者。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要能听见看见,音视频互动是最直观最自然的互动方式。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网络运营商,基础云商还有CDN网络,都会特别喜欢这个趋势,毕竟音视频的流量比文本的流量大的多,流量多起来了,就意味着更大规模的基建,更大规模的收入流水。因此,网络运营商、基础云商、CDN网络和音视频直播云服务商都会把音视频技术作为标配能力。毕竟,控制主要流量的来源,就控制了未来发展的命脉。
当我们在展望未来,未来已经变成了现在。要能听见看见,这个自然而简单的需求,会让音视频直播云服务在未来跟随着智能终端深入到互联网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深刻地改变人们互动沟通的方式。

Ⅱ 数字电视的视频压缩技术

论文题目是:数字电视接收机的视频压缩技术
帮写内容:(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 选题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
等)

一共是三点,请大家教一下我这三点该怎么写?!

注明:论文我已经写好了:下面是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论文选题:数字电视接收机的视频压缩技术

第一章:绪论
一、数字电视的发展及视频压缩的必要性;
二、视频图象数字压缩的客观依据;
三、数字电视与接收机(机顶盒);
四、电视信号模数转换标准;
第二章: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
一、什么是数字电视机顶盒;
二、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原理;
三、数字电视机顶盒的结构;
四、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主要技术;
第三章: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一 空间或时间性编码;
二. 加权;
三. 遍历(Scannng);
四. 熵编码;
五. 空间性编码器;
六. 时间性编码;
七. 运动补偿;
八. 双向编码;
九. I、P 和B 画面;
十. MPEG 压缩器;
十一. 预处理;
十二. 类和级;
十三. 小波;
第四章:视频图象压缩标准
一、H.261标准;
二、JPEG标准;
三、MPEG-1压缩编码标准;
四、MPEG-2压缩编码标准;
五、MPEG-4压缩编码标准;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问题补充:题目是学校帮我选择的! 大家可以帮忙把这三点写一下吗?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写! 或者大家帮我写前两点也好了~ 谢谢帮我忙的所有朋友! 拜托各位了!我开题16号就要交了

看看这个能不能帮您!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起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Ⅲ 谁知道MPEG压缩的原理

简述MPEG-1、MPEG-2、MPEG-4的压缩编码原理,举例说明。

MPEG压缩编码算法包括了帧内编码、帧间编码,DCT变换编码、自适应量化、熵编码和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等一系列压缩方法。 为了区分帧内、帧间编码,MPEG-2定义了三种编码图象。

MPEG-1标准用于数字存储体上活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其数码率为1.5Mb/s。

MPEG-1视频压缩技术的特点:1. 随机存取;2. 快速正向/逆向搜索;3 .逆向重播;4. 视听同步;5. 容错性;6. 编/解码延迟。MPEG-1视频压缩策略:为了提高压缩比,帧内/帧间图像数据压缩技术必须同时使用。帧内压缩算法与JPEG压缩算法大致相同,采用基于DCT的变换编码技术,用以减少空域冗余信息。帧间压缩算法,采用预测法和插补法。预测误差可在通过DCT变换编码处理,进一步压缩。帧间编码技术可减少时间轴方向的冗余信息。

MPEG-2标准是针对标准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在各种应用下的压缩方案和系统层的详细规定,编码码率从每秒3兆比特~100兆比特,标准的正式规范在ISO/IEC13818中。MPEG-2不是MPEG-1的简单升级,MPEG-2在系统和传送方面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和进一步的完善。MPEG-2特别适用于广播级的数字电视的编码和传送,被认定为SDTV和HDTV的编码标准。

MPEG-2图像压缩的原理是利用了图像中的两种特性:空间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这两种相关性使得图像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冗余信息去除,只保留少量非相关信息进行传输,就可以大大节省传输频带。而接收机利用这些非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解码算法,可以在保证一定的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恢复原始图像。一个好的压缩编码方案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去除图像中的冗余信息。

MPEG-2的编码图像被分为三类,分别称为I帧,P帧和B帧。

I帧图像采用帧内编码方式,即只利用了单帧图像内的空间相关性,而没有利用时间相关性。P帧和B帧图像采用帧间编码方式,即同时利用了空间和时间上的相关性。P帧图像只采用前向时间预测,可以提高压缩效率和图像质量。P帧图像中可以包含帧内编码的部分,即P帧中的每一个宏块可以是前向预测,也可以是帧内编码。B帧图像采用双向时间预测,可以大大提高压缩倍数。

MPEG-2的编码码流分为六个层次。为更好地表示编码数据,MPEG-2用句法规定了一个层次性结构。它分为六层,自上到下分别是:图像序列层、图像组(GOP)、图像、宏块条、宏块、块。

MPEG-2标准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如下:

(1)视音频资料的保存

一直以来,电视节目、音像资料等都是用磁带保存的。这种方式有很多弊端:易损,占地大,成本高,难于重新使用。更重要的是难以长期保存,难以查找、难以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以及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给电视台节目的网络化存储、查询、共享、交流提供了可能。

采用MPEG-2压缩编码的DVD视盘,给资料保存带来了新的希望。电视节目、音像资料等可通过MPEG-2编码系统编码,保存到低成本的CD-R光盘或高容量的可擦写DVD-RAM上,也可利用DVD编着软件(如Daikin Scenarist NT、Spruce DVDMaestro等)制作成标准的DVD视盘,既可节约开支,也可节省存放空间。

(2)电视节目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及其网络

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节目素材是以数字压缩方式存储、制作和播出的, 视频压缩技术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技术基础。目前主要有M-JPEG和MPEG-2两种数字压缩格式。

MPEG -4是针对一定比特率下的视频、音频编码,更加注重多媒体系统的交互性和灵活性。MPEGⅣ传输速率在4800-6400bps之间,分辨率为176×144,可以利用很窄的带宽通过帧重建技术压缩和传输数据,从而能以最少的数据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MPEGⅣ属于一种高比率有损压缩算法,其图像质量始终无法和DVD原MPEG-2相比,毕竟DVD的存储容量比较大。因此,现在的MPEGⅣ只能面向娱乐、欣赏方面的市场那些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的专业视频领域暂时还不能采用。

MPEG-4是1999年推出的压缩算法,经过不断的完善,现在已经推出了第三版。作为目前做好的视音频压缩算法,已经为各个厂商广泛采用。
⑴分辨率高:MPEG-4可以达到非常接近MPEG-2的高分辨率效果。POS-Watch的MPEG-4算法+RET分辨率加强技术,使画面分辨率可达704*576,而其他产品(特别是基于PC-base的工控型产品)即使采用的是MPEG-4压缩算法,由于其系统资源需要支持庞大的WINDOWS系统,又无分辨率加强技术,所以只能做到352*288的分辨率。
⑵压缩率高:MPEG-4的压缩率可高达200:1,一帧画面的容量只有1-2KB。如此高的压缩率,解决了硬盘容量的瓶颈,使我们能储存更长时间的录像文件。另外,逐帧播放功能也是MPEG-4所特有的。
⑶动态分配码流:MPEG-4的码流带宽是不固定的(而MPEG-1固定码流1.5Mbits/s),它能够根据画面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来自动调整码流,在画面比较复杂或变化比较剧烈的时候占用较多的带宽,保证了画面质量;在画面比较简单或静止的时候,占用较少的带宽,节约了资源。
⑷适合网络传输:POS-Watch一路实时(25帧/秒)上传所占的带宽大约为600Kbits/s(不固定,视具体情况不同而占用的带宽也不同),非常适合低带宽的网络传输。即使网络带宽严重不足,MPEG-4能降低一定的帧数来保证画面质量。另外,一个视频源多个视音频对象编码,非常适合交互式多媒体通讯。
⑸算法不固定:MPEG-4是个开放的算法(MPEG-1和MPEG-2都是固定的算法),各个厂商都能开发自己的MPEG-4算法,POS-Watch的MPEG-4算法是由POSDATA公司针对TI(德州仪器)的DSP(精简指令集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开发的,另外,由于各个厂商开发的MPEG-4各不相同,所以在安全性和保密性方面得到了很高的保证。
⑹高抗误码性:现在的监控系统基本都要涉及到网络,然而以太网的误码性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很高的抗误码性,会严重影响画面的传输质量。MPEG-4错误处理的鲁棒性,有助于低比特率视频信号在高误码率环境下的存储和传输。

Ⅳ 高清视频压缩的产品发展

蓝光协会宣布微软公司赢得了DVD技术联盟对它的高清晰盘片视频压缩标准的支持。这标志着该软件制造巨头在一个新兴的消费电子领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下一代DVD能够存储高清晰电影并且存储容量是原有盘片容量的许多倍,蓝光和HD DVD这两个阵营相互竞争都想成为其技术标准。微软并没有被保证它的技术会被电影公司和其它生产先进DVD的厂商所采用,因为内容制造商可以选择任何获得批准的标准,但获得联盟的批准使它在这个方向上前进了一大步。蓝光和HD DVD两个阵营支持的盘片压缩标准有三个:由微软领导的VC-1、MPEG-4 AVS和MPEG-2.MPEG-2用于数字广播和当前的DVD,而MPEG-4则是比MPEG-2更高一级的标准。VC-1是微软为了增加与自己的产品的兼容性而设计的另一种盘片压缩标准。蓝光阵营包括消费电子巨头索尼、三星电子和松下电子产业株式会社,而东芝、NEC和三洋电子则支持HD DVD标准。

Ⅳ 视频处理的相关技术

①视频处理硬件的发展方向
与网络通信技术结合,由视频采集卡附加网络通信卡构成多媒体视频会议、可视电话、视频邮件、多媒体通信终端等。
与影视制作技术结合,构成压缩/解压缩、合成输出、特技效果于一体的影视制作非线性编辑系统。
②视频采集卡
③视频输出卡(电视编码卡)
④MPEG1 压缩/解压缩卡
⑤电视接收卡
⑥非线性编辑卡
⑦MPEG2压缩/解压缩卡 视频品质(或译为“画质”,“影像质素”)可以利用客观的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 PSNR)来量化,或借由专家的观察来进行主观视频品质的评量。
●对一套视频处理系统(例如压缩算法或传输系统),典型的主观画质评量通常包含下列几个步骤:
●选择一组未处理的视频片段(称为SRC)作为比较基准。
●选择处理或传输系统的设定值(称为HRC) 。
●订定如何将处理过的视频呈现给评估者并且收集其评价的科学方法。
●邀请足够数量的评估者,通常不少于15人 。
●实施评量。
●计算每个评估者给予每组不同HRC所打的分数(通常取平均值) 。
在ITU-T建议书 BT.500当中描述了许多种进行主观画质评量的方法。其中一种标准化的作法是DSIS(Double Stimulus Impairment Scale)。在DSIS评量中,评估者会先观看一段未处理过的视频片段,再观看处理过的视频片段。最后再针对处理过的视频片段做出评价,从“与原始影像分不出差异”到“与原始影像相比严重劣化”。 视频压缩技术(仅适用数位讯号),自从数位信号系统被广泛使用以来,人们发展出许多方法来压缩视频串流。由于视频资料包含了空间的与时间的冗余性,所以使得未压缩的视频串流以传送效率的观点来说是相当糟糕的。
总体而言,空间冗余性可以借由“只记录单帧画面的一部份与另一部份的差异性”来减低;这种技巧被称为帧内压缩(intraframe compression)。并且与图像压缩密切相关。而时间冗余性则可借由“只记录两帧不同画面间的差异性”来减低;这种技巧被称为帧间压缩(interframe compression),包括运动补偿以及其他技术。目前最常用的视频压缩技术为DVD与卫星直播电视所采用的MPEG-2,以及因特网传输常用的MPEG-4。

Ⅵ 高清视频压缩的技术前景

尽管可以用计算机标配的内置IDE或SATA磁盘处理JPEG,HDV和DVCPROHD,但是无压缩视频的码流更高,采集磁盘也要经过特殊选择。无压缩视频的质量很高,但是码流比普通计算机上可见的码流要高,因此一块单盘无法为无压缩视频的可靠采集和回放提供足够的速度。 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多块硬盘。多硬盘协同工作可以获得快得多的速度。通过“条带化”可以把多块磁盘制成一个磁盘阵列。 经过条带化的磁盘一同存储数据,因此每块磁盘的总码流就低得多。 因此每块磁盘承受的压力就会少一些,您也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可以用各种磁盘,而它们在速度上是存在差别的。 您可以将一些硬盘放入一个简单的磁盘盒中,如果空间足够的话,您甚至可以把磁盘装入计算机内部。 将磁盘连接在一起的磁盘阵列样式通常叫做JBOD或者“Just a Bunch Of Disks(只是一些磁盘)”阵列。 可以用Mac OS X中的Disk Utility(磁盘工具)或Windows XP Pro中的Computer Management(计算机管理)控制面板等软件制作条带化RAID。这些磁盘将以一块磁盘的形式在系统中出现。 然后就可以在视频采集软件中把这块磁盘设置为素材存储盘。

Ⅶ 视频压缩技术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何为融合 所谓融合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数据传输方面。以前分别基于PSTN电话网上的语音数据和基于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上的视频数据,以及基于IP的信息数据,都被整合在一个网络中进行传输,这个物理媒介就是融合网络。它统一了在不同网络上传输的多种数据。但是融合网络还有一层含义是在应用层面。它把以前各种异构网络上的应用全部整合到一个IP网络上,从而实现在应用上的大统一,这是一种更直观的理解。 统一的TCP/IP协议使各种基于IP的业务都能互通,如数据网络、电话网络、视频网络都可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技术有很多优势,如企业在现有设施基础上,通过融合技术将数据、语音及多媒体信息建立在统一网络平台上,既降低了管理和企业运 营的成本,又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融合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将使网络本身增加很多新的延展特性。 由于IP对物理距离不敏感,因此,融合将有助于解决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工作和生活需求,如可以利用一条线路使移动用户具有局域网接入、Internet接入、PBX分机、语音邮件以及高速拨号等相关特性。 推进网络融合的因素 追求高效的通信技术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一直是企业IT建设的关注点。以前人们试图在ATM和帧中继网络上实现多业务复用系统,把话音、传真、留言放在同一终端设备上。这几年来,新的话音压缩技术、IP网络上的H.323和SIP呼叫信令技术、媒体流传输技术的商业应用突破,都为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单一通信平台完成商业通信开辟了新的道路。 以前企业通常需要几个独立的网络来组成,如企业的话音通信系统,由企业的内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连接公共电话系统的PSTN组成。任何跨区域/机构的通话业务都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同时企业通常还拥有内部数据通信网(Intranet)系统,由数据局域网和租用公共通信专线或采用虚拟专线(VPN)连接各个分支机构和远程移动用户。 实施融合网络则能改变传统企业的业务通信系统,这就需要摒弃那些只能提供部分通信服务的、多个分离的专用系统,转而融合这些分离的企业话音、数据网络和业务,创新和提升资源利用,使之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支持话音、数据、兼视频业务,降低成本,开拓企业新应用和服务。 融合网络解决方案还可以消除企业机构和员工之间的通信距离界限,为员工及业务伙伴之间提供更好的协同工作环境。便捷、有效的通信手段可带来更好的客户服务,从而加强公司与客户的关系。此外,一体化和简洁的通信能够提高生产力,让员工能够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并且按优先次序处理重要信息。随着流动性及灵活性的提升,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工作,并能保持甚至提高工作质量。 和所有的新兴技术一样,融合网络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系统帮助用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赢得客户的认同增加竞争优势。实现融合网络的核心就是在统一从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的平台上,真正将话音、数据、视频应用技术融合成为突破商业通信障碍的利剑,最终服务于客户。 另外,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融合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传输质量的保障。随着计算机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和IP服务质量的不断改善,在数据网上传输视频信号已逐渐成为可能。目前已经有了很多种视频应用,例如远程监控、视频点播、电视会议、远程教学等等。伴随着网络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企业,尤其是能够拥有一个高带宽的企业网络,将可以非常容易地利用这个高带宽的融合网络,传输视频信号以及其他多业务数据信息。 部署融合网络前的关注点 对许多企业而言,如何同时实现数据、语音以及多媒体信息的高质量传输,成为影响企业高效运作的重要因素。 但事实上,企业在实施融合网络前,会考虑很多实际的问题: 首先是融合的质量。服务质量在IP语音解决方案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在管理完善、带宽充足、延迟特性良好的IP网络上,也需要保障服务质量,以达到对语音、数据及视频业务的优先排序。由于局域网同广域网及Internet之间的互联,服务质量监控和管理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了。可用性是融合质量的重要体现,能否达到7×24小时的服务非常重要。此外考虑到视频业务对带宽的需求,带宽容量也是网络融合质量的一个前提。 其次是融合网络的安全性。通过交换型局域网或专用IP局域网传输的基于IP的语音业务是相对安全的,但如果在Internet上或配置为共享广播区域的局域网上传输,则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对于没有采用专线的用户来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语音加密并结合能够减少延迟的辅助处理器是一个可行之路,当然,同时还要采用VPN和防火墙技术。网络的可移动性和灵活性对融合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也是用户关注的焦点。 具体要求具体对待 对许多企业而言,如何实现IP网络下各种信息的融合,才能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考虑建设和管理融合网络的基础搭建前,关键是如何把应用融合在一起。 第一,融合网络需要提高可用性 网络上的应用越来越多,造成网络的流量越来越大,尤其是需要高带宽支持的应用更是消耗了大量带宽。大量应用无序竞争使得关键业务无法保障、服务质量急剧下降。 当然增加带宽是一个方案,这也是目前较通常的做法,但其结果是成本的无休止的增加,以及即使这样也无法从机制上保障业务质量的无奈。随着新应用的出现和现有应用的频繁使用,网络资源必定出现竞争压力。因此需要规范、控制应用占用资源的优先级别。 第二,融合网络需要更高的安全性 为了加强竞争优势,企业的传统应用越来越多的移植到基于网络的系统上,实现深层次的融合网络。正因为如此,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如何简单、及时的实施信息资源的访问控制和授权用户的网络接入成为融合网络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融合网络的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设计阶段,凭借一些网络工具和服务商能够向融合网络用户提供总体评估,其中包括有关提高企业融合网络中语音服务质量(QoS)的精确细节。例如,网络工程师通过网络发送模拟VoIP呼叫,并使用网络评估工具在网络上收集有关抖动、延迟和丢包等可能降低语音QoS因素的数据。这些信息同时发送给数据库工具,数据库工具能够分析有关合成语音通信以及呼叫路径中每台路由器和交换机使用情况与性能状况的数据。最终,这些分析将帮助工程师确定融合通信瓶颈等潜在问题,并避免融合网络安装后的性能问题。 网络融合是趋势所在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音应用相继被开发出来。IP协议的服务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在数据网上打电话已经成为现实。这一现实使得原本非常昂贵的长途电话变得非常便宜。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话网络和数据网络逐渐合二为一,即话音信号通过数据网络传输已经成为现实和普及的趋势。电话网络和数据网络的合并将大大降低通讯网络的运营成本,简化网络的管理,对于用户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了费用。 融合网络不仅仅带来了成本的节省和网络管理的简化,此外其最大的益处在于IP技术满足了移动和便捷性的需求。移动的便捷性则在于,通过IP网络,可以实现PC和PC、PC和电话、电话和电话的对接。很多企业愿意采用新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全球性企业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需要企业融入一个全球化的架构,融合网络的架构是全球化的,在有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和合作伙伴进行语音和数据通讯。 基于融合网络的IP电话代表的是一种工作方式、一种沟通的途径,现代化企业的通信应该是基于IP融合网络的通信,其中包括语音、视频、即时短信、传真、呼叫中心、CRM系统等。由于采用了基于IP的语音和数据融合网络,办公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Ⅷ 视屏数据压缩技术的发展

捡要紧的来说吧,视频压缩经历了四个阶段,名字非常好记的,分别是MPEG1,MPEG2,MPEG3,MPEG4。
MPEG1即VCD;MPEG2即DVD;MPEG3的视频压缩是个失败作品,但MPEG3的音频压缩却大行其道(即MP3);MPEG4就是现时网上很流行的AVI。
除了这些,当前非常流行的视频压缩还有RM(RealPlayer),WMV(微软公司)。

Ⅸ 音频视频压缩技术概述

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如今已生活在一个几乎数字化的世界之中,而数字音频技术则称得上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字技术之一,CD、 VCD等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数字化广播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得到开展,正是这些与广大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产品及应用成为了本文将要介绍的主题:数字音频压缩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1、音频压缩技术的出现及早期应用

音频压缩技术指的是对原始数字音频信号流(PCM编码)运用适当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不损失有用信息量,或所引入损失可忽略的条件下,降低(压缩)其码率,也称为压缩编码。它必须具有相应的逆变换,称为解压缩或解码。音频信号在通过一个编解码系统后可能引入大量的噪声和一定的失真。

数字信号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它也有自身相应的缺点,即存储容量需求的增加及传输时信道容量要求的增加。以CD为例,其采样率为44.1KHz,量化精度为16比特,则1分钟的立体声音频信号需占约10M字节的存储容量,也就是说,一张CD唱盘的容量只有1小时左右。当然,在带宽高得多的数字视频领域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是不是所有这些比特都是必需的呢?研究发现,直接采用PCM码流进行存储和传输存在非常大的冗余度。事实上,在无损的条件下对声音至少可进行4:1压缩,即只用25%的数字量保留所有的信息,而在视频领域压缩比甚至可以达到几百倍。因而,为利用有限的资源,压缩技术从一出现便受到广泛的重视。

对音频压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由来已久,如A律、u律编码就是简单的准瞬时压扩技术,并在ISDN话音传输中得到应用。对语音信号的研究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并已得到广泛应用,如自适应差分PCM(ADPCM)、线性预测编码(LPC)等技术。在广播领域,NICAM(Near Instantaneous Companded Audio Multiplex - 准瞬时压扩音频复用)等系统中都使用了音频压缩技术。

2、音频压缩算法的主要分类及典型代表

一般来讲,可以将音频压缩技术分为无损(lossless)压缩及有损(lossy)压缩两大类,而按照压缩方案的不同,又可将其划分为时域压缩、变换压缩、子带压缩,以及多种技术相互融合的混合压缩等等。各种不同的压缩技术,其算法的复杂程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音频质量、算法效率(即压缩比例),以及编解码延时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各种压缩技术的应用场合也因之而各不相同。

(1)时域压缩(或称为波形编码)技术是指直接针对音频PCM码流的样值进行处理,通过静音检测、非线性量化、差分等手段对码流进行压缩。此类压缩技术的共同特点是算法复杂度低,声音质量一般,压缩比小(CD音质> 400kbps),编解码延时最短(相对其它技术)。此类压缩技术一般多用于语音压缩,低码率应用(源信号带宽小)的场合。时域压缩技术主要包括 G.711、ADPCM、LPC、CELP,以及在这些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块压扩技术如NICAM、子带ADPCM(SB-ADPCM)技术如G.721、 G.722、Apt-X等。

(2)子带压缩技术是以子带编码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编码方法。子带编码理论最早是由Crochiere等于1976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将信号分解为若干子频带内的分量之和,然后对各子带分量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性采取不同的压缩策略以降低码率。通常的子带压缩技术和下面介绍的变换压缩技术都是根据人对声音信号的感知模型(心理声学模型),通过对信号频谱的分析来决定子带样值或频域样值的量化阶数和其它参数选择的,因此又可称为感知型(Perceptual)压缩编码。这两种压缩方式相对时域压缩技术而言要复杂得多,同时编码效率、声音质量也大幅提高,编码延时相应增加。一般来讲,子带编码的复杂度要略低于变换编码,编码延时也相对较短。

由于在子带压缩技术中主要应用了心理声学中的声音掩蔽模型,因而在对信号进行压缩时引入了大量的量化噪声。然而,根据人类的听觉掩蔽曲线,在解码后,这些噪声被有用的声音信号掩蔽掉了,人耳无法察觉;同时由于子带分析的运用,各频带内的噪声将被限制在频带内,不会对其它频带的信号产生影响。因而在编码时各子带的量化阶数不同,采用了动态比特分配技术,这也正是此类技术压缩效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的码率条件下,此类技术可以达到“完全透明”的声音质量(EBU音质标准)。

子带压缩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数字声音节目的存储与制作和数字化广播中。典型的代表有着名的MPEG-1层Ⅰ、层Ⅱ(MUSICAM),以及用于Philips DCC中的PASC(Precision Adaptive Subband Coding,精确自适应子带编码)等。

(3)变换压缩技术与子带压缩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技术对一段音频数据进行“线性”的变换,对所获得的变换域参数进行量化、传输,而不是把信号分解为几个子频段。通常使用的变换有DFT、DCT(离散余弦变换)、MDCT等。根据信号的短时功率谱对变换域参数进行合理的动态比特分配可以使音频质量获得显着改善,而相应付出的代价则是计算复杂度的提高。

变换域压缩具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如块边界影响、预回响、低码率时声音质量严重下降等。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缺陷正逐步被消除,同时在许多新的压缩编码技术中也大量采用了传统变换编码的某些技术。

有代表性的变换压缩编码技术有DolbyAC-2、AT&T的ASPEC(Audio Spectral Perceptual Entropy Coding)、PAC(PerceptualAudioCoder)等。

3、音频压缩技术的标准化和MPEG-1

由于数字音频压缩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因而一些着名的研究机构和大公司都不遗余力地开发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产品。这些音频压缩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CCITT(现ITU-T)在语音信号压缩的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订了如G.711、G.721、G.728等标准,并逐渐受到业界的认同。

在音频压缩标准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是MPEG-1音频(ISO/IEC11172-3)。在MPEG-1中,对音频压缩规定了三种模式,即层Ⅰ、层Ⅱ(即MUSICAM,又称MP2),层Ⅲ(又称MP3)。由于在制订标准时对许多压缩技术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并充分考虑了实际应用条件和算法的可实现性(复杂度),因而三种模式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VCD中使用的音频压缩方案就是MPEG-1层Ⅰ;而MUSICAM由于其适当的复杂程度和优秀的声音质量,在数字演播室、DAB、DVB等数字节目的制作、交换、存储、传送中得到广泛应用;MP3是在综合MUSICAM和ASPEC的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混合压缩技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MP3的复杂度显得相对较高,编码不利于实时,但由于MP3在低码率条件下高水准的声音质量,使得它成为软解压及网络广播的宠儿。可以说,MPEG-1音频标准的制订方式决定了它的成功,这一思路甚至也影响到后面将要谈到的MPEG-2和MPEG-4音频标准的制订。

最新进展

1、多声道音频信号压缩与DolbyAC-3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立体声形式已不能满足受众对声音节目的欣赏要求,具有更强定位能力和空间效果的三维声音技术得到蓬勃发展。而在三维声音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声道环绕声技术。

更准确地说,环绕声应该是一种声音恢复形式,其新技术的含量实际表现在随着这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一些数字压缩标准上。环绕声技术发展至今已相当成熟,已日渐成为未来声音形式的主流。有鉴于此,1992年CCIR(ITU-R)以建议的形式约定了多声道声音系统的结构及向下兼容变换的标准,即CCIR Recommendation 775。其中主要约定了大家熟知的5.1声道形式及7.1声道形式,而在对环绕声压缩的研究上也产生了许多专利技术,如DolbySurroundPro -Logic、THX、DolbyAC-3、DTS及MPEG-2等。这些技术在不同的场合,尤其是在影剧院、家庭影院系统,及将来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等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Dolby AC-3技术是由美国杜比实验室主要针对环绕声开发的一种音频压缩技术。在5.1声道的条件下,可将码率压缩至384kbps,压缩比约为10:1。Dolby AC-3最初是针对影院系统开发的,但目前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环绕声压缩技术之一。

Dolby AC-3是一种感知型压缩编码技术。

在Dolby AC-3中,音频输入以音频块为单位,块长度为512个样值,在48KHz采样率时即为10.66毫秒,各声道单独处理;音频输入在经过3Hz高通滤波器去除直流成分后,通过另一高频带通滤波器以检测信号的瞬变情况,并用它来控制TDAC变换的长度,以期在频域分辨率和时域分辨率之间得到最好的折中效果; TDAC变换的长度一般为512点,而数据块之间的重叠长度为256点,即TDAC每5.33毫秒进行一次;在瞬变条件下,TDAC长度被等分为256 点,这样DolbyAC-3的频域分辨率为93.75Hz,时域最小分辨率为2.67毫秒;在图1中的定点/浮点转换类似于MPEG-1中比例因子计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获得宽的动态范围,而在分离后的指数部分经编码后则构成了整个信号大致的频谱,又被称为频谱包络;比特分配主要是通过计算解码后的频谱包络(视为功率谱密度)和掩蔽曲线的相关性来进行的;由于比特分配中采用了前/后向混合自适应比特分配以及公共比特池等技术,因而可使有限的码率在各声道之间、不同的频率分量之间获得合理的分配;在对尾数的量化过程中,可对尾数进行抖晃处理,抖晃所使用的伪随机数发生器可在不同的平台上获得相同的结果;AC -3的帧结构由同步字、CRC、同步信息(SI)、码流信息(BSI)、音频块和附加数据等组成,帧长度与TDAC变换的长度有关,在长度为512点时,帧长为32毫秒,即每秒31.25帧。

通过以上叙述可见,在Dolby AC-3中,使用了许多先进的、行之有效的压缩技术。如前/后向混合自适应比特分配、公共比特池、TDAC滤波、频谱包络编码、及低码率条件下使用的多声道高频耦合等。而其中许多技术对其它的多声道环绕声压缩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AC-3的出现是杜比公司几十年来在声音降噪及编码技术方面的结晶(从一定的角度来看,编码技术实际上就是降低编码噪声影响的技术),在技术上它具有很强的优势。因而即使作为一项专利技术,DolbyAC-3仍然在影院系统、HDTV、消费类电子产品(如LD、DVD)及直播卫星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得到了众多厂商的支持,成为业界事实上的标准。

(2)MPEG-2BC(后向兼容方式),即ISO/IEC13818- 3,是另一种多声道环绕声音频压缩技术。早在1992年初,该方面的讨论工作便已初步开展,并于94年11月正式获得通过。MPEG-2BC主要是在 MPEG-1和CCIRRec.77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MPEG-1相比较,MPEG-2BC主要在两方面做了重大改进。一是支持多声道声音形式,二是为某些低码率应用场合,如多语声节目、体育比赛解说等而进行的低采样率扩展。同时,标准规定的码流形式还可与MPEG-1的第1和第2层做到前、后向兼容,并可依据CCIR Rec.775做到与双声道、单声道形式的向下兼容,还能够与Dolby Surround形式兼容。

在MPEG-2BC中,由于考虑到其前、后向兼容性以及环绕声音形式的新特点,在压缩算法中除承袭了MPEG-1的绝大部分技术外,为在低码率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声音质量,还采用了多种新技术。如动态传输通道切换、动态串音、自适应多声道预测、中央声道部分编码(Phantom Coding of Center)、预编码(Predistortion)等。

然而,MPEG-2BC的发展和应用并不如MPEG-1那样一帆风顺。通过对一些相关论文的比较可以发现,MPEG-2BC的编码框图在标准化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述的许多新技术都是在后期引入的。事实上,正是与 MPEG-1的前、后向兼容性成为MPEG-2BC最大的弱点,使得MPEG-2BC不得不以牺牲码率的代价来换取较好的声音质量。一般情况下,MPEG -2BC需640kbps以上的码率才能基本达到EBU“无法区分”声音质量要求。由于MPEG-2BC标准化的进程过快,其算法自身仍存在一些缺陷。这一切都成为MPEG-2BC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障碍。

(3)DVD(DigitalVersatileDisk)是新一代的多媒体数据存储和交换的标准。在视频DVD的伴音方式及音频DVD的声音格式选择上,AC-3和MPEG-2BC之间的争夺十分激烈,最后达成的协议如表1 所示。可见,多声道环绕声音频压缩技术标准亟待统一。

Ⅹ 求 “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应用” 的3000字 论文

论文格式 当我们对一个问题研究之后,如何将其展现于众人面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在这里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例,给大家介绍科研的一个重要部分枣论文的一般格式及其注意事项。当然,要写出一篇好的论文,绝不是单单这么一个简要的介绍就够了,还需自己多写、多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涉及到学术论文的写作领域,那么怎样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写作是怎样要求的、格式如何,下面就介绍一下学术论文的写作,希望能对您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一)题名(Title,Topic)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对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有人对36种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持期刊1987年发表的论文的部分标题,作过统计分析,从中筛选100条有错误的标题。在100条有错误的标题中,属于省略不当错误的占20%;属于介词使用不当错误的占12%)。在使用介词时产生的错误主要有:
①省略主语枣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厖。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
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五)引言(Intorction)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六)正文(Main body)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段落和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
(七)参考文献
[序号]. 编着者. 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年代,起止页码
[序号]. 作者. 论文名称[J],期刊名称,年度,卷(期),起止页码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电子文献的采用量逐渐加大,其标注方式的规范化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现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来稿提出如下要求:
一、对于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示:
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二、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类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规范》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 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pulletin board online)
如:[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DB/OL].文献网址, 1998-08-16/1998-10-04.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编写要求
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为30mm,下边距为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为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页共×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五号宋体。
前置部分从中文题名页起单独编页。
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阅读全文

与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因为没有打开的文档所以这一命令无效 浏览:718
电脑文件夹数据损坏 浏览:716
java打赏源码搭建 浏览:363
pdf32 浏览:254
植发加密100天效果 浏览:957
离心压缩机检修规程 浏览:430
如何收听安卓手机发来的链接 浏览:399
福建微法院app怎么用 浏览:208
android陀螺仪应用 浏览:719
新加坡加密货币骗局 浏览:910
电脑文件夹打开自动变为全屏 浏览:969
简易单断面计算法 浏览:850
php社区程序 浏览:976
python现在就业怎么样 浏览:305
php上传目录权限设置 浏览:736
php合同档案管理系统 浏览:366
tshock服务器地址 浏览:877
php解析文件流 浏览:780
服务器机箱铜片有什么用 浏览:969
乐视手机如何使用原生态安卓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