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布了哪一条令
1967年1月24日,中央军委专门对酒泉基地下达了关于“不搞四大,坚持正面教育”的指示。紧接着,中央军委又向全军发布了《关于军队开展“XXXXX”的八条命令》。
⑵ 6月10日,园部和一郎司令官下达了占领何地的命令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军第3师团和第39师团分左右两路,于6月4日分别向当阳和荆门前进。6月10日,园部和一郎司令官向全军下达了迅速攻占宜昌的命令,命令“第3师团及第39师团消灭敌人北面集团后,在当阳一带及当阳以西地区整理阵容,准备尔后的机动”;“第13师团击败安福市一带南面集团后,向宜昌突进,并迅速围攻和占领宜昌。”
⑶ 开训动员令是什么
动员令是为使国家武装力量从平时状态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并对用于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统一指挥,使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一律服从战争状态的命令。有全国总动员令和局部地区动员令两种。
动员令发布后,一切被动员和征招的人员和物资,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达,听候调配。任何违反动员令的行为都要受到刑事处罚或军法制裁。中国宪法规定: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发布动员令。
(3)向全军进击的命令扩展阅读
2021年1月4日下午,习总书记当天签署中央军委2021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
此次是自2018年以来,习近平连续第四年向全军发布训令。而对比此前的三次,今年发布的训令内容有所变化。
纵观四年来每年年初发布的全军训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实战实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等内容被反复强调。
而除了上述每次均有提及的重要内容,今年的训令还首次提到要“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型,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
⑷ 新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内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试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试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试行)》。
《内务条令》是全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内外关系以及正规的内部秩序,履行职责,培养优良作风和进行行政管理的依据;《纪律条令》是全军维护纪律、实施奖惩的依据;《队列条令》是全军队列训练和队列生活的依据。
共同条令不仅规范了军人的行为模式,而且规范了军人行为的法律后果。在众多的军事法规中,共同条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法规,是保障我军各项法规贯彻执行的法规。
(4)向全军进击的命令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纪律,正确实施奖惩,保证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巩固和提高战斗力,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军队实际而制定。
本条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维护纪律、实施奖惩的基本依据,适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单位,以及参战、支前的预备役人员。2018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试行)施行,2010年6月3日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同时废止。
⑸ 凯末尔担任国民军总司令给全军下达的命令是什么
1921年8月进行的萨卡里亚河战役成为战场的转折点。1921年8月初,希腊国王康斯坦丁在英国的支持下,率9万大军向安纳托利亚内地发动总攻击,企图攻克安卡拉。凯末尔亲自担任国民军总司令的重任。他果断地在安卡拉附近的萨卡里亚河构筑防线,他给全军下达的命令是:“防线是没有的,有的是整个防御面,这个防御面就是祖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浸透同胞们的鲜血之前决不丢弃。”凯末尔身先士卒,跃上马背指挥战斗,结果从马背上跌下摔断了肋骨,但仍坚持指挥战斗。经过二十几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土耳其军队终于粉碎了希腊军队的这次进攻。凯末尔由于杰出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精神,被大国民议会授予“佳齐”(胜利者)称号。
⑹ 长征时中央红军的湘江之战经过
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基本上比较顺利,尽管没有打大仗、硬仗,但长途急行军、气候渐冷、水土不适等,也使红军减员不少。第一次突围减员3700余人,第二次突围减员9700余人,第三次突围减员8600余人,共减员2.2万余人。这就是说,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不再是出发时的8万多,而只有6.4万人左右。
红军接连突破三道封锁线,使蒋介石既对粤军和湘军的不力十分恼火,又增强了一定要将红军聚歼于湘江以东、湘桂边界以西的桂东北地区的企图。于是凭借所谓湘江“天堑”,筑构更加坚固的第四道封锁线。
还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之前,蒋介石已判明红军南进突围的战略意图,并非真要占据湘粤桂边境,而是沿红六军团路线经桂东北去湘西北与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他很害怕这两支红军会合后在湖南重建根据地,将湘鄂川黔的苏区连为一体,形成更大的红色区域。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就任命老牌反共健将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中央军嫡系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蒋介石的“围歼”计划,是凭借两道天然屏障,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在宁远的天堂圩与道县间进行合击。此一步骤若难实现,第二步,则是聚集各路大军,阻截红军于桂东北湘江以东地区,在湘江之滨聚歼之。
湘江之战的三个主要战场
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继续西进,先头部队长途奔袭,于1934年11月22日占领潇水西岸的最大渡口──道县,24日又攻克江华水口圩。25日,红军大部从湘南道县与水口间渡过潇水。这样,蒋介石“围歼”红军的第一步就泡汤了。
蒋介石的第一步计划落空后,严令桂、湘两军按原定计划,对已过潇水的红军先头部队进行夹击,对未过潇水的红军余部进行堵截,务必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
中央红突破蒋介石第二步计划的进军从11月25日开始。当日下午,中革军委正式下达从湘南进军桂东北湘江的作战命令,指示红军各部分四路纵队从多个地段强渡湘江。次日,红军主力进入桂境,开始形成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军委纵队和八、九军团随后,军团作后卫向湘江前进的态势。27日,两翼前锋已抢占从兴安的界首全州的屏山渡之间60里湘江的所有渡口和作战阵地。此间,国民党中央军已夺回道县进行追击;湘军已进入全州,占领部分渡口封锁湘江,进行堵击;桂军已回师灌阳进行阻击。这样,在总体上,敌军已形成南北两方,一头一尾,妄图围歼红军的格局。
惨烈的湘江之战,主要在三个战场展开。
──首先是11月28日开始的灌阳新圩阻击战。
红军突破湘江防线的战役,于28日凌晨,从红三军团红师阻击桂军向新圩的进攻开始打响。中革军委命令五师“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掩护中央两个纵队过江。
28日晨,红五师阵地刚部署完毕,桂军七个团沿着通向江边公路向五师阵地扑来。敌方凭借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展开猛烈进攻天上敌机低空扫射,地面敌炮连珠轰击,敌步兵作集团式轮番冲锋,但红五师无所畏惧,顽强阻击。头天,桂军只占领几个小山头。以“小诸葛”着称的白崇禧大骂部属指挥无能。部属实告:红军部队是彭德怀的三军团第五师,从师长李天佑到团营连长,很多官兵都是广西人,对这一带很熟悉,有的原来是我们部下。他们很能打,难克。于是,桂军又投入新的兵力,加派飞机参战。29日和30日,战斗更加激烈。红五师指战员拼死坚守阵地,与敌军反复争夺山头,进行白刃战,击退敌数十次进攻。战至30日下午,完成阻击任务后才奉命撤离。红五师浴血奋战三昼夜,不仅师参谋长牺牲了,两个团的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非伤即亡。全师3000多人,损失达2000多人。
─二是11月29日打响的兴安界首光华铺阻击战。为了阻击由全州打过来的湘军和由灌阳追过来的桂军,保证中央纵队顺利过江,只有在这里背水一战。在里承担阻击任务的,只有红四师一个团,要迎桂军四个团的猛烈进攻。为此,彭德怀将军团挥部设在湘江西岸离界首渡口仅200多米、且靠近江边的一座叫三官堂的祠堂里。这里虽无任何隐蔽物,但地势稍高,能观察渡口情况。他亲自指挥这场关系重大、异常严酷的击战,有三天三夜没合过眼。
29日晚,桂军四个全部出动,凭借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企图对红军进行夜袭。擅长夜战的桂军突破红军在光华铺的阵地,直插界首渡口。红军守团发现敌人后,命令时任三营营长的张震率部堵击,坚决住。
1994年9月,已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重来这里,凭吊60年前牺牲的战友,讲述了当年激战的情景。他说:当年打阻击战的是我们红十团。11月29日深夜,敌军偷袭我们阵地,并迂回到我们身后,向界首渡口奔去我们三营奉命追赶,同敌军短兵相接。夜里漆黑,展开混战。30日拂晓,我们虽已消灭大部敌人,但界首渡口西岸失守。此时,中央第一纵队即将抵达东岸准备渡江,情况分危急。团长沈述清率领一、二营直奔渡口,经过多次冲杀争夺,最后消灭了敌军,夺回渡口,加强守备力量,巩固了周围阵。但在继续争夺的战斗中,沈团长和代理他的师参谋长杜中美同志都中弹身亡。到了中午,敌军两个团在被我们打得尸横遍野后才占领光华铺;敌军另一个团沿江东岸向界首渡口进逼。这时,彭老总一方面紧急调四师两个团来接应我们十团,另一方面又令五师一个团迅速打击东岸立足未稳之敌。黄昏后,中央第二纵开始过江,我们全师向处在高处的光华铺之敌发动反攻,经过又一夜艰苦战斗,终于守住了我们阵地的第二道阻击线。天亮,已是12月1日。完成新圩阻击战任务的红五师主力赶来,与我们一道阻击了敌军数十次连续进攻。直中午时分,中央纵队安全过江,穿越桂黄公路后,我们才奉命撤离。张震在回忆录中写道:“湘江一战,我们团共伤亡400多人,几乎接近全团人员的一半,两任团长牺牲在这里。他们中间,有我的老上级,有我的好战友,他们的热血染红了湘江,我深深为之痛惜,时常念及他们。”
──三是11月29日开始的州觉山铺阻击战。这是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血战。
觉山铺北距全州30里,南离界首50多里,是敌军抢占湘江主要渡口的咽喉要冲。作为保护中央纵队右翼前锋的红一军团在27日过江后,红二师在觉山铺一线阻击从北面全州县城开来的湘军三个师。急于南下封锁湘的湘军,在29日清晨向红军阵地发动猛攻势。数十门大炮和数架飞机狂轰滥炸,将红军阵地前的松树林炸得只剩下一根根树桩。次日凌晨,红一师两个团在湖南潇水完成阻敌任务后,急速赶来投入战斗。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回忆这场阻击战写道:30日凌晨,我一师赶到,部队非常疲劳,有些战士站在那里就睡着了。但军情紧急,不得不立即动员,仓促调整部署,进入阵地。这一天的阻击战进入高潮。敌人第一冲锋很快被打垮,丢下了几十具尸体,又组织第二次冲锋。随着敌冲锋次数的增多和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大,阵地上硝烟弥漫,我们利用有利地形顽强阻击,敌军体越来越多。战至下午,敌人从三面向我进攻,我军多处阵地失守,五团政委易荡平负重伤。这时,敌军端着刺刀上来了,荡平同志要求他的警卫员向他开枪。警卫员泪如泉涌,手直打颤。荡平同志夺过警卫员的枪,实现了决不当俘虏的誓言。四团政委杨成武同志也负了重伤。但经过一天拼杀,我军还是守住了主要阵地。
12月1日这天,对于中央红军生死攸关。因为三分之二的部队还未过江,而敌军已疯狂逼进,不惜一切代价与我前锋部队抢夺渡口。凌晨一时半,中革军委向全军下达紧急作战命令。两小时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部又联署保证执行军委命令的政治指令:
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程,退则我野战军将被层层切断,我一、三军首长及政治部,应该连夜派遣政工人员,分入到各连队去进行战斗鼓动。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勇气,不顾一切牺牲,克服疲惫现象,以坚决的突击,执行进攻与消灭敌人的任务,保证军委一号一时半作战任务的全部实现。打退敌人占领的地方,消灭敌人进攻的部队,开辟西进的道路,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应是今日作战的基本口号。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冲去!
⑺ 与八一有关的军史中有趣的故事(十分急)
献给八一建军节:《老兵故事之一至之二十一》
老兵故事之一:“三 不 抽”
我前几年因声带手术而暂停吸烟,后来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重新又抽起来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在部队服役时的排长,如果烟民们能像他似的“吸烟”,跟“戒烟”也就差不多了。
这位排长对自己的吸烟有“严格”的要求,归纳为“三不抽”:一曰花钱的烟——不抽,也就是自己不买;二曰烟不好——不抽,也就是别人让烟,还得是好烟;三曰不紧着让——不抽,也就是说让烟的人还得哭着喊着求他抽。
听听,自己不买倒也罢了,别人买了请他抽,还得是好烟,而且还得死契白咧、哭着喊着地求他抽。这不是有病吗!
就这样儿抽,您想想,他一年还能抽上几支烟哪?
据我四年的观察,只见他抽过一次烟,是一个北京的战友探家带回来的中华牌香烟,那可是好生了得的“大中华”啊!可见他要求的“好烟”,标准还真够高的。
诸位烟民,您要是也能做到“三不抽”,这烟也就算“戒”得差不多了。
对联为证:“父戒烟、子戒烟,父子不吸烟;母高兴,妻高兴,全家都高兴。”
老兵故事之二:“干脆来碗肉”
看了这题目,您很难想到这是一个人的外号。这是我军1955年刚实行军衔制不久的事情。
驻东北通化某部三个山东老乡,同时被授予上尉军衔——那叫高兴!
“走,下馆子去”,其中一个建议。“好,也该解解馋了!”另两个附和着。
三人来到通化城里一个挺像样的饭馆坐定。服务员见来了三个军官,热情地送上一张《菜谱》:“您三位想吃什么,请先看看菜谱,我马上就过来!”
三个人大眼儿瞪小眼儿,三个文盲!加一块儿认不得几个字。这可怎么好?总不能告诉服务员说:“我们不识字”吧!
其中一个用手指着《菜谱》上最大的两个字说:“这两个字儿最大,八成是‘炖——肉’,咱们就点它吧?”另两位也说“好!”
服务员转眼回到桌前,客气地问到:“解放军同志,看好了吗?吃什么?”
我们这位军官伸出大手,往《菜谱》的第一行一指:“就是它!”
服务员笑了:“您真逗乐,这个不能吃,这是‘菜谱’两个字”。
三个人面面相觑,傻了眼。这时也容不得再多想了,还是这位老兄灵机一动,心想,前面的不能吃,我就从后边点,说着就指着较靠后面的一行小字说:“要这个吧!”
服务员问:“还要什么?”
本想再要点儿什么,又怕说错了,好在这次服务员没说这“不能吃”,这位老兄答道:“就这个,要三碗!”
服务员走了。
一会儿工夫,服务员端上了三碗萝卜汤。
当着服务员的面儿,三人对视,想笑没敢笑,低头喝汤。
三碗汤下肚,服务员又来问:“您几位还要点儿什么?”
我们这位老兄,信心十足,心想:捱着牌儿地点,我就不信碰不上炖肉。想到这儿,他又在刚才那行字的下面用手指了指:“就是它吧!也要三碗”。
服务员一会儿就又端回了三碗汤,这回是鸡蛋汤。三个人谁也没吱声,再次低头喝汤,心里都在想:今天是吃不上炖肉了!
这时,服务员好像也看出点儿什么来了,犹犹豫豫地没有立即走开,就又问道:“您几位是不是吃点儿什么菜啊?你们每人都喝了两碗汤了。”
我们刚才那位点菜,不,应该说是“点汤”的老兄,这次终于憋不住了,心想:“再不说,今天就没机会了!”
只见他,好像有点儿激动,使劲儿一拍桌子,冲着服务员喊道:“干脆来碗肉!”
服务员这回是彻底明白了,闹了半天就是想吃肉啊!
三位军官自然是酒足饭饱地回到了营房,可是自此之后,那位老兄就得了个雅号:“干脆来碗肉!”
我当兵的时候,这位老兄早已是我们团的副团长了,我们当然不敢这么叫了,但他的那些战友们(有些已经是更高级别的首长了),见了面还是这么叫他。
这是特定年代留下的特定故事,今天的军人再不会有这样的“镜头”了。
老兵故事之三:“我是排气炮兵”
1975年,我们迫击炮班来了个新兵,安徽天长县人,据说在家读过几年书。“文革”期间的书,当然读成什么样儿也都是不奇怪的。
第一次实弹训练回来,我见他很兴奋的样子在写信,也没理会。信写了没几行字他就拿给我看,说是问问这样写是否算泄密。
我很费劲地看了一遍(虽然就五、六行字),错别字大概有十来八个的。诸如有人说的“把毛主席像章瑞瑞正正地别在脑前”(应是“端端正正地别在胸前”)这样的错误那是在所难免的。尤其叫我终生难忘的是,当了几个月的迫击炮兵,他居然不知道天天使用的武器叫做“迫击炮”这个读音,而在信中告诉他的一个亲戚:“我被分配倒(到)了一个排气炮班,今天实弹射击打把(靶),真(震)得我耳多(朵)都快龙(聋)了”。
看到这里,我对一些错别字其实倒觉得无所谓,只是这个“排气炮”给我气坏了,我问他:“谁告诉你咱这炮叫‘排气炮’了”?他却振振有辞地说:“我听你们不都是叫‘排气炮’‘排气炮’的吗”?
我一听,原来如此,可能是我们平时说得太快了,他确实听成“排气炮”了。我无言以对。
本来这事儿也就到此打住了,没想到这时在一边一直没开腔的班长冲他发了火:“你也不想想,这炮从哪儿排气,简直是放屁!”
这位新兵倒也不含糊,慢条斯理地说:“班长,这放屁就是排气呀!”
呜呼!
老兵故事之四:“我脚下踩的是刘备”
1976年我们部队在唐山“抗震救灾”。
一天,我们刚在郊外埋了死人,大家手里还没放下工具,有的拿着锹,有的拿着镐,在路边休息。
这时一个安徽籍的战士似乎有了重大发现,用铁锹戳着地,对在场的战友们说:“你们猜,我现在站在哪儿?”
大家一听,都以为他犯了什么病,因为他平常就时不时闹出点儿笑话来。我也搭了一句:“你喝醉了吧?”
他看大家都弄不懂他的意思,急了,冲着大伙儿像是宣布一件重大新闻:“我告诉你们吧,我脚下踩的是老刘!”
我一听也急了,“你别拿我开涮啊!”
他看我误会了,就跟我解释,也是想说得再详细点儿:“哎,老刘,我这不是说你,我是说,我脚下踩的是刘备”!这“刘备”二字他还咬得特清楚。
大伙儿都乐了。七嘴八舌数落他,有人说:“你还踩着刘备?没踩着张飞啊?”
他这时才意识到,都是自己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惹的祸。于是,就见他一上一下地在原地使劲儿,他脚下那块地好像还真的一抖一抖的。但大家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就用铁锹在他所站的位置扒拉开浮土,露出了黄色的皮毛,这时我们才知道他脚下踩的是一只被埋掉的黄牛。
真相大白:他刚才说的“脚下踩的是老刘”,其实是“老牛”;“刘备”,其实是“牛背”。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不同地域的语言交流,有时真的会闹出误会,好在这不是什么要紧事。如果像沈阳籍的侦察兵发现前方有一个人,却向首长报告说发现 “一个银”,而南方报务员却听成“前方有一个营”,那可就糟了!
老兵故事之五:斯大林说:“中国军人就是厉害”
这是一个真正的老兵,一位志愿军战斗英雄,70年代初,早已是我们部队某团的团长了。1950年底,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一次截歼逃敌的战斗中,他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创造了歼敌200余人、缴获火炮6门、汽车58辆,而本排无一伤亡的战绩。为此,他荣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称号,并于1952年6月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
该同志有个传说:一次随我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里有许多战斗英雄,他是其中一位。当时斯大林还在世。到达苏联后,斯大林邀请中国代表团观看苏军的军事表演,其中安排了一次伞兵跳伞表演。只听蓝天上滚过阵阵惊雷,几架飞机呈顺风队形,以间距只有5米、高度差仅1米的动作轻盈地掠过观礼区。飞机在空中不停地变换着队形。各种编队动作组成了一场美丽的“空中芭蕾”。忽然,从800米高空,十几名苏军跳伞队员飘然而下,似春蕾迎风怒放,如仙女翩翩起舞,伞花漫天飞舞,烟花碧空四射。苏军伞兵的表演绝技,令在场的中国军人拍掌叫绝,欢呼雀跃。
斯大林通过翻译神情自豪地问道:中国朋友有没有会跳伞的?
全场鸦雀无声,此时此刻,我们那位老兄(恕我这么称呼吧)一是想为中国军人挣点儿面子,另外也觉得这玩意儿大概挺好玩儿的吧?就贸然一句:我来试试!
在场的代表团成员无不为之震惊,心想:你什么时候学过跳伞啊?但由于都是各个部队凑到一起的,彼此也不太熟悉,大家也就没吭声。斯大林让人把这哥们儿带到飞机上,穿带好伞包伞具,飞机重返蓝天。
当飞机飞到规定高度后,苏军陪同的伞兵开始陆续往下跳。负责指挥带队的苏联军官示意可以跳了,我们这位老兄从机舱门向外一看:头都晕了——完全不是刚才想的那么浪漫。由于语言不通,他摇了摇头,没跳。苏联军官以为他嫌飞的不够高度,就命令飞机继续升高,最后机舱内只剩下他与那位指挥官了,我们这位老兄眼看着不跳不行了,一咬牙、一闭眼——坠入在蓝天白云之中,他只听说过跳下来后要打开伞包,但怎样打开,他确实是不知道——胡乱地抓挠吧!
只见他飕飕飕地超过了刚才所有比他先跳下来的苏军伞兵,观礼台的台上台下无数双眼睛都已经认出来:这个跳得最晚、下来最快的就是中国军人!人们开始躁动,不知这哥们儿准备什么时候才打开伞啊?急死个谁啊!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我们的英雄,就在离地面大概不足百米的时候,伞包突然张开了!啊!中苏双方所有在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英雄落地,全场掌声雷动,斯大林同志说:中国军人确实厉害!到底是“战斗英雄”啊!
老兵故事之六:“对电影进行看”
当兵时连里有个司务长,四川人,该同志说话总爱用“对什么什么进行什么什么”这样的句式。
一次,团里大操场放电影,我们连正好是该司务长值班带队。大家集合完毕后他还要讲讲注意事项,最后结束时不由自主地、用四川话有板有眼地说:“下面,我们就到操场,对电影”,说到这儿时,他停顿了一下,可能是觉出了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但由于已经说到了“对什么”这种句式,就楞是咬着牙往下继续说出了“进行,看”。
此后,在开玩笑时我也经常运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句式。
注意:读他这整句话时,要用四川口音来读,否则,味道就不正宗了!
老兵故事之七:生炉子暖和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有个战友酷爱抬杠,一次冬天宿舍里正在生炉子,他不知犯了什么病儿,问大伙儿:“你们说,是生炉子暖和哪,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大家都知道他没憋好话,就没理他。
这时,有个战友偏偏搭理他一句:“当然是生炉子暖和啦!”
他一本正经地说:“我说: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这回大伙儿都急了,几个人抢着问:“怎么回事儿啊?”
这哥们儿答道:“你们看啊:夏天不生炉子,人们都穿着裤衩、背心;现在生着炉子,你们还都穿着棉袄、棉裤。所以我说——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嘿!什么谬论!?
老兵故事之八:口令
部队刚刚移防到河北时,晚上站岗比较紧张,都是真枪实弹的。一个河南籍战士后半夜在营房大门站岗。
岗哨离我们营的房子很近,突然听到有响动,他非常警觉地四下巡视着,发现营部房子边上的马厩旁站着一个黑影,正朝他走来。
他想:你站黑地儿我就看不见啦?机敏地朝黑影问道:口令?
对方没有回答。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黑影还在向前移动。我们这哥们端起了枪,再次问道:“口令?再不回答我就开枪啦!”
黑影仍不回答,继续往前靠近,我们这位战友终于扣动了扳机:“嘭”的一声枪响,黑影没有倒下,也不再沉默,而是发出一阵嘶鸣声后向训练场方向跑去!
被枪声惊醒的全营干部战士也都跑了出来,营长提了手枪出来大声问道:怎么回事?
不好!他明白了:这是营部司务班养的那只毛驴!
等着挨呲吧!幸好太紧张了——没打准!
老兵故事之九:机遇
我们到连队三个多月时,师里指定我连为全师的“训练先行连”,现在的话就叫“试点连队”吧?师团两级参谋长都在我连蹲点儿——为的是总结经验,向全团、全师推广。
新兵同班一个非常要好的战友,四川人,个子比一般四川兵都高——有一米七六左右吧?人显得很机灵,长的也是一表人才,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我叫他“小S”。
一个多月训练结束时,团参谋长将小S带走了——准备作警卫员。没承想到团里当天小S就被团长要走了,并跟参谋长说:三连你熟悉,再挑一个去。
团长第二个星期带着小S去师里开会,师长看中了,小S回来收拾了一下就去给师长当警卫员。
师长高兴了没几天,带小S到军里开会时又被军长留下了。
人啊,要是走运,真是拦都拦不住。
故事还没有结束:小S离开团部到军部还不到一个月,军区一个副司令员(半年前才从我军调去的)到我军检查工作时,发现军长换了警卫员,问起这事儿,军长还跟司令员吹呢:我这个警卫员如何如何连蹦“三级”,我跟他们“抢”来的!
副司令员一听:好!这次我带走!
军长绿了:为什么?
副司令员半开玩笑说:你们山东人为什么用我们四川人当警卫员?你还是找个山东的吧!
得,小S从此进了北京八大处那个大院,后来再也没见过,不知以后混得如何了。
老兵故事之十:“三八两毛五”
连队司务长,四川人,个子小心眼儿多。一次在路边儿见到卖大葱,8分钱一斤。他排在队伍后边,还有两三个人就排到他时,他从兜儿里掏钱,结果全是钢蹦儿,一数:两毛三。买三斤还差一分钱!
困难难不住司务长。把钢蹦儿摊在手心上,一边数钱一边念叨:三八两毛五、三八两毛五。
周围的人都以为这家伙的有毛病呢!卖葱的也听见了,没人没理他。这时已经排到了。
卖葱的问:“你要多少?”
司务长:“三斤!”
称好三斤大葱,司务长把手里的一把钢蹦儿往卖葱人手中一放:“三八两毛五!”
卖葱的心想这回占便宜了,数都没数就往钱箱子里一扔。
排队的人们都看着这“傻子”笑。
可就在这时,我们的司务长却说:“哎呀!不对,应该是三八两毛四呀。”
大伙都听见他刚才“三八两毛五、三八两毛五”的数着,肯定是多给了一分钱,这时卖葱的只好从钱箱子里拿出一分钱找给他。
嘿!明明是少给人家一分钱,人家却还找给他一分钱,里外里少给了两分钱!
另附:战士给各排的排长们编排的顺口溜:
一排长——埋头苦干;
二排长——边说边干;
三排长——光说不干;
司务长——啤酒鸡蛋。
老兵故事之十一:吃冰棍比赛
我们营房边上是我们团的化工厂,到了夏天,为工人们防暑降温做的冰棍也对营区的干部、战士们出售。
一个夏天,我们连几个人商量着去吃冰棍,不知是谁提议的:搞个吃冰棍比赛,其规则是:比赛费用自理(自买自吃),吃得最多的为冠军,名次在前的今后可以随时让名次在后的为自己买冰棍吃,名次在后的不得拒绝。
乌拉!大伙高兴的不得了,有的报名参赛,有的要去看热闹。
后来大约去了十几个,刚开始参赛的有六七个人,但吃了四五根儿有人就不行了,陆续声明退出比赛(否则今后可要给别人买单啊!),我也是只吃了7根儿。
最后,比赛的结果给我印象至深:
第一名是三排长(北京籍):53根儿;
第二名是一班长(北京籍):51根儿;
第三名机枪一班长(长春籍):21根儿。
最冤的是一班长,只差两根儿啊!就得被三排长随时叫去买冰棍儿!没办法,谁叫他肚子不争气啊?
老兵故事之十二:是家里的牛?还是…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军营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一次,我跟几个战友一起神侃,我讲了一个北京人和一个河北深州人吹牛的故事:
深州人问:“你们北京的“天桥”到底有多高啊”?
北京人:“那可高了去啦!如果大年三十儿晚上从天桥上扔下一个铁球,一直要到初一早上才能落地。你说高不高”?
深州人听完傻了!
北京人接着问道:“都说你们深州的‘大蜜桃’大,到底有多大呀?什么时候有机会,给我带两个尝尝”!
深州人一听就笑了:“什么?给你带两个?当年打仗时,几万大军吃一个桃子都没吃完,剩下的半个桃儿烂了,那桃汁流的淹了好几个村子呢!给你带两个?哼!”
这回轮到北京人傻了!
这一听就是两个人在“吹牛”呢,可战友们的话题还真的就转到“牛”身上来了。
一个湖南邵东的战友说:“我们老家对牛可好了”!
大伙问:“怎么个好法”?
他说:“比如我家的牛吧,每天下地之前,都要给它穿上草鞋呢”!
“啊?”大伙儿全傻了!
这时一个四川剑阁的战士不服气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位于剑阁境内的剑门关):“穿草鞋算啥子?我家的牛,每天下地之前都要喝上二两酒呢!”
这时,旁边一直没吱声的一个老兵慢条斯理地冲他们俩来了一句:“你们刚才说的那是你们家的牛啊?还是你爹啊?”他顿了一顿:“还、还喝二两酒呢?”
老兵故事之十三:遭遇方言
我当兵第一年去河北易县某地的坦克团训练,住在营房附近的老百姓家里。到那儿第二天就下雨,没出去训练。午后,房东小孩儿到我住的屋里玩儿。
我问他:“几岁了?”
答:“9岁”
问:“上学了吗?”
答:“没上。”
问:“9岁还不上学?”
答:“对,没上……”
班长可能是嫌我问的多了,打断我的话问道:“小朋友,吃饭了吗?”
小孩答道:“吃了!”
班长:“吃的什么呀?”
小孩:“包子!”挺兴奋的样子。
班长看孩子愿意跟他对话,就来了精神,又问他:“包子什么馅儿啊?”
小孩也挺干脆:“没馅!”
我们差点喷出来:没馅儿叫包子?真是胡说八道!算了算了,回家吧!
小孩儿走后可能是跟他爹说了什么,没一会儿他爹就进来了。
我们就说,这孩子还挺爱开玩笑,居然说吃包子,还“没馅!”真逗!
结果他爹更逗:“是包子,就是没馅儿!”
哎?我一听,怎么回事?
我心想:没馅儿叫包子:“那你们管有馅儿的叫什么呀?”
还真没难倒人家,孩子他爹一脸认真地说:“有馅儿的叫馅儿包子啊!”
嘿!这么简单的道理,咱怎么就不知道呢?
再说,过了几天,我们训练回来路上,遇见小学生放学,我一眼就看到房东的儿子在队伍里。回到院子里我就质问他:“那天问你,你说没上学,你这不是上学呢吗?”
结果他告诉我:“那天下雨,是没上学呀!”
气死我也!
老兵故事之十四:“狗烧鸡”
新兵刚到连队,听有人管连里一个老兵叫“狗烧鸡”。
我想:这个外号挺新鲜,怎么起的呢?想象不出是什么意思。也就过去了。
后来连队集合点名,我听连长也叫“狗烧鸡”,那个老兵还答:“到”!
我觉得太奇怪了,点名怎么能叫人家外号呢?不可思议。
问我们班的老兵,他们说,他就叫“狗烧鸡”!
大家也确实都这么叫,他就这么答应着。
因为不熟悉,我也不好多问。
隔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有机会问他本人了:“你的名字是……”
他很爽快:“狗烧鸡”!
我默默地想:还真有人起这种名字?
我试探着说:“是哪三个字啊?”
他笑了:“你是不是以为我叫‘狗烧鸡’了?”
听听,还说我“以为”,明明自己刚才还说叫“狗烧鸡”呢!
他见我不懂,就用一个树叉在地上给我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苟少吉”三个字。
嗨,闹了半天是这三个字儿呀!原来是我一开始就以为人家叫“狗烧鸡”,先入为主,越听越像。
通过这件事,我就想:起名字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姓氏来起,同样的名字,姓张的叫着好听,姓李的不一定合适。
后来与那个老兵熟了,跟他开玩笑把我的意思说了出来:“你姓‘苟’,没关系,但你就不要‘少吉’啦!”
这句话要搁在原来,就是:你姓狗,没关系,你就不要烧鸡啦!
老兵故事之十五:种菜的战士
野战部队的连队都有一块儿小小”自留地”,种点菜,补贴补贴连队伙食什么的。我们连有个农村籍的战士,当了六年兵,种了六年菜——就因为他菜种得好、长得壮,全连干部战士都夸他能干,还荣立过三等功呢!
让人没想到的是,该同志退伍前说了一句话,让连里干部战士都觉得特对不住他的、弄得人人心里都不好受。
临退伍前,全连开大会,欢送老兵。他代表老战士发言,本来说的都挺好的,大家鼓掌,可最后他说了一句:“早知道当兵就是来种菜,还不如让我爹来呢,他菜种的比我好。”
听了这话,我当时就掉了眼泪。
我想,这些年,他指不定心里有多大的委屈呢!当一回兵,谁不想参加军事项目的训练呀!
哎!我的战友,你的委屈是太大了!
⑻ 长平之战,将近90万大军对战,如何传达作战命令呢
战场情形瞬息万变,胜负之机往往就在一瞬间。所以,战场通讯的畅通,是战场战术最为要紧的所在,是能够打胜仗的关键。黑虎掏心的战术,斩将夺旗,其根本目的是打乱敌军的战场指挥,搅乱敌军的部署。
(高台之上即是令旗兵的工作岗位)
军官们除了平时带兵外,他们还负责军功统计、士兵操演等,所以一般会识文断字,也要要求看的懂旗语。旗语就相当是军队内部的密语,主帅的战术意图会通过旗语来告诉将官。因为这种情形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将官们推脱说看不到旗语怎么办?就像《集结号》里,到底有没有吹号?
所以,一般来说,打仗之前,将军都会升帐点兵,把战场的剧本和任务分别交代给各个将军,他们依令而行。真的需要动用旗语了,那是临时出现了重大变故。至于战场战术,一旦开打了,基本就只能靠将官们的发挥了。
长平之战,双方参与作战的军队一百多万,都分布在丹河附近的山地之间。这样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主帅是不可能单独对某个战场负责。战场的指挥,通常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制定好,交代给各个将军去执行。至于主帅,则在帅帐里听取战场汇报,并把最新的作战指令要么通过传令兵,要么通过旗语的形式传递给一线士兵。
(跨度地区较大的战场需要传令兵)
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基本上都是沿用这样的战场通讯方式。所以,韩信才会说,当大将军的,要懂阴阳、察地理,晓兵机。他来带兵,多多益善,因为他只需要十个听话的将军。
⑼ 开训指的是什么
开训指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签署中央军委2021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
2021年,全军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贯彻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精神,加强党对军事训练工作的领导,聚焦备战打仗,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型,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高训练
全军指战员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端正训练作风,磨砺战斗意志,锤炼过硬本领,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9)向全军进击的命令扩展阅读:
号角催征,三军奋勇。全军各部队闻令而动,迅速掀起实战化练兵热潮。从北国边疆到东部海空,从西北大漠到南海之滨,空中战鹰呼啸,陆地铁甲滚滚,海上战舰气势如虹,人民军队坚决执行开训动员令要求。
深化实战实训、联战联训、科技强训、依法治训,全面提高训练实战化水平和打赢能力,誓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里,我们连线祖国东南西北中五处训练场,听听官兵讲述新年开训的现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