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SD是什么
SD是一个多义词,所指的意思分别是:
1、SD指的是手机存储卡的缩写简称:
SD卡中文翻译为安全数字存储卡。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的新一代记忆设备,按照封装的不同分为SD卡、miniSD卡等,外形有差异,但并无本质区别。
2、SD指的是标准清晰度的简称:
SD,是指分辨率在400线左右的VCD、DVD、电视节目等标清视频格式,标准清晰度的简称。
3、SD指的是速度简称:
SD是网络语言速度的简称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
4、SD指的是矿产资源/储量的一种计算方法:
SD法,也称SD储量计算法,是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及储量审定计算法。SD法是我国科技人员于20世纪80年代博采国内外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之众长,在继承和改造传统法基础上,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系列矿产资源/储量法。
5、SD指的是《灌篮高手》的英文简称:
灌篮高手简称SD 是一部影响很多人的体育漫画,是日本着名漫画家井上雄彦的经典作品,里面塑造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形象。
② 1024程序员节的由来
2002年,俄罗斯程序员Valentin Balt收集签名,向俄罗斯联邦政府请愿将9月13日设定为程序员节。
2009年9月1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节日安排方案上签了名,“程序员节”从此成为了俄罗斯的一个正式节日。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国家的一些程序员社区也会庆祝这个节日。因为它是每年的第256天(闰年就是9月12日)。256这个数字对程序员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1个字节(等于8位元)最多能表示256个数值,而且在整年中,256是2的最大幂中小于365的值。
在中国,有人提议把10月24日定为中国的程序员节,因为1024不仅同样是程序员的一个常用数字,而且10月24日这个日期非常直观,也不会在平年和闰年有所变化。
(2)程序员快闪扩展阅读:
一般将程序员分为程序设计人员和程序编码人员,但两者的界限并不非常清楚,特别是在中国。软件从业人员分为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系统架构师、运维测试工程师等。
在1834年,人称“数字女王”的阿达·洛芙莱斯(Ada Lovelace)的朋友英国数学家、发明家兼机械工程师查尔斯·巴贝其(Charles Babbage)发明了一台分析机;阿达则致力于为该分析机编写算法,并于1842年,编写了历史上首款电脑程序。
1843 年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套算法。巴贝其分析机后来被认为是最早期的计算机雏形,而阿达的算法则被认为是最早的计算机程序和软件。运行程序的硬件进制是以1024为基础的。例:1G=1024M ;1M=1024KB。
③ 1024被选为程序员节,为什么偏偏是这一天呢
程序员是从事程序开发和程序编码的人员。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程序员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公司人才。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是埃达·洛夫莱斯。日常工作是根据项目的要求编写程序代码,修复出现的漏洞。这类职业的工作从业者经常要熬夜加班,会导致身体不健康,甚至脱发秃头。程序员节是就是为了关爱程序员的健康,拒绝加班所设定的节日,也是向程序员工作者致敬。从2015年开始的每年10月24日都是中国程序员节,在国际上的程序员节是每年的第256天。程序员节日的选定最初是由传智播客倡议成立的,因为1024是2的十次方,二进制计数的基本计量单位之一,另外一种说法1G等于1024M,所以选定这天当做程序节日。而且是公历10月24日,往后都不会有变化。让我们看下往年程序员节日他们怎么度过的吧!
2017年程序员节日2017年程序员节日传智播客发起公益骑行活动,在17座城市,集结了500名的程序员。骑行活动能帮助程序员走出办公室,锻炼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项目,也展现了程序员的热情,当晚八点有一场全网直播属于程序员的狂欢夜晚会,主题为《1024,helloworld狂欢夜》
你也是程序员吗?或者你是什么职业的人员?也想有自己的节日吗?
④ ●网客大集合!!
从中国IT客栈(http://www.it36524.cn)搜集罗列如下数十种:
博客 威客 播客 视客 掘客 换客 拼客 维客 闪客 淘客 米客 极客 红客 黑客 晒客 搜客 短客 问客 流客 秀客 图客 醒客 协客 酷客 飞客 丫客 炫客 印客 掮客 捐客 爱客 娱客 测客 读客 朋客 摩客 彩客 台客 粉客 拍客 奇客 影客 哄客 职客 蓝客
-----------------------
网络”X客”大集合:博客、维客、奇客、播客、闪客、摩客、…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网络文化也开始走向了多样化、个性化,并逐渐影响到现实生活,并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人群也随着网络文化的延伸发展划分了多个特色群体,这里主要介绍“X客”群体,它包括了博客、维客、奇客、播客、闪客、摩客、黑客、红客、骇客、飞客、数字朋克、威客、秀客、拍客、搜客、游客等群体。你是哪种X客呢?或者对哪类X客感兴趣呢?就来看看以下的介绍吧:
博客:原名weblog,后简化为blog,台湾译为部落格,也有直译为网志的。公认是由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而成,blog简单说就是一个个人信息发布系统,文章按时间倒序排列,文章内容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频繁更新。它同日记不同的是,它是一个面向公众的个人媒体,它使得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面向大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blog还延伸发展了移动博客(Moblog)、图片博客(Fotolog)、群体博客(Group blog)等多种形式。
维客:原名wiki,通常译为维基,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中文为“快点快点”的意思。wiki的概念始于1995年,当时在PUCC(Pure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工作的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建立了一个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wiki这一概念。Wiki 系统创造者的 Ward Cunningham,共同为 Wiki 下了定义:一群相互连接并可自由扩展的网页、一套用来储存与修改信息的超文本系统,所有的网页储存在一套数据库中,任何人透过具有表单功能的浏览器用户程序,皆可轻易加以编辑。wiki最大的特色就是协同创作、版本控制以及独有的语法规则。wiki通常用于知识管理系统、网络全书、使用手册等,目前最大的wiki系统是2001年开始运行的Wikimedia网络全书系统,可惜在国内被封,无法访问。
奇客:原名“Geek”,也有叫极客的。Geek也称原指那些性格古怪的人,或是在狂欢节进行奇怪表演的小丑。在PC革命初期,“奇客”开始衍伸为一般人对电脑黑客的贬称,他们具有极高的技术能力、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痴迷有时会达到不正常状态,将自己生活的大部份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电脑和网络上。给大众普遍的印象是:架着厚厚圈圈眼境、头发凌乱或发型古怪、衣着老土古怪,性格偏执离群等。中文最接近的说法就是“发烧友”,但是比发烧友更富内涵……最近Geek的概念更加大众化,Geek通常指一些在业余时间沉迷在电脑网络上与人交往的人。不过我更认同Geek是电脑网络的狂热爱好者,但并不一定是电脑高手。其他比较认可的解释:ComputerGeek from The Jargon-The NewHacker’s Dictionary、ComputerGeek from FOLDOC、What is a geek? by omini。
典型网站:slashdot.org(英文)、solidot.org(中文)
播客:原名Podcast或Podcasting,这个词是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构成的合成词,简单的说就是个人的网络广播。Podcast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初期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播客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电脑前,也不必实时收听,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更有意义的是,你还可以自己制作音频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他人分享。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播客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流行,如今发展迅速,而且也扩展到视频节目的录制。
典型网站-国外:Podcast、odeo、last.fm,国内:薯仔、菠萝网
闪客:国产词,来源于Flash,Flash的中文正有“闪”的意思,同时也对应传统静态图片有闪亮动人的意思,因此制作flash的高手就被称为闪客。其实“闪客”这个词源于“闪客帝国”个人网站。1999年正要开始建设,但是名字还没有想好。在回声资讯的“Flash论坛”上,有一天有人无意中说出一“闪客”,这个立刻击中了边城浪子。于是,“闪客”就开始挂在他的嘴边,等到“闪客帝国”开通的时候,“闪客”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摩客:原名Flash mobs,音译为摩客,也称作快闪暴走族。这个词来源于两个词:一个是Flash crowd,指一群人为一个目的,同时进入一个网站;另一个是Smart mob,指一群有相同见解的人,利用先进科技,例如:互联网、手机等,在无领袖下组织集会。快闪暴走族源于2003年5月的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人们仅仅知道它最初的组织者名叫比尔(Bill),他自诩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比尔为组织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叫“Mob Project(快闪计划)”小组。“快闪计划”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参加者应当了解一些人已接受了邀请。没有网站会对活动提供专门的信息,更不会在任何当地报纸上发布任何广告–他们只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进行邀请,同为虚拟世界的朋友,几乎没有人在现实生活中会相互熟知。从2003年5月开始,这股无厘头式的“快闪暴走族”(flash mobs)风潮从纽约开始,迅速横扫世界各大都市。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柏林、奥斯陆、堪萨斯城、西雅图到亚洲的新加坡、香港、台北,那些原本躲藏在电脑背后互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瞬间聚集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到麦当劳跳芭蕾舞、到家俱店里坐沙发、在购物中心忽然鼓掌起哄……,然后又迅速散去。来如风,去如雨,令旁观者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目前我对这个最感兴趣,可是国内似乎缺乏爱好者和相应的环境。
黑客:原名Hacker,意为“劈,砍”,引申为“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在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俚语中,“黑客”则有“恶作剧”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术高明的恶作剧。黑客具有高超的编程技术,强烈的解决问题和克服限制的欲望。黑客大都是程序员,他们对于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乐于探索操作系统的奥秘且善于通过探索了解系统中的漏洞及其原因所在,他们遵守这样一条准则:”Never damage any system”(永不破坏任何系统)。他们近乎疯狂的钻研更深的电脑系统知识并乐于与他人共享成果,他们一度是电脑发展史上的英雄,为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后来,出现了一群新的电脑高手,他们以****和进入别人的系统作为目的,被人们称作”cracker”。渐渐的,大家都混淆了这两个词的含义,而中文在翻译时,把两者都译成了黑客(有点邪恶),于是大家将错就错,就将在网络上利用任何技术危害他人的人称为”黑客”,包括一些利用别人做好的现成工具来攻击和进入他人系统的人,虽然真正的黑客绝对看不起这些玩工具的”小黑客”。
骇客:原名cracker。有些黑客逾越尺度,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做出有损他人权益的事情,我们就称这种人为骇客(Cracker)。骇客通常利用网络漏洞破坏网络,他们往往做一些重复的工作(如用暴力法****口令),他们也具备广泛的电脑知识,但与黑客不同的是他们以破坏为目的。
红客:redhacker,国产词,是指比较爱国的黑客一族。2001年5月那场轰动全球的中美黑客大战,而当时中国一方的“主力军”就是名噪一时的红客。红客是一种精神,它是一种热爱祖国、坚持正义、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只要具备这种精神并热爱着计算机技术的都可称为红客。红客通常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去维护国内网络的安全,并对外来的进攻进行还击。
飞客:又称电话飞客,英文名为Phreaking。是一群采用最古老的网络入侵技术盗用电话线路的人。他们是现今电脑黑客心目中病毒入侵的始祖。在他们的定义中,飞客就是对贝尔(Bell)电话系统的运作比贝尔公司的职员还清楚的电话爱好者。如今飞客依然存在,但飞客的叫法却很少提及了。
数字朋克: 也称电脑朋克,原名为Cyberpunk。首先了解一下朋克的来源,70年代末,一代青年崛起了,他们不满现实,意图反抗。但他们不再试图推翻什么、建立什么,而是寻求个体的独立、嘲弄统治者、嘲弄整个制度。于是摇滚乐诞生了一个新的流派――朋克(Punk)。到了70年代末期,新的作家群体也出现了,他们和摇滚乐的回归有极为相似的背景和动机。这些作家把目光投向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网络、生物工程等等,形成了独特的科幻文学流派数字朋克。Cyberpunk一词最早出现在布鲁斯•贝斯克1983年11月发表于科幻杂志《Amazing》上的短篇小说《Cyberpunk》。直到1984年12月30日,《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的编辑加德纳•多佐伊斯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回顾性的文章《新的热点作家》,才将这一类作品称为“Cyberpunk”。一般认为,Cyberpunk一词由表示“控制论(Cybernetics)”的Cyber与表示摇滚乐流派的Punk组合而成。这个词覆盖的范围不仅在于计算机领域,还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生物工程等,统称为数字朋克。黑客帝国就是典型数字朋克的代表。
在数字朋克作家看来,总存在一个系统在统治民众的生活,这种系统总是依靠某种特定的技术来实现统治,如通过洗脑、假肢、克隆、遗传工程等方式,这种技术会扩展人机合体。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这便是Cyber的含义。在任何文化体系中,总有一些人生活在社会边缘。如罪犯、流浪汉、梦想家或只是单纯寻求兴趣爱好的人。数字朋克作品关注这些人,通常显示他们是如何把系统的那种统治技术变成他们自己的工具,这便是Punk的含义。这提醒我们,在关注数字朋克中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时,不能忘记这些作品中具有“Punk”精神的一面。这不是计算机领域的英雄史诗,这是平民的、个人主义的、玩世不恭的个人体验。
随着时间的演变,电脑朋客通常指那些着迷于电脑的反文化分子。他们喜欢在电脑上制造小型,有时则是大型的恶作剧,借此锻炼自己的对抗技能,以示对流行秩序的反抗。一些黑客喜欢把自己叫做“电脑朋克”,但像“黑客”本身一样,“电脑朋客”今天也越来越多地被等同于电脑罪犯了(注意:从中文意义上来讲电脑朋克和数字朋克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通常电脑朋克是指电脑犯罪,数字朋克指的是一种文化,多用于科幻作品中)。
威客:最近涌现的一个词语,意思指能够让智慧体现价值的人,英文名取为witkey(wit智慧 key钥匙)。简单的说,威客就是“我帮人人,人人帮我”,只不过这个“帮助”分为有偿的和无偿的两种类型。威客网站就是给大家一个平台,让大家公开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让需要帮助的人了解到你及你可以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同时也可以帮你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和麻烦的人,并获得他的帮助。 代表网站:新浪的爱问,网络的知道、小i、ideacool、时间财富网、yahoo的answers
秀客:指网页设计者,通过web页面来展示自己的人。
拍客:指通过手机、数码相机的拍摄来展现和制作网志的人。
代表网站:ZCOM拍客、Fzone
搜客:习惯使用网络搜寻各类信息、资讯、知识的人。
游客:论坛上没有登陆的人。
⑤ 程序员节具体活动有哪些呢
可以看看我们的网站哦
⑥ 我该怎么办
INTEL 术语
ACPI
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高级配置与电源接口)
AOL
Alert on LAN*(网络报警)
API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界面)。由 OS 或者应用程序定义的特定方式。 程序员在编写应用程序时,可通过其向操作系统或者应用程序提出请求。
BAID
BIOS Aware IPL Device(BIOS 知觉的 IPL 设备)。BIOS 中含有从该设备进行 IPL 所需的所有程序码。
BAR
Base Address Register(基础地址寄存器)
BBS BIOS 引导规格
BC BaseCode(基本码)。 PXE 基础码,作为核心协议包含在 EFI 中, 由一个简单的网络堆栈 (UDP/IP) 和几个通用的网络协议(DHCP、Bootserver Discovery、TFTP)组成,对远程引导计算机有用。
BCV
Boot Connection Vector(引导连接向量)。在带有关联可选 ROM 的设备中,其即插即用(PnP)文件头的一个字段。
BEV
Boot Entry Vector(引导项向量)。在带有关联可选 ROM 的设备中,其即插即用(PnP)文件头的一个字段。 PXE 作为一个 BEV 可选 ROM 被实施。
BINL Binary Image Negotiation Layer(二进制图像协商层)。
BIOS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在开机后,个人计算机微处理器用来引导计算机系统的程序。它也负责计算机的 OS (操作系统) 与附属设备之间的通信。
BIS Boot Integrity Services(引导完整性服务)
BOOTP Bootstrap Protocol(引导协议)。一个传统远程引导协议,最初为 UNIX* 应用而开发。用作 Red Hat Linux* 服务器端 PXE 主机软件。安装后作为守护程序运行。
DDIM Device Driver Initialization Model(设备驱动器初始模式)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由 IETF定义的业界标准互联网协议。DHCP 被定义来动态提供与通讯相关的配置值,譬如在引导时分配给网络客户机的网络地址。DHCP 由 IETF RFC 1534、2131 和 2132 定义规范。
EEPROM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EFI
一种内嵌式最小操作系统。它是英特尔的创意,以用户可访问层提供基本硬件接口。EFI 提供内置的硬件抽象层(HAL),使移植操作系统码更容易更可靠,并且无需考虑硬件差异。它位于系统 BIOS 之上,列在 FreeBSD 中。它用来平展 BIOS 的顶缘。可视为 DOS 的替带,但没有任何 DOS 的限制。
ESD
静电释放
Flash 一种高密度、名副其实的非易失、高性能的可读可写的存储器解决方案,具有耗电低、抗震和可靠性高的特点。
Flb Flash Library(快闪库)
IA32 基于英特尔 32 位体系结构 CPU 的计算机平台的速写形式。
IA64 基于英特尔 64 位体系结构 CPU 的计算机平台的速写形式。
IAL
Intel Architecture Lab(英特尔体系结构实验室)
IBA Intel Boot Agent(英特尔引导代理)
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因特网工程工作组)。IETF 是一个大型开放型国际团体,其成员包括关注 Internet 体系结构的演变和畅通运行的网络设计者、操作者、经营者及研究人员。它向任何感兴趣的个人开放。有关详情,请参见 http://www.ietf.org。
IPL
Initial Program Load(初始程序加载)。又称引导或者引导进程。
LCM LANDesk* 配置管理器
LOM
LAN On Motherboard(主板集成局域网)。一个内置于机器主板(或底板的)网络设备。
MTFTP 为 TFTP 服务器提供多点传送支持。
NBP Network Bootstrap Program(网络引导程序)。对于选择了具有 PXE 功能的设备来进行远程引导服务的机器,这是其下载的第一个程序。典型的 NBP 会在其运行的机器上进行检查,以确定该机器是否能够运行下一层(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如果该机器无法运行下一层,控制权被返回 EFI 引导管理器。下一个引导设备被选中。如果该机器能够运行下一层,下一层被下载。控制权然后被传递到下载的程序。尽管大部分 NBP 为 OS (操作系统)装载程序,NBP 可以被编写成独立的应用程序,譬如诊断程序、备份/还原程序、远程管理代理程序和浏览程序等。
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又称适配器。从技术上讲,它指插入主板总线或扩展板中的网络设备。本文档中,NIC 一词被广义地使用,指代任何启用网络连接的设备(包括LOM和外部总线上的网络设备,如USB、1394 等)。
OS
Operating System (操作系统)
PMM POST Memory Manager(POST 内存管理器)。可选 ROM 使用的一种机制,用来在系统引导时为分配 RAM 内存供使用。
PnP
Plug and Play (即插即用)
POST
Power On Self-Test(通电自检)
proxyDHCP 用来便利PXE 客户机和服务器向现有网络基架的转换。 proxyDHCP 向 PXE 客户机和引导服务器提供其所需的额外的 DHCP 信息且无需对现有的 DHCP 服务器做出改变。
PXE 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预引导可执行环境)。PXE 提供一种方式,使系统在载入 OS之前启动与多个服务器的网络连接。该网络连接支持多种标准 IP 协议,如 DHCP 和 TFTP,并且可以用于其它目的,如软件安装和系统库存维护。
PXE 16 PXE 规格 v2.1 或更早版本。又称 16 位 PXE。
RFC
Request For Comments(请求评议)。用来表示 IETF 或者其它标准制定组织正在引进一个新标准或对标准的修改。
RIS Remote Installation Services(远程安装服务)。Microsoft 的一种服务,利用 PXE 来传递网络引导程序(NBP)以开始引导进程。与 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一起送交。
ROM
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在本指南中,ROM 指 NIC 上的非易失性记忆存储设备。
RPL
Remote Program Load(远程程序加载)。另一种可引导网络设备协议,由 IBM 开发并主要由 IBM 使用。
TCO 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拥有成本)。研究显示,商务中 PC 费用中最昂贵的部分并不在 PC 本身的成本,而在其持续的维护和管理。这种购买后的费用被称为总拥有成本。远程管理工具如 PXE 帮助降低总拥有成本。
TFTP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小文件传输协议)。由 IETF 定义的业界标准因特网协议,使文件得以在因特网上传送。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TFTP, Revision 2)对 NBP 下载的支持由 IETF RFC 1350 规范。
UNDI Universal Network Driver Interface(通用网络驱动程序接口)。UNDI 是 NIC 的结构性接口。 传统的NIC 都有各自的接口和驱动程序(每个NIC 在不同的平台结构针对不同的OS有不同的驱动程序)。UNDI 提供了一种依赖于硬件的机制,使 PXE 基础码可以利用一个 NIC 进行网络连接而无需直接控制 NIC 硬件。H/W UNDI 是连接到 NIC 的体系结构性硬件接口;S/W UNDI 是 H/W UNDI 的软件实现。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通用资源定位器)。因特网上可访问的文件(资源)的地址。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计算机与加插设备间的即插即用接口(PnP)。
WfM Wired for Management(联网管理)
WOL
Wake on LAN*(局域网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