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编程人员写代码问题
如果你想把所有的代码都手敲的话,那还停留在最初的作坊式的阶段,
我想你可能还是初学者,等工作了就会发现,你经常复制的代码其实都可以用工具自动生成的,如果不能的话,你可以自己写批处理来生成,那样也就不用每次都敲或者粘了吧
编成贵在思想,只要有了编成的思想就可以说是会了,
语言只是一种手段罢了,如果思想好的话,学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很快的阿
(@_@)
㈡ 如何提升程序员的代码编写能力
一、先列三个常见的开发场景:
1、拿到一个模块详细设计文档,大部分程序员的通常做法就是开始搭建界面代码,然后从第一个按钮点击事件或页面Load事件开始写第一行业务代码。写的差不多了,就运行一下,发现哪里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就改改,直到改到是自己预想的那样。
2、做完了一个功能模块或几块相关联的功能模块,输入111asd,发现新建正常、保存正常,就提交给测试人员。测试员用测试用数据、测试场景用例来测试,发现有问题,就登记bug。对于严重的影响下一步测试的BUG,测试员就用内部IM通知这个开发人员。对于不影响继续往下测试的BUG,测试员就登记下来,等程序员有空时处理。
3、程序员一般工作不希望大家打扰,所以开发起来就是开发。等手头开发告一段落,就看看BUG库。发现有与自己有关的BUG,就从第一个BUG开始看起。就开始通过IM和测试员掰扯起来(这不是个BUG啊、业务逻辑不是你想的那样啊、我这里不能重现啊、你给的信息描述不清晰啊),于是IM几来几往,甚至跑过去当面交流一番,甚至会拉扯上产品经理一起讨论,更甚者需要项目经理或产品经理发起一个会议来集体讨论一下
这是不是很熟悉呢?这就是大部分程序员开发的三个步骤:写代码、自测、修复BUG。
二、说好的代码设计、代码测试呢?
代码设计?那不是都有开发平台么,已经固化了啊。那不是维护旧功能做完善修改呢么,又不是写新代码,只能在现有代码基础上修改啊,你又不能大幅重构。
代码测试?你丫需求讨论期、产品设计期、设计评审期那么长,都把研发项目时间占光了,就留下2个星期让我们写代码,我们哪里有时间搞那么深的测试。还想让我们搞结对编程?还想让我们搞测试驱动开发?
而且你看测试,什么功能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安装部署测试、升级测试、迁移测试、UAT测试,一大堆测试,测试也需要很多时间。
一个项目,需求讨论、产品范围规划与评审、产品设计与设计评审占了一个半月,开发+自测就一个月,测试占了一个半月,这就4个月了啊。
三、为啥程序员写代码总是写写测测?
刚才大家也都看到了,大部分程序员都是从界面代码开始写起,而且写一写,就运行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是这种开发方式?
那是因为大部分程序员缺乏在脑子中的整体建模能力。只能做出来一点,真实的感觉一下,然后再往下。
有些是产品经理的上游就有问题,没给出业务流程图(因为产品经理也没做过业务),也没画清楚产品功能操作流程图。
为啥没给出业务流程图?因为产品经理不熟悉业务,另外,产品经理也没有流程建模能力啊。为啥没画清楚产品功能操作流程图啊?因为不会清晰表达流程啊。
很多产品经理、程序员,都缺乏分类、分层、相关、先后能力,更别说总结、洞察能力。
这是基本训练,是一个做事头脑清醒的人必备的技能,这不是一个程序员或产品经理或测试员的特定技能要求。
我经常看书就梳理书的脉络,每看一本就写一篇总结。我过去闲扯淡还梳理过水浒传、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呢,其实就在事事上训练自己的关联性、层次性、洞察性。
我经常面试一个人时,我会问这样的问题:“你把我刚才说的话复述一遍,另外你再回答一下我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就在看一个人的细心记忆、完整梳理、重现能力,我也在看一个人的梳理、总结、洞察能力。
我个人写代码就喜欢先理解业务流,然后理解数据表关系,然后理解产品功能操作流,大致对功能为何这样设计、功能这样操作会取什么表、插入或更新哪些表,哪些表的状态字段是关键。
然后我写代码的时候,就根据我所理解的业务流、功能操作流、数据输入输出流,定义函数,定义函数的输入与输出。
然后,我会给函数的输入值,赋上一些固定值,跑下来看看能否跑通这几个关联函数,看看还需要怎样的新增函数,或者看看函数的输入输出参数是否满足跑通。
剩下的事,就是我填肉写详细逻辑代码了。
当然,大部分人没我这样的逻辑建模能力。怎么阅读理解也想象不出来,也没法定义函数。毕竟有逻辑建模能力的程序员都很少,100个人里有10个,已经是求爷爷告奶奶好幸运了。
那怎么办呢?
我建议是分离分工配合,这就是现实中没办法的办法。让有逻辑建模能力的人来设计函数框架、来设计工具来设计代码模板,然后让没有逻辑建模能力的人来填肉写详细逻辑代码。
我们可以先从最紧要的模块开始这么做。不紧要的模块,还让它放任自流,让熟练手程序员继续涂抹。
我曾经还让有头脑的程序员做榜样,给大家分享他是怎么规划函数的,怎么做维护性代码的代码结构改善的。但是发现效果并不佳,其他人并没有因此能做代码设计。可能逻辑建模能力是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从小到大训练成型的,不是你一个大学已经几年的人能够短时间内可以训练的。
所以啊,还是让能走的人先走,让从最紧要的模块开始这么做。
不必担心这样做后,因为过去一件事被分工(一个做代码框架一个填肉)成两个人做了会降低工作效率。我们很多的工作效率低就是因为半瓶子醋搞出来的,来回反复修改。
真是应了刘德华在电影里说的那句话:说你又不听,听又听不懂,听懂了又不做,做又做不好,做不好还不服气。
四、为什么大部分程序员不做代码测试或白盒测试或单元测试呢?
还是因为没有代码设计。因为没有函数啊。所以,一个按钮功能有多复杂,代码就有多长。我见过2000行的函数,我也见过1000多行的存储过程和视图SQL。怎么做白盒测试啊,这些代码都粘在一起呢,要测,就得从头到尾都得测。
所以啊,先学会设计函数,先写好函数,这就求爷爷告奶奶了。很多开发了5年的熟练手程序员,可能都未必会写函数。
函数的输入输出值就很有讲究。很多人都写死了,随着版本迭代,发现过去定义的函数参数不够用了,于是就新增了一个参数。然后,相关性异常就爆发了,其他关联的地方忘改了,到底哪些有关联,怎么查啊,本系统没有,没准其他系统就调用你了,你根本不知道哪个神经人曾经COPY过你的代码修吧修吧就改成了他的功能呢,而且里面的很多代码他看不懂也不敢删,只要他实现的功能正常了他也不管了。于是,你改了你这个函数,他的系统就莫名出错了。
所以,我一般会定义几个对象来做参数。另外,我也很注重函数的日志、函数的异常保护、异常抛出、异常返回。另外,我也很注重参数输入值的合法性校验。
所以啊,应该开发Leader们先制定函数编写规范最佳实践,输入输出参数怎么定义比较好,函数的返回值如何定义比较好,函数的日志记录应该怎么写比较好,函数的异常保护、异常抛出、异常返回如何写比较好。先教会一般程序员,先从会写函数开始啊。
当然,你光有一份规范,程序员们还是不理解、不实际应用啊。所以,还得Leader们做好典型的代码模板,里面是符合函数规范的代码框架,只有这样,一般程序员们才会照猫画虎适应了函数设计的编程习惯。
所以啊,我专门重新定义了leader的明确职责,其中第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负责工具/框架/模板/规范的制定,并且负责推广且普及应用落地。
你不明确定义Leader的这个重要职责,你不对这个职责做明确的KPI考核,谁尿你啊。你以为好的工具/框架/模板/规范是靠人们的热情、自发产生的么?我们还没有那么自觉高尚啊。
五、为什么大部分程序员不写注释啊?
我经常说一句话,千万别多写注释。为啥?
因为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不是没有注释,而是更糟的是,注释和事实代码逻辑是不相符的。这就出现常见问题了:残存下来的设计文档是一个逻辑、注释是一个逻辑说明、真实代码逻辑又是一个,钟表多了,你也不知道正确时间了。
所以啊,产品文档、注释、真实代码,三者总是很难一致同步。我为了几百人研发团队能做到这个同步花了大量心血和办法,但我最终也没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把Leader们、总监们、我都搞的精疲力尽。
索性回归到一切一切的本源,代码,就是程序员的唯一产出,是最有效的产出。那么,让代码写的不用注释也能看懂,咱得奔着这个目的走啊。
为啥看不懂,不就是意大利面条式代码么,又长又互相交杂。
OK,我就规定了,每个函数不能超过50行。用这一个简单规定和静态代码检查插件,来逼迫大家尝试着写函数。有的函数属于流程函数,是串起其他函数的,有的函数就是详细实现函数,实现一个且唯一一个明确作用的。
有了流程函数和功能函数,而且每个函数不超过50行,这就比过去容易看懂了。
六、为什么大部分程序员不抽象公共函数啊?
我经常说一句话:千万别抽象公共函数啊。为啥?
因为大部分程序员缺乏抽象洞察能力。特别是有些积极热情有余、爱学习爱看书、半瓶子醋晃悠的二杆子,看了几本UML、重构、设计模式、整洁代码之道,就跃跃欲试了,还真敢给你抽象公共函数了。
一开始,他觉得80%相似,20%不相似,于是在公共函数里面简单写几个if..else做个区隔就可以。没想到,越随着版本迭代,这些功能渐渐越变越不一样了,但是这个代码已经几经人手了,而且这是一个公共函数,谁也不知道牵扯多少,所以谁也不敢大改,发现问题了就加一个if..else判断。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个本来当初公共的函数,现在变成了系统最大的毒瘤,最复杂的地方,谁也不敢动,除非实在万不得已,手起刀落。
所以,我平时告诫程序员,纯技术的、纯通用的,你们可以尝试搞搞抽象公共函数,对于业务的,你们还是简单粗暴的根据Leader们做的代码模板代码框架,乖乖的复制、修改、填肉吧。
你们啊,先从做模板做代码片段开始吧,咱们放到咱们内部代码片段开源库里,看谁的代码片段被别人复制的多,说明你的代码抽象设计能力越好了。那时候,我就大胆放心让你撒丫子跑了。在没有学会跑之前,给老子乖乖的复制、修改、填肉吧。
㈢ 一个程序员平时只会复制黏贴和抄袭别人的代码,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这样工作两年或者三年。
天下文章一个抄,复制,粘贴并不是代表人家不会,而且省得去写,重复的东西直接拿过来改就是了,其实这也是一种水平上的提升,当然有独立的项目完成最好,至于工作,地区差异,无法比较。
㈣ 作为一个程序员,他的工作中心就是写代码,调试,再写,再调试,是吗
是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写程序代码,根据客户需求的开发文档或按公司要求编写出相应功能的软件。
调试也是必须的工作,但一些大型公司有专门的人负责调试的。
一般都是分工协作。有美工的、程序的、调试的、程序包装及发布的
㈤ 程序员为什么要一直改bug 不能一次性写好吗
程序写代码就像造一座大楼,如果即便经过严格的设计论证,装配高质量的部件,最后还有系统性地验收,让你去造这么一座大楼,你能保证不管是窗户安没安好,还是地基挖浅了挖深了,还是墙皮脱落,都一个问题没有?
回想早年的小程序,执行某一个具体的任务,明确的输入输出,一般是不会有bug的。
但现在的软件开发,早就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大部分的工程,开发规模5人左右居多,另外稍大的软件工程动辄几十人,更有甚者几百人的团队规模并行作业。你试想一下,要保证这么多人的产出都符合设计要求,势必需要合适的开发流程,需要更多的项目管理的技巧和方法。这就对个人以及团队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了。
软件工程的方法论中,要求软件开发者尽可能多地在软件测试阶段发现bug,而不是交付之后。
但是楼主说的能不能让软件开发出来没有bug,我觉得把下面这几个事情做好,还是有可能的。
1、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和客户沟通软件需求,了解每一项需求的用意。
2、确保软件需求不能随意变动,因为很多情况下一个需求的变化,程序会带来很多问题,有可能连底层结构都需要跟着一起变动。频繁的需求变动,加上开发周期和成本的约束,带来的结果就是软件质量的不可控。
3、确保软件测试质量,完成全覆盖测试,设计系统需要的全部用例并保证全部通过。
总结下,软件项目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风险点还是很多的,通过合理的控制,可以降低和减少bug。但是软件本身是为人的需求而生,只要需求在变化,软件是永远都需要跟着去维护和更新的,所以只要有不可控的因素(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等)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产生问题,反映到最后的软件产品上就是一个bug。
另外Bug分很多类,一类是对用户来说不能正常使用,能被用户感知到的错误。一类是用户能正常使用,但是有各种异常的错误。一类是使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不符合产品预期的问题。其他应该还有很多,这里我们一一讨论。
对用户来说不能正常使用,能被用户感知到的错误。
其中一种情况是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的问题,所有功能在上线前,工程师和QA人员应该测试,回归完功能。能被用户感知到使用流程有问题的话,一定是相关人员能力或者线上意识某一方面欠缺,也是最不能容忍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黑天鹅事件,什么网线被挖断,机房被炸,服务器爆炸什么的。。。。。。 ,这个说实话,出了在软件架构上做冗余,目前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2. 用户能正常使用,但是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有各种异常的。
一个功能模块几乎不可能是独立的,它必然牵扯到其他模块。对于你所依赖的模块,你没办法保证这些模块是100%可用的。这个时候可能虽然有错误,但是只要不影响主要流程,我们依然可以正常使用。但这个时候对于外部依赖的异常处理,很考验工程师的能力。
举个例子,有可能你看到的点赞数比你实际收到的点赞数少。这个是由于点赞统计在什么时候失败了一次,某些用户可能认为这个是bug,但是其他可能不会在意(当你有10001赞的时候,你在意少了1个么?)
3. 使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不符合产品预期
这个更多的是研发和产品经理对于需求理解的不一致。因为文字是有二义性的,况且人和人对相同文本的理解本来就可能出现偏差,这就导致了需求理解的不一致,最终导致了线上产品不符合预期。对于内部人员来说,这个也算BUG。
说了那么多,最主要的核心在于实现功能的是人。人不像机器,不可能不犯错;同样的,不可能存在没有bug的程序,像大家使用的windows,穷尽无数优秀的工程师,给予用户优秀的桌面体验的同时,也有你可能完全看不到的数千个bug。想要完全避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有也不存在一次性就写好的情况,鬼知道产品经理什么时候改需求呢~
㈥ 数仓平台已经开发完毕,现在有新的需求需要改代码吗,怎么做
数仓平台已经开发完毕,现在有新的需求不需要改代码
代码就是程序员用开发工具所支持的语言写出来的源文件,是一组由字符、符号或信号码元以离散形式表示信息的明确的规则体系。代码设计的原则包括唯一确定性、标准化和通用性、可扩充性与稳定性、便于识别与记忆、力求短小与格式统一以及容易修改等。 源代码是代码的分支,某种意义上来说,源代码相当于代码。现代程序语言中,源代码可以书籍或磁带形式出现,但最为常用格式是文本文件,这种典型格式的目的是为了编译出计算机程序。计算机源代码最终目的是将人类可读文本翻译成为计算机可执行的二进制指令,这种过程叫编译,它由通过编译器完成。
源代码是相对目标代码和可执行代码而言的。 源代码就是用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写出来的地代码。目标代码是指源代码经过编译程序产生的能被cpu直接识别二进制代码。可执行代码就是将目标代码连接后形成的可执行文件,当然也是二进制的。
㈦ 给程序员编写高效java代码的几条建议
张小喜告别996 实现高效编程 减少开发压力 开启Java高效编程之门(完整版高清视频)网络网盘
链接: https://pan..com/s/1kKaGzsXHu3Cy7MqvIY7r3g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㈧ 程序员为什么要一直改bug,不能一次性写好吗
软件可能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任何问题,但不符合产品的预期下图源自“How projects really work?”,很形象的突出了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最终得到的产品不一致。
所以软件想要变得成熟,Bug收集和处理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会影响客户使用的优先级高的Bug要优先修复。Bug是软件的影子,也是程序员的噩梦实际上不能存在没有bug的软件,Bug和软件如影随形。就像我们使用的Windows,穷尽无数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来设计给用户优秀的桌面体验,但也有各种层出不穷的bug。
程序员对Bug有多爱就有多恨,Bug无处不在,即使再牛逼的程序员也逃脱不了Bug的魔掌。想要完全避免Bug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也不在一次性就写好的程序。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㈨ 程序员的日常就是敲代码嘛每天还做什么
代码:代码就是程序员用开发工具所支持的语言写出来的源文件,是一组由字符、符号或信号码元以离散形式表示信息的明确的规则体系。
程序员敲代码,也可以叫coding,程序员通过书写、拷贝、修改代码来保证程序良好运行。简单的说就像作家将自己头脑里的故事和剧本写在word上一样,程序员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用计算机语言的形式写在程序文件里,用不同的形式向外界展示。
㈩ 为什么有些出入职场的程序员,必须要经历加班修改bug的过程
我个人感觉不是所有职场的程序员都要经历加班修改的过程,就算不是程序员其他工作的人员也会经历。上班儿加班儿,这都是很正常。有的时候任务催的很急,肯定是要加班完成的。这些都是常识。只是职场的程序员加班。修改的比较多。程序员他进行的问题的解剖需求,各方面程序的分析运行也是非常多的。所以职场的程序员面对加班修改的经历会比较多。
以上的情况是想说通常加班的人如果偶尔的话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现在的工作都会有时候加点班。就是出来工作的,又不是出来享福出来玩的。所以也不是说职场的程序员必须要经历加班修改,只是做的不对或者催稿的情况下会进行加班修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