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太宗赐李靖临机专断大权,李靖为何却拒绝了
因为李靖听出来这是唐太宗在试探考验他。李靖不仅是军事家还是一位政治家,深知伴君如伴虎,如果随着唐太宗的话接受了也就进入了唐太宗设计的圈套里。
Ⅱ 李靖为何敢在议和未结束时就对突厥发动偷袭
核心提示:而李靖很好地领会了唐太宗的真实用意,最终完成了灭亡东突厥的大业。因此唐太宗后来不仅没有出发李靖,最后还将李靖提拔为尚书省右仆射,位列核心宰相之中。
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一点资讯鬼说天下,原题:《李靖为什么敢“背信弃义”地在和谈过程中突袭东突厥可汗?》
贞观四年(630年),“军神”李靖率领三千骑兵奇袭东突厥可汗牙帐,东突厥最高统治者颉利可汗不战而逃往铁山(今内蒙古大青山)。在唐军强大压力的逼迫下,颉利可汗决定施行缓兵之计,主动向唐朝求和,唐太宗则派鸿胪卿唐俭前往议和。
没想到就在唐俭与颉利可汗议和的时候,李靖却率领一万骑兵突袭东突厥可汗牙帐。颉利可汗与东突厥军毫无防备,当即被打得全面崩溃。颉利可汗在逃跑的途中被唐军俘虏,东突厥汗国就此灭亡。
那么李靖为什么敢“背信弃义”地在和谈过程中突袭东突厥可汗呢?
一,对颉利可汗的不信任
东突厥的最高统治者颉利可汗为人狡猾而无信义,曾经数次破坏与唐朝之间达成的协议。因此无论是唐太宗还是李靖都不认为颉利可汗是真心想要议和,都识破了颉利可汗所谓的“和谈”其实是缓兵之计,从一开始就不想遵守。
二,战略军事考虑
当时颉利可汗虽然大败亏输而被迫向唐朝求和,但是此时支持颉利可汗的贵族和部众依然还有很多,只是李靖的战法让颉利可汗无法及时组织抵抗。如果此时李靖停止进攻给了颉利可汗喘息之机的话,那么这次征伐东突厥的战果就可能被断送。
另外,“兵贵神速,攻其不备”是李靖一贯的智慧风格,当年平定萧铣和辅公佑都是如此。当时颉利可汗因为唐朝同意议和而疏于戒备,这对李靖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战机。再加上当时唐军士气正旺,停止进攻必然会引发军心动荡,导致不可预知的问题。
三,唐太宗的暗示
灭亡东突厥之后,唐朝的御史出于各种原因上疏弹劾李靖。但有意思的是,御史弹劾李靖的罪名是“治军无方,劫掠财物”,而不是无视皇帝,擅自对正在议和中的东突厥开战。由此可见,唐太宗从一开始就没有给李靖下“停战议和”的命令。
无论是出于对颉利可汗的判断还是自己的雄心,唐太宗都不愿意接受。但是作为败者一方的东突厥主动请和,唐太宗又不好不接受。因此唐太宗一方面派唐俭去议和,另一方面却不给李靖下停战令,就是在暗示李靖可以在和谈过程中突袭东突厥。
而李靖很好地领会了唐太宗的真实用意,最终完成了灭亡东突厥的大业。因此唐太宗后来不仅没有出发李靖,最后还将李靖提拔为尚书省右仆射,位列核心宰相之中。
Ⅲ 大唐开国名将李靖立下不世之功之后,却为何遭到李世民的训斥呢
李世民借着大臣们的弹劾训斥李靖,是想打压李靖的士气,并且想从中看出李靖对待自己的态度,是不是忠诚。李靖因为被骂,导致他立了大功不能继续封赏,还需要戴罪立功。身为罪臣李靖想取得皇上的原谅,就需要更加努力地为李世民办事。
但这次李世民并没有生李靖的气,而是把弹劾者给抓捕了,并且安慰李靖,让李靖放心,绝对的信任李靖,李靖听后感激涕零。从中可以看出李世民的计策,那就是打一棍给一个甜枣,没事就吓唬你,然后再哄哄你,让你感激万分。
Ⅳ 不灭个国,就没法在圈子里面混,大唐有哪些灭过国的将领
大唐名将含金量有多高?不灭个国,都不好意思在唐朝名将圈子里混!在唐朝初年,如果没有灭几个国家,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将。看上去这句像个玩笑话,但是按唐朝初期的军事实力来看,这确实是很有可能。
毕竟唐朝是在战火中诞生的朝代,在不断的征战中磨砺了许多的名将,而这些名将与其他朝代不同,唐朝名将的含金量特别高。
这突如其来的进攻,让放松警惕的东突厥措手不及,再加上李靖指挥之下的精兵都是以彻底覆灭东突厥、消除大唐边患的精神来冲锋的。
这东突厥习惯了南征迎击唐军,哪里会觉得唐朝就用几千人北上突击,自然就以为数万大军杀来,东突厥的喆利可汗就自己逃走了。
而失去可汗的突厥开始各自为战,失去了统一的调遣自然大乱,就这样,三千精兵击溃了守卫王庭的上万驻兵,还俘虏了喆利可汗,东突厥的威胁不复存在。
Ⅳ 李靖骑兵大破突厥,李世民为何却因此重罚了李靖
李靖骑兵大破突厥,李世民为何却因此重罚了李靖?
在历史上李靖骑兵大破突厥李世民为何却因此重罚了李靖,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觉得最根本,就是李靖和李世民的关系并不是太好。他最多算唐朝的大将,而不是李世民的大将。他根本没打入李世民的小圈子,李靖这一用兵看似简单,实则无比凶险,稍有不慎3000兵马就会被突厥大军围困。一旦颉利可汗稍微坚定抵抗之心,那么李靖或许只能退兵,甚至有被围剿的危险。但李靖却仅以微弱兵力,找准突厥弱点,攻克东突厥老巢,以至李世民都感慨不已,称赞这是“古今所未有”的功绩。
通过以上的讲述明白了吗、
Ⅵ 玄武门之变中,李靖拒不帮助李世民,为何事后反而封赏不断
李世民创造了大唐的盛世,但是也可以说是得位不正。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了大哥李建成,逼着父亲李渊交出皇位,退居二线做太上皇。
论治国能力,显而易见老爹李渊远远比不上李世民。况且,这打天下本就是李世民的功劳最多。
据说,李渊曾经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可是现在又要立李建成为太子,完全无视儿子李世民的功劳。这点是李世民万万无法接受的,就有了后来的弑兄逼父。倘若李建成能够有自知之明,你干多少活拿多少钱,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也不至于落个被杀的命运。封建时代,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毕竟弑兄逼父这种事情终究还是不光彩的。
以此来昭告天下,自己是明君,你们只要好好为大唐干活都有肉吃。而跟着自己发动政变的人,不得善终的原因是李世民想从这件事中摆脱出来,想要跟这件事撇清关系。如果对那些人大肆封赏的话,等于变相承认逼宫是对的。唯有参与政变的人冷漠处之,对李靖这种忠心为国的大加封赏,才能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Ⅶ 唐太宗曾主动赐李靖临机专断大权,为何李靖坚决不受
唐太宗执政之后,李靖作为重要功臣,自然是要给与一定的封赏的,但是李世民给李靖临机专断大权的时候,却被李靖拒绝了。这是因为,表面上看这种临机专断大权是赏赐,其实却是唐太宗对李靖的一种试探。临机专断大大权,说白了就是皇帝放权,大臣专权,李靖又不是莽汉,当然知道这么有心计的唐太宗是不会轻易放权的,所以才不会答应。
李靖因为隋朝的腐败,投奔了唐朝。年轻有为的李靖不仅擅长带兵打仗,而且懂得战略部署。但是他却拒绝了唐太宗的赏赐,这是因为李靖毕竟是隋朝大臣,唐太宗对其并不是完全的信任,这种权利说白了也就是试探一下李靖,看李靖会不会拿住这个机会造反。聪明的李靖自然之道唐太宗心中所想,所以就拒绝了。
Ⅷ 在已遣使议和的情况下,唐朝的李靖和汉朝的韩信都出兵攻打,两者有区别吗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国君不了解现场而乱发布命令,提高将军的自主作战权,增加赢得战争的机会。不听君令而作战,不论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将军承担的风险都比较大,这完全取决于皇帝的英明程度。岳飞听了君令班师回朝,依然逃不过莫须有的死罪;韩信、李靖违君令而行,事后都没有因违令而被加害。
韩信将这数千兵士全部放回家,并承诺他们:带十个人回来,任十夫长;带一百人回来,任百夫长;带一千人回来,任牙门将。很快韩信又募兵数万,经过他训练,成为一支可战的精兵,这次他没有告诉刘邦他拥兵数万。刘邦为了侵袭楚国大后方,分散项羽的兵力,派儒生郦食其游说齐国跟汉国结盟,齐王田广同意了汉齐结盟之事。
韩信领兵伐齐,听说儒生郦食其已经将齐国游说成汉国同盟,就打算退兵回赵国。这时谋士蒯通劝说韩信领兵伐齐,抢占郦食其的功劳,又说汉王并没下诏让韩信停止攻齐,于是韩信领兵直逼齐国首都临淄。
齐王田广将郦食其烹杀后逃走,并派使者向楚国求救,楚国派龙且领兵二十万援齐。韩信用壅水淹楚军,最终占领齐国全境!汉王刘邦听闻韩信占领齐国后大怒,他自己又被项羽围困在荥阳了,为了让韩信领兵救汉,刘邦不得不封韩信为齐王!
李世民跟突厥打了许多年,一直都想将突厥彻底攻灭!在李靖的攻击下,突厥派人请降,李世民同意了。李世民深知突厥这是缓兵之计,等突厥实力恢复了,必然又成大唐的大患,所以他假装同意请和以麻痹突厥。李靖深知李世民之心,于是纵兵奔驰千里,偷袭了突厥王廷,俘获了突厥可汗和隋朝流亡朝廷,攻灭了大唐最大的敌人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