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接到严重违反电气安全工作规程制度的命令时,应该( )执行
拒绝
② 制度与办法的区别
办法,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语,意为“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今也指一种应用写作的法规性公文文件。办法的特点(1)办法的法规约束性侧重于行政约束力。 (2)办法的条款都具体、完整,不能抽象笼统。 办法的分类办法的分类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办法可分为实施文件办法和工作管理办法两种。 办法的结构办法由首部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首部。包括标题、制发时间和依据等项目内容。 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 制发时间、依据。标题之下用括号注明规定制发的年、月、日和会议;或通过的会议、时间及发布的机关、时间;或批准的机关、时间等。有的办法随“命令”、“令”等文种同时发布,这一项目内容可不再写。 (2)正文。一般由依据、规定、说明这三层意思组成,可分章、分条叙述。办法中的各条规定,是办法的主体部分,要将具体内容和措施依次逐条写清楚。办法的结尾,一般是交代实施的日期和对实施的说明。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词义1、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2、“制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基本解释1. [system;institution]∶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 管理货币制度 2. [order]∶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 以他们为首的腐朽制度的象征 3. [style]∶式样;规格 制度宏敞 详细解释1. 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 《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孔颖达疏:“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 宋 王安石《取材》:“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魏巍《壮行集·春天漫笔》:“他没有看到,存在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消灭,就是大公平。” 2. 制订法规。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汉书·严安传》:“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 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三章:“创制权,由人民以公意创制一种法律,此则异于专制时代,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也。” 3. 规定。 唐 元结 《与何员外书》:“昔年在山野,曾作愚巾凡裘,异于制度。”《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尚书省奏:‘ 永固 自执政为 真定 尹,其繖盖当用何制度?’ 金 主曰:‘用执政制度。’” 4. 指规定品级的服饰。丝弦戏《空印盒》第十场:“与他去了制度!” 5. 制作。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一:“臣望 奉天 有天子气,宜制度为垒,以备非常。”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桂花性温,当归活血,怎生制度?” 6. 谓制作方法。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 东坡 在 黄州 ,手作菜羹,号为东坡羹,自叙其制度。” 7. 规模;样式。 《史记·孝武本纪》:“上欲治明堂 奉高 旁,未晓其制度。 济南 人 公玉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此铃金质坚鍊,制度浑朴。”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他自己乘坐高四层的龙舟, 萧皇后 乘坐制度较小的翔螭舟。” 8. 规制形状。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遇 新罗国 献五彩氍毹,制度巧丽,亦冠绝一时。” 宋 张洎 《贾氏谈录·李氏琴制》:“ 贾君 云, 嵩山 僧 如寂 ,尝收得 李汧公 百衲琴,制度甚古拙,而音韵清越。”《封神演义》第四八回:“ 子牙 后随军至 岐山 , 南宫适 筑起将台,安排停当,扎一草人,依方制度。” 9. 制度。指一定的规格或法令礼俗。 清 吴伟业《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改葬施金棺,手诏追褒扬,袈裟寄 灵谷 ,制度由 萧梁 。”一本作“ 制度 ”。 清 李渔《怜香伴·欢聚》:“你们只管掌灯随我老爷走, 汉 家自有制度。” 内部构成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正式规则又称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等级结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细的规则和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实施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制度安排中的关键一环。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容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 规章制度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大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行业、各系统,小至单位、部门、班组。它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因此,规章制度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督促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制定规章制度应当体现权利与义务一致、奖励与惩罚结合,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分类制度可分为岗位性制度和法规性制度两种类型。岗位性制度适用于某一岗位上的长期性工作,所以有时制度也叫“岗位责任制”。如《办公室人员考勤制度》、《机关值班制度》。法规性制度是对某方面工作制定的带有法令性质的规定,如《职工休假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 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发布方式制度的发布方式比较多样,除作为文件存在之外,还可以张贴和悬挂在某一岗位和某项工作的现场,以便随时提醒人们遵守,同时便于大家互相监督。特点1.指导性和约束性。制度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因此,制度有指导性和约束性的特点。 2.鞭策性和激励性。制度有时就张贴或悬挂在工作现场,随时鞭策和激励着人员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 3.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写法(一)标题。制度的标题主要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以适用对象和文种构成,如《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另一种是以单位名称、适用对象、文种构成,如《××大学校产管理制度》、《××市工业局廉政制度》。 (二)正文。制度的正文有多种写法,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引言、条文、结语式。通篇条文式;多层条文式。 1.引言、条文、结语式 先写一段引言,主要用来阐述制定制度的根据、目的、意义、适用范围等,然后将有关规定一一分条列出,最后再写一段结语,强调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2.通篇条文式 将全部内容都列入条文,包括开头部分的根据、目的、意义,主体部分的种种规定,结尾部分的执行要求等,逐条表达,形式整齐。 3.多层条文式 这种写法适用于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制度,特点是将全文分为多层序码,篇下分项、项下分条、条下分款。如某省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用“一、二、三……”来表示大项,用“(一)、(二)、(三)……”来表示大项下的条,用“1、2、3、……”来表示条下的款。 (三)制发单位和日期。如有必要,可在标题下方正中加括号注明制发单位名称和日期,其位置也可以在正文之下,相当于公文落款的地方。 规章制度的写法:规章制度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规章制度的标题一般由单位名称、内容、文种组成。如《××市房地产市场管理细则》等。单位名称,或是规章制度适用的单位或范围,或是制订、颁发单位名称。 2.正文。规章制度的正文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 (1)分章列条式(章条式)。即将规章制度的内容分成若干章,每章又分若干条。第一章是总则,中间各章叫分则,最后一章叫附则。 总则一般写原则性、普遍性、共同性的内容。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制定依据、制定目的(宗旨)和任务、适用范围、有关定义、主管部门(该项有时也可视具体情况置于分则或附则中)。 分则指接在总则之后的具体内容。通常按事物间的逻辑顺序,或按各部分内容的联系,或按工作活动程序以及惯例分条列项,集中编排。表述奖惩办法的条文也可单独构成罚则或奖罚则,作为分则的最后条文。 附则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施行程序与方式,有关说明(该文书与其他文书之间的关系,规定附件的效用,数量以及不同文字文本的效用等),施行日期。 (2)条款式。这种规章制度只分条目不分章节,适用于内容比较简单的规章制度。一般开头说明缘由、目的、要求等,主体部分分条列出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其第1条相当于分章列条式写法的总则,最后一条相当于附则的写法。 规章制度的写作要求: (1)体式的规范性。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具有法定效力,因此在体式上较其他事务文书,更具有规范性。规章制度,用语简洁、平易、严密,在格式上,不论是章条式,还是条款式,本质上都是采用逐章逐条的写法,条款层次由大到小依次可分为七级:编、章、节、条、款、目、项。一般以章、条、款三层组成最为常见。 (2)内容的严密性。规章制度需要人们遵守其特定范围的事项,因此其内容必须有预见性、科学性,就其整体,必须通盘考虑,使其内容具有严密性,否则无法遵守或执行。
③ 用命令发表的规章制度需要附件吗
规章制度包括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四大类。不同的类别,反映不同的需要,适用于不同的范围,起着不同的作用。公文,全称公务文书,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公文的特点第一、公文的制作者是依法成立的组织。第二、公文具有特定效力,用于处理公务;公文具有行政机关赋予的特定的效能和影响力。第三、公文具有规范的结构和格式,各种类型的公文都有明确规定的格式,而不是像私人文件那样主要靠各种“约定俗成”的格式。公文区别于其它文件的主要特点是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与规范格式的文件。规章制度不属于公文,规章制度范围更加宽泛一些。
④ 如何写规章制度
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你首先必须清楚制订制度体系的要求;
建立制度体系目录;
制度一般包括:目的、适用范围、术语、职责、细则、检查考核规定、相关文件、附件、备注以及具体的附件等内容。
格式应该统一,同时要适合修改。
以下是制度编制的相关规定
****企业集团制度建设管理规定(试行) 编 号 TY-2-200501
归口部门 制度建设管理部门
编 制 企管人资服务中心 批 准 集团董事局 适用范围 集团所属各单位
颁布日期 2005/04/ 实施日期 2005/04/ 阅读范围 全体员工
第一章 制度体系
第一条 制度分类及编号:通用(TY)、行政信息(XX)、人力资源(RZ)、财务经营(CJ)、商务物流(SW)、审计监察(SJ)、市场营销(SY)、研发创新(YC)、生产技术(SC)、基建管理(JJ)、物业后勤(WH)共11类。
第二条 工作方针与纲要
(一) 工作方针:明确每类工作(按第一条分类)的目的与指导原则。
(二) 工作纲要:明确每类工作(按第一条分类)的价值事项、工作目标、要点(要件)、工作标准与价值(风险)等级。价值(风险)等级分A、B、C三等。
制度以相应的工作方针、纲要为指导,不得与工作方针、纲要相抵触。
第三条 制度分层及编号
(一) 规程(1):对复杂、重大事项(价值等级为A)的业务流程和相应部门(岗位)的职责与权力。统称《××规程》。
(二) 规定(2):对全局性、大事项(价值等级为B)的规范。统称《××规定》。
(三) 规则(3):对重要事项的细分事项或一般性、局部事项(价值等级为C)的规范。统称《××规则》。
层级较低的制度依据层级较高的制度制订,不得与层级较高的制度相抵触。
第四条 适应范围
(一) 集团制度:适应集团所属各单位,制度名称前冠以“****企业集团”。
(二) 单位制度:适应本单位,不得与集团制度相抵触,制度名称前冠以单位名。
(三) 部门制度:适应本部门,不得与集团、单位制度相抵触,层次仅限于“规则”,制度名称前冠以部门名称。
第二章 制度管理
第五条 编制
(一) 制度编制原则:按照“谁负责、谁执行、谁编制”的原则,全员参与制度编制。
(二) 编制顺序:工作方针、工作纲要、规程、规定、规则。
(三) 编制审批程序:
1、 集团制度:由集团总部组织编制。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起草 业务相关部门、制度建设归口管理部门会签 董事局常委会办公室审核 董事局主席或其受权人批准。
2、单位制度:由各单位组织编制。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起草 业务相关部门、制度建设归口管理部门会签 单位负责人审核、批准 报集团制度建设归口管理部门备案。
3、部门制度:由各部门组织编制,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六条 修订: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有关单位、人员应及时向制度建设归口管理部门或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提出修订意见。制度确需修订的应及时修订,修订程序按本规定第五条执行。制度未修订前仍执行原制度,如有特殊情况,应经制度批准人同意。
第七条 培训:新制度或制度经修订颁布实施前,由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负责。培训情况报制度建设归口管理部门备案。
第八条 执行: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对制度执行落实情况负责,并有权对违反制度的单位、个人实施考核。
第九条 制度文件管理:制度文件属企业机密,持有人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外传。员工离职的,应移交所持制度文件。
第三章 制度编写规范
第十条 编写原则:系统(无遗漏),准确(无歧义),精炼(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实用(不空洞、可操作)。
第十一条 文头:见本规定文头,标题采用黑体三号字加粗,其他文字采用宋体五号字。
第十二条 制度编号:
××(分类编号)-×(分层编号)-20××(年份) ××(顺序号)
正文顺序号:采用章、条、款、项的形式,款编号采用(一)(二)(三)…,项及以下编号依次采用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小写英文字母。章号与章标题采用黑体四号字加粗,条号采用楷体小四号字加粗。
第十三条 正文字体:采用宋体小四号字。
第十四条 排版:页面设置为A4纸张纵向,页边距为上、下2.54cm,左、右3.17cm,页眉1.5cm,页脚1.75cm,行间距24磅。
第十五条 图表
(一) 编号:正文图表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表(图)1”;附表编号:制度编号-表(图)××(图表顺序号,采用阿拉伯数字)。
(二) 正文表格编号居中,标题采用小四号楷体居中;附表编号位于表格的右上方,表题采用黑体三号字居中。表内文字采用宋体五号字,垂直居中。
第十六条 引用
(一) 引用正文中的条文用“按本规定(规则)第×条第×款执行”的形式表示。
(二) 引用其他文件时,用“按《××规定(规则)》执行”或“按《××规定(规则)》第×条第×款执行”的形式表示。
(三) 引用图表时,采用“按表(图)××(图表编号)规定执行”、“××标准见表(图)××(图表编号)”、“如××(图表编号)表(图)所示”等形式表示。
第十七条 工作方针、纲要、规程编写格式见附件1。
⑤ 哪一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
⑥ 遇到总是拿公司制度去制约领导命令的下属怎么处理
你的这两个部下还是非常有原则性的。你安排是事情不符合公司的规定,你就不要强行指令她们去做了。万一将来出问题了,你也是要承担责任的,她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你好 。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行为符合公司的规定,你就应该让事情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做到合规,或者签名后再让她们去做,表示自己承担一切责任。让她们不要有顾虑。
⑦ 命令、办法、规定、条例哪个不否属于规定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包括:条例、规定、通告、办法、决定五种,所以“命令”不属于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是各级机关、团体、组织制发的各类文件中最主要的一类,因其内容具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性质,故名称为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包括标题,发布或通过或批准的日期,章题,正文。正文内容实际可概括为:假定、处理、奖励和惩罚。
⑧ 请教高手:办法、制度、规范、程序、流程、标准的区别及适用范围
一、办法、制度、规范、程序、流程、标准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
1、办法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贯彻执行某一法令、条例或进行某项工作的方法、步骤、措施等,提出具体规定的法规性公文。
2、制度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人们依靠制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3、规范的基本定义是对于某一工程作业或者行为进行定性的信息规定。
4、程序是指为进行某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5、流程就是多个人员、多个活动有序的组合。
6、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
(二)特点不同
1、办法的特点:
(1)办法的法规约束性侧重于行政约束力。
(2)办法的条款都具体、完整,不能抽象笼统。
2、 制度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制度是企业的法律,相当于宪法以及国家的各项法律,是代表企业意志的企业最高法令,格式需规范,合乎国家法律并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具有较高的严肃性,应当以公文形式发文。
3、规范主要是因为无法精准定量的形成标准 。
4、程序是由序列组成的,为实现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采取的命令序列的集合。程序一般指工作流程,譬如差旅费报销程序:员工填出差审批单——部门经理审核——领导审批——财务借款——报销由部门经理审核——财务部审核——领导审批,即为一简单的程序。
5、流程关心的是谁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传递了什么信息给谁。
6、标准: 明确相关专业领域应遵循的规范化要求。
(三)适用范围不同:
1、办法用于对有关法令、条例、规章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
2、制度具体应用时候可大可小。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企业制度等。
3、规范主要用于定义无法精准定量的标准要求 。
4、程序一般用于工作流程、办事流程等 。
5、流程用于描述多个人员、多个有序的一系列活动,如财务报销流程。
6、标准:用于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二、适用范围
1、办法是对有关法令、条例、规章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工作、有关事项的具体办理、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重在可操作性。
2、制度含义较为广泛,具体应用时候可大可小。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大的制度;小的制度,如具体到一个企业的制度,通常指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章程。
3、规范主要用于定义无法精准定量的标准要求 。
4、程序一般用于工作流程、办事流程等 。
5、流程用于描述多个人员、多个活动有序的组合,如财务报销流程。
6、标准:用于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⑨ 皇帝的命令制和诏有何区别
“制”是重大的、制度性的命令,很可能今后要因为祖训的命令,往往是原则性的、纲领性的东西。
“诏”则是普通的、一般性的命令,往往针对具体事物发出一时性的命令。
⑩ 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的区别
具体有以下的区别:
1、管理制度是长久性的文件,也是企业(团体)规范化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所针对的是整个集体的,是对所有人的行为规范。
2、管理办法则是临时性的文件,只针某件事情或某个部门出台的临时性或短暂的管理办法。通过长时间验证后,有可能转化成为制度,也有可以取消。它针对的是对部分人或某个部门的行为规范。
3、管理制度是要求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也可以说管理办法是制度的一种。
4、在文件内容上,管理办法定的是责权,即谁负责干什么事情。管理制度说的是流程,前后步骤应该怎么配合,完成目的。
5、管理制度并不是只限于经济,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人们依靠制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管理办法是公司行政主管部门对贯彻执行某一法令、条例或进行某项工作的方法、步骤、措施等,提出具体规定的法规性文件。
(10)制度命令扩展阅读:
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是企业管理的实践者。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制度是文件,是命令;执行是落实,是实践;制度是执行的基础,执行是制度的实践,没有制度就没有执行;没有执行,制度也只是一只空壳。所以要想贯彻落实企业管理制度还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和执行所设的内容在员工中的透明度。员工是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主要对象。如果员工连遵守什么、怎样遵守都不明白或不完全明白,就是没有目的或目的(目标)不明确,后果将导致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流产。企业管理制度是员工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度遵守得好坏,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如果员工把平时的工作表现和制度执行的好坏程度分开来衡量自己是不恰当的。因为制度和工作在性质上不可分,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制度遵守得好,工作起来就好,就顺心,没有压力;反过来,工作上的每一次过失和失误,大多是不遵守制度、遵守制度不彻底而引起的。因此,遵守企业管理管理制度虽然提倡自觉性,但同时不能忽略强制性,对少数员工实行罚款、辞退、开除等执行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2、企业管理管理人员在制度和执行上应做到“自扫门前雪”。管理人员有宣贯公司管理制度的义务和责任,制度的拟定者和执行者都应把心态放正,不要渗杂个人感情在制度中。同时要杜绝一问三不知。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对执行者要做到相互监督,落实,要防止陷进“一根烟、一杯酒、你我大家是朋友”的工作怪圈,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执行本身就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没有过硬的强化手段,有些刚建立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一般地讲,制度的制定,来自于基层,也适应于基层,为基层服务。因此,建立持久的强化执行方案是完成管理制度最有效的方法。当一种企业管理制度,经过一定阶段强化执行后,它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好的企业传统发扬下去。
企业管理人员应有好的决心,才有好的制度执行力。优秀的领导应从宏观角度去监督指导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的程度,随时检查纠正,调整执行方案、执行方法,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推动公司制度的执行在干部、员工的行为中的深入度,坚持用诚实可信、勤恳踏实的务实敬业作风去感化和影响自己的下属,为自己的工作服务,为企业服务。